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中考化学一轮复习课时练04《溶液的形成溶解度》练习(含答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284501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通用版)中考化学一轮复习课时练04《溶液的形成溶解度》练习(含答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284501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通用版)中考化学一轮复习课时练04《溶液的形成溶解度》练习(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通用版)中考化学一轮复习课时练04《溶液的形成溶解度》练习(含答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青岛]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时练4 溶液的形成 溶解度夯实基础1.[淮安]下列生活中常见物质与水混合,能形成溶液的是( )A.牙膏 B.蔗糖 C.面粉 D.豆油 2.[青岛]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外界条件不改变, 溶质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B.物质的溶解过程通常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C.溶液中的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在溶剂中保持静止不动,所以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D.改变条件, 能够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3.物质在水中溶解是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因此,不同物质溶于水所得溶液的温度有所不同。下列物质溶于水,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A.NH4NO3固体 B.NaOH固体C.NaCl固体 D.浓硫酸 4.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A.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36 gB.20 ℃时,100 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氯化钠36 gC.20 ℃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水与氯化钠的质量比为100∶36D.20 ℃时,将36 g氯化钠溶解于100 g水中,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5.[雅安]高氯酸钾( KClO4 ) 可用作火箭推进剂, 其溶解度如下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温度/℃20406080溶解度/g1.683.737.313.4A.高氯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B.20 ℃时, 将2 g高氯酸钾溶于98 g水中,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 2%C.60 ℃时, 高氯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 7.3%D.80 ℃的高氯酸钾溶液冷却至40 ℃肯定有晶体析出 6.[安徽]地球深处的水处于超临界状态,称为超临界水。图K4-1为某压强下CaCl2和NaCl在超临界水中的溶解度曲线,该压强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K4-1A.在超临界水中,NaCl的溶解度大于CaCl2的溶解度B.在超临界水中,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C.450 ℃时,NaCl在超临界水中的溶解度为0.04 gD.450 ℃时,可得到0.04%的CaCl2的超临界水溶液 7.[邵阳]根据图K4-2中A、B、C 三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回答。图K4-2(1)t1℃时,A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的一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3)将t2℃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不会析出晶体的是________。 8.[苏州]为了探究相同条件下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某兴趣小组同学进行如下两组实验(提示:本实验所用汽油与KMnO4、碘均不发生化学反应)。[实验1] KMnO4晶体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实验。根据实验步骤、实验操作图示填写相关实验现象。实验步骤实验操作图示实验操作及现象步骤1振荡后静置:(1)A试管中晶体全部溶解,溶液呈________色;B试管中晶体不溶解,汽油不变色步骤2将步骤1中A试管内溶液倒入B试管中,振荡后静置:(2)B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2] 碘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实验。根据实验操作图示回答相关问题。实验操作图示实验结论或解释(3)由图乙所示现象可知:碘______(填“不”“微”或“易”)溶于水(4)图丙所示试管中液体分层。上层紫红色溶液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说明碘在汽油中的溶解性比在水中的______(填“强”或“弱”)[反思与应用](5)①碘易溶于酒精。若[实验2]中汽油用酒精代替,振荡后静置,最终所得液体________(填“分层”或“不分层”)。②“从稀碘水中提取碘”是“海带提碘”工艺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其原理类似[实验2]中第二步操作。工业实际生产时使用其他挥发性液体代替汽油,这种挥发性液体必须具备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升1.[2016·怀化]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形成溶液的溶质都是固态物质B.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大C.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D.所有物质溶于水形成溶液都要吸收热量 2.[兰州]如图K4-3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广口瓶内装有某种固体,向其中滴加某种液体后,U形管内液面a低于b,不符合上述实验现象的一组试剂是( )图K4-3A.生石灰和水 B.铁粉和稀盐酸C.硝酸铵和水 D.纯碱和稀盐酸 3.[重庆B]张老师在讲授溶液时,用固体M做了如下实验,图K4-4中甲、乙、丙、丁是充分搅拌后静置的现象,请回答相关问题(忽略水的挥发)。图K4-4(1)上述烧杯中,溶液质量最大的是________(填序号)。(2)上述实验可以判断物质M的溶解度曲线是如图K4-5中对应的________(填序号)曲线。图K4-5(3)甲、乙、丙烧杯中的溶液一定呈饱和状态的是________(填序号)。(4)根据图K4-5,若要使丁烧杯中的溶液恰好达到饱和状态,还需要加入________g的M固体。 参考答案夯实基础1.B [解析] 牙膏不溶于水,牙膏与水混合形成的是悬浊液;蔗糖放入水中,蔗糖分子能扩散到水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溶液;面粉不溶于水,面粉放入水中形成的是悬浊液;豆油不溶于水,豆油放入水中形成的是乳浊液。2.C [解析] 溶液中的溶质分子或离子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3.A [解析] NH4NO3固体溶于水吸热,溶液的温度降低;NaOH固体、浓硫酸溶于水放热,溶液的温度升高;NaCl固体溶于水,没有明显的吸、放热现象,溶液的温度几乎不变。4.B 5.D [解析] 80 ℃的高氯酸钾饱和溶液冷却至40 ℃肯定有晶体析出,若是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有晶体析出。6.C [解析] 比较物质的溶解度时,需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不指明温度则无法比较;由溶解度曲线可知,在超临界水中,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减小;450 ℃时,NaCl在超临界水中的溶解度为0.04 g;450 ℃时,CaCl2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钠的溶解度0.04 g,则该温度下CaCl2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100%。7.(1)增加溶质(或恒温蒸发溶剂)(2)A>B>C(或C<B<A)(3)C[解析] (1)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降温、加入溶质A、蒸发溶剂都可以使A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2)t2 ℃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A>B>C。(3)A、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t2 ℃的A、B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 ℃时会析出晶体;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将t2 ℃的C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 ℃,变成C的不饱和溶液,不会析出晶体。8.(1)紫红(或紫或红) (2)液体分层,上层为无色,下层为紫红色,试管底部无固体残留 (3)微(4)碘的汽油溶液 强(5)①不分层 ②与水不互溶,碘在这种液体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解析] (1)高锰酸钾溶于水形成的溶液呈紫红色。(2)高锰酸钾不溶于汽油,汽油难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所以B试管底部的固体全部溶解,试管中的液体分层,上层为无色,下层为紫红色。(3)由图示提供的信息可知,碘微溶于水。(4)图丙中的液体分层,上层为紫红色,溶液是碘的汽油溶液,说明碘易溶于汽油,则碘在汽油中的溶解性比在水中的强。(5)①酒精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所以用酒精代替汽油,振荡后液体不分层;②“从稀碘水中提取碘”是“海带提碘”工艺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其原理类似[实验2]中第二步操作,工业实际生产时使用其他挥发性液体代替汽油,这种挥发性液体必须具备的条件是该液体与水不互溶,且碘在该液体中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能力提升1.C [解析] 形成溶液的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一定温度下,同一溶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物质溶于水形成溶液时有的放出热量,有的吸收热量,如氢氧化钠、浓硫酸溶于水放出热量,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2.C [解析] 生石灰和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使瓶内空气受热膨胀;铁粉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纯碱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均能使广口瓶内压强增大,使液面a低于b;硝酸铵溶于水吸热,瓶内气体温度降低,压强减小,U形管内液面a高于b。3.(1)丁 (2)A (3)乙 (4)8[解析] (1)由图可知,从盛水的烧杯到最后一个烧杯丁,不停地往烧杯中加M,所以丁烧杯所盛溶液的质量最大。(2)乙烧杯中已经有固体析出,说明乙烧杯中的溶液已经达到了饱和,但加热到30 ℃时,丙烧杯中没有固体,说明M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再加入5 g M,丁烧杯中依然没有固体,所以M的溶解度在加热到30 ℃后会有一个明显增加的趋势,曲线A符合题意。(3)由图可知,四个烧杯中只有乙烧杯中有剩余固体,乙烧杯中的溶液一定呈饱和状态。(4)由A曲线可知,30 ℃时,M的溶解度是46 g,实验中溶剂(水)的质量为50 g,达到饱和状态共需溶质23 g,还需要加入M固体的质量为23 g-5 g-5 g-5 g=8 g。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一轮复习课时练习考点27 溶解度 (含答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的溶解度,气体的溶解度,溶解度曲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一轮复习课时练习考点26 溶液的形成 (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溶液的组成,溶液的特征,物质溶解时的热量变化,乳化作用,溶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课时训练(含答案):03溶液的形成 溶解度,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