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文ppt课件
展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本思想性善论施仁政,行王道民贵君轻不愧亚圣性善气正真乃完人
1.了解孟子及其作品,了解孟子的思想。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3.赏析本文写法方面的特点。 4.把握孟子“仁政”的观点,理解其现实意义。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思维发展与提升:积累孟子及其作品,了解孟子的思想。 审美鉴赏与创造: 赏析本文写法方面的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孟子“仁政”的观点,理解其现实意义。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人称之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的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更细致。书中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原文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译文: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
原文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 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译文: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原文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斯:才所以:用以,用来是:这谓:认为事:侍奉,赡养
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由是观之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不足以事父母
第一层开头第一句,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第二层(先王有不忍人之心到非恶其声而然也)论证先王之心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第三层(由是观之——智之端也),阐述人要有人的四心和四端有联系。第4层最后,四端是与生俱来,并要扩大充实。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论证方法
①例证法,举先王和百姓的例子,更有说服力。②喻证法,比如:“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更加生动形象。③对比论证,假设论证,“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赏析“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用排比句,突出“四心”与“四端”的密切关系。运用排比,能增强语势,表达强烈的感情,严密地展开论述。
如何理解“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认为人所具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人具有为善,为仁政的“仁心”,扩充这些善端,就足以安定天下。
我们该如何看待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孟子是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孟子把“仁义礼智”这些社会性质的道德观念说成是人的天性里所固有的,与生俱来的,是主观唯心主义的。
(2)孟子也不是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他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心”,而这“四心”只是“仁义礼智” 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还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够发扬光大。他还是重视后天努力(“扩而充之”)的作用的。
运用比喻,使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如“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用在掌上运转东西比喻以仁政治理天下的容易,具体贴切。
运用排比,精炼整齐。如“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等句,运用排比,既增强语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又能严密地展开论述。
举例论证,形象生动,易于人接受。如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为例来论述。
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非所以内教于孺子之父母也 若火之始然
“内”同“纳”,接纳。
“然”同“燃”,燃烧。
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 孟子,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仁政”学说,主张“性善论”。 2. “四端”,由孟子提出,他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者分别是仁、义、礼、智的发端。
解释下列加横线字 恶 ① 非恶其声而然也 ② 想馋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③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孟子性善论、仁义论在现实生活中把人性向善的方面引导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维持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鼓舞人们发挥主体能动性,自觉地接受教化与环境的培育与熏陶,将社会道德作为人的行为的自觉规范,促进人们道德责任感的形成。
孟子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如何?
孟子他强调治国要爱民、与民同忧同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深刻地阐述了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要借鉴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吸取孟子以民为本思想的精华,不断培养热爱人民的思想情感,相信人民,依靠人民。
孟子等古代儒家提倡“忠”的原则是对别人尽心尽责,有利于培养人民对民族国家的热爱。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大力提倡忠于民族、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这是每一个国民的崇高职责。
为了维持社会的和谐统一,孟子提出了一套对社会进行经济约制的主张。这主要包括社会分工和产品交换制度、制民恒产的土地制度、薄收赋税的制度,我们应当传承、弘扬、借鉴孟子思想的优秀部分,增强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协调经济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平衡发展。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始终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第一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第二层——论证先王之心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第三层——阐述人要有人的四心和四端有联系。第四层——四端是与生俱来,并要扩大充实。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配套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配套课件ppt,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文题解读,文意疏通,文本探究,论证思路,拓展探究,孟子“性善论”的意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优质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优质课件ppt,共1页。
语文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说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说课课件ppt,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孟子语录,主题归纳,写法赏析,思辨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