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届优质校一模试卷专题汇编【解析版】
2022届优质校一模试卷专题汇编21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优质校一模试卷专题汇编21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判断,构建食物链的方法,能量传递效率的有关“定值”计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分析,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整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常考题型
方法点拨
1.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判断
(1)根据A、D之间的双向箭头确定两者肯定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与生产者。
(2)根据箭头指向判断各成分
= 1 \* GB3 ①A有三个指出,应为生产者; = 2 \* GB3 ②D有三个指入,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 3 \* GB3 ③B和C一个为消费者,另一个为分解者,A(生产者)和B均指向C,则C为分解者。
2.构建食物链(网)的方法
(1)根据图1构建食物链,分析图1可得到:①营养级越低,生物数量往往越多;营养级较低者,先出现波峰。②食物链:丁→乙→丙→甲。
(2)根据图2构建食物网,分析图2可得到:①能量逐级递减;若两种生物能量差距过小(不在10%~20%区间内),则很可能位于同一营养级。②食物网如图所示:。
3.能量传递效率的有关“定值”计算
(1)已确定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的,不能按“最值”法计算,而需按具体数值计算。例如,在食物链A→B→C→D中,能量传递效率分别为a%、b%、c%,若A的能量为M,则D获得的能量为M×a%×b%×c%。
(2)如果是在食物网中,某一营养级同时从上一营养级多种生物获得能量,且各途径所获得的生物量比例确定,则按照各单独的食物链进行计算后合并。
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分析
(1)图中双向箭头代表生产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其中其他所有成分都指向的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即C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是生产者。
(2)除了C之外,有最多被指向箭头的为分解者,即B为分解者。
(3)三个图的模式其实一致,复杂的地方在于消费者的划分,图甲中消费者只有D,图乙中消费者有D、E,图丙中消费者有D、E、F。
(4)图甲蕴含的食物链为A→D,图乙蕴含的食物链为A→D→E,图丙蕴含的食物链为A→D→E→F。
5.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整合
【典例1】(2021·新高考广东卷·2)“葛(葛藤)之覃兮,施与中谷(山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节选自《诗经·葛覃》)。诗句中描写的美丽景象构成了一个( )
A.黄鸟种群 B.生物群落
C.自然生态系统 D.农业生态系统
【答案】C
【解析】分析题意可知,诗中描写的有葛藤、黄鸟、灌木等生物,同时山谷包括了生活在其中的所有生物及无机环境,故它们共同构成一个自然生态系统,C正确。故选C。
1、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2、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3、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
【典例2】(2021·全国甲卷·31)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沿食物链流动的。回答下列问题:
(1)在自然界中,捕食者一般不会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这一现象对捕食者的意义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
(2)青草→羊→狼是一条食物链。根据林德曼对能量流动研究的成果分析,这条食物链上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森林、草原、湖泊、海洋等生态系统是常见的生态系统,林德曼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点的研究成果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得出的。
【答案】
(1)避免自己没有食物,无法生存下去
(2)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赛达伯格湖)湖泊
【解析】
(1)在自然界中,捕食者一般不会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对捕食者而言,不会导致没有猎物可以捕食而饿死,无法生存下去;
(2)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沿食物链流动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能量传递效率一般在10%-20%;
(3)林德曼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点的研究成果是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最终得出能量流动特点。
1、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2、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易错易混】
1.对生态系统生物成分认识的4个误区
2.能量流动中的2个“不同”
(1)生态系统中同化量和摄入量不同。①同化量为每一营养级通过摄食并转化成自身有机物的能量。②摄入量是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
(2)能量传递效率与能量利用效率不同。①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若以“营养级”为单位,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10%~20%。②能量利用效率:通常考虑的是流入人体中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或流入最高营养级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或考虑分解者的参与,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
试题汇编
一、选择题
1.(2022·湖南长沙·高三联考)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含有叶绿体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B.动物都是消费者,其中食肉动物为次级消费者
C.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水、空气、细菌等
2.(2022·江西南昌·模拟预测)下列关于某生态系统中蝉、螳螂(捕食四十余种害虫)和黄雀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当无蝉时,螳螂种群不会随之消失
B.大量捕杀黄雀,螳螂的种群密度会一直增大
C.调查黄雀的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样方法
D.“蝉→螳螂→黄雀”是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3.(2022·江苏南通·一模)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现象,说明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绝大部分是太阳能
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
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4.(2021·广东惠州·一模)新华网报道,科学家发现一种蜣螂提高了“生活品位”,不仅吃粪便,还取食蜈蚣、马陆(也叫千足虫)等动物。与普通蜣螂相比其部分结构也发生变化:头部较窄而长,便于进食千足虫内脏;后腿较蜷曲,便于捕猎千足虫。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
A.该蜣螂与普通蜣螂肯定已经产生了生殖隔离
B.与普通蜣螂相比,该蜣螂的某些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C.该蜣螂在生态系统中仅作为捕食者(消费者)而存在
D.该蜣螂头部和后腿结构发生变化,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5.(2021·辽宁·模拟预测)“马尾松→松毛虫→杜鹃”是某一森林生态系统中存在的一条食物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沿着“马尾松→松毛虫→杜鹃”食物链的个体数量呈正金字塔形
B.松毛虫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散失
C.若将该森林中的杜鹃全部迁出,松毛虫的数量增加后会趋于稳定
D.高矮不一的马尾松的群落垂直结构为松毛虫和杜鹃提供多种食物
6.(2021·吉林长春·一模)下图为某牧场的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E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E1、E2、E3分别表示流入牲畜、蝗虫、鼠的能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缺少的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是分解者
B.该牧场所有生物体内有机物的总能量为E
C.牲畜能获得E的10%~20%左右
D.蛇所处的营养级为第三和第四营养级
7.(2022·广东光明·模拟预测)生态系统中的生产量包括初级生产量和次级生产量,前者是指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其中用于生产者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部分称为净初级生产量,次级生产量是指被异养生物同化后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部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净初级生产量表示
B.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呼吸散失量
C.净初级生产量的去路包括流入下一个营养级以及流向分解者
D.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越长,次级生产量越低
8.(2021·全国·模拟预测)如果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受阻,会使其稳定性受到影响,甚至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分解者在物质循环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B.各级消费者均会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能量是驱动物质在生物群落中循环往返的动力
D.高寒地区可用适度“烧荒”的方法促进物质循环
9.(2021·湖南衡阳·模拟预测)“碳中和”是指排出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被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碳循环”是实现“碳中和”的科学路径之一。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说法错误的是( )
A.碳循环是指CO2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的循环过程
B.化石燃料的燃烧使“碳中和”受到严重干扰
C.与碳循环有关的生理活动有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和细胞呼吸等
D.植树造林、采用低碳等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10.(2021·天津·高三联考)如图是湖泊生态系统存在捕食关系三个鱼种群一年内能量流动统计的部分数据。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种群Ⅱ全部生物的呼吸消耗能量小于5.45×107kJ
B.I、Ⅱ、Ⅲ种群和该湖泊其它动物及所有植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C.种群Ⅰ储存在有机物的能量占流入能量的比例与种群Ⅲ相同
D.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以有机物为载体
11.(2022·山东·一模)信息传递在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中有着重要作用,不管是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还是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都离不开信息的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血糖平衡的维持离不开信息传递
B.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昆虫,可以降低其种群密度
C.不同消费者体内的信息传递都依赖于细胞膜上的受体
D.生态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信息传递一般是单向的
12.(2022·安徽蚌埠·模拟预测)高原鼠兔是青藏高原上的小型植食性动物,可大量啃食牧草,其洞穴常成为小鸟赖以生存的巢穴。若小鸟发现附近有猛禽,就会立刻扑扇翅膀并高声鸣叫,为鼠兔示警。鼠兔是藏狐的主要食物来源,而藏獒经常咬死藏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鼠兔、藏狐和藏獒之间形成一条食物链
B.小鸟为鼠兔传递的信息类型只有物理信息
C.一只藏獒捕食一只藏狐,将获得其10%~20%的能量
D.人类投放有毒物质控制鼠兔的种群密度,属于化学防治
二、非选择题
13.(2021·浙江宁波·一模)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云南南部,是亚洲象在中国的主要栖息地。在过去的一百年里,亚洲象的数量下降了90%。不过由于我国对亚洲象保护工作的重视,在我国境内,数量不降反升。今年4月,由15头亚洲象组成的象群离开保护区,一路向北,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回答下列问题:
(1)亚洲象的分布型为______________。其成年后仅雄性长有象牙,在历史上曾被大量捕杀,导致种群的____________失衡,种群数量锐减。随着对非法盗猎的大力打击,情况显著改善。
(2)研究发现,目前影响亚洲象生存的主要因素是栖息地的丧失和破碎化。天然林是影响亚洲象栖息地质量的主要因素,它为亚洲象提供了隐蔽场所和____________。近年来,思茅松、橡胶等经济树种大面积种植形成经济林,使得下木层、___________和草本层的植被很少,不适合亚洲象生存。同时,经济林的存在又使天然林呈不连续分布,象群间产生了______________,无法进行基因交流,增加了小种群的灭绝风险。
(3)亚洲象是植食性动物,处于______个营养级。每消耗100g食物,亚洲象的净增长仅为约1.5g,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2021·河南开封·一模)某校生态社团利用校园现有的景观池塘开展立体生态养殖的实践活动。在池塘中引进了睡莲和黑藻等水生植物、少量的植食性的小草鱼和杂食性的金鱼及以底栖微藻、生物遗体残骸等为食的河蚌,还从附近搜集水生浮游生物投入池塘。通过连续多年对种群密度、群落丰富度的观测,发现池塘逐渐形成了立体生活的生态系统群落。
(1)该池塘生物群落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中发生了__________演替,其生物群落区别于开封龙亭湖生物群落的重要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调查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_______________。了解群落丰富度是否发生变化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养殖期间估测所有金鱼中有机物量为2.5kg,期间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量为1kg(已知1kg有机物含有能量1.6x104kJ);根据下图所示的能量流动模型可知,养殖期间输入金鱼种群的能量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kJ。
(4)在构建池塘立体养殖生态系统时,需考虑所养殖生物的环境容纳量、种间关系等因素,以利于确定各种生物之间的___________________,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15.(2021·江西九江·模拟预测)二氧化碳过量排放不但引起气候暖化,还溶于水中导致海洋酸化。这两种变化共同影响着海洋生物。
(1)珊瑚所受的破坏尤其严重。珊瑚由珊瑚虫不断增殖堆积而成,因其体内生活着虫黄藻而呈现美丽颜色。据甲图,珊瑚虫与虫黄藻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即使背光面有充裕的空间,珊瑚也只向见光面扩展,这是因为虫黄藻利用光进行光合作用,为珊瑚虫的生长提供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物质。珊瑚礁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_________________。
(2)生物能在一定程度上耐受海水酸化。乙图表示在酸化的海水中,动物细胞除了通过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的作用,还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式直接将多余的H+泵出去,维持酸碱平衡。
(3)假设海水pH值在漫长的岁月中缓慢变化,某种生物有望不断进化从而适应酸性环境,这实质上是该生物种群不断保留和积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4)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为此需要世界各国通力合作,这是因为碳循环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
参考答案
1.
【答案】C
【解析】自养生物可以是光能自养,也可能的化能自养,都能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不一定都含叶绿体,如蓝藻、硝化细菌,A错误;动物大多数属于消费者,有些动物如蜣螂、蚯蚓等是分解者,B错误;腐生生物都是分解者,都属于异养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C正确;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水、空气、土壤等,细菌是生物成分,不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错误。故选C。
2.
【答案】A
【解析】当地面上无蝉时,螳螂能捕食40余种害虫,可以以其他害虫为食,螳螂种群不会随之消失,A正确;大量捕杀黄雀,螳螂的种群密度会增大,蝉的种群密度会减小,随后螳螂的种群密度也会减小,B错误;黄雀的活动范围较大,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黄雀的种群密度,C错误;根据题意,题中的食物链为:植物→蝉→螳螂→黄雀,D错误。故选A。
3.
【答案】BD
【解析】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现象,与能量流动没有直接关系,是由于水体营养物质增多,导致蓝藻大量繁殖引起,A错误;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绝大部分是太阳能,少部分自氧细菌可以利用化学能,B正确;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而不是分解者,C错误;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例如可以从空气中吸收相应的气体,从根吸收离子,D正确。故选BD。
4.
【答案】B
【解析】生物进化不一定产生了新物种,蜣螂与普通蜣螂可能是同一个物种,故蜣螂与普通蜣螂之间可能没有产生生殖隔离,A错误;与普通蜣螂相比其部分结构也发生变化,说明生物进化了,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该蜣螂种群的某些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B正确;该蜣螂(俗称屎壳郎)不仅吃粪便,还取食包括蜈蚣在内的千足虫,说明该蜣螂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C错误;头部和后腿结构发生变化的蜣螂类型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错误。故选B。
5.
【答案】C
【解析】沿着“马尾松→松毛虫→杜鹃”食物链各营养级的能量呈正金字塔形,数量不呈正金字塔型,A错误;松毛虫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散失,剩余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B错误;若将该森林中的杜鹃全部迁出,松毛虫的数量将增加,最后会趋于稳定,C正确;高矮不一的马尾松属于种群,没有群落的垂直结构,D错误。故选C。
6.
【答案】D
【解析】根据题中信息,图中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错误;E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在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过程中,会有能量的散失,故该牧场所有生物体内有机物的总能量小于E,B错误;能量在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左右,牲畜只是第二营养级中的一部分,故牲畜能获得的能量小于E的10%—20%,C错误;根据图中信息,蛇两条食物链中分别处于第三和第四营养级,D正确。
7.
【答案】A
【解析】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可用初级生产量表示,A错误;初级生产量指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生产者又在时刻呼吸消耗有机物,剩余的部分用于生产者生长、发育和繁殖,即为净初级生产量,故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呼吸散失量,B正确;净初级生产量是除生产者之外的各营养级所需能量唯一来源,其去路包括流入下一个营养级以及流向分解者,C正确;能量流动逐级递减,故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越长,次级生产量越低,D正确。故选A。
8.
【答案】C
【解析】分解者能够将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为无机物,因此分解者在物质循环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A正确;消费者能够进行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加快物质循环,B正确;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而不是在生物群落内循环,C错误;高寒地区可用适度“烧荒”,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返还无机环境,促进物质循环,D正确。故选C。
9.
【答案】A
【解析】碳在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而碳循环是指C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往复循环的过程,A错误;化石燃料的燃烧使CO2的全球平衡被打破,从而引起温室效应,使“碳中和”受到严重干扰,B正确;在碳循环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实现了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过程,而通过细胞呼吸可以使碳元素从生物群落返回到无机环境,因此,与碳循环有关的生理活动有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和细胞呼吸等,C正确;植树造林、采用低碳等生活方式可缓解温室效应,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D正确。故选A。
10.
【答案】B
【解析】种群Ⅱ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种群Ⅰ同化的能量+被分解者分解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根据图中数据可知,种群Ⅱ全部生物的呼吸消耗的能量应小于(111-15-41.5)×106=5.45×107kJ,A正确;一定区域中所有生物构成群落,图示存在捕食关系的生物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其与该湖泊其它动物及所有植物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B错误;种群Ⅰ同化量为15,呼吸消耗是9,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为15-9=6,占流入能量的百分比为6÷15×100%=40%,而种群Ⅲ同化量为3.0,呼吸消耗的能量为1.8,则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为3.0-1.8=1.2,占流入能量的百分比为1.2÷3×100%=40%,即种群Ⅰ储存在有机物的能量占流入能量的比例与种群Ⅲ相同,C正确;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以有机物的形式在不同营养级之间流动,D正确。故选B。
11.
【答案】C
【解析】信号刺激(血糖浓度变化)刺激下丘脑,作用于胰岛,使得胰岛分泌相关激素,作用于靶细胞,进而维持人体的血糖平衡,故人体血糖平衡的维持离不开信息传递,A正确;B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昆虫,可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这属于信息传递的应用,B正确;不同消费者体内的信息传递不一定都依赖于细胞膜上的受体,如哺乳动物体内的性激素,其受体在细胞内,C错误;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而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信息传递一般是单向的,D正确。故选C。
12.
【答案】D
【解析】一条食物链的起始端必须为生产者,鼠兔、藏狐和藏獒都是消费者,不能形成一条食物链,A错误;小鸟为鼠兔传递的信息中高声鸣叫是物理信息,扑扇翅膀属于行为信息,B错误;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此处的“营养级”是指位于食物链中某一级别的群体,而不是个体,因此一只狐捕食一只兔,狐获得的能量不一定是兔所同化能量的10~20%,C错误;人类投放有毒物质控制鼠兔的种群密度,是化学物质(有毒物质)直接杀死鼠兔,属于化学防治,D正确。故选D。
13.
【答案】
(1)集群分布 性比率
(2)食物 灌木层 地理障碍
(3)第二 象是恒温动物,时刻都在耗散大量的热
【解析】
(1)种群的空间特征分布类型为: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均匀分布三种;根据题意“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云南南部,是亚洲象在中国的主要栖息地。”可知:亚洲象的分布型为集群分布;由于“其成年后仅雄性长有象牙,在历史上曾被大量捕杀”,因此导致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衡。
(2)植物可以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环境,所以天然林为亚洲象提供了隐蔽场所和食物;陆地生物群落类型通常可分为4层:树冠层、下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根据题意“经济林的存在又使天然林呈不连续分布”可知:象群间产生了地理障碍,无法进行基因交流,增加了小种群的灭绝风险。
(3)根据“亚洲象是植食性动物”可知:亚洲象处于第二营养级;由于象是恒温动物,时刻都在耗散大量的热,所以才导致每消耗100g食物,而亚洲象的净增长仅为约1.5g。
14.
【答案】
(1)次生 群落的物种组成
(2)随机取样 比较不同时期群落的物种数目
(3)5.6×104
(4)合适比例
【解析】
(1)池塘生物群落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中,物种数目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说明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改变了,为次生演替;不同的群落物种组成不同,这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调查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要注意随机取样,以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了解群落丰富度是否发生变化的方法是比较不同时期群落的物种数目。
(3)养殖期间输入金鱼种群的能量约为(2.5+1)×1.6×104kJ=5.6×104kJ。
(4)在构建池塘立体养殖生态系统时,优点是能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需考虑所养殖生物的环境容纳量、种间关系等因素,以利于确定各种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15.
【答案】
(1)互利共生 有机物、氧气 生活环境
(2)HCO3- 主动运输
(3)耐酸基因
(4)全球性
【解析】
(1)虫黄藻为珊瑚虫提供氧气和有机物,珊瑚虫为虫黄藻提供二氧化碳和无机盐,因此两者之间为互利共生关系。珊瑚虫属于异养生物,而虫黄藻进行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氧气和有机物,故虫黄藻利用光照进行光合作用,为珊瑚虫的生长提供有机物和氧气等。珊瑚虫和虫黄藻等动植物都生存于珊瑚礁上,说明珊瑚礁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生活环境。
(2)动物细胞中存在一些缓冲物质,如HCO3-,其可以起到维持酸碱平衡的作用。另外乙图左下侧显示氢离子出细胞时需要载体和能量,说明其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3)海水pH值在漫长的岁月中缓慢变化,使得该生物种群不断保留和积累耐酸基因,不断进化从而适应酸性环境。
(4)物质循环的特点具有全球性,故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需要世界各国通力合作。
题 型
考查年份
关联知识点
生态系统的结构
2021广东卷2题
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2021辽宁卷19题
2021山东卷24题
2021全国甲卷31题
生物的种间关系中的捕食、
能量流动的特点等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及应用
2021海南卷24题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中
的化学信息
错误说法
特例
细菌都是分解者
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
动物都是消费者
秃鹫、蚯蚓、蜣螂等以动植物残体或排泄物为食的腐食性动物属于分解者
生产者都是绿色植物
蓝藻、硝化细菌等自养原核生物也是生产者,应该说生产者包含绿色植物
植物都是生产者
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届优质校一模试卷专题汇编20 种群和群落 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形成群落空间结构应注意的问题,99%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届优质校一模试卷专题汇编24 细胞工程 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脱分化和再分化的比较,胚胎移植、胚胎分割与胚胎干细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届优质校一模试卷专题汇编23 发酵工程 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果酒、果醋发酵条件的控制,果酒和果醋制作成功的关键点,微生物的鉴别方法,筛选微生物的3种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