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1 等腰三角形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1 等腰三角形教案设计,共1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内容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学习目标,评价活动方案,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1节《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与活动建议】探索并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底边上的高线、中线及顶角平分线重合。 【内容与学情分析】在八年级上册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学生已经感受了证明的必要性,并通过平行线有关命题的证明过程,习得了一些基本的证明方法和基本规范,积累了一定的证明经验;在七年级下,学生也已经探索得到了有关三角形全等和等腰三角形的有关命题,这些都为证明本节有关命题做了很好的铺垫。本节将进一步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有关定理、公理证明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有关定理,由于具备了上面所说的活动经验和认知基础,本节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寻求命题的证明。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作为证明基础的8条公理的内容,应用这些公理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在证明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证明过程,掌握推理证明的基本要求,明确条件和结论,能够借助数学符号语言利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熟悉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2.能力目标: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证明是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发展学生的初步的演绎逻辑推理的能力;鼓励学生在交流探索中发现证明方法的多样性,提高逻辑思维水平;3.情感与价值目标启发引导学生体会探索结论和证明结论,及合情推理与演绎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补充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引导学生对图形进行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探索证明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思路与方法,掌握证明的基本要求和方法。难点:明确推理证明的基本要求如明确条件和结论,能否用数学语言正确表达等。 【学习目标】1、能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2、会应用等腰三角形的2个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3、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4、能有条理地用严谨的几何语言表达。 【评价活动方案】1.第四环节:活动1,证明猜想1以及活动2,口述证明猜想2的探究过程中,关注学生能否用多种方法证明,以及严谨书写证明过程,完成猜想1的证明。能否用有条理的几何语言叙述猜想2的证明,以评价目标1。2.第五、六、八环节:关注学生应用等腰三角形性质解决问题的完成情况、熟练度、对题率等以评价目标2。3.第四环节的活动1,第六环节的活动2,以及第八环节,关注学生书写证明过程的格式、步骤、规范性、严谨性、正确性,以评价目标3。4.关注第四环节:活动2,口述证明猜想2,以及提问 “三线合一”符号语言与文字语言的转化,和第五环节,“小先生”口述解题过程,以及环节六,各个练习题的口述表达情况,以评价目标4。【教学活动设计】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欣赏美丽的建筑,感受等腰三角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它的轴对称美。 问题1: 美丽的建筑物中,有你熟悉的几何图形吗?答:等腰三角形。问题2: 为什么建筑物中通常设计有等腰三角形?答:因为等腰三角形具有①三角形的稳定性,使建筑物坚固。②具有轴对称性,有对称美,使建筑物更美观。活动目的: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欣赏美丽的建筑,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等腰三角形的重要性和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引入新课做好准备。感受到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欣赏它的对称美,为以下各个环节,亲自动手做一个等腰三角形、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做好理论铺垫。通过亲身经历提炼有关数学信息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在直观有趣的问题情境中学到有价值的数学。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增加学生之间的凝聚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课堂效率。活动注意事项:欣赏美丽的建筑,抽象出熟悉的几何图形------等腰三角形。感受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特别重要。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是本节课各个环节,亲自动手做一个等腰三角形、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理论基础。在这一环节中,应让学生充分感受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美,教师充分强调它的轴对称性。第二环节:动手做一做,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请同学们根据等腰三角形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动手做一做,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活动目的: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加深对等腰三角形轴对称性的体会。并且体会到等腰三角形沿对称轴对折后,两侧能够完全重合。为探究等腰三角形的2条性质,做好感知铺垫。并且通过两侧完全重合,启发学生从全等的角度,去探究证明接下来要学习的性质。活动注意事项:注意提示学生,动手剪出等腰三角形的依据: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留心观察每位同学的操作,给予必要提示。通过剪一剪的活动,使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信心,给予充分表扬鼓励。 第三环节:观察实验请将自己手中的等腰三角形沿折痕对折 1、观察你制作的等腰三角形,具有什么特征?你能得到那些相等的量?2、小组成员间交流自己的发现,并总结概括出等腰三角形的特征。答: ①AB=AC ②∠B=∠C ③ BD=CD ④∠1=∠2 ⑤∠ADB=∠ADC=90°活动目的:启发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观察沿折痕对折时,重合的量,从而发现,五组等量关系。这五组重合而得的等量的前两组①AB=AC ②∠B=∠C为猜想、证明等腰三角形性质1(等边对等角)提供感知与证明依据。这五组重合而得的等量的后三组③ BD=CD ④∠1=∠2 ⑤∠ADB=∠ADC=90°为猜想、证明等腰三角形性质2(等三线合一)提供感知与证明依据。活动注意事项: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的思想充分交流,认知更加完整。必需提供给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组发现的等量关系的机会,并且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是如何通过折纸操作,得到5组等量的。在他们的演示与语言叙述中,更加深了他们对轴对称,以及所得5组等量的理解。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思维的机会。第四环节:观察、发现、提出猜想,并证明猜想的正确性,得到等腰三角形性质。活动1:观察、提出 猜想1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并小组讨论交流证明该命题的正确性,得到等腰三角形性质1。问:看5组等量,第1组等量反应等腰三角形什么特性?答:两腰相等。问:第2组量反应等腰三角形什么特性?答:两底角相等。问:因此,我们可以得到怎样一个猜想?答:猜想1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问:我们猜想得到一个命题,下一步该做什么?答:证明命题是否正确。问:谁能说一下,证明一个命题的步骤是什么?答:第一步,找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第二步,把题设写成已知,把结论写成求证。第三步是严谨的证明问:这个命题的题设是什么?答:等腰三角形问:结论是什么?答:两个底角相等问:请你说出已知和求证。答:已知:AB=AC求证:∠B=∠C问:在完成第三步---严谨证明之前。首先,回顾一下证明2个角相等的方法有哪些?答:通常有三种方法:方法一,利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证明。方法二,找出或构造平行线,利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证明。方法三,找出或构造全等三角形,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证明。接下来,每个小组根据回顾的的证明2个角相等的方法,交流讨论猜想1的证明。尽可能找出更多的证明方法。特别,给大家提示,必要时,添加辅助线!添加辅助线时,要考虑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考虑到对称轴!我们来交流。展示一下各小组证明方法:(小组代表,板书证明过程) (法一) (法二) (法三) 我们得到,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1性质定理1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问:谁能用符号语言描述定理1?答:符号语言:∵AB=AC (已知) ∴ ∠B=∠C (等边对等角)活动目的:通过观察活动,以及小组讨论交流,获得有关等腰三角形性质命题的证明思路,并通过进一步的整理,再次感受证明是探索的自然延伸和发展,熟悉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活动注意事项:由于有了教师引导下学生的活动,以及具体的折纸观察操作,学生一般都能猜想到有关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命题,证明得到的命题是否正确,这一环节,有些同学可能没有思路、方法。在学生小组的交流中,通过同伴的互相提示、补充,一般都可以完成证明。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小组的巡视,提醒学生思考多种证明思路,思考不同的辅助线之间的关系,探究多种证明方法,通过严谨的证明,认识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1。活动2:观察、提出 猜想2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并口述证明该命题的正确性,得到等腰三角形性质2。问:大家看5组等量,第3组等量反应AD是什么特殊线段?答: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线。 问:第4组等量反应AD是什么特殊线段?答: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问:第5组等量反应AD是什么特殊线段?答: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问:因此,我们可以得到怎样一个猜想?猜想2: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问: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教师点拨)答:可以如此理解:1.已知一条线段是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可得它也是底边上的高,顶角的平分线。2.已知一条线段是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可得它也是底边上的中线,顶角的平分线。3.已知一条线段是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可得它也是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问:下面,对比猜想1的3种证明方法,那位同学能口述一下猜想2的证明?请一位同学到讲台口述证明过程。 通过证明,我们得到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符号语言填空: 问:把第(1)条转换成文字语言是:答:已知AD是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则它也是底边上的中线,顶角的平分线。问:把第(2)条转换成文字语言是:答:已知AD是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则它也是底边上的高,顶角的平分线。问:把第(3)条转换成文字语言是:答:已知AD是是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则它也是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问:不错,大家已经理解了“三线合一”。下面我口述一个命题,大家判断正确吗?等腰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三线合一。问:不对!谁能举个反例?答:等腰三角形ABC中,底角∠B的角平分线BD,腰AC上的中线BE, 腰AC上的高BF,这三条线段:BD、BE、BF,就不重合。问:因此,你想提醒大家什么?答:“三线合一”应该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活动目的:通过观察五组等量的后三条等量关系,得出“三线合一”的猜想。仿照猜想1的多种证明方法,启发学生口述猜想2的证明方法,以发展学生有条理地用严谨的几何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填空题的形式完成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2的符号表达,使同学们更加乐于思考。对于探究性质定理2的三种符号表达的同时,提问相应的三种文字语言表达,有效锻炼了符号语言与文字语言的转化。活动注意事项:口述猜想2的证明对学生而言,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学生的几何语言表达能力还在发展完善的过程中,有时候表达的不够严谨、不够完善,都是在情理当中,教师应予以足够的耐心指导,给予充分的鼓励。第五环节:学以致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大家学习得非常棒!下面看看大家会用性质解决问题吗?如图,厂房屋顶钢架外框是等腰三角形,其中AB=AC,立柱AD⊥BC.已知∠B=30°, BC=6m,那么:∠BAC= ,BD= .请小组讨论交流,解决问题。问:哪位同学当小先生,讲台上讲解解决问题的步骤?答:∵ AB=AC, AD⊥BC. ∴在RT△ADB中,∠BAD=90°-∠B=90°-30°=60°∵AB=AC, AD⊥BC.∴∠BAC=2∠BAD=2(是底边上的高,也是顶角平分线)∵AB=AC, AD⊥BC.∴BD=BC==3(米) (是底边上的高,也是底边上的中线)活动目的:以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完成“学以致用”,以便于刚学会的性质在应用时,少数同学能力不足,可以在小组交流的同时,得到启发和帮助,得以学会知识的运用。另外,请一位同学当小老师,讲解解题过程。既锻炼了该学生的几何语言表达能力,又引起其他听众的兴趣。活动注意事项:“小老师”在讲解时,未必每人都能听懂。教师此时可以以提问“小老师”两个问题的形式,把重点的性质用在一问一答中加以强调指明。第六环节:以“比一比”的形式,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新知活动1:比速度,看谁抢答,又对又快! 1、 等腰△ABC的两条边长分别为3和4,则△ABC的周长= .2、等腰△ABC的两条边长分别为3和7,则△ABC的周长= .问:你能说说以上两个题区别吗?答:已知两条边长度,求等腰三角形周长,第一步分两种情况讨论,第二步判断两种情况是否都满足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如果都满足,则有2个答案;如果只有一种满足,则1个答案。3.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100°,底角度数为 .4.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40°, 则顶角度数为 .问:你能说说以上两个题区别吗?答:钝角只能作等腰三角形的顶角,锐角既可以作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也可以作等腰三角形的底角。5.在△ABC中,若AB=AC,∠B=∠A,则∠C= .问:你能说说解决这个题的关键是什么?答:由等边AB=AC,得等角∠B=∠C.注意等边对等角这个定理使用时的对应关系。活动目的:以比速度,抢答方式,完成比较简单的一组练习。消除了同学们的疲劳,引起积极的学习兴趣。在相应的对比练习之后设问,使学生清晰对比出一类问题的处理方法,以及区别之处,达到方法总结的目的。活动注意事项:在相应的每道抢答题后面,应该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或上课之前,布置成预习作业,课堂提问检查完成。活动2:比一比,看谁本领大大家的速度快的惊人,接下来比比谁的本领大吧!如图,在△ABC中,AB=AC,点D是BC边上的中点,DE、DF分别垂直AB、AC于点E和F.求证:DE=DF.(请大家独立思考完成。)请两位同学板书不同的证明方法,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法一) (法二) 活动目的:设计该练习题,保证了学生有梯度的练习。为满足学生学习的不同需求,在都能获得必要发展的前提下,真正做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增强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两位同学板书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给其他同学提示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活动注意事项:要求该练习题必须以学生独立思考为前提,之后,比本领,自主到讲台讲解,并板书。注意学生严谨的几何语言的表达,以及规范的证明书写。第七环节:学有所思首先,请每个小组交流讨论总结一下这堂课,谈谈你的收获,从知识收获与方法收获两方面畅所欲言。接着,请几个组代表发言,谈谈自己组的收获。以小组发言的形式,向大家展示:知识收获:方法收获:之后,教师总结本节课知识图,与探究学习数学的方法过程图。 课堂小结的最后,教师再次强调作为证明基础的8个基本事实,希望大家要牢记!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4.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5.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6.两边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7.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8.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活动目的:以小组交流讨论的形式总结一下这堂课,从知识收获与方法收获两方面畅所欲言,谈收获。使学生在知识内容与探究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过程2个层面,都有所体会、心得。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网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触类旁通。最后,教师再次强调牢记作为证明基础的8个基本事实,为证明,掌握好强有力的依据。活动注意事项:教师注意在知识内容与探究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过程,2个方面的点拨。为巩固证明基础的8个基本事实,可以布置记忆作业,希望更进一步熟记。 第八环节:当堂检测《1.1等腰三角形(1)》当堂评测练习一、选择题:(在每个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所选选项前面的字母标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如图,在△ABC中,AB=AC,过点A作AD∥BC,若∠1=70°,则∠BAC的大小为( )A.40° B.30° C.70° D.50° 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72°,则其顶角为( )A.36° B.45° C.60° D.72°或36°3.等腰三角形的一边为3,另一边为8,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 )A.14 B.19 C.11 D.14或19二、 填空题:4.如图,AB∥CE,BF交CE于点D,DE=DF,∠F=20°,则∠B的度数为 . 三、证明题:5. 已知:AB=AC,BD=DE.求证:DE∥AC. 活动目的:检测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 活动注意事项:小组成员互相批改、纠错订正。小组长统计完成情况、评价组员。教师评价小组。实现评价方式多样化 。第九环节:布置作业1、基础巩固:课本第4页 习题1.12、提高能力:用三种方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线合一”。3、熟背作为证明基础的8个基本事实。4、(选作)动手做一做:墙上钉了一根木条,小明想检验这根木条是否水平.他拿来一个如图所示的测平仪,在这个测平仪中,AB=AC,BC 边的中点D 处挂了一个重锤.小明将BC 边与木条重合,观察此时重锤是否通过A点.如果重锤过A点,那么这根木条就是水平的.你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吗? 活动目的:尊重学生个体存在差异的客观事实,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所以作业的设计分层要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第十环节:教师寄语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 ——毕达哥拉斯 活动目的:把毕达哥拉斯的名言送给学生作为指路明灯,希望大家在注重知识学习的同时,更要注重获取知识的方法学习,以及过程体会。【教学反思】与学生探究学习完《等腰三角形(1)》这节课,我的最大体会是教学活动必须要给学生提供探索交流、操作、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教会学生如何探究获取知识的方法、途径和过程体验,远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一、结合实际生活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蕴含着数学问题。 “开门见山,直入课题”,我首先让学生欣赏美丽的建筑,在生活实际中找出等腰三角形,同学们一下子进入学习的状态,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开始了一堂课的探究。与之相呼应的是,在课的最后,留给学生的思考作业:关于“三线合一”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原理,更是让学生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二、组织实践操作活动,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本节课以“等腰三角形”为主线索,用“动手”贯穿整堂课。首先,就让学生动手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接着,请学生做观察实验,在学生动手折纸、动眼观察、动脑思考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学生就会发现:哦,原来等腰三角形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对称轴就AD所在的直线,而后就能很顺利地探索出五组等量关系,猜想出“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这两个命题了。这样的实践活动,确实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体验和感知,有效地激励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三、创造情感体验的机会,激活学生的思维空间数学教学中,我们不应只考虑学生应该学习什么,而应更多考虑,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数学,需要怎样的数学活动方式。惟有如此,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才会产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体验,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空间,产生强大的后续学习的动力。在本节课堂上,我注意给学生创造情感体验的机会:在数学实验中,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在独立思考中,体验了到数学科学的奥妙;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到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在尝试完成例题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在巩固练习中,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在课堂小结中,体验到了学习数学无止境……四、创设感悟情境,拓展感悟空间,提高学生触及数学本质的能力教的真谛在于“导”,学的成功在于“悟”。不通过感悟的数学知识对学生来讲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将数学知识内化成为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并使其有所体悟,这样的数学知识对学生来讲才是有实在意义的,所以感悟在数学学习中具有核心地位。而感悟来源于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不是一味的追求“热闹”,而是非常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感悟情境,不管是在导入新课,还是在探索新知,或是在例题解析,我都尽量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中,并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独立地深入思考,感悟数学本质。 五、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 把毕达哥拉斯的上述名言,送给学生作指路明灯。再次告诉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很重要,但比学习知识更加重要的是学会探究、发现、猜想、证明、应用知识的方法、途径和过程体验。总之,本节课围绕着“等腰三角形”这条主线,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表述、动脑思考来参与学习过程,这既重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又重视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既重视了能力培养,又重视了学生情感的产生和保持。当然,每一节数学课结束之后,总是思绪万千,本节课也是的,总觉得有些问题值得探讨,主要有以下几个: 怎样才能够充分的利用有效的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并掌握新知识?怎样才能让学生在一般与特殊的对比中运用发现法?由观察比较到验证归纳,再到推理论证;由个别形象到一般抽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的思维由形象直观过度到抽象的逻辑演绎,层层展开,步步深入,进一步体会等腰三角形所具有的特征。揭开对“三线合一”正确理解的疑难。同时,在实施合作式学习时,教师要对“收”“放”“度”有充分的把握,否则时间分配不合理,造成拖堂。 所以这些方面还值得我进一步去反思、去探究。此外,这节课存在着不足之处,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改进:1、课堂练习的5道抢答题,应该预留出一段时间供学生思考,使思维不够敏捷的同学也有较长时间思考,避免思维敏捷的同学说出答案后,前者只能听从他人答案、顺从他人的思路进行被动学习。显然,预留时间不够充分,今后一定注意从设计环节上加以完善。2、本班学生的数学语言、几何语言、表达能力均需要着重培养,有意识地加强锻炼,使他们的表达更严谨、逻辑性更强,这是今后我需要下功夫的地方。这节课结束了,但摆在我面前的道路实在是任重而道远。就让我和学生们一起成长,一起体会他们的主动与积极给我带来的震撼,一起来感悟我们在探究学习中,对学生自主性培养所遵循的几条原则: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去创造。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1 等腰三角形教案,共4页。
这是一份青岛版八年级上册1.1 全等三角形获奖教学设计,共5页。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1 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