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第12章 人体的自我调节第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
展开【教学目标】
1.描述眼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能说出视觉形成的过程;
3.调查近视形成的原因,并提出预防近视的对策。
【教学重难点】
1.描述眼的基本结构和视觉的形成过程。
2.调查近视形成的原因,并提出预防近视的对策。
【教学准备】
1.凸透镜成像仪,眼球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已经和大家一起学习了解人体许多系统及功能。人们常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就说明眼和耳是人认识周围世界的感觉器官。其中眼睛是接受光信息、引起视觉的器官,本节课就来认识眼的主要结构眼球,并板书视觉。
二、新授:
1.观察眼球模型:眼球的结构。
(1)眼球近似球形,位于眼眶的前半部。当然每人共有两只眼球。
(2)眼球外层由角膜和巩膜覆盖(组成),位于眼球最前方约6/1,为透明的角膜(能让光射进入),后面5/6为不透明的巩膜。
(3)中层由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组成。虹膜在前、中间的圆孔为瞳孔。在眼的后部2/3处紧贴巩膜是脉络膜,其中富含血管。睫状体是连接虹膜和脉络膜的中间部分。
(4)内层是透明的视网膜,视网膜具有感光作用(成像作用)。
(5)晶状体透明、富有弹性,位于虹膜的后方。晶状体的曲度可以根据物体的不同距离而改变(调整焦距作用),使物像正好落在眼球内的视网膜上。
2.虹膜的作用:虹膜会依据外界光线自动调节瞳孔的大小,以调节进入眼内光成的多少,就像照相机镜头中的光圈作用一样。
3.光线强弱对瞳孔大小的影响探究:学生2-4人一组,提出相关假设,并利用教室内桌面作弱光源,室内阳光下白墙作强光源,先在室内观察,再转为室外观察瞳孔的大小变化。依据观察现象后进行讨论交流。
结论:弱光下,瞳孔放大,使尽可能多的光线进入眼,从而看得更清楚;在强光下,瞳孔缩小,使较少的光线进入眼,保护视网膜不受强光线的刺激。
4.外界的景物在视网膜上的成像。演示凸透镜成像实验
外界光线(相当演示实验中的点燃蜡烛实物)透过角膜,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经过晶体(相当演示实验中的凸透镜)折射到达视网膜(相当演示中的光屏)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视网膜上感觉细胞受光的刺激而产生兴奋,兴奋沿着视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形成了视觉。
5.在演示实验中,把成像清晰的光民透镜距离稍移动一下,(拉长之距)会发现本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就像有些学生,不注意用眼卫生,例如:光线过强或过暗,眼睛离书本太近,姿态不正确,而导致晶体的凸度增大,形成假性近视。不采取防治措施,就会造成眼球前后经过长,假性近视变成了真性近视。若是这样,只能终生通过配戴合适的凹透镜加以娇正。
6.保护眼的方法: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注意眼的清洁卫生,防止眼受结膜炎、沙眼等传染病的感染,更要防止灰尘和异物侵入眼内。另外注意营养搭配,多吃维生素A或胡罗卜素和维生素B2含量丰富的食物,可提高全身抵抗力和眼的适应能力。
三、课堂练习:
1.依眼球模型提出眼球结构名称
2.看书一段时间后向远处眺望几分钟,可以预防近视,做法对吗?
3.视神经的功能就是产生视觉对否?
4.能说出假性近视和真性近视的病理区别吗?
【作业布置】
1.全班分四小组,每组为单位统一制定调查表,本组每位学生的近视的现状,成因、及预防对策。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及反思,共2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共3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感受器,眼球的结构,眼球的功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