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第一节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第一节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导入,探究新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2.知道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的理解
教学难点: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法的实质;力和运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具准备:斜面、木板、棉布、玻璃板、毛巾、滑块、刻度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问:(1)力的作用效果表现有哪些?(2)摩擦力的定义理解。
2.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引入新课:
(1)让两同学分别推桌子。用力推,桌动;停止用力,桌不动。
(2)让两学生分别滚球。施力则运动,离开手后球最终停止。
提出问题:物体的运动与力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
引导学生根据师的要求阅读并实验,找出共性。思考师的问题,进入新课。(板书课题:牛顿第一定律 )
二、探究新知
1.组织学生阅读课本P125-126页“信息窗”,初步感知本节的内容。走入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学生自学,初步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交流讨论:
(1)、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的解释。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
(2)科学家伽利略却通过理想实验,运用逻辑推理,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伽利略认为:
伽利略的观点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彼此矛盾,究竟谁更合理,更科学,让我们一起动手、动脑来探究论证吧!
(1)提出问题: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外力的作用,运动状态将会如何呢?
(2)制订计划与试验设计:参考课本,师生讨论形成共识。
(3)进行试验:实验过程由师生讨论达成共识(可参考课本)。
数据收集:把收集到的数据填入表格中。
(4)分析与论证:根据图7-4实验过程思考
①整个实验过程应控制哪些条件保持不变?哪些条件需要发生变化?运用的方法是什么?(相同:每次实验中都使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目的是使小车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相同或使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时有一个相同的初速度,那么小车运动的远近就与此因素无关,是典型的控制变量法的应用。不同:各水平面的粗糙程度不同,小车受到的摩擦阻力不同,运动距离不同)
②交流观察到的三种情况下滑块运动变化的情况,分析引起变化的原因,找出变化规律,根据表中的内容得出结论 :
③进一步进行推理:如果平面足够光滑(完全没有摩擦阻力)小车将会 。
3、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对牛顿第一定律中“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句话的含义,我们可以理解为: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 ;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_________。
(3)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力是 运动状态的原因。
【说明】:(1)“一切”说明该定律对所有物体都适合,不是特殊现象。
(2)“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是定律成立的条件,但是一个理想化条件,实际上不存在。故是一个理想定律,是由实验加科学推理得到的。
(3)“总”说明没有例外,总是这样。
(4)“或”指两种状态必居其一,不能同时存在。当不受外力时,原来静止则仍静止;原来运动则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5)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理想实验法(实验加推理的方法)。牛顿第一定律不是由实验直接得到,因此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
(6)通过实验及牛顿第一定律表明: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阻力的作用。即力不是产生和维持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想法吗?
板书设计
课题: 科学探究 牛顿第一定律(1)
3、实验方法: 控制变量法,
实验推理法
4、牛顿第一定律
1 、实验结论:
2、实验推论:
表 面状 况
摩擦力的大小
小车运动距离S/m
毛 巾
棉 布
木 板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第七章 力与运动第一节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及反思,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布置作业与教学反思接触面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第一节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教案设计,共2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点拨,跟进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物理第一节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第二课时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导入,探究新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