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 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期中模拟测试卷03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2876921/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沪粤版 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期中模拟测试卷03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2876921/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沪粤版 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期中模拟测试卷03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2876921/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沪粤版 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期中模拟测试卷03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287692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沪粤版 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期中模拟测试卷03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287692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沪粤版 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期中模拟测试卷03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287692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 北师大版 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期中模拟测试卷01 试卷 0 次下载
- 北师大版 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期中模拟测试卷02 试卷 1 次下载
- 北师大版 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期中模拟测试卷03 试卷 1 次下载
- 沪粤版 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期中模拟测试卷01 试卷 2 次下载
- 沪粤版 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期中模拟测试卷02 试卷 2 次下载
沪粤版 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期中模拟测试卷03
展开八年级下学期期中模拟测试卷【沪粤版】
物理(三)(解析版)
(考试时间:8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6分)
1.关于力的概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力不会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
B.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C.两个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也可能产生力的作用;
D.力是物体本身具有的特性
【答案】D。
【解析】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会离开物体单独存在,故A正确;
B、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个物体在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了,力的作用,故B正确;
C、两个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也可能产生力的作用,如磁铁吸引铁钉,故C正确;
D、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对单个物体而言,不存在“相互作用”,也就不存在力。因此,力不是物体本身具有的特性,故D错误;故选:D。
2.用力推课桌的下部,课桌会沿地面滑动,而推课桌的上部,课桌则可能翻倒,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下列哪个因素有关?( )。
A.力的大小 B.力的方向 C.力的作用点 D.受力面积
【答案】C。
【解析】推课桌下部和上部,是力的作用点不同,使课桌发生了不同的运动情况。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故选:C。
3.若不计空气阻力,G表示重力,F表示手对篮球的作用力。则能正确表示篮球在空中飞时的受力情况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由于篮球在运动的过程中不计空气的阻力,则篮球只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所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站在铁板上,由于看不到铁板的形变,所以人和铁板之间没有弹力;
B.电灯对绳子的拉力和绳子对电灯的拉力都是弹力;
C.儿童用橡皮泥握成各种动物,橡皮泥发生了形变,所以产生了弹力;
D.竖直悬吊的两个气球,相互接触时,它们之间一定产生弹力
【答案】B。
【解析】A、站在铁板上,铁板会产生轻微的形变,会产生弹力的作用,故A错误;
B、电灯对绳子的拉力和绳子对电灯的拉力都是弹力,故B正确;
C、橡皮泥发生形变之后,不会恢复原状,所以不能产生弹力,故C错误;
D、竖直悬吊的两个气球,相互接触时,如果不发生形变,它们之间就不会产生弹力,故D错误。
故选:B。
5.关于重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重力就是地球的引力;
B.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力;
C.不接触地面的物体都不受重力作用;
D.直升机能停在空中不动,是因为它不受重力作用
【答案】B。
【解析】A、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但重力不能说成就是引力,故A错误;
B、地面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故B正确;
C、地面附近的物体都受重力,不接触地面的物体仍然受重力的作用,故C错误;
D、直升机停在空中不动,是重力和螺旋桨升力的共同作用,故D错误。故选:B。
6.如图所示,甲、乙两人各用40N的水平拉力沿相反的方向拉弹簧测力计的两端,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弹簧测力计的自重不计)( )。
A.0 N B.80 N C.40 N D.不可确定
【答案】C。
【解析】用两个方向相反的力向两端拉弹簧测力计,与只拉一端效果是相同的。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拉一端时,另一端也必须有力的作用,因此,弹簧测力计不可能显示两边的拉力之和,而只会显示一个力的大小,即40N。故选:C。
7.以下所给出的现象中,物体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的是( )。
A.在弯曲的路上汽车匀速转弯;
B.熟透的苹果从树上下落;
C.小孩沿笔直的滑梯匀速下滑;
D.行驶的火车开始进站
【答案】C。
【解析】A、在弯曲的路上汽车匀速转弯,速度的方向时刻在变,即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不符合题意;
B、熟透的苹果从树上下落,速度的大小时刻在变,即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不符合题意;
C、小孩沿笔直的滑梯匀速下滑,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变,即运动状态不变,符合题意;
D、行驶的火车开始进站时,速度的大小变小,即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不符合题意;故选:C。
8.当物体受力平衡时( )。
A.物体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B.物体一定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C.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要发生变化;
D.物体有可能处于静止状态,或有可能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答案】D。
【解析】当物体受平衡力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其运动状态不变,并且物体可能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故选:D。
9.正在加速滑行的雪橇,如果所受外力突然消失,则雪橇可能( )。
A.速度越来越快;
B.速度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
C.立刻保持静止;
D.做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D。
【解析】雪撬原来的运动状态是正在运动着,因此,在外力突然全部消失后,雪撬将沿外力消失的一瞬间的方向和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不会静止下来,也不会继续改变方向、速度,因为这些都属于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而改变力的运动状态必须要受到力的作用。故选:D。
10.小华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时,先后进行了如图甲、乙所示的实验,其中乙图将纸片旋转了一个角度,该实验是想探究二力平衡时( )。
A.是否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B.是否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C.方向是否相反 D.大小是否相等
【答案】A。
【解析】由题知,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小卡片两端的拉力就不在一条直线上,纸片就会转动,说明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不能平衡。故选:A。
11.如图所示,从车箱顶的A处有一小球自由落下,结果落在底板上的B处,则此时该车箱所处的运动状态可能是( )。
A.匀速向左运动 B.向左减速运动
C.匀速向右运动 D.向右减速运动
【答案】D。
【解析】(1)如果车匀速向左运动和匀速向右运动,小球从车顶落下时,由于惯性,小球向车行方向的运动速度和车前进的速度相同,小球会落到A点的正下方。
(2)如果车向左进行加速运动,当小球从车顶落下时,小球向左的运动速度小于车前进的速度,小球会落到A点的右侧。
(3)如果车向右进行减速运动,当小球从车顶落下时,小球向右的运动速度大于车前进的速度,小球会落到A点的右侧。故选:D。
12.两个小孩坐在跷跷板上,恰好处于平衡,此时( )。
A.两个小孩重力一定相等;
B.两个小孩到支点的距离一定相等;
C.两个小孩质量一定相等;
D.两边的力臂与小孩重力的乘积相等
【答案】D。
【解析】AC、跷跷板处于平衡状态,说明F1L1=F2L2;因为两边力臂的关系不知道,不能确定力相等,也就不能确定两个小孩的重力和质量相等,故AC错误;
B、跷跷板处于平衡状态,说明F1L1=F2L2,两边力(小孩的重)的关系不知道,不能确定力臂相等,故B错误;
D、跷跷板处于平衡状态,说明F1L1=F2L2,即:两个小孩的重力和他们各自的力臂的乘积相等,故D正确。故选:D。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
B.只有静止的物体才能被选作参照物;
C.运动速度的大小不变的物体一定作匀速直线运动;
D.以上的说法都不对
【答案】A。
【解析】A、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故A正确;
B、在选择参照物,除了不能选择本身作为参照物外,其他无论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可以选择,故B错误;
C、运动速度大小不变的物体,运动方向可能变化,不一定在作匀速直线运动,故C错误;
D、选项A正确,所以D是错误的,故D错误。故选:A。
14.以下对物理现象的估测符合实际的是( )。
A.一册物理课本所受的重力为10N;
B.课桌的高度约为75cm;
C.1元硬币的质量约为50mg;
D.中学生100m短跑成绩约为7s
【答案】B。
【解析】A、一册物理课本的质量约250g=0.25kg,受到的重力约G=mg=0.25kg×10N/kg=2.5N.故A不符合实际;
B、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课桌的高度接近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75cm左右。故B符合实际;
C、一块橡皮的质量约6g,一枚一元硬币的质量与此差不多,在6g=6000mg左右。故C不符合实际;
D、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略小于10s,中学生百米成绩不可能小于10s,一般在15s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故选:B。
15.图所示,国旗杆顶部装有一个滑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它是定滑轮,用它可以省力;
B.它是定滑轮,用它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C.它是动滑轮,用它可以省力;
D.它是动滑轮,用它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答案】B。
【解析】旗杆上滑轮的轴固定不动,为定滑轮,使用定滑轮的优点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故ACD错、B正确。故选:B。
16.用下列简单机械,使重力为G的物体都处于静止状态,其中用力最大的是(不计机械和绳重、不计摩擦)( )。
A. B. C. D.
【答案】B。
【解析】由题知,不计机械和绳重、不计摩擦,
A、动力臂等于3倍阻力臂,由杠杆平衡条件可知,F1G;
B、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F2=G;
C、使用动滑轮省一半力,F3G;
D、使用滑轮组,n=2,F4G;
由以上分析可知,用力最大的是B;故选:B。
17.如图是挖井时从井中提升沙土的杠杆示意图。杠杆AB可以在竖直平面内绕固定点O转动,已知AO:OB=3:2,悬挂在A端的桶与沙土所受的重力为100N,悬挂在B端的配重所受的重力为70N。当杠杆AB在水平位置平衡时(不计杆重和绳重),加在配重下面绳端的竖直向下的拉力F是( )。
A.80N B.100N C.150N D.220N
【答案】A。
【解析】由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得:GA×AO=(GB+F)×OB,
即:100N×AO=(70N+F)×OB﹣﹣﹣﹣﹣﹣﹣①,
已知:AO:OB=3:2﹣﹣﹣﹣﹣﹣﹣﹣②,
由①②解得:F=80N;
即加在配重下面绳端的竖直向下的拉力F是80N;故选:A。
18.如图所示,手用3N的力,沿竖直方向握住重力为1N的水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杯受到的摩擦力是1N B.水杯受到的摩擦力是3N
C.水杯受到的摩擦力是2N D.水杯受到的摩擦力是4N
【答案】A。
【解析】手用3N的力,沿竖直方向握住重力为1N的水杯静止不动,水杯处于平衡状态,所以水杯受到竖直向上的摩擦力和竖直向下的重力,平衡力大小相等,故摩擦力等于重力,为1N,方向竖直向上。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3分)
19.2018年2月22日,在短道速滑男子500米决赛中,武大靖为中国赢得平昌冬奥会首枚金牌。以滑行中的运动员作为参照物,坐在看台上的观众是 的。以冰面为参照物,坐在看台上观众是 的。
【答案】运动;静止。
【解析】以滑行中的运动员作为参照物,坐在看台上的观众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所以是运动的;
以冰面为参照物,坐在看台上观众的位置不发生变化,所以是静止的;
故答案为:运动;静止。
20.如图所示,用扳手拧螺母,手握在扳手的不同位置,所需用力的大小不同,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它的 有关。实验证明,力的作用效果还跟力的 及力的大小有关。
【答案】作用点;方向。
【解析】在生活中用扳手拧螺丝,在远离螺母处用力更容易拧开,这是因为力的大小、方向一定时,力的作用点影响着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故答案为:作用点;方向。
21.甲、乙两车同时开始向西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的s﹣t图如图所示,乙的速度为2米/秒。则甲运动6米所用的时间是 秒,乙运动9秒所通过的路程是 米;如果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是 (选填“向东”、“静止”或“向西”)运动的。
【答案】9;18;向东。
【解析】(1)由图象可知,甲运动6m所用的时间为9s;
(2)已知乙车的速度为v乙=2m/s,则乙车运动9s通过的路程:s乙=v乙t乙=2m/s×9s=18m。
(3)甲车的速度:v甲m/s;
因为v甲<v乙,甲、乙两车同时开始向西做匀速直线运动,
所以,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是向东运动的。
故答案为:9;18;向东。
22.在动物园内,一位物理老师利用杠杆原理,仅用小小的弹簧测力计就测出了一头大象的质量(如图甲)。测量时利用了一根长度为10m的槽钢作为杠杆;如图乙,测得吊车吊钩的悬点O距弹簧测力计一端9m,距系铁笼处6cm,当槽钢处于平衡状态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1为200N。
(1)该杠杆 (选填“省”或“费”)距离。
(2)若不计槽钢和铁笼的质量,请估算大象质量约为 。
(3)(3分)请在乙图上画出F1的力臂l1
【答案】(1)费:(2)3t;(3)如图。
【解析】(1)由图知,O点为支点,动力作用点在A点,方向竖直向下,阻力作用点在B点,方向竖直向下;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是动力臂l1,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是阻力臂;l2.如图所示:
因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故为省力杠杆,即为费杠杆;
(2)不计槽钢和铁笼的质量,根据杠杆平衡条件有F1l1=F2l2,
所以,大象的重力:G=F23×104N,
由G=mg可得,大象的质量:m3×103kg=3t;
(3)乙图上画出F1的力臂l1如上所示。
答:(1)费:(2)3t;(3)如上所示。
23.小亮用停表记录下了自己绕操场跑1000m所使用的时间如图所示,请你帮他读出所用的时间为 s;他又用自己的刻度尺测量了所用橡皮的宽度等于 。
【答案】337.5;2.43。
【解析】由图可知,
(1)停表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5min和6min之间,偏过中线;大盘的分度值是0.1s,而大盘指针在37.5s,因此停表读数为5min37.5s=337.5;
(2)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测量的起始刻度不是零刻度,而是1.00cm的刻线,橡皮的末端对着的刻度线为3.43cm,所以橡皮的长度即为两刻度值差L=3.43cm﹣1.00cm=2.43cm。
故答案为:337.5;2.43。
24.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
(1)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摩擦力依据的原理是 。
(2)将木块放在水平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着木块 运动。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4.2N,则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是 N。
(3)小玲学会测量滑动摩擦力后,又做了一个实验,步骤如下:第一次木块上没放砝码,测出了木块受到滑动摩擦力为f1;第二次在木块上放上砝码,测出了木块受到滑动摩擦力为f2,发现f2大于f1。由这个实验可知,小玲探究的科学问题是 。
【答案】(1)二力平衡;(2)匀速直线; 4.2;(3)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是否有关。
【解析】(1)拉着弹簧测力计做匀速直线运动,利用二力平衡可知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测力计的示数大小等于滑动摩擦力;
(2)将木块放在水平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着木块匀速直线运动。根据二力平衡,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4.2N,则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是4.2N;
(3)小玲学会测量滑动摩擦力后,又做了一个实验,步骤如下:第一次木块上没放砝码,测出了木块受到滑动摩擦力为f1;第二次在木块上放上砝码,测出了木块受到滑动摩擦力为f2,发现f2大于f1.比较两次实验,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压力越大,测力示数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由这个实验可知,小玲探究的科学问题是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是否有关。
故答案为:(1)二力平衡;(2)匀速直线; 4.2;(3)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是否有关。
三、作图题(3分)
25.如图是一种门锁把手的示意图,O点是把手的转轴,请画出作用力F的力臂L。
【解析】本题考查力臂的画法。知道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沿力F的方向作出作用线,由支点O向F的作用线作垂线,垂线段的长度就是力F的力臂。
四、实验探究题(14分)
26.(8分)如图所示是学校科技活动小组做“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方案示意图。
(1)用图甲所示方案实验时,观察到木块在图示情况下静止,经过和同学们分析讨论,他们认为此方案受 (选填“重力”或“摩擦力“)的影响较大。
(2)经过探究,他们又提出了如图乙的方案,实际操作后,发现这个方案中由于木块 的原因,也没能顺利完成实验。
(3)在老师的帮助下,他们制定出了如图丙所示的实验方案,使用该装置可以轻松解决图乙方案中的问题。并且他们发现,使用丙方案还可以很容易对二力平衡条件中的“ ”这一条件进行探究。
(4)在实验后小组同学对图丙方案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讨论,对实验探究不会造成影响的是 。
A.两侧所挂同规格的钩码质量不完全相等
B.滑轮和轴的摩擦太大
C.两侧滑轮的高度不一致(不计摩擦)
【答案】(1)摩擦力;(2)受重力;(3)同一物体;(4)C。
【解析】(1)根据图甲可知,木块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和水平向左的拉力,并且向右的拉力大于向左的拉力,但木块静止不动,说明木块还受到桌面的摩擦力,即此方案中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较大;
(2)利用乙方案进行实验时,由于木块受重力作用,两个拉力无法在同一直线上,因此该方案无法完成实验;
(3)利用小卡片代替木块进行实验,可以用剪刀将卡片剪成两半,因此就可以探究平衡力是否必须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4)A.若两侧所挂同规格的钩码质量不完全相等,此时两个拉力不相等,卡片可能会运动,而我们根据钩码上标注的质量认为拉力的大小是相等的,这会对得出实验结论造成影响;
B.若滑轮和轴的摩擦太大,则两侧对卡片的两个拉力不相等时,卡片也能处于平衡状态,会对实验造成影响;
C、两个滑轮安装的高度不相同时,二力的大小不变,方向仍然相反,且在同一直线上,故C不会影响实验探究。
故答案为:(1)摩擦力;(2)受重力;(3)同一物体;(4)C。
27.(6分)小云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时,提出了这样的猜想。
猜想一: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有关
猜想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猜想三: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
据此她设计了下面的实验验证上述猜想。图中,A、B是材料和各面粗糙程度均相同,但体积大小不同的长方体。
(1)实验中,小云应该用测力计拉着物体沿水平方向做 运动,此时滑动摩擦力大小等于测力计示数,利用的知识是 。
(2)由图甲、乙两个实验可知,小云实验验证的问题是 。
(3)利用上述实验器材,还可以验证的问题是 。
【答案】(1)匀速直线;二力平衡条件;(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的关系。
【解析】(1)实验中应水平匀速拉动木块,这样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知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对木块的拉力。
(2)由图甲、乙两个实验可知,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压力不同,根据控制变量法知,此实验是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
(3)利用上述实验器材,可将物体B取下来,保持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改变拉物体的速度,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从而验证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的关系;另外,也可验证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关系(A是材料和各面粗糙程度均相同的长方体)。
故答案为:(1)匀速直线;二力平衡条件;(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的关系。
五、计算题(14分)
28.(6分)用如图所示滑轮组将重1 000 N的物体匀速提升了3 m,人的拉力F为400 N,不计绳重和摩擦力。求:
(1)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2)动滑轮重力。
【解析】(1)9m;(2)200N。
【解析】本题考查滑轮组的股数的判断和特点。
(1)滑轮组一共有三股绳子承担物重,
则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s=3h=3×3m=9 m。
(2)拉力F=(G+G动),故动滑轮重力:G动=3F-G=3×400N-1000 N=200N。
答案:(1)9m;(2)200 N。
29.(8分)快速公交“BRT”项目试运营,从起点站到终点站全长约为24km,据测算,它全程平均速度约为30km/h,车辆配备了智能化的车辆调度和信息服务中心,通过GPS全球定位功能全程跟踪记录并实时传递每台营运车辆的各种信息。
(1)(2分)该“BRT”运行过程中,乘客相对于公交“BRT”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2)“BRT”从起点站到终点站需要多少分钟?
(3)该“BRT”在某一地段运行时,先以72km/h的速度运行60s,停车12s,再以60km/h的速度运行36s,求“BRT”在这一地段的平均速度是多少m/s?
【答案】(1)静止;(2)“BRT”从起点站至终点站需要48min;(3)“BRT”在这一地段的平均速度是16.7m/s。
【解析】(1)乘客相对于公交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坐在公交上的乘客相对于公交是静止的;
(2)由速度公式v=可知快速公交“BRT”运行的时间:t===0.8h=48min;
(3)由v=可知,
快速公交“BRT”运行的路程:
s=s1+s2=v1t1+v2t2=72×m/s×60s+60×m/s×36s=1800m,
平均速度:v===≈16.7m/s;
故答案为:(1)静止;(2)“BRT”从起点站至终点站需要48min;(3)“BRT”在这一地段的平均速度是16.7m/s。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期中试卷: 这是一份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期中试卷,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沪粤版中考物理复习模拟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沪粤版中考物理复习模拟试卷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填空题,作图与简答题,实验与探究题,计算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沪粤版 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期中模拟测试卷02: 这是一份沪粤版 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期中模拟测试卷02,文件包含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期中模拟测试卷02解析版沪粤版doc、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期中模拟测试卷02原卷版沪粤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