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01 从常考“十大题材”入手: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答题术语+习题专练)-202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培优专用(术语+专练)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01 从常考“十大题材”入手: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答题术语+习题专练)-202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培优专用(术语+专练)(原卷版).docx
    • 解析
      01 从常考“十大题材”入手: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答题术语+习题专练)-202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培优专用(术语+专练)(解析版).docx
    01  从常考“十大题材”入手: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答题术语+习题专练)-202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培优专用(术语+专练)(原卷版)第1页
    01  从常考“十大题材”入手: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答题术语+习题专练)-202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培优专用(术语+专练)(原卷版)第2页
    01  从常考“十大题材”入手: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答题术语+习题专练)-202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培优专用(术语+专练)(原卷版)第3页
    01  从常考“十大题材”入手: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答题术语+习题专练)-202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培优专用(术语+专练)(解析版)第1页
    01  从常考“十大题材”入手: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答题术语+习题专练)-202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培优专用(术语+专练)(解析版)第2页
    01  从常考“十大题材”入手: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答题术语+习题专练)-202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培优专用(术语+专练)(解析版)第3页
    还剩2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01 从常考“十大题材”入手: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答题术语+习题专练)-202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培优专用(术语+专练)

    展开

    这是一份01 从常考“十大题材”入手: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答题术语+习题专练)-202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培优专用(术语+专练),文件包含01从常考“十大题材”入手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答题术语+习题专练-202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培优专用术语+专练解析版docx、01从常考“十大题材”入手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答题术语+习题专练-202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培优专用术语+专练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1页, 欢迎下载使用。
    1 从常考“十大题材”入手:读一首诗知一类诗
    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代诗歌大致有题(咏)画抒怀诗、干谒言志诗、山水田园诗、即事(景)抒怀诗、羁旅思乡诗、咏物言志诗、送别怀人诗、爱情闺怨诗、边塞征战诗、咏史怀古诗等几种类型。相同题材的诗歌在“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上往往有相似、相近、相通之处。从题材入手,可以激活已有的知识积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而迅速、准确地解读诗歌。
    (一)古代诗歌分类

    1.古体诗
    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皆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究对仗、平仄,没有字数、句数的限制,押韵较自由。
    2.近体诗
    也叫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这类诗讲究字数、句数、平仄、对偶、押韵等,规矩很多。
    3.词
    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字,字有定声。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单调只有一段,双调分两大段,每段的平仄、字数、句数大体一致。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二、 常见题材例举
    (一)题(咏)画抒怀诗——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
    对接教材篇目:《惠崇春江晚景》(苏轼)、《墨梅》(王冕)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题画诗就是把诗题在画面上,是绘画章法的一部分;广义的题画诗,是品评画作之诗(咏画诗)和题于画面之诗的统称。
    内容
    题画诗基本内容是绘画题材、内容、思想的评定,是对作品格调的艺术总结。
    (1)化静为动。运用联想将画面上静止的景物人物写活写动,画中景物、人物如在读者眼前。
    (2)变无为有。题画诗不仅写画面上有的景物,而且写画面上没有的景物。
    (3)借题发挥。大部分的题画诗还是作者借题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抒发自己的感情,表白自己的心志,寄托深沉的感慨,或是宣泄内心的不满。
    (4)虚实结合。诗人善于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将诗情与画意融为一体,创造出优美深邃的意境。
    标志
    (1)标题中往往含有题、丹青、画家名号、画作名称等字眼。
    (2)根据画作内容而定,属于诗画互补的审美意象。
    ①山水画题画诗中所绘之景。
    ②人物画题画诗中所画之人。
    ③花鸟画题画诗所状之物。
    情感
    (1)抒发作者对意象的赞美。
    (2)对画作技艺的品判。
    (3)对画面意境的咏叹。
    (4)借画表心志、寄感慨。
    [边练边悟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9分)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杜 甫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
    壮哉昆仑方壶①图,挂君高堂之素壁。
    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
    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②洪涛风。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③。
    【注】 ①方壶:神话中的东海仙山。这里泛指高山,并非实指。②亚:通“压”,俯偃低垂。③并州:地名。唐朝时期的河东道,即今山西太原,当地制造的剪刀非常有名,有所谓“并州剪”。相传晋索靖观赏顾恺之画,倾倒欲绝,不禁赞叹:“恨不带并州快剪刀来,剪松江半幅练纹归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的前四句先不谈画,而是写王宰不愿受时间的催迫而仓促作画,“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诗人极力赞扬王宰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
    B.“赤岸水与银河通”写赤岸水仿佛与天上的银河相通,这里形容水势的壮美,与前面描绘山势的雄奇相呼应。
    C.“舟人”两句写在狂风激流中,渔人正奋力驶向岸边躲避,山上树木被掀起洪涛巨浪的暴风吹得低垂俯偃。诗人着重渲染风猛、浪高、水急的特点,使整个画面神韵飞动。
    D.“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诗人高度评价王宰山水图在构图布局和透视比例等方面运用的旷古未有的技巧,在一尺见方的画作上绘出了万里江山景象,精练地概括了我国古代山水画的美学特色。
    解析:选D。“咫尺”只是表示画面小,但并不一定是“一尺见方”。
    (2)请赏析本诗最后两句。(6分)
    答:                                    
    答案:诗的最后两句句意为:不知从哪里弄来锋利的剪刀,把吴淞江水也剪来了一半。这里运用典故,诗人以索靖自比,将王宰的画和顾恺之的画相提并论,一方面赞美了王宰的画逼真传神,另一方面惊叹于昆仑方壶图的巨大艺术感染力,写得含蓄简练,精绝无比。
    【白话诗歌】 十天画完一条河,五天画完一块石头。王宰作画不愿受时间的催逼,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后,才从容不迫地将真迹留于人间。挂在高堂白壁上的昆仑方壶图,山岭峰峦,巍峨高耸,蔚为壮观。图中的江水以洞庭湖的西部为源头,一直绵延流向日本东部的海面,岸边的水势非常浩渺,纵目望去,好似天水相接,连为一体,与银河相通。画面上云雾迷漫,飘忽不定,云团飞动。在狂风激流中,渔人正奋力驾船向岸边驶去,山上的大树被狂风吹得倾斜了。王宰的画在构图、布局等方面堪称旷古未有,他能在很小的画面上绘出万里江山的景象。不知从哪里弄来锋利的剪刀,把吴淞江水也剪来了一半。

    1.(2019·北京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①
    陈与义
    其 一
    巧画无盐②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③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 四
    含章④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⑤。
    【注】 ①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②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③从教:任凭。④含章: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⑤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C [C项,“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分析错误。第一首诗提及桃李是为了衬托出梅花的风韵之美,不是“对比”;且第二首诗并未提及桃花、李花。]
    (2)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解析] 第一首诗赞美梅花虽然被画成黑色,但梅花“清姝”的气质和风韵立现。第二首诗说画师将白梅画成黑色,乃是“遗貌取神”,他追求的是神韵而不拘泥于梅花的外在颜色,尤其“意足不求颜色似”道破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的境界。
    [答案] 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姝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二)干谒言志诗——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对接教材篇目:《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干谒言志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自荐信。
    内容
    一些文人为求得进身机会(科举登第、入仕、入幕等),十分含蓄地写一些诗歌,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
    (1)比喻。登龙门、折桂喻登第,落羽比喻落第,飞鸟、良马喻己。
    (2)对比。孤鸿燕雀相比,衬托高洁之志;凤凰与蚂蚁相比,显示双方地位悬殊。
    (3)双关。干谒诗大都具有表里双层意蕴,其表层意蕴常取自比喻性的意象或描述性的意象;而里层意蕴则取自象征性的意象。
    (4)借景抒情。借四海升平之景表达对显贵的赞美。
    标志
    (1)标题中往往含有“奉呈”“奉赠”“投赠”“献”“上”、显贵的官名(姓)等字眼。
    (2)诗风不同,意象不定。朱庆余的温婉含蓄,多生活类意象;孟浩然的恳切朴素,多阔大类意象……
    情感
    (1)对自己才华的昂扬自信。
    (2)积极入仕的急切心情。
    (3)对推荐者的赞美。
    (4)潇洒旷达、傲视权贵的态度。
    (5)贫贱骄人、悲愤难鸣的心情。
    (6)命运多舛、出身寒微、无所依托的苦闷。
    [边练边悟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9分)
    和谈校书秋夜感怀,呈朝中亲友①
    白居易
    遥夜凉风楚客②悲,清砧繁漏月高时。
    秋霜似鬓年空长,春草如袍③位尚卑。
    词赋擅名来已久,烟霄④得路去何迟。
    汉庭卿相皆知己,不荐扬雄⑤欲荐谁?
    【注】 ①此诗是诗人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所作。谈校书应为诗人在朝为官时的同事、朋友。②楚客:指贾谊。③袍:官袍。④烟霄:比喻显赫地位。⑤扬雄:擅长词赋写作,曾被大司马王音推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句中的“遥夜”和“凉风”照应了标题中的“秋夜”,点出了诗人所处的环境。
    B.第二句通过对捣衣声和滴漏声的描绘,以动衬静,营造出月夜清幽的氛围。
    C.第五句中的“擅名”,指有名声。这句是说诗人在词赋方面享有好声名已很长时间了。
    D.第六句中的“去何迟”与上句中的“来已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诗人的心绪。
    解析:选B。B项,结合上句中的“悲”,再从此句中捣衣声的“清”、滴漏声的“繁”、月亮的“高”可以看出此处营造的氛围是凄清的,故“清幽”不当,写捣衣声和滴漏声也是为了突出气氛的凄清。故答案为B。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抓住关键意象和情感关键词分析。“楚客悲”借贾谊经历,暗寓自己被贬他乡的悲愁;“秋霜似鬓”“春草如袍”,用比喻表现“位尚卑”,抒发年长官微的慨叹;“不荐扬雄欲荐谁”,以扬雄自比,借“荐扬雄”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文才卓绝却无伯乐引荐的苦闷之情。
    答案:①诗人借贾谊流落楚地的经历,暗寓了自己被贬他乡的悲愁。②鬓发像秋天的白霜,官袍还是卑微的青色,诗人运用比喻,抒发年长官微的慨叹。③诗人借“荐扬雄”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文才卓绝却无伯乐引荐的苦闷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和谈校书秋夜感怀,呈朝中亲友①
    白居易
    遥夜凉风楚客②悲,清砧繁漏月高时。
    秋霜似鬓年空长,春草如袍③位尚卑。
    词赋擅名来已久,烟霄④得路去何迟。
    汉庭卿相皆知己,不荐扬雄⑤欲荐谁?
    【注】 ①此诗是诗人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所作。谈校书应为诗人在朝为官时的同事、朋友。②楚客:指贾谊。③袍:官袍。④烟霄:喻显赫地位。⑤扬雄:擅长词赋写作,曾被大司马王音推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中的“遥夜”和“凉风”照应了标题中的“秋夜”,点出了诗人所处的环境。
    B.第二句通过对捣衣声和计时刻漏声的描绘,以动衬静,营造出月夜清幽的氛围。
    C.第五句中的“擅名”,指有名声。这句说诗人在词赋方面享有好声名已很长时间了。
    D.第六句中的“去何迟”与上句中的“来已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的心绪。
    B [B项,结合上句中的“悲”,再从此句中捣衣声的“清”、滴漏声的“繁”、月亮的“高”可以看出此处营造的氛围是凄清,故“清幽”不当,写捣衣声和计时刻漏声也是为了突出气氛的凄清。]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解析] 答题时要抓住关键意象和情感关键词分析。“楚客悲”借贾谊经历,暗寓自己被贬客居他乡的悲愁;“秋霜似鬓”“春草如袍”,用比喻表现“位尚卑”,年长官微的慨叹;“不荐扬雄欲荐谁”以扬雄自比,借“荐扬雄”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文才卓绝却无伯乐引荐的苦闷之情。
    [答案] ①诗人借贾谊流落楚地的经历,暗寓了自己被贬客居他乡的悲愁。②鬓发像秋天的白霜,官袍还是卑微的青色,诗人运用比喻,抒发年长官微的慨叹。③诗人借“荐扬雄”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文才卓绝却无伯乐引荐的苦闷之情。
    (三)山水田园诗——山光水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
    对接教材篇目:《过故人庄》(孟浩然)、《山居秋暝》(王维)、《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饮酒(其五)》(陶渊明)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山水田园诗是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
    内容
    山水田园诗的基本内容是自然山川与田园风物。
    (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写景的表现手法有:①白描与工笔;②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③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④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
    (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②乐景写哀情。
    标志
    (1)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田园诗指主要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
    (2)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情感
    (1)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
    (2)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3)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
    (4)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
    (5)表达对现实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西亭书事①
    曾 巩
    一番雨熟林间杏,四面风开水上花。
    岸尽龙鳞盘翠筱②,溪深鳌背露晴沙。
    陇头刈麦催行馌③,桑下缲丝急转车。
    总是白头官长事,莫嫌粗俗向人夸。
    【注】 ①本诗写于曾巩任齐州(今济南)知州期间,水西亭为其任职时所建。②翠筱:翠竹。③馌:给在田间劳动的人送饭。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一番雨”催熟“林间杏”,既点出节令又寄托诗人的情感,读来饶有意趣。
    B.次句写水上花开,用语虽简,却既能突出水西亭的环境优美,又暗含诗人的欣喜之情。
    C.“溪深鳌背露晴沙”一句表现的意境,与杜甫《登高》中“渚清沙白鸟飞回”类似。
    D.诗歌前两联写美景,后两联写农事,叙写内容的变换巧妙,表现了诗人对丰收的喜悦。
    C [C项,分析错误。诗歌前四句为一层,主要描绘水西亭周围优美的景色。首联写雨过杏熟,风来荷开,既交代节令,为下面写农忙景象做铺垫,又寓情于景,含蓄表露诗人欣喜自得的心情,为结尾的“向人夸”张本。颔联紧承首联,放开视野,河岸、翠竹、溪水、晴沙等景物渲染出乡村秀美宁静的氛围,进一步强化了诗人面对自己治下安宁乡村的欣喜自得之情。因此,“溪深鳌背露晴沙”所表现的意境,应当是秀美宁静的。这与杜甫《登高》中“渚清沙白鸟飞回”一句所表现的冷清萧瑟的意境是不同的。]
    (2)这首诗与白居易《观刈麦》都写到刈麦场景,但所写的内容和所引发的情感却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解析] 根据题干要求,应紧扣“刈麦场景”这一要求,先梳理内容的不同,再分析情感的不同。本诗中,写“刈麦场景”的诗句只有“陇头刈麦催行馌”一句,由“催”字可知所写内容是“忙”。借助尾联中的“夸”,可以归纳出诗人的情感应是:为农民丰收、农村安宁而喜悦,以及为自己作为地方官忠于职守、督劝农桑而自豪。《观刈麦》中描写“刈麦场景”的诗句较多,表现的内容也较复杂,除了“忙”,还有“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辛劳”,“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的“苦”。再结合诗中“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可以归纳出诗人的情感应是: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对自己不事农桑却生活无忧的愧疚。
    [答案] ①曾诗只写麦收季节农家的忙碌,表达了诗人对丰收的喜悦和对自己作为地方官忠于职守、督劝农桑的自豪;②除了农家的忙碌,白诗还写了麦收时农人的辛劳和困苦,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和对自己不事农桑却生活无忧的愧疚。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教你读诗:
    1.抓标志:山居,意象有柴扉、落晖、松树、荜门、绿竹、红莲、渡头。
    2.看作者:王维,唐代诗人,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读诗句:①(关键词句)“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②[景、事] (写景)写出了绿竹青翠、红莲花谢、炊烟四起、人们采菱而归的清新之景。(叙事)诗歌描述了诗人隐居山林之后的生活和心态,虽是生活惬意,却又在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的落寞之情。
    请你答题:
    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                                 
                                       
    答案 诗的后四句情景交融。写出了绿竹青翠、红莲花谢,炊烟四起,人们采菱而归的清新之景(景),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以及陶醉于自然美景的闲适之情(情)。
    (四)即事(景)抒怀诗——一枝一叶一世界,亦喜亦悲亦啸吟
    即事(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或者眼前景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即事(景)诗,一般来说并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如怀亲、送友、思乡,抒发人生感慨、闲情逸趣等,一般也皆可笼统地称之为“即事(景)抒怀诗”。
    对接教材篇目:《无题》(李商隐)、《涉江采芙蓉》(佚名)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即事(景)抒怀,指的是作者因一事或因眼中所见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写当时之事或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内容
    即事(景)抒怀诗的基本内容是随意出现在身边之事、身边可见之景。包括思亲、送友、怀乡、赠人、表达人生感悟、抒写闲情逸趣等。
    (1)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叙事写景的表现手法:①虚实结合;②衬托(以动衬静、以乐衬哀);③侧面描写的运用;④白描与细节描写的手法。
    (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直抒胸臆;②展开想象,寄托情感;③借景抒情,委婉抒情。
    标志
    (1)诗歌中包含叙事或写景内容,重点在作者由所叙之事或所写之景而生发的感慨之情。即事抒怀偏重于叙事,即景抒怀偏重于写景,其重点都在“抒怀”。
    (2)标题往往有“即事”“即景”“抒怀”等词。
    情感
    (1)寄情山水,表达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2)表现作者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情趣。
    (3)抒写政治上的失意和对世事的感慨。
    (4)表达对现实的愤慨、不满和壮志难酬及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雪 诗
    张 孜
    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
    其中豪贵家,捣椒①泥四壁。
    到处爇②红炉,周回下罗幂。
    暖手调金丝,蘸甲斟琼液。
    醉唱玉尘飞,困融香汗滴。
    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
    【注】 ①椒:植物名,古人常以椒末和泥涂抹墙壁,取其温暖芳香之意。②爇:焚烧。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两句用“鸟雀难相觅”写出了长安冬天冰天雪地的情景,为后面情感的抒写营造了氛围。
    B.“到处爇红炉”两句写室内陈设,分别用“到处”与“周回”来修饰“红炉”和“罗幂”,极写室内的温暖。
    C.结尾两句,笔锋一转,写“饥寒人”的手脚因受冻裂开了口子,照应开头“鸟雀难相觅”,构思巧妙精当。
    D.全诗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虚写豪贵人家的宴饮,描写生动逼真,色彩浓丽,不失为讽喻诗中的佳作。
    D [D项,豪贵人家的宴饮是实写而不是虚写。]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文本分析。
                                    
                                    
    [解析] 这是一首典型的即事抒怀诗,可以根据诗人的行文思路,结合具体内容,按照“一件事抒发一样情感”的模式作答。
    [答案] 第一问: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豪贵家”的愤怒痛恨和对“饥寒人”的深切同情。第二问:全诗采用对比手法,描写长安城大雪纷飞之时,“豪贵家”纵情宴乐、生活奢靡,“饥寒人”却是受冻受苦、温饱可忧。突出地表现了社会的阶级对立,表达了作者对贫富悬殊、世道不公的愤懑之情。
    (五)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

    对接教材篇目:《登高》(杜甫)、《次北固山下》(王湾)、《秋思》(马致远)、《夜雨寄北》(李商隐)、《黄鹤楼》(崔颢)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诗人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等,对所见所闻有所感,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和人生感叹、漂泊愁苦。
    内容
    借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叹,表达思亲怀乡之情。主题有潦倒失意,漂泊哀伤,思念亲人等。
    (1)借景抒情(或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
    (3)侧面落笔。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
    (4)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标志
    (1)标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
    (2)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西楼”“高楼”“危楼”“危栏”等。
    情感
    (1)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
    (2)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3)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解题指导]

    [跟踪训练]
    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9分)
    春 夕
    崔 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注]烟景有谁争?
    【注】 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归隐之处。这里诗人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上句渲染了一片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深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下句将代指春光的“东风”拟人化,不是东风送我还,而是我送春归去。
    B.颔联进入正题,写“春夕”,写得极为精粹。诗人造语新奇,对仗工整,韵律和谐,营造出一种曲折幽深的意境,不愧为传诵不衰的名句。
    C.颈联写诗人长期不能回家,遥想故园,望眼欲穿,思乡念亲,忧心如焚,连年累月,无心翻书,揽镜自照,白发满头。诗人内心愁苦,溢于言表。
    D.本诗前四句重在对春夕情景的描绘,缘情写景,因景抒情,虽未明言思乡,而一片乡情跃然纸上;后四句重在抒情,感情真切,凄婉动人。
    解析:选C。C项,“动”,指动辄、每每之意;“书”,指书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这是一首典型的思乡、羁旅作品,思乡、羁旅的情感在本诗中都得以体现。“子规”等意象是典型的思乡意象,而“华发生”在诗歌中除了表现“年华老去”之外一般都含有“功业无成”的情感。
    答案:漂泊异乡有家难归的痛苦心情;对社会动荡、家书经年断绝的担忧之情;仕途坎坷、年华易逝的自伤之情;渴望归隐的迫切心情。
    【白话诗歌】 水不停地流走,花儿不断地凋零,这是多么无情啊。正是这无情的时节,我送着最后一缕春风吹过了楚城。在睡梦中梦见了万里之外的家乡,醒来时正值夜里三更时分,杜鹃在树枝上凄厉地啼叫。家乡的来信动辄几年都收不到,春天万物萌生,镜中的我却已是满头白发了。我现在是因为自己抱负未展而不愿归去,我要归去时自然就归去了,故乡五湖的风景是没有人来和我争抢的。
    8.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题。(9分)
    曲江春望怀江南故人
    赵 嘏①
    杜若②洲边人未归,水寒烟暖想柴扉。
    故园何处风吹柳,新雁南来雪满衣。
    目极思随原草遍,浪高书到海门③稀。
    此时愁望情多少,万里春流绕钓矶④。
    【注】 ①赵嘏: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唐代诗人。②杜若:香草名。③海门:河流入海之处。④钓矶:钓鱼时坐的岩石。
    (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首联写“人未归”“想柴扉”,紧承题目“怀”字,足见其虽身处曲江之畔,但思念江南故乡的心情仍未改变。
    B.“水寒、烟暖”等意象点明早春时节,写出作者眼中所望之春景,为后三联表达感情烘托了气氛。
    C.颈联作者极目远望,思念之情随离离原草而更显邈远,风浪阻隔使投递之信也愈显稀少。
    D.尾联诗人发问“愁望情多少”,转而以“万里春流”的宏阔气势消解愁苦,以此收束,提升了诗歌的格调。
    解析:选D。D项,“以‘万里春流’的宏阔气势消解愁苦,以此收束,提升了诗歌的格调”表述错误。尾联“此时愁望情多少,万里春流绕钓矶”,所表达的是愁苦如万里春江,绕矶远逝,使得思乡之情更加绵长浓郁,而非消解;“万里春流绕钓矶”,以景结语扩大意境,并未提升诗歌的格调。
    (2)后人读此诗颔联,言有“杨柳依依,雨雪霏霏”之感。请就此赏析颔联的描写角度。(6分)
    答:                                    
    解析:解答本题时先明确题目要求,描写的角度有正侧面、虚实、远近、动静等角度。本诗颔联“故园何处风吹柳,新雁南来雪满衣”,主要意象是“故园”“柳”“雁”。本诗标题为“曲江春望怀江南故人”,可见作者写作此诗时身在异乡,怀念故土,“故园何处风吹柳”应该是想象的故园之景,为虚写;“新雁南来雪满衣”是写忽见南来大雁尽着风雪,为眼前实景;虚实结合。回忆当年“杨柳依依”之往事,感叹已身历“雨雪霏霏”之风霜,由欢乐转入伤感哀愁,今昔对比,更能突出对故人与故乡的思念之情。
    答案:虚实结合,今昔对比。上句想象:身在异乡春风乍起,想象故园风吹柳拂,回忆当年“杨柳依依”之往事;下句写实:远离故乡,忽见南来大雁尽着风雪,实感叹已身历“雨雪霏霏”之风霜。两句虚实结合,今昔对比,表达了对故人与故乡的思念之情。

    5.(2020·株洲4月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兴八首(其二)
    杜 甫
    夔府①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②。
    画省③香炉违伏枕④,山楼粉堞⑤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注】 ①夔府:夔州。杜甫当时流寓于此。②八月槎:晋张华《博物志》记载,传说有一个住在海边的人,年年八月见有浮槎去来,可达天河。槎,木筏。③画省:指书省。④伏枕:指生病。⑤山楼粉堞:指白帝城楼涂着白粉的女墙。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紧承《秋兴八首(其一)》结句“白帝城高急暮砧”写起,写出了孤城落日之景。
    B.诗人顺着北斗的方向遥望长安,可见思京之切;“每依”表明这样的遥望凝想已是常态。
    C.耳边的猿啼声声可闻,故曰“实”,盼望的归舟迟迟未有,故曰“虚”,令人悲慨。
    D.诗人老病一身,漂泊他乡,画省往事不再萦绕心头,都被眼前的悲凉与凄怆冲淡。
    D [解答此题,首先要找到选项对应的诗句以及赏析角度。A项,对应首句,“夔府孤城”承接“白帝城高”而作,抒发作者的孤独和忧国之情。B项,对应第二句,“每”,时常,往往,此字是理解诗句和作者情感的关键。C项,对应三、四两句,“虚实相生”是古代诗歌常用手法,眼见为实,想象、回忆、望为虚。D项,对应五、六句,从诗句的意思看,诗人仍深情追怀往昔在朝为官的生活,怀念京城。“冲淡”错误,“山楼粉堞隐悲笳”属眼下夔州之景,景色的悲凉弥增愁思。所以“画省往事不再萦绕心头,都被眼前的悲凉与凄怆冲淡”的理解有误。故选D。]
    (2)这首诗将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愁思融合在一起,前人论之曰“身居夔府,心在京华”。试从诗中找出两个例子加以分析,并说说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解析] 题干中,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愁思,以及“身居夔府,心在京华”均指出本题要求理解诗中情与景的关系。考生要先弄懂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以及这样抒情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由于本诗表达的情感丰富,每一联都借助一个或两个景物(意象)来传情达意,所以要在准确理解诗人丰富的情感的基础上,从景入手,联系所抒之情作答。
    [答案] 第一问:①第一联,由眼前的“孤城落日”,联想到“北斗京华”,写出了诗人漂泊千里、思念故都的情怀;②第二联,“听猿实下”与“奉使虚随”对举,写出了现实的凄凉,归京梦想的破灭;③第三联,“画省”与“山楼”对举,将往昔朝中的荣光与今日荒城的寂寥交织在一起,不胜悲慨;④第四联,以景结情,月亮初升时照在藤萝上,而现在已照在洲前芦荻花上,诗人一夜无眠、思念长安,言有尽而意无穷。(答出其中两点即可)第二问:这样写,虚(心中念)实(眼前景)交织,时空交错,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开拓了诗歌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意思答对即可)
    (六)咏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对接教材篇目:《咏柳》(贺知章)、《卜算子·咏梅》(陆游)、《石灰吟》(于谦)、《望岳》(杜甫)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
    内容
    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
    (1)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
    (2)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象征、拟人和对比。
    (3)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标志
    (1)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蕴、精神进行吟咏。
    (2)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
    情感
    (1)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2)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3)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解题指导]

    [跟踪训练]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9分)
    感 遇①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②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 ①开元末,玄宗耽于政事,贬斥贤臣,本诗是作者被贬荆州时借丹橘言志的作品。②孔子曾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故后世常用“岁寒”借指砥砺节操。
    (1)下列对本诗的解说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二句写丹橘区别于一般树木,能够经受住严冬的摧残,“犹”字的运用包含着作者对丹橘的赞颂之意。
    B.三、四句先以反诘语“岂伊地气暖”一“纵”,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赞美丹橘具有耐寒的节操。
    C.五、六句的意思是,丹橘作为上好的水果可以用来款待嘉宾,可是从中原到江南却有山水阻隔,嘉宾难以到来。
    D.七、八句承接前面的诗句,意为丹橘的命运难测,只能听其自然,如同寒暑变更四季交替让人无法追寻。
    解析:选C。C项,五、六两句是说丹橘虽好,无奈山高水深,阻隔重重,难以把它运出去,进献给嘉宾。
    (2)诗歌最后一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6分)
    答:                                    
    解析:这是一首借物喻己的作品,诗人自比为丹橘,并以桃李喻指当权得势的小人,表达了自己的悲愤之情。
    答案:诗歌最后一联采用了对比、反问(或借物喻人)的手法,诗人将桃李与丹橘进行对比,并通过反诘的语气,表达了对丹橘遭到冷遇的同情,借此抒发对朝廷昏聩的不满及自身身世坎坷的愤懑。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9分)
    骢 马
    万 楚
    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注],为尽天山行路难。
    【注】 长城窟:相传长城有泉窟,可以饮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开篇即于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匹形貌引人注目、气度不凡的良马。
    B.颔联以夸张的手法表现骢马被主人驱驰,需日行千里的艰辛与无奈。
    C.诗歌从马的外在风神写到内在精神,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骢马的神骏。
    D.全诗格调高亢,豪放壮阔,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项,“骢马被主人驱驰,需日行千里的艰辛与无奈”错误。颔联写马的敏捷、矫健和雄风。“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早晨骏马奔驰在长安的大道上,扬起的尘土很快消散;傍晚到达黄河的发源地,太阳尚未下山。“朝”“暮”,早晚仅为一天,说明时间的短促,“东道”“河源”,两地相距数千里,用以夸张空间的阔远。“尘恒灭”“日未阑”,表现骢马飞奔的神速、锐意进取的雄风。故选B。
    (2)诗歌尾联“能”“尽”二字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炼字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的常规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含义。解释含义除了说明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具体意思之外,还应当考虑语法现象和修辞手法,如活用、拟人、比喻、通感、化动为静等。第二步,把该字或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想象,再现诗句表现的图景。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能”“尽”二字,充分表达了主人对马的信任,认为其定能为人驰骋,为国尽职,肩负起横行关塞、守边保疆的重任;也表明了骢马的决心、壮志和宏愿。托物言志,明是赞马,实为喻人,表现诗人自己的胸襟和抱负。只要能有建功立业、为国献身的机会,哪怕是奔赴长城内外和充满艰难险阻的天山也在所不辞,表现了骢马的不甘寂寞、一展宏图的雄心壮志,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宏伟抱负。
    答案:①“能”“尽”二字,写出了主人对马的期望与信任;②作者托物言志,明是赞马,实为喻人;③表现了作者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宏伟抱负。

    6.(2020·衡阳5月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莎 衣①
    杨 朴②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③紫绶金章④贵,未肯轻轻博换伊。
    【注】 ①莎衣:蓑衣。②杨朴:字契元,为人恬淡闲静,一生布衣。③直饶:犹纵使,即使。④紫绶金章:指高级的官爵。紫绶,系印钮的紫色丝带;金章,金质的官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破题,草缀绳编的蓑衣,在诗人眼里是柔软舒适的,表达了诗人的喜爱之情。
    B.颔联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图景,是诗人对渔人生活的赞颂,也是他对世外桃源的向往。
    C.颈联写“春醉后”和“晚晴时”脱蓑衣,与颔联写的“披”相对照,颇有意趣,耐人寻味。
    D.此诗俊逸潇洒,语言质朴,多用典故,手法灵动多变,意境优美,引人入胜。
    D [D项,“多用典故”错误。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而这首诗除尾联两句抒情言志以外,其余六句都是咏蓑衣的,全诗没有运用典故。故选项表述错误。]
    (2)诗的尾联构思精巧,历来被评论家称道。请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 弄懂诗歌所写内容尤其是尾联的含意,是解题的前提。尾联是说“尽管紫色绶带、黄金印章极其尊贵,我也不肯轻易拿蓑衣去换取”。这里的“莎衣”象征着平淡自由的生活。本诗是一首咏物言志诗,而尾联借助对比卒章显志,表现了诗人视高官显爵如敝屣的情怀。
    [答案] ①卒章显志。尾联在前三联写蓑衣的基础上,笔锋一转,由物及人,足有千钧之力。②诗人将“紫绶金章”和“莎衣”对比,紫绶金章再高贵,也不肯轻易将蓑衣与之交换;以“紫绶金章”象征高官显爵,以“莎衣”象征平淡自由的生活。③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飘然物外,视官爵如敝屣的情怀。
    (七)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
    对接教材篇目:《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雨霖铃》(柳永)、《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亲朋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内容
    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官场赠别,有朋友相别,有亲人送别。
    (1)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2)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情。
    (3)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情或反衬)。
    (4)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标志
    (1)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
    (2)常见意象:“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常在送别怀人诗中出现)
    情感
    (1)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2)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3)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4)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
    (5)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解题指导]

    [跟踪训练]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9分)
    满江红 赣州席上呈太守陈季陵侍郎[注]
    辛弃疾
    落日苍茫,风才定、片帆无力。还记得、眉来眼去,水光山色。倦客不知身远近,佳人已卜归消息。便归来、只是赋行云,襄王客。
    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忆。但楚天特地,暮云凝碧。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
    【注】 陈季陵罢职辞行,辛弃疾在宴席上作此词赠之。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片的景物描写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特点,其中实景是眼前的苍茫落日、一叶孤舟,虚景是记忆中的水光山色。
    B.“眉来眼去”写山水的美好,词人使用拟人的手法把无生命的山水写得有生命有感情,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浓重的离愁别绪。
    C.“倦客不知身远近,佳人已卜归消息”中,“倦客”是对罢职者的委婉说法,此处是指陈季陵;而此时佳人也离开词人,二人均有难言的悲情。
    D.本词除了在景物描写上独具匠心外,还大量使用了议论的写作手法,如上片中“风才定、片帆无力”,下片中的“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就是议论句。
    解析:选B。A项,“动静结合”错误,上片的景物描写没有使用这种手法。C项,“佳人也离开词人,二人均有难言的悲情”错误,应该是佳人离陈季陵而去,使之痛苦不堪。D项,上片中“风才定、片帆无力”不是议论句。
    (2)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本词中词人表达了对友人的劝勉激励。友人因罢官而辞行,作者在作品中除了表达惜别之情外,还有对友人的勉励,希望友人可以振作起来,不必太在意这些不如意之事。
    答案:抒发了词人对友人的劝勉与激励之情。“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忆”四句,劝友人不要为那些小事烦恼。“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二句即事明理,说明人生在世,得意时少,失意时多,自古如此,何必要愁得“今头白”呢。“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二句借古喻今,从表面上看是笑友人太多情,其实是激励友人振作起来。
    【白话诗歌】 暮色苍茫,风平浪静,一叶孤舟无力地停在江边。还记得快乐的往事,如同水光山色给人以美的享受。你遭到沉重打击,不知道身边发生的事,佳人离你而去。即便佳人归来,和楚襄王梦高唐、赋行云一样,不过是梦幻而已,并非现实。
    不要为那些小事而烦恼。既然事已如此,恨也没用,想也没用,不要再回忆了。但楚天有意,展现眼前的也只是碧空的暮云朵朵。人生在世,得意时少,失意时多,自古如此,不要愁得头发都苍白了。笑你太多情,连青衫都湿透了。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9分)
    贺新郎 别茂嘉十二弟①
    辛弃疾
    绿树听鹈②,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③,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④、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注】 ①茂嘉:辛弃疾族弟,时因事贬官。②鹈:《离骚补注》说,“鹈、杜鹃实两种”。③燕燕:《诗经·邺风》有《燕燕》诗,相传为卫庄公之妻庄姜送别卫庄公之妾戴妫而作。④向河梁:指李陵送别苏武归汉。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借三种悲鸣的鸟声起兴,形成强烈的悲戚气氛,并寄托了自己的悲痛心情。
    B.以啼鸟只解春归之恨来正面衬托人间恨事的悲痛,为下句转入送别正题做了铺垫。
    C.词中大量引述历史故事,用简练的语言铺叙了古代的人间种种离情别恨。
    D.结尾点题,从上文中凌空驰骋的眼前景的描写迅速地归结到送别茂嘉的事上来。
    解析:选D。D项,错在“上文中凌空驰骋的眼前景的描写”。原文“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是诗人凌空驰骋的想象,不是“眼前景的描写”。结尾句“谁共我,醉明月”迅速地归结到送别茂嘉的事上来,把上面大片凌空驰骋的想象和描写,一下子收拢到题中来。故选D。
    (2)请从情感内涵方面比较分析“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与《荆轲刺秦王》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两句的异同。(6分)
    答:                                    
    解析:此题的考点是比较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的异同。解答情感比较题,首先要读懂相关诗(词)句的内容,然后分析情感的异同。“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写战国时燕太子丹在易水边送荆轲入秦行刺秦王的故事。相传送行者都穿戴白衣冠,荆轲临行歌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所以这两句在情感基调上是相同的,都是沉重悲壮、慷慨激昂的。不同的地方是愤慨的原因不同:《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中词人愤慨是因为族弟因事被贬官,也有对自身壮志难酬的愤慨;《荆轲刺秦王》中荆轲的愤慨是因为燕太子丹的“迟之”而“辞决”的愤慨、悲壮。另外,本词句还表达了词人自己与族弟分别时的同情与不舍之情;“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表达了准备离开祖国,前往刺杀秦王,为国献身的一去不复返的决心。回答本题时,要先回答相同点,再结合相关内容分别答出不同点。
    答案:同:情感基调相同(沉重悲壮、慷慨激昂)。异:《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①借易水送别表达自己与族弟茂嘉分别时内心的沉痛与不舍;②对族弟因事贬官的同情与悲慨以及借荆轲刺秦王的失败表达自身壮志难酬的愤慨。《荆轲刺秦王》:抒发了荆轲因燕太子丹的“迟之”便“辞决”的愤慨,准备离开祖国,前往刺杀秦王,为国献身的一去不复返的决心。
    【白话诗歌】 听着绿树荫里鹈叫得凄切,更令人悲伤不已。鹧鸪鸟的啼叫刚停下,杜鹃又发出悲切的呼号。一直啼到春天归去再无寻觅处,芬芳的百花都枯萎,实在令人愁恨、痛苦。算起来这桩桩件件也抵不上人间生离死别的痛楚。汉代王昭君骑在马上弹着琵琶,奔向黑沉沉的关塞荒野。更有陈皇后阿娇退居长门别馆,坐着翠碧的宫辇辞别皇宫金阙。春秋时卫国庄姜远送被休弃的小妾。
    汉代名将李陵身经百战,兵败归降匈奴而身败名裂。到河边桥头送别苏武,回头遥望故国远隔万里,与故友永远诀别。还有荆轲冒着萧瑟秋风,送行者都穿戴白衣冠。慷慨悲歌无尽无歇。啼鸟若知人间有如此多的悲恨痛切,料想它不再悲啼清泪,而总是悲啼着鲜血。如今茂嘉弟远别,还有谁与我饮酒共醉赏明月?

    7.(2020·广州大学附中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梓州李使君①
    王 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②,巴人讼芋田③
    文翁④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 ①本诗为王维送李使君入蜀赴任而作。梓州: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李使君:李叔明,先任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②橦布: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③芋田:蜀中产芋,当时为主粮之一。④文翁:汉景帝时为蜀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教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互文见义,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所述之景雄奇壮阔,令人耳目应接不暇。
    B.颔联描绘了深山夜雨及山间飞泉悬空而下的景象,远远望去,远处泉瀑就如同从树梢上倾泻下来似的,境界幽深秀丽。
    C.颈联写蜀中民俗民情,“汉女”“巴人”“橦布”“芋田”,紧扣蜀地特点和李使君要掌管的职事,表达了对李使君重任在肩、前路难卜的深深忧虑。
    D.全诗没有一般送别诗的感伤气氛,情绪积极,格调明快,境界高远,是唐诗中写送别的名篇之一。
    C [C项,“表达了对李使君重任在肩、前路难ト的深深忧虑”错误。诗人写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借此来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并非易事,任重而道远。这是对友人奋发有为、大展宏图的期待和勉励。]
    (2)结合全诗,谈谈诗歌是如何表现作者丰富的情感的。
                                    
                                    
    [解析] 审读题干,由“如何”可知此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前两联写景,以欣羡的笔调描绘蜀地山水景物,表达了诗人对梓州风光的向往和赞美。第三联叙事,写蜀中民情和政事,“汉女”“巴人”“橦布”“芋田”,处处紧扣蜀地特点,而征收赋税,处理讼案,又都是李使君以后所掌管的职事,把这些写在诗里,非常贴切,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任重道远。最后一联勉励友人,既然蜀地环境如此之美,民情风土又如此之淳,到那里去当官,自然更应当恪尽职事,有所作为。寓劝勉于典故之中,寄厚望于送别之时,委婉而得体。
    [答案] ①借景抒情。描绘巴蜀雄秀的山川风光,流露出诗人对李使君即将前往赴任的梓州风光的赞美。②叙事抒情。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任重道远。③用典抒情。真诚勉励并殷切期望李使君以汉代蜀郡太守文翁为榜样,在梓州重施教化,翻新吏治,大展宏图。
    (八)爱情闺怨诗——心有灵犀情无限,明月孤灯梦难圆
    对接教材篇目:《氓》(佚名)、《声声慢》(李清照)、《一剪梅》(李清照)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爱情闺怨诗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苦。
    内容
    (1)表现诗人对妻子的真挚感情的作品,主要包括赠内诗和悼亡诗两类。
    (2)以妇女角度写的闺怨诗,它包括宫怨诗、离妇诗、弃妇诗、别离相思诗。
    (1)比兴(托物起兴)。先从自然之物写起,然后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引出所要表达的事情或情感,物的描写起烘托感情、渲染气氛的作用。
    (2)衬托(正衬和反衬)。寒月孤灯、冷衾泪枕、月落星稀、凄风苦雨、漏声雁影等凄凉之景往往衬托主人公的孤寂与幽怨,青青杨柳、斜燕双飞、春风浩荡等充满活力生机之景更能反衬闺中思妇的悲伤与幽怨。
    (3)抑扬结合(先扬后抑和欲扬先抑)。
    标志
    (1)标题中多含“怨”“怀”“思”“别”“忆”“望夫”“妇叹”“闺怨”“幽恨”或直接用“无题”等字眼。
    (2)常见意象:“眉锁”“翠楼”“碧纱”“白发”“秋风”“夜雨”“寒月”“寒衣”“残梦”“泪如雨”“春风杨柳”“雁声月明”“红妆对镜”“喜鹊报枝”“雨燕双飞”“临笺泪长”等。
    情感
    (1)表现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
    (2)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此类情感主要体现在宫怨诗中。
    (3)思妇空闺、思念亲人、盼夫早归、渴望团聚的哀伤之情。
    (4)情梦难圆的遗憾与怅惘之情。
    (5)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
    [解题指导]

    [跟踪训练]
    13.(2020·河南省十所名校第三次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
    点绛唇 春愁
    赵 鼎①
    香冷金炉,梦回鸳帐余香嫩。更无人问,一枕江南恨。
    消瘦休文②,顿觉春衫褪。清明近,杏花吹尽,薄暮东风紧。
    【注】 ①赵鼎(1085~1147):南宋政治家、词人,宋高宗时曾任宰相。②休文:南朝梁时才子沈约的字。沈约一生多愁善感,后有“沈约瘦腰”之说。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片前两句写醒来时闲雅静谧的场景,“嫩”字运用通感手法,表现出余香的幽淡轻微。
    B.上片最后一句用“一枕”修饰“恨”,使抽象情思具体可感,突出主人公不尽的愁绪。
    C.下片开头化用典故并运用借代手法来写感受,“顿”字突出消瘦之快,令人感伤。
    D.这首婉约词写闺阁之思,通过景物描写曲折含蓄地表露了主人公的情感,意境幽美。
    解析:选C。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借代手法”错误,应是用夸张手法,来突出消瘦的程度。
    (2)这首词最后两句“杏花吹尽,薄暮东风紧”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6分)
    答:                                    
    答案:①“杏花吹尽”“薄暮”等寓情于景,写出主人公的凄凉之感和担忧春色将逝之情。②“紧”字通俗而生动,既写出了东风紧吹的力度,又写出了主人公守住春色不放的深情。③结构上,以景结情,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9分)
    代 赠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楼上黄昏”,点明时间是薄暮时分,地点是在高楼之上。主人公在黄昏时分登上高楼,想凭栏远眺,最终却凄然作罢。
    B.“玉梯横绝”,是说玉梯横断,无由得上,喻指心上人被阻,不能来此相会。
    C.“月如钩”,不仅烘托了环境的寂寞与凄清,还有象征意义:月儿的缺而不圆,就像是一对有情人的不得相会。
    D.芭蕉的绿叶展不开丁香的花蕾,指丁香花尚未绽放,暗示主人公欲语还休的羞涩心绪。
    解析:选D。D项,“暗示主人公欲语还休的羞涩心绪”有误,“丁香结”,指丁香之花蕾,丛生如结,此处用以象征固结不解之愁绪。丁香未开本是客观的自然景物,无所谓愁,但在主人公眼里却是满目哀愁。这是因为心中有愁,所以蕉叶难以舒展;满腹是恨,故而花瓣怨结难开。人之愁极,故而触目伤情,而触目之悲更添离人之恨。移情入景,借景写情。
    (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女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答:                                    
    答案:①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渴望见到(思念、想念)心上人(丈夫、夫君)但又不得见、失望孤寂的女子形象。②她举步走到楼头,想去眺望心上人(丈夫、夫君),但又蓦然想到他必定来不了,只得止步不前,自尝落寞与孤寂。
    【白话诗歌】 黄昏独上高楼欲望还休,楼梯横断情郎不来,一弯新月如钩。蕉心未展丁香也郁结未解,它们同时向着春风各自忧愁。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应天长
    韦 庄
    绿槐阴里黄莺语,深院无人春昼午。画帘垂,金凤舞,寂寞绣屏香一炷。
    碧天云,无定处,空有梦魂来去。夜夜绿窗风雨,断肠君信否?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运用动静描写,以“黄莺语”反衬出春昼午后沉寂一片。
    B.在这深闺之中,女主人公慵懒而寂寞,环境的幽寂更加衬托出人的孤独。
    C.“空”在诗歌中含义独特,如王维的“空山新雨后”,此词中“空”的含义正与王诗相同。
    D.“君信否”即“君知否”,此句反问,描写出独居孤处的女主人公极端苦闷的心情。
    C [C项,“此词中‘空’的含义正与王诗相同”错误,王诗中的“空”是“安静”的意思,此词中的“空”是“只有”的意思。]
    (2)请结合下片中的句子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女子的相思之情的。
                                    
                                    
    [答案] 下片以夜色表达女子的相思之情。“碧天云”既是所见的夜色,又暗指她所怀念的漂泊在外的人。“夜夜”句用风雨摇窗、深夜梦醒的典型环境,表达了她对远人的深沉眷恋。末句是哀切的呼唤。独居孤处的女主人公在极端的苦闷中无人可倾诉,只能对着远方如此倾诉。这样,她对远人的深厚情意以及思而不见的抑郁心情,就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九)边塞征战诗——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
    对接教材篇目:《出塞》(王昌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燕歌行》(高适)、《使至塞上》(王维)、《十五从军征》(佚名)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边塞征战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内容
    边塞诗多表现从军出塞,保家卫国,民族交往,塞上风情;或抒报国壮志,或发反战呼声,或记现实战事。
    (1)修辞方面:常用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手法。
    (2)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3)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标志
    (1)标题中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
    (2)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关”“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情感
    (1)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
    (2)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3)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
    (4)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
    (5)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
    (6)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民族和睦友好往来的向往。
    [解题指导]

    [跟踪训练]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9分)
    送单于裴都护赴西河①
    崔 颢
    征马去翩翩,城秋月正圆。
    单于莫近塞,都护欲临边。
    汉驿通烟火,胡沙②乏井泉。
    功成须献捷③,未必去经年。
    【注】 ①单(chán)于:指单于都护府,唐代六大都护府之一。裴都护:事迹不详,都护为官名,设大都护、副都护,管辖境内的边防、行政及各族事务。②胡沙:指少数民族居住的沙漠地区。③献捷:指战胜后献出所获得的俘虏和战利品。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的首联,用了“征马”“秋月”两个意象,除了点明送别的时间、地点之外,还渲染了裴都护前去征战的氛围。
    B.“月亮”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含有思乡离愁或团圆高兴之意,在本诗中的作用是寄予思念家乡之情。
    C.颔联细致描写了单于和都护这两个人物,对单于采用了警告的语气,而对都护则是期许的语气,由此形成了鲜明对比。
    D.胡地黄沙漫天,大漠浩瀚却无水泉,自然条件恶劣,“胡沙”一句既是实写边地之景,又暗寓了都护镇守边关的艰辛。
    解析:选D。A项,“前去征战”表述错误,应为“前去任职”。B项,“在本诗中的作用是寄予思念家乡之情”,对月亮这一意象所起的作用分析错误,应为借写月圆衬托朋友分别。C项,“细致描写”表述错误,诗句并非细致描写。“对单于采用了警告的语气,而对都护则是期许的语气,由此形成了鲜明对比”表述错误,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匈奴单于你切莫靠近我汉家边塞,如今我都护将军正欲莅临边关。以虚拟的告诫敌人的口吻措辞,告诫敌酋不要轻举妄动,扰犯边关,衬写裴都护强大的声威,谐谑而又豪壮。
    (2)请简要概括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答:                                    
    解析:边塞诗和送别诗、思乡羁旅诗都有很大的关联。古人离乡背井的原因之一便是征战戍边,所以在送别诗中也可能写到边塞的风物,边塞诗也经常表现思乡的主题。本诗就是一首边塞与送别结合的作品,故其情感应兼具边塞诗与送别诗的情感。本诗首联“征马去翩翩,城秋月正圆”中的“月正圆”反衬出诗人和友人即将分别,思念之情自不待言,抒发了送别朋友的深情。“单于莫近塞,都护欲临边”意为警告“单于”不要来犯边塞,因为“都护”就要“临边”了,反映出对朋友的祝福和祝愿。“汉驿通烟火,胡沙乏井泉”说明了边塞之地条件极为艰苦,言外之意即希望友人多珍重,对朋友的关爱之情流淌在字里行间。“功成须献捷,未必去经年”则表达了盼望友人早日建功立业回来一起庆功的殷切心情。
    答案:①送别朋友的深情。②对朋友的夸赞、祝愿之情。③对朋友的关爱和勉励之情。
    【白话诗歌】 你骑着征马,翩翩而去;秋天城中,明月正圆。匈奴单于你切莫靠近我汉家边塞,如今我都护将军正欲莅临边关。汉家驿道中,烽火接连燃起,胡地沙多,井泉难寻。功成之后要献战利品,你此番北去,用不了一年就可以做到这一点。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9分)
    赠 边 将
    韦 庄
    昔因征远向金微,马出榆关一鸟飞。
    万里只携孤剑去,十年空逐塞鸿归。
    手招都护新降虏,身著文皇旧赐衣。
    只待烟尘报天子,满头霜雪为兵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上句追叙将军往昔向金微山进军征讨远方敌人的场景,下句表现其跨马出关、身轻如鸟的轻捷。
    B.颔联将戍边之远、时间之长与时运不济、未能建功立业加以对比,表达了边将壮志未酬、雄心不已的情感。
    C.“手招都护新降虏”意为“扬手招呼都护新近降服的敌人”,该句写出边将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风采。
    D.“文皇”本指唐太宗,这里指当朝皇帝。穿着“文皇”过去赐给他的衣服,表明将军时时不忘皇上之恩。
    解析:选C。C项,“扬手招呼都护新近降服的敌人”错,这句话的意思是“手中有新降服的俘虏”。故选C。
    (2)请分别从情感内涵和表现手法两方面比较分析本诗尾联与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前两句的异同。(6分)
    答:                                    
    解析:这是一道比较阅读的题目,可先分别赏析诗歌的内容及表现手法,然后再比较异同点。本诗尾联“只待烟尘报天子,满头霜雪为兵机”的意思是“只等待回到京城进宫向皇帝禀报胜利的消息,此时满头白发,年纪很老,一生都在为朝廷效命,征战八方”,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了渴望报效国家的耿耿忠心。其中“霜雪”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白发比喻成霜雪,写出了其年迈之状。陆游诗中“僵卧孤村不自哀”叙述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前后照应,形成对比。“尚思为国戍轮台”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
    答案:①情感内涵:相同点是都表达了渴望报效国家的耿耿忠心。不同点是陆诗前两句还流露出罢官闲居的寂寞、窘迫。②表现手法:相同点是都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不同点是韦诗尾联还用了比喻手法,以“霜雪”状写其年迈之状。陆诗前两句用了对比手法,“僵卧孤村”的现实处境和“尚思为国”的精神状态形成对比。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李侍御赴安西
    高 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①燕支②北,秦城太白东③。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注】 ①虏障:防御工事。②燕支:山名,这里代指安西。③太白东:秦岭太白峰以东的长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句以“金”“铁”饰“鞭”“骢”平添力度,“行子”意气昂扬的英姿如在眼前。
    B.颔联紧承送别。“万里外”展现出巨大的空间,“一杯中”回到别筵,极富开阖之力。
    C.颈联对比,连用地名尽显意境之广阔,使人联想到安西与长安万里之遥,归乡无望。
    D.末句以看宝刀的动作,表现豪壮气概,鼓励友人昂扬奋发地踏上征途,尽扫愁绪。
    C [C项,“对比”错,“归乡无望”解读不准确。]
    (2)此诗作为边塞诗,有哪些典型特征?请结合具体内容试作说明。
                                    
                                    
    [答案] ①内容上:“赴安西”表明送友人出使安西,“功名万里外”表明友人到边关建立功名。②景物上:“金鞭”“铁骢”“虏障”是赴边关途中或是边塞特有的景物。③意境上:“对飞蓬”“万里外”“燕支北”空阔辽远,雄浑阔大。④情感上:“看取宝刀雄”表达了激昂壮别、激励友人立功异域的豪壮之情。
    (十)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
    对接教材篇目:《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赤壁》(杜牧)、《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内容
    借怀古叹今叹个人命运的坎坷。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2)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3)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4)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标志
    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
    情感
    (1)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2)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3)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解题指导]

    [跟踪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唐崇徽公主手痕[注]
    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 崇徽公主:唐朝和亲公主之一,姓仆固氏,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生卒年不详。手痕:在今山西灵台。传说公主出嫁回纥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从对比开始,不离故乡的鸟儿尚啁啾鸣叫不止,而豆蔻年华的少女随着悲笳,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就更加依恋不舍了。
    B.颔联中“青冢”代指崇徽公主的埋身之地。诗人在这里沿用杜甫咏王昭君 “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的诗意,一个“魂”字,使诗情变得更为深婉。
    C.颈联诗人寓于两对矛盾现象中的诘问尖锐犀利,自古罕见。议论深切痛快,而又对仗工整,朱熹推崇此联道:“以诗言之,第一等诗;以议论言之,第一等议论也。”
    D.本诗作为一首律诗,格式严谨,诗人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对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事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解析:选B。B项不是沿用而是反用,昭君魂归而崇徽公主“埋魂知不返”。
    (2)这首诗的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现的?(6分)
    答:                                    
                                        
    解析: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作品,诗人借写古人古事,表达了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也隐含对今日的忧虑。这首诗作于嘉祐四年(1059年),时欧阳修在汴京任职。欧阳修所处的时代,正是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期,统治者对内统治严酷,而边境却军备废弛,受到东北部契丹和西北部西夏的不断侵扰。尽管欧阳修等少数大臣主张选将练兵,巩固边防,可是宋朝还是苟且偷安,忍辱求和。诗人为国家蒙受的耻辱而感到羞愧、愤慨,但又对此无能为力。在这痛苦的心情中,诗人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唱出了这样一曲饱蕴愤懑之情的悲歌。
    答案:①表现了对远嫁女子深切的同情和对统治者对内统治严酷,对外苟且偷安、忍辱求和的不满。
    ②作者在尾联上句直抒胸臆,长叹一声,无可奈何之情袭人心怀,行路人到此只能报之以叹息。下一句用以景结情的手法来写孤魂栖止的岩花野草春秋更替,年复一年,这里以无情衬有情,颇有韵致。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杜 甫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的首句借草木的凋残和零落来起兴,用移情的手法凸显宋玉的悲哀。
    B.颔联说明诗人虽与宋玉处于不同时代,但萧条不遇,惆怅失志,其实相同。
    C.故宅犹在,文藻空留,表明世人虽然没有遗忘宋玉,但并不欣赏他的文采辞藻。
    D.本诗将古迹描写与议论融为一体,强化了作者的抒情意味,也丰富了咏古意蕴。
    解析:选C。C项,“但并不欣赏他的文采辞藻”错误。“江山故宅空文藻” 意思是这片大好江山里,还保存着宋玉故宅,世人总算没有遗忘他。但人们只欣赏他的文采辞藻,并不了解他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精神。故选C。
    (2)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这是针对全篇设题;然后要抓住诗歌的标题、诗中的意象以及直接流露情感的词语来分析。诗歌标题“咏怀古迹五首”点明本诗是咏史怀古诗,杜甫暮年出蜀,过巫峡,至江陵,不禁怀念楚国这位作家,勾起对其身世遭遇的同情和悲慨。“摇落深知宋玉悲”,诗中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舟人指点的情景,把历史陈迹和诗人哀伤交融在一起,深刻地表现了主题。诗人瞻仰宋玉旧宅怀念宋玉, “风流儒雅亦吾师”,在杜甫看来,宋玉既是词人,更是志士,而他生前身后却都只被视为词人,其政治上失志不遇,因而作者联想到自己的身世。作者自况自比,以此抒写自己的不遇之悲。“舟人指点到今疑”,感慨宋玉生前怀才不遇,并为宋玉死后被人曲解而鸣不平。结合以上信息作答即可。
    答案:深切地表示对宋玉的了解、同情和尊敬;感慨宋玉生前怀才不遇,并为宋玉死后被人曲解而鸣不平;作者自况自比,以此抒写自己的不遇之悲。
    【白话诗歌】 
    落叶飘零是深知宋玉的悲哀,他的风流儒雅堪当我的老师。怅望千秋往事洒下同情泪水,身世同样凄凉可惜生不同时。江山依旧故宅犹在空留文藻,云雨荒台难道真是荒唐梦思。最可叹楚王宫殿早荡然无存,驾船人还指点遗迹让人生疑。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怀古迹①(其一)
    杜 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②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注】 ①《咏怀古迹》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在夔州写成的。②五溪衣服:这里指居住在五溪的少数民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概括了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的生活状况。战乱之际,诗人在东北一带流离失所,后辗转入蜀,又居无定所,四处漂泊。
    B.颔联写出了三峡一带特有的风景,山势高峻,房屋依山而建,耸入云霄,似乎把日月都遮蔽了。而当地的少数民族都居住在云雾缭绕的山中。
    C.颈联追究诗人“支离”“漂泊”的起因,在咏怀之中兼含咏史之意,既是怀念古人,又是借古人庾信来咏怀。
    D.尾联引入了庾信的典故,是说庾信一生中“最萧瑟”的事是命途多舛,没能少年成名,到年老了才赢得诗名。
    D [D项,对尾联理解有误,尾联庾信的典故是说他长期羁留北朝,常有萧条凄凉之感,到了暮年一改诗风,由原来的绮靡变为沉郁苍劲,常发乡关之思,其忧愤之情感动“江关”,为人们所称赞。而非因“没能少年成名”而“最萧瑟”。]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①抒发了诗人漂泊流离的身世之感。②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表现了诗人对国家政事的强烈关心。③对庾信的凄凉身世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并以庾信自比,抒发了自己的人生失意之感。


    相关试卷

    09 古诗主观题满分攻略:鉴赏诗歌的技巧(答题术语+习题专练)-202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培优专用(术语+专练):

    这是一份09 古诗主观题满分攻略:鉴赏诗歌的技巧(答题术语+习题专练)-202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培优专用(术语+专练),文件包含09古诗主观题满分攻略鉴赏诗歌的技巧答题术语+习题专练-202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培优专用术语+专练解析版docx、09古诗主观题满分攻略鉴赏诗歌的技巧答题术语+习题专练-202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培优专用术语+专练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3页, 欢迎下载使用。

    07 古诗主观题满分攻略:鉴赏诗歌的语言(答题术语+习题专练)-202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培优专用(术语+专练):

    这是一份07 古诗主观题满分攻略:鉴赏诗歌的语言(答题术语+习题专练)-202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培优专用(术语+专练),文件包含07古诗主观题满分攻略鉴赏诗歌的语言答题术语+习题专练-202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培优专用术语+专练解析版docx、07古诗主观题满分攻略鉴赏诗歌的语言答题术语+习题专练-202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培优专用术语+专练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8页, 欢迎下载使用。

    08 古诗主观题满分攻略:鉴赏诗歌的情感(答题术语+习题专练)-202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培优专用(术语+专练):

    这是一份08 古诗主观题满分攻略:鉴赏诗歌的情感(答题术语+习题专练)-202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培优专用(术语+专练),文件包含08古诗主观题满分攻略鉴赏诗歌的情感答题术语+习题专练-202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培优专用术语+专练解析版docx、08古诗主观题满分攻略鉴赏诗歌的情感答题术语+习题专练-202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培优专用术语+专练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