2022高考生物复习《生物与环境》学案+练习
展开一、种群
1.种群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核心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⑴植物种群密度的常用调查方法——( )
样方法也适用于固着生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
⑵动物种群密度的常用调查方法——( )
保证调查准确的前提和注意事项
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事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种群的增长曲线
“J”型增长曲线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
“S”型曲线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意义
二、群落
1.群落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群落的空间结构( )和( )
3.群落的演替
(1) 原生(初生)演替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次生演替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组成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生态系统共有几条食物链?
请找出最长和最短的食物链
猫头鹰和蛇的关系?
猫头鹰在该生态系统中占几个营养级?
一条食物链能否无限延长?为什么?
态系统的功能
物质循环
2.能量流动
总结能量流动的过程
起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渠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终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量流动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比较
不同点:
相互关系:
3.信息传递
对应练习
一、单选题
1.近日,我国正式成立了包括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我国重要的茶叶产区)在内的第一批国家公园,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中的全部生物所含有的所有基因构成一个基因库
B.若武夷山的生产者一年内固定的 CO2 大于其产生的 CO2,该公园的有机物一定增加
C.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大于其直接价值
D.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的目的是对该生态系统中珍稀动植物的保护
2.下列关于我国农业谚语的理解不合理的是 ( )
A.AB.BC.CD.D
3.下列有关生物种间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草原狮子和猎豹之间属于竞争关系
B.农田中菟丝子和大豆之间属于互利共生关系
C.草原牧草和斑马之间属于捕食关系
D.人肠道中的蛔虫与人之间属于寄生关系
4.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较高,可以构成一个群落
B.在不同时间对同一地块进行取样,调查结果可能差别较大
C.对活动能力较强的土壤小动物,不能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D.对采集到的土壤小动物,可以借助放大镜和实体镜进行观察和分类
5.下列有关种群密度取样调查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样方法只适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B.调查野生动物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
C.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并不是取样调查的唯一方法
D.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6.下列叙述符合种群密度概念的是( )
A.某地区每年新增的人口平均数
B.一片山林每公顷内松树的数量
C.某湖泊每平方米水体面上鱼的数量
D.某草原每平方米草地上牧草的数量
7.下图表示草原野兔迁入另一个草原生态系统后,其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t1时野兔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B.t2时野兔的种群数量最大
C.若t0时种群数量为N,则t2时种群数量为2N
D.在t0- t2时间内,野兔的种群数量一直增长
8.如图为种群数量特征的一种概念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a
B.图中的a、b分别代表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
C.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包括图中的出生率、迁入率等
D.c表示生物种群在一定区域内的总数量
9.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的演替进程通常都非常缓慢
B.群落的初生演替在陆地也可以发生
C.森林发生大火后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D.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10.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依据种群密度的大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年龄组成通过出生率直接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
C.海洋面积广阔,其中的鱼类种群数量多,可以随意捕捞
D.群落演替是具有一定方向、有序渐进的过程,不会改变
11.下列关于生物体中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在黑暗中可进行有氧呼吸也可进行无氧呼吸
B.食物链上传递的能量有一部分通过细胞呼吸散失
C.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产物分别是葡萄糖和乳酸
D.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都可以合成ATP
12.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
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
D.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
13.下列是表示蝉在夏季的年龄结构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其中正确的是( )
A.B.
C.D.
14.下图是某森林在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前后(b点为发生火灾的时间),草本、灌木和乔木植物体内贮存的能量变化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b段,三类植物在群落中的斑块镶嵌分布,形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B.b~d段,植物群落的演替情况是草本植物被灌木取代,灌木又被乔木取代
C.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逐渐增加,各种群数量多呈S型增长
D.演替到相对稳定状态时的群落类型取决于土壤中植物种子等繁殖体的存留状况
15.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低的西部沙漠地区生长着一种叶退化的药用植物锁阳,该植物依附在另一种植物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锁阳与小果白刺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B.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恢复力稳定性较高
C.种植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锁阳因长期干早定向产生了适应环境的突变,并被保留下来
16.在昆虫繁殖季节,使用特定的性引诱剂,可以将某种昆虫的雄性成虫诱杀。其结果与不使用性引诱剂相比,将是( )
①改变子代的性别比例 ②改变子代的种群密度
③改变子代的基因频率 ④改变子代种群的空间特征
A.①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7.如图A、B分别代表的是在海平面到3800 m的海拔高度内,高山A、森林B不同的自然区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在高山A处,生物群落的分布只表现出垂直结构
B.在高山A处,光照强度是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
C.在森林B处,生物群落的分布表现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D.在森林B处,温度是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
18.下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kJ)。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A所固定的能量是B、C的能量之和
B.B的数量越多,则C获得的能量越少
C.若C增加1 kJ,则需要消耗A约42 kJ
D.B营养级的个体数量一定多于C营养级的个体数量
19.下图表示处于平衡状态的某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人工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可能原因是过度放牧
B.若图②所示为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则b点后的变化可能原因是天敌的减少
C.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
D.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捕捞,维持资源种群数量在K/2左右
20.下表是退耕还林后,某生态系统在20年内群落自然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优势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单位:株/平方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第1-20年内,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先不断升高然后再逐渐降低
B.第1-5年内,物种b成为优势物种
C.退耕还林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D.第10-15年内,物种a逐渐消失的原因可能与其不能适应弱光环境相关
二、综合题
21.珠海淇澳岛红树林保护区是国内人工恢复面积最大的红树林湿地。近年来,该湿地引种先锋树种无瓣海桑,在恢复红树林湿地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早期调查已发现,秋茄林郁闭度(树冠彼此相接而遮蔽地面的程度)高于人工种植的无瓣海桑林的郁闭度。科研人员对该湿地中的天然秋茄红树林与人工恢复无瓣海桑红树林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相关研究,部分结果如下图所示。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红树林是优良的碳库(碳的储存库)。下列事实中支持该结论的有_______。
A.红树植物较其他植物生长迅速
B.红树植物多具有可排出多余盐分的分泌腺体
C.底栖动物储藏食物的习性有利于红树林凋落物中有机物的埋藏
D.高盐环境能抑制红树林中微生物活性,分解者种类和数量较少
(2)对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主要是利用 理论,充分依靠生态系统自身的能力,并辅以有效的人为手段,从而尽快使生态系统从受损的退化状态恢复到正常的健康状态。
(3)调查红树林中的大型底栖动物(如螺类、蟹类)的丰富度应选用的调查方法是 ,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 ,不能掺入主观因素;需要记录的数据是 (填“每个样方的物种数目”或“每个样方中每种物种的物种名称”)
(4)调查发现,两种红树林中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种均为无齿相手蟹(喜好以秋茄和无瓣海桑凋落叶为食)。据图文分析,导致秋茄林中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高于无瓣海桑林中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主要原因有 。
(5)淇澳岛红树林保护区吸引大量游客来访,部分周边居民利用该优势兴建“农庄”获取经济利益。为保护红树林的生物多样性,请为这些居民提出两点合理建议。
22.下图为该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不考虑未利用的能量)据图分析回答: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和 。图中 B 表示 ,若鼠摄入能量为 2.2×109KJ ,鼠粪便中能量为 0.6×109KJ , B 中能量为 1.2×109KJ ,狼同化能量为 2.4×108KJ 则该生态系统中鼠到狼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
(2)狼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去捕食,鼠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狼和鼠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调节机制属于 调节,这也体现了生物种群数量变化受 因素影响。
(3)生态系统中能量沿着 渠道流动,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循环往复。
23.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婺源县城北郊,北起秋口镇秋口水电站,南至县城星江大桥,主要包括星江干流(饶河二大干流之一的乐安河上游)及其周边滩涂,总面积346.6公顷,湿地面积为320.6公顷,全部为天然湿地。公园内湿地生物多样,经初步统计有维管植物203种,野生脊椎动物405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7种,并在月亮湾保护区发现全国最大的蓝冠噪鹛野生种群。
(1)深秋时节鸳鸯、中华秋沙鸭等珍稀候鸟成群结对来此越冬,次年清明节前后飞回北方,影响该地候鸟种群密度的主要种群特征是 ,用 方法调查蓝冠噪鹛的种群密度。
(2)随着季节的更迭,河水有涨有落,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也随之发生改变,物群落的这种变化属于 演替。
(3)下图为该湿地生态系统中鼠的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和年龄结构的变化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前10年中鼠的种群密度最小的年份是第 年,第8年时若调查鼠群的年龄结构,调查结果和图乙中的 相似,此后两年中种群数量将 (增加、减少)。
(4)在“浮游藻类(a)→小鱼(b)→中华秋沙鸭(c)”(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这一食物链中,小鱼粪便中的能量流向 ,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用字母表示为 ,缩短食物链 (可以/不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5)现如今很多城市都在进行“抢人”大战,引进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从种群数量特征角度分析其目的是最终改变该城市人口的 ,进而增加人口密度。
答案部分
1.C2.C3.B4.A5.A
6.B7.C8.B9.A10.A
11.C12.A13.A14.A15.C
16.B17.C18.C19.B20.D
21.(1)A;C;D
(2)群落的演替
(3)样方法;随机取样;每个样方中每种物种的物种名称
(4)秋茄林中大型底栖动物的食物资源更丰富;秋茄林郁闭度更高,为大型底栖动物提供更适宜的栖息空间
(5)“农庄”适当远离保护区;不要引进外来物种;生活污水不能直接排放到海边;不能采食或捕猎保护区中植物、动物.
22.(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网)(营养结构);鼠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或储存在体内的能量);15%
(2)(负)反馈;生物(因素)
(3)食物链(网)
23.(1)迁入率和迁出率;标记重捕法
(2)次生
(3)10;C;减少
(4)分解者;b/a×100%(或b/a);不可以
(5)年龄组成
解析部分
1.C
【解析】A、基因库是一个群体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的总和,A不符合题意;
B、若武夷山植物一年内固定的CO2大于其产生的CO2,则有有机物的积累,但武夷山植物积累的有机物可能向山外转移(如茶叶被采摘转移),因此,该武夷山公园的有机物可能减少,B不符合题意;<:p
C、间接价值属于生态价值,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大于其直接价值,C符合题意;<:p
D、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的目的是保护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D不符合题意。<:p
故答案为:C。<:p
1、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p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①食用、药用、文学艺术创作等——直接价值。
②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间接价值。
③未发现尚不清楚的价值等——潜在价值。
2.C
【解析】A、分解者能把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促进作物生长,A符合题意;
B、立秋时节,是果实成熟的季节,代谢旺盛,需要较多的水,B符合题意;<:p
C、淀粉的元素组成是C、H、O,不含氮元素,含氮无机盐不可作为小麦合成淀粉的原料,C不符合题意;<:p
D、土壤透气性高,氧气含量多,有氧呼吸旺盛,能释放更多的能量用于植物吸收矿质元素,D符合题意。<:p
故答案为: C。<:p
分解者是异养生物,其作用是把动植物残体内固定的复杂有机物分解为生产者能重新利用的简单化合物,并释放出能量,其作用与生产者相反。
3.B
【解析】A、草原上狮子和猎豹是实力相当的竞争关系,A正确;
B、菟丝子寄生在大豆植物上,二者属于寄生关系,B错误;
C、斑马捕食牧草,因此草原牧草和斑马之间属于捕食关系,C正确;
D、人肠道中的蛔虫寄生在人体肠道内,属于寄生关系,D正确。
故答案为:B。
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①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②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③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生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④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⑤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也无害,或者对双方都有利,两者分开以后都能够独立生活。
4.A
【解析】A、土壤中的小动物虽包括很多物种,但没有涵盖土壤中所有生物,它们既不是一个种群,也不是一个群落,A错误;
B、同一地块中的土壤中小动物,在不同时间取样,结果会有不同,B正确;
C、对活动能力较强的土壤小动物,由于小动物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而采用取样器取样法,C正确;
D、对采集到的土壤小动物,如果肉眼难识别,可以借助放大镜和实体镜进行观察和分类,D正确。
故答案为:A。
(1)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①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用“取样器取样调查法”。②调查某种植物或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③调查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④研究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动可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
5.A
【解析】A、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种群的密度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种群的密度,A错误;
B、野生动物的活动范围比较广,活动能力比较强,更适合使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种群密度,B正确;
C、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是取样调查的常用方法,还有灯光诱捕法等,C正确;
D、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否则会造成调查结果和实际结果相差过大,D正确。
故答案为:A。
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①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用“取样器取样调查法”。②调查某种植物或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③调查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④研究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动可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
6.B
【解析】A、某地区每年新增的人口平均数为出生率的范畴,不属于种群密度,A错误;
B、一片山林每公顷内松树的数量,符合种群密度的概念,B正确;
C、鱼不一定是同一个物种,不是一个种群,C错误;
D、牧草不是同一种群,而是多个种群的集合,因此,每平方米草地中牧草的数量不属于种群密度的描述,D错误。
故答案为:B。
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
判断标准:①主要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在自然条件下能自由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无生殖隔离)。②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7.C
【解析】A、据图可知,t1时野兔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对应种群数量的K/2,A正确;
B、t2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B正确;
C、t1时对应种群数量的K/2,因此若t1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2N,C错误;
D、在t0~t2时,种群增长速率一直大于0,即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因此该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D正确。
故答案为:C。
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变化曲线的判读
①图1、图2中曲线a、b、c、d分别代表的增长方式为“J”型、“S”型、“J”型、“S”型。
②图2曲线d中在t1时刻增长速率最快、对应A点为K/2点。在t1~t2时刻,种群的数量不会(填“会”或“不会”)减少,t2对应B点为K值点。
8.B
【解析】A、图中a为性别比例,b为年龄组成,可以通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A错误;
B、据分析可知,图中的a、b分别代表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B正确;
C、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C错误;
D、c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生物种群在单位体积或单位面积中的数量,D错误。
故答案为:B。
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是迁入率和迁出率及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
9.A
【解析】A、群落的次生演替进程有时会比较快,如地震引起的群落演替,火烧后的森林引起的群落演替,A错误;
B、群落的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如冰川泥、沙丘等,B正确;
C、森林大火后仍保留部分繁殖体,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正确;
D、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D正确。
故答案为:A。
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及差异:
10.A
【解析】A、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依据种群密度的大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A正确;
B、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B错误;
C、海洋面积广阔,其中的鱼类种群数量多,要确定合理的捕捞量,但不可以随意捕捞,C错误;
D、群落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有序渐进的过程,随着时间变化的有序过程,D错误。
故答案为:A。
(1)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是迁入率和迁出率及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
(2)群落演替的特征:
方向:一定的方向性。
能量:群落有机物总量增加。
结构:营养结构变得复杂,物种多样性增加。
11.C
【解析】A、植物细胞的呼吸方式与光照无关,取决于酶的种类,A不符合题意;
B、流经食物链上每一营养级的能量都有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方式散失,B不符合题意;
C、有氧呼吸的反应物是葡萄糖,不同生物无氧呼吸的产物是有区别的,比如人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C符合题意;
D、植物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三碳化合物的还原需要光反应阶段合成的ATP,有氧呼吸的每一个阶段以及无氧呼吸的第一个阶段都可以合成ATP,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了细胞代谢的相关知识。
( 1 )某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的来源去路:
( 2 )细胞内产生与消耗ATP的生理过程
12.A
【解析】A、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所以是进化的基本单位,变异包括基因突变等,由于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所以个体的变异是普遍现象,A符合题意
B、初生演替是从没有土壤环境的地区演替起来,而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等属于一开始就有土壤环境,所以属于次生演替,B不符合题意
C、重叠的越多,生物争抢资源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对资源的利用越不充分,C不符合题意
D、雄孔雀的开屏现象是种内关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沙丘,火山岩,冰川泥,水面)
(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
(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4)自然演替的结果: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生态系统越来越稳定.
(5)演替不一定都到森林阶段,要与当地的气候相适应,主要是看温度和水分.
2.进化相关知识点: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②可遗传的变异: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
③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④突变的有害或有利不是绝对的,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⑥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⑦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13.A
【解析】解:蝉在地下生存多年,夏季羽化后只能生存较短的时间,繁殖后快速死亡,因此夏季蝉种群中生殖前期所占的比例大,几乎不存在生殖后期.
故选:A.
年龄结构是指在种群中不同年龄所占的比例,包括增长型、衰退型和稳定性三种模式.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种群的年龄结构特点的理解,并学会应用相关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问题.
14.A
【解析】由于环境和人为因素影响,同一地段种群密度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为群落水平结构,故A正确;b~d段,从各种植物出现先后时间,推断演替的过程是:草本植物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在演替过程中优势种是不断的变化,但原有物种并没有消失,故B错误;在整个演替过程中,由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越来越多,最后趋于稳定,各种群的种群数量一般呈S型增长,故C错误;演替到相对稳定状态时的群落类型,由气候、土壤、水分、温度等环境因素决定,故D错误。
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5.C
【解析】A.由题意知,锁阳的叶退化,从小果白刺的根部获取营养物质,所以二者为寄生关系,A不符合题意;
B.由题意知,西北沙漠的生物多样性较低,故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由于环境比较恶劣,所以恢复力稳定性也较低,B不符合题意;
C.沙生植物可以固沙,使水土不流失,维持生态平衡,属于间接价值,C符合题意;
D.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且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体现在:
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生态系统能力的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①一般来说,自然原因对生态系统的干扰,我们谈到抵抗力稳定性,人为的原因对生态系统的干扰,我们会谈到恢复力稳定性(除自然森林大火)
②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差
③一般来说,在生态系统遭受到较大或彻底的破坏时,抵抗力越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越弱,但当遭受到相同的干扰时,抵抗力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也强。抵抗力与恢复力不一定成反相关,主要要看生态系统的气候条件
(2)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16.B
【解析】诱杀雄性成虫只会改变这一代的性别比例,不会改变子代的性别比例,但会使子代的出生率降低,种群密度减小,使子代中抗性引诱剂的基因频率增加。子代种群的空间特征与昆虫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环境有关,与亲代的性别比例无关。
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7.C
【解析】在高山A处,生物群落的分布,既表现出垂直结构,也表现出水平结构,A项错误;在高山A处,温度是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B项错误;在森林B处,生物群落的分布表现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项正确;在森林B处,光照强度是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D项错误。
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8.C
【解析】A固定的能量只有一小部分流入B体内,还有部分用于自身呼吸消耗、部分被分解者分解利用、大部分未被利用,所以A固定的能量远远大于B和C获得的能量之和,A错误;一般情况下,B的数量越多,其获取的能量越多,C获得的能量就越多,B错误;由图中数据计算可知A到B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0/1250×100%=16%,B到C的传递效率=30/200×100%=15%,所以C增加1 kJ时,需要消耗A约1÷15%÷16%≈42 kJ,C正确;食物链各营养级生物数量不一定呈金字塔形,所以A营养级的个体数量不一定多于B营养级的个体数量,如松树和松毛虫,D错误。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19.B
【解析】A、a点之后k值降低,数量减少,可能是由于过度放牧引起。B、酵母菌在培养液中没有天敌,b点后K值增大的原因可能是补充了营养物质或排出了有害代谢废物。C、c点后种群数量减少,表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D、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捕捞,维持资源种群数量在K/2左右。
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意在考查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0.D
【解析】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表中数据仅反映出abc三个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不能反映出第1-20年内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变化情况,A错误;第1-5年内,物种a是优势物种,B错误;退耕还林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错误;第10-15年内,物种a逐渐消失的原因可能与其不能适应弱光环境相关,D正确。
本题考查种群密度与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21.(1)A;C;D
(2)群落的演替
(3)样方法;随机取样;每个样方中每种物种的物种名称
(4)秋茄林中大型底栖动物的食物资源更丰富;秋茄林郁闭度更高,为大型底栖动物提供更适宜的栖息空间
(5)“农庄”适当远离保护区;不要引进外来物种;生活污水不能直接排放到海边;不能采食或捕猎保护区中植物、动物.
【解析】(1)A、红树植物较其他植物生长繁殖迅速,可在短时间内形成更大的种群,红树林通过光合作用固定CO2的速率更快,A正确;
B、红树植物多具有可排出多余盐分的分泌腺体,对于红树林是优良的碳库无关,B错误;<:p
C、底栖动物储藏食物的习性有利于红树林凋落物中有机物的埋藏,可加速红树凋落物的降解,促进碳循环,C正确;<:p
D、高盐环境能抑制红树林中微生物活性,分解者种类和数量较少,红树林较少出现生长不良、病虫害等现象,D正确。<:p
故选:ACD。<:p
(2)对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主要是利用群落的演替理论,充分依靠生态系统自身的能力,并辅以有效的人为手段,从而尽快使生态系统从受损的退化状态恢复到正常的健康状态。
故填: 群落的演替<:p
(3)调查红树林中的大型底栖动物(如螺类、蟹类)的丰富度应选用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 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减少误差;需要记录的数据是每个样方中每种物种的物种名称。
故填:样方法 随机取样 每个样方中每种物种的物种名称
<:p
(4)据图分析,由于秋茄林中大型底栖动物的食物资源更丰富;且秋茄林郁闭度更高,为大型底栖动物提供更适宜的栖息空间,导致秋茄林中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高于无瓣海桑林中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
故填: 秋茄林中大型底栖动物的食物资源更丰富;秋茄林郁闭度更高,为大型底栖动物提供更适宜的栖息空间<:p
(5)保护红树林的生物多样性,“农庄”适当远离保护区;不要引进外来物种;生活污水不能直接排放到海边;不能采食或捕猎保护区中植物、动物。
故填:“农庄”适当远离保护区;不要引进外来物种;生活污水不能直接排放到海边;不能采食或捕猎保护区中植物、动物
1、分析题图,在春、夏、冬季节,天然秋茄红树林中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大于无瓣海桑红树林的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
<:p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①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②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3、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①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用“取样器取样调查法”。②调查某种植物或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③调查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④研究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动可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
4、外来物种入侵指某物种从它的原产地,通过一定的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的过程。人们把新侵入的带来严重经济损失、对社会和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危害的外来种,称为侵入种。
(1)侵入种的危害
①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生物污染。侵入种入侵后,生长难以控制,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造成严重的生物污染。
②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侵入种通过压制或排挤本地物种,形成单优势种群,危及本地物种的生存,导致某些本地物种消失。
③生态灾害频繁发生。侵入种在适宜的生态和气候条件下,疯狂生长,生态灾害频繁发生,对农林业造成严重的损害。
(2)外来物种入侵引发生态危机的原因
①占据空的生态位。
②侵入种具有顽强生命力,传播能力强,一旦侵入,能迅速传播蔓延开来,在短时期内种群呈“J”型增长。
③迁入地环境条件适宜。
④缺少天敌的控制(自然选择使入侵地无该外来种的天敌)。
(3)外来物种的入侵不一定会引起本地物种数目的增加:如果入侵的物种对当地生物的生存是不利的,则会引起本地物种数目锐减。
22.(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网)(营养结构);鼠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或储存在体内的能量);15%
(2)(负)反馈;生物(因素)
(3)食物链(网)
【解析】由图可知,A表示鼠的同化量,B表示鼠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C表示分解者。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图中B表示鼠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鼠的同化量为2.2×109-0.6×109=1.6×109kJ,鼠到狼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4×108)/(1.6×109)×100%=15%。
(2)鼠的数量增多会引起狼的数量增多,狼的数量增多会导致鼠的数量减少,二者之间属于负反馈调节。说明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也受生物因素的影响。
(3)生态系统中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2.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呼吸量+下一营养级的量+分解者的量+未被利用的量。
3.能量传递效率是两相邻营养级之间的同化量的比值。
4.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
23.(1)迁入率和迁出率;标记重捕法
(2)次生
(3)10;C;减少
(4)分解者;b/a×100%(或b/a);不可以
(5)年龄组成
【解析】(1)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数量特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由题意分析可知,影响该地候鸟种群密度的主要种群特征是迁入率和迁出率;蓝冠噪鹛属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应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2)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生物演替,称为次生演替,随着季节的更迭,河水有涨有落,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也随之发生改变,由于起点不为零,因此这种群落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
(3)图甲曲线所示种群在4~10年中种群的λ小于1,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故在第10年时种群数量达到最低点。第8年时种群数量在减少,故与图乙中的C衰退型相对应。8~10年间种群的λ小于1,种群数量仍然在减少。
(4)在“浮游藻类(a) →小鱼 (b) →中华秋沙鸭 (c)”(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 这一食物链中,小鱼粪便中的能量流向分解者, 被分解者分解利用;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初级消费者同化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100%,该食物链中b表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a表示生产者的同化量,所以能量传递效率为b/a ×100%,缩短食物链可以减少能量的损耗,但不可以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5)进行“抢人”大战,引进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是在调整年龄组成。
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①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死亡)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即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③迁入率和迁出率:在单位时间_内迁入(迁出)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即迁入率(迁出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也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④年龄组成: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⑤性别比例: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群落演替的类型:(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3、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种群个体总数=标志数(第一次捕获)×重捕个体数/重捕中标志个体数。
4、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物质、能量的来源,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利于生产者的传粉或种子的传播,主要指动物,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2)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5、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因此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研究此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能量+流入分解者的能量;能量流动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ⅹ100%。
选项
谚语
理解
A
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
粪便中的有机物经分解者分解后生成的产物能被作物利用
B
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
立秋时节,谷物生长需要较多水分
C
豆麦轮流种,十年九不空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能给土壤带来氮肥;含氮无机盐可作为小麦合成淀粉的原料
D
沙土掺泥,好得出奇
土壤透气性高,有利于增强根部细胞有氧呼吸,促进根部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第1年
第5年
第10年
第15年
第20年
物种a
5
10
2
0
0
物种b
1
2
5
3
3
物种c
0
1
3
8
6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时间
经历时间漫长
经历时间较短
影响
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的演替
森林砍伐地、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转化场所
常见的生理过程
细胞膜
消耗ATP:主动运输、胞吞、胞吐
细胞质基质
产生ATP:细胞呼吸第一阶段
叶绿体
产生ATP:光反应
消耗ATP:暗反应和自身DNA复制、转录、翻译等
线粒体
产生ATP: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
消耗ATP:自身DNA复制、转录、翻译等
核糖体
消耗ATP:蛋白质的合成
细胞核
消耗ATP:DNA复制、转录等
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生物与环境学案: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生物与环境学案,共34页。
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生物与环境学案(多项选择版):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生物与环境学案(多项选择版),共36页。
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生物与环境学案 (不定项):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生物与环境学案 (不定项),共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