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三生物模拟试卷分类汇编(1月刊)
专题16 种群和群落- 高三生物模拟试卷分类汇编(1月刊)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6 种群和群落- 高三生物模拟试卷分类汇编(1月刊),共64页。
18. (2021届广西北海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某实验小组欲调查荒漠化草原草本植物多根葱种群密度对不同肥料种类和浓度的响应,设置了4个处理水平的不同肥料组合,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处理水平(g·m-2)
密度(株·m-2)
肥料种类
0
5
10
20
N
75
61
50
34
P
75
62
55
46
N.P组合
75
56
45
19
A. 实验可用五点取样法调查多根葱种群密度再通过建立“S”型曲线分析其变化
B. 3种肥料的高肥水平对多根葱的影响较大,与对照相比差异较显著
C. 实验条件表明,施肥对荒漠化草原草本植物多根葱的数量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D. 施肥可增加土壤的养分,促进植物个体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导致个体死亡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图表可知,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肥料浓度的增加,多根葱的种群密度下降;在相同浓度肥料处理时,与单独施加N或P相比,同时施加N和P处理组上我多根葱的种群密度较低。
【详解】A、实验可用五点取样法调查多根葱的种群密度,但同种肥料不同处理水平下种群密度下降,不会呈现“S”型变化,A错误;
B、3种肥料的高肥水平(20g·m-2)对多根葱的影响较大,与对照(0g·m-2)相比,种群密度下降较显著,B正确;
C、实验条件表明,随着施加肥料浓度的增加,多根葱的种群密度逐渐下降,可知施肥对荒漠化草原草本植物多根葱的数量有一定的抑制作用,C正确;
D、施肥可增加土壤的养分,促进植物个体增大,从而加剧种内斗争,导致个体死亡,降低种群密度,D正确。
故选A。
9. (金太阳大联考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模拟考试)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作反馈调节。反馈调节包括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血浆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后,通过负反馈调节来促进下丘脑、垂体分泌相关激素
B. 自由基攻击生物膜时会产生更多的自由基继续攻击、损伤生物膜,属于正反馈调节
C. 在森林中,当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的数量也会增加,害虫的数量又会受到抑制属于正反馈调节
D. 富营养的水体中藻类疯长,藻类死亡后引起水体缺氧、水质恶化属于负反馈调节
【答案】B
【解析】
【分析】
调节的结果作用于过程本身后.使过程越来越快或越来越慢,属于正反馈调节,结果增强后而使过程本身减弱或结果减弱后而使过程本身增强,属于负反馈调节。
【详解】A、血浆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后,通过负反馈调节来抑制下丘脑、垂体分泌相关激隶,A错误;
B、自由基攻击生物膜时会产生更多自由基继续攻击、损伤生物膜,使得自由基越来越多,这属于正反馈调节,B正确;
C、在森林中,当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的数量也会增加,害虫的数量又会受到抑制属于负反馈调节,C错误;
D、富营养的水体中藻类疯长,藻类死亡后引起水体缺氧、水质恶化属于正反馈调节,D错误。
故选B。
12. (金太阳大联考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模拟考试)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某种群有200个个体,一年内出生了10个个体,则年出生率为10%
B. 若种群甲的种群密度高于种群乙的,则种群甲的种群数量一定比种群乙的种群数量大
C. 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的种群数量不一定会立即下降
D. 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
【详解】A、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出生个体数占原来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由题干分析可知,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200=5%,A错误:
B、种群甲的种群密度高于种群乙,但是种群分布的面积不一定相同,故种群甲的种群数量不一定比种群乙的种群数量大,B错误;
C、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的种群数量不一定会越来越小,如由于食物充足、缺乏天敌、迁入率升高等原因使种群数量变大,C正确;
D、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的数量,D错误。
故选C。
点睛】
19. (湘豫名校联考2020-2021学年高三11月联考)下图的实线表示某岛屿上鹿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调查鹿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
B. c点时鹿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基本稳定
C. 当种群数量达到d点以后最高点之前,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D. 在图示的时间范围内,该岛屿鹿群的环境容纳量为c点对应的纵坐标值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样方法适合调查植物或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适合调查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详解】A、鹿活动能力较强,应用标志重捕法,A正确;
B、c点时种群数量达最大值,斜率为0,即出生率=死亡率,属于稳定型,即各年龄期比例较稳定,B正确;
C、d点至最高点之间增加了种群数量,说明出生率>死亡率,故为增长型,C正确;
D、c点是最大值,不是K值,种群数量在K值左右波动,故K值应在虚线的位置,D错误。
故选D。
【点睛】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当环境遭受破坏后,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得到改善时,K值会上升。
33. (湘豫名校联考2020-2021学年高三11月联考)一种角蝉幼虫和蚂蚁长期栖息在一种灌木上,角蝉幼虫分泌的含糖分泌物是蚂蚁的食物,同时蚂蚁也保护角蝉幼虫不被跳蛛捕食。科学家随机选取样地中一半灌木,将上面的蚂蚁捕净,另一半灌木不做处理,统计角蝉幼虫数量变化,结果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题中的食物链___________。角蝉幼虫和蚂蚁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
(2)蚂蚁所摄取的能量直接来源于___________,所摄取的能量的去向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3)有蚂蚁时角蝉幼虫数量是否将持续增加?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
【答案】 (1). 灌木→角蝉→跳蛛 (2). 互利共生 (3). 角蝉幼虫分泌的含糖分泌物 (4). 同化量 (5). 粪便 (6). 不会 (7). 环境资源和空间有限(或种内斗争加剧、存在天敌)
【解析】
【分析】
1.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主要包括互利共生、寄生、竞争和捕食等。
(1)互利共生是指两种共居一起,彼此创造有利的生活条件,较之单独生活时更为有利,更有生活力;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一旦分离,双方都不能正常地生活。
(2)寄生指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摄取营养以维持生活的种间关系。
(3)竞争是指两种共居一起,为争夺有限的营养、空间和其他共同需要而发生斗争的种间关系。
(4)捕食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种间关系。前者谓之捕食者,后者谓被捕食者。
2.分析图形:具有蚂蚁的植物和不具有蚂蚁的植物相比较,具有蚂蚁的植物幼角蝉的数目多,而没有蚂蚁的植物幼角蝉的数目不会增多,说明蚂蚁的存在对角蝉有利,有利于角蝉的繁殖。
【详解】(1)角蝉幼虫和蚂蚁为互利共生关系,跳蛛捕食的是角蝉,其食物链是灌木→角蝉→跳蛛。
(2)蚂蚁所摄取的能量直接来源于角蝉幼虫分泌的含糖分泌物,摄取的能量一部分流入粪便中,一部分被同化。
(3)由于环境资源和空间有限,有蚂蚁时角蝉幼虫数量不会持续增加。
【点睛】本题考查种间关系,要求考生识记种间关系的类型,能根据题干信息“角蝉幼虫分泌的含糖分泌物是蚂蚁的食物,同时蚂蚁也保护角蝉幼虫不被跳蛛捕食”以及图形的信息,判断“蚂蚁和角蝉”之间的种间关系,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5. (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云南常见的紫茎泽兰,在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中名列第一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紫茎泽兰相对集中的区域选取样方以估算其在入侵地的种群密度
B. 由本地植物占优势转变为紫茎泽兰占优势的过程不属于群落演替
C. 紫茎泽兰入侵后,有助于提高本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D. 本地植物逐渐被替代的过程中,紫茎泽兰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取样的方法有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
2、群落演替的概念: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
【详解】A、取样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相对集中的区域选取样方以估算其在入侵地的种群密度,数据会偏大,A错误;
B、由本地植物占优势转变为紫茎泽兰占优势的过程属于群落演替,B错误;
C、紫茎泽兰属于入侵物种,会导致当地生物多样性降低,使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C错误;
D、本地植物逐渐被替代的过程中,紫茎泽兰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种群数量不断增长,D正确。
故选D。
15. (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下列关于种群数量调节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雄性鸟类在性成熟后终生占有并保卫一块领城
B. 病源物和寄生物抑制种群增长的作用力与种群密度呈负相关
C. 引起种内竞争加剧的因素可以是外源性调节因素
D. 经调查发现欧州灰鹭与旅鼠的种群数量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均表现为周期性波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
能够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两大类,前者包括气候、食物、疾病、寄生和捕食等,后者则包括行为调节和内分泌调节。
【详解】A、雄性鸟类在性成熟后通常在生殖季节占有并保卫一块领域,该现象称为领域行为,对种群密度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A错误;
B、病源物和寄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是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种群密度越大,抑制增长的作用力也就越强,因此病源物和寄生物抑制种群增长的作用力与种群密度有关,B错误;
C、食物不足导致种内竞争加剧属于外源性调节,C正确;
D、欧州灰鹭因气候原因而表现为非周期性波动,D错误。
故选C。
(2021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9月联考(新高考))为了美化城市环境,园林局要将一块杂草丛生的荒地改造成一块草坪。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杂草丛生的荒地变为草坪属于次生演替
B. 齐整低矮的草坪仍然存在垂直结构
C. 人工管理使得草坪中的草呈“J”型增长
D. 调查草坪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群落的结构:(1)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受阳光的影响);(2)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2.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A、杂草丛生的荒地有土壤条件,变为草坪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
B、即使是齐整低矮的草坪,不同种类的植物及生活在那里的动物也会存在分层现象,也就是存在垂直结构,B正确;
C、虽然进行了人工管理,但种植的绿草会在空间、资源等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这些绿草还存在天敌,不会呈“J”型增长,C错误;
D、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D正确。
故选C。
(2021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9月联考(新高考))下列进行的种群密度和物种丰富度调查的操作,不合理的是( )
A. 采用五点取样法对路边的行道树进行种群密度调查
B. 用样方法调查某区域中的植物的物种数将样方面积设置大些
C. 在检测酵母菌数量变化的实验中,滴加培养液后静置片刻再将计数板置于载物台中央
D. 观察采集小动物进行鉴定分类时,常用放大镜或实体镜观察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
2、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的注意事项:
(1)由于酵母就是单细胞微生物,因此计数必须在显微镜下进行;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线的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数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
(3)每天计算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4)溶液要进行定量稀释。
(5)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和重复,因为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只要分组重复实验,获得平均值即可。
【详解】A、行道树的排列呈长条形,适合用等距取样法进行调查,A不合理;
B、调查某区域中的植物的物种数要尽量多的包含该区域的植物种类,因此样方面积要大一些,B合理;
C、滴加培养液后静置片刻是为了使酵母菌沉降在底部,C合理;
D、观察采集的小动物进行鉴定分类时,一般用放大镜或实体镜,如用显微镜,要用4倍的物镜和5倍的目镜,D合理。
故选A。
(2021届辽宁省大连市一〇三中学高三一模生物试题)下列关于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B. 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C. 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放入试管中
D. 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块地的土样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实验,由于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能用校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
【详解】A、由于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能用校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A错误;
B、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趋湿性,可用带灯罩的热光源装置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调查其丰富度,B正确;
C、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放入试管中,C正确;
D、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块地的土样,D正确。
故选A。
(2021届辽宁省大连市一〇三中学高三一模生物试题)假设某种群的起始数量为N0,Nt表示t年后种群的数量,如图表示Nt/N0值随着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种群数量变化不符合“S”型增长曲线
B. 图中a表示的值一定为1
C. 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b×N0
D. 在第6年后该种群的种内斗争最为激烈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种群数量的变化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详解】A、已知N0为某种群的起始数量,Nt表示t年后种群的数量。分析图示可知,随着时间的递增,该种群的数量逐渐增加,最后保持相对稳定,说明该种群数量的变化符合“S”型增长曲线,A错误;
B、a时Nt=N0,所以图中a表示的值一定为1,B正确;
C、当Nt/N0=b时,该种群的数量Nt已经达到环境容纳量,即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b×N0,C正确;
D、在第6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已经达到环境容纳量,因此种内斗争最为激烈,D正确。
故选A。
【点睛】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Nt/N0值的内涵,即Nt/N0=1时,该种群的数量不变,Nt/N0>1时,该种群的数量增加。在此基础上,分析曲线图中横、纵坐标的含义以及曲线的变化趋势,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合理地解释各种情境下的曲线含义,在解题的过程中就可以有效处理,得到答案。
(2021届辽宁省大连市一〇三中学高三一模生物试题)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种群数量出现波动,K值不变
B. K值即环境容纳量,就是该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数量
C. 不考虑迁入和迁出,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增长就会停止
D. 控制鼠害可通过减少食物来源、增加天敌等方式,将其数量降低到K/2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当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详解】AB、K值是指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即环境容纳量,环境条件被破坏,K值会降低,AB错误;
C、直接影响种群数量或密度的数量特征即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当不考虑迁入和迁出,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不再增长,C正确;
D、通过减少食物来源、增加天敌等方式控制鼠害,若数量降低至K/2,恰好是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的时候,反而不利于控制鼠害,因此应尽可能降低其数量,D错误。
故选C。
(2021届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试题)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生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种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不再变化
B. 种群数量增长过程C点的增长速度最快
C. 阴影部分表示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
D. 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群种内斗争逐渐加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会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波动,在不利条件下还会下降,故A项错误;
C点时种群数量达到K/2,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B项正确;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所淘汰的个体数量,即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C项正确;
由于环境资源有限,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群种内斗争逐渐加强,D项正确。
故选A
(山东省济南莱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23. 某湿地由近水边到陆地可分为光滩区、近水缓冲区、核心区等区域,近水缓冲区与核心区可进行科学考察、鸟类研究等。图甲是其中部分营养结构,图乙表示湿地中某鸟类种群一段时间内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①表示出生率,②表示死亡率)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分析,湿地群落中所生存的众多生物种群相互之间组成了复杂的_______________,因而该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湿地中核心区和近水缓冲区物种组成的不同体现了湿地群落具有________结构。图甲中,除列出的生物成分外,该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还有_________。
(2)图乙中,该鸟类的种群密度将会__________(填“增大”或“不变”或“减小”);该鸟类的种群在图中所示时间内,其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类型为_______型。
(3)在调查中发现,该系统的另一鸟类---斑鸠通过“婚飞”(雄鸟向雌鸟点头、鞠躬或对飞等)追求配偶,这属于________信息,该事实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
(4)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鼠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______(填“偏高”“偏低”或“不变”)。通过调查发现,该食物网中体形较大的猫头鹰的数量比食草昆虫的少,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
【答案】 (1). 食物网 (2). 水平 (3). 分解者 (4). 增大 (5). “J”型 (6). 行为 (7). 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8). 偏高 (9). 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猫头鹰比食草昆虫所处营养级高,流向猫头鹰的能量少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甲表示部分食物网,其中草是生产者,其余生物都是消费者,共存在4条食物链;图乙表示湿地中某鸟类种群一段时间内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其中①表示出生率,②表示死亡率,图中显示出生率一直大于死亡率,说明该鸟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
【详解】(1)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湿地群落中所生存的众多生物种群相互之间组成了复杂的食物网;群落的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湿地中核心区和近水缓冲区物种组成的不同体现了湿地群落具有水平结构;图甲只显示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生物成分中还应该包括分解者。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乙中该鸟类的种群密度将会增大;由乙图两条曲线分析可知,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差值不变,因此其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类型为“J”型。
(3)根据题意分析,雄鸟通过向雌鸟点头、鞠躬或对飞等追求配偶,这属于行为信息,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4)由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分析,种群中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总数:第二次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则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总数÷第二次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第二次捕获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减少,导致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偏高。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猫头鹰比食草昆虫所处营养级高,流向猫头鹰的能量少,所以该食物网中体形较大的猫头鹰的数量比食草昆虫的少。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明确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能够数出图甲中的食物链条数,并能够根据图乙中两条曲线的大小关系判断该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
(青岛68中2020-2021学年度11月期中检测)1.下图1是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2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模型,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根据图1可知,若t0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t2时其为2N
B. 根据图1可知, t1→t2时间内,该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
C. 根据图2可知,春节前后,深圳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①、②
D. 根据图2可知,③和④依次代表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图示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t0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t0-t 1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升高,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加快;t1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t1-t2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降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减慢;t2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分析图2:图示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所以①死亡率、②是出生率、③是性别比例、④是年龄组成。
【详解】A、根据图1可知,若t1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为K/2,则t2时种群数量为K,若t1时种群数量为N,则t2时其为2N,A错误;
B、根据图1可知,在t1→t2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下降,但该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B正确;
C、春节前后,深圳城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C错误;
D、根据图2可知,③和④依次代表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D错误。
故选B。
(青岛68中2020-2021学年度11月期中检测)2.某兴趣小组研究放牧对草场物种丰富度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该地区植物物种丰富度呈下降趋势
B. 调查物种丰富度时,不能对采集到的数据取平均值
C. 过度放牧会导致群落结构改变,影响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 维持牧草和放牧数量的适宜比例,能保证高寒草甸不发生演替
【答案】D
【解析】
根据图示分析,所统计的三个年份中,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该地区植物物种丰富度均呈下降趋势,A正确;调查物种丰富度时,由于是有一种算一种,不能有漏统漏记的情况,所以对统计数据不存在取平均值,B正确;过度放牧会导致草场的草被过度采食,而草原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生产者,过度的采食必然导致生态系统中其他消费者的食物来源欠缺而逐渐减少,进而整个群落结构变得更为简单,最严重的后果是草场逐渐沙漠化,所以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即间接价值)逐渐降低,C正确;群落演替的发生不是因为某一因素的介入而停止,所以即使维持牧草和放牧数量的适宜比例,在高寒草甸的群落同样也会发生群落演替,只是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能与原来有差别而已,D错误。
(青岛市胶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3.遗传学上的平衡种群是指在理想状态下,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不再改变的大种群。某哺乳动物的平衡种群中,棕色和黄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多对棕色个体交配,每对的子代均为棕色,则说明棕色为隐性
B. 1对黄色个体交配,若子代有棕色个体出现,则说明黄色为显性
C. 观察该种群,若新生的棕色个体多于黄色个体,则说明棕色为显性
D. 若该种群棕色与黄色个体的数目相等,则说明显隐性基因频率不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相对性状中显隐性的判断:(1)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后代只表现一种表现型,表现出的性状为显性性状;(2)具有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性状分离,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亲本性状为显性性状。
2、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1)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2)一个基因的频率=该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
【详解】A、多对棕色个体交配,每对的子代均为棕色,则说明棕色亲本为隐性纯合子,棕色为隐性性状,若棕色为显性性状,亲本可能均为杂合子,会生出黄色个体。A正确;
B、1对黄色个体交配,若子代有棕色个体出现,则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黄色为显性性状,B正确;
C、由于哺乳动物的后代个体数量有限,判断显隐性关系,不能直接通过比较具有相对性状的两种生物个体的数量多少来确定,观察该种群,若新生的棕色个体多于黄色个体,则不能说明棕色为显性,C错误;
D、若显性基因频率和隐性基因频率相等,显性纯合子和杂合子均表现为显性性状,则显性个体数目多于隐性个体数目,因此该种群棕色与黄色个体的数目相等时,则说明显隐性基因频率不等,D正确。
故选C。
(青岛市胶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4.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以大熊猫为原型设计。大熊猫最初是食肉动物,经过进化其99%的食物都来源于竹子。某大熊猫种群数量较大,雌雄数量相等,可自由交配。若该种群中B的基因频率为60%,b的基因频率为4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由“以肉为食”进化为“以竹子为食”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B. 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显性个体中纯合子约占3/7
C. 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b的基因频率在雌、雄群体中明显不同
D. 若某个体在发育过程中B基因突变成B1基因,则该基因不一定遗传给后代
【答案】C
【解析】
【分析】
若该种群中B的基因频率为60%,b的基因频率为40%,则自由交配的后代中,BB=60%×60%=36%,Bb=2×60%×40%=48%,bb=40%×40%=16%。
【详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故由“以肉为食”进化为“以竹子为食”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A正确;
B、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显性个体中出现纯合子概率BB/BB+Bb,约为36%÷(36%+48%)=3/7,B正确;
C、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b的基因频率在雌、雄群体中相同,C错误;
D、若某大熊猫在个体发育过程中B基因突变成B1基因,该基因突变若发生在体细胞中则不遗传给后代,若发生在生殖细胞中则遗传给后代,D正确。
故选C。
(青岛三中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学段模块考试)5.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渔业养殖中,其种群数量维持在环境容纳量时,可获得最大的单日捕获量
B. 个体之间的生存斗争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C. 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是提高大熊猫生存环境的容纳量
D. 控制有害生物时,其种群数量应控制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左右
【答案】D
【解析】
【分析】
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用k值表示。种群的数量不是固定不变,而是在某值上下波动的。建立自然保护区目的是防止珍稀动物被捕杀,提高它们的存活率。
【详解】A、使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左右,可获得最大日捕获量,A正确;
B、种群个体间相互作用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环境容纳量的大小只与环境的变化有关,B正确;
C、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C正确;
D、害虫种群数量控制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左右时,增长速率最大,这种情况下不适合控制害虫,D错误。
故选D。
(青岛三中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学段模块考试)6.细菌、放线菌、真菌、蓝藻、轮虫、小线虫、蚯蚓、鼠妇等生物杂居在土壤中,他们的分布受土质、土层、食物、季节、耕作措施等因素所制约。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土壤中的生物既有生产者也有分解者
B. 可用抽样检测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C. 利用放线菌、真菌等产生的抗生素防治作物病害属于生物防治
D. 土壤含氧量、有机物含量是影响土壤生物垂直分布主要因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成分包含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气候、能源、无机物、有机物)。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没有生物的参与(生物循环),就不会有土壤的形成。
【详解】A、土壤中的生物复杂多样,既有生产者也有分解者,A正确;
B、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采用取样器取样法,B错误;
C、有害病虫的防治包括机械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利用放线菌、真菌等产生的抗生素防治作物病害属于生物防治,C正确;
D、土壤各层中含氧量和有机物的含量各不相同,土壤含氧量、有机物含量是影响土壤生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D正确。
故选B。
(青岛三中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学段模块考试)7. 密执安湖沙丘是湖水退却后暴露出来的极端干燥的一片区域,在经历大约一千年的演替后,最终发展成为稳定的山毛榉—槭树林群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沙丘演替为山毛榉—槭树林的过程中恢复力稳定性逐渐增强
B. 山毛榉—槭树林群落区别于草本植物阶段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
C. 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树林不同位置的主要原因是种间竞争
D. 某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后,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依据是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演替根据起点不同可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详解】A、沙丘演替为山毛榉-槭树林的过程中,物种的数量增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加复杂,因此此过程中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A正确;
B、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依据是群落的物种组成,B正确;
C、由于森林中同一位置的食物时有限的,食性相同的鸟为了争夺食物而发生种间竞争,最终的结果是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树林不同位置,C正确。
D、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后,构成群落的物种还会发生变化,D错误。
故选D。
(青岛十七中2021届11月期中模块考试) 8. 如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B. 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的采集
C. 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
D. 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A装置利用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暗、避高温、趋湿的习性进行采集;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使用放大镜;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详解】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可以增加空气流通,A正确;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B正确;图中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暗、避高温、趋湿的习性进行采集,C错误;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防止腐烂,D正确。
9.
11.(2021届广东省高三普通高中学业质量联合测评(11月大联考)) 2020年初,澳大利亚等地爆发了严重的森林火灾。一片森林局部区域被火灾夷为平地后会形成“林窗”。一段时间后“林窗”区域出现草,一些年后出现一些灌木、乔木,经过数十年之后,植被恢复之前的面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上述过程为初生演替
B. 火灾加速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 “林窗”区域里的物种丰富度一定逐年增加
D. 火灾前后的两个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完全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林窗又称林隙或林冠空隙,主要是指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死亡或因偶然性因素(如干旱,台风,火灾等)导致成熟阶段优势树种死亡,从而在林冠层造成空隙的现象。分为林冠空隙和扩展林窗两类。
2、群落的演替: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演替的类型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A、由于“林窗”区域具备原有土壤条件和植物种子及其他繁殖体,故“林窗”区域群落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A错误;
B、火灾加速了生态系统中储存在生物体内的碳变成CO2的过程,促进了物质循环,B正确;
C、当生态系统达到稳定状态时,物种丰富度保持相对稳定,所以“林窗”区域里的物种丰富度不会一直增加,C错误;
D、由于十年后的环境与十年前的环境不一定相同,所以火灾前后的两个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不一定完全相同,D错误。
故选B。
21..(浙江省温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三选考适应性测试生物试题) 某地生态系统中两种存在捕食关系的昆虫种群数量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乙种群的K值大于甲种群的K值
B. 甲、乙昆虫的种群数量均呈周期性波动
C. 若甲属于第二营养级,则乙属于第三营养级
D. 对甲种群影响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是气候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该图表示的是某年度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自变量是时间,因变量是种群数数量的变化,据此答题。
【详解】A、因纵坐标甲、乙种群的数值未知,故无法确定两者的K值大小,A错误;
B、据图可知,甲、乙昆虫的种群数量均随时间而呈周期性波动,B正确;
C、由图可知,甲的增减均在乙之前,故乙捕食甲,则若甲属于第二营养级,则乙属于第三营养级,C正确;
D、气候是对种群影响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D正确。
故选A。
(湛江市2021届高中毕业班调研测试题)11. 生态学研究离不开野外调查与实验,下列研究与实验最可能导致结果偏小的是( )
A. 从未摇匀的试管中吸出少量酵母菌培养液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B. 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部分标记个体的标志物脱落
C. 样方法调查某地蒲公英种群密度时舍弃个体数量较少的样方
D.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电灯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
2、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2)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3)观察并计数→重复(2)、(3)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绘图分析。
【详解】A、吸出酵母菌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需要摇匀,使酵母菌均匀分布,从未摇匀的试管中吸出少量酵母菌培养液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可能会使结果偏大或偏小,A错误;
B、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若部分野兔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数值比实际数值大,B错误;
C、样方法调查某地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个体数量,若舍弃个体数量较少的样方会导致计算结果偏大,C错误;
D、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湿、趋黑、避高温的特性。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电灯可导致采集的小动物种类偏少,结果偏小,D正确。
故选D。
(湛江市2021届高中毕业班调研测试题)20. 广东省湛江市的三岭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被誉为湛江市的肺美丽的后花园。这里环山依水,峡谷形态各异,林木茂盛,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在这里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请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三岭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乔木、灌木、苔藓、虎纹蛙、蜥蜴、苍鹰、岩鹭等全部生物共同构,成了__________, 森林中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的分布,形成了______结构。
随着峡谷的走势,环山傍水的地形变化,该公园还具有了________结构。森林中的乔.木因体型大、数量多.生命力强而成为该地的______________。
(2)三岭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部分地区人工林纯度较高,容易出现虫灾。从图乙所示的林业部门对该地某次害虫生物防治过程的种群数量调查结果看,新的环境容纳量明显_____于原来的环境容纳量,该防治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导致害虫种群数量下降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某生物小组同学要调查该地物种数量,依据图甲选取样方的最佳面积应该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生物)群落 (2). 垂直 (3). 水平 (4). 优势种 (5). 低 (6). 降低环境容纳量 (7). 害虫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8). S5
【解析】
【分析】
生物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任何群落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构成群落的每个生物种群都需要一个较为特定的生态条件;在不同的结构层次上,有不同的生态条件,如光照强度、温度、湿度、食物和种类等。所以群落中的每个种群都选择生活在群落中的具有适宜生态条件的结构层次上,就构成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结构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之分。
【详解】(1)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乔木因体型大、数量多、生命力强而成为该地的优势种。
(2)图乙显示:新的环境容纳量明显低于原来的环境容纳量;据此可知对害虫进行生物防治的原理是降低环境容纳量;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和种群大小的直接因素,所以导致害虫种群数量下降的直接原因是害虫死亡率大于出生率;若要调查该地区的物种数量,依据图甲可知,选取物种达到饱和的最小样方的面积为最佳,即S5。
【点睛】本题考查群落结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
(云贵川桂四省2021届高三联合考试)6. 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标志重捕法适合用来调查兔子田鼠和蚜虫等动物的种群密度
B. 某种植物成群成族成块地密集分布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C.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都能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D. 遭受严重火灾后的森林恢复原状所需时间长,属于初生演替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衡量种群大小的数量指标,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特征,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性别比例是影响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
2.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3.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1)垂直结构: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其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2)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线明暗、地形起伏、湿度的高低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
【详解】A、蚜虫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一般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错误;
B、植物成群、成簇、成块地密集分布属于种群的集群分布,不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B错误;
C、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都能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C正确;
D、遭受严重火灾后的森林恢复原状所需时间长,但是土壤中保留了种子的繁殖体等,属于次生演替,D错误。
故选C
(2020-2021学年度大同一中高三年级第六次质量监测)24. 俗话说“一公一母,一年二百五”,说明家鼠种群的自然增长率高,一只母家鼠一年最多怀8次胎,每胎最多15-16只幼仔。下列有关家鼠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自然增长率高的原因只有每次产仔数多和每年生殖次数多
B. 自然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增加起始呈加速增长,K/2后稳定增长
C. 欲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将室内地面硬化比安放捕鼠夹能更有效控制鼠害
D. 若采用安放捕鼠夹的捕杀方法控制鼠害,在K/2时捕杀效果最好
【答案】C
【解析】
自然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高的原因不只是出生率高,A项错误;自然增长率在K/2后减速增长,B项错误;将室内地面硬化可以降低家鼠的环境容纳量,比安放捕鼠夹能更有效控制鼠害,C项正确;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应在种群数量较少时采用安放捕鼠夹的捕杀方法控制鼠害,D项错误。
(陕西省安康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24. 某农田弃耕后演替过程如下:弃耕农田→阶段I→阶段II→森林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阶段I为地衣阶段,其群落物种组成比阶段II简单
B. 阶段II所含的物种与阶段I所含的物种完全不同
C. 森林与农田相比不同的是森林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D. 该过程从侧面反映了人类活动能够影响群落演替
【答案】D
【解析】
【分析】
群落演替的类型:
1、初生演替(1)定义: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过程(裸岩):地衣、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3)举例:如在火山岩、冰川泥、沙丘上进行的演替。
2、次生演替(1)定义:当某个群落受到洪水、火灾或人类活动等因素干扰,该群落中的植被受严重破坏所形成的裸地,称为次生裸地。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生物演替,称为次生演替。(2)过程(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乔木林思考:任何群落都能演替到乔木林或森林阶段吗?(3)举例:如在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详解】A、该演替过程为次生演替,阶段I为草本植物阶段,阶段Ⅱ为灌木阶段,A错误;
B、演替过程中,后一阶段的优势物种会取代前一阶段的优势物种,但前一阶段的优势物种不一定会消亡,阶段Ⅱ所含物种与阶段所含物种一般会有部分相同,B错误;
C、森林群落与农田群落均具有垂直结构,C错误;
D、农田是人工生态系统,人类的活动能够维持农田生态系统,而弃耕(停止人类管理活动)后农田会演替成森林,这从侧面反映了人类活动能够影响群落演替,D正确。
故选D。
(陕西省安康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28. 某研究小组对一弃耕农田进行调查,植物有狗尾草、车前草等当地常见物种,但加拿大一枝黄花占绝对优势;动物有蝗虫、青蛙、家鼠、蛇和各种鸟类等。回答下列问题:
(1)弃耕农田中杂草丛生,并出现灌木,这样的演替类型称为_________。家鼠采食同化的碳元素,除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到无机环境中外,还可流向_________。
(2)调查加拿大一枝黄花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_________。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我国后迅速蔓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研究过程中发现,家鼠会以该区域中某种鸟的幼鸟及这种鸟的食物为食,导致这种鸟的数量大量减少,据此分析家鼠与这种鸟之间存在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4)据村民反映,当地家鼠的数量近年明显下降,从种群的特征分析,可能的原因有_______。
【答案】 (1). 次生演替 (2). 下一营养级生物和分解者 (3). 样方法 (4). 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 (5). 捕食和竞争 (6). 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迁出率大于迁入率
【解析】
【分析】
)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直接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
【详解】(1弃耕农田中含有植被,所以其上发生的演替类型称为次生演替;家鼠同化的碳元素,除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到无机环境中外,还可流向下一营养级生物和分解者。
(2)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由于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所以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我国后迅速蔓延。
(3)家鼠会以该区域中某种鸟的幼鸟及这种鸟的食物为食,所以家鼠与这种鸟之间存在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4)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所以家鼠的数量近年明显下降,其原因是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迁出率大于迁入率。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样方法、群落演替及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江苏省镇江市镇江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某弃耕农田中的植物种类在40年间的变化情况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年份
1
4
15
25
40
乔木
0
0
0
14
23
灌木
0
3
4
12
19
草本植物
28
27
26
30
34
总计
28
30
30
56
76
A. 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呈现“S”形增长
B. 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
C. 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改变
D. 该演替过程中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多
【答案】A
【解析】
【分析】
1、从表格中得出该弃耕农田刚开始就有草本植物28种,之后物种种类越来越多,多样性增加;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变得明显,对光能的利用能力也相应提高了,这些都属于次生演替的典型特征。
2、据表格分析,群落演替的起点是农田,属于次生演替,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详解】A、据表格数据可知:在统计年份内,群落中物种丰富度为1、2、2、 3、 3,不是呈“S”形增长,A错误;
B、随着年数的增加,植物种类增加,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B正确;
C、在次生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均发生了改变,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与光照强度密切相关,水平结构与阳光、水、等生态因素密切相关,C正确;
D、该弃耕农田刚开始就有草本植物28种,之后物种种类越来越多,多样性增加,演替过程中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多,D正确。
故选A。(江苏省苏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科研人员用模型构建的方法研究某个种群数量的变化时,绘制出下图,图中的λ=。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2008年~2010年,λ保持不变,说明种群数量没有发生变化
B. 2010年~2015年,该种群数量先增大后减小
C. 根据图中数据,不能确定相应环境对这个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D. 该图直观地反应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是一种概念模型
【答案】C
【解析】
2008年~2010年,λ保持为2,即后一年的种群数量总是前一年的两倍,数量一直在增加,故A错误;2010年~2015年,λ一直大于1,即后一年的种群数量总是比前一年多,因此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λ先变大后变小体现的是种群增长速度先增大后减小,故B错误;环境容纳量指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图中λ一直保持大于1,因此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不能确定环境容许的种群数量最大值,故C正确;高中生物中的概念模型是指以文字表述来抽象概括出事物本质特征的模型,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等式或不等式,也包括表格,曲线,柱状图扇形图等数学表达式),该图是数学模型,故D错误。(江苏省南通市西藏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 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C. 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
D. 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答案】D
【解析】
【分析】
群落的演替分为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图示为某处沙丘处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其中阶段Ⅰ表示草本植物阶段、Ⅱ表示灌木阶段、Ⅲ表示森林(乔木)阶段。
【详解】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
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的垂直结构不明显,B错误;
阶段Ⅰ到阶段Ⅱ发生的演替是优势取代,不是完全取代,所以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不完全相同,C错误;
阶段Ⅲ为森林阶段,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群落演替的含义、过程以及种类,明确两者的起点和过程都不相同,且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群不断的发生变化,但是之前的种群不一定灭绝了。
(江苏省南通市西藏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下图为用不同方式培养的酵母菌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b、c种群呈“J”型增长,d种群呈“S”型增长
B. 更换培养液只改变了营养物质的浓度,进而影响了酵母菌的生长
C. 随培养液更换周期延长,酵母菌种群的增长率增大
D. 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未经染色的统计结果比实际值偏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文描述和图示信息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依题意并分析图示可知:与b、c种群相比,a种群更换营养液的周期最短,酵母菌的营养最丰富,环境最适宜,因此a种群酵母菌的生长繁殖的速度最快,最接近于“J”型生长,但b、c种群的增长不属于“J”型增长,A错误;更换培养液,既改变了营养物质的浓度,又减少了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进而影响了酵母菌的生长,B错误;随培养液更换周期延长,营养物质出现匮乏,酵母菌种群的增长率减小,C错误;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未经染色的统计结果,因没有将死亡的酵母菌排除,导致其结果比实际值偏高,D正确。
(江苏省南通市西藏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 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 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
C. 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 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
2、样方法注意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乔木100m2、灌木16m2、草本1m2;③样方数量不易太少;④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网状);⑤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详解】A.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可直接对样方内的个体进行计数,A错误;
B. 采用五点取样法,样方的面积大小要适中,B错误;
C. 采用等距取样法,要确保一定的样方数量并求平均值,减少误差,C错误;
D. 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要随机取样,由于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所以需要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使样本数量足够多,以保证所测得数据更加接近真实值,D确。
(江苏省南通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学情检测) 生态学家对我国某高山群落演替的过程进行了研究,该地区分布着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等多种植被类型,不同海拔高度植被类型不同。如图为甲、乙两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 第5年至25年变化说明群落乙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甲弱
B. 不同海拔高度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特征
C. 30年后群落乙物种丰富度达到最高,各种群密度达到最大
D. 甲乙两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都具有大量物种替代的特点
【答案】A
【解析】
【分析】1、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
2、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外貌和时间节律,群落中的动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有镶嵌分布现象,且其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也不同。
3、分析曲线图可知,第5年至25年,群落乙的物种丰富度变化幅度较甲大,说明群落乙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甲弱。
【详解】A、第5年至25年群落乙的物种丰富度变化幅度较甲大,因此说明群落乙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甲弱,A正确;
B、不同海拔高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垂直性地带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特征,B错误;
C、30年后群落乙物种丰富度达到最高,但不代表各种群密度达到最大,C错误;
D、甲乙两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都具有优势物种替代的特点,D错误。
故选A。
(2021届江苏基地学校高三第一次大联考)鄱阳湖候鸟保护区面积约22400公顷,由大湖池、蚌湖等9个湖泊及周围湖滩湿地组成,是鸿雁、白鹤等候鸟理想的越冬地。该保护区内( )
A. 习性相近种群的生活区域重叠程度越高,对资源的利用率越高
B. 鸟类的数量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进行统计,统计值往往比实际数值低
C. 不同的湖港、湖湾中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 水草收割后可用于造纸和饲养家畜,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其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
(1)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3、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
【详解】A、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不充分,竞争越大,A错误;
B、由于一次捕捉后比较难捕捉,标志重捕法统计的种群密度往往比实际的高,B错误;
C、不同地段分布不同的种群体现出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因此保护区内不同的湖港、湖湾中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这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C错误;
D、保护区内丰茂的水草适当收割后可用于造纸和饲养家畜,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正确。
故选D。
(福建省福州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质检)33. 在互花米草入侵地栽种外来植物无瓣海桑,因无瓣海桑生长快,能迅速长成高大植株形成荫藏环境,使互花米草因缺乏光照而减少。与本地植物幼苗相比,无瓣海桑幼苗在荫蔽环境中成活率低,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促进了本地植物群落的恢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可以用样方法在互花米草相对集中的区域选取样以估算其种群密度
B. 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属于群落演替
C. 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的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为衰退型
D. 应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过程中,需警惕外来植物潜在的入侵性
【答案】BCD
【解析】
【分析】
1、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取样的方法有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
2、群落演替的概念: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
【详解】A、在利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A错误;
B、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属于群落演替,B正确;
C、由题干信息“无瓣海桑幼苗在隐蔽环境中成活率低”可知逐渐被本地植物代替的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正确;
D、应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过程中,需警惕外来植物没有天敌抑制其快速繁殖,导致本地物种缺乏资源而灭绝,D正确。
故选BCD。
(湖南省五市十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14. 生物量是指某一调查时刻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科研人员对我国某自然保护区地震导致山体滑坡30年后,恢复群落和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不同植被类型进行了研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具有较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
B. 正在恢复的群落植被总生物量相比原始林群落下降,由于土壤条件受到影响,群落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到原状
C. 地震导致山体滑坡后,恢复群落的过程为初生演替,演替过程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
D. 恢复群落植被不易恢复的关键限制因子是土壤条件,可利用人工措施重建土壤微生物群落,帮助群落植被快速恢复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原生演替(又称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当某个群落受到洪水、火灾或人类活动等因素干扰,该群落中的植被受严重破坏所形成的裸地,称为次生裸地.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生物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3、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受阳光的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详解】A、未受到扰的原始林群落结构复杂,具有较好的垂直结构,能够充分利用光能,A正确;
B、正在恢复的群落植被结构变得相对简单,总生物量相比原始林群落下降,同时土壤条件受到影响,群落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到原状,B正确。
C、地震导致山体滑坡后,恢复群落的过程为次生演替,演替过程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C错误;
D、由于山体滑坡,导致其土壤条件发生改变,称为恢复群落的限制因子,可利用人工措施重建土壤微生物群落,帮助群落植被快速恢复,D正确。
故选C。
(浙江省宁波市上学期选考适应性考试)14. 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实验中采用抽样调查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B. 借助比浊计测定浑浊度后,可以绘制酵母菌数目与浑浊度相互关系的曲线
C. 某同学按对角线方位计数5个中方格菌数分别为10、11、 8、10、9(个),估算每一小方格的酵母菌是0.48(个)
D. 为减小误差,本实验设置了空白对照实验和重复实验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应注意:(1)由于酵母就是单细胞微生物,因此计数必须在显微镜下进行;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线的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数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3)每天计算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4)溶液要进行定量稀释。(5)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和重复,因为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只要分组重复实验,获得平均值即可。
【详解】A、采用抽样检测法对酵母菌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A正确;
B、用比浊计测浑浊度的目的是找出酵母菌溶液浑浊度变化和培养时间的关系,酵母菌溶液浑浊度表示酵母菌溶液中酵母菌的数量,B正确;
C、如果使用的血球计数板有25个中方格,每1中方格中有16个小方格,如果使用的血球计数板有16个中方格,每1中方格中有25个小方格,题干未说明,无法计算,C错误;
D、为减小误差,本实验需要设置空白对照实验和重复实验,D正确。
故选C。
(浙江省宁波市上学期选考适应性考试)17.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绵头雪兔子”生长于高山流石滩、山坡岩缝中。它长着毛绒绒的叶子,顶端处藏着花,在繁殖期植株需要高于周边环境,以吸引传粉者。但由于人类大量采摘,绵头雪兔子的整体高度在近一百年间出现了严重下降,统计见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绵头雪兔子变矮后有利于繁衍后代
B. 绵头雪兔子逐年矮小主要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C. 绵头雪兔子的种群密度总是随着种群出生率的减小而减小
D. 在1940年绵头雪兔子呈高矮不齐的现象体现该种群的垂直结构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分析,“绵头雪兔子”生长于高山流石滩、山坡岩缝中,其花长于顶端,因此其高度应该高于环境时才能吸引传粉者,进而利于其繁殖;而由于人类的大量采摘,绵头雪兔子的整体高度在近一百年间出现了严重下降,导致其繁殖受阻。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绵头雪兔子变矮后不利于繁衍后代,A错误;
B、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导致绵头雪兔子逐年矮小,是因为人类大量的采摘,B正确;
C、种群密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因此种群密度并不总是随着种群出生率的减小而减小,还要看死亡率的情况,C错误;
D、绵头雪兔子呈高矮不齐的现象体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而垂直结构属于群落的特征,D错误。
故选B。
(浙江省宁波市上学期选考适应性考试)26. 某森林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后,恢复过程的各阶段中,其植物组成的变化见下表、各类植物的生物量变化见下图(b 点为发生火灾的时间)。
演替阶段
植物种类数/种
草本植物
灌木
乔木
①
34
0
0
②
52
12
1
③
67
24
17
(1)表中的阶段①~③,都有一定的垂直结构,但分层的多少不同,如阶段①自上而下一般只能看到__层,而在阶段③,层次性明显、分层多,其中的_______对群落的影响最大。
(2)从表和图可知,该森林发生火灾后,各类植物的种类数、主要植物的生物量均发生变化,其中_______的变化说明群落的一些物种发生了取代,群落也就发生了演替。演替后形成的森林为_______。
(3)a~b段,三类植物在群落中的斑块状镶嵌分布,形成了群落的_______;c~d段,三类植物的生物量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这表明该群落已演替到_______阶段,其类型由_______(填两大气候因素)所决定。
【答案】 (1). 草本层和地表层 (2). 树冠层 (3). 生物量 (4). 次生林 (5). 水平结构 (6). 顶极群落 (7). (年)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年平均雨量)
【解析】
【分析】
1、分析表格和曲线图:图示为某一森林在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前后,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的生物量变化示意图,首先先出现草本植物,其次是灌木,最后是乔木。阶段①是草本阶段,②是灌木阶段,③是乔木阶段。
2、水平结构:水平结构是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
3、群落演替受土壤和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主要影响因素为(年)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年平均雨量)。
【详解】(1)阶段①是草本阶段,优势种是草,分层简单,一般只能看到草本层和地表层;分层最多的是乔木阶段,分为树冠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表层,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中,树冠层能够接受的光照最多,固定的能量和物质最多,为其他生物提供的食物和栖息环境最多样,故对群落的影响最大。
(2)生物量的变化说明群落的一些物种发生了取代。a~b段,三类植物生物量比较稳定,火灾后,b~d段,从各种植物生物量出现的先后时间可推断演替的过程是:草本植物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属于次生演替,演替后形成的森林为次生林。
(3)由分析2可知,a~b段,三类植物在群落中的斑块状镶嵌分布,形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c~d段,三类植物的生物量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这表明该群落已演替到顶级群落阶段,由分析3可知,其类型由年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所决定。
【点睛】熟练掌握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影响因素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浙江省山水联盟高三12月联考)16. 图1为植食性昆虫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图2为λ(是当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1中t0~t1与图2中b~c时期种群都是增长型
B. 图2中a、c时期种群的出生率均与死亡率相当
C. 图1和图2中K值出现的时间分别是t2和d
D. 图1和图2可分别表示种群的S型和J型增长过程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图1为植食性昆虫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先增加后减少为0,对应于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曲线。
分析图2:图2为λ(λ是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当λ>1,种群数量逐渐增多;当λ=1时,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当λ<1时,种群数量逐渐减少。
【详解】A、图1中t0~t1时期,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增大,且大于0,说明种群数量增长,因此该时期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图2中b~c时期,λ<1,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因此该时期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A错误;
B、图2中a、c时期λ=1时,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说明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当,B正确;
C、图1中K值出现的时间是t2,图2中K值无法判断,C错误;
D、图1表示种群的S型曲线,图2种群数量先不变,接着减少再增加,不是J型增长,D错误。
故选B。
(浙江省山水联盟高三12月联考)21. 下列有关群落及其生产量、生物量的相关叙述,说法错误的是( )
A. 群落总初级生产量用于自养生物的呼吸消耗和生长发育繁殖
B. 群落中生产者的生物量可能小于消费者的生物量
C. 顶极群落的生物组成和生物量不再发生变化
D. 陆地顶极群落的能量主要沿着腐食食物链流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
顶极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演替也不是一个永恒延续的过程。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了。在这个平衡点上,群落结构最复杂也最稳定,只要没有外力干扰,它将永远保持原状。演替所达到的这个最终平衡状态就叫顶极群落。地球上现存的群落大都处于顶极状态。虽然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但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出现大的变动,如气温、洪水、干旱等,也常成为引发群落演替的重要条件,所以顶极群落若受到外力干扰,则会继续发生演替。
【详解】A、群落的总初级生产量中,有一部分被自养生物自身的呼吸所消耗,剩下的用于自养生物的生长和繁殖,A正确;
B、生物量金字塔有时有倒置的情况。例如,海洋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浮游植物)的个体很小,生活史很短,根据某一时刻调查的生物量,常低于浮游动物的生物量,B正确;
C、顶极群落的生物组成和生物量处于动态平衡状态,C错误;
D、陆地顶极群落能量流动的主要渠道是腐食食物链,D正确。
故选C。
(2021届广西柳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理综生物试题)1. 某块退耕还林的农田随着年限的增长,优势物种由喜阳的草本逐渐向耐阴的多年生草本转变,许多地段还出现了灌木林,甚至乔木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B. 该农田逐渐演化为树林的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C. 树林形成后水土流失减少,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 与灌木林相比,喜阳的草本在光照、养分等方面占有竞争优势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 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存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水平结构是指在群落生境的水平方向上,常成镶嵌分布。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存在的地形的起伏、光照和湿度等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各个地段生物种群的分布和密度的不相同。垂直结构:以森林的群落结构为例。在植物的分层上,由上至下依次是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植物层,动物亦会分层。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
【详解】A、在乔木密其基部和被其他树冠遮盖的位置,光线往往较暗,这适于苔藓植物等喜阴植物的生存;在乔木疏时光照较为充足的地段,则有较多的灌木与草丛,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A错误;
B、农田逐渐演化为树林的过程,保留了原有的土壤条件,是次生演替,B正确;
C、树林形成后水土流失减少,体现了森林在调节生态系统方面价值,是间接价值,C错误;
D、灌木较草本植物高大,根系较发达,在光照、养分等方面占有竞争优势,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识记能力。
(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2. 小型犬浣熊为树栖动物,喜欢在夜间活动,属于食肉类动物,但也吃无花果和植物花粉等。下图是小型犬浣熊有关的曲线,X表示时间。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曲线中Y表示小型犬浣熊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则种群密度在b时最大
B. 若曲线Y表示小型犬浣熊种群的增长速率,则种群bc时期为衰退期
C. 小型犬浣熊在食物链中至少占有两个营养级,它的存在可以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 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小型犬浣熊的种群密度,两次捕捉时间间隔越长,调查结果越准确
【答案】C
【解析】
【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详解】A、若曲线中Y表示小型犬浣熊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则种群密度在c时最大,A错误;
B、若曲线Y表示小型犬浣熊种群的增长速率,则种群bc时期种群数量仍在增加,故为增长型,B错误;
C、根据题意,小型犬浣熊是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或更高营养级,作为消费者它的存在可以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正确;
D、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小型犬浣熊的种群密度,两次捕捉时间间隔越长,个体死亡率越高,调查结果误差越大,D错误。
故选C。
(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3. 某山区的一些退耕地,随着退耕年限的增长,优势物种由喜阳的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逐渐向耐阴的多年生草本转变,有的地段出现灌木林。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灌木丛较高会遮挡草本植物,导致群落对光的利用率降低
B. 群落中优势物种的改变,可作为群落演替的标志之一
C. 群落演替过程中,每个种群数量变化都符合S型曲线
D. 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发生改变,水平结构不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比较
类型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基质与环境条件
无有机质和生命胚种
有大量有机质和生命胚种
过程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森林阶段
杂草阶段→灌木阶段阶段→森林阶段
时间
经历的时间长
经历的时间短
速度
缓慢
较快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沙丘和湖底的演替
弃耕农田上和火灾后的草原上发生的演替
【详解】A、灌木丛和草本植物等形成垂直结构,植物群落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A错误;
B、群落的演替是“优势替代”,群落中优势物种的改变可作为群落演替的标志之一,B正确;
C、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数量逐渐增加,若适应环境,则其种群数量增长变化呈S型增长或维持,不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C错误;
D、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发生改变,导致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均发生变化,D错误。
故选B。
(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试生物试题)4. 农业上有一句关于锄地(中耕松土、除草)的谚语:“锄头下面有肥”。以下关于该谚语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锄地有利于植物根部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B. 锄地的同时给作物进行施肥
C. 锄地加速了有机物的分解
D. 减少了杂草与植物的竞争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锄地增加了土壤的含氧量,促进了根细胞的有氧呼吸,可为植物根部对矿质元素的主动吸收过程提供更多的能量,有利于矿质元素的吸收,A项正确;
BC、锄地仅是改善了土壤的透气性,增加了土壤的含氧量,有利于需氧型微生物的繁殖,加速土壤腐殖质中有机物的分解,进而增加了土壤中矿质元素的含量,但锄地的同时不能给作物进行施肥,B项错误,C项正确;
D、锄地除去了杂草,减少了杂草与作物的竞争,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D项正确。
故选B。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题)5.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不包括( )(不定项选择)
A. 丰富度和空间结构 B. 出生率和死亡率
C.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D. 互利共生和竞争
【答案】BC
【解析】
【分析】
1、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有: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种群的数量变化等;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群落的丰富度、群落的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范围和边界以及群落演替等。
【详解】A、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正确;
BC、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是种群的数量特征,B、C错误;
D、互利共生和竞争是指群落中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D正确。
故选BC。
(浙江省绍兴市2020-2021学年高三11月选考科目诊断性考试生物试题)6.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自然增长率高的种群单位时间增加的个体数一定多
B. 通过年龄金字塔可以确定每个年龄组中的性比率
C. 受灾后的水稻呈斑块状的稀疏分布属于群落水平结构特征
D. 陆地环境中的群落都将演替成森林群落
【答案】B
【解析】
【分析】
年龄金字塔是表示人口年龄和性别构成一种特殊的条形统计图,又称人口金字塔。图的纵轴表示年龄,并按年龄递增顺序自下而上等距排列,年龄组可以是1岁为一组,也可以是5岁、10岁等为一组。图的横轴表示人口数(或百分比),以与纵轴的交点为坐标起点,纵轴左侧为男性,右侧为女性,按人数(或百分比)的单位由小到大等距排列。图中纵轴两侧并列的横向条形图则分别表示各年龄组的男女人数(或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详解】A、自然增长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占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自然增长率高的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不一定多,A错误;
B、通过年龄金字塔中纵轴两侧并列的横向条形图可以得知每个年龄组的雌雄个体比率,B正确;
C、受灾后的水稻呈斑块状的稀疏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C错误;
D、陆地环境中的群落在水分、光照等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才可能演替成森林群落,D错误。
故选B。
(宁夏石嘴山市三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补习班)) 下列各项中,属于种群的是( )
A. 一块稻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虾及其他生物
B. 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
C. 一块棉田中的全部幼蚜、有翅和无翅的成熟蚜
D. 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
【答案】C
【解析】
【详解】A、一块稻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虾及其他生物构成生物群落,A错误;
B、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不属于生命系统的任何结构层次,B错误;
C、种群是一定区域中同种个体的总和,一块棉田中的全部幼蚜、有翅和无翅的成熟蚜可构成种群,C正确;
D、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不属于生命系统的任何结构层次,D错误。
故选C。
(江苏省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新高考质量检测模拟生物试题)将一个濒临灭绝的生物的种群释放到一个新环境中,那里有充足的食物,没有天敌,请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该种群的个体数一定会迅速增加
B. 人类对濒危动植物进行保护,有可能会干扰自然界正常的自然选择
C. 该濒危物种的不同个体之间、与天敌之间、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就是共同进化
D. 该种群某个体的迁出可能会导致该种群进化
【答案】BD
【解析】
【分析】在空间、食物等生存条件适宜的完全理想状态的情况下,物种会呈现出迅速爆发的增长方式,这种增长方式我们成为J型增长方式或指数型增长。
【详解】A、将一个濒临灭绝的生物的种群释放到一个新环境中,虽然那里有充足的食物,没有天敌,但是,如果气候不适宜,该种群的个体数不但不会增加,反而有可能会减少,A错误;
B、正常的自然选择,起选择作用的是特定的环境条件,人类对濒危动植物进行保护,有可能会改变濒危动植物生存的环境,所以可能会干扰自然界正常的自然选择,B正确;
C、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C错误;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该种群某个体的迁出可能会导致其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可能会导致该种群进化,D正确;
故选BD。
(甘肃省武威六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过关考试生物试题)
下列有关对生命系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代表一定自然区域相互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所有生物及无机环境是生态系统层次
B. 蛋白质和核酸等生命大分子本身也可算作“系统”,但不属于“生命系统”的层次
C. 生命系统每个层次都是“系统”,能完整表现生命活动最基本“生命系统”是“细胞”
D. 阴湿山洼丛中,长满苔藓的腐木,以及聚集着蚂蚁、蜘蛛等动物,它们共同构成群落
【答案】D
【解析】
【详解】生态系统是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构成的,A正确。
蛋白质和核酸属于“系统”但不属于生命系统,B正确。
生命系统中的每个层次都是“系统”,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C正确。
阴湿山洼丛中,长满苔藓的腐木,以及聚集着蚂蚁、蜘蛛等动物,它们共同构成生态系统,因为此时有无机环境,D错误。
(甘肃省武威六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过关考试生物试题)模型方法是现代科学方法的核心内容之一。下列有关模型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科学家用电镜拍摄的细胞膜结构显微照片是物理模型
B. 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物理模型
C.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对生物进化的解释模型是概念模型
D. 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和“S”型曲线是数学模型
【答案】A
【解析】
【分析】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模型构建是生物学教学、研究和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提出模型的形式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等。
(1)物理模型是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
(2)概念模型是通过分析大量的具体形象,分类并揭示其共同本质,将其本质凝结在概念中,把各类对象的关系用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来表述,用文字和符号突出表达对象的主要特征和联系。例如:用光合作用图解描述光合作用的主要反应过程,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等。
(3)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对研究对象的生命本质和运动规律进行具体的分析、综合,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如数学方程式、关系式、曲线图和表格等来表达,从而依据现象作出判断和预测。例如:细菌繁殖N代以后的数量Nn=2n。
【详解】拍摄的细胞膜结构显微照片属于实物图,不属于物理模型,A错误;由分析内容可知,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物理模型,B正确;由分析内容可知,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运用了模型建构法中的概念模型,C正确;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和“S”型曲线都是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D正确。
故选A。
【点睛】理解物理模型中的“实物”并非要研究的对象本身是解题关键。
(甘肃省武威六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过关考试生物试题) 某池塘内草鱼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规律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池塘环境条件的改变会引起草鱼种群的数量波动
B. 该池塘草鱼的种群密度由出生率来决定
C. T5时增加饵料的投放,池塘草鱼的环境容纳量会有所增大
D. T2~T3时间段内该草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该图为某池塘内草鱼种群增长速率变化曲线,T2→T3过程中的种群的增长在逐渐增大,达到T3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说明了此时的种群的数量为K/2值。T3→T4过程中的种群的增长在逐渐减小,达到T5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说明了此时的种群的数量为K值。
【详解】A、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等相关知识。环境条件的改变(如天敌数量的变化、生存空间的变化等)会引起草鱼种群的数量波动,A正确;
B、草鱼的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B错误;
C、T5时增加饵料的投放,使草鱼的生存环境变好,故池塘草鱼的环境容纳量会有所增大,C正确;
D、T2~T3时间段内该草鱼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草鱼种群数量在增加,故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正确。
故选B。
【点睛】
(甘肃省武威六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过关考试生物试题)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和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群落的水平结构只与地形变化有关
B. 群落演替都能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C. 群落演替是由群落外部环境条件决定的
D. 植物群落中的分层现象与光照直接相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BC、群落的水平结构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光照强度等诸多因素有关,自然群落演替使群落结构变得复杂,而人类因素使群落可能变得简单,如围湖造田等群落演替是由群落内部变化决定的,A、B、C错误;
D、植物群落中的分层现象与光照有关,乔木适宜强光照,灌木、草本需要光照依次减弱,分层现象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D正确。
故选D
【点睛】
(甘肃省武威六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过关考试生物试题)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果园生态系统中养鸡会延长食物链,进而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 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慢
C. 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和生态系统中生物的丰富度有关
D. 引进新物种一定能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并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不同的生态系统会因为营养结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抵抗力或恢复力稳定性。
【详解】A、在果园生态系统中养鸡会延长食物链,增加物种丰富度,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错误;
B、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快,B错误;
C、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和生态系统中生物的丰富度有关,一般情况下丰富度越高,抵抗力稳定性越强,C正确;
D、引进新物种有可能造成生物入侵,降低物种丰富度,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低。
(甘肃省武威六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过关考试生物试题)下列有关农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 防治农业害虫,是为了使能量尽可能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C. 增施农家肥能提高产量,是因为促进了该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D. 除去田间杂草有利于实现该系统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效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详解】农田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其中组成成分包括农田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A错误;防治农业害虫,是为了使能量尽可能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B正确;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除去田间杂草有利于实现该系统能量的多级利用,但不能提高能量利用效率,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13. (泉州市2021届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试卷(一))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与被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
B. 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树林的不同位置能有效减小种间竞争
C. 调查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D. 环境容纳量受自然条件限制,会因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反馈调节广泛存在于生态系统中,在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都存在,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数量变化能体现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植物的分层决定了动物的分层,影响动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因素主要是食物和栖息空间,而食物和栖息空间是由植物提供的。标记重捕法一般针对的是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而许多土壤动物拥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调查土壤动物时不宜采取样方法或是标志重捕法,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若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时,K值会上升。
【详解】A、被捕食者的数量增加会导致捕食者的数量增加,而捕食者数量的增加会导致被捕食者数量的减少,可见两者之间的数量变化存在负反馈调节,正确;
B、树林中同一位置的食物有限,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会因争夺食物发生种间竞争,因此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树林的不同位置能有效减小种间竞争,正确;
C、而许多土壤动物拥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调查土壤动物时不宜采取样方法或是标志重捕法,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错误;
D、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若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时,K值会上升,正确。
故选C。
20. (泉州市2021届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试卷(一))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 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单一种植农田群落不存在水平结构
B. 间作使农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C. 乙的出现不改变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
D. 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
【答案】B
【解析】
【分析】
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3)竞争(你死我活):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如:人与蛔虫、猪与猪肉绦虫。
【详解】A、单一种植的农田中也会有其他的植物和动物,故也能形成水平结构,A错误;
B、间作能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从而提高农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B正确;
C、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数量受到抑制,故降低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C错误;
D、种植农作物乙以后,生物多样性增加,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因此害虫A的爆发受到抑制,而不是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D错误。
故选B。
25. (泉州市2021届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试卷(一))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分别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单独培养条件下,乙藻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B. 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
C. 与单独培养相比,混合培养对甲、乙藻种群增长影响较大的是乙藻
D. 混合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种间竞争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单独培养时甲藻的数量先增加后保持稳定,整体的数量多于混合培养时。混合培养时乙藻在竞争中占劣势,数量逐渐下降直到淘汰。
【详解】A、分析该图可知,单独培养时乙藻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A正确;
B、分析该图可知,单独培养时甲藻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K值为2.0×106个,当种群数量在“”,即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B正确;
C、分析该图可知,混合培养时乙藻的种群数量不断下降直至灭亡,说明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C正确;
D、分析该图可知,混合培养时甲藻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10-12天时由于生长空间、资源的限制,甲藻种群数量增长缓慢,D错误。
故选D。
5. (2021届广东省清远市高三摸底考试(11月)生物试题) 土壤酶是指土壤中能催化土壤生物学反应的一类物质。图表示某地水稻不同时期根际土壤中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情况。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 土壤酶由土壤中生物合成分泌
B. 可用单位时间内H2O2的剩余量表示酶活性
C. 理论上S1、S2土壤层的肥力高于S0
D. 图示说明环境对生物存在影响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不同土层和不同的时期,因变量为酶的活性,据此结合题图分析作答。
【详解】A、酶是活细胞合成的一种有机物,土壤酶由土壤中生物合成分泌,A正确;
B、酶活性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底物的剩余量或产物的生成量表示,故可用单位时间内H2O2的剩余量表示酶活性,B正确;
C、根据图S1和S2土壤层酶活性低于S0,分解土壤有机物的能力更弱,因此土壤层的肥力更低,C错误;
D、据图可知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D正确。
故选C。
14. (2021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生物试题)种群密度是种群的主要特征,不同的种群采用不同的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一般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动物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B. 调查高速公路一侧某种绿化树的种群密度适合采用等距取样法进行取样
C. 动物在被捕捉过一次以后更难捕捉,则通过标志承捕法获得的数据要比实际数据要高
D. 降低样方的面积便于统计个体数量,所以能降低调查的误差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1)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调查乔木的种群密度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选用的样方面积大;
(3)对样方中位于顶点和边线上的个体计数时,采用取相邻两边和这两边的顶点原则。
2.计算种群密度时,样方法是计算各个样方内种群数量的平均值,计算时要注意样方的面积大小相等,标志重捕法也要根据环境面积,再计算种群密度,而不是一定面积内的个体数。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
【详解】A、对于植物来说,其种群密度的调查一般采用样方法,而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则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A正确;
B、调查高速公路一侧某种绿化树的种群密度需要采用等距取样法进行取样,B正确;
C、动物在被捕捉过一次以后更难捕捉,则重捕过程中标记的个体数目偏少,根据相应的计算公式可知获得的数据要比实际数据要高,C正确;
D、降低样方的面积便于统计个体数量,但会使调查的误差增大,D错误。
故选D。
19. (2021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生物试题,多选)下图1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某一时间的食物网,图2表示圈1中某条食物链中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1中的蛇和鹰有两种种间关系
B. 如果图1中的狐数量大量减少,一段时间内鹰的数量会增加
C. 图2中的甲,乙、丙、丁可分别代表图1中的蛇,鼠、鹰和草
D. 图1中的蛇种群质量增加10kg,则至少消耗草250kg
【答案】ABCD
【解析】
【分析】
1、据图分析,图中的食物链有5条,分别是:①草→兔→鹰,②草→兔→狐,③草→鼠→狐,④草→鼠→鹰,⑤草→鼠→蛇→鹰。
2、图2表示有毒物质含量与生物种类的关系,其中丙中有毒物质含量最高,故其营养级最高。
【详解】A、由分析可知:图1中的蛇和鹰有竞争和捕食两种种间关系,A正确;
B、因狐和鹰均以鼠和兔为食,故若狐数量大量减少,鹰的食物来源充足,故一段时间内鹰的数量会增加,B正确;
C、当土壤中的有毒物质被草吸收后,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故根据营养级关系可知,图2中的甲,乙、丙、丁可分别代表图1中的蛇,鼠、鹰和草,C正确;
D、图1中的蛇种群质量增加10kg,则考虑最短的食物链草→鼠→鹰,能量传递效率按照20%传递,则至少需要消耗的草量为10÷20%÷20%=250kg,D正确。
故选ABCD。
24. (2021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生物试题)为调查某自然保护区发生山体滑坡后第30年生物群落的恢复情况,科研人员对未发生滑坡区域的原始林群落(S1和山体滑坡区域的恢复群落(S2)进行了植被生物量(指某时间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的研究,得到下图所示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未发生山体滑坡区域三类植被的数量明显__________________发生山体滑坡区域。发生山体滑坡区城所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该演替的演替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
(2)该自然保护区不可能是热带森林地区,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发生山体滑坡的区域,如果人为地进行植树造林,可以改变自然状态下的状况,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
(3)随着山体滑坡区域演替的进行,群落物种丰富度逐渐___________________,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分布形成群落的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构,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多于 (2). 次生演替 (3). 草本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 (4). 热带雨林中乔木植物的生物量最高,而图中所示草本植物的生物量最高 (5). 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6). 变大 (7). 垂直 (8). 充分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
【解析】
【分析】
1、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当某个群落受到洪水、火灾或人类活动等因素干扰,该群落中的植被受严重破坏所形成的裸地,称为次生裸地。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生物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3、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受阳光的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详解】(1)据图可知:发生山体滑坡区域三类植被的数量明显多于发生山体滑坡区域;山体滑坡后,原有植被虽不存在,但还可能存在植物的种子、可能发芽的地下茎或植物根系等,在这一基础上形成恢复群落的过程为次生演替;该演替的演替过程是草本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
(2)热带雨林中乔木植物的生物量最高,而图中所示草本植物的生物量最高,故该自然保护区不可能是热带森林地区;在发生山体滑坡的区域,如果人为地进行植树造林,可以改变自然状态下的状况,这说明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3)山体滑坡区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变大);未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分布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这有利于充分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
【点睛】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图示的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8.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柳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生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种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不再变化
B. 种群数量增长过程C点的增长速度最快
C. 阴影部分表示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
D. 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群种内斗争逐渐加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会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波动,在不利条件下还会下降,故A项错误;
C点时种群数量达到K/2,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B项正确;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所淘汰的个体数量,即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C项正确;
由于环境资源有限,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群种内斗争逐渐加强,D项正确。
故选A
19. (内蒙古自治区2020-2021学年高三10月大联考生物试题)农业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机选定一片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个鼠笼,捕获了68只鼠,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置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54只鼠,其中标记的鼠有12只。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该区域中鼠的种群密度较大,约为306只,必须积极防治
B. 由于鼠捕捉释放后再被捕捉的几率变小,所以估算值比实际数量大
C. 草原上鼠与牛、羊等是竞争关系,鼠害会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
D. 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就是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由标志重捕法的计算方法:该区域内种群总数=(重捕数×初次标记数)÷重捕标记数,可知该区域中鼠约有(68×54)÷12=306(只)。
【详解】A、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由于该区域的面积未知,306只能表示该区域的种群数量,不能表示种群密度,A错误;
B、该区域内种群总数=(重捕数×初次标记数)÷重捕标记数,但是鼠经捕捉释放后再被捕捉的概率变小,即重捕标记数偏小,所以估算值比实际值大,B正确;
C、草原上的鼠与牛、羊等都取食草,是竞争关系,鼠害会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C正确;
D、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可能会造成被标记鼠和未被标记鼠死亡,会使调查结果出现偶然性,不准确,D正确。
故选A。
23. (浙江省衢州、湖州、丽水四地2020-2021学年高三11月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下图为某藻类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种群增长曲线,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所示的温度条件下,种群均为逻辑斯谛增长
B. 24.8℃条件下,第10天时种群达到稳定平衡密度
C. 限制种群继续增长的主要因素为光照强度
D. 19.8℃条件下第8天的增长速率比24.8℃条件下第6天的小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据图分析,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符合S型曲线。
2、据图分析,某藻类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种群增长曲线都呈现S型,其中19.8℃条件下环境中所容纳的最大个体数是最小的,24.8℃条件下环境中所容纳的最大个体数是最大的。
【详解】A、由图可知三条曲线表示种群数量都先增加,然后到一定程度后不再下降,符合“S”型曲线,A正确;
B、24.8℃条件下,第10天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所以达到稳定平衡密度,B种群;
C、限制种群继续增长的主要因素为存在环境阻力,包括环境和生物因素,C错误;
D、由图可知,19.8℃条件下第8天的增长速率比24.8℃条件下第6天的小,D正确。
故选C。
17. (浙江省绍兴市2020-2021学年高三11月选考科目诊断性考试生物试题)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自然增长率高的种群单位时间增加的个体数一定多
B. 通过年龄金字塔可以确定每个年龄组中的性比率
C. 受灾后的水稻呈斑块状的稀疏分布属于群落水平结构特征
D. 陆地环境中的群落都将演替成森林群落
【答案】B
【解析】
【分析】
年龄金字塔是表示人口年龄和性别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条形统计图,又称人口金字塔。图的纵轴表示年龄,并按年龄递增顺序自下而上等距排列,年龄组可以是1岁为一组,也可以是5岁、10岁等为一组。图的横轴表示人口数(或百分比),以与纵轴的交点为坐标起点,纵轴左侧为男性,右侧为女性,按人数(或百分比)的单位由小到大等距排列。图中纵轴两侧并列的横向条形图则分别表示各年龄组的男女人数(或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详解】A、自然增长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占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自然增长率高的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不一定多,A错误;
B、通过年龄金字塔中纵轴两侧并列的横向条形图可以得知每个年龄组的雌雄个体比率,B正确;
C、受灾后的水稻呈斑块状的稀疏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C错误;
D、陆地环境中的群落在水分、光照等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才可能演替成森林群落,D错误。
故选B。
12. (广东省 2021届高三综合能力测试试题)生物量是指某一调查时刻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科研人员对某自然保护区地震导致山体滑坡后的30年,进行了生物量研究,对恢复群落和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不同植被类型的研究结果如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研究应选择群落中植被茂密的区域,收获植物并分类后进行生物量测量
B. 图中 S1代表恢复群落的生物量
C. 相对恢复群落,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的光能利用率较高
D. 恢复群落的抵抗力稳定性要高于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
【答案】C
【解析】
【分析】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受阳光的影响)。
【详解】A、选取样地时应随机取样,不能只选择群落中植被茂密的区域,A错误;
B、由于S2群落生物量普遍低于S1,所以图中代表恢复群落生物量的是S2,B错误;
C、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生物量高于恢复群落,因为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的光能利用率较高,C正确;
D、恢复群落的抵抗力稳定性要低于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D错误。
故选C。
15. (华中师大一附中 2020—2021 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中检测)《孟子·梁惠王上》提到: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数罟:细密的渔网)。已知某池塘中某种鱼的环境容纳量为 K。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环境改变会引起环境容纳量(K)的改变
B. 数罟不入洿池的意义是为了保证该种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C. 鱼塘中不同的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 古代时的桑基鱼塘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提高了各营养级间能量的传递效率
【答案】D
【解析】
【分析】
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是环境制约作用的具体体现,有限的环境只能为有限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资源。
【详解】A、环境改变会导致环境容纳量的改变,A正确;
B、数罟不入洿池目的在于使鱼塘中的幼年鱼类能够保留,保证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正确;
C、鱼塘中不同的鱼占据不同的水层是因为不同的鱼的食性不同,不同水层提供的食物不同,C正确;
D、桑基鱼塘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使能量更多流向人类有利的方向,提高能量的利用率,D错误。
故选D。
15. (华中师大一附中 2020—2021 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中检测)《孟子·梁惠王上》提到: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数罟:细密的渔网)。已知某池塘中某种鱼的环境容纳量为 K。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环境改变会引起环境容纳量(K)的改变
B. 数罟不入洿池的意义是为了保证该种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C. 鱼塘中不同的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 古代时的桑基鱼塘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提高了各营养级间能量的传递效率
【答案】D
【解析】
【分析】
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是环境制约作用的具体体现,有限的环境只能为有限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资源。
【详解】A、环境改变会导致环境容纳量的改变,A正确;
B、数罟不入洿池目的在于使鱼塘中的幼年鱼类能够保留,保证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正确;
C、鱼塘中不同的鱼占据不同的水层是因为不同的鱼的食性不同,不同水层提供的食物不同,C正确;
D、桑基鱼塘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使能量更多流向人类有利的方向,提高能量的利用率,D错误。
故选D。
14. (浙江省嘉兴市2020-2021学年高三12月教学测试)下图表示长期使用杀虫剂对某昆虫种群密度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杀虫剂使该昆虫发生定向变异
B. 第0~6年间,该昆虫抗药基因的基因频率增大
C. 第0~6年间,该昆虫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 第6~12年间,该昆虫种群呈现指数增长
【答案】B
【解析】
【分析】
长期使用杀虫剂,昆虫的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原因:昆虫中存在着抗药个体和不抗药个体,使用杀虫剂后,由于杀虫剂的选择作用,具有抗药性个体生存并繁殖后代的机会增大,抗药性基因传递给后代,不抗药个体生存、繁殖后代的机会降低,不抗药基因传递给后代的机会减小,由于杀虫剂的长期使用,抗药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逐渐增大,不抗药基因频率逐渐降低。
【详解】A、抗药性基因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故杀虫剂不能使该昆虫发生定向变异,A错误;
B、杀虫剂对变异起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升高,不抗药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逐渐降低,故第0~6年间,该昆虫抗药基因的基因频率增大,B正确;
C、分析曲线图可知,第0~6年间,该昆虫的种群密度逐渐减小,所以,该昆虫第0~6年间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错误;
D、由图可知,第6~18年间该昆虫种群密度有最大值(K值),则其生长呈“S”型增长,所以,第6~12年间,该昆虫种群呈现“S”型增长,D错误。
故选B。
14. (诸暨市2020年12月高三诊断性考试试题)将少量酵母菌接种到10ml 体积的培养液中,其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下图所示,据图做出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静置培养,酵母菌个体在培养液中呈均匀分布
B. 在9h之前,种群起始增长很慢,但随着种群基数的加大,增长越来越快
C. 在21h之后,延长培养时间,酵母菌数量将围绕种群的平衡密度上下波动
D. 将等量酵母菌接种到5ml体积的培养液中,培养条件相同该菌的环境容纳量不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曲线表示S型曲线,即在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详解】A、静置培养,要使酵母菌个体在培养液中呈均匀分布,需要摇匀,A错误;
B、在9h之前,种群起始增长很慢,但随着种群基数的加大,增长越来越快,9h时增长最快,B正确;
C、在21h之后,延长培养时间,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逐渐耗尽,酵母菌数量逐渐减少,C错误;
D、将等量酵母菌接种到5ml体积的培养液中,培养条件相同该菌的环境容纳量降低,D错误。
故选B。
26. (诸暨市2020年12月高三诊断性考试试题)某湿地由近水边到陆地可分为光滩区、近水缓冲区、核心区等区域,不同区域都有其独特的生物资源。
(1)这些区域的不同体现了湿地群落的_____结构。出现该现象的环境因素主要是_____。
(2)经测算,湿地中鸟类所摄取的杂草、害虫等食物的能量远大于鸟体内有机物中的能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人员欲调查新迁入此地的某种鸟类的早期种群数量变化,没有采取标志重捕法画是进行逐个计数,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湿地内丰富的植物群落,能够吸收大量的 CO2,缓解_____。大气中CO2,能够随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因此碳循环具有________。
【答案】 (1). 水平结构 (2). 水分 (3). 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以粪便形式排出体外 (4). 新迁入鸟类个体数量少,分布范围小 (5). 温室效应 (6). 全球性
【解析】
【分析】
1.种群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因素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2.种群的数量变化包括种群数量增长、波动和下降,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模型包括“J”型增长曲线和“S”型增长曲线,环境容纳量是指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前提下,所容纳的最大种群数量,又叫K值。
3.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不同,物种数目多少又叫群落的丰富度;群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4.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信息的类型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还能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
5.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详解】(1)湿地中核心区和近水缓冲区物种组成的不同体现了湿地群落具有水平结构。水分是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
(2)鸟类摄食后能量的去向有同化量和粪便量,其中同化量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一部分呼吸作用散失,还有一部分被下一营养级捕食,因此导致湿地中鸟类所摄取的杂草、害虫等食物的能量远大于鸟体内有机物中的能量。
(3)新迁入鸟类个体数量少,分布范围小,因此无需采取标志重捕法,而是进行逐个计数。
(4)温室效应是由于二氧化碳的排放大于二氧化碳的吸收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量升高引起的,湿地内丰富的植物群落,能够吸收大量的 CO2,可缓解温室效应,大气中的CO2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说明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点睛】题考查学生理解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群落的特征及空间结构、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等知识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解答问题。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16 种群和群落-2022届高三生物模拟试卷分类汇编,共59页。
这是一份专题16 种群和群落-2021届山东高三生物模拟试卷分类汇编(6月刊),共25页。
这是一份专题19 生物技术实践- 高三生物模拟试卷分类汇编(1月刊),共1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