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教学设计+同步练习
展开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同步练习
一、背诵默写。
(一)直接默写。
1. ,我言秋日胜春朝。
2.晴空一鹤排云上, 。
3.何当共剪西窗烛, 。
4.僵卧孤村不自哀, 。
5. ,铁马冰河入梦来。
6.河流大野犹嫌束, 。
(二)理解默写。
7.刘禹锡的《秋词》中“ , ”两句把诗人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8.《秋词》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新视角的句子:
, 。
9.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 , ”两句将现实与梦境巧妙地联系起来,抒发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10.谭嗣同的《潼关》中,最能体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诗句是: , 。
二、阅读赏析。
(一)阅读《秋词(其一)》,回答下列问题。
11.诗的一、二句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用的是什么手法?
12.“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有何妙处?
13.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鹤?有何深意?
14.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句。
(二) 阅读《夜雨寄北》,回答下列问题。
15.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的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妻子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妻子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16.“秋”字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17.文中两次写“巴山夜雨”,它们的内涵有什么不同?
(三) 阅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回答下列问题。
18.诗歌前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说明了什么?
19.诗歌第三句既是眼前现实情景的描绘,又象征
,全诗抒发了诗人强烈的 的愿望。
20.诗中“僵”“孤”点明了诗人怎样的处境?诗人“不自哀”的原因是什么?
(四) 读《潼关》做题。
21.诗中“ ”一句点明了地点,“ ”
一句点明了时间。
2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3.请对“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这个句子加以赏析。
同步练习答案
一、
(一) 1. 自古逢秋悲寂寥
2. 便引诗情到碧霄
3. 却话巴山夜雨时
4. 尚思为国戍轮台
5. 夜阑卧听风吹雨
6. 山入潼关不解平
(二)
7.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8.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9.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10.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二、
(一)
11. 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来表现的。
12. 一个“排”字,“推开”的意思,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这正是诗人虽遭贬谪,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主动体现。
13. 借鹤飞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以及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14. 诗人将“鹤飞冲天”的景观加以描绘,展现出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似乎也载着诗人的一缕诗情,直冲霄汉。在诗人看来,“鹤”是不屈的化身,它给予读者的感受,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色彩,更多的是一种昂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15. D
16. “秋”字点明了季节。而且秋天容易勾起人们的愁思,渲染出一种孤单、悲凉的气氛。
17. 巴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达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团聚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时空变换。“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
(三)
18. 前两句运用对比的写法,将“僵卧孤村”的衰老之状与“为国戍边”的不减壮志形成鲜明对比,说明了诗人的爱国热情是终其一生的。
19. 南宋王朝岌岌可危、摇摇欲坠 收复失地、统一祖国
20. “僵”“孤”点明了诗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的处境。“不自哀”的原因是诗人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
(四)
21.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22. 表达了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罗网、追求个性解放的愿望。
23. 这两句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山河。诗人不说黄河如何奔腾不羁,而说流入广阔的平原后仍嫌河床约束太紧;也不说山峰怎样高耸入云,而说进入潼关以后唯恐自己显得平庸。这样写带有鲜明的主观色彩,充满浪漫主义精神,反映了诗人冲破封建束缚,变革社会现状的强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