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数学7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展开植树问题(两端不栽)
遂宁市大英县实验学校 李林
【教材说明】: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本节课,主要学习两端都栽的情况,通过从简单的数据入手掌握规律,从基础情况开始建立模型再到运用模型,培养学生模型的意识。
【学情分析】:
“植树问题”原本是属于经典的教学内容,新课程教材把它放在了五年级下上册的“数学广角”中,让所有的学生学习,说明这一教学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四、五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学时可从实际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考过程,逐步发现隐含于不同的情形中的规律,经历抽取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取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在一条不封闭直线上植树时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感受“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发现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画图、摆放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通过设置一系列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养成学以致用的好习惯。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理解种树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灵活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 教学流程 |
一、知识回顾 | 同学们,今天课,我们从昨天的微课开始说起,微课中,种4棵向日葵,会有几个间隔?间隔长是多少?棵数是几,总长是多少?你怎么算出总长的? 课前的作业大家做得非常好,这里我给每个小组都加上2分,通过检查大家的作业,作业第四题,我发现了三幅特殊的作品,请看:你认为那副作品更好?请投票
画线段图真好,可以帮我们理清间隔数和棵数,小小的线段图真了不起! 今天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与间隔 数有关的植树问题。
|
二、研究新知 | (一)出示例题: 戴夫提出了一个问题:要在200米的公路的一边植树,每隔5米一棵树,两头都要载,需要多少棵树? 请你猜一猜需要多少棵树?41 40 39 答案很多,到底那个答案是对的呢?下面我们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谁的猜想是正确的呢? 师:下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来画一画,此题要求“两端要栽”,那就先在开头种上一棵,然后每隔5米种一棵……我们用这样长的线段来表示5米,大家现在看,种了30米,题目要求一共要栽200米, 照这样,一棵一棵一棵地画到200米,你有什么感受? 生:就太麻烦,太累了; 生:太浪费时间; 生:我们可以把200米先变成20米,这样每隔5米画一棵,画的棵数就少多了,问题也就变简单了。 师:200米还可以变成其他数吗? 生:还可以是5米,15米,25米……, 师:像这样的数据还有许多,这样一来,虽然不能直接验证,但可以从简单数据入手,看看间隔数和棵数,到底有什么关系。
|
2、小组合作 画图理解 师:下面我们从4个数据入手,分组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研究间隔数和棵数的关系,并完成下表:
1、1号同学研究在10米长的路上栽树; 2号同学研究在15米长的路上栽树; 3号同学研究在25米长的路上栽树; 4号同学研究在30米长的路上栽树。 (间隔长度是5米,两端都种) 2、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探究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规律,将有关数据填到小组的《植树问题研究报告》中。
探讨与发现: (1)你认为间隔数怎么求? (2)你认为棵数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
如果是种50米,两端种,还有这样的规律吗? 100米呢?1000米呢? 生:这样的规律仍然存在。 师:看来,这样的规律是普遍存在两端种的植树问题当中的。 为什么,两端都栽树,棵数比间隔数多1 选两个数画图展示 (教参上,体现一一对应关系,多出来一截) 下面我们一起试着来运用刚才的规律,解决种200米的问题。
| |
(六)运用规律 发现这个规律很好,要想求出棵数,必须借助哪个数量来求?怎么求间隔数? 既然发现了这个规律,我们能用这个规律来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请学生来解答,展示,讲的怎么样?
| |
| 二)化繁为简 大家看,我们这里200米,相比前面20米30米,是不是很长啊 画图的时候比较繁琐(繁),我们就把这些复杂的转化成小的数,好画的数,找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然后再返回去解决原来的问题。 当我们面对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时,通常可以用这样的解题思路去找解题方法。 大家赞同我的想法吗? 其实,在两千五百年前,我们的老子也有过与之相同的感,大家一起读:天下难事,比作与易。 这句话中的难对应的是繁,易对应的是简,意思就是天下所有的事情,必须是从简单的入手。
|
三、运用规律,建立模型 | 师:在 “植树问题 ”中,一定要有“树”吗?除了“树”,还能换成别的事物吗?换成哪些事物呢? 生:“树”可以换成别的事物,比如电线杆、队列中的同学、彩旗、灯笼…… 师:其实,在植树问题中,不一定就是真正的树,有的树是看得见的“假”的树;有的树是不容易看见却能“想象”的树;还有的树是看不见却能“听得见”的树,下面我们继续研究相关的植树问题
请看,在图中,你能找到间隔吗,能找到植树问题中的树吗? 这排礼炮共有29个间隔,合( )门礼炮。 2、世博园凳子整齐地排在一起,我们把什么看成是树? 刚才题目中的礼炮,世博园的凳子,都不是树,但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是树,而且是看得见的假的树。
3、公交车从东站到西站全长18千米, 相邻两站的距离是2千米。一共有多 少个站点? 把( )想象成“树”, 把( )想象成间隔。 此题中“公交汽车站点”就是不容易看不见却能想象成的树。
4、广场上的钟声5时敲5下,当听到第一声开始计时,到第二声 响起时,经过2秒钟,当听到最后一声响起时,共经过几秒钟? 学生画图 通过刚才这几组题目的练习,我们发现,植树问题并非一定要有树,但我们一定要找到与植树问题模型中相似的量,从外及里,利用植树问题的数量之间的关系,来解决问题。 让学生画图
|
四、能力拓展 | 我们学校的楼层都是一样高,小王班的教室在5楼,他从一楼到教室要用2分钟;我们班在4楼,照他的速度,我们从一楼到四楼要用几分钟 画图验证
|
五、课堂小结 |
|
六、达标检测 | 1、在路的一边植树,两端都要载,有11个间隔,需要种()棵树 A、10 B、11 C、12 D、不会 2、马路上边载了25棵梧桐树。如果每两棵梧桐树之间放一花蓝,一共能放()个花篮。 A、24 B、25 C、26 D、不会 3、把一段木头锯成两要2分钟,照这样计算,锯成4段要()分钟。 A、4 B、5 C、6 D、8
4、公交站每隔2千米一个站点,共有14个站,这段路的全长是()千米 A、30 B、28 C、26 D、14
5、在一条长3000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100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A、62 B、60 C、31 D、30
|
人教版7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7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案,共5页。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7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五年级上册7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7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7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引入课题,探究新知,实际应用,习题巩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