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声1 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展开教学课题
认识声现象
版本
教科版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年级
八年级
设计者
单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了解声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3.知道声可以根据频率进行划分,人可发出和可听到的声在一定频率范围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对比和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是人们相互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教学重点
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教学难点
“真空铃”实验和声波概念
教学用具
学生用具:塑料尺、橡皮筋、硬纸片、音叉等。
教师用具:音叉、乒乓球、鼓、播放器、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及备注
一、引入新课
通过导言和同时播放音频文件引入。(导言:我们都有两只耳朵,能听到各种声音,通过这些声音,我们可以获得许多信息,那么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呢?)
学生聆听这一组声音文件,并对声音产生思考,在轻松的环境中进入今天的学习,明确今天要学习的知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用生活中熟悉的声音让学生知道声是传递信息的一种常见形式,引起学生对声音的思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声音是如
何产生的
1.学生探究活动:声是怎样产生的?
让学生①利用身边的器材或用具使它发出声音。②并观察这些物体在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
教师引导总结
2.用教材例子巩固。
3.亲身体验:说话时喉部的振动。
4.教师演示:音叉的振动发声,并提出问题“有些物体在发声时振动现象不明显,如何将它的振动体验到或者是观察到呢?”
学生进行探究
学生展示自己是利用何物如何使物体发出声音的。
得出结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想到用乒乓球。学习“转化法”在探究中的应用。
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与对比、概括,建立声与振动的关系。
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欲
让学生体会学习“转化法”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认识:敲击音叉后,音叉振动发声;用手捏住音叉,声音立即消失。
并引出声源的概念。
意识到: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了,声音确实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在物理实验探究活动中的应用
_
三、声的传播
用“教师说话,同学能听到,声音是如何从老师这儿走到同学们那儿的呢?”
引导如果没有空气会怎么样呢?引入“真空铃实验”。
1.播放“真空铃”实验视频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刚才的实验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及介质的概念
2.小活动:轻敲桌面;
讲清要领:二人均等参与,轻敲桌面。
教师引导学生学生举一些固体传声的例子。
3.液体传声:
让学生举出液体传声的例子
师问:声音通过介质以什么形式走进我们的耳朵里的呢?
直接引出:是以声波的形式
教师以敲鼓为例解释声波
播放声波水波视频
生答出师生之间隔着空气
学生认真观看;
回忆刚才的实验过程;
在教师引导下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空气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活动;
得出结论:固体可以传声。
学生产生兴趣,说出做法;
举例;在教师引导下总结: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学生观看视频
由于没有“真空铃”实验器材,所以采用了播放实验视频的方式。
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得出结论的能力。
亲身体验。
用转化法通过视频使问题变得形象直观。
四、声速
利用雷雨天气时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引出声音传播需要时间,从而引出声速概念。
出示常见介质中声音传播速度图片,让学生观察总结影响声速的因素。
学生观察图片,总结得出影响声速的因素有温度和介质。
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印象会更深刻。
五、人的发声
和听声能力
用“我们能听到蜜蜂、青蛙、狗等一些昆虫动物的声音,为什么没有听到过蝴蝶、蚯蚓的声音?”提出疑问。让学生阅读教材39-40页的内容。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自学得出“频率”的概念以及人耳的听声范围
通过阅读培养学生自主归纳问题的能力。
六、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我们本节课重点内容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根据重点内容老师找到一首歌曲,但是需要同学们补充完整。然后我们找个合适的乐谱唱出来。
歌词:《声音》
物体 ,物体 ,会发声,会发声; 物体停止 ,物体停止 ,不发声,不发声。
声音传播,声音传播,靠 ,靠 ;真空 传声,真空 传声,不传声, 不传声。
耳朵灵敏,眼睛明亮,才聪明,才聪明;注意保护耳朵,注意保护眼睛,别放松,别放松
学生完成填空,并唱诵。
以歌曲形式总结本节重点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记忆理解。
七、巩固练习
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题
1.在敲大钟时,我们发现,停止对大钟的敲击后,大钟还会“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 )
A、大钟还在振动
B、钟停止振动 ,空气还在振动
C、 一定是大钟的回声
D、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2.某报报道“一宇航员在太空中远远看到有陨石撞上月球,感到声音震耳欲聋”。你相信吗?
师生课上一起完成
学以致用,巩固所学知识。
八、布置作业
作业:(二选一)
设计一个探究液体能否传播声音的实验并做做看.写出简单的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器材、步骤、结论。
参照教材40页的家庭实验室,设计一个“ ‘看到’自己声音”的小道具。
自由学习
将课内延伸到课外,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实验探究能力。
九、课后教学
反思
本节课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全体学生参与到实验探究活动中来,让学生感受到了物理实验就在身边,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本节课课堂气氛活跃,这也造成课堂难把控的局面,在小活动“轻敲桌面”环节,部分学生只是“凑热闹”没有深入思考,没有考虑到听到的敲打声是固体桌面还是空气传声,没有提出如何更好的进行试验的方案。所以,对探究的要求教师还需引导或作出一些明确要求。
初中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上册1 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上册1 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及反思,共2页。
初中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上册1 认识声现象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上册1 认识声现象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元复习目的,重点,复习内容,知识梳理,教学课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1 认识声现象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教科版八年级上册1 认识声现象教案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师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