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青春时光第三课 青春的证明青春有格教案
展开第三课 青春的证明第二框 青春有格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会青春的美好,感受青春的可贵,珍惜青春、善待青春。
2、追求“至善”的人生境界。
3、认同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
能力目标:
1、学会辩证地看待青春,理性地对待青春,能够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2、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3、重视修身,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做到慎独。
知识目标:
1、知道“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内涵和要求。
2、懂得如何把握青春。
【教学重点】行己有耻
【教学难点】止于至善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运用你的经验:P27
问题:这是我们熟悉的田字格。由这个“格”你会联想到什么?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言有物而行有格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你如何理解这些语句中的“格”?
田字格及上述诗词中的“格”是规范、标准、规格、品格、格调的意思。对我们来说,“青春有格”的意思就是青春需要规范和引导,一些最基本的规则和界限必不可少,底线不能逾越,“行己有耻”;用品格引导青春,追求“至善”,青春是有格调的,在飞扬的青春里见证最好的自己。本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如何使我们的青春有“格”。
学习新课
一、自主学习:(出示自学清单,学生自主预习,在书上做好圈点批注)
1、青春探索的底线是什么?
2、“行己有耻”的内涵和要求。
3、如何提高辨别“耻”的能力?
4、行为与后果的联系?怎样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5、“止于至善”的内涵和要求
6、榜样的作用。
7、什么是对青春最好的证明?
8、如何把握青春?
二、探究与分享:
(一)行己有耻
活动一:阅读感悟、探究与分享 知耻故事
【多媒体呈现】
1、 耻辱之戒
在加拿大,有一所大学,久负盛名,在国际上也是声名远播,那就是加拿大工学院。
一次加拿大政府将国内一座大型桥梁的设计工作交给了一名毕业于该所大学的工程师来完成。但是,由于这名工程师一时大意,计算不够精确,设计上出现了严重失误,致使桥梁在交付使用后不久就发生垮塌,造成多人溺水的重大安全事故。事件不但给加拿大政府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使这所大学的声誉降到了冰点。
为了牢记这个惨痛的教训,这所大学不惜花费重金,买下了建造这座桥梁的所有钢材,并把这些钢材加工成了一枚枚戒指,取名为“耻辱之戒”。从此,每当这所大学的学生在毕业典礼上领取学位证书时,这所大学的校长都会亲自给他们每个人戴上一枚这样的戒指。
多少年来,这所大学的毕业生都是戴着这枚“耻辱之戒”走上社会的。为了洗刷母校的耻辱,重塑母校的形象,他们中的每个人都不敢有一丝马虎、一丝懈怠,兢兢业业,奋发图强,许多人由此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国内外创造辉煌业绩的同时,也为母校争得了数不胜数的荣誉。
尽管那段令人难堪的往事已成为遥远的过去,这所大学也已重新赢得了声誉和荣耀,可直到今天,从这所学校走出去的毕业生,依然像以前一样,把那枚“耻辱之戒”始终牢牢地戴在左手的无名指上,“耻辱之戒”已成为他们工作严谨认真的不懈动力。
知耻近乎智。这枚戒指让我们看到了智者面对失败、耻辱的深远智慧:耻辱、失败比荣誉更应该牢记。只要勇于正视,并从中汲取动力,“耻辱之戒”终会有一天变成“荣誉之环”。
2、讲一讲:卧薪尝胆和负荆请罪的故事
(1)卧薪尝胆的故事: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凭着自己国力强大,领兵攻打越国。结果越国战败,越王勾践于是被抓到吴国。吴王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看墓与喂马这些奴仆才做的工作。越王心里虽然很不服气,但仍然极力装出忠心顺从的样子。吴王出门时,他走在前面牵着马;吴王生病时,他在床前尽力照顾,吴王看他这样尽心伺候自己,觉得他对自己非常忠心,最后就允许他返回越国。
越王回国后,决心洗刷自己在吴国当囚徒的耻辱。为了告诫自己不要忘记复仇雪恨,他每天睡在坚硬的木柴上,还在门上吊一颗苦胆,吃饭和睡觉前都要品尝一下,为的就是要让自己记住教训。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到民间视察民情,替百姓解决问题,让人民安居乐业,同时加强军队的训练。
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变得国富兵强,于是越王亲自率领军队进攻吴国,也成功取得胜利,吴王夫差羞愧得在战败后自杀。后来,越国又趁胜进军中原,成为春秋末期的一大强国。
(2)负荆请罪的故事:
战国时期,廉颇是赵国有名的良将,他战功赫赫,被拜为上卿,蔺相如“完璧归”有功,被封为上大夫不久,又在渑池秦王与赵王相会的时候,维护了赵王的尊严,因此也被提升为上卿,且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对此不服,扬言说:“我要是见了他,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知道后,就有意不与廉颇会面。别人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廉颇为此很得意。可是商相如却说:“我哪里会怕廉将军?不过,现在秦国倒是有点怕我们赵国,这主要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如果我跟他互相攻击,那只能对秦国有益。我之所以避开廉将军,是以国事为重,把私人的恩怨丢一边儿了!”这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廉颇十分感动,便光着上身,背负荆杖,来到蔺相如家请罪。他羞愧地对商相如说:“我真是一个糊涂人,想不到你能这样地宽宏大量!”两个人终于结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问题:
1、“耻辱之戒”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成语“卧薪尝胆”“负荆请罪”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三则材料共同解释了什么道理?启示我们应如何做?
要求:阅读感悟,思考分享,讨论探究,达成共识,参与班级交流分享展示。
点拨:“耻辱之戒”“卧薪尝胆”“负荆请罪”共同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为自己错误的行为感到羞耻,才能知耻而后勇,知耻而后尊。这三则故事共同启示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到“行己有耻”。青春的我们,乐于实践,敢于尝试,希望证明自己;但青春并不意味着肆意放纵,总有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
点拨:行己有耻的内涵: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活动二:多媒体呈现下列材料
羞恶之心带给人坚强的意志。电影《霍元甲》中的主人公就是典型的一例,当满身稚气的霍元甲被人一拳打倒在擂台上时,他顿时感受到莫大的耻辱,他发誓说:“我霍元甲一定要得津门第一!”接下来霍元甲完全变成了一个坚强的男子汉,在经历无数次残酷的自我训练后,他终于以胜利者的姿态站在了擂台上。是羞恶之心使他重新站起来,用坚强的意志书写出他辉煌的人生。
思考:材料说明了什么?
要求: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行己有耻”的要求1:行己有耻需要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羞恶之心”引导我们判断是非善恶,明确行为选择的理由。在行动之前,审查愿望;在行动之中,监督调节;在行动之后,反思效果与影响。
活动三:探究与分享 规则不可违
问题:这组图片启示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规则?这些规则要求我们增强哪些意识不做哪些事情?
要求:阅读感悟,思考探究,交流分享,达成共识,参与班级分享展示。
教师小结:生活需要规则,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规则(如道德规则和法律规则),这些规则对人们的行为起着约束作用。我们一定要形成规则意识,自觉遵守规则。我们要树立底线意识,法律是道德的底线,也就是说遵守法律是最基本的道德,因此,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这既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也是行己有耻的要求。
点拨: “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活动四:说一说 增强自控力大家谈
问题:
1.这四幅图片说明了什么?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哪些不良诱惑?
2.这些不良诱惑有哪些危害?
3.你是怎样战胜这些不良诱惑的?
要求:独立思考,小组分享,达成共识,参与班级分享展示。
教师小结: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各种不良诱惑,这些不良诱惑对人们和社会具有严重的危害。面对不良诱惑,我们要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
点拨:“行己有耻”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
具体方法:增强“我不要”的力量;增强“我想要”的力量;加强自我监控。
(二)止于至善
活动五:阅读感悟、探究与分享 追求至善
【多媒体呈现】热心公益服务社会的90后女孩
假期中,在徐家汇中心医院导医志愿者中有这样一位乐于奉献,为他人服务的女孩,她就是闵行中学高三学生项佳悦。身为90后的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着她热爱的公益活动,她曾担任徐汇区中心医院导医志愿者、零壹公益文化盛典的嘉宾接待以及幕后解说工作,并考取了红十字救护员。
有一次,她热情地接待一对老夫妇,一直把他们送到病房,临走前又将他们硬塞来的苹果偷偷地放回去。小小的善举,给人们送去的却是大大的温暖。病人说:“这些孩子真的很好啊!”这是一种肯定,也是正能量的回音。
她说,我们只是一滴水,但只要发挥每个人小小的力量,将会聚成浩瀚的海洋。人活一辈子做不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一个人的价值,一个团队的价值就体现在我们为他人做的每一件小事上。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真诚的笑容不但能给自己好心情,更能给他人带去一道彩虹,何乐而不为?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问题:
1、项佳悦身上的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2、她热心做公益的行为体现了一种怎样的价值追求?
3、她的行为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4、我们怎样才能成为她这样的人?
要求:阅读感悟,思考探究,小组分享,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参与班级分享展示。
教师小结:项佳悦同学热心公益、服务社会的行为是一种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追求自我完美的表现。“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格调,有自己的“至善”追求,不断地完善自己。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点拨:
1、“止于至善”的内涵:
“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
2、“止于至善”的要求
(1)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2)见贤思齐,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
榜样的作用: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而且是一面旗帜。好的榜样昭示着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激发我们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思考,给予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
活动六:阅读感悟、探究与分享 不畏人知畏己知
【多媒体呈现】叶存人写诗拒贿的故事
“头顶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出自清代的叶存仁。他为官三十余载,甘于淡泊,毫不苟取。他离任时,手下部属执意送行话别,但送行的船迟迟不发,叶存仁好生纳闷,等至明月高挂,来了一叶小舟,原来是部属临别赠礼,故意等至夜里避人耳目。叶存仁当即写诗一首:“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拒礼而去。
问题:
1、为什么叶存仁说“不畏人知畏己知”?
2、他写诗拒贿对我们做人有哪些启示?
要求:感悟思考,讨论探究,达成共识,参与班级分享展示。
教师小结:叶存仁知荣辱、讲自爱,有着强烈的荣辱观,能够用正确的言行来维护自己的尊严,衡量自己的言行,不做有损于自己名誉、形象的事。他写诗拒贿的故事启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时常检点和反省自己,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点拨: “止于至善”要求我们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止于至善”。
活动七:P31探究与分享---P32相关链接
(1)思考:你如何看待上述观点?
(2)想一想:“止于至善”的人那个该具备哪些品质?
诚实、自信、善良、宽容、勇敢、坚毅、关爱他人、爱国等
点拨:我们不仅要独善其身,还要兼济天下,才能止于至善。
三、拓展空间: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请同学们反思一下自己的言行:
应该做的事哪一件没有完成?哪一件事本应该做的更好?
哪一本书没读?抵御了哪些诱惑?收获了哪些美好?
【课堂小结】
所谓少年强则国强,青春的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我们不仅要修身,还要报国。青春,需要我们去经历,去体验。以修身为本,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这是对青春最好的证明。
【随堂检测】
1、俗话说:“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就是快乐自己。”下列做法能体现这一点的有( )
①心中有他人 ②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③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④说话做事,只顾自己,不顾别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点燃蜡烛照亮他人者,也不会给自己带来黑暗。”美国思想家杰弗逊的这句话表明(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给予会比接受更快乐
C、助人不仅是付出,也会有收获 D、善良要见诸行动
3、中国古话说:人无耻,无自立。这句话是说( )
A、因为有羞耻心,人才会节制自己的行为,不做庸俗卑贱的事情,有尊严的生活。
B、自尊心和羞耻心没有联系
C、人要没有任何廉耻心,才能自立
D、没有了羞耻心,就不能独立
4、巴尔扎克说:“只有那些晓得控制他们缺点,不让这些缺点控制自己的人,才是强者。”这句话告诉我们( )
A、强者是没有缺点的 B、普通人无法控制自己的缺点
C、当你有缺点时就不能成为强者 D、要磨砺意志,不断增强自控力
5、“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 )
①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格调,有我们的“至善”追求
②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
③要求我们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
④是说每个人都能止于至善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6、下列行为属于“慎独”的是( )
①自习课上,同学们安静地学习 ②一个小女孩在个人独处的场合将果皮扔进垃圾箱
③一位男生躲在校园的角落里吸烟 ④非得在老师的监督下才完成作业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7、“晏子使楚”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对这个故事,理解正确的是( )
①晏子的虚荣心太强 ②任何时候都不能丧失人格
③晏子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④晏子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8、有一首歌这样唱道:“请让我来帮助你,就像帮助我自己;请让我去关心你,就像关心我自己,这世界会变得更美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这是“止于至善”的完美诠释。关于“止于至善”,下列认识错误的是( )
A、它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至善”追求
B、它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
C、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直到达到一定标准就可以不用再审查自己的行为了
D、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
9、公交车投币箱里,几乎每天都会出现游戏币、铁圈、钥匙、一角硬币、一元假钞、残币甚至冥币等“无效”钱币。现在能做的,只能是依靠驾驶员更细心一些。(人民网2016年10月25曰)
(1)你如何看待材料中的这种现象?
(2)从青少年的角度谈谈,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你有何建议?
10、中学生李晓与好友组建了一支志愿者服务队,经常开展“献爱心”活动。此事引来了不少非议:有人说他们是出风头,有人说他们是争表现,有时连家长也不理解,认为这样做既辛苦也没什么好处。但李晓和好友并未因此有所改变,仍然坚持开展“献爱心”活动。
(1)你如何评价李晓他们的行为?
(2)作为中学生,你应该怎样做呢?
11、材料一:岑桑有句名言:“青春让每个人都开花一次,但不担保每个人都结一次果。能不能结果往往取决于当你还是一朵花的时候。”
材料二: 《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1)上述材料给你什么启示?
(2)通过反思,你认为自己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参考答案1——8 A C A D A A D C
9、(1)乘坐公交投“无效”钱币,这是一种道德底线失守的表现,体现了一个人“羞恶之心”的缺失,不利于社会的文明、和谐发展。
(2)①树立“羞恶之心”,做到“行己有耻”;②要正确看待社会中的不文明现象,做到“闻过而终礼,知耻而后勇”;③要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④增强自我控制能力,自觉抵制不良诱惑,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秩序。
10、(1)李晓和好友不畏这些非议,坚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是中华美德的彰显,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是“止于至善”的精神境界。
(2)向李晓学习,积极参与“献爱心”活动,努力做负责任的公民。“见贤思齐”,在生活中寻找“贤”,将他们作为榜样。好的榜样昭示着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激发我们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思考,给予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
11、(1)我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止于至善。
(2)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即可。
【板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青春有格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青春有格教学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授新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青春有格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青春有格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教学过程,对止于至善的理解,解读明德,阅读提升,什么是青春最好的证明,学习反馈,课堂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青春有格教案: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青春有格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