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七年级下册第1节 血液教案及反思
展开本节是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9章第1节,是帮助学生形成“血液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和血液,其功能是运输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废物和激素等物质”这一重要概念的重要章节。血液是人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掌握血液的组成与功能是理解人体内物质运输过程的基础。
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血液,并且对血液有一些直观认知,但并不清楚血液的组成成分,也不能准确说出各成分的功能。本节课要让学生通过两个观察实验,认识血液的组成及红细胞的功能,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重要概念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生物圈中的人”这一主题下,建议教师帮助学生形成“血液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和血液,其功能是运输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废物和激素等物质”这一重要概念。
本节课构建的重要概念是“血液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其功能是运输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涉及1条次位概念以及支撑这条次位概念理解的事实性知识,具体如下:
血液的组成包括血浆和血细胞。
A1.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
A2.红细胞有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的功能。
如图所示的概念图可以帮助理解本节课中各概念之间的联系。
血液
包括
包括
血浆
血细胞
包括
包括
包括
血小板
白细胞
红细胞
运输
有
可以结合
氧气
血红蛋白
“血液”(第一课时)概念图
三、教学目标
(1)说出血液的组成成分。
(2)区分红细胞和白细胞,说出红细胞的形态。
(3)说出红细胞的功能,解读血常规化验单,分析病情并给出治疗建议。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血液的组成成分及红细胞的功能。
(2)教学难点:红细胞的形态及功能。
五、设计思路
本节教学,通过实验观察帮助学生建构重要概念。首先,运用学生对血液的日常观察导入,提出问题激发学习热情。接着,教师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由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地观察血液分层现象和人血涂片,从而让学生直观认识血液的组成成分,血细胞的数量、形态及大小。同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作出假设,再运用实验手段验证假设,使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本课时以 “血液是红色粘稠的液体”作为教学主线,在导入部分提问“血液为什么是红色的”,通过观察人血涂片学生能解释“血液中有大量的红细胞,所以血液呈现红色”。教师进一步提问“为什么红细胞是红色”,从而提出血红蛋白,进而建构红细胞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这一概念。最后,学生能够解读血常规化验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强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教学准备
(1)分层鸡血、人血永久涂片、显微镜、红细胞模型、手电筒、手机。
(2)教学课件、学生学案。
七、教学流程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如图所示
学以致用
新知探索
拓展延伸
新课导入
解读血常规化验单,分析病情并给出治疗建议。
通过情景分析一氧化碳中毒的原理及急救措施。
通过观察血液分层与人血涂片,逐步认识血液的组成成分与各成分特点,弄清红细胞的功能。
通过学生的直观认知“血液是红色粘稠的液体”提问:血液为什么是红色的?
“血液”(第一课时)教学流程图
八、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如表所示。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新课导入
【讲述】
同学们都经历过流鼻血、手割破了、腿磕伤了这些事情,从这些不幸的经历中同学们对血液有了直观的认识。请你说出你对血液的认识。(展示流血图片)
【提问】
同学们能够说出许多血液的特点,可你想过这些特点背后的原因吗?血液为什么是红色的?血液的组成成分及功能又是怎样的呢?
【过渡】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人体中的物质运输——血液。
【回答】
红色的、粘粘的、会凝固;
有血型之分;
流血过多会死亡。
学生思考。
利用学生对血液的直观认知激发好奇,激起学生学习探索渴望。
新知探索
【活动一:观察血液的组成】
为了弄清血液是由什么组成的,需要运用了一定的实验手段。向血液中添加抗凝血剂柠檬酸钠,混合均匀再静置一段时间,血液就出现了分层现象。(展示血液分层的图片)
【提问】
根据血液颜色,可以将血液分成几部分?
各部分体积比例约为多少?
【总结】
正如同学们所说,根据血液颜色我们可以把血液分成两部分,上层是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血浆,约占体积的55%,下层是血细胞,约占45%。
【提问】
每个小组在桌面上都有一管分层的血液,请同学们将血液倾斜一定的角度,仔细观察看有什么发现?
【追问】
血液只分成了两种颜色吗?
【总结】
在淡黄色的血浆和下面深红色的部分之间还有很薄的一层白色物质。由于这层物质太薄了,所以受到了下面深红色物质的干扰而在视觉上偏棕色或者淡粉色。
这层白色物质其实是血细胞的两种成分,白细胞和血小板。而下面深红色的物质是红细胞。
【提问】
根据血液分层现象,请你推测红细胞与白细胞及血小板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哪个更多?
【追问】
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过渡】
确实,就像同学刚刚讲的,三种细胞的大小关系我们并不清楚,所以要验证我们的推测是否正确还需要进一步实验,通过观察人血涂片直观了解。
【活动二:观察血细胞】
【提问】
同学们边观察边思考:
血液为什么是红色的?
它与血液中什么细胞有关?
2、观察红细胞的形态,并比较红细胞与白细胞在数量、形态、大小上的差异(完成学案)。
【提示】
注意显微镜的规范操作,8分钟时间交给你们。
【巡视指导】
如果没有看到物像,可能有哪些原因呢?(被观察的物体并没有对准通光孔,所以尝试着移动装片再看看。)
找到的同学请仔细观察,并思考屏幕上的问题,实在找不到的同学可以求助其他同学或举手示意。
要是看不清楚红细胞的具体形态,可以转换成高倍物镜,仔细观察红细胞的特点。
看看小组其他同学的视野,总结提炼特点。
用手机拍摄学生的视野:两张只有红细胞的视野图AB(图A为100X,图B为400X),一张既有红细胞也有白细胞的视野图C。
【提问】
这是同学们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血细胞情况(投影图A),思考血液为什么呈现红色?
【追问】
这些是什么细胞呢?
【追问】
视野中的红细胞在形态上有什么特点?(投影图B)
【追问】
为什么红细胞中间是白亮的?
【模型解疑】
我做了这样一个模型(展示橡皮泥捏的红细胞模型)。当用手电筒照射时,你看有什么现象?
【提问】
这个模型的特点是否跟显微镜下的红细胞的特点相似?
为什么这个模型中间透亮呢?
【总结】
现在请你推测红细胞的形态是怎样的?
【讲述】
除了红细胞外,也有同学发现了这样的细胞(投影图C)。实际上它是白细胞。由于白细胞无色透明,在显微镜下无法观察,所以进行了染色,染成了这样的紫色。
【提问】
红细胞与白细胞的数量关系是否同我们之前推测的一样,红细胞要远远多于白细胞?
【追问】
同学们看到了红细胞和白细胞,可是为什么没有看到血小板呢?
【过渡】
为什么在血液中有大量的红细胞?说明红细胞有很重要的作用。
【提问】
血液呈现红色是因为有(红细胞),那红细胞为什么呈红色呢?
【讲述】
这是因为红细胞中有血红蛋白,它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的特性是能够运输氧气,并且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而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请同学们在课本P28勾画出来。
【提问】
想想我们身体哪个部位氧气比较丰富?
【提问】
确实在肺部的氧气含量很丰富。那哪些部位氧气含量较低呢?
【总结】
其实大家说的这些都对。由于我们全身的组织细胞随时都需要消耗氧气,所以除肺部外的其余地方氧气都是偏低的。
【解说漫画】
请同学来解说一下这幅漫画(展示红细胞运输作用的漫画)。
【点评】
很好,言简意赅,总结到位。还有没有同学能具体阐述一下这条路径(运输氧气)呢?比如红细胞的氧气从何而来又运到哪里去?
【总结】
所以我们可以总结:血红蛋白的特性使红细胞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
【讲述】
在人体血液循环系统中,当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时,血液中氧含量丰富,呈鲜红色,叫动脉血;当血红蛋白与氧气分离时,血液中含氧少,呈暗红色,叫静脉血。(展示两管血液区分动静脉血)
学生观察。
【回答】
两部分。
一比一(四比三)。
学生拿起桌上的分层鸡血进行观察与讨论。
【回答】
中间还有一层棕色物质(粉色、偏白色)。
【回答】
红细胞远远多于白细胞及血小板。
【回答】
也有可能红细胞比白细胞和血小板少,比如红细胞的体积很大,而白细胞和血小板都很小。
学生进行观察与交流。
【回答】
因为视野中绝大多数血细胞都是红色的。
【回答】
红细胞。
【回答】
圆形。
中间是白亮的。
【回答】
中间透光。
【回答】
是。
因为中间薄,周围厚。
【回答】
两面中央凹的圆饼状。
【回答】
是。
【回答】
因为血小板太小了,在这样的放大倍数下看不到血小板。
【回答】
肺。
【回答】
大脑、手、脚······
【解说】
红细胞能够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补充】
肺部氧气含量丰富,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氧结合,运往肌肉组织,由于肌肉组织氧气含量较低,所以氧气与血红蛋白分离,释放到了肌肉组织中。
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
通过观察血液分层认识血液的组成成分。
通过观察人血永久涂片,认识血液各成分特点。
通过红细胞模型模拟显微镜下真实红细胞的情况,从而建构有关红细胞形态的概念。
逻辑推导,层层深入,剖析红细胞的功能。
通过学生解说漫画强化对红细胞功能的认识。
拓展延伸
【讲述】
其实血红蛋白除了能与氧气结合,还能与一氧化碳结合,并且结合能力比氧气要强200-300倍。
【提问】
如果血液中有一氧化碳和氧气,血红蛋白先与哪种气体结合?
【追问】
前两天我看到这样一个新闻,有个13岁的女孩在洗澡时一氧化碳中毒了,请问她当时会有哪些症状呢?为什么?(展示新闻图片)
【追问】
如果发现了有人一氧化碳中毒应该怎么办?
【回答】
一氧化碳。
【回答】
会晕倒甚至死亡。因为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的能力比氧气强,当人吸入了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便和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氧气就无法运输,最终因缺氧窒息甚至死亡。
【回答】
关闭阀门,开窗通风,把病人移动到透气的地方并拨打急救电话。
联系生活,拓展一氧化碳中毒原理及急救措施。
学以致用
【总结】
学好了生物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生活。比如,学了今天的知识,你知道了一氧化碳中毒的原理,并且连血液化验单都看得懂了。请你利用所学知识给小明诊断病情,并提出建议。(展示贫血患者血常规化验单)
【提问】
这是小明的血液化验单,请问小明会有什么症状?
【追问】
为什么会头晕呢?
【追问】
面色怎么样呢?
【补充】
这其实就是我们平常讲的缺铁性贫血。除了刚才讲的症状外,贫血还有这些症状(展示贫血症状图片)。
【提问】
针对小明的病情,你打算给小明什么样的建议?
【导入下节】
小明听了同学们的建议,一段时间后贫血症状消失了,但不幸的是小明又生病了。这是小明的血液化验单,那小明究竟病情如何,需要给他哪些建议呢?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帮助小明。
【回答】
头晕。
【回答】
因为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功能是运输氧气,但二者含量偏低时,运输氧气的能力也就降低了。人在缺氧的情况下就会头晕。
【回答】
面色苍白或者发黄。
【回答】
多吃含铁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比如动物肝脏、血旺、大枣。
创设情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以问题导入,以问题结束。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第9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第1节 血液教案: 这是一份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第9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第1节 血液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第9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第1节 血液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第9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第1节 血液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方面,能力方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第9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第1节 血液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第9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第1节 血液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