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高一(下)第四次月考生物试卷
展开
2020-2021学年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高一(下)第四次月考生物试卷
1. 利用“假说-演绎法”,孟德尔发现了分离定律。下列关于孟德尔发现分离定律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可以解释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的所有遗传现象
B. 孟德尔提出的假说内容包括生物体能产生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
C. 为验证提出的假说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正反交实验
D. 假说包括“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当中”
2. 下列关于图解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表现在图中的③④⑤⑥
B. 分离定律的实质表现在图中①②
C. 图甲中③过程的随机性是子代 Aa 占的原因之一
D. 图解属于假说-演绎法中“演绎推理”的环节
3. 某自花传粉的植物,茎有高茎(D)和矮茎(d)、紫茎(B)和绿茎(b)两对相对性状。现用两纯合品种杂交,所得F1再自交,F2中高紫茎:高绿茎:矮紫茎:矮绿茎=7:1:3:1。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茎的高矮和紫绿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B. 两纯合亲本的性状为高紫茎、矮绿茎或高绿茎、矮紫茎
C. 出现F2的性状分离比是因为F1产生的某种雄(或雌)配子致死
D. 若让F2中的高绿茎植株自交,其后代出现高绿茎的概率为
4. 蜜蜂中,雌蜂是雌雄配子结合产生,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直接发育而来的。某对蜜蜂所产生子代的基因型为:雌蜂是AAD、AADd、AaDD、AaDd;雄蜂是AD、Ad、aD、ad。这对蜜蜂的基因型是( )
A. AaDd和AD B. AaDd和aD C. AADd和ad D. Aadd和AD
5.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能够用特定分子,与染色体上的某一个基因结合,这个分子又能被带有荧光标记的物质识别,从而在染色体上显示某种特定颜色的荧光点。现对正常分裂细胞的某一基因进行定位,发现一条染色体上有某种特定颜色的两个荧光点。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不考虑变异)( )
A. 这两个荧光点表示的基因为等位基因
B. 该分裂细胞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C. 该细胞的染色体数可能是体细胞的两倍
D. 该细胞的同源染色体可能正在移向两极
6. 1923年萨顿发现,孟德尔定律中描述的遗传因子(即基因)的行为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有着平行的关系。下列不属于依据的是( )
A. 染色体和基因在体细胞中都成对存在,在配子中都只有成对中的一个
B. 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进入配子,也有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进入配子
C. 细胞内的基因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D. 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染色体和基因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7.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是漫长的,直到20世纪初期,人们仍普遍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当时人们作出判断的理由不包括( )
A. 不同生物的蛋白质在结构上存在差异
B. 蛋白质与生物的性状密切相关
C. 蛋白质比DNA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并且能够自我复制
D. 蛋白质中氨基酸的不同排列组成可以贮存大量遗传信息
8. 如图为某种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系谱图(深色代表的个体是该遗传病患者,其余为表现型正常个体)。近亲结婚时该遗传病发病率较高,假定图中第Ⅳ代的两个个体婚配生出一个患该遗传病子代的概率是,那么,得出此概率值需要的限定条件是( )
A. Ⅰ2和Ⅰ4必须是纯合子
B. Ⅱ1、Ⅲ1和Ⅲ4必须是纯合子
C. Ⅱ2、Ⅱ3、Ⅲ2和Ⅲ3必须是杂合子
D. Ⅱ4、Ⅱ5、Ⅳ1和Ⅳ2必须是杂合子
9. 红色面包霉的菌丝颜色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红色对白色显性。图表示其生活史,合子分裂产生的孢子是按分裂形成的顺序排列的。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子代菌丝体出现1:1的性状分离比能直观验证分离定律
B. 子代菌丝体基因型为A或a
C. 若囊中A、a孢子比例不为1:1,说明是减数分裂过程发生交叉互换
D. 若囊中第一、二个孢子基因型为A、第三、四个为a,最可能是减数分裂中发生交叉互换
10. 复制叉是复制时双链打开,分开成两股,各自作为模板,子链沿模板延长所形成的Y字型结构(如图),复制叉从复制起始点开始沿着DNA链有序移动。DNA甲基化会引起染色质结构.DNA构象、DNA稳定性及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方式的改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解旋酶能使DNA两条螺旋的双链完全打开后再复制
B. DNA聚合酶作用对象是氢键
C. 甲基化修饰DNA链不会影响复制叉的有序移动
D. 多起点双向复制可提高复制速率
11. 某种动物的毛色受一对等位基因A和a的控制,A控制黄色色素相关酶的合成,a控制黑色色素相关酶的合成。纯合黄色个体与纯合黑色个体杂交,子一代却表现为介于黄色和黑色之间的不同毛色。研究发现,在A基因中有一段碱基序列可发生甲基化修饰。未甲基化时,A基因正常表达,表现为黄色;甲基化后,A基因的表达就受到抑制。环境差异会导致甲基化程度不同,甲基化程度越高,体色就越深。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上述实例说明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B. 上述实例说明甲基化程度越高,A基因的表达受到的抑制越明显
C. 上述实例说明A基因中的甲基化修饰会使A基因突变为a基因
D. 上述实例说明甲基化修饰可使基因型相同的个体表现不同的性状
12. 野生猕猴桃是一种多年生的富含维生素C的二倍体(2N=58)小野果,如图是某科研小组利用野生猕猴桃种子(aa,2N=58)为材料培育无子猕猴桃新品种(AAA)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③和⑥都可用秋水仙素处理来实现
B. 若④是自交,则产生AAAA的概率为
C. ③过程的育种原理为染色体变异
D. 若⑤是杂交,产生的AAA植株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87
13. 完整的核糖体由大、小两个亚基组成。如图为真核细胞核糖体大、小亚基的合成、装配及运输过程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如图所示过程可发生在有丝分裂中期
B. 细胞的遗传信息主要储存于rDNA中
C. 核仁是合成rRNA和核糖体蛋白的场所
D. 核糖体亚基在细胞核中装配完成后由核孔运出
14. miRNA是一种小分子RNA.某miRNA能抑制W基因控制的蛋白质 (W蛋白)的合成。某真核细胞内形成该miRNA及其发挥作用的过程示意图如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miRNA基因转录时,RNA聚合酶与该基因的起始密码相结合
B. W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在细胞核内加工后,进入细胞质用于翻译
C. miRNA与W基因mRNA结合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与T、C与G配对
D. miRNA抑制W蛋白的合成是通过双链结构的miRNA直接与W基因mRNA结合所致
15. 一对夫妇染色体数目正常,但丈夫含有2条结构异常的染色体,妻子不含结构异常的染色体。已知该夫妇生育了一个含结构异常染色体的女儿和一个不含结构异常染色体的儿子(结构异常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能正常联会、分离,不影响配子活性)。据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父亲的2条结构异常染色体不可能是同源染色体
B. 若父亲的X染色体结构正常,则该女儿同时含2条结构异常染色体的概率为
C. 若父亲的X染色体结构异常,则该女儿同时含2条结构异常染色体的概率为
D. 若父亲的X染色体结构正常,则该夫妇再生育一个只含1条结构异常染色体儿子的概率是
16. 某生物基因型为A1A2,A1和A2的表达产物N1和N2可随机组合形成二聚体蛋白,即N1N1、N1N2、N2N2三种蛋白。若该生物体内A2基因表达产物的数量是A1的2倍,则由A1和A2表达产物形成的二聚体蛋白中,N1N1型蛋白占的比例为( )
A. B. C. D.
17. 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重组只是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不会导致生物性状变异
B. 基因突变使DNA序列发生的变化,都能引起生物性状变异
C. 弱小且高度不育的单倍体植株,进行加倍处理后可用于育种
D. 多倍体植株染色体组数加倍,产生的配子数加倍,有利于育种
18.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末端缺失的染色体因失去端粒而不稳定,其姐妹染色单体可能会连接在一起,着丝点分裂后向两极移动时出现“染色体桥”结构,如图所示。若某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出现“染色体桥”并在两着丝点间任一位置发生断裂,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移到细胞两极。不考虑其他变异,关于该细胞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可在分裂后期观察到“染色体桥”结构
B. 其子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不会发生改变
C. 其子细胞中有的染色体上连接了非同源染色体片段
D. 若该细胞基因型为Aa,可能会产生基因型为Aaa的子细胞
19. 小家鼠的某1个基因发生突变,正常尾变成弯曲尾。现有一系列杂交试验,结果如表。第①组F1雄性个体与第③组亲本雌性个体随机交配获得F2。F2雌性弯曲尾个体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 )
杂交
组合
P
F1
雌
雄
雌
雄
①
弯曲尾
正常尾
弯曲尾,正常尾
弯曲尾,正常尾
②
弯曲尾
弯曲尾
全部弯曲尾
弯曲尾,正常尾
③
弯曲尾
正常尾
弯曲尾,正常尾
弯曲尾,正常尾
注: F1中雌雄个体数相同
A. B. C. D.
20. 在含有BrdU的培养液中进行DNA复制时,BrdU会取代胸苷掺入到新合成的链中,形成BrdU标记链。当用某种荧光染料对复制后的染色体进行染色,发现含半标记DNA(一条链被标记)的染色单体发出明亮荧光,含全标记DNA(两条链均被标记)的染色单体荧光被抑制(无明亮荧光)。若将一个细胞置于含BrdU的培养液中,培养到第三个细胞周期的中期进行染色并观察。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 的染色体荧光被抑制 B. 的染色单体发出明亮荧光
C. 全部DNA分子被BrdU标记 D. 的DNA单链被BrdU标记
21. 图甲是基因型为AaBb的动物细胞分裂部分时期示意图,图乙为细胞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曲线,根据甲乙两图分析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细胞②中的染色体组有 ______个。
(2)细胞①中基因异常的原因是否由于交叉互换导致?______(填“是”或“否”)。若细胞③是细胞①进行分裂时某时期的图像,细胞③的名称是 ______,最终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型为 ______。图甲中细胞①所处时期位于图乙曲线中的 ______段。
22. 图1是用DNA测序仪测出的某生物的一个DNA分子片段上被标记一条脱氧核苷酸链的碱基排列顺序(TGCGTATTGG),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1推测,此DNA片段上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的数量是______个。
(2)根据图1脱氧核苷酸链碱基排序,图2显示的脱氧核苷酸链碱基序列为______ (从上往下序列)。
(3)图1所测定的DNA片段与图2所显示的DNA片段中的总是为______,由此证明DNA分子碱基数量关系是______。图1中的DNA片段与图2中的DNA片段中比分别为______、______,由此说明了DNA分子的特异性。
(4)若用35S标记某噬菌体,让其在不含35S的细菌中繁殖5代,含有35S标记的噬菌体所占比例为______。
(5)图中DNA片段由500对碱基组成,A+T占碱基总数的34%,该DNA片段复制2次,共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分子______个。
23. 科学家以T4噬菌体和大肠杆菌为实验对象,运用同位素标记技术及密度梯度离心法进行了DNA复制方式具体过程的探索实验。
(1)DNA准确复制需要的基本条件有 ______等。DNA的复制的特点有 ______。(答出2点)。DNA复制时,催化脱氧核苷酸添加到DNA子链上的酶是 ______。该酶只能使新合成的DNA链从5′向3′方向延伸,依据该酶催化DNA子链延伸的方向推断,图1中的DNA复制模型 ______(填写“是”或“不是”)完全正确。
(2)为探索DNA复制的具体过程,科学家做了如下实验。20℃条件下,用T4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进入T4噬菌体DNA活跃复制期时,在培养基中添加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培养不同时间后,阻断DNA复制,将DNA变性处理为单链后,离心分离不同长度的T4噬菌体的DNA片段,检测离心管不同位置的放射性强度,结果如图2所示(DNA片段越短,与离心管顶部距离越近)。
①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推测,DNA复制时子链合成的过程存在先合成较短的DNA片段,之后较短的片段连接成DNA长链的过程,其依据 ______。
②已知促进DNA短片段连接成DNA长链的酶是DNA连接酶,若抑制DNA连接酶的功能,再重复上述实验,则可能的实验结果是 ______。
24. 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利用玉米纯合雌雄同株品系M培育出雌株突变品系,该突变品系的产生原因是2号染色体上的基因Ts突变为ts,Ts对ts为完全显性。将抗玉米螟的基因A转入该雌株品系中获得甲、乙两株具有玉米螟抗性的植株,但由于A基因插入的位置不同,甲植株的株高表现正常,乙植株矮小。为研究A基因的插入位置及其产生的影响,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一:品系M(TsTs)×甲(Atsts)→F1中抗螟:非抗螟约为1:1
实验二:品系M(TsTs)×乙(Atsts)→F1中抗螟矮株:非抗螟正常株高约为1:1
(1)实验一中作为母本的是 ______,实验二的F1中非抗螟植株的性别表现为 ______(填:雌雄同株、雌株或雌雄同株和雌株)。
(2)选取实验二的F1抗螟矮株自交,F2中抗螟矮株雌雄同株:抗螟矮株雌株:非抗螟正常株高雌雄同株:非抗螟正常株高雌株约为3:1:3:1,由此可知,乙中转入的A基因 ______(填:位于或不位于) 2号染色体上,理由是 ______。F2中抗螟矮株所占比例低于预期值,说明A基因除导致植株矮小外,还对F1的繁殖造成影响,结合实验二的结果推断这一影响最可能是 ______。为了保存抗螟矮株雌株用于研究,种植F2抗螟矮株使其随机受粉,并仅在雌株上收获籽粒,籽粒种植后发育形成的植株中抗螟矮株雌株所占的比例为 ______。
25. 某二倍体植物宽叶(M)对窄叶(m)为显性,高茎(H)对矮茎(h)为显性,红花(R)对白花(r)为显性。基因M、m与基因R、r在2号染色体上,基因H、h在4号染色体上。
(1)基因M、R编码各自蛋白质前3个氨基酸的DNA序列如图1,起始密码子均为AUG。若基因M的b链中箭头所指碱基C突变为A,其对应的密码子变为 ______。正常情况下,基因R转录时的模板位于 ______(填“a”或“b”)链中。
(2)用基因型为MMHH和mmhh的植株为亲本杂交获得F1,F1自交获得F2,用隐性亲本与F2中宽叶高茎植株测交,后代中宽叶高茎与窄叶矮茎植株的比例为 ______。
(3)现有一宽叶红花突变体,推测其体细胞内与该表现型相对应的基因组成为图2中甲、乙、丙中的一种,其他同源染色体数目及结构正常。现有各种缺失一条染色体的各种表型的植株可供选择,请设计一步杂交实验,确定该突变体的基因组成是哪一种。(注:各型配子活力相同;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都缺失时,幼胚死亡)
实验步骤:①______;
②观察、统计后代表型及比例
结果预测:Ⅰ.若 ______,则为图甲所示的基因组成;
Ⅱ.若 ______,则为图乙所示的基因组成;
Ⅲ.若 ______,则为图丙所示的基因组成。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A、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只能解释进行有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的部分细胞核遗传现象,A错误;
B、一般情况下,雄配子数量要远多于雌配子,B错误;
C、为验证提出的假说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C错误;
D、假说包括“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当中”,D正确。
故选:D。
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孟德尔遗传实验采用的方法,掌握各步骤中需要注意的细节,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答案】C
【解析】解:A、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至少涉及两对等位基因,且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因此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表现在图中的④⑤,A错误;
B、基因分离定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因此分离定律的实质表现在图中①②④⑤,B错误;
C、图甲中③过程的随机性是子代Aa占的原因之一,C正确;
D、图解属于假说-演绎法中“演绎推理”的提出假说,D错误。
故选:C。
基因自由定律的实质:
(1)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减数分裂等相关知识点,要求考生能够确定图中字母表示的生理过程,明确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能够运用遗传定律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
3.【答案】B
【解析】解:A、由F2的性状分离比7:1:3:1分析可知,F1的基因型为DdBb,与正常的自由组合产生的9:3:3:1分离比相比,高紫茎和高绿茎各少2个,则可能是某些配子出现了问题,但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是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的,A正确;
B、由F2的性状分离比7:1:3:1分析可知,F1的基因型为DdBb,与正常的自由组合产生的9:3:3:1分离比相比,高紫茎和高绿茎各少2个,则当基因型为Db的雄配子或雌配子致死时,可产生7:1:3:1的分离比,因此亲本不可能为纯合的高绿茎植株,B错误;
C、由F2的性状分离比7:1:3:1分析可知,F1的基因型为DdBb,与正常的自由组合产生的9:3:3:1分离比相比,高紫茎和高绿茎各少2个,则当基因型为Db的雄配子或雌配子致死时,可产生7:1:3:1的分离比,C正确;
D、分析可知,F2中的高绿茎植株基因型为Ddbb,因此其自交后代只出现高绿茎和矮绿茎植株,且二者比例为1:1,则后代高绿茎的概率为,D正确。
故选:B。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及实质
1、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2、实质
(1)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3、适用条件:
(1)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
(2)细胞核内染色体上的基因.
(3)两对或两对以上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理论联系实际,根据题中信息答题.
4.【答案】A
【解析】解: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直接发育而来的,子代中雄蜂基因型是AD、Ad、aD、ad,所以亲代雌蜂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型是AD、Ad、aD、ad,根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可知亲本雌蜂的基因型是AaDd;子代雌蜂是雌雄配子结合产生的二倍体,子代中雌蜂基因型是 AADD、AADd、AaDD、AaDd,而卵细胞的基因型是AD、Ad、aD、ad,则精子的基因型是AD,由此可知亲本雄蜂的基因型是AD。
故选:A。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雄蜂是由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成的,再根据子代雌雄个体的基因型逆推亲本的基因型,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5.【答案】D
【解析】解:A、这两个荧光点表示的基因属于复制关系,正常情况下应为相同基因,A错误;
B、该分裂细胞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此时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条染色单体,B错误;
C、细胞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的两倍时应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着丝点已分裂,一条染色体上只有某种特定颜色的一个荧光点,C错误;
D、该细胞可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同源染色体正在移向两极,D正确。
故选:D。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规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做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6.【答案】C
【解析】解:A、染色体和基因在体细胞中都成对存在,在配子中都只有成对中的一个,这说明基因与染色体的行为有平行关系,是依据之一,A错误;
B、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进入配子,也有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进入配子,这说明基因与染色体的行为有平行关系,是依据之一,B错误;
C、细胞内的基因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但萨顿并不知道该结论,因此不是基因与染色体的行为有平行关系的依据,C正确;
D、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染色体和基因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这说明基因与染色体的行为有平行关系,是依据之一,D错误。
故选:C。
基因和染色体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1、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2、体细胞中基因、染色体成对存在,配子中成对的基因只有以个,同样,也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一条.
3、基因、染色体来源相同,均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4、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和染色体行为相同.
本题考查基因与DNA的关系,要求考生识记基因与染色体之间存在平行关系的依据,比较基础,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7.【答案】C
【解析】解:A、不同生物的蛋白质在结构上存在差异,可能代表不同的遗传信息,故A正确;
B、作为遗传物质,要能控制生物的性状,而蛋白质与生物的性状密切相关,故B正确;
C、蛋白质的热稳定性没有DNA高,且不能自我复制,故C错误;
D、作为遗传物质要能储存大量的遗传信息,而蛋白质中氨基酸的不同排列组成可以贮存大量遗传信息,故D正确。
故选:C。
20世纪20年代,人们已经认识到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连接而成的生物大分子。各种氨基酸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排列,形成不同的蛋白质。这就使人们很自然地想到,氨基酸多种多样的排列顺序,可能蕴含着遗传信息。当时对于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研究,还没有发现与此类似的结构特点。因此,当时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
本题以20世纪初期人们对遗传物质的推测为背景,考查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
8.【答案】B
【解析】解:A、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遗传,无论Ⅰ2和Ⅰ4是不是纯合子,Ⅱ2、Ⅱ3、Ⅱ4、Ⅱ5均为杂合子,A错误;
B、若Ⅱ1和Ⅲ1纯合,则Ⅲ2是杂合子的概率是,Ⅳ1是杂合子的概率是,Ⅲ3是纯合子的概率是,若Ⅲ4是纯合子,则Ⅳ2为杂合子的概率为,所以第四代中的两个个体婚配,子代患病的概率为,B正确;
C、如果Ⅲ2和Ⅲ3是杂合子,则无论Ⅲ1和Ⅲ4是纯合子和杂合子,Ⅳ1和Ⅳ2后代患病的概率都不可能是,C错误;
D、若Ⅳ1和Ⅳ2是杂合子,则其后代患病的概率是而不是,D错误。
故选:B。
1、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由题可知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此Ⅱ2、Ⅱ3、Ⅱ4、Ⅱ5均为杂合子。
本题结合遗传系谱图,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应用,要求考生能正确分析遗传系谱图,准确判断相应个体的基因型,再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9.【答案】C
【解析】解:A、由于子代菌丝体是由子囊孢子发育形成,子囊孢子是由减数分裂形成的小孢子母细胞经过有丝分裂形成,因此可以直接通过子代菌丝体出现1:1的性状分离比能直观验证分离定律,A正确;
B、子代菌丝体基因型为A或a,B正确;
C、如果发生交叉互换,A、a的数量比是不变的,因此囊中A、a孢子比例不为1:1,不能说明是减数分裂过程发生交叉互换,而是发生基因突变,C错误;
D、如果囊中产生第一个、第二个孢子的细胞与产生第三个、第四个孢子的细胞是由一个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正常情况下,四个孢子的基因型相同,如果第一、二个孢子基因型为A、第三、四个为a,最可能是减数分裂中发生交叉互换,D正确。
故选:C。
1、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2、由题意知,白色菌丝、红色菌丝是单倍体,二者结合形成的合子是二倍体,基因型是Aa,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时,等位基因发生分离,形成的子细胞的基因型是AA、aa,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4个小孢子母细胞,小孢子母细胞再经过一次有丝分裂,形成8个基因型为子囊孢子,发育成菌丝。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理解并掌握减数分裂、有丝分裂的过程及变异类型及来源,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综合解答问题。
10.【答案】D
【解析】解:A、DNA分子的复制特点是边解旋边复制,解旋酶能使DNA两条螺旋的双链打开,A错误;
B、DNA聚合酶的作用对象是磷酸二酯键,B错误;
C、由于DNA甲基化引起染色质结构DNA构象DNA稳定性及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方式发生了改变,甲基化修饰DNA链会直接停顿复制叉,C错误;
D、多起点双向复制可以提高复制的速率,能在短时间内得到较多的DNA分子,D正确。
故选:D。
1、DNA的复制过程是一种半保留的复制方式,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进行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该过程需要亲代DNA提供模板,消耗脱氧核糖核苷酸,利用DNA聚合酶和ATP完成子代DNA的复制过程。
2、DNA甲基化会引起染色质结构DNA构象DNA稳定性及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方式发生改变,有可能会干扰DNA的复制过程。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DNA复制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DNA复制的过程、场所、条件等基础知识,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1.【答案】C
【解析】解:A、分析题干信息:A控制黄色色素相关酶的合成,a控制黑色色素相关酶的合成,故上述实例说明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A正确;
B、上述实例说明环境差异会导致甲基化程度不同,甲基化程度越高,A基因的表达受到的抑制越明显,B正确;
C、上述实例说明A基因中的甲基化修饰并未改变基因中碱基的排列顺序,故不会使A基因突变为a基因,C错误;
D、上述实例说明环境差异会导致甲基化程度不同,甲基化程度不同,个体性状不同,故推断甲基化修饰可使基因型相同的个体表现不同的性状,D正确。
故选:C。
生物的性状由基因决定,还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是生物的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即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当基因型为Aa的小鼠的A基因没有甲基化时小鼠的体色为黄色,当这些位点甲基化后,基因的表达受到抑制,且程度越高,抑制越明显,小鼠的体色随着甲基化数目的增多由黄色到黑色过渡。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与性状的关系,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对生物体性状控制的两条途径,能从题干中获取有效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2.【答案】B
【解析】解:A、据图示分析可知,③和⑥是获得多倍体过程,都可用秋水仙素处理来实现,A正确;
B、④AAaa自交过程中,产生配子类型及概率为AA:Aa:aa=1:4:1,则产生AAAA的概率为×=,B错误;
C、③过程的育种原理为染色体数目变异,C正确;
D、由于野生猕猴桃体细胞aa中染色体数为58,则⑤是杂交产生的AAA植株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58÷2×3=87,D正确。
故选:B。
题图分析:①表示人工诱变,②表示自交获得显性纯合子,③表示用秋水仙素处理获得多倍体,④表示自交获得四倍体显性纯合子,⑤表示二倍体与四倍体杂交获得三倍体,⑥表示用秋水仙素处理,得到四倍体显性纯合子。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变异的应用的相关知识,重点是对利用染色体变异获得多倍体的过程和原理的识记和理解。
13.【答案】D
【解析】
【解答】
A、有丝分裂中期核膜和核仁消失,与图示不符,A错误;
B、细胞的遗传信息主要储存于核仁外的DNA中,B错误;
C、合成核糖体蛋白的场所是核糖体,C错误;
D、由图示可以看出,核糖体亚基在细胞核中装配完成后由核孔运出,D正确。
故选:D。
【分析】
1、分析图解:图中在核仁中转录形成rRNA,然后形成的rRNA与进入细胞核的蛋白质结合分别形成大亚基和小亚基,再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大亚基和小亚基结合再形成核糖体。
2、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本题结合核糖体形成、分布及执行生理功能的示意图,考查了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以及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结构的异同点,识记转录的过程,再结合图示信息准确答题。
14.【答案】B
【解析】解:A、miRNA基因转录时,RNA聚合酶与该基因首端的启动子相结合,A错误;
B、真核细胞内W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在细胞核内加工后,进入细胞质用于翻译,B正确;
C、miRNA与W基因mRNA结合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与U、C与G配对,C错误;
D、miRNA抑制W蛋白的合成,是通过单链结构的miRNA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的miRNA蛋白质复合物直接与W基因的mRNA结合所致,D错误。
故选:B。
分析题图:miRNA基因在细胞核中转录形成后进行加工,然后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再加工后与W基因的mRNA结合形成复合物,进而阻碍翻译过程的进行。
本题以“某真核细胞内形成该miRNA及其发挥作用的过程示意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学生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系统、全面地构建知识网络,据此从图示中提取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因混合了密码子与启动子的内涵而导致对A选项的误判:密码子位于mRNA上,起始密码为翻译的起始点;启动子位于基因的首端,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驱动基因转录出mRNA。
15.【答案】B
【解析】解:A、父亲的每对同源染色体中应该有一条随精子传递给儿子,而父亲含有两条结构异常的染色体,儿子却不含结构异常的染色体,可说明父亲的2条结构异常染色体不可能是同源染色体,A正确;
B、若父亲的X染色体结构正常,根据所生儿子染色体结构正常,可知父亲的Y染色体结构一定正常,则父亲的两条结构异常的染色体应为常染色体中的两条非同源染色体,每对同源染色体中的结构异常的染色体传给子代的概率为,由于只有含X染色体的精子才能与卵细胞组合形成女儿,故该女儿同时含2条结构异常染色体的概率为,B错误;
C、结合A项分析可知,若父亲的X染色体结构异常,则另一条结构异常的染色体应为常染色体,父亲结构异常的X染色体一定传给女儿,而另一条结构异常的常染色体传给女儿的概率为,则该女儿同时含2条结构异常染色体的概率为,C正确;
D、若父亲的X染色体结构正常,根据C项可知,父亲的两条结构异常的染色体应为常染色体中的两条非同源染色体,所形成的精子中只含一条异常染色体的概率为,由于只有含Y染色体的精子才能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儿子,所以该夫妇再生育一个只含1条结构异常染色体儿子的概率是,D正确。
故选:B。
分析题文:丈夫含有2条结构异常的染色体,妻子不含结构异常的染色体,该夫妇生育了一个含结构异常染色体的女儿和一个不含结构异常染色体的儿子,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均正常联会、分离,说明丈夫含有的2条结构异常的染色体不是一对同源染色体。
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从题干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16.【答案】D
【解析】二聚体蛋白由N1和N2随机组合形成,所以形成的二聚体蛋白有N1N1、N1N2、N2N2三种。
由于A1和A2的表达产物N1和N2,且该生物体内A2基因表达产物的数量是A1的2倍,所以表达产物中N1:N2=1:2.因此,由A1和A2表达产物形成的二聚体蛋白中,N1N1型蛋白占的比例为×=。故选:D。
17.【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物变异及其应用,要求考生识记生物变异的类型,掌握几种常见育种方法的原理、方法技术、优缺点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生物的变异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自由组合型和交叉互换型两种类型;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解答】
A、基因重组是在有性生殖的过程,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会导致后代性状发生改变,A错误;
B、基因突变会导致DNA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但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导致生物体性状发生改变,B错误;
C、二倍体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高度不孕,但是用秋水仙素处理后使得其染色体数目加倍,成为可育的二倍体,且肯定是纯种,C正确;
D、多倍体的染色体组数如果奇倍数(如三倍体),其后代遗传会严重的不平衡,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因此不利于育种,D错误。
故选:C。
18.【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和数目变化规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解答】
A、着丝点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所以可在分裂后期观察到“染色体桥”结构,A正确;
B、由于在“染色体桥”的两着丝点间任一位置发生断裂,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能移到细胞两极,所以其子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不会发生改变,B正确;
C、“染色体桥”结构是由姐妹染色单体连接在一起形成的,所以其子细胞中的染色体上不会连接非同源染色体片段,C错误;
D、由于姐妹染色单体连接在一起形成“染色体桥”后,在两着丝点间任一位置发生断裂,所以该细胞基因型为Aa时,可能会产生基因型为Aaa的子细胞,D正确。
故选C。
19.【答案】B
【解析】解:依据以上分析,由第①组中弯曲尾与正常尾杂交,F1中雌雄个体均为弯曲尾:正常尾=1:1,可推测第①组亲本基因型为XAXa×XaY,则产生的F1中雄性个体基因型及比例为XAY:XaY=1:1;第③组中弯曲尾与正常尾(XaY)杂交,F1中雌雄个体均为弯曲尾:正常尾=4:1,由于亲本雄性正常尾(XaY)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Xa:Y=1:1,根据F1比例可推得亲本雌性弯曲尾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XA:Xa=4:1。
若第①组F1雄性个体与第③组亲本雌性个体随机交配产生F2,已知第①组F1雄性个体中XAY:XaY=1:1,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XA:Xa:Y=1:1:2,而第③组亲本雌性个体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XA:Xa=4:1,则F2中雌性弯曲尾(XAXA、XAXa)个体所占比例为+=,F2中雌性弯曲尾杂合子(XAXa)所占比例为,综上,F2雌性弯曲尾个体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
故选:B。
分析表格,由第②组中弯曲尾与弯曲尾杂交,F1的雌雄个体表现不同,说明该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相关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又由F1中雌性全为弯曲尾,雄性中弯曲尾:正常尾=1:1,可推测控制尾形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弯曲尾对正常尾为显性,该小家鼠发生的突变类型为显性突变。设相关基因为A、a,则正常尾个体的基因型为XaY、XaXa,弯曲尾个体的基因型为XAXA、XAXa、XAY,据此分析。
本题考查伴性遗传中显隐性性状的判断,及后代各性状的概率计算,在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时也符合分离定律,只是与性别有关而已。
20.【答案】D
【解析】1.培养到第二个细胞周期后,中期两条染色单体在化学组成上有了差别,一条染色单体的两条DNA链均为新合成的链。因此T位全被Brdu代替,另一条染色单体的一条DNA链是新合成的,所有只有一条链DNA中含有Brdu,形成的子细胞中半标记DNA:全标记DNA=1:1。
2.培养到第三个细胞周期后,细胞中,中期两条染色单体中,一条染色单体的两条DNA链均为新合成的,另一条染色单体的一条DNA链是新合成的;4条DNA链中三条为新合成的,一条为母板DNA链;细胞中,中期两条染色单体,4条全为新合成的DNA链;染色体荧光被抑制。
3.染色体荧光被抑制的比例为:;
染色单体发出明亮荧光比例为:×=;
全部DNA分子都被BrdU标记;
DNA单链被BrdU标记比例为:1-=。
A、第三个细胞周期有一半细胞中染色体DNA分子全为新合成的,荧光被抑制;另一半细胞中染色体的2条染色单体,一条染色单体的两条DNA链均为新合成,另一条染色单体的一条DNA链是新合成的,能发出荧光,A正确;
B、染色单体发出明亮荧光比例为:×=,B正确;
C、所有DNA分子都含有新合成的DNA链,所以全部DNA分子被BrdU标记,C 正确;
D、母板单链占的比例为:,所以新合成单链被BrdU标记比例为:1-=,D错误。
故选:D。
21.【答案】4 否 次级卵母细胞 aB CD
【解析】解:(1)图甲是基因型为AaBb的动物细胞,根据基因型可以判断,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②细胞中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加倍,所以含有4个染色体组。
(2)细胞①中基因异常的原因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不是交叉互换导致的,因为细胞①同源染色体还未联会。图甲中③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称为次级卵母细胞。由图③细胞染色体情况,确定最终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型为aB,产生的三个极体基因型为AB、ab、ab。图甲中细胞①中染色质上有染色单体,因此位于图乙曲线中的CD段。
故答案为:
(1)4
(2)否 次级卵母细胞 aB CD
分析图甲:①细胞中含同源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可进行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为间期细胞;②细胞中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③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分析乙图:BC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DE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
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和曲线图,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再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
22.【答案】5 CCAGTGCGCC 1 嘌呤数等于嘧啶数 0 990
【解析】解:(1)图1中显示的一条链上鸟嘌呤脱氧核苷酸的数量是4个,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量是1个,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互补链上还有1个鸟嘌呤脱氧核苷酸,即总共有5个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2)看清楚各列所示的碱基种类是读脱氧核苷酸链碱基序列的关键。
(3)图1所测定的DNA片段与图2所显示的DNA片段中的总是为1,由此证明DNA分子碱基数量关系是嘌呤数等于嘧啶数;图1中的DNA片段的一条脱氧核苷酸链的碱基排列顺序(TGCGTATTGG),可计算出此DNA片段中的==;图2中的DNA片段中一条链脱氧核苷酸的碱基排列顺序为CCAGTGCGCC,可计算出此DNA片段中==,可知:不同生物DNA分子中、、是不同的,体现了DNA分子的特异性。
(4)若用35S标记某噬菌体,让其在不含35S的细菌中繁殖5代,由于噬菌体自身的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子代噬菌体合成的蛋白质全都是利用细菌内的氨基酸作为原料,因此繁殖产生的子代噬菌体中不含有35S标记。
(5)图中DNA片段由500对碱基组成,A+T占碱基总数的34%,则G+C═500×2×(1-34%)═660,G=C=330个,该DNA片段复制2次,共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分子等于330×22═990个。
故答案为:
(1)5
(2)CCAGTGCGCC
(3)1 嘌呤数等于嘧啶数
(4)0
(5)990
1、分析题图:为DNA测序仪显示的某真核生物DNA片段一条链的碱基排列顺序图片。图l的碱基排列顺序已经解读,其顺序是:TGCGTATTGG,所以图中碱基序列应从上向下读,且由左至右的顺序依次是ACGT,所以图B碱基序列为:CCAGTGCGCC。
2、DNA分子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构成DNA分子的四种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每个DNA分子都有特定的碱基序列。
本题考查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要求考生了解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掌握不同时期不同科学家进行的实验过程、采用的实验方法及得出的实验结论,再结合题中信息准确答题。
23.【答案】模板、原料、能量和酶 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 DNA聚合酶 不是 时间较短时(30秒内),与离心管顶部距离较近的位置放射性较强(或短片段DNA数量较多);随着时间推移,与离心管顶部距离较远的位置放射性较强(或长片段DNA数量较多) 随着时间推移,与离心管顶部距离较近的区域放射性一直较强/短片段DNA的数量一直较多
【解析】解:(1)DNA准确复制需要的基本条件有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DNA的复制的特点有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DNA复制时,DNA聚合酶能催化脱氧核苷酸添加到DNA子链上。DNA聚合酶只能使新合成的DNA链从5′向3′方向延伸,因此图1中的DNA复制模型不是完全正确。
(2)①DNA片段越短,与离心管顶部距离越近。根据图中曲线可知,时间较短时短片段DNA数量较多,随着时间推移长片段DNA数量较多,由此可推测,DNA复制时子链合成的过程存在先合成较短的DNA片段,之后较短的DNA片段再连接成DNA长链。
②DNA连接酶可将DNA片段连接起来,因此若抑制DNA连接酶的功能,再重复上述实验,则较短的DNA片段不能再连接成DNA长链,随着时间推移短片段DNA的数量一直较多。
故答案为:
(1)模板、原料、能量和酶 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 DNA聚合酶 不是
(2)①时间较短时(30秒内),与离心管顶部距离较近的位置放射性较强(或短片段DNA数量较多);随着时间推移,与离心管顶部距离较远的位置放射性较强(或长片段DNA数量较多)
②随着时间推移,与离心管顶部距离较近的区域放射性一直较强/短片段DNA的数量一直较多
1、DNA复制时,DNA聚合酶只能使新合成的DNA链从5′向3′方向延伸,因此需要引物。
2、分析曲线图:由于DNA片段越短,与离心管顶部距离越近,因此时间较短时短片段DNA数量较多,随着时间推移长片段DNA数量较多。
本题考查DNA的复制、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要求考生识记DNA复制的过程、条件等基础知识,能正确分析曲线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准确答题。
24.【答案】甲 雌雄同株 不位于 抗螟性状与性别性状间是自由组合的,因此A基因不位于Ts、ts基因所在的2号染色体上 含A基因的雄配子不育
【解析】解:(1)实验一中玉米雌雄同株M的基因型为TsTs,为雌雄同株,而甲品系的基因型为tsts为雌株,不产生雄配子,故只能做为母本。根据分析可知,实验二的F1中非抗螟植株的基因型为ATsts,性别表现为雌雄同株。
(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实验二中选取F1AOTsts抗螟雌雄同株矮株自交,后代中出现抗螟雌雄同株:抗螟雌株:非抗螟雌雄同株:非抗螟雌株=3:1:3:1,其中雌雄同株:雌株=1:1,抗螟:非抗螟=1:1,说明抗螟性状与性别之间发生了自由组合现象,故乙中基因A不位于基因ts的2号染色体上,且F2中抗螟矮株所占比例小于理论值,说明A基因除导致植株矮小外,还影响了F1的繁殖,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在实验二的F1中,后代AOTsts抗螟雌雄同株矮株:OOTsts非抗螟雌雄同株正常株高=1:1,则说明含A基因的卵细胞发育正常,而F2中抗螟矮株所占比例小于理论值,故推测最可能是F1产生的含基因A的雄配子不育导致后代中雄配子只产生了OTs和Ots两种,才导致F2中抗螟矮株所占比例小于理论值的现象。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实验二的F2中雌雄同株:雌株=3:1,故F2中抗螟矮植株中ts的基因频率不变,仍然为;根据以上分析可知,F2中抗螟矮株的基因型雌雄同株为AOTsTs、AOTsts,雌株基因型为AOtsts,由于F1含基因A的雄配子不育,则AOTsTs、AOTsts产生的雄配子为OTs、Ots,AOtsts产生的雌配子为Ats、Ots,故雌株上收获的籽粒发育成的后代中抗螟矮植株雌株AOtsts所占比例为。
故答案为:
(1)甲 雌雄同株
(2)不位于 抗螟性状与性别性状间是自由组合的,因此A基因不位于Ts、ts基因所在的2号染色体上 含A基因的雄配子不育
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题意分析:基因Ts存在时表现为雌雄同株,当基因突变为ts后表现为雌株,玉米雌雄同株M的基因型为TsTs,则实验中品系M作为父本,品系甲和乙的基因型为tsts,则作为母本。由于基因A只有一个插入到玉米植株中,因此该玉米相当于杂合子,则分析实验如下:
实验一:品系M(TsTs)×甲(Atsts)→F1ATsts抗螟雌雄同株:Tsts非抗螟雌雄同株=1:1;
实验二:品系M(TsTs)×乙(Atsts)→F1ATsts抗螟雌雄同株矮株:Tsts非抗螟雌雄同株正常株高=1:1。
本题结合表格,主要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要求学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和常见的分离比,能够根据题意和实验结果分析相关个体的基因型及其比例,充分利用题干中的条件和比例推导导致后代比例异常的原因,能够利用配子法计算相关个体的比例.。
25.【答案】UUC a 4:1 用该突变体与缺失一条2号染色体的窄叶白花植株杂交 宽叶红花植株:宽叶白花植株=1﹕1 宽叶红花植株:宽叶白花植株=2﹕1 宽叶红花植株:窄叶白花植株=2﹕1
【解析】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基因M中b链为转录的模板链,若b链中箭头所指的碱基C突变为A,则基因由CAG→AAG,因此其转录形成的密码子由GUC→UUC,由以上分析可知,基因R转录时的模板位于a链中。
(2)F2中宽叶高茎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MMHH、MmHH、MMHh、MmHh,用隐性亲本(mmhh)与F2中宽叶高茎植株测交,后代中宽叶高茎(M_H_)所占的比例为+×+×+××=,窄叶矮茎植株(mmhh)的比例为××=,因此测交后代中宽叶高茎:窄叶矮茎=4:1。
(3)选择缺失一条2号染色体的窄叶白花植株(moro)与该宽叶红花突变体进行杂交。
若为图甲所示的基因组成,即MMRr与moro杂交,后代为MmRr、MORO、MOro、Mmrr,宽叶红花:宽叶白花=1:1;
若为图乙所示的基因组成,即MMRo与moro杂交,后代为MmRr、MoRo、Mmro、Mooo(幼胚死亡),宽叶红花:宽叶白花=2:1;
若为图丙所示的基因组成,即MoRo与moro,后代为MmRr、MoRo、moro、oooo(幼胚死亡),宽叶红花:窄叶白花=2:1。
故答案为:(1)UUC a
(2)4:1
(3)①用该突变体与缺失一条2号染色体的窄叶白花植株杂交
Ⅰ.宽叶红花植株:宽叶白花植株=1﹕1
Ⅱ.宽叶红花植株:宽叶白花植株=2﹕1
Ⅲ.宽叶红花植株:窄叶白花植株=2﹕1
1、分析题文:基因M、m与基因R、r在2号染色体上,则这两对基因表现为连锁遗传;基因H、h在4号染色体上,因此基因M、m与基因H、h或基因R、r与基因H、h可自由组合。
2、分析题图:图示为基因M、R编码各自蛋白质前3个氨基酸的DNA序列,根据起始密码子(AUG)可以判断出基因M转录的模板链为b链,而基因R中转录的模板链为a链。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减数分裂,要求考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运用逐对分析法计算相关概率;识记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有一定难度。
2023-2024学年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沙市中学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生物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沙市中学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生物试题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共3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英美研究人员相继宣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