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练习】苏科版初二物理上册 第3章《光现象》3.4平面镜(实验探究题)(含答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288927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同步练习】苏科版初二物理上册 第3章《光现象》3.4平面镜(实验探究题)(含答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288927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同步练习】苏科版初二物理上册 第3章《光现象》3.4平面镜(实验探究题)(含答案)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288927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同步练习】苏科版初二物理上册(同步+提优)
初中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上册3.4 平面镜随堂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上册3.4 平面镜随堂练习题,共3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所示,完成下列实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2018•锦州)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
(1)实验时,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原因是 。
(2)在竖直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
(选填“前”或“后”)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在比较物与像的大小关系时,蜡烛B替代的是 (选填“蜡烛A”或“蜡烛A的像”)。
(3)实验时,将蜡烛A逐渐靠近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的像。
2.(2018•巴彦淖尔)如右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人站在竖直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移动,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1)人在蜡烛A的同侧看到烛焰的像是光的 (填“反射”或“折射”)现象形成的。
(2)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呈现蜡烛A的像,说明 。
(3)实验时,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将 (填“远离”或“靠近”)玻璃板,像的大小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2018•宁夏)如图所示是小军“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薄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1)实验时不采用平面镜而采用透明薄玻璃板,不仅能观察到A蜡烛的像,也便于 。
(2)在实验中点燃A蜡烛,在水平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B蜡烛,也不能使B蜡烛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原因是 。
(3)小军解决上述问题后,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移去后面的B蜡烛,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接收到A蜡烛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选填“虚”或“实”)
(4)为证实上述成像特点的可靠性,小军接下来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
4.(2018•大连)菜同学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的关系”,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单面镀膜的玻璃板、支架、两个相同的跳棋、白纸和刻度尺。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将玻璃板竖直立在白纸上,使玻璃板 那一面的下边线与直线重合(选填“有膜”或“无膜”)。
(2)用镀膜玻璃板和跳棋做实验,实验环境有:①几乎无光的实验室,②有阳光的实验窒,在 中进行实验效果好(选填“①”或“②”)。
(3)在同样的实验环境下,用镀膜玻璃板实验比用普通玻璃板实验成像更清楚,主要原因是: 。
(4)在白纸上沿跳棋A和B的边缘画圆,测出物距u和像距v的值如下表:
①如图(乙)所示,第1次实验测量的物距是A的右端到直线的距离,则像距v1= cm。
②该同学发现三次实验的像距都比物距略大一些,原因是: (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横线上)
A.刻度尺测量像距时存在误差 B.玻璃板有一定厚度
C.物和像的标记点不对应 D.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5.(2018•盘锦)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
(1)将一张白纸放在水平桌面上,将玻璃板与纸面 放置。
(2)蜡烛B与蜡烛A大小相同,目的是为了比较 关系。
(3)实验中,看到点燃的蜡烛A通过玻璃板成两个像,其中距离观察者较远的像比较 (选填“亮”或“暗”)移开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放一光屏,透过玻璃板在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蜡烛A的像。
6.(2018•铜仁市)完成下列实验:
小明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①实验时应选 (“较厚”或“较薄”)的玻璃板;
②小明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
③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填“实”或“虚”)像。
7.(2018•河池)小红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实验中选取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 关系。
(2)实验中若移开与像完全重合的蜡烛B,用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看不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 像。
(3)小红正对玻璃板,为了让她右边的同学也能够看见蜡烛A的像,她只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则蜡烛A的像的位置 。
8.(2018•黑龙江)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如图所示。
(1)现有厚度分别为5mm和2mm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目的是避免出现两个像,影响实验效果。
(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
(3)若点燃的蜡烛距玻璃板15cm,此时蜡烛与它的像的距离是 cm.将一张白纸放在玻璃板后,无论如何移动,在白纸上都 (填“能”或“不能”)成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
(4)将蜡烛远离玻璃板移动一段距离,蜡烛的像的大小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9.(2018•广元)如图是小薇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装置:用玻璃板作平面镜,将其竖立在水平面上,在其下面垂直地放一把刻度尺,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刻度尺上。点燃玻璃板前面的蜡烛A,移动蜡烛B直到与蜡烛A的像完全 。从刻度尺上可以发现,此时蜡烛A到镜面的距离与它的像到镜面的距离 。
10.(2018•包头)小明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1)他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
(2)在实验中,把蜡烛放在距离玻璃板30cm处,它的像到蜡烛的距离是 cm,当蜡烛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 。
(3)小明走近实验楼的自动感应玻璃门时,门自动平移打开,则他在玻璃门中的像将 (填“随”或“不随”)门平移。
11.(2018•沈阳)如图所示,小华在检查视力时,发现视力表在自己头部的后上方,她识别的是对面镜子里视力表的像。检查后,小华对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是否相等产生了疑问,在老师帮助下,完了如下探究实验:
(1)如图乙所示,小华在水平桌面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把点燃的A蜡烛放在玻璃板前,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在玻璃板后移动与A蜡烛外形相同但未点燃的B蜡烛,直至B与A的像完全重合。多次改变A与玻璃板的距离,重复上述实验。由此可以得出: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选填“有关”或“无关”);
(2)小华进一步探究,得到了平面键成像的其它特点。请你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甲中画出点P在平面镜里的像P′,并画出小华看到点P的像的光路图。
12.(2018•长春)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装置,实验中;
(1)选用 (选填“薄”或“厚”)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更合理。
(2)移动未点燃的蜡烛B,使其与蜡烛A的像重合,然后在原位置用光屏替换蜡烛B,直接观察光屏时看不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成 像。
(3)使玻璃板上端向蜡烛A倾斜,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的大小将 。
13.(2018•通辽)某小组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带底座的玻璃板、火柴、光屏、刻度尺,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
(1)选择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 。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的方法是 。
(3)当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时,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实验过程中,小组同学仔细观察,发现蜡烛的像有重影,请你帮助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14.(2018•陕西)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选用A、B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移动B蜡烛寻找点燃的A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 (选填“A“或“B“)蜡烛一侧观察。
15.(2018•贵阳)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明用到了如下器材:白纸、玻璃板、完全相同的a、b两物块、一枚细针。
请完成下列各实验步骤的填空:
(1)如图甲所示将白纸铺于水平桌面上,再把玻璃板竖直置于白纸上,即保证玻璃板与白纸是相互 的,并在白纸上记录下玻璃板所在位置。
(2)将物块a竖直置于玻璃板前的白纸上,记录下物块底部所在的位置CD,如图乙所示。此时,在一定光线条件下,便可透过 观察到物块a正立的像,接下来,小明将物块b放在玻璃板后移动,直至b与a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了 。
(3)小明记录下物块b底部所在的位置CˊDˊ,取出白纸并沿玻璃板底部所在的直线对折后,用一枚细针沿线段CD扎数个眼,打开白纸,发现线段CˊDˊ上也布满了针眼。结合步骤(2)的结论分析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 关系。
(4)为了得到具有普遍性的结论,以乙图的视角来看,小明将物块a绕C点顺时针旋转至乙图虚线所示的位置后,为了再次确定像的位置,物块b应绕Cˊ点 (选填“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并记录下位置。
16.(2018•哈尔滨)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请将摆放器材的过程补充完整:白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蜡烛A正确放在白纸上, (器材如图甲)
(2)徐丽摆放好器材后,点燃蜡烛A,另拿一个与A相同的蜡烛B替代A去找像,发现B与A的像完全重合并像点燃了一样,由此可分析出哪些信息?(请写出两条)
(3)回家后,徐丽照镜子(如图乙),她认为当她离镜子越远时,自己的像越小想要证明她的观点是否正确,请写出你需要收集的证据。
17.(2018•黑龙江)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中,如图所示。
(1)实验中选取两个完全相同蜡烛的目的是 。
(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
(3)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距玻璃板10cm处,此时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 cm.将一张白纸放在玻璃板后,无论如何移动,在白纸上都 (填“能”或“不能”)成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
(4)将蜡烛远离玻璃板移动一段距离,蜡烛的像的大小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8.(2018•北京)小光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及相同高度的蜡烛等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其中平板透明玻璃与水平纸面垂直。
(1)将蜡烛放置在玻璃前某位置,蜡烛所成像的高度 蜡烛的高度。(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
(2)将蜡烛靠近玻璃时,蜡烛所成像的高度 。(选填“变小”、“变大”或“不变”)
19.(2018•襄阳)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若蜡烛A距玻璃板5cm,则蜡烛B距玻璃板 cm才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若在蜡烛B处放一光屏 (填“能”或“不能”)承接到像;若玻璃板上端向右偏斜(如图),蜡烛A在玻璃板中成的像会 (填“偏高”或“偏低”)。
20.(2018•淮安)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
(1)实验时应选较 (选填“厚”或“薄”)的玻璃板垂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2)将棋子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应在玻璃板 (选填“前面”或“后面”)观察A经玻璃板所成的像。
(3)当棋子A远离玻璃板时,像的大小 。
(4)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无法直接在光屏上观察到像,说明所成的像是 像
(5)用木板紧贴在玻璃板背面,挡住玻璃板后面的光,人眼在玻璃板前 (选填“能”或“不能”)看见棋子A的像。
21.(2018•绍兴)通过玻璃门(如图甲)可简单地验证平面镜成像的某些规律。
(1)先在房间A的地砖拼接处放一标记物,然后到房间B,若实验者及标记物的位置如图乙所示,为了让实验者所成的像落在标记物上,他应向 (填序号)方向移动。
(2)为了让成像更清晰,房间B的亮度要比房间A 。
(3)对本实验的相关评价,合理的有 。
A.证明了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等大的虚像
B.利用地砖方便地确定像和物体的位置关系
C.巧妙利用生活中的物体进行实验,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22.(2018•烟台)如图是利用平板玻璃,两只相同的蜡烛A和B、刻度尺,笔等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实验器材选用两只相同蜡烛的目的是什么?刻度尺的作用是什么?
(2)为了保证实验效果,对实验环境有什么要求?
(3)简述确定记录像位置的方法步骤;
(4)实验过程中,某实验小组无论怎样操作,总是观察到两个几乎重叠的像,其原因是什么?
23.(2018•呼和浩特)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
(1)选择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主要目的是为了 (选填“像更清晰”或“确定像的位置”);
(2)实验中,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的方法是 (选填“等效替代法”或“控制变量法”);
(3)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 (选填“不变”或“变小”)。
24.(2018•长沙)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
(1)本实验应选择用 (选填“玻璃板”或“平面镜“)进行实验;
(2)实验中选取完全相同的两支蜡烛A、B,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
(3)小明竖直放好蜡烛A,移动蜡烛B,直至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分别记录A和B的位置:多次移动蜡烛A重复实验,实验中如果蜡烛A靠近器材M,则蜡烛B应 (选填“远离”或“靠近“)器材M,才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25.(2018•岳阳)在“走进西藏”活动中,小明对藏民用面积很大的凹面镜制成的太阳灶烧水(如图甲)很好奇。于是他用不锈钢汤勺的内表面当作凹面镜,将平行光正对“凹面镜”照射,光路如图乙。
(1)使用太阳灶烧水时,水壶应放在图乙中的 (选填“a”、“b”或“c”)点。
(2)小明还观察到收集微弱电视信号的“卫星锅”(如图丙)也有类似结构。你认为“卫星锅”凹形锅面应选用对电视信号有很强 (选填“反射”或“吸收”)性能的材料。
26.(2018•临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
(1)将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玻璃板垂直架在纸上,在玻璃板的一侧立一支点燃的蜡烛,透过玻璃板观察其另一侧蜡烛的像。
(2)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 (选填“透过”或“不透过”)玻璃板,观察光屏上有无像。
(3)将另一支完全相同的 (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放到玻璃板后,调整位置使其与像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 。
(4)实验过程中如果玻璃板没有垂直架在纸上,而是如图所示倾斜,蜡烛A的像应是图中的 (选填“A1”、“A2”或“A3”)。
27.(2018•连云港)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我们一般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这样既能看见物体的像,也能透过玻璃板看见另一侧的物体,便于确定物体像的位置但在实验中,由于玻璃板前后两个面都能成像,并且玻璃板的厚度对研究成像规律也有影响。聪明的小明利用生活中梳洗用的两块小镜子(该平面镜的前表面为反射面)也完成了实验,小明的实验步骤如下:
(1)如图甲所示,将两块平面镜分开一定距离固定于不锈钢框架上,将铅笔A放在平面镜前,可以看见铅笔通过平面镜成上下两段不完整的 像(选填“虚”或“实”),此像虽然不完整,但比玻璃板成像要 。
(2)小明用与铅笔A完全一样的铅笔B找到了铅笔A像的位置,他具体的操作是: 。
(3)为了消除平面镜厚度对物距和像距测量的影响,小明用图乙的方法测出了物距和像距,图丙为图乙的简化图,图丙中 表示像距(选填“BD”或“BC“)。
28.(2018•聊城)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外形相同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在白纸上记下A和B的位置。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做多次实验。
(1)实验过程中蜡烛B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
(2)通过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 。
(3)移去蜡烛B,在其位置上竖立光屏,在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
(4)实验过程中同学们体会到: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成像虽没有平面镜清晰,但能透过玻璃板观察到蜡烛 (填“A”或“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这是本实验成功的关键。
29.(2018•重庆)如图所示,是小顺同学利用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透明玻璃板、木板、白纸和铅笔等器材“探究平面成像特点”的装置。
①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 (选填“明亮”或“黑暗”)的环境中进行。
②选取相同的蜡烛,是为了便于比较像和物体的 关系。
③在玻璃板的后面放一个光屏,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接收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 (选填“实”或“虚”)像。
30.(2018•南充)如是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1)你认为本实验小明应选择较 (选填“厚”或“薄”)的玻璃板来完成实验。
(2)在玻璃板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并移动,直到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做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
(3)移去蜡烛B,在其原位置上放置一块白屏,白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的像。
(4)小明第一次将蜡烛A置于玻璃板前5cm,第二次将A向远离玻璃板的方向移动3cm,再次放置B直到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则A与B的间距为 cm。
31.(2017•抚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强同学利用如图甲的器材进行了以下操作:
(1)将一张白纸放在水平桌面上,将玻璃板与纸面 放置。
(2)沿玻璃板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玻璃板的位置。
(3)将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利用 (填“点燃”或“没点燃”) 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寻找并记下蜡烛A的像的位置,蜡烛B应与蜡烛A大小相同,目的是为了比较 。
(4)移动点燃的蜡烛A,再做两次实验,在白纸上记录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将白纸沿放置玻璃板的直线折叠,发现点A1和B1,A2和B2,A3和B3基本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填字母)
A.平面镜成虚像
B.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C.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5)实验中,小强正在观察蜡烛A的像,雨石同学用物理书挡在玻璃板的后面,那么小强 (填“能”或“不能”) 看到蜡烛A的像。
(6)为了探究“平面镜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小强同学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B原来位置上放一个光屏,透过玻璃板观察光屏上是否有蜡烛A的像。小强同学的做法是 (填“正确”或“错误”)的。
32.(2017•广西)如图甲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1)选用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原因是玻璃板透光,便于确定像的 。
(2)在竖直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至看上去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像与物大小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3)记录蜡烛B的位置,用刻度尺在白纸上测得蜡烛B到玻璃板的距离s如图乙所示,是 cm.通过多次实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4)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选填“虚”或“实”)像。
33.如甲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
(1)实验室提供较厚和较薄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的玻璃板做实验;同时选用两节相同的干电池,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 关系。
(2)将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玻璃板前放置电池A,移动玻璃板后的电池B,直到看上去电池B与电池A的像完全重合。
(3)将电池A朝远离或靠近玻璃板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则A的像大小将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4)某组同学将图甲中的玻璃板换成平面镜,垂直于纸板放置,ON与平面垂直(如图乙所示),用以探究“光的反射规律”,他们用激光笔沿硬纸板EO照射到平面镜上的O点,反射光线沿OF射出,则∠NOF ∠EON(选填“>”、“<”或“=”);之后又让入射光线沿着FO入射到O点,看到反射光线沿OE射出,这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 。
34.如图是小芳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装置。
(1)在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 。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M,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N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跟蜡烛M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实验时,小芳同学应在玻璃板的 (填“前”或“后”)面观察蜡烛M经玻璃板所成的像。
(4)小芳透过玻璃观察蜡烛M的像时,看到在像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有部分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 。
(5)经过三次实验,记录的像A'、B'、C'与物A、B、C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为了得到更多的实验结论,接下来小明应该进行的操作是:分别连接AA'、BB'、CC',发现它们的连线都与玻璃板 ,且它们分别到玻璃板的距离都 。
35.(2018•新吴区一模)如图所示,学习光学知识后,小聪对有关实验进行了思考和创新。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使用透明玻璃板而不是用平面镜的目的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 。
(2)当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20cm的A处时,小聪拿出一支没有点燃的和A处一样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蜡烛和像,玻璃板后B处的蜡烛好像也被“点燃”了,说明像与物体 。
(3)小聪用凸透镜替换玻璃板,将其放置在中点且垂直AB的位置上,将光屏放置在B点时,发现光屏上恰好成了一个清晰倒立、等大的实像,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此时固定蜡烛,换用一个焦距略小一些的凸透镜进行实验,则光屏需向 (靠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
36.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桌面上已给出的器材有:带支架的玻璃板、铅笔各一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两个;白纸一张;火柴一盒。
(1)在实验中必须选用 (填“平面镜”或“玻璃板”),原因是 。
(2)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 一侧观察。小明无论怎样调节后面的蜡烛,都不能与蜡烛的像重合,请你推测可能的原因是 。
(3)如图丙所示,将玻璃板与水平桌面成45°角固定在水平桌面上,让蜡烛A沿着桌面向右做直线运动,将看到蜡烛A在玻璃板后的像 运动(选填“水平向右”、“水平向左”、“竖直向上”或“竖直向下)。
37.小金用图示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探究的步骤如下:
A.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一块玻璃板竖立在纸上,在纸上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B.选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把一支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前面,看到玻璃板后面有蜡烛的像时,在纸上记下蜡烛的位置A。
C.拿另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与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在纸上记下该蜡烛的位置A′。
D.移动点燃的蜡烛到另一位置,重做上面的实验,在纸上记录物与像的位置B、B′;C、C′。
(1)刚开始,小金在做步骤C时,无论怎么移动蜡烛,都无法使它与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请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 。经过改正后,小金重新实验。
(2)步骤D的实验目的是 ;
(3)图乙是物、像的位置实验记录,请你利用测量工具对乙图的实验记录作出处理并得到相应规律 。
38.为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小明将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沿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MN,取两枚相同的棋子E和F。
(1)小明将棋子E放在玻璃板前,移动玻璃板后面的棋子F,直到它看上去与棋子E的像完全重合,如图1中的甲所示。
(2)为了让坐在右侧的小亮也看到棋子E的像,小明把玻璃板沿直线MN向右移动了一段距离,在此过程中,棋子E的像 (填“会”或“不会”)向右平移。请在图1中乙所示的俯视图中,画出小亮看到棋子E的像的光路图。(D点为小亮眼睛所在位置)
(3)小明拿走棋子F,再将棋子E横放,这时他看到的应该是图2中的 种情形。
39.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小柯将一块厚度为0.5cm的玻璃板(P、Q两个平面都是可以作为平面镜使用,如图甲)竖直架在水平台板上面,再取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蜡烛B,分别竖直置于玻璃板两侧,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实验。
(1)在实验中,小柯透过玻璃板看到了蜡烛A的2个清晰的像,他用未点燃的蜡烛B找到了这两个像,分别位于图中的A′和A″处,其中A′处的像是蜡烛A通过玻璃板的 (填“P”或“Q”)平面成像得到的。
(2)小柯按照图中的测量方法,改变蜡烛A的位置,认真测量并记录了一些数据:
然后得出像距小于物距的结论,你认为他的测量错误是: (填“物距U”或“像距V”)
(3)小柯在实验过程中,让玻璃板沿OO′轴(如图乙玻璃板与桌面的接触部分)方向水平向右移动,结果他发现镜中的像相对于A 移动(选填“向右”、“向左”或“不”)。
40.(2018•姜堰区二模)(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确定 ;选取两支相同的蜡烛实验,是为了便于比较像和物体的 关系。实验时,玻璃板必须要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如果把玻璃板向右倾斜(如图甲),则观察到蜡烛的像的大致位置在图中的 处(选填“①”或“②”)。
(2)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20cm的A处时,移动玻璃板后蜡烛到B处时好像也被“点燃”了(如图乙),则B到玻璃板的距离是 cm;用凸透镜替换玻璃板,将其放置在AB中点且垂直AB的位置上,将光屏放置在B点时,发现光屏上恰好成了一个清晰倒立、等大的实像,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此时固定蜡烛,换用一个焦距略小一些的凸透镜进行实验,则光屏需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
答案与解析
1.
【分析】(1)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物像连线与平面镜的关系。研究这些问题确定像的位置是关键。像的位置用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来确定。实验中既能看到物体A的像,又能看到蜡烛B,要采用透明的玻璃板。
(2)人的眼睛应通过玻璃板观察像;
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证某种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实际的、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转化为等效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来研究和处理的方法。
(3)平面镜成的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
(4)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不会出现在光屏上。
【解答】解:(1)为了确定像的位置,让蜡烛A的像和蜡烛B重合,既能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实验中要使用透明的玻璃板。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在比较物与像的大小关系时,蜡烛B替代的是蜡烛A的像;
(3)平面镜成像时,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与位置无关,故像的大小不变。
(4)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不会出现在光屏上,所以,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
故答案为:(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前;蜡烛A的像;(3)不变;(4)不能。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及操作相关问题,这是光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近几年来中考经常出现的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
2.
【分析】(1)平面镜成像的实质是光的反射现象;
(2)实像能成在光屏上,而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所以据此即可判断;
(3)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解答】解:(1)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因此,眼睛在A侧看到的蜡烛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2)由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移去蜡烛B,并在其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火焰的像。
(3)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因此若将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则像将远离玻璃板移动;
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跟物体大小有关,跟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所以物体靠近平面镜,像也靠近平面镜,像的大小不变。
故答案为:(1)反射;(2)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3)远离;不变。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正确分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是中考出题的一个热点,本题围绕这个探究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解决办法,合理的思考和解释来考查同学的。
3.
【分析】(1)实验时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既能看到物体的像,也能看到像一侧的代替物体的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实验时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时,像和物体不在同一水平面上,则无法使蜡烛B与像完全重合;
(3)实像可以在光屏上成接到,而虚像则不能;
(4)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
【解答】解:
(1)该实验采用透明薄玻璃板代替日常使用的平面镜,玻璃板是透明的,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蜡烛B,当蜡烛B和蜡烛A的像重合时,蜡烛B的位置便是蜡烛A的像的位置;
(2)无法让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可能是实验时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时,像与物体不在同一水平面上;
(3)移去后面的蜡烛,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4)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避免实验现象的偶然性,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所以应该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B蜡烛的位置进行实验。
故答案为:(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玻璃板与桌不垂直;(3)虚;(4)保持玻璃板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B蜡烛的位置进行实验。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合理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只要熟练掌握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解答此类题目就很容易。
4.
【分析】(1)有膜的一面作为反射面;
(2)物体射出的光线对人眼刺激越强,人眼感觉物体越亮,物体经过平面镜反射,反射光线进入人眼的光线越多,人眼感到物体的像越亮。
(3)用镀膜玻璃板实验比用普通玻璃板实验成像更清楚,是反射能力更强;
(4)①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②玻璃板有一定厚度,有两个反射面。
【解答】解:(1)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将玻璃板竖直立在白纸上,有膜的一面作为反射面,使玻璃板那一面的下边线与有膜直线重合;
(2)用镀膜玻璃板和跳棋做实验,实验环境在有阳光的实验进行实验效果好;几乎无光的实验室不能完成实验;
(3)在同样的实验环境下,用镀膜玻璃板实验比用普通玻璃板实验成像更清楚,主要原因是:镀膜增强了对光的反射;
(4)①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物体左侧与0对齐,右侧略偏过3.0cm,估读为3.50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3.50cm﹣0cm=3.50cm。
②玻璃板有一定厚度,有两个反射面,测量时三次实验的像距都比物距略大一些。
故答案为:(1)有膜;(2)②;(3)镀膜增强了对光的反射;(4)①3.50;②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合理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只要熟练掌握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解答此类题目就很容易。
5.
【分析】(1)实验中,玻璃板应与桌面垂直;
(2)实验的目的是确定像的位置,而若是点燃后方蜡烛则无法分辨像与后方蜡烛的真实火焰。点燃蜡烛A后,其发出的光线较强,成像较清晰;另外一支相同的蜡烛与竖立在玻璃板前面点燃的蜡烛的像能完全重合,可知蜡烛和它成的像大小相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像等大;
(3)平面镜的前后两面都能起到反射面的作用,根据物体到反射面的距离相等进行判断;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不会出现在光屏上;
【解答】解:(1)实验时,玻璃板要与纸面垂直放置;如果玻璃板与纸面不垂直,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可知,蜡烛的像与蜡烛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所以有可能找不到像;
(2)实验中,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一支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并点燃,另一支放在玻璃板的后面,不需要点燃,然后将不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后面来回移动,直到看上去跟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玻璃有两个表面,前表面直接反射,较亮,所以其中距离观察者较近的像较亮,距离观察者较远的像较暗;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故答案为:(1)垂直;(2)物像大小;(3)暗;不能。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及其应用。这是光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近几年来中考经常出现的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
6.
【分析】①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每个反射面都可以成一个像,这样由于两个像的干扰,像的位置不易确定准确,需要两个像距离越近越减小误差;
②实验的关键是确定像的位置,而选择玻璃板还是镜子作为实验中的平面镜主要是为了确定像的位置的需要;
③平面镜中成正立、等大的虚像。
【解答】解:
①玻璃板越薄,两个反射面所在的像距离越近,这样可以使确定的像的位置更加准确,厚玻璃板会形成两个像,会影响对实验结果的判断;
②玻璃既能透光,又能反光,既可以看到前面物体在后面成的像,又可以看到后面的物体,这样就可以利用等效替代的办法准确确定像的位置;
③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眼睛应该在玻璃板前观察;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
故答案为:①较薄;②为了确定像的位置;③虚。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及其应用,这是光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近几年来中考经常出现的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
7.
【分析】①选用“两只完全一样的蜡烛”目的是比较物像的大小关系;
②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光屏上不会出现像;
③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解答】解:
(1)两只蜡烛大小相同,后面的蜡烛又和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就证明了像与物大小相同,所以两只蜡烛等长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关系用的;
(2)虚像光屏接收不到,实像光屏能接收到,而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
(3)为了让右边的同学也能够看清蜡烛的像,小红只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在向右移动的过程中,由于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蜡烛像的位置不变。
故答案为:(1)大小;(2)虚;(3)不变。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及其应用。这是光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近几年来中考经常出现的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
8.
【分析】(1)从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这一角度去分析此题。
(2)选玻璃板是为了准确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
(3)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
实像能承接在光屏上,虚像不能承接到光屏上。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
(4)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物像等大。
【解答】解:(1)透明的玻璃板,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薄玻璃板,用2mm厚的。
(2)使用平面镜时,只能成像,而不能透光,不容易确定像的位置,用玻璃时,既能成像,又能透光,便于确定出像的位置。
(3)因为平面镜成像时,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同,故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距玻璃板15cm处,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是15cm,故此时蜡烛与它的像的距离是15cm+15cm=30cm;
因为平面镜成虚像,光屏不能承接虚像,所以用白纸在玻璃板后面无论如何移动,在光屏上都不能成像。
(4)由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物像等大可知,将蜡烛远离玻璃板移动一段距离,蜡烛的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1)2;(2)便于确定像的位置;(3)30;不能;虚;(4)不变。
【点评】本题主要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在近年中考题中较为热点。实验前务必把实验器材准备齐全,才能使实验顺利进行,同时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9.
【分析】当蜡烛B和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判断: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解答】解: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从刻度尺上可以发现,此时蜡烛A到镜面的距离与它的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故答案为:重合;相等。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是中考出题的一个热点,本题围绕这个探究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解决办法,合理的思考和解释来考查同学的。
10.
【分析】(1)实验时选择透明的玻璃板,在物体的一侧,既能看到物体的像,也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平面镜成像特点:物像等距,物像等大。
(3)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不是实际光线形成。
【解答】解:(1)实验时选择透明的玻璃板,能同时观察到像和代替蜡烛A的蜡烛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由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物像等距可知,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是30cm,那么蜡烛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等于30cm,所以蜡烛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到蜡烛的距离是60cm;由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物像等大可知,将蜡烛不管是远离玻璃板还是靠近玻璃板时,蜡烛所成像的大小不变;
(3)玻璃门中的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虚像不在玻璃门上,所以门自动平移打开,则他在玻璃门中的像不随门平移。
故答案为:(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60;不变;(3)不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及其应用。这是光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近几年来中考经常出现的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
11.
【分析】(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物体发出(或反射出)的光线射到镜面上发生反射,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在镜后相交而形成的,因此,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必过像点,由于物与像关于镜面对称,找出像点P′,连接像点P′与人眼即可。
【解答】解:(1)两只蜡烛大小相同,后面的蜡烛又和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就证明了像与物大小相同,所以用两只蜡烛等长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关系;
实验中改变物距,即把蜡烛分别放在镜前不同的位置,会发现像与镜后的蜡烛总是等大的;由现象可知,像的大小于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
(2)先通过平面镜作出点P的对称点P′即为P的像;连接P′与人眼A交平面镜于点O,PO为入射光线,OA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及其应用。这是光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近几年来中考经常出现的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
12.
【分析】(1)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每个反射面都可以成一个像,这样由于两个像的干扰,像的位置不易确定准确,需要两个像距离越近越减小误差;
(2)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虚像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不会出现在光屏上。
(3)平面镜成像特点:物像等距,物像等大。
【解答】解:(1)玻璃板越薄,两个反射面所成的像距离越近,这样可以更准确地确定像的位置,厚玻璃板会形成两个像,会影响对实验结果的判断。
(2)因为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受虚像,而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移开B,并在其所在位置放一个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接收A的像,这说明蜡烛成的像是虚像;
(3)由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物像等大可知,将蜡烛不管是远离靠近玻璃板还是使玻璃板上端向蜡烛A倾斜,蜡烛所成像的大小不变;
故答案为:(1)薄;(2)虚;(3)不变。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会根据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此类题目在近几年中考中频繁出现,备受出题人青睐,其实解答此类题目往往有规律可循,牢记并紧扣平面镜成像特点可比较容易的进行解答。
13.
【分析】(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同时能看到镜前物体的像,又能看到物体的像,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证某种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实际的、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转化为等效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来研究和处理的方法。等效替代法是初中物理中常用的探索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
(3)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不会出现在光屏上。平面镜成像大小跟物体的大小有关,这是关键。
(4)玻璃板有两个表面,两个表面都对光线有反射作用,都会成像。
【解答】解:(1)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A侧)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3)平面镜成像大小跟物体大小有关,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不会变化。
(4)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都会发生反射现象,两个反射面各成一个像,因此若观察到玻璃板后面有两个像则原因是玻璃板前后面各成一个像。
故答案为:(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等效替代法;(3)不变;(4)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都会发生反射现象,两个反射面各成一个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及操作相关问题,这是光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近几年来中考经常出现的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
14.
【分析】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观察时只能在在物体的同侧观察。
【解答】解:平面镜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A蜡烛发出的光线经玻璃板反射,被人眼接收,才能看到像,故眼睛在A蜡烛所在这一侧;故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左侧观察。直到与 A 蜡烛的像重合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合理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只要熟练掌握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解答此类题目就很容易。
15.
【分析】(1)实验中,玻璃板应与桌面垂直;
(2)实验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根据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可以确定物像大小关系;(3)平面镜成像时,像物等距,相对于镜面是对称的,其连线与镜面垂直;
(4)像物等距,相对于镜面是对称的,像相对于物一起发生运动。
【解答】解:(1)实验时,玻璃板要与纸面垂直放置;如果玻璃板与纸面不垂直,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可知,蜡烛的像与蜡烛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所以有可能找不到像;
(2)将物块a竖直置于玻璃板前的白纸上,记录下物块底部所在的位置CD,如图乙所示。此时,在一定光线条件下,便可透过 玻璃板观察到物块a正立的像,接下来,小明将物块b放在玻璃板后移动,直至b与a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了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小明记录下物块b底部所在的位置CˊDˊ,取出白纸并沿玻璃板底部所在的直线对折后,用一枚细针沿线段CD扎数个眼,打开白纸,发现线段CˊDˊ上也布满了针眼。结合步骤(2)的结论分析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关于镜面对称关系;
(4)为了得到具有普遍性的结论,以乙图的视角来看,小明将物块a绕C点顺时针旋转至乙图虚线所示的位置后,像物等距,相对于镜面是对称的,像相对于物一起发生运动,为了再次确定像的位置,物块b应绕Cˊ点逆时针旋转,并记录下位置。
故答案为:(1)垂直;(2)玻璃板;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3)关于镜面对称;(4)逆时针。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及其应用。这是光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近几年来中考经常出现的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
16.
【分析】(1)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所成的像不在水平面上,所以无论怎样移动另一支蜡烛都不能与像重合。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物和像的大小相等,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同,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
(3)想探究“像的大小与物体到镜子距离的关系”,应该记录同一物体在不同物距时,对应的像的大小,来证明徐丽的观点是否正确。
【解答】解:(1)白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蜡烛A正确放在白纸上,将玻璃板垂直桌面放置在白纸的中央,否则无论怎么移动路另一侧的蜡烛都不能与像重合;
(2)实验时,取两支大小相等的蜡烛A和蜡烛B,点燃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左侧,拿蜡烛B替代A去找像,发现B与A的像完全重合并像点燃了一样,则B与蜡烛A的像已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像与物的大小相等,还可以确定像的位置;
(3)想探究“像的大小与物体到镜子距离的关系”,应该记录同一物体在不同物距时,对应的像的大小,从而证明徐丽的观点是否正确。
故答案为:(1)将玻璃板垂直桌面放置在白纸的中央;(2)像与物体等大;确定像的位置;(3)同一物体在不同物距时对应的像的大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正确分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是中考出题的一个热点,本题围绕这个探究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解决办法,合理的思考和解释来考查同学的。
17.
【分析】(1)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进行实验,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选玻璃板是为了准确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
(3)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
实像能承接在光屏上,虚像不能承接到光屏上。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
(4)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物像等大。
【解答】解:(1)为验证物像的大小的关系,必须将另一只未点燃同样的蜡烛放在平板玻璃板后面即选用两个完全相同蜡烛;
(2)因为玻璃板既能让光透过也可以反射光,容易确定像的位置;
(3)因为平面镜成像时,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同,故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距玻璃板10cm处,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是10cm。
因为平面镜成虚像,光屏不能承接虚像,所以用白纸在玻璃板后面无论如何移动,在光屏上都不能成像。
(4)由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物像等大可知,将蜡烛远离玻璃板移动一段距离,蜡烛的像的大小将不变。
故答案为:(1)为验证物像的大小关系;(2)便于确定像的位置;(3)10;不能;虚;(4)不变。
【点评】本题主要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在近年中考题中较为热点。实验前务必把实验器材准备齐全,才能使实验顺利进行,同时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18.
【分析】(1)根据物像大小相等分析解答;
(2)根据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特点进行判断。
【解答】解:(1)将蜡烛放置在玻璃前某位置,根据物像大小相等,蜡烛所成像的高度 等于蜡烛的高度;
(2)将蜡烛逐渐靠近玻璃板时,蜡烛大小不变,根据物像大小相等,所以蜡烛像的大小不变。
故答案为:(1)等于;(2)不变。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及其应用。这是光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近几年来中考经常出现的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
19.
【分析】(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物像等距,对A进行分析并做出判断。
(2)虚像光屏接收不到,实像光屏能接收到。
(3)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蜡烛的像,进而做出判断。
【解答】解:(1)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若蜡烛A距玻璃板5cm,蜡烛A的像距离平面镜也为5cm,则蜡烛B与玻璃板相距5cm才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2)光屏能接收到实像,但接收不到虚像,因为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若在蜡烛B处放一光屏,不能承接到像;
(3)如图,作出蜡烛A的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即蜡烛A的像,可知,若玻璃板上端向右偏斜(如图),蜡烛A在玻璃板中成的像会偏低。
故答案为:5;不能;偏低。
【点评】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是中考出题的一个热点,本题围绕这个探究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解决办法,合理的思考和解释来考查同学的,值得我们关注。
20.
【分析】(1)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每个反射面都可以成一个像,这样由于两个像的干扰,像的位置不易确定准确,需要两个像距离越近越减小误差;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故不能成在白纸上,只能在玻璃前观察;
(3)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同。
(4)实像和虚像的重要区别是实像能用光屏上承接,虚像不能在光屏上承接。
(5)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形成。
【解答】解:
(1)玻璃板越薄,两个反射面所在的像距离越近,这样可以使确定的像的位置更加准确,厚玻璃板会形成两个像,会影响对实验结果的判断;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故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眼睛应该在镜前才能观察到蜡烛A经玻璃板反射所成的像;
(3)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
(4)因为虚像不能在光屏上承接,所以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无法直接在光屏上观察到像,说明所成的像是虚像。
(5)平面镜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蜡烛发出的光线经玻璃板反射,被人眼接收,才能看到像,所以用木板紧贴玻璃板背面,挡住玻璃板后的光,人眼在玻璃板前能看见棋子A的像。
故答案为:(1)薄;(2)前面;(3)不变;(4)虚;(5)能。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及其应用。这是光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近几年来中考经常出现的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动手操作实验时,要善于通过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
21.
【分析】(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分析解答;
(2)平面镜成像时,成像物体越亮,环境越暗,物体成像越清晰;
(3)根据此实验的现象总结。
【解答】解:
(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知,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所以为了让实验者所成的像落在标记物上,他应向③方向移动。
(2)标记物在A房间,为了让实验者所成的像落在标记物上,故为了使像更加清晰,房间B的亮度要比房间A亮一些,
(3)对本实验,利用地砖方便地确定像和物体的位置关系,巧妙利用生活中的物体进行实验,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没有用光屏验证像的虚实,所以不能证明了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等大的虚像。
故答案为:(1)③;(2)亮;(3)BC。
【点评】对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只要掌握扎实,牢记相关的知识,答案不难得出。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有效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
22.
【分析】(1)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要比较像与物距离的关系,需借助刻度尺;用刻度尺测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便可得出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2)物体射出的光线对人眼刺激越强,人眼感觉物体越亮,物体经过平面镜反射,反射光线进入人眼的光线越多,人眼感到物体的像越亮。在比较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射出光都对眼睛有刺激,干扰人的视线;
(3)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实验步骤应该是先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再点燃蜡烛做实验,为得到普遍规律,应改变玻璃板前蜡烛的位置,多做几次实验。
(4)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两个反射面都能成像。两个反射面都能反射成像。
【解答】解:
(1)两只蜡烛大小相同,后面的蜡烛又和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就证明了像与物大小相同,所以两只蜡烛相同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关系用的;在实验中用到刻度尺,是测像到镜面的距离、物到镜面的距离,然后比较二者关系用的;
(2)在比较明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都在射出光线,干扰人的视线,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蜡烛是最亮的,蜡烛射向平面镜的光线最多,反射光线最多,进入人眼的光线最多,感觉蜡烛的像最亮。所以在比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
(3)确定记录像位置的方法步骤是:
①.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一块玻璃板后面竖立在纸上,在纸上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②.选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把一支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前面,看到玻璃板后面有蜡烛的像时,在纸上记下蜡烛的位置A。
③.拿另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与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在纸上记下该蜡烛的位置A′。
④.移动点燃的蜡烛到另一位置,重做上面的实验,在纸上记录物与像的位置B、B′;C、C′。
(4)实验过程中,某实验小组无论怎样操作,总是观察到两个几乎重叠的像,其原因是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两个反射面都能成像。两个反射面都能反射成像。所以看到两个像,玻璃板越厚,两个像距离越远,越明显。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合理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只要熟练掌握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解答此类题目就很容易。
23.
【分析】(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同时能看到镜前物体的像,又能看到物体的像,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证某种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实际的、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转化为等效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来研究和处理的方法,等效替代法是初中物理中常用的探索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
(3)平面镜成像特点:物像等距,物像等大。
【解答】解:(1)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A侧)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3)由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物像等大可知,将蜡烛不管是远离玻璃板还是靠近玻璃板时,蜡烛所成像的大小不变。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等效替代法;(3)不变。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及其应用。这是光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近几年来中考经常出现的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
24.
【分析】(1)实验时选择透明的玻璃板,在物体的一侧,既能看到物体的像,也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实验时选择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像时,物体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解答】解:(1)①实验时选择透明的玻璃板,能同时观察到像和代替蜡烛A的蜡烛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为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对选取的两只蜡烛的要求是完全相同,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实验中,如果蜡烛A靠近玻璃板M,蜡烛A成的像也靠近玻璃板M,为了使蜡烛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则蜡烛B应靠近器材M。
故答案为:(1)玻璃板;(2)大小;(3)靠近。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及其应用。这是光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近几年来中考经常出现的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
25.
【分析】(1)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在焦点温度最高;
(2)卫星锅对信号有反射作用,“卫星锅”凹形锅面应选用对电视信号有很强反射性能的材料。
【解答】解:(1)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水壶应放在焦点位置,故应放在图乙中的b点;
(2)“卫星锅”能收集微弱电视信号,故“卫星锅”凹形锅面应选用对电视信号有很强反射性能的材料。
故答案为:(1)b;(2)反射。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凹面镜的反射作用,是一道基础题。
26.
【分析】(2)根据平面镜成的是虚像这一特点,可判断蜡烛的像能不能成在光屏上;
(3)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4)玻璃表面是光滑的,所以通过玻璃的反射后可以成像,物与像关于镜面对称。
【解答】解:(2)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观察光屏上有无像;
(3)将另一支完全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放到玻璃板后,调整位置使其与像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4)实验过程中如果玻璃板没有垂直架在纸上,而是如图所示倾斜,物与像关于镜面对称,蜡烛A的像应是图中的A2。
故答案为:(2)不透过;(3)未点燃;相等;(4)A2。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正确分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是中考出题的一个热点,本题围绕这个探究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解决办法,合理的思考和解释来考查同学的。
27.
【分析】(1)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玻璃板既能透光又能反射光,平面镜只能反射光;
(2)根据物像大小相等完成操作;
(3)根据平面镜成像成像时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同分析解答。
【解答】解:(1)铅笔射向平面镜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不能会聚成像,而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在一起形成虚像;
玻璃板既能透光又能反射光,平面镜只能反射光,故用平面镜反射的光多,成像清晰;
(2)为了确定像的位置,小明将铅笔B放在平面镜后,使B与A的像看起来是一个完整的铅笔;
(3)AD是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即物距,根据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知,BD是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即像距。
故答案为:(1)虚;清晰;(2)将铅笔B放在平面镜后,使B与A的像看起来是一个完整的铅笔;(3)B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及其应用,这是光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近几年来中考经常出现的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
28.
【分析】(1)另外一支相同的蜡烛与竖立在玻璃板前面点燃的蜡烛的像能完全重合;
(2)根据物像相对于镜面对称的性质;
(3)虚像光屏接收不到,实像光屏能接收到;
(4)平面镜不能透光,不容易确定像的位置,玻璃既能成像又能透光,便于确定出像的位置。
【解答】解:(1)实验过程中蜡烛B不需要点燃;
(2)通过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3)移去蜡烛B,在其位置上竖立光屏,在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
(4)实验过程中同学们体会到: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成像虽没有平面镜清晰,但能透过玻璃板观察到蜡烛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这是本实验成功的关键。
故答案为:(1)不需要;(2)对称;(3)不能;(4)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动手操作实验时,能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提高实验能力。
29.
【分析】(1)物体射出的光线对人眼刺激越强,人眼感觉物体越亮,物体经过平面镜反射,反射光线进入人眼的光线越多,人眼感受到物体的像越亮。在比较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射出光都对眼睛有刺激,干扰人的视线;
(2)实验时选择两个相同的蜡烛,便于比较物与像的大小关系;
(3)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虚像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不会出现在光屏上。
【解答】解:
(1)在比较明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都在射出光线,干扰人的视线,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蜡烛是最亮的,蜡烛射向平面镜的光线最多,反射光线最多,进入人眼的光线最多,感觉蜡烛的像最亮,所以最比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
(2)实验时应选取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便于比较物与像的大小关系;
(3)因为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受虚像,而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玻璃板后放一光屏,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接收到蜡烛的像。
故答案为:(1)黑暗;(2)大小;(3)虚。
【点评】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是中考出题的一个热点,本题围绕这个探究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解决办法,合理的思考和解释来考查同学的。
30.
【分析】(1)从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这一角度去分析;
(2)另外一支相同的蜡烛与竖立在玻璃板前面点燃的蜡烛的像能完全重合,可知蜡烛和它成的像大小相等;
(3)实像可以成在光屏上,而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据此分析判断即可;
(4)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像距等于物距。
【解答】解:
(1)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薄玻璃板;
(2)在玻璃板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再拿一支没点燃的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至与蜡像A的像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相等,故这样做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虚像是不能成在光屏上的,故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这时,观察者直接对屏观察,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
(4)由平面镜成像中的像距等于物距,可知小明第一次将蜡烛A置于玻璃前5cm,第二次将A向远离玻璃板的方向移动3cm,此时蜡烛A距离玻璃板8cm,蜡烛B距离玻璃板也是8cm,A与B的间距为16cm。
故答案为:(1)薄;(2)大小;(3)不能;(4)16。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及其应用,这是光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近几年来中考经常出现的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
31.
【分析】(1)实验中,玻璃板应与桌面垂直;
(3)实验的目的是确定像的位置,而若是点燃后方蜡烛则无法分辨像与后方蜡烛的真实火焰。点燃蜡烛A后,其发出的光线较强,成像较清晰;另外一支相同的蜡烛与竖立在玻璃板前面点燃的蜡烛的像能完全重合,可知蜡烛和它成的像大小相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像等大;
(4)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大小相等,物距等于像距,成的是虚像;
(5)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6)用光屏是否能承接到像是判断实像和虚像的最佳方法,但是观察光屏时,要直接观察,不能透过任何物体来观察。
【解答】解:(1)实验时,玻璃板要与纸面垂直放置;如果玻璃板与纸面不垂直,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可知,蜡烛的像与蜡烛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所以有可能找不到像;
(3)实验中,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一支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并点燃,另一支放在玻璃板的后面,不需要点燃,若点燃,则不易区分蜡烛B和A的像;然后将不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后面来回移动,直到看上去跟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4)将白纸沿放置玻璃板的直线折叠,发现点A1和B1,A2和B2,A3和B3基本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这说明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是相同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是垂直的,故选B;
(5)玻璃板是利用光的反射成像的,雨石用物理书挡在玻璃板的后面不影响成像,故小强能看到蜡烛A的像;
(6)小强同学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个光屏,此时透过玻璃板观察光屏,由于光屏挡在玻璃板的后面不影响成像,所以会发现光屏上有一个蜡烛的像,会认为平面镜成实像,会得出错误的结论,故该做法错误。
故答案为:(1)垂直;(3)没点燃;物像大小关系;(4)B;(5)能;(6)错误。
【点评】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32.
【分析】(1)在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采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其目的是为了确认物像的位置及大小。
(2)用两只相同的蜡烛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利用的是等效替代法,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证某种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实际的、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转化为等效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来研究和处理的方法。
(3)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4)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不会出现在光屏上。
【解答】解:(1)因为玻璃板是透明的,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还可以透过玻璃清楚的看到放在后面B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面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在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3)记录蜡烛B的位置,用刻度尺在白纸上测得蜡烛B到玻璃板的距离s如图乙所示,是7.55cm;通过多次实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虚像不会呈现在光屏上。
故答案为:(1)位置和大小;(2)相等;(3)7.55;相等;(4)不能;虚。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及其应用。这是光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近几年来中考经常出现的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
33.
【分析】(1)从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这一角度去分析此题。
掌握等效替代法,为了探究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用了两根完全相同的干电池。
(3)根据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特点物像大小相等即可得出结论。
(4)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分析解答;知道光路是可逆的,若沿反射光线的方向入射,则反射光线沿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
【解答】解:(1)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较薄玻璃板。
实验中选取两支相同的电池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根据平面镜中成像特点可知,物像大小相等,所以将电池A朝远离或靠近玻璃板方向移动一段距离,电池A的像的大小将不变。
(4)用激光笔沿硬纸板EO照射到平面静上的O点。反射光线沿OF射出,则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NOF=∠EON;反射光路是可逆的,当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
故答案为:(1)较薄;大小;(3)不变; (4)=;光路是可逆的。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及操作相关问题,这是光学中的一个重点;此题还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要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知道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同时考查了光路的可逆性。
34.
【分析】(1)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2)另外一支相同的蜡烛与竖立在玻璃板前面点燃的蜡烛的像能完全重合,可知蜡烛和他成的像大小相等;
(3)根据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可判断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哪一侧观察;
(4)从玻璃的两面都能反射光,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可知能成两个像,从这个角度去分析此题;
(5)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像等大、等距、连线与镜面垂直,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
(1)为了确定像的位置,让蜡烛A的像和蜡烛B重合,既能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实验中要使用透明的玻璃板;
(2)实验中蜡烛B与A应完全相同,未点燃的蜡烛与点燃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可知蜡烛和他成的像大小相等;
(3)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蜡烛A这一侧观察,即前面M蜡烛这一侧观察;
(4)由于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而普通玻璃的两面都能反射光,能成两个像,所以通过玻璃板该同学看到了同一个蜡烛的两个像;
(5)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分别连接A A'、B B'、C C',发现它们的连线都与玻璃板垂直,且它们分别到玻璃板的距离都相等。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像和物大小相等;(3)前;(4)玻璃板比较厚,蜡烛经过两个反射面都会形成像;(5)垂直;相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动手操作实验时,能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提高实验能力。此类题目在近年中考题中较为热点。只要牢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答此类题目就不难。
35.
【分析】(1)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2)实验时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结合现在物距为20厘米时的成像情况可以确定凸透镜的焦距,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
【解答】解:(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使用透明的玻璃板,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并且能够成像,这样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当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20cm的A处时,小聪拿出一支没有点燃的和A处一样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蜡烛和像,玻璃板后B处的蜡烛好像也被“点燃”了,说明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3)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当物距等于像距等于2f时,物体成一个等大的实像,因此将光屏放置在B点时,发现光屏上恰好成了一个清晰的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的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f=10厘米。
蜡烛固定不动,换用一个焦距略小一些的凸透镜进行实验,物距相对增大,要减小像距,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所以光屏靠近凸透镜。
故答案为:(1)位置;(2)大小相等;(3)10;靠近。
【点评】本题考查了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用玻璃代替平面镜是由于玻璃既能成像又能透过玻璃确定出像的位置,同时还考查了如何测量凸透镜的焦距。要求学生应熟练掌握才行。
36.
【分析】(1)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中,要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太清晰,但是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过程中,眼睛要在蜡烛A侧观察,眼睛既能看到蜡烛A,又能看到代替蜡烛A的蜡烛B.如果在蜡烛B侧观察,只能看到蜡烛B和透过透明玻璃板看到蜡烛A,不能看到蜡烛A的像;
无论怎样调节后面的蜡烛B,都不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可能玻璃板和水平面不垂直;
(3)根据物像相对于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顺序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
【解答】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准确确定像的位置;
(2)平面镜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A蜡烛发出的光线经玻璃板反射,被人眼接收,才能看到像,故眼睛在A蜡烛所在这一侧;
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A蜡烛所成的像可能偏高或偏低,这样B蜡烛与A蜡烛的像就无法重合了;
(3)如图所示:当蜡烛A沿着桌面向右做直线运动时,根据物像相对于镜面对称的性质,蜡烛A在平面镜中的像做竖直向下运动。
故答案为:(1)玻璃板;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A;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3)竖直向下。
【点评】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确定像的位置是关键,为了确定像的位置,用另一个蜡烛和像重合。注意等效替代法的利用,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及其应用,这是光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近几年来中考经常出现的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
37.
【分析】(1)无论怎样调节后面的蜡烛,都不能与蜡烛的像重合,可能玻璃板和水平z桌面不垂直。
(2)初中物理用实验探究物理问题时要进行多次实验,有的是为了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来减小误差;有的是多次测量发现变化规律;有的是为了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3)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分析图示实验答题;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成像时,像物等距,相对于镜面是对称的,其连线与镜面垂直。
【解答】解:(1)无论如何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能与像重合,说明玻璃板与水平桌面不垂直时,像也不和桌面垂直,所以不会重合;
(2)探究平面镜成像时,要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其目的是进行多次实验来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避免偶然性;
(3)由图乙所示实验现象可知,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
故答案为:(1)玻璃板与水平桌面不垂直;(2)进行多次实验来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避免偶然性;
(3)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合理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只要熟练掌握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解答此类题目就很容易。
38.
【分析】(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判断: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首先知道发光点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通过D点的反射光线只有一条,因此反射点的确定非常重要;
其次反射光线反向延长通过发光点在平面镜中的像点,因此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E的像点,本题作图就可以完成。
(3)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它们的连线垂直于镜面,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简记为:正立、等大、对称、虚像。
【解答】解:
(2)在实验过程中,小明把玻璃板沿直线MN向右移动了一段距离,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中的像距等于物距可知,棋子E和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不变,根据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E的像和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也不变,所以镜中的棋子E的像不移动。
作出发光点E在平面镜中的像点E′,连接E′D交与平面镜于点O,连接EO作出入射光线,连接OD作出反射光线,如图:
(3)平面镜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且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因此B正确。
故答案为:(2)不会;见上图;(3)B。
【点评】此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像作图,根据平面镜成像时,物像是关于平面镜对称的,是判断平面镜成像的重要依据。
39.
【分析】(1)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两个反射面都能成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判断A'点是两个玻璃板面成的像。
(2)知道A'是玻璃板的P面成的像,物距应该是蜡烛A到P面的距离,像距应该是像A'到P面的距离。根据物距和像距的定义判断实验中的错误;
(3)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判断: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解答】解:(1)根据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通过测量,可以得到A和A'到平面镜P面的距离是相等的,所以A'是蜡烛A通过玻璃板P面的成像得到的。
(2)如图,小柯测量时把像A'到玻璃板Q面的距离作为像距,像距测量错误,忽略了玻璃板的厚度;
(3)小柯在实验过程中,让玻璃板沿00′轴方向水平向右移动,A和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不变,根据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A的像和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也不变,所以他发现镜中的像相对于A不移动。
故答案为:(1)P;(2)像距v;(3)不。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正确分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是中考出题的一个热点,本题围绕这个探究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解决办法,合理的思考和解释来考查同学的。
40.
【分析】(1)在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采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其目的是为了确认物像的位置及大小。实验中选择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体与像的大小关系。
当透明的玻璃板和水平桌面不垂直时,蜡烛的像偏向水平桌面的上方,镜后蜡烛和镜前蜡烛的像关于镜面对称;
(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像的位置,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结合现在物距为20厘米时的成像情况可以确定凸透镜的焦距,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
【解答】解:(1)因为玻璃板是透明的,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还可以透过玻璃清楚的看到放在后面B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
两只蜡烛大小相同,后面的蜡烛又和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就证明了像与物大小相同,所以他选择的蜡烛B与蜡烛A的大小、外形完全一样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实验时,玻璃板必须要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如果把玻璃板向右倾斜(如图甲),根据平面镜成像关于镜面对称,则观察到蜡烛的像的大致位置在图中的①处;
(2)玻璃板后B处的蜡烛好像也被“点燃”了,说明了蜡烛B和A的像完全重合,这个实验说明B处蜡烛的位置就是A的像的位置;即此时像距也为20cm;
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当物距等于像距等于2f时,物体成一个等大的实像,因此将光屏放置在B点时,发现光屏上恰好成了一个清晰的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的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f=10厘米。
蜡烛固定不动,换用一个焦距略小一些的凸透镜进行实验,物距相对增大,要减小像距,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所以光屏靠近凸透镜。
故答案为:(1)像的位置;大小;①;(2)20;10;靠近。
【点评】本题考查了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用玻璃代替平面镜是由于玻璃既能成像又能透过玻璃确定出像的位置,本题同时还考查了如何测量凸透镜的焦距。要求学生应熟练掌握才行。实验次数
1
2
3
物距u/cm
3.39
5.11
6.39
像距v/cm
5.22
6.51
物距U(cm)
5.0
6.0
7.0
8.0
像距V(cm)
4.5
5.5
6.5
7.5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上册3.4 平面镜测试题,共3页。
这是一份初中苏科版第三章 光现象3.4 平面镜练习,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一个人站在竖直的平面镜前,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上册3.4 平面镜同步练习题,共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