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九年级语文水平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年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九年级语文水平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是,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下列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年济南高新区九年级语文水平测试卷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是( )(3分)
A.恻隐(cè) 粗犷(gǎung) 黝黑(yōu) 叱咤风云(zhà)
B.诘问(jí) 雷霆(tíng) 偌大(ruó) 风餐露宿(1ù)
C.绯红(fēi) 绮丽(qǐ) 嘈杂(cáo) 相形见绌(zhuō) 犀利(xī) 收敛(liǎn) 刹车(shā) 一气呵成(hē)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安详 中轴线 相得益彰 销声匿迹
B.决别 连锁店 一视同仁 山清水秀
C.陨落 亲合力 锐不可当 粗制滥造
D.晨曦 霓虹灯 戛然而止 美不盛收3.下列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见异思迁,毅然放弃城市的优越条件,扎根西部。 公园里树木高低错落,鳞次栉比,美丽的景色令游客流连忘返。
C.李明由衷地说:“王老师的这番演讲抛砖引玉,我们受益不浅。”
D.辛弃疾的词大多以激昂跌宕的气势和独具匠心的构思来抒情言志,风格豪放雄浑。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垃圾分类进校园”活动,美化和增强了同学们的环保意识与校园环境。B.作为绿色出行工具,“共享单车”受到了广大居民的青睐。
C.一部作品是否真实,关键在于它通过对生活现象的描写反映生活的真实面貌。 D.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悟了人生的真谛。 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正确的项是( )(3分)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传承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______,______,_____,更要立志报效祖国。
①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
②无论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大义
③修身立德强调的从来不只是在个人领域做到“独善其身”
④抑或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推已及人
A.②①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②①④ D.③④②①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古人座席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 《愚公移山》一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中的“汉阴”指的是汉水的北岸。C.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元、明、清时期不设太学,设国子学或国子监。D.乐府本指掌管音乐的机关,后将乐府机关采集并制谱的的诗歌称“乐府诗”或“乐府”。二、(33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7--9题。(共9分,每小题3分)
富贵不能淫
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日:“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7.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岂不诚大丈夫 诚:真正 B.必敬必戒 戒:告诫
C.以顺为正者 正:准则 D.富貴不能淫, 淫: 使....迷惑
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一怒而诸侯惧 学而不思则罔
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C.丈夫之冠也 何陋之有 以顺为正者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讨论“何为太夫”的问题,先破后立,正面提出了大丈夫的标准。 文中孟子用排比的形式,气赘磅礴、义正辞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精神的实质。 孟子赞同景春的观点,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 文中用类比说理,用“妾妇之道”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10--12题。 (共8分)贞观元年,吏部尚书长无孙忌尝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门。尚书右仆射封德彝yí议以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误带刀入,徒二年,罚铜二十斤。太宗从之。
大理少卿戴胄驳曰:“校尉不觉无忌带刀入内同为误耳。夫臣子之于尊极,不得称误,准律云:‘供御汤药、饮食、舟船,误不如法者,皆死。’陛下若录其功,非宪司所决;若当据法,罚铜未为得理。”太宗曰:“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挠法耶?”更令定议。胄又驳奏曰:“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若论其过误,则为情一也,而生死顿殊,敢以固请。”太宗乃免校尉之死。 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画一处) (2分)
吏 部 尚 书 长 孙 无 忌 尝 被 召 不 解 佩 刀 入 东 上 阁 门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挠法耶?
1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戴胄是一个怎样的人? (3分)
(三)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3--14题。(共7分)
蝶恋花·别范南伯水
[宋]杨炎正
离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刬地东流去。弱柳系船都不住,为君愁绝听鸣橹。君到南徐芳草渡。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注释]①划(chǎn)地:依旧,还是。②南徐:今江苏镇江。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词上片写惜别,下片写别后情景。全词细腻委婉,工巧别致。 词的首句直言离恨,与好朋友春夜话别,无尽的离愁别恨化为无尽的春雨。
C.“弱柳系船都不住”赋予柳枝以人的情感,尽管殷勤挽留,但朋友还是不得不离开,留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D.“为君愁绝听鸣橹”一句描写了友人远行时耳听桨声,因前程未卜而担忧,心中无限惆怅,“绝”写出朋友心事沉重。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一句的妙处。(4分) (三)根据原文默写
14.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共9分,每空1分)
1._____________,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2.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3.___________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4.____________,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5.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6.李白在《行路难》中表达不怕困难,对人生前途充满乐观豪迈气概的句子是:
7.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自己虽然年迈体弱,但仍想守卫边疆报效祖国的心愿。
三、(7分)
15.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跟你一样有灵魂,也完全一样有一颗心!......我现在不是凭着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凭着肉体凡胎跟你交谈,而是我的心灵在跟你的心灵说话,就好像我们都已离开人世,两人平等地一同站在上帝跟前——因为我们本来就是平等的!
(1)说这段话的“我”是_______作品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国别)人(3分)
(2)“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这段话的?主人公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结合与“我” “你”有关的一个情节进行分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32分)(一)中国古代餐桌上的分与合①“天下为一家,而无私织私耕,共寒其寒,共饥其饥。”((尉缭子》)在原始社会,人们将食物平分后,各自进餐,这就是原始的分餐制。②先秦时期,饮食的礼仪尤为重要,《礼记》中有“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的说法。那时人们的就餐方式是席地而坐,每人前面摆放一张低矮的食案盛放餐具及食物。孔子曰“席不正不坐”,人们要规矩地坐在席子上,吃自己面前的食物,这就是典型的分餐制。③汉代著名的“鸿门宴”上, 项王、项伯东向坐……这种分餐制的场景在汉代壁画及画像砖中均有体现。如在河南新密市打虎亭汉墓出土的描绘宴会场面的壁画中——人们跪坐在席子上,每人面前都摆放着一张食案就餐。④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较大的变革。首先是用餐家具的改变,方凳、胡床、椅子等高足坐具逐渐取代了席子。其次,频繁的战乱冲击了传统礼制。“席不正不坐”的要求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这时期人们的就餐制仍以分餐制为主。《世说新语》记载,顾荣有一次参加宴会,看到端烤肉的人露出想吃烤肉的神情,“因辍己施焉”,说明当时的宴席确是一人一份食物。⑤到了唐代,各种高足坐具已非常流行,中国人已基本上抛弃了席地而坐的方式,高足的餐桌应运而生,称为“食床”。这一时期的壁画中出现了很多使用高桌高椅进餐的场景。宾客共同坐在一个食床旁边,但主要的菜肴和食物是由厨师或仆人“按需分配”的。只有主食或羹汤食物才合餐,由进食者或仆人、庖厨添加,有学者称之为“会食”。⑥分餐制向会食制的转变有一个过程,有时候人们还会遵循古制。五代《韩熙载夜宴图》中,韩熙载及其他几位贵族子弟面前摆着几张小桌子,反映了当时分餐制依然存在。⑦宋代是“围桌而食”合餐制形成时期。《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城内人家如要举办酒席,一切桌椅陈设、餐具器皿,厨师伙计都可以租赁或雇佣。以至于“托盘,下请书,安排坐次,尊前执事,歌说劝酒”都有专人负责,称为“白席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描述,如果贵宾动筷子吃了某种莱肴,白席人便高唱一声某人吃了什么,请众客同吃。不过,一些重要场合,如宫廷宴会上,还会采用分餐制。⑧明清时期,国人以合餐为主,但并不绝对。葡萄牙传教士曾德昭在《大中国志》写到,中国人喜欢用餐桌的数量来显示宴会盛大,一般是一桌坐四人,或两人。但对于大人物来说,他们安排一人一张桌子。即便是合餐,也可以用公共餐具防止交叉污染。《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第一次吃饭时,李纨和王熙凤二人就“立于案旁布让”,为别人布菜自然得用公共餐具。据考证最早使用公共餐具的是宋高宗赵构。明代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馀》中记载,宋高宗“每进膳必置匙著两副”。吃饭之前,“择取欲食者以别箸取置一器中,食之必尽。”“饭则以别匙减而后食。”吴皇后问他为什么要这样,他回答说“不欲以残食与宫人食也”。 下列选项中对于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3分)
A.文章说明对象是古代餐桌中的进餐方式,题目巧用“分与合”,趣味横生。 文章开头引用《尉缭子》中的资料,具体的说明了原始社会人们采用分餐制。C.宋代时,合餐制虽已形成,但仍有分餐制;到了明清时期,合餐和分餐仍旧共存。 本文按时间顺序,依次说明了先秦、汉、五代、南北朝、唐、宋、明清餐桌中的分与合。 阅读第⑤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4分)
到了唐代,各种高足坐具已非常流行,中国人已基本上抛弃了席地而坐的方式,高足的餐桌应运而生,称为“食床”。
18.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⑥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4 分)
五代《韩熙载夜宴图》中,韩熙载及其他几位贵族子弟面前摆着几张小桌子,反映了当时分餐制依然存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19-2题。(21分)
沉沉的艾香 □梁智华1.今天下班回到家,还没打开家门,我就突然看见大门两边已被妻子悬挂上两束新鲜的艾草。当那种从小就非常熟悉的香气扑鼻而来时,我这才想到:原来,一年一度的端午节马上就要到了。2.回到家后,我的鼻孔里仍然能够闻到艾草的那股独特的芳香,并不由自主地想起了端午节,想起了我的母亲,想起了端午节里的那些毫不起眼的花花草草,扑鼻的名芝,沁人的曰兰,锋芒的是蒲,秀拔的叫艾,还有好多叫得出或者叫不出名字的药草。特别是那秀拔的艾草,就会像已经辞世的母亲一样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3.对于艾草身上独特的芳香,我从小就有一种特别的情愫,喜欢它与众不同的香气,喜欢它那与生俱来的甘涩,更喜欢这不起眼的艾草给予自己的童年生活带来的无穷欢笑。在我的印象中,乡下老屋的四周,长满了艾草,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艾草那暗绿色的叶子尽管不会像满山青草那样滚着雨珠青翠欲滴,但它一直香着,不管是茎,是叶,是根,浑身上下都透出那种独特的芳香。4.我一直都觉得,艾草的芳香是浓郁的,但如果用沉沉的这个词来形容的话,也许会更加恰当一些。因为,艾草的芳香不是飘逸的,它缺少飘逸的那种灵气;艾草的香也不是浮动的,它缺少浮动的那种含蓄。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母亲在世的时候,就曾告诉过我,艾草是用来除湿去秽和驱鬼避邪的。5.在我的家乡,人们对艾草很有感情,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的主妇们都会赶早出门,割上一担新鲜碧绿的艾草回家,挑上最好的一把插在大门上,然后把剩余的艾草放在门前的坪里晒干收藏起来。端午节那天,我们所有的小孩子手里都会拿着一把艾草,女孩子们则用艾草编了花环,戴在头上,红扑扑的脸,黑黝黝的发,还有不甚明亮的绿,合在一起,使她们平添了一份妩媚。而男孩子呢,则把手里的艾草当武器,追来扑去地“抓坏蛋”。大人们下地的时候,衣服上也别了艾草。就连灶台上的主妇们的衣襟上,都晃悠着艾草。有的大嫂、大妈,还以五彩花布缝制成各种花样的香包,内塞艾叶,袋子下端垂有穗带,佩于小孩胸前,既显示自己聪明手巧,又利用“艾”与“爱”的谐音,表示对孩子的疼爱。一时之间,整个村子里都是艾草的气味,清的、香的、凉的、爽的。6.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把艾草视如宝贝,对老屋四周长满的艾草似乎还不知足,还在菜园里辟出一角,种植艾草,母亲称它为“大叶艾”。有人问她为什么要种艾草,母亲说:“艾草干净清香,有药味,能驱虫害,晒干后还可作药用。”对于艾草的利用,我也不知道母亲是从谁那里学的,她竟然会懂得那么多:梅雨季节,她采几棵放置家中,调节空气;天气闷热,她放些新鲜艾草到茅厕里,除去异味;盛夏之夜,家里焚燃艾叶,驱逐蚊子;我和几个姐姐身上长了毒疮脓疖,她将艾叶熬成水喝下去或擦洗患处;若遇创伤流血,她则将干艾叶揉成绒状敷上止血。我至今还记得,小时候,每逢端午节,我和几个姐姐总是会被母亲逼着喝下一小碗艾水,说是喝下去会保佑一年健康平安。母亲放的艾草太多,菖蒲的味道又太苦,实在难以喝下,我常常是趁着母亲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倒掉了。不过,现在如有机会再喝艾水的话,即使加入冰糖,也不知是怎么的,我却如何也感觉不出当年的艾草的清苦与甘甜了,有的只是儿时的一种回味而已。 7. 母亲是在2007年农历五月初五下午四时因病去世的,享年八十三岁。母亲走得很平静,虽然来不及向我叨念一下心里话,虽然来不及向我交代她的身后事,但她仍然对人世感到了满足,所以很安详地合上了她的双眼。母亲走的时候,正是艾草遍野的端午时节,在火化她的那一天,我特地上街去买了一大束新鲜的艾草,请求殡仪馆的同志把这束艾草与母亲一起焚化,我在内心里默默地祈祷,希望一生都喜欢艾草的母亲,伴着艾香,直到永远、永远……8.眼下,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尽管,端午还是一样的端午,假日还是一样的假日,但由于身边已经再也看不到母亲的身影,再也听不见母亲的唠叨,再也不会被母亲逼着喝下一小碗艾水,我的心已经很难像从前一样快乐起来了。也许,端午节随着母亲已经远去了,剩下的,只有这沉沉的艾香,只有这沉沉的心事,只有这沉沉的怀念吧?19.通读全文,说说文章以“沉沉的艾香”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5分) 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共6分)
(1)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句。(3分)
端午节那天,我们所有的小孩子手里都会拿着一把艾草,女孩子们则用艾草编了花环,戴在头上,红扑扑的脸,黑助黝的发,还有不甚明亮的绿,合在一起,使她们平添了一份妩媚。
(2)结合语境,赏析第⑧段中加点词语。(3 分)
我至今还记得,小时候,每逄端午节,我和几个姐姐总是会被母亲逼着喝下一小碗艾水,说是喝下去会保佑一年健康平安。
21.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第⑥画线句“我却如何也感觉不出当年的艾草的清苦与甘甜了,有的只是儿时的一种回味而已”的理解。(5 分)
22.文章开头从“今天下班回到家,还没打开家门,我就突然看见大门两边已被妻子悬挂 上两束新鲜的艾草”写起,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5 分)
五、(60分)
23.按要求作文。
有句话说的好,“因为写作, 寻常的日子便有了光。”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感悟,生活里的一人一事,校园里的一草一木,自然、社会中的某个角落.....看似平淡,却都有它们独特的滋味,值得我们品味和抒写。
请以“平淡日子有滋味”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否则扣分;
③不得抄袭;
④不少于600字(如写作诗歌不要少于20行)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年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课内阅读,课外阅读,诗歌鉴赏,句子默写,名著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年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九年级语文一模试题(word版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古代诗文阅读,名著阅读,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年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九年级语文一模试题(word版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古代诗文阅读,名著阅读,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