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课时作业10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含解析部编版必修4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9/1286387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课时作业10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含解析部编版必修4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9/1286387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课时作业10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含解析部编版必修4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9/1286387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课后测评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课后测评,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 )
A.客观性 B.具体性
C.唯一性D.条件性
2.关于真理与谬误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真理和谬误都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一定条件下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3.孟子曰:“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造成孟子认识上的局限的客观原因中最根本的是( )
①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②阶级立场的局限 ③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与深度的制约 ④知识结构的残缺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最近,我国有科学家采用铝铍埋藏测年法的技术手段测定,北京猿人生活在约77万年前,此前,根据其他测年法,学术界采信“四五十万年前”的说法。据此回答4~5题。
4.上述考古研究表明( )
①任何具体实践对认识的真理性的检验都具有局限性
②专家公认的检验手段和考古结论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③不同的考古实践手段必然得出不同的考古结论 ④不同考古结论应不断接受新的考古实践的再检验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5.上述研究还可以佐证(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认识工具的发展促进了人们认识的发展 ③技术手段不同,实验结论一定不同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6.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统一表现在( )
①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界限是明确的 ②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③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④真理与谬误是相互依存,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7.看出错误比发现真理要容易得多,因为谬误是在明处,而真理则藏在深处,不是任何人都能发现它。这说明( )
A.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B.在实践中追求真理需要一个过程
C.只有掌握科学理论的人才能发现真理
D.谬误虽然来源于实践但不需要实践检验
8.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主要看第三产业的比重;第三产业比重越高,产业结构就越合理,这是“配第—克拉克定理”的主要内容。但在后工业化的今天,一个国家的某个地区,应立足自身比较优势推动产业发展,不能盲目发展第三产业,否则就会陷入误区。这表明,“配第—克拉克定理”( )
A.没有经过实践检验,是错误的
B.有其适用范围,不能盲目套用
C.是主观臆造的,没有事实依据
D.没有普遍性,只对特定地区有意义
9.下列诗句与漫画《套中人》(改编)蕴含的哲理最相近的是( )
A.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B.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C.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D.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0.真理是客观的,人们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黑格尔说:“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这说明真理( )
①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 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④在认识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11.“有钱不能任性,但追求真理、忠于真理可以任性。”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①在实践中坚持真理的永恒不变 ②在实践中不断推翻原有的真理 ③要积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 ④要积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A.①③B.②④
C.③④D.①②
12.晕轮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事物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事物其他方面的特征。这种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像月亮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从而掩盖了事物本来的品质或特点。晕轮效应表明( )
①事物的特征具有客观性,但不能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②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主观影响
③真理总是具体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④人的认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13.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而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则干脆说:“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对比师生二人观点,可见( )
A.没有否定哲学会停滞不前
B.创新推动思维方式的发展
C.真理多走一步就会变成谬误
D.认识在前人的基础上升华
14.针对近年来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区出现的“抗药性”难题,屠呦呦及其团队经过多年攻坚,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于近期提出应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切实可行治疗方案。这表明( )
A.真理是有条件的,无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客观事物是复杂的,人们无法完成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
C.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D.没有被发现的真理也是客观存在的,只是有待于人们去创造
15.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20世纪50~60年代把发展归结为经济增长;20世纪70年代把发展看作是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社会变革;从20世纪80~90年代开始,把发展理解为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演变进一步证实了( )
①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 ②认识受认识对象本质和属性暴露程度的制约 ③认识的发展有不受主体感受影响的规律性 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继承和超越已有认识成果的过程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帕斯卡尔说,“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而当今天AI(人工智能)似乎也可以有“思想”的时候,我们人类的尊严正在被机器“冒犯”。对未知事物产生恐惧是人常有的一种本能反应,这种恐惧与抵触情绪交织在一起,就是对AI认知的“悖论”。这种“悖论”会深刻影响我们对于AI的认知。其实,这种复杂的情绪很早就被好莱坞电影工业充分利用,生产出一部又一部智能机器人威胁乃至取代、毁灭人类的科幻大片。近年来,随着AI的爆炸性发展,人们进一步加强了对AI的恐惧和抵触,放大了对AI认知的“悖论”。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具有反复性的知识,分析人们对AI认知的“悖论”形成的原因。
课时作业10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解析:注意题干要求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
答案:A
2.解析:正确的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是一种正确的认识,而谬误不是,①错误;③未涉及真理和谬误的关系,不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相比较而存在的,②正确;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超出一定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故一定条件下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④正确。
答案:B
3.解析:制约人们认识的条件是多方面的,从客观条件看,最根本的是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和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与深度的制约,①③入选;②④是主观方面的因素,无关,舍去;故应选B。
答案:B
4.答案:D
5.解析:科学家用不同的测年法,得出不同的结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工具的发展促进了人们认识的发展,①②符合题意;③说法错误,④与题意无关,舍去。
答案:A
6.解析:统一的表现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②④符合题意;①是对立的表现;③没有体现真理与谬误的关系;故应选B。
答案:B
7.解析:A与题意无关,排除。C错误,不掌握科学的理论同样可以发现真理。D错误,认识都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材料说明人们追求真理需要一个过程,B符合题意。
答案:B
8.解析:“配第—克拉克定理”在前现代化社会中是正确的,但是在后现代化社会中的某些地区,可能会出现谬误,说明了真理有其适用范围,不能盲目套用,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说法正确。该定理是在前现代化社会中被检验过的真理,对于前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前现代化社会中有着普遍意义,不是主观臆造的,故A、C、D三项排除。
答案:B
9.解析:漫画中的一方嘲笑另一方,是因为他站的角度使他不能看到自己的处境,说明人们所站的角度会影响认识。该诗句的大意是我们为什么不能完整地把庐山的真实面貌看得一清二楚呢?只因为人在此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可见这说明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不同,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B观点符合题意。诗句说的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A观点不符合题意。诗句体现的运动和静止的关系,C观点不符合题意。诗句体现的是要站在一个高度才能认识本质和规律,D观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答案:B
10.解析:真理是客观的,在认识过程中不能被推翻;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也不会超越历史条件,①④说法错误,舍去。②③符合题意,故应选C。
答案:C
11.答案:C
12.解析:晕轮效应表明人的认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主观影响,②④符合题意。事物的特征具有客观性,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①说法错误。材料不体现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③与题意不符。故选D。
答案:D
13.解析: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看到了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属于辩证法的观点,是正确的。克拉底鲁认为“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不可知论和诡辩论,是错误的。可见真理多走一步就会变成谬误,C符合题意。材料中涉及真理与谬误的相互转化,故A、B、D都不符合题意。
答案:C
14.解析: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A错误。客观事物是复杂的,人们完成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需要经过反复的过程,B错误。材料反映了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C符合题意。真理具有客观性,人们只能发现真理,并不能创造真理,D错误。
答案:C
15.解析:材料中联合国对发展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故②④正确;实践决定认识,①错误;认识的发展受主观因素的影响,③错误。
答案:C
16.答案:人们的认识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使人们在AI技术发展的初期无法完全正确认识AI。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这是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的客观原因,人们对AI的认知受具体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产生“悖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对未知事物产生恐惧等主观因素是产生认知“悖论”的重要原因。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文化的内涵与功能同步练习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追求智慧的学问巩固练习,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政治 (道德与法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的基本问题练习,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