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河南省南阳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284744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届河南省南阳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284744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届河南省南阳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284744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全套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2022届河南省南阳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河南省南阳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届河南省南阳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周人认为,德与祖先关系密切,周王要效法文武之德,贵族要效法祖考之德。这种观念在延续的同时也在变化。西周中期,周人已对祖先能否效法祖考之德提岀了质疑。春秋时期,德为祖先所独占的观念发生改变,认为自己可以直接有德。这表明
A.人伦秩序是维系统治的关键因素 B.观念革新助推人文精神发展
C.效法祖先之德适应加强王权需要 D.礼崩乐坏诸侯权力膨胀失控
2.“爵”是饮酒器的通称,同时又是古代最重要的品位序列之称,从周代开始都有封爵。“尊”作为盛酒器的通称,也是身份用词,与“卑”相对。由此推想,在中国古代
A.政治制度具有可被视觉化的特征 B.青铜冶铸技术进步推动社会治理
C.使用青铜器具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D.饮酒文化实质上是一种权力文化
3.周王之所以如此依赖诸侯,说到底是钱的问题,周王没有通过编户齐民直接控制税收的体制,也不大可能有后世的俸禄制度。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贵族制度建构于编户齐民体制之上 B.官僚制度的出现依托生产力的发展
C.血缘纽带是成熟国家的组织方式 D.封邦建国造成西周诸侯分裂割据
4.郡执法一职诞生于秦以郡统县制度发展的过程中,它与郡守、郡尉、监御史的执掌多有重叠,致使郡中权力分配散乱,政出多门。秦始皇最终撤销了郡执法。秦始皇的这一措施
A.进一步强化了专制皇权 B.解决了地方腐败问题
C.标志地方管理制度成熟 D.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5.史载,秦国所处的关中地区,土地不过天下的1/3,民众也大抵如此比例,但就其富庶程度,却达到了天下总量的60%,为日后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所以到了汉朝,统治者非常重视关中平原。这说明
A.秦朝最早建立了皇帝制度 B.秦汉大一统有一脉相承的因素
C.秦汉加强对边疆地区治理 D.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6.秦汉两代朝廷非常重视道路的建设。秦兼并六国之后,建立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道路交通网;西汉武帝时,在秦成果的基础上,开辟了通向西南、西域、夜郎等地的交通道路;东汉的都城洛阳则是“处于中土,平夷洞达,万方幅凑”的交通枢钮。这些成就的取得
A.保证了秦汉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B.说明交通是秦汉地方治理的核心
C.得益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 D.确保了中央对地方的绝对领导权
7.王家范指出:“自汉而后两千年,国家控制方略时有变异,由秦开创的大一统体制则一脉相承,分久则必合。然追究秦制,由涓涓之流汇成江河,实为春秋战国社会变迁的集大成者,其变由来已久。”下列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国家控制方略完全传承秦制 B.秦制是由一系列变迁构成的
C.商周封建是秦大一统的基础 D.中国大一统体制具有传承性
8.秦汉时期,在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县级地方政府称“道”。道制是秦汉政府适应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风俗的一种制度,通过这种特殊的统治制度,使一些不太适宜或不太愿意接受郡县制的民族,一定程度上适应并接受了政府的统治。由此可知,道制
A.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察 B.防止了少数民族的起义和叛乱
C.有利于民族制度和文化的延续 D.推动了汉初郡国并行制的形成
9.秦朝的郡县制和什伍连坐制形成了“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的国家治理体系。这一体系有利于
A.稳定中央政府的赋税来源 B.促进基层社会自治
C.削弱郡县长官的行政大权 D.缓和中央与地方矛盾
10.北宋《宋刑统》规定,在物证确凿的情况下,即使没有罪犯口供,也可以根据物证定罪;南宋法学家郑克在《折狱龟鉴》中提出了物证优于人证的观点。在司法实践中,即使犯人已经供认犯罪事实,也要查找相关证据,以免造成冤狱或牵连无辜。这说明
A.口供作为证据的价值已丧失 B.物证是定罪量刑的唯一依据
C.涉案人员权利得到充分保护 D.司法制度在实践中发展完善
11.科举制度的建立是专制政权为广泛吸收下层士人进入官僚队伍,以便实现权力的再分配和再调整。唐代进士科录取名额极为有限,另有一部分人通过门荫、年劳、捐纳、杂色入流等途径进入仕途,这部分人数量大约是进士数量的十倍。据此可知,当时
A.官僚政治的贵族色彩浓厚 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C.世家大族仍垄断官员选拔 D.科举选官加强中央集权
12.西汉对诸侯王葬制有明确的规定,不轨的诸侯王死后不能使用玉衣。汉武帝时期,畏罪自杀的济北王刘宽死后就没有使用玉衣,草草下葬;中山靖王刘胜无不轨的行为,他死后得用金缕玉衣下葬。这说明,当时
A.葬制规定被严格执行 B.专制皇权已空前加强
C.官营手工业技术发达 D.地方势力被有效控制
13.宋人董德元《柳梢青》描述“满腹文章,满头霜雪,满面埃尘。直至如今,别无收拾,只有清贫。功名已是因循。几个明年,几番好运,只是瞒人”。道尽科举制个中滋味。如柳永不第后留恋烟花巷陌,寄情文学,成为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这说明宋代科举制
A.选拔人才日益严苛 B.彰显了封建政治的残酷性
C.阻碍传统社会进步 D.有利于形成良好文化氛围
14.苏轼在《上皇帝书》中说:“自建隆(宋太祖的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者。许以风闻,而无官长。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这说明当时
A.政府的信息渠道比较畅通 B.文官对皇权形成制衡关系
C.科举制度提升了文官地位 D.台谏机构已成为施政中心
15.以下对图2所示政治结构的看法,比较符合史实的是
图2
A.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B.健全监察机制,确保吏治清明
C.依靠权力制衡,实现富国强兵 D.借助分化事权,加强君主专制
16.右为《明内阁政治地位演变图》。结合所学,分析此“演变图”,正确的是
A.内阁官员权势逐渐提高 B.内阁是中央正式行政机构
C.内阁取得了法定的地位 D.内阁的职权范围十分明确
17.相比于明朝,清朝很少有逃户,大家想方设法挤进政府户籍系统,以保护田产科考。而“入户”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写进“族谱”,成为宗族的成员。这段材料可用来证明
A.儒家思想得到社会广泛认同 B.民间方式推动制度有效运行
C.户籍与宗族的界限逐渐淡化 D.赋役变革推动宗法制的复兴
18.《耕织图》最早为南宋作品,得到历代帝王的推崇和嘉许。天子三推,皇后亲蚕,男耕女织,这是中国古代很美丽的小农经济图景。清康熙南巡,见到此图,感慨于织女之寒、农夫之苦,命内廷重新绘制,《耕织图·耕图》即为其中一幅。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一牛挽犁的耕作技术始于西汉 B.图中农具存在回转不便的缺点
C.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一直很先进 D.传统农耕技术没有革命性进展
19.阅读下图,结合所学,解读正确的是
中国历代粮食供求关系一览表
项目
春秋
战国
秦汉
魏晋南
北朝
隋唐
宋辽
金元
明
清(1800年)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
2.3
5.72
3.85
6.42
7.2
10.7
10.5
粮食亩产量(市斤)
95
110
120
154
140/343
155/337
155/337
总产量(亿市斤)
205.39
591.4
415.8
889.82
1749.45
2385.88
2340.97
全国人口(万人)
3200
6000
5000
9000
12000
20000
30000
(说明:140/343和155/337中的140、155指北方亩产量,343、337指南方亩产量。)
A.粮食总产量持续增长说明农业耕作技术实现了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
B.宋以后南方亩产量超过北方可能与高转筒车的发明有关
C.明清人口大量增加与新航路开辟引进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有关
D.全国耕地面积的持续增长说明地权和劳动者分离的现象消失
20.《宋史·户婚律·婚田入务》记载:“所有论竞田宅、婚姻、债负之类,取十月一日以后,许官司受理,至正月三十日住接词状,三月三十日以前断遣须毕,如未毕,具停滞开狱事由闻奏。”材料反映了宋代
A.司法审判程序具有很大随意性 B.冗官问题造成审判效率低下
C.以农为本的传统立法价值取向 D.土地非并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21.秦朝手工业规模很大,为了加强管理,政府设立多种职官及法规,内容丰富而具体,涉及劳动定额、产品规格、产品质量、工匠培训等。这表明秦朝
A.农工商各业得到保护 B.农本观念受冲击
C.鼓励私营工商业发展 D.以立法管理经济
22.两汉时期丝织品的价格呈现出较大的波动,如帛每匹最低的年份为300钱,最高的年份为802钱。但无论价格如何波动,都比春秋时期相应种类的丝织品价格低很多。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汉代
A.商业政策的调整 B.民间手工业居主导地位
C.丝织技术的提升 D.海外市场的需求量增大
23.《唐六典》记载:工者,“工作贸易者”。这一叙述是对当时社会某一现象的描述,以下各项最符合的是
A.反映了坊市制逐步被打破 B.私营手工业作坊的发展
C.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 D.草市作用已经十分显著
24.春秋时,齐景公以晏婴之宅近市,每天脏乱嘈杂不堪,“欲更晏子之宅”。晏婴自谓“小人”,拒绝说:“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这一现象说明
A.贵族热衷经营商业 B.齐国国君抑制商业发展
C.城市坊市界限打破 D.市场交换便利齐人生活
25.宋政府规定,在蜀盐区煮井大为监,小为井,“监则官掌,井则土民干’如其数输课,听佳旁境贩卖,唯不得出川峡” 这表明宋代
A.民间制盐业得到政府的支持 B.国食盐资源短缺而强化管理
C.蜀盐的产销基本由政府控制 D.食盐产地主要集中在西南部
26.明代弘治年间,苏州府的盛泽形成村落,居民五六十家。嘉靖年间成为市集,居民达到数百家,以绫绸为业,随着绫绸业的发展,“日繁民齿,声文过昔”。这说明
A.工商业市镇经济繁荣 B.草市已经演化为地方商业中心
C.丝织业区域分工形成 D.人口增长推动农村贸易网络化
27.《宋史·户婚律·婚田入务》记载:“所有论竞田宅、婚姻、债负之类,取十月一日以后,许官司受理,至正月三十日住接词状,三月三十日以前断遣须毕,如未毕,具停滞开狱事由闻奏。”材料反映了宋代( )
A.司法审判程序具有很大随意性 B.冗官问题造成审判效率低下
C.以农为本的传统立法价值取向 D.土地非并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28.北宋时期,政府改变了以往垄断经营工商业的做法,将诸如粮食市场、副食品市场等逐步开放,有些官署部门甚至直接参与工商业活动,分民之利。由此可知,北宋时期
A.政府官员已无心从政 B.肯定私营工商业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松动 D.政府逐步调解营商环境
29.王安石变法时期,免去东京各商铺承担供应官府需求的任务,改为缴纳“免行钱”,由官府用以购买所需物品。该项举措
A.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 B.可防止市场物价波动
C.体现了重农抑商原则 D.杜绝了地方官吏腐败
30.明代赋役改革体现了货币税取代实物税、徭役以银代役、人头税向财产税转化三大进步趋向,清代则在此基础上彻底废止了人头税。据此可知,明清赋役改革
A.根本上提高了农民社会地位 B.促进了信用货币推广
C.顺应了社会经济转型的要求 D.消除了人口隐匿现象
31.祝岁习俗古已有之。《诗经》云:“称彼兕觥(酒杯),万寿无疆。”汉代岁首,皇帝“大朝受贺”“百官受赐宴飨”。民间亦在岁首祭祀,其时全家依次列坐,向家长敬酒祝寿。该习俗
A.出现于战国并兴盛于汉代 B.体现礼仪教化与伦理秩序
C.植根于我国古代商业文明 D.仅是官方举行的庆祝仪式
32.韩愈生活的时代,面临两个重大问题,一是藩镇割据,人心的涣散消沉;二是宗教大盛,道教被立为国教,佛教也被大力提倡。为此,他
A.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B.完成了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
C.提出儒家“道统”思想
D.提出了从“性命之源”来理解孔子之道
33.魏晋时期,社会舆论发生新的变化,人们将两汉时期品藻人物所推崇的“明经笃行”“孝悌力田”等伦理道德标准置之而不顾,而是以“颖悟”“远识”“器量”“宏放”等概念作为评论的标准。这说明此时
A.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发生动摇 B.文化已具有理性主义精神
C.政局动荡导致思想观念的变化 D.三教并行不利于思想统一
34.论及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多元文化的面貌,有研究者指出:“这个时代,儒玄佛道四家并立,而且相互影响,有的人儒玄双修,有的人调和儒佛。……(这其中),佛教在这一时期初步完成了中土化的过程,道教则完成了官方化的过程。”该时期这一多元文化面貌的出现,反映了
A.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逐渐确立 B.儒家思想的核心地位受到冲击
C.庞大而又严密的理学体系建立 D.儒学的正统地位在根本上动摇
35.王阳明认为:“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特其间于有我之私,隔于物欲之蔽,大者以小,通者以塞,人各有心,至有视其父子兄弟如仇仇者。”这反映了王阳明
A.继承“性本恶” B.倡导“格物致知”
C.强调“致良知” D.强调“知行合一”
36.居丧是死者亲属在服丧过程中的哀悼表现,儒家制度根据血缘远近规定了相应的居丧等级标准。东汉时严格遵守居丧制度,魏晋时居丧违礼现象时有出现。该变化反映出
A.佛道思想强烈冲击儒学思想 B.正统思想随王朝兴替而变化
C.时代变迁影响伦理观念选择 D.人民大众喜好决定世风转移
37.先秦儒家主张仁爱要“由亲始”,而董仲舒却认为仁爱要“跑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爱及四夷”’。董仲舒的这一思想旨在
A.宣扬“天人感应”思想 B.使儒学形成严密的思想体系
C.扩大儒学教育的对象 D.适应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
38.著名思想家唐甄(1630—1704)在苏州从事牙行经营,针对有些人的责难,他理直气壮地回答说:“我之以贾为生者,人以为辱其身,而不知所以不辱其身也”“吕尚卖饭于孟津,唐甄为牙于吴市,其义一也。”由此可见
A.商品经济冲破封建制度束缚 B.士农工商的界限已彻底消除
C.商人逐步建立起了道德自尊 D.传统价值取向发生根本转变
39.在宋代,先秦时期贵族社会的祭祖礼仪,借助士人的诠释与实践,形成了新的规范,在士人之间传播,并影响到民众的日常生活。这可以说明当时
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纲常伦理 B.宗法观念逐渐淡化出社会生活
C.新儒学兴起并呈现平民化倾向 D.思想界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
40.梁启超说:“(顾)亭林一面指斥纯主观的王学不足为学问,一面指点出客观方面许多学问途径来。于是学术界空气一变,二三百年间跟着他所带的路走去。";梁启超意在说明,顾炎武
A.批判继承传统儒学 B.倡导经世致用思想
C.具有崇实致用学风 D.开启一代学术先河
二、非选择题(40分)
41.我国是栽培稻的起源地,水稻的传播对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早在距今七千年前,我国长江下游地区已出现了发达的稻作文化。黄河流域先秦时代比今天温暖,宜种稻的下隰地较多。《史记·夏本记》《豳风·七月》《小雅·甫田》《白华》《周颂·丰年》等都有多地种植水稻的记载。先秦时代北方产稻地区比现在更广,但种植面积却不大,在黄河流域的作物构成中,稻比不上粟的地位。稻和粱都是珍贵的食品,稻大多是用来酿酒的。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的大规模人口南迁,为稻米种植带来勃勃生机。跟随北方移民一起南下的,还有他们先进的种植技术,这些技术与南方的湿润气候与丰厚土壤一拍即合,大片蛮荒之地变成万顷良田。经过隋、唐、五代到宋朝的不断经营和开发,江南的稻米逐渐成为维系国力的最重要因素。 ——摘编自文慧《稻米传奇》
材料三
大约3000年前开始,稻米从中国出发,向北传递到朝鲜,向南影响至越南,2000年前东传到了日本。中国稻米穿越崇山峻岭、漂洋过海,随后陆续传播到西亚、欧洲等地,最终形成了日本学者渡部忠世所说的“稻米之路”。 ——摘编自文慧《稻米传奇》
(1)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稻作文化的特点,并简析隋唐到宋代江南稻米广为种植的原因。(7分)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稻米之路”形成的作用。(6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大一统”理念贯穿于中华数千年文明的全过程,经过历朝历代的总结和实践,形成了一整套理论体系。“大一统”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先秦时期的“大一统”强调统治权的至高无上,还表现为强调政权的正当性与合法性。从空间上看,“大一统”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主张中央对地方(包括四夷之地)的绝对权威,追求国家统一、民族和谐“太平世”。总体而言,“大一统”理念从秦朝、两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经历了“实践”“成熟”“发展”“鼎盛”四个主要阶段的演进过程。 ——根据李龙、刘玄龙《“大一统”理念的法学解读和时代底蕴》
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关于“大一统”理念的演进历程进行论证。(要求:从材料中任选一个历史时期进行论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12分)
43.【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唐朝,随着阶级基础的扩大,退休制度作为官僚制度的一部分,较之汉朝更为完备。唐朝规定:
致仕年龄
“诸职事官七十听致仕……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年七十以上应致仕,若凿力未衰,亦听厘务”
致仕手续
造册上报即可,“五品以上上表,六品以下中省奏闻”
致仕仪式
“开元五年十月敕,致仕应请物令所由送至宅”
致仕待遇
政治上,贞观二年(628年)九月诏:“内外文武群官年高致仕,抗表去职者,参朝之日,宜在本品见任之上。”后又规定“三品以上并听朝朔望”,即三品以上官致仕后,仍恩准参与国事决策。
经济上,五品官以上致仕者给半俸,功臣元勋经皇帝特恩,可给全俸;六品以下,则有口分田养老。另外,高官致仕,允留一子领薪侍养,“致仕官子弟无京官者,其在外者,听一人停官侍养”
——据钟兴永《中国古代退休制度述略》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朝官员致仕制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完善官员致仕制度的影响。(9分)
44.【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威尔逊任期内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等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历史的重大事件的发生,以维也纳体系为标志的欧洲中心时代走向终结。这为威尔逊按着他的世界主义的理想来设计世界新秩序提供了良机。威尔逊主张建立一个符合“人类利益的更完善的国际体系”,如果真的按我们理解的字面含义来实施,威尔逊的“新世界”真够得上理想的了。但是,从颠覆墨西哥韦尔塔政权到出兵海地、多米尼加和古巴,威尔逊并无迟疑地再次扮演了“大棒总统”的角色。而他宣称建立国际联盟的目的是“要为世界的其余地区做门罗主义为西半球世界所做的事情”,则明白无误地表明了“新世界”的篮子里到底装的什么货色。所以威尔逊是理想主义地提出目标一承认时代的进步所带来的新的价值观念,现实主义地实现目标一以美国的利益为出发点。
——据纪胜利《威尔逊、罗斯福和布什的“世界新秩序”之比较》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威尔逊提出“新世界”构想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威尔逊“新世界”构想不能实现的必然性。(9分)
45.【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吴瑭(1758—1836),清医学家,中医温病学集大成者。19岁时,因父亲患病去世立志学医,后借在京检校《四库全书》之机,阅读大量古今医著,积累丰富的医学知识。他推崇叶天士,但认为叶氏的理论“多南方证,又立论甚简,但有医案散见于杂证之中,人多忽之而不深究”。于是他在继承叶天士理论的基础上参古博今,结合临床经验,撰写《温病条辨》5卷,对温热病学说做了进一步的发挥。1793年京都温病流行,时医界多守伤寒论治法,收效甚微,吴瑭另辟蹊径,治好不少垂危的病人,由是名声大振。此间,他又历采历代名贤著述,“去其驳杂,取其精微,间附己意”,结合临床实践,著成《温病条辨》6卷,系统而全面地阐述温病发生、发展变化及治疗规律,同时,为后人留下许多优秀的实用方剂。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医温病学完整理论体系的诞生,因而被此后的中医学界列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成为学中医者的一本必读之书。 ——摘编自《吴中清代人物专题》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吴瑭的历史贡献。(7分)
(2)根据材料,说明吴塘成为中医温病学集大成者的原因。(8分)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B
D
B
C
D
C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D
B
A
D
A
B
D
C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C
B
D
C
A
C
D
A
C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B
C
B
B
C
C
D
C
C
D
41.(14分)
(1)特点:范围广;历史悠久;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2分,答出两点即可)
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耕作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的开发,成为了水稻良田;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5分,答出三点即可)
(2)作用:有利于维护世界粮食安全;影响了种植国家的饮食文化;增进了中外友谊;扩大了中国和东亚文化的影响。(6分,答出三点即可)
42.示例1:
秦朝是“大一统”理念的实践期。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缔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一统天下,真正意义上推动了“大一统”理念从理论到整个国家管辖范围内的实践。秦朝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政治上,首创皇帝制度,强调皇权至上。对地方的管理推行郡县制,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有效管辖。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实现了车同轨。思想文化上,书同文,加强思想控制。
上述措施都是秦朝对“大一统”理念的实践,有助于巩固大一统的局面。这些制度和措施符合历史潮流,对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秦朝建立了“大一统” 的封建帝国,是“大一统”的初步形成期。
示例2:
两汉是“大一统”理念的成熟期。
两汉国家政权在形式上基本延续了“大一统”的局面。政治上,汉代的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基本解决王国对中央的威胁,经济上通过盐铁官营等措施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控。在民族关系上,汉代加强对西南、华南等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设西域都护,西域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管辖。经过两汉的努力,基本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捍卫了领土,保护了农耕文明,体现了“大一统”关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的要求。
“大一统”理念成熟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董仲舒将“大一统”思想系统化,形成一个全面、严整的理论。主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提出思想定于一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随着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大一统”的理念也更加深入人心。
由此可见,两汉从国家治理和民族关系上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大一统”理念,而“大一统”理念的内涵也在汉代得以系统化,所以两汉是“大一统”理念的成熟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影响深远。
示例3:
魏晋南北朝是“大一统” 理念的发展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林立,但“大一统”理念仍被普遍认可,统治者们纷纷用“正统”这一观念来宣扬其政权的合法性和正当性,这仍是“大一统”理念的运用。北魏历经三代人的努力完成北方统一,此后北周再次统一北方,为隋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魏晋南北朝对“大一统”理念的发展更突出地体现在民族大融合方面。少数民族内迁,与汉族杂居,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效仿中央政治制度,文教上推崇儒学,北魏孝文帝改革把民族融合推向一个新高度。
民族融合的进程推动了民族交流和文化认同,进一步丰富了“大一统”理念。魏晋南北朝是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阶段,为隋唐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基础,魏晋南北朝是“大一统” 理念的发展期。
示例4:
隋唐是“大一统”理念的鼎盛期。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时代又一个封建大一统时期。唐朝疆域辽阔,国土界限东部到东海,南部到东南亚地区,西部到中亚的咸海,北部可到今俄罗斯的贝加尔湖。政治上,以三省六部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高度成熟,有效维护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经济上,边疆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边疆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民族关系上,唐朝设置都护府、羁縻府州处理民族事务,维护了边疆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唐太宗推行仁政,威望极高,被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各部族将通往唐都长安参见唐太宗的驰道称为“参天可汗道”。少数民族文化也融入中原文化,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隋唐是“大一统”理念的鼎盛期。唐朝时期,在“大一统”思想的影响下,中央集权进一步发展,政治制度高度成熟、民族融合交流加深,统一多民族国家进入鼎盛时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
43.(15分)
(1)相对完备(如致仕年龄较灵活;致仕手续简便;注重官员的致仕欢送仪式;致仕官享受优厚待遇);注重安抚和笼络官员;具有鲜明的等级性。(6分)
(2)有利于加强皇权;完善了封建官僚制度,影响后世;宣扬了尊老孝亲的传统美德;有助于吏治清明、社会稳定与发展。(1点2分,4点9分)
44.(15分)
(1)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了旧有的国际格局(或答维也纳体系崩溃);美国经济实力增强;美国国内孤立主义政策松动等。(6分。若答出生产和贸易日益国际化、世界联系加强等,酌情给分)
(2)当时美国尚不具备主导世界的实力;遭到英法等大国及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反对;国内孤立主义势力的反对等等
45.(12分)
(1)贡献:撰写医学专著,使温病学理论形成完整理论体系;另辟蹊径,治愈温病垂危病人;结合临床实践和前人经验,为后世留下优秀的实用方剂。(7分)
(2)原因:治疗温病的需要;学医的坚定意志;丰富的医学知识积累;善于继承和发展前人医学理论;敢于开创新的治疗方法。(每点2分,4点8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南省南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1卷两部分,本试卷共16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南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评估历史试题(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