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九年级上册3 焦耳定律教学设计
展开焦耳定律
教学目标 | 1.知道电流的热效应。 2.理解焦耳定律的内容、公式、单位及其运用。 |
教学重难点 | 1.重点:电流的热效应跟电阻大小的关系。 2.难点:实验操作过程。 |
教学准备 | 电流的热效应演示器一台,220V电源、火柴、电阻丝、泡沫塑料块。 |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生活中都有这样的经验:发光的灯泡和电风扇工作一段时间后,用手摸灯泡和电风扇的电机部分会感觉变热了。 1.灯泡发光一段时间后,用手触摸灯泡,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2.电风扇使用一段时间后,用手触摸电动机部分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3.电能在转化为其它形式能的时候,为什么都要发热?影响它们发热的因素是什么? 4.它们发热时有什么规律?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二)新课教学 1.电流的热效应。 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要转化成热,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热效应。 动手做:自制灯泡。 做如图6-3-2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 (1)金属丝被烧断的原因有哪些? (2)对金属丝的熔点有什么要求? (3)为了防止金属丝不被氧化,瓶子应该做怎样的处理? (4)灯泡用久了会发黑,大家知道是为什么吗?怎么防止灯丝的升华呢? 图6-3-2 2.电流的热效应与什么因素有关。 A.实验探究: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 根据你们的猜想结合欧姆定律,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R、I和t的关系。 (1)猜想有多个因素,你们采用什么方法? (2)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哪个因素不必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其因素有什么关系? (3)要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R的关系,你怎样设计电路? (4)要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I的关系,你怎样设计电路? (5)电流产生的热量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你有哪些方法来比较电阻产生热量的多少? 根据学生提供的多种方案,进行讨论各种方案的利弊。 (确定出简单易行的实验方案。) 演示课本上实验。 收集速记进行分析论证。 a.在通电电流一定的条件下,电阻越大,电流产生热的功率就越大,精确的实验表明:电流产生热的功率与电阻成正比。 b.在电阻一定的条件下,电流越大,电流产生热的功率也越大,大量的精确实验表明:电流产生热的功率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 B.理性探究:热效应与电阻的关系。 由P=UI与欧姆定律的变形式U=IR综合得出P=I²R。 3.焦耳定律 英国物理学家焦耳通过大量的实验于1840年最先精确地确定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的结论,这与我们刚才得出的发热功率与电流、电阻的关系是一致的,于是人们为了记住他,把这个规律叫做焦耳定律。 其公式为:Q=I²Rt 公式中的电流I的单位要用安培(A),电阻R的单位要用欧姆(Ω),通过的时间t的单位要用秒(s),热量Q的单位就是焦耳(J)。 4.电流热效应的利用与危害 (1)任何用电器工作时都是产生电热。因为用电器都是由一定阻值的导体组成的,导体中或多或少都有电阻,所以电流通过这些电阻时都会发热。 (2)电热的利用 凡是加热的装置都利用了电热。请大家举一些实例说明。 (3)电热的防止 不是想把电能转化为热能,而是想转化为机械能、化学能等装置的用电器都需要防止电热的产生。如电视机的散热窗、电动机的散热风扇等。 (三)课堂小结 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与同学交流。 |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3 焦耳定律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教科版九年级上册3 焦耳定律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器材,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教科版九年级上册3 焦耳定律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教科版九年级上册3 焦耳定律教案,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具与学具,探究实验,教学活动实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教科版九年级上册3 焦耳定律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教科版九年级上册3 焦耳定律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