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中考化学二轮专项复习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化学二轮专项复习专项07《溶解度曲线及溶质质量分数图像》练习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二轮专项复习专项07《溶解度曲线及溶质质量分数图像》练习题(含答案),共5页。
专项(七) 溶解度曲线及溶质质量分数图像1.如图G7-2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G7-2A.15 ℃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B.35 ℃时,30 g甲加入50 g水中,得到80 g甲溶液 C.从乙溶液中获得乙晶体,常用蒸发结晶的方法 D.降低温度,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2.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获得许多有关物质溶解度的信息。如图G7-3是a、b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图G7-3A.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 B.当a物质中混有少量b物质时,可以用蒸发结晶的方法除去b C.10 ℃时,取相同质量的a、b两物质分别配成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是a大于b D.将t ℃时a、b的饱和溶液升温至40 ℃,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大于b3.T1 ℃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 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G7-4(一)所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二)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图G7-4A.烧杯乙中上层清液是饱和溶液 B.烧杯甲中溶解的溶质是氯化钾 C.烧杯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烧杯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D.将温度由T1 ℃升高到T2 ℃,充分搅拌,烧杯乙中固体不一定全部溶解4.t2 ℃时,向盛有10 g水的烧杯中加入13 g固体甲,搅拌后固体完全溶解,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中有固体析出,甲的溶解度曲线如图G7-5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G7-5A.图中P点表示甲的溶解度为98 g B.搅拌的目的是增大甲的溶解度 C.通过升温可以将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D.甲溶于水的过程中一定放出热量5.ZnSO4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G7-6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G7-6A.N点对应的ZnSO4溶液升温或降温均都可能析出晶体 B.M点对应的ZnSO4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C.ZnSO4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D.40 ℃时,ZnSO4的溶解度为41 g6.已知氯化钾、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 温度/℃0204060溶解度/g氯化钾27.634.040.045.5硝酸钾13.331.663.9110.0 图G7-7 依据上表数据和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能表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分别是甲和乙 B.t1 ℃时,氯化钾和硝酸钾的溶解度相等,在34.0 g至35.0 g之间 C.t2 ℃时,将接近饱和的丙物质的溶液升高温度,可使其变成饱和溶液 D.氯化钾中混有少量的硝酸钾,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7.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的氯化铜溶液中逐渐加入足量的下列固体,其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图G7-88.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G7-9所示。图G7-9(1)t1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 (2)t1 ℃时,将50 g硝酸钾加入到50 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3)t2 ℃时,氯化钾的饱和溶液中含有少量硝酸钾,提纯氯化钾的方法是 。 (4)将t3 ℃时硝酸钾和氯化钾的饱和溶液各100 g分别蒸发10 g水,然后降温至t2 ℃过滤,得到溶液a和溶液b。对于溶液a和溶液b,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都是饱和溶液 B.溶液质量a<bC.溶质质量a=b D.溶剂质量a<bE.溶质的质量分数a=b9.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G7-10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图G7-10(1)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最大的是 。 (2)欲将t1 ℃时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 (任填一种)。 (3)氧气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与图中的 (填“甲”“乙”或“丙”)相似。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 ℃时甲、乙两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B.t2 ℃时配制300 g甲的饱和溶液,需要固体甲的质量为100 g C.t2 ℃时甲、乙、丙三种饱和溶液降温到t1 ℃,甲析出晶体的质量比乙多 D.t1 ℃时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固体配制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质量大小:丙>甲=乙10.图G7-11甲是氯化钠和碳酸钠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图G7-11(1)青海湖区的人们有一种经验,冬天捞“碱”,夏天晒盐。这里的“碱”指纯碱,盐指氯化钠,他们所依据的原理是 。 (2)为确定某白色固体是碳酸钠还是氯化钠,在20 ℃时,取2.5 g样品加入盛有10 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乙所示,则白色固体是 。若将该溶液升温到40 ℃时,则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 。 参考答案典题训练1.C [解析] 甲和乙的饱和溶液的质量不能确定,所以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也不能确定,A错误;35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40 g,所以30 g甲加入50 g水中,得到70 g甲溶液,B错误;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所以从乙溶液中获得乙晶体,常用蒸发结晶的方法,C正确;降低温度,甲溶液的状态不能确定,所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减小,D错误。2.C [解析] 比较溶解度大小需要在一定的温度下,A错误;a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增大明显,故当a物质中混有少量b物质时,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除去b,B错误;10 ℃时,a的溶解度小于b,故取相同质量的a、b两物质分别配成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是a大于b,C正确;将t ℃时a、b的饱和溶液升温至40 ℃,二者的溶解度都增大,故溶液组成不变,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等于b,D错误。3.D [解析] T1 ℃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 g水的两个烧杯中,乙烧杯底部有固体剩余,说明上层清液是饱和溶液,A正确;T1 ℃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 g水的两个烧杯中,乙烧杯底部有固体剩余,说明该温度下乙的溶解度小于甲,故乙表示的是硝酸钾,甲表示的是氯化钾,B正确;水的质量相等,烧杯甲中固体全部溶解,乙中固体没有全部溶解,故烧杯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烧杯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C正确;因为在T1 ℃时烧杯甲中氯化钾全部溶解,而烧杯乙中硝酸钾部分溶解,可以推知加入固体的质量应小于或等于T1 ℃时氯化钾的溶解度,大于T1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当温度升高到T2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比T1 ℃时氯化钾溶解度大,所以没有溶解的固体会全部溶解,D错误。4.D [解析] 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图中P点表示t1 ℃时,甲的溶解度为98 g,A错误;甲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搅拌的目的是增大甲的溶解速率,B错误;通过升温可以将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C错误;t2 ℃时,向盛有10 g水的烧杯中加入13 g固体甲,搅拌后固体完全溶解,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中有固体析出,所以甲溶于水的过程中一定放出热量,D正确。5.A [解析] M点在曲线上,对应的ZnSO4溶液是饱和溶液,B错误;通过分析曲线可知,0~70 ℃,ZnSO4溶解度逐渐增大,70~100 ℃,ZnSO4溶解度逐渐减小,C错误;40 ℃时,ZnSO4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41%,所以溶解度应该是大于41 g,大约是69.5 g,D错误。6.D [解析] 通过分析溶解度表中的数据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氯化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所以能表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分别是甲和乙,A正确;通过分析溶解度表中的数据可知,t1 ℃时,氯化钾和硝酸钾的溶解度相等,在34.0 g至35.0 g之间,B正确;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t2 ℃时,将接近饱和的丙物质的溶液升高温度,可使其变成饱和溶液,C正确;氯化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所以氯化钾中混有少量的硝酸钾,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D错误。7.D [解析] 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的氯化铜溶液中加入足量氯化铜,能继续溶解,至达到饱和状态,溶质质量不再发生改变,加入氯化铜之前,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可能为0,后逐渐增大,至溶液达到饱和状态,不再发生改变,A错误;氯化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质量不可能为0,B错误;锌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锌和铜,反应开始前,加入锌粉的质量为0,则剩余固体的质量也为0,C错误;氯化铜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和硝酸铜,沉淀的质量从原点开始逐渐增加,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D正确。8.(1)25 g (2)20% (3)蒸发结晶 (4)ABDE[解析] (2)t1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5 g,将50 g硝酸钾加入到50 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20%。(3)氯化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所以t2 ℃时,氯化钾的饱和溶液中含有少量硝酸钾,提纯氯化钾的方法是蒸发结晶。(4)硝酸钾、氯化钾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t2 ℃时,硝酸钾、氯化钾的溶解度相等。将t3 ℃时硝酸钾和氯化钾的饱和溶液各100 g分别蒸发10 g水,然后降温至t2 ℃过滤,得到溶液a和溶液b。溶液a和溶液b都是饱和溶液,A正确;t3 ℃时,氯化钾的溶解度小于硝酸钾的溶解度,蒸发10 g水,再降温至t2 ℃,氯化钾析出的晶体少,所以溶液质量a<b,B正确;t3 ℃时,氯化钾的溶解度小于硝酸钾的溶解度,蒸发10 g水,再降温至t2 ℃,溶液a和溶液b的溶质质量不相等,C错误;t3 ℃时,氯化钾的溶解度小于硝酸钾的溶解度,硝酸钾和氯化钾的饱和溶液各100 g,氯化钾饱和溶液中的溶剂多,蒸发10 g水,再降温至t2 ℃,还是氯化钾溶液中的溶剂多,所以溶剂质量a<b,D正确;溶液a、b都是t2 ℃时的饱和溶液,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a=b,E正确。9.(1)甲 (2)增加溶质(或恒温蒸发溶剂) (3)丙 (4)BD[解析] (2)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欲将t1 ℃时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增加溶质或恒温蒸发溶剂。(3)氧气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变化的规律与图中的丙相似。(4)t1 ℃时甲、乙两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A错误;t2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50 g,所以配制300 g甲的饱和溶液,需要固体甲的质量为300 g××100%=100 g,B正确;t2 ℃时甲、乙、丙三种饱和溶液的质量不能确定,所以降温到t1 ℃,析出晶体的质量不能确定,C错误;t1 ℃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丙物质的溶解度最小,所以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固体配制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质量大小为丙>甲=乙,D正确。10.(1)氯化钠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夏天温度高,加快水分蒸发,氯化钠容易结晶析出;碳酸钠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冬天温度低,易结晶析出 (2)Na2CO3 20%[解析] (1)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析出晶体的方法是降温结晶;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析出晶体的方法是蒸发结晶。(2)20 ℃,碳酸钠的溶解度小于25 g,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3 g,所以在20 ℃时,取2.5 g样品加入盛有10 g水的烧杯中,不能全部溶解的是碳酸钠;将该溶液升温到40 ℃时,2.5 g固体全部溶解,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100%=2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项练习】2021年中考化学分类汇编 12总复习:溶液、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提高),文件包含中考总复习溶液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提高知识讲解doc、中考总复习溶液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提高巩固练习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项练习】2021年中考化学分类汇编 11总复习:溶液、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基础),文件包含总复习溶液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基础知识讲解doc、总复习溶液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基础巩固练习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项突破05《溶解度曲线》练习题(含答案),共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