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7 由江歌案宣判引发的思考-2022年高考语文作文时新素材锦囊
展开
由江歌案宣判,引发的思考……
引言:
1月10日,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人民法院对原告江秋莲与被告刘暖曦(原名刘鑫)生命权纠纷案作出一审判决:被告刘暖曦于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赔偿原告江秋莲各项经济损失496000元及精神损害抚慰金200000元,并承担全部案件受理费。
江母等待了五年多的公道和真相,终于来了!
江歌遇害后,两相对照让人心寒而愤慨。
一面是,江母忍受丧女之痛,四处奔走搜集证据,几年时间憔悴苍老;
一面是,刘鑫改名为“刘暖曦”,摇身一变为了网络大V,坐拥几十万粉丝,就连颠倒是非的文章都获得5万多元打赏。
被告刘鑫曾质疑江歌母亲利用女儿敛财,也有一部分网友对江歌母亲不公布募捐明细持有异议,但这些都不该成为恶语攻击江母的任何理由。江母也曾经公开表示,她要赚钱,为女儿找回公道。谁都不是圣人,不该站在道德制高点,对江母加以苛求。
这一事件引发了高度社会关注,发人深思,现整理素材如下:
相关主题
法律 道德 正义 公正 感恩 诚信 民心 人性 舆情
悲悯 善良 爱心 敬畏 自省 忏悔 友情 亲情 母爱
时评题目优选:
江歌母亲胜诉,让助人者感受到温度和力量
褒扬江歌,让行善者有力量
一次道德的纠偏
道义永远站在善良一边
正义也许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公道自在人心
正义持续生长
妈妈赢了,却如此悲怆!
兼顾法理情理的判决
展现法治温度,契合公序良俗
弘扬美德义行,惩戒不法无德
利益在两旁,道义摆中间
(化用歌词:道义在两旁,利字摆中间)
2022年年初的一抹亮光
维护公序良俗,捍卫道德底线
正义是永恒的价值
正义是不可截断的“洪流”
相关言论时评
01刘鑫在事后的撒谎与无情的言论:
1.江歌喜欢她,江歌给她表白过。
2.江妈妈利用江歌的死欺骗广大网友,煽情敛财。
3.江妈妈是戏精,连江妈妈的胃病都是装给外人看的。
02我不接受刘鑫的道歉,如果她有真诚,就不会有今天这个案子。
江歌不可以被辜负,我尊重法院判决,我要去告诉江歌这个结果,妈妈做到了。
——江歌母亲接受采访
03庭审结束后,江歌妈妈及其律师召开媒体见面会。从庭审到见面会,江歌妈妈拿着厚厚的资料,说着和她身份原本不相称的法律术语。
让人心酸,也让人无限唏嘘。
仇恨并不是天生的,是有人将一副担子交给了你,你不得不完成。
江歌妈妈走了那么长的路,终于看到了生活的微光。希望她余生快乐。
不是所有的恶都能被宽恕,不是所有的坚韧都没有价值。
而这人世间所有的善与恶,江歌都在天上看。 ——网友评论
04江歌无私救人,获得法律力挺。而刘鑫则为她的行为付出了法律代价。一褒一贬,展现法治温度,契合公序良俗。惩恶扬善、激浊扬清,正是法律存在的价值。捍卫正义,守卫公道,让违法者存忌惮,让行善者有力量,则社会更有勃勃生机。 ——人民日报
05现在在宣判已经做出,老胡认为刘暖曦需要做一个完整的公开道歉,承认自己案发时的表现有错,对不起保护她的江歌,同时要真诚认识自己后来的所作所为增加了江歌母亲的痛苦,我想告诉她,这样将有助于给事情画上句号。
我不理解,为什么刘暖曦在自己今天所处的环境中没有得到这样的开导和教诲,她后来与江歌母亲的那些冲突严重有违我们社会的基本道德和价值观,既恶又挺蠢的,我愿意相信,她会在未来的人生中逐渐领悟到,她的确做错了,而且是错上加错。
时间会冲淡人们的记忆,刘暖曦未来的周围环境终将重新宁静下来。我希望她自己永远不要忘记那位因为援助她而失去生命的好友江歌,把自己从此之后的人生变成积德行善之旅。
——《环球时报》前总编胡锡进
06这笔总计不足70万元的赔偿,不仅是对江秋莲这些年来丧女之痛、维权支出的补偿,更重要的是亮明了司法态度:对这起影响广泛的公共案件作出明确是与非的评判,判决明确了对无私救助江歌的同胞行为予以褒扬,对刘鑫事后“以不当言语相激,进一步加重了他人的伤痛”的行为予以谴责。这既是弘扬人间正气,也是以司法判决鞭挞丑陋和自私。
——央视新闻
07江歌“无私帮助他人的行为,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序良俗相契合,应予褒扬,其受到不法侵害,理应得到法律救济”,而刘鑫的行为,“有违常理人情,应予谴责”。
比起70万的赔偿,真正让江歌母亲感慨“做到了”的,也正是这一点——一个母亲,要为自己的女儿讨一个公道。但这场宣判之于社会的意义,却远不止于此——见义勇为者不该被抹黑,无私助人者理应被善待,如今的结果正是法律对这一点的庄严承诺。
——《北京商报》杨月涵
08这是一次惩恶扬善、让人畅快淋漓的判决。因为刘鑫完全违背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共同推崇的道德感情,让公众无比的愤慨。我们援引一位专业人士的表述:刘鑫在江歌案中存在“五宗罪”:危险是刘鑫引来的,排除危险的办法和建议是刘鑫否定的,危险来临时刘鑫既没有告知也没有救助,危险发生后刘鑫刺激伤害江母,危险发生后想把法律责任甩得干干净净。这样的“五宗罪”彻底否定了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知恩图报,诚实守信,心存善意,担当作人”等基本道德传统,这让公众舆论和法律如何能接受?
同时,这是一次极有意义的法律教育。我们要看到,当年事件发生后,对于刘鑫自私冷漠的行径,不少人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是理解,比如遇害1143天后,刘鑫改名为“刘暖曦”,还坐拥几十万粉丝,就连颠倒是非的文章都获得5万多元打赏。这说明,人们即便对于正义善良等品格表示赞同,但对于什么是真正的正义与善良,则在具体认识上存在不同的误区,也更可见,对于一些奇葩、病态的思想,的确需要一次法律的宣判来矫正。因为刘鑫不仅不是无罪的,而且绝对是不道德的。我们今天批评她,是为了让什么是善恶的概念更加清晰。
——《钱江晚报》评论
09这个事件最大的争议焦点已从案内移到案外,从法律转移到道义。很多人并非谴责刘鑫见死不救,而是谴责她以及家人在事后的冷漠与恶意。是的,法律只是作了底线要求,法律上不存在不作为情形,并不代表道义上可以不作为。人们真正气愤的正是:江歌毅然为你刘鑫挡刀,刘鑫你却依然开怀自拍?凭什么?无论法律还是道德,社会需要一个公道。法律不进场的时刻,本应道义进场,刘鑫本有机会还这个公道,但她没有。作为受益者,刘鑫及家人不仅没有对江歌母亲表达应有的愧疚与关爱,反而大放厥词“是你女儿短命”,这已经不是“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这是极大地违背了人之常情与公序良俗,击穿了文明的底线。 ——央视新闻
10司法是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同时司法裁判具有守护社会道德底线,弘扬美德义行,惩戒不法无德,引领全社会崇德向善的作用。判令刘暖曦承担赔偿责任,有力地抚慰了被害人,让无私助人者感受到温暖和力量,让公众看到司法机关呵护善行、惩戒恶行的坚定立场,这是更大的社会意义。 ——澎湃新闻
11法律除了惩处犯罪,亦有责任和担当,去维护公序良俗,守护社会道德底线,让好人有好报,让坏人受惩罚。一个善良的女孩,因帮助朋友而不幸殒命,一个可怜的母亲,为了要个说法奔波多年,这样的悲剧,需要更多希望和同情去照亮。而法律肯定了江歌的真诚与美德,斥责了刘鑫的行为有违常理人情,体现了对人性的体恤和尊重,让人们知道,善良是有价值的,善良应该被呵护和褒扬。 ——极目新闻
12正义是永恒的价值,也是不可截断的“洪流”。从2016年年底案发,至今已有5年多时间,在那个寒彻入骨的深夜,究竟发生了什么,江歌已不能亲口告知,但是,从异域刑事判罪,到国内民事判赔,案件真相逐渐浮现,正义在接续发力,人性的暗黑受到审判。而这,也是新年度的一抹亮光。 ——红星新闻
13已经死去的孩子是无法起死回生的。但如果滥杀无辜的人得不到严惩,就会助长更多罪犯去滥杀更多的无辜——这不是简单的私人恩怨,而是强大的示范效应。
施害者受到惩罚,是天经地义,是法律和道义的有效彰显。
受害人不去原谅,是权利所赋,是内心和情感的诚实选择。 ——刘娜
14优秀的人,是你比别人优秀,还被别人喜欢的人,是犯下天大的错误,还能赢回天大尊敬的人,是大家都愿与之同行的人。 ——《猎场》
15人们当然关心江歌案,刘鑫的下场几乎决定了对下一代的“助人为乐”教育方向。如果刘鑫不负一点代价欢度余生,那么我一定不会再教育孩子助人为乐。愿人世多一些像江歌这样的有美德者,少一点像刘鑫这样的既不尊法也极不道德者。
16这个社会依然需要正义感,当法律鞭长莫及的时候,我们还有两肩道义,但谴责也不能滥用,能守护公序良俗的,注定不是互相伤害。 ——央视评论
17法院的判决书写得很好啊。其实我擅自猜测一下,江歌妈妈最想追求的,也不过是判决书里所说的这些:江歌的真诚无私值得褒扬、更值得得到法律救济;刘鑫的袖手旁观、事发后进一步刺激受害者家庭有违常理人情,应当被谴责、承担责任。求的是一个公理道义,一个国家机关庄严宣判的是非对错。 ——陈昊然
18江歌作为一名在异国求学的女学生,对于身陷困境的同胞施以援手,给予了真诚的关心和帮助,并因此受到不法侵害而失去生命,其无私帮助他人的行为,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序良俗相契合,应予褒扬,其受到不法侵害,理应得到法律救济。刘暖曦作为江歌的好友和被救助者,在事发之后,非但没有心怀感恩并对逝者亲属给予体恤和安慰,反而以不当言语相激,进一步加重了他人的伤痛,其行为有违常理人情,应予谴责,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并负担全部案件受理费。 ——法院判决书
19谎言骗得了一时,骗不过一世。
逃避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
刘鑫要么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窝里,躲避一切,要么像八哥一样,把谎言重复一万遍,欺骗大众。
唯有停止说谎,真诚才会造访。
唯有用心忏悔,宽容才会天降。
唯有尽力偿还,余生才会无恙。 ——刘娜
20我们希望这个社会多一些“江歌”,少一些“刘鑫”,让那些自私冷漠无情的“刘鑫”在法律正义的光芒下,被灼灼烈日照出丑恶的原型。
不姑息恶行, 善行才会得到尊重;
不盲目原谅, 宽容才不会变成纵容。 ——网友评论
精选时评:
江歌案宣判,一次道德的纠偏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5000余年,留下了无数的精神瑰宝,谓之传统美德。比如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那大恩乃至救命之恩该如何报答?有很多小故事能给人启发。
第一个是京剧《锁麟囊》,讲的是富家女和贫家女在出嫁路上偶遇,贫家女看富家女嫁妆丰厚失声痛哭,富家女便把装满了珠宝的锁麟囊相赠,后来富家女家里遭遇洪水一贫如洗,正好遇到了靠当初她赠锁麟囊而富起来的贫家女。贫家女记得当年恩情,把家产分与富家女。这个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一个施恩不图报,一个时刻不忘报恩,成就一段佳话。
还有一个是《聊斋志异》里田七郞的故事。有一个叫武承休的人喜好交友养士,祖先托梦告诉他猎户田七郎最值得结交。武承休四处寻访,终于找到了田七郎,想与他结交!但田七郎的母亲力拒与武承休的交往。不巧田七郎惹了人命官司,武承休为了解救田七郎,用重金疏通关节,田七郎得以释放。自此以后,田七郎的母亲再也不阻止田七郎与武承休结交,理由是从现在开始田七郎的生命都是武承休的了。再后来,武承休被人陷害,申冤无门,田七郎为武承休杀了仇人,然后自杀。这个故事中,田七郎以命换命,报答了对方的救命之恩。
承载着先人传统精神财富的我们,又有社会主义核价值观的加持,从思想到行为一定要符合法律和道德约束的底线,如果高于底线,那自然是社会更加和谐。所以,当我们看到溺水儿童被救上岸、家人跪谢恩人的场景会动容,当我们看到走失幼童被人送回,家属鞠躬致谢时会点赞。这是社会正能量,应该予以支持。
但,肯定不是像今天刚刚宣判的江歌案被告的行为方式,在清明节前后用恶意字眼刺激江歌妈妈。这种行为已经背离了传统美德,并且对当今社会的价值体系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如果这种行为都没有说理的地方,那一定会产生更多忘恩负义的行为。
好在,城阳区的一宣审判支持了江歌妈妈。法院审理认为,江歌在救助刘暖曦的过程中遇害,江秋莲失去爱女,因此遭受了巨大伤痛,后续又为赴国外处理后事而奔波劳碌,而刘暖曦在事发后发表刺激性言论,进一步伤害了江秋莲的情感,依法应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法院根据行为情节、损害程度、社会影响,酌情判令刘暖曦赔偿江秋莲各项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抚慰金200000元。
法院在判决书中特地提到了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肯定了江歌无私助人的行为,认为: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司法裁判应当守护社会道德底线,弘扬美德义行,引导全社会崇德向善。
需要指出的是,江歌作为一名在异国求学的女学生,对于身陷困境的同胞施以援手,给予了真诚的关心和帮助,并因此受到不法侵害而失去生命,其无私帮助他人的行为,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序良俗相契合,应予褒扬,其受到不法侵害,理应得到法律救济。
本案中,根据现有证据,作为被救助者和侵害危险引入者的刘暖曦,对施救者江歌并未充分尽到注意和安全保障义务,具有明显过错,理应承担法律责任。在事发之后,非但没有心怀感恩并对逝者亲属给予体恤和安慰,反而以不当言语相激,进一步加重了他人的伤痛,其行为有违常理人情,应予谴责。
纠缠数年的官司终于初步有了一个结论,让正义得以伸张,让社会正能量得以延续发扬。城阳法院的一审宣判,是对人们道德观和价值观的纠偏和修复,让它们回归到正常轨道,堵了那些可能跑冒滴漏的苗头。
江歌案判决吹暖了被冻伤的公众情感
1月10日,江歌母亲江秋莲诉刘暖曦(原名刘鑫)生命权纠纷案一审宣判:被告刘暖曦于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赔偿原告江秋莲各项经济损失496000元及精神损害抚慰金200000元,并承担全部案件受理费。江秋莲表示,起诉刘鑫的初衷是寻求法律的权威结论,将把赔偿款捐给失学儿童,同时感谢网友的帮助和支持。
在江歌案中,刘暖曦作为江歌的好友和被救助者,对于由其引入的侵害危险,没有如实向江歌进行告知和提醒,在面临陈世峰不法侵害的紧迫危险之时,为求自保而置他人的生命安全于不顾,将江歌阻挡在自己居所门外被杀害,具有明显过错。即便刘鑫的所作所为与江歌的死亡之间并不存在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但其行为至少在道德层面上应当受到谴责;而在民事层面,更是该赔的必须赔。
相较于江歌母亲207万元的索赔金额,法院支持了近70万元的赔偿金额,这是因为法院必须且只能根据现有证据依法判决。死亡赔偿金有明确的计算标准,其他相关费用需实际发生且留有证据,经济损失赔偿之“酌情”不容乱来;20万精神抚慰金则属于国内较高水平,是常规严重精神损害5万元基础的4倍。江歌母亲对法院判决的赔偿金额没有提出异议,公共舆论空间也未将生命价值与赔偿金额挂钩,人们越来越尊重司法的专业,这是法治的进步。
当然,这份判决书真正备受外界关注的,不是“判决如下”后面的赔偿金额,而是释法说理部分褒扬与谴责的鲜明态度。释法说理绝非“闲篇”,而是为了平停狱讼、判断是非、分清曲直,进而主持公道、伸张正义、惩恶扬善、激浊扬清。人们当然关注裁判结果,但更关注释法说理能否让正义“看得见”“讲得明”。
江歌作为一名在异国求学的女学生,对身陷困境的同胞施以援手,并给予真诚关心和帮助,判决对此给予了褒扬;刘鑫作为江歌的好友和被救助者,在事发后非但不感恩,反以不当言语相激,进一步加重他人伤痛,判决对此进行了谴责。鲜明的态度让这份判决书充满了司法的温情。
法律人是刚性法律的执行者,做出任何一个决定都要依之于法;同时法律人也是人,研判每一个案件又要虑之于情。衡平作为一种法律原则,不等于慈悲、恩情或人道,而在于实践正义。对公众来说,司法正义乃至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正是由我们所关注的个案连缀支撑起来。
借由朴素正义感所产生的公众同情,是当下公共舆论的重要表征。公众的朴素正义感主要是一种结果论,有时候不一定符合法律要求,却是法律正义的基础所在。司法裁判与公众朴素正义同频共振,能够打破理性与情感的二元对立,既延展了舆论的意义与价值,更凸显了法治的温度与力量。
江歌案的判决,宛如一阵拂面春风,吹暖了在此案中被冻伤的公众情感。此次判决既在个案中实践正义,又兼具普法价值,让公众更能客观看待情与法的衡平,不失为一堂生动的法治课。 本文来源:荔枝新闻
法律有义务向人性幽暗处照进一束光
光明日报
大千世界人心复杂,社会不可能完全避免这些令人叹息的场面。但是,法律有义务向那些幽暗处照进一束光 ,稳固住基础的道德认知,安慰世道人心。
江歌于2016年遇害,罪犯已于2017年被日本东京法院判处20年徒刑,然而该案并没有尘埃落定。围绕江歌帮助刘鑫的行为定义、刘鑫在事后对江歌家人的态度表现,当事人与亲属之间产生了一连串的是非纠葛,掀起了巨大的舆论波澜。
该案之所以受到持续关注,也是因为根本的道德困惑没有解决。该案的后续纠葛冲击了人们对于人情事理、公道正义的朴素判断,也就有了期待法律能够匡正道德认知的广泛诉求。
一审判决江歌母亲胜诉、刘暖曦赔偿近70万元,这已经可以起到一种导向作用。判词也写得很直白,江歌帮助朋友的行为“应予褒扬。其受到不法侵害,理应得到法律救济”,而刘暖曦“作为江歌的好友和被救助者,在事发之后,非但没有心怀感恩并对逝者亲属给予体恤和安慰,反而以不当言语相激,进一步加重了他人的伤痛,其行为有违常理人情,应予谴责”。
这意味着存在于传统与现实之中的扶危济困、朋友之谊、以德报德这种价值判断,在法律框架内被清晰地表达了出来,也是法律内蕴的道德力量的一次具象化呈现。
在“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司法裁判中,道德意旨通常是间接体现的,现实中也不乏情与法的冲突。但本次判决却直观地以道德范畴作为裁判标准,由此产生的后续影响也将是深远的。民众对司法裁判的认知,也由此得到了深化与更新:司法裁判并不只是成文的法律概念、术语、精神相叠加,它也应该直面那些存在于良心、共识、传统之中的价值判断。
江歌的母亲很不容易,她曾经独自面临不少恶意。除了和刘暖曦的冲突之外,她还遭遇过人格侮辱。2018年2月25日,谭斌通过其新浪微博账号发布他人创作的系列漫画,公然丑化江秋莲形象,侮辱江秋莲人格,经公证,该系列漫画浏览数为24600余次,随后江歌母亲发起刑事自诉。2020年10月27日,该案二审宣判,谭斌被判决犯侮辱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犯诽谤罪,判处有期徒刑九个月,决定执行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
不难想象,这数年时间江歌母亲需要怎样的心理承受力,又需要何等的坚强。刘暖曦也好,抑或是侮辱江歌母亲的网民也好,都让公众看到了道德底线之下的人性幽暗。
大千世界人心复杂,社会不可能完全避免这些令人叹息的场面。但是,法律有义务向那些幽暗处照进一束光,稳固住基础的道德认知,安慰世道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