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古诗主观题满分攻略:鉴赏诗歌的技巧(答题术语+习题专练)-202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培优专用(术语+专练)(原卷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288640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09 古诗主观题满分攻略:鉴赏诗歌的技巧(答题术语+习题专练)-202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培优专用(术语+专练)(原卷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288640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09 古诗主观题满分攻略:鉴赏诗歌的技巧(答题术语+习题专练)-202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培优专用(术语+专练)(原卷版)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288640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09 古诗主观题满分攻略:鉴赏诗歌的技巧(答题术语+习题专练)-202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培优专用(术语+专练)(解析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2886403/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09 古诗主观题满分攻略:鉴赏诗歌的技巧(答题术语+习题专练)-202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培优专用(术语+专练)(解析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2886403/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09 古诗主观题满分攻略:鉴赏诗歌的技巧(答题术语+习题专练)-202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培优专用(术语+专练)(解析版)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2886403/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培优专用(术语+专练)
- 06 古诗主观题满分攻略:鉴赏诗歌的形象之景物形象(答题术语+习题专练)-202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培优专用(术语+专练) 试卷 18 次下载
- 07 古诗主观题满分攻略:鉴赏诗歌的语言(答题术语+习题专练)-202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培优专用(术语+专练) 试卷 18 次下载
- 08 古诗主观题满分攻略:鉴赏诗歌的情感(答题术语+习题专练)-202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培优专用(术语+专练) 试卷 18 次下载
- 10 古诗主观题满分攻略:做对诗歌比较题(答题术语+习题专练)-202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培优专用(术语+专练) 试卷 18 次下载
- 11 古代诗歌综合检测卷(10题材专练+综合混练+真题回顾)-202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培优专用(术语+专练) 试卷 17 次下载
09 古诗主观题满分攻略:鉴赏诗歌的技巧(答题术语+习题专练)-202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培优专用(术语+专练)
展开这是一份09 古诗主观题满分攻略:鉴赏诗歌的技巧(答题术语+习题专练)-202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培优专用(术语+专练),文件包含09古诗主观题满分攻略鉴赏诗歌的技巧答题术语+习题专练-202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培优专用术语+专练解析版docx、09古诗主观题满分攻略鉴赏诗歌的技巧答题术语+习题专练-202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培优专用术语+专练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3页, 欢迎下载使用。
把握解题通法——“四审题”“一注意”“三步骤”
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技巧、写作特色、写作技法、艺术特色、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几种称谓综合使用,实则大同小异。答题要看清楚,不要被迷惑。
无论是“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还是“表现手法”,虽然具体内容不同,但解题方法和步骤基本是一致的,在分类型讲解之前先整体把握本考点的解题通法。
一、明辨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
二、精准判断技巧,精准分析效果
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准确判定表达技巧。而如何准确判定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既与个人所构建的表达技巧知识网络有关,又与规范的审题有关,更与个人掌握的判定方法有关。
(一)精准判断所用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的赏析是从精准判断所用表达技巧开始的(当然,题干已给出技巧的除外),能否精准判断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下一步表达效果的分析。如何做到精准判断呢?
1.依据审题
表达技巧题的审题尤为重要,一般而言,要审出以下几个要点:
(1)审出鉴赏角度,即要明白题意要求从哪个(些)角度鉴赏。角度有两种:
①大小角度。大角度是指很宽泛地要求鉴赏,不明确鉴赏的具体角度,常用“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艺术特色”“手法”之类的用语;小角度是指明确鉴赏角度,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描写技巧”“抒情特色”等具体角度。
②明暗角度。明角度是指明确要求鉴赏表达技巧,甚至给出技巧名称;暗角度是指题干用“请赏析……”“如何写景/抒情……”等表述形式,这是间接问。
(2)审出所答技巧的数量,即要分清楚题干中“一”与“些(多)”、“主”与“次”的区别。题干中说“哪种”,则只能答一种;题干中说“哪些”,则要多角度切入,不能少答;题干中说“主要(突出)”,则一般只答出一种,至多两种。
1.试根据提问角度判断下列诗句所用的表达技巧。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所用的表现手法是( ),修辞手法是( )。
(2)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①这几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
②这几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③这几句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
④这几句从意象的角度看使用了哪种手法?( )
(3)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①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
②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
③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4)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①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
②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
(5)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
(6)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①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
②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
(7)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运用了哪些写人技巧?( )
2.依据写作对象
写作对象如果是景物,则要考虑景物描写的角度与手法;如果是事物,则要考虑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烘托映衬等手法;如果是人物,则要考虑写人的手法(如语言、神态、心理细节等);如果是兼而有之,则要从它们之间的关系上判断所用手法。
3.依据关系
诗歌表面上看是词、句的组合,实质上是材料与材料之间的组合。就所给语言材料来讲,要善于抓住材料之间的关系(即景、物、情、事、人之间的关系)判断。如最常见的关系是景与情、物与志、别人与自己等,另有虚与实、正与反、主与次、动与静等关系。多从这些关系考虑,就能判断出许多常用技巧。
4.依据层级
所谓层级,就是所给语言材料的不同层级,如这一句、这一联、这一片、这一篇。语言层级单位不同,判断技巧便不同。如是词、句、联,优先从修辞手法考虑;如是片(几联)、篇,则优先从表现手法考虑;如是两句(一联),判断时不可只看一句,而要两句合成一个整体看。
5.依据位置
就是从所给语言材料在篇中的位置判断技巧,且这一技巧多为结构技巧,如放在开头,技巧多为铺垫;中间则多为过渡、照应;结尾则多为直抒胸臆或以景结情。
6.依据技巧特征
凡是表达技巧,总有其表现特征。如借景抒情,表现语言中总少不了景物描写;想象虚写,总有“想”“念”“忆”“梦”等词语;对比,总有两个相对的内容存在;视听结合,总有声音描写,等等。要善于抓住语言材料中手法所具有的语言特征去判断。
【温馨提示】
判断表达技巧要避免“2个误区”
①先入为主。如只要看到句子材料中有景物,就判为借景抒情。其实,仔细品味一下材料,如虽有写景,但景与情关系不一致,这时就要考虑“反衬”或“乐景衬哀情”了;如果写了景,更写了人,则要从人物描写角度考虑。
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考虑到材料中的只言片语,而不把整个材料合起来看,更不把材料放在全文中看。
[边练边悟1] 准确判断所用表达技巧。(6分)
(1)根据题干要求判断。(审清鉴赏的角度和所答技巧的数量)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辛弃疾《鹧鸪天·送人》)”两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还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
(2)根据写作对象判断。(写景要考虑景物描写的角度与方法,写事物要考虑正侧描写、烘托映衬,写人物要考虑写人的手法;兼而有之则要从其关系上判断)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秋思》)”这首曲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答:
(3)根据关系判断。(景与情、物与志、人与己、虚与实、正与反、主与次、动与静等)
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两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答:
(4)根据层级判断。(词、句优先考虑修辞手法,片、篇则优先考虑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如是多句则要综合来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林逋《山园小梅》)”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答:
(5)根据位置判断。(放在开头多为铺垫,中间则多为过渡、照应,结尾则多为直抒胸臆、以景结情)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这首词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结构技巧?
答:
(6)根据技巧特征判断。(借景抒情少不了景物,想象虚写总有“想、忆、梦”等词,对比要有两个内容存在,动静结合会有声音、动作描写)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三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答:
2.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建康层楼
王 冕
层楼危构出层霄,把酒登临客恨饶。
草色不羞吴地短,雁声空落楚天遥。
江山如画知豪杰,风月无私慰寂寥。
六代繁华在何处?败红残绿野萧萧。
结合全诗,赏析尾联的艺术特色。
3.阅读下面这首元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湖四景(其一)
杨 载
朝来千骑出城,为向东湖踏早春。
素练幂[注]林云气薄,明珠穿草露华新。
山花献笑开檐畔,海鸟忘机戏水滨。
记取当年贤太守,及时为乐与斯民。
【注】 幂:罩,覆盖。
简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招王质夫①
白居易
濯足②云水客③,折腰④簪笏身。
喧闲迹相背,十里别经旬。
忽因乘逸兴⑤,莫惜访嚣尘。
窗前故栽竹,与君为主人。
【注】 ①本诗约写于元和元年,白居易任周至县尉,王质夫隐居于城南仙游寺蔷薇涧。②濯足:暗用《孺子歌》“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③云水客:云游四方的人。④折腰:出自《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⑤出自《世说新语》中王子猷访戴逵“乘兴而行,兴尽而返”。
请分析“濯足云水客,折腰簪笏身”这两句诗运用的表现手法。
(二)精准分析表达效果
分析表达技巧完整的步骤是:
说明:①若题干中已明确表达技巧,“第一步”可省略。②作答时“第二步、第三步”可以合并,也可以调换顺序。
1.具体分析表达技巧的运用
每一种表达技巧的运用分析都有各自的要点及表达句式。如比喻,分析运用时要指出其本体与喻体,使用“将……比作……”的句式。
2.精准分析表达效果
(1)紧贴诗歌本身赏效果。①紧扣目的。所有的表达技巧都是为表达目的服务的,“表达技巧+表达目的”就等于表达效果。在具体诗歌中,表达目的包括写景、状物、造境、写人、叙事、抒情等方面。无论分析哪种目的,都不可笼统,应紧扣诗歌内容赏得具体、细致、深入。②紧扣位置。效果就是作用,所赏析的语言片段在诗歌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甚至手法也会有所不同。关注句子在诗歌中的位置进而关注其表达效果,是一个重要的思考角度。
(2)紧扣技巧本身赏效果。不同的表达技巧有着不同的表达效果。如比喻、拟人重在生动形象,借景抒情使情感抒发委婉含蓄,反衬、对比达到突出强调之效果。因此,赏析表达效果在紧扣诗歌本身的同时必须兼顾表达技巧的自身效果。
[边练边悟2] (2016·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 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4分)
审题型:
审范围:
审角度:
审数量:
审答法:
答: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诗歌表达技巧——表达方式(着重讲3点)
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其中在诗歌创作中用到的主要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尤其是描写和抒情,用得最为普遍。这两种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
记叙(叙事)例举:
中国古诗多是抒情诗,叙事诗很少,所以叙述这一表达方式很少接触到,只是在叙事诗中使用,抒情诗也仅保留少量的叙述成分。赏析叙述这一表达方式,同现代文中的叙述差不多,要从以下角度展开:①叙事的线索;②叙事的人称(第一、二、三人称),尤其看是作者叙事还是诗中人物叙事;③叙事的顺序,是时间顺序还是空间顺序,以及有无倒叙、插叙;④叙事的客观性与主观性,是看似冷静的叙述还是感情浓烈的叙述;⑤叙事有无特别之处,如有无对比、抑扬等技巧。
赏析时应指明叙述的具体特点,并结合诗歌加以说明。
17.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北来人二首
刘克庄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
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 ①东都:北宋都城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诗歌表达技巧——抒情手法
诗歌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抒情是古代诗歌创作中运用最多,也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它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1)直接抒情。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就是作者直接对有关的人物、事件等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2)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可分为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情写乐景、托物言志、借古喻今、用典抒情,使情与景有机融合,达到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
1.直接抒情
[例7]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从 军 行
杨 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首诗最后两句是怎样抒情的?请加以鉴赏。(6分)
答:
2.借景抒情
[例8]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龙吟 登瓜步江楼
徐之瑞①
怒涛千叠横江,是谁截断神鳌足②?却思当日,风云叱咤,气吞巴蜀③。江左夷吾④,风流顿尽,神州谁复?但茫茫睹此,河山如故,悲何限、吞声哭。
正拟清游堪续,剩荒台、乱鸦残木。伤心莫话,南朝旧事,春波犹绿。鼎鼎华年,滔滔逝水,浮生何促!指三山缥缈,凌云东去,醉吹霜竹。
【注】 ①徐之瑞:字兰生,浙江仁和人。明崇祯九年举人,入清不仕。②传说女娲断鳌足做撑天之柱。③西晋初期,王濬率军自巴蜀顺江东下,迫使吴国投降。④温峤认为王导有管仲(夷吾)之才,能辅助局势未稳的东晋。
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词的下阕。(6分)
答:
3.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例9]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 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
4.用典抒情
[例10]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虞美人 用李后主韵二首(其一)
刘辰翁[注]
梅梢腊尽春归了,毕竟春寒少。乱山残烛雪和风,犹胜阴山海上窖群中。
年光老去才情在,唯有华风改。醉中幸自不曾愁,谁唱春花秋叶泪偷流。
【注】 刘辰翁:南宋末年词人,入元不仕。
“犹胜阴山海上窖群中”引用了哪个著名的典故?请简要说明其作用。(6分)
答:
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少年行四首(其三)
令狐楚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注]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注】 河湟:湟水流域及其与黄河合流的一带,这里是指被吐蕃统治者所侵占的河西、陇右之地。
本诗后两句采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请简要分析。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渔家傲
朱 服
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比,和春付与东流水。 九十光阴能有几?金龟解尽留无计。寄语东城沽酒市。拚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
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词上阕是如何表现作者的情感的。
三、诗歌表达技巧——描写手法
1.描写
描写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做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1)白描
[例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田 家
聂夷中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本诗表现了田家的悲苦命运,却没有一个议论和抒情的句子,那么,诗歌是怎样表现这一主题的?请简要回答。(6分)
答:
(2)细节描写
[例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南 乡 子
周邦彦
晨色动妆楼。短烛荧荧悄未收。自在开帘风不定,飕飕。池面冰澌趁水流。
早起怯梳头。欲绾云鬟又却休。不会沉吟思底事,凝眸。两点春山满镜愁。
词的下阕前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答: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柳絮二阕(其二)
韩 琦
絮雪纷纷不自持,乱愁萦困满春晖。
有时穿入花枝过,无限蜂儿作队飞。
这首诗中的“有时穿入花枝过,无限蜂儿作队飞”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3)正侧结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山亭柳 赠歌者①
晏 殊
家住西秦,赌②博艺随身。花柳③上,斗尖新。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漫销魂。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注】 ①本词为作者知永兴军时所作,当时他年已衰老,政治失意。②赌:与人竞赛。③花柳:借指欢场上的歌舞技艺。
词的上阕是如何表现歌者技艺的?请简要赏析。(6分)
答:
(4)动静结合
【知识积累】 ①化动为静,以静写动,就是把运动的事物当作静止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动态事物在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②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就是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静态事物在运动时的形态和神态。③动静结合,就是同时描写静态的事物和动态的事物,让静景、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④以动衬静,通过描写、渲染动态,反衬静态,突出静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⑤以静衬动,通过描写、渲染静态,反衬动态,突出动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西江月 题溧阳三塔寺[注]
张孝祥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 三塔寺:在溧阳西七十里,傍三塔湖而建,寒光亭也在湖边。
这首词描写春色的手法多样,试简要赏析。(6分)
答: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雨后池上
刘 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5)虚实结合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客 意
元好问
雪屋灯青客枕孤,眼中了了[注]见归途。
山间儿女应相望,十月初旬得到无?
客中忆二女
高 启
每忆门前两候归,客中长夜梦魂飞。
料应此际犹依母,灯下看缝寄我衣。
【注】 了了:了然,清楚。
两首诗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答:
(6)多种感觉结合(视听结合等)
多种感觉结合指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个角度,相辅相成,相互衬托,使其所描写的景物更具立体感,使读者身临其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①
杜 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②,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 ①本诗作于杜牧任宣州团练判官期间,当时杜牧常去城中开元寺游赏。此篇抒写俯瞰宛溪、眺望敬亭山的今古感慨。②范蠡:辅佐越王勾践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泛舟五湖,经商成巨富,自号陶朱公,后人尊称他为“商圣”。
本诗中间两联采用了什么手法来描绘景物?请简要分析。(6分)
答:
四、诗歌表达技巧——修辞手法(15种)
(一)比喻
[例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春 近
王 铚①
山色银屏晓,溪梅玉镜春。
东风露消息,万物有精神。
索莫②贫游世,龙钟老迫身。
欲浮沧海去,风浪阔无津。
【注】 ①作者曾为枢密院编修官,后因忤奸相秦桧意,遭到贬斥。②索莫:枯寂无生气的样子。
首联写“山”和“溪”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加以分析。(6分)
答:
(二)比拟
[例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点绛唇 丁未冬过吴松作①
姜 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②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③住。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注】 ①丁未: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吴松:今江苏吴江,是晚唐诗人陆龟蒙生前隐居之地。②商略:商量讨论。③天随:陆龟蒙自号“天随子”。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词的上阕。(6分)
答:
(三)夸张
[例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 浦 歌
李 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请对诗歌首句所用的修辞手法简要分析。(6分)
答:
(四)借代
[例4] (2013·安徽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注]《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 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
答:
(五)双关
[例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采莲子(其二)
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
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
遥被人知半日羞。
诗中第三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答:
(六)对偶
[例6]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首诗的三、四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答:
1.请指出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1)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
(2)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
(3)终岁不闻丝竹声。( )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5)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
(6)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
(7)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
(8)主人下马客在船。( )
(9)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10)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11)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风霜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注]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 韦苏州: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诗歌表达技巧——表现手法
狭义的表现手法,常见的有比兴、象征、抑扬、联想、想象、渲染、烘托、对比、衬托等。但在实际做题中,当问到表现手法的时候,往往把表达方式中具体的抒情方式与描写方式也纳入其中,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用典抒情、托物言志、白描、细节描写(动作、神态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这就是广义的表现手法。而以下所讲的表现手法则是狭义的,是除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外的常用的诗歌表达技巧。
重点考查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衬托、对比、用典、比兴、联想想象、对写等。
1.衬托
(2014·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双调·蟾宫曲 自乐
[元]孙周卿
草团标①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溜响②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
(选自《太平乐府》)
【注】 ①草团标:茅屋。②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
“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3分)
答:
2.对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惜 琼 花
张 先
汀白,苕水碧。每逢花驻乐,随处欢席。别时携手看春色。萤火而今,飞破秋夕。
汴河流,如带窄。任身轻似叶,何计归得?断云孤鹜青山极。楼上徘徊,无尽相忆。
这首词主要是通过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怀人思归的情感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 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3.用典
【知识积累】
常见典故含义
投笔——弃文从武;楼兰——边境之敌;折腰——屈身事人,常反其意用之;化碧——志士为正义事业而蒙受冤屈;五柳——隐者的代称;三径——代指隐士居住的地方;长亭——送别地的代称;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鹧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采薇——隐居避世;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折桂——科举及第;桑榆——垂老之年;后庭花——代指靡靡之音;高山流水——知音或高雅的乐曲;击楫——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青鸟——传信的使者;请缨——杀敌报国;抱柱——坚守信约;射天狼——打击入侵的异族。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赠边将
施肩吾
轻生奉国不为难,战苦身多旧箭瘢。
玉匣锁龙鳞甲冷,金铃衬鹘羽毛寒。
皂貂拥出花当背,白马骑来月在鞍。
犹恐犬戎临虏塞,柳营[注]时把阵图看。
【注】 柳营:汉代将军周亚夫驻军细柳防备胡人。周亚夫以治军严明著称。
本诗尾联运用了典故,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4.比兴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桃 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 ①归:出嫁。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蓁(zhēn)蓁:草木茂盛的样子。
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5.联想想象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何遁山人归蜀
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注】 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6.对写(对面落笔、一笔两面)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题目。
虞美人 寄公度
[宋]舒亶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词的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 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分析诗中对写手法的运用。
7.渲染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青 玉 案
贺 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三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赏析。(6分)
答:
诗歌表达技巧——结构构思
所谓构思技巧是指诗歌的结构安排方面的技巧。古代诗歌在行文安排与结构处理上都是有讲究的。结构上的“起—承—转—合”,行文上的由“景”到“情”,由“景”到“理”,由“事”到“理”,都显示出诗歌行文结构上的艺术,即行文构架的严密、思路的清晰、写景抒情的浑然一体等。
结构方面的技巧主要有卒章显志、以景结情、首尾呼应等,鉴赏诗词中的结构技巧往往是提问思路特征或是考查关键诗句的作用。
古诗词中行文结构的考查角度,包括诗眼与诗题的暗合,上下诗句内容的衔接、过渡、铺垫,首尾或前后题意的照应,叙事与抒情议论的转折,以及近体诗的“起承转合”等。
一、明辨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
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一)作答古代诗歌结构技巧题的常规切入点
切入点一:明确思考问题的角度
对这类题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①线索的设置。②顺序的安排: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以某种感情的变化为顺序等。③过渡照应。④开头与结尾:前后呼应、铺垫照应。⑤结构特点:倒叙、先抑后扬。
切入点二:掌握一般规律性的知识
例如:①问开篇诗句的作用,一般可回答:总领全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照应题目、渲染气氛、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和下文的内容构成对比等。②问中间诗句的作用,一般可回答:承上启下、呼应前面内容。③问诗歌结尾的作用,一般可回答: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答题步骤
三、运用技法,规范答题
1.开门见山
[例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采 桑 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注]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 西湖: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是古代颍河、清河、小汝河、白龙沟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词的上阕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是什么?上阕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6分)
答:
2.以景结情
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例2]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摊破浣溪沙
李 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
“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两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
1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注]
元 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 元和五年(810),元稹因弹劾和惩治不法官吏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元和十年(815),白居易因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这首诗尾句在写法上与前三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3.卒章显志
诗言志,卒章显志作为一种言志的方式,是指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这种构思立意追求的是“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渡百里湖
查慎行
湖面宽千顷,湖流浅半篙。
远帆如不动,原树竞相高。
岁已占秋旱,民犹望雨膏。
涸鳞如可活,吾敢畏波涛?
诗歌的尾联在谋篇布局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
4.抑扬结合
抑扬是对要褒扬的人或物先写其不足,对要贬损的人或物先写其长处。分为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无论哪种表现形式,都是为了突出后者,强调后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 山 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6分)
答:
5.抑扬结合
铺垫是指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从全诗看,诗歌重心应当在后两句勾勒的特立独行、孤傲超绝的“钓翁”形象上,而诗歌前两句展现的冰天雪地、万籁俱寂的景象,便是这“钓翁”的背景,其居于次要地位,起到辅助作用。也正是因为有了诗歌第一、二句的铺垫,“钓翁”的形象才更加鲜明。
2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 甫
先帝御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③下,迥立阊阖④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⑤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 ①曹将军霸: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答案] (1)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释运用)②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析作用)
考 卷
题干示例
2019·全国卷Ⅱ
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2018·浙江卷
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2017·天津卷
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2017·浙江卷
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2016·全国卷Ⅰ
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016·全国卷Ⅱ
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2016·山东卷
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概念
用简练的文字描摹对象,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如实地勾勒出描写对象的情态面貌。
作用
具有传神和突出主体的作用。
示例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只是运用白描手法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却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
概念
主要指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
作用
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揭示主题思想等作用。
示例
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诗借助生动的细节描写传递人物的思想感情,“临发又开封”这一动作细节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概念
正面描写是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描写,侧面描写是对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包括人物)进行描写。
作用
①烘托、衬托、反衬;②使形象更加鲜明丰满;③使感情抒发更加充分;④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示例
形容女子容貌美,“明眸皓齿、貌若天仙”即为正面描写,“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则为侧面描写。
概念
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塑造形象,营造意境。
作用
①使描写的对象动者更动,静者更静,一动一静,相映成趣;②使描写的对象显得更加有声有色;③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增强如亲历其境的现场感;④使形象鲜明可感,更真实地表现事物的特点;⑤能更好地让环境渲染某种气氛。
示例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以动衬静是以动态的景物来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的一种表现手法。
概念
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作用
①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内容更加丰富。②使作品描写的意境既开阔又深邃,情感抒发既明朗又含蓄。
概念
为了表现、突出主要的人或物,作者常常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分为正衬、反衬两种。
说明
正衬,就是用次要内容从正面衬托主要内容,也叫“烘托”“旁衬”。
反衬,就是用次要内容从反面烘托主体。
作用
使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示例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此处用桃花潭水之深正衬汪伦对我的情谊之深。
概念
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有两体对比和一体两面对比。
作用
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人以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表达作者的某种感情。
示例
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诗人在写作技巧上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封建贵族“朱门酒肉臭”的奢华生活和穷苦百姓“路有冻死骨”的悲惨命运对比得更加鲜明突出,形象地揭露出当时社会的悲惨丑恶状况。
概念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内容和思想。根据用典的目的,可分为正用典(表意与典故意一致)和反用典(表意与典故意相反);根据用典的形式,可分为明用典与暗用典(多指语典)。
说明
事典: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表明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
语典:引用或化用前人的诗文名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作用
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增强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收到言简意丰、余韵盎然、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示例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即运用了冯唐的典故。
概念
“比兴”本来包含“比”和“兴”两种修辞手法,但人们谈论古典诗歌时常“比兴”连及。在实际运用中,比兴经常结合运用,或兴中有比,或比中又兼兴,或比兴连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说明
“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作用
托物引喻,婉转曲折,明朗浅显,渲染气氛,激发读者的想象。
示例
《孔雀东南飞 并序》中“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兴”,又是“比”。
概念
由一事物想起与之有关的事物的思想活动。判断这种技巧,不宜把二者分开。
说明
联想是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它属于“记忆”的范畴。
想象是依托已知形象进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
作用
借助联想,可跨越时间与空间,增加诗歌的内蕴,丰富诗歌的思想与情感。借助瑰丽的想象,触发读者产生无限的联想。
概念
不直接由自身说起,不是从眼前写起,而是换个角度,从对面入笔、从对方写起的艺术手法。
说明
对写都是虚笔呈现,是主客换位、背面敷粉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特殊就特殊在它反宾为主,从对方落笔,设身处地地描绘对方的情景,使自己的情感表达更为深婉。
作用
突破时空限制去写想象中对方的情景,取得实写手法所收不到的独特艺术效果,给人以曲折有致、情韵悠长之感。
考 卷
题干示例
2016·全国卷Ⅱ
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2011·大纲全国卷
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四川卷
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辽宁卷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04 古诗主观题满分攻略:鉴赏诗歌的形象之人物形象(答题术语+习题专练)-202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培优专用(术语+专练),文件包含04古诗主观题满分攻略鉴赏诗歌的形象之人物形象答题术语+习题专练-202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培优专用术语+专练解析版docx、04古诗主观题满分攻略鉴赏诗歌的形象之人物形象答题术语+习题专练-202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培优专用术语+专练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07 古诗主观题满分攻略:鉴赏诗歌的语言(答题术语+习题专练)-202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培优专用(术语+专练),文件包含07古诗主观题满分攻略鉴赏诗歌的语言答题术语+习题专练-202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培优专用术语+专练解析版docx、07古诗主观题满分攻略鉴赏诗歌的语言答题术语+习题专练-202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培优专用术语+专练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08 古诗主观题满分攻略:鉴赏诗歌的情感(答题术语+习题专练)-202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培优专用(术语+专练),文件包含08古诗主观题满分攻略鉴赏诗歌的情感答题术语+习题专练-202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培优专用术语+专练解析版docx、08古诗主观题满分攻略鉴赏诗歌的情感答题术语+习题专练-2022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培优专用术语+专练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