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八年级上册1 认识声现象教案及反思
展开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源及声音是甴物体振动产生。
2.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声波具有能量。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4了解人发声和听声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对比和概括能力。通过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培养学生初步学习在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学习实验探究方法,体会科学探究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探究能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通过本节学习学生领略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求知欲。
【教学重点】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声波的理解,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师准备】
音叉、乒乓球、鼓、碎泡沫、声音传播的演示仪、蜡烛、纸筒橡皮膜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平时我们能听到声音,媒体播放:太空宇航员交流视频,为什么必须用无线电波?
导入课题:我们听到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认识声现象》。
二、进行新课
(一):声源
媒体播放:公鸡、大象、蚊子、蝉的叫声。
1、通过上述现象学生总结声源的概念,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
2、学生讨论: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实验探究1
(1)学生分组实验: ①让学生感知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② 如何让刚尺发声 ,观察刚尺。
师生归纳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③ 敲击桌子听到声音,看不见振动,如何感知呢?
教师演示实验:观察敲击音叉和鼓时发声时观察乒乓球和泡沫的情况,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水花溅起。 思考:物体振动发声,当物体不振动时有什么现象?
用手捂住音叉,发声立刻停止。
师生总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实验方法:转换法
(3)学生演示实验:④学生演示弹吉他、倒水、吹葫芦丝
让学生思考:说出哪些物体可以发出声音
师生归纳总结: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发声。
(4)、练习:“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这句话中的声源分别是_空气_,_水_和_声带_.
二:声的传播
实验探究2 (1)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学生分组实验:①土电话的声音怎样传播的,耳朵在离开桌面一点和紧贴桌面上,听到轻叩桌面的声音相同吗?
师生总结:声音可以在固体、气体中传播。
学生演示实验 :②水球里的声音怎样传播的?
师生总结: 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2)提出问题:声音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传播吗?如果不能,那声音的传播需要哪些条件呢?
教师演示实验:③开始没抽空气:此时声音是怎么样的?逐渐抽出空气:你听到的铃声有何变化?猜想:如果里面的空气都被抽空,那会怎样?
师生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顺势给出介质的概念。凡是能够传播声波的物质,我们称为声的介质。 实验方法:实验加推理
想一想:太空中宇航员即使靠近说话也听不见,这是为什么?那么宇航员在太空中采用什么方式进行交流呢?
2、媒体播放水波和声波图片
声音的传播与(水波)相似。
击鼓时,鼓面振动,当鼓面向右侧运动时,(压缩)了右侧的空气,该处空气变(密);当鼓面向左侧运动时,右侧的空气变(疏)。这样空气中形成了密疏相间的(波动 ),以鼓面为中心,向远处扩展,向四周传播。这样的振动传播的过程形成了(声波)。
师生总结:声音以声源为中心,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声音传播形式——声波
实验探究3
①媒体播放师生交流图片,引导学生回答: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学生分组实验:②敲击薄膜观察烛焰发生怎样变化?
结论:烛焰获得了能量,这些能量由 声源发出,经声波传播而来。
师生总结,声波具有能量
三、声传播的速度
1、教师讲述什么是声速。速度定义
2、多媒体展示声速表
学生分组讨论,阅读表格1、观察1、2、3格中数据得到结论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2、观察4、5、6格中数据得到结论声速跟介质的性质有关.
3、观察表格中整体数据得到结论是: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
4、识记:15ºC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四、人的发声和听声能力
1、思考: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学生阅读课本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发声体振动发声→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引起鼓膜振动→听觉神经→听觉
2、科学探密
昆虫飞行时翅膀都振动,蝴蝶每秒振动五六次,蚊子每秒振动二百五到六百次.当蝴蝶和蚊子同时从你身边飞过时,凭听觉你发现了谁?为什么?
结论:频率:物体振动的次数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频率。
频率的单位:赫兹,简称赫,符号Hz。
人耳能听到的声音:20Hz~20000Hz声音。
次声:低于20Hz的声音。
超声:高于20000Hz的声音。超声和次声我们都听不见 !
五、小结:1、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声源有:固体、液体、气体)
2、声音的传播: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以声波形式向外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 一般情况下,固体中传播速度>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跟介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
4、人的发声和听声能力:
发声体振动发声→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引起鼓膜振动→听觉神经→听觉
( 1)、频率、 频率的单位:赫兹,简称赫,符号Hz。
(2)、 人耳能听到的声音:20Hz~ 20000Hz声音
(3)、 次声:低于20Hz的声音
(4)、 超声:高于20000Hz的声音。
【板书设计】 第一节 认识声现象
1、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声源有:固体、液体、气体)
2、声音的传播: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以声波形式向外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一般情况下,固体中传播速度>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跟介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
4、人的发声和听声能力:
发声体振动发声→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引起鼓膜振动→听觉神经→听觉
①、频率、 频率的单位:赫兹,简称赫,符号Hz。
②、 人耳能听到的声音:20Hz~20000Hz声音
③、 次声:低于20Hz的声音(水母)
④、 超声:高于20000Hz的声音(蝙蝠和海豚)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m/s)
空气(0C)
331.5
空气(15C )
340
空气(25C )
346
煤油(25C )
1324
水(25C )
1500
海水(25C )
1531
冰
3230
铜
3750
铝
5000
铁
5200
初中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上册1 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上册1 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及反思,共2页。
初中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声1 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声1 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引入新课,声音是如,声的传播,声速,人的发声,课堂小结,巩固练习,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声1 认识声现象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声1 认识声现象教案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用具,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