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作业本:第7单元第3讲《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含详解)
展开第3讲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一、 单项选择题
1. (苏北四市一模) 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一个池塘内所有生物构成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 进化的原材料只能由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
C. 二倍体草莓与四倍体草莓存在生殖隔离
D. 若种群中显隐性个体的数量保持不变,则没有发生进化
2. (盐城三模)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农业害虫快速产生抗药性是由于基因突变的频率提高
B. 所有物种的形成,都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出现生殖隔离
C. 自然选择必然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但不会改变种群的基因型频率
D. 生物适应环境的性状的形成大多是变异后再经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3. 如下图所示为种群与物种的关系图解,关于它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个物种可以有很多种群,这些种群间只是因为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
B. 若物种2是由物种1形成的,则物种1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
C. 由物种1形成物种2的必要条件是地理隔离
D. 若种群1与种群2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改变,则这两个种群都在进化
4. (南京六校联考) 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隔离阻断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意味着新物种形成
B. 自然选择导致有利变异不断定向积累
C. 人为因素和物种入侵都可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D. 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能反映生物进化的方向,但不能反映可遗传变异的方向
5. (无锡模拟)英国的椒花蛾身体和翅都有浅色斑点。随着工业发展,煤烟等污染物使该虫栖息的树干和墙壁变成黑色。到十九世纪末,英国各工业区发现了越来越多的黑色椒花蛾,这种变化说明 ( )
A. 生物自发突变的频率很低
B. 生物突变大都是有害的
C.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 基因突变和重组是定向的
6. (苏锡常镇三模)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观点中,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 )
A. 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等会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其偶然性随种群数量增加而减小
B. 基因突变具有“少利多害”的特性,自然选择导致突变产生并对有利变异进行定向积累
C. 只有生殖隔离能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自然选择是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D.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进化一定会产生新的物种
7. (镇江一模)下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①表示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不论大小如何,都属于进化的范围
B. ②表示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
C. ③表示自然选择学说,其中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 ④表示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8. (南京、盐城、连云港二模)许多动物在不同生活季节数量有很大差异。春季繁殖,夏季数量增加到最多;到了冬季,由于寒冷、缺少食物等原因而大量死亡。第二年春季,由残存的少量个体大量繁殖,形成一个如下图所示的瓶颈模式,图中“”为抗药性个体,瓶颈部分表示动物数量减少的时期。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
A. 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了该种群进化的方向
B. 在图中所示的三年间,该种群进化形成了新物种
C. 在自然越冬无杀虫剂作用时,害虫中敏感性基因频率反而升高,说明变异的有利或有害取决于环境的变化
D. 在使用杀虫剂防治害虫时,其抗药性基因频率的增加,是因为有抗药性基因的害虫繁殖能力增强了
9. (南通、泰州、扬州、淮安二模) 在阿拉斯加地区,棕熊生活在树林里,北极熊生活在雪原和浮冰上,它们适于生活的环境不同,自然状态下不能相互交配,但在动物园两者可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棕熊和北极熊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B. 北极熊白色皮毛是雪原和浮冰环境诱导发生突变的结果
C. 棕熊与北极熊在自然环境中基因无法交流
D. 北极熊和棕熊都是长期定向自然选择的结果
10. (2017·泰州模拟) 某种蛾翅膀的颜色由一对等位基因T和t决定,基因型为TT和Tt的个体翅膀颜色为褐色,基因型为tt的个体翅膀颜色为黄色。生物学家对此蛾种群进行了十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如下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基因型为TT个体的数量逐年增加
B. 第8年时,t的基因频率为0.5
C. 自然选择直接选择基因t导致其频率上升
D. 黄色翅膀的蛾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数量增加
二、 多项选择题
11. (南京三模改编)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个体是繁殖的基本单位
B. 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的增大而增大
C.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D. 自然选择是生物变异的随机淘汰和保留,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12. (扬州中学)关于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并决定了生物的进化方向
B. 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C. 突变和基因重组都会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D. 捕食者的存在往往有利于生物的进化
13. (盐城中学)等位基因(A/a)位于某种昆虫的常染色体上,该种昆虫的一个数量非常大的种群在进化过程中,a基因的频率与基因型频率之间的关系见下图。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
A. Ⅰ、Ⅱ、Ⅲ分别代表AA、Aa、aa的频率
B. 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因素有突变、选择、迁入和迁出等
C. A基因控制的性状表现类型更适应环境
D.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三、 非选择题
14. (泰州中学)某种野生型细菌,自然条件下产生了Ⅰ型(含LA基因)、Ⅱ型(含LB基因)、Ⅲ型(含LC基因)三种新类型,现将等量四个品系的细菌混合,置于恒定密闭条件下培养,间隔相同时间,六次测得个体数量(单位:×10-2个·mm-3)如下表,请分析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次数 类型 | 1 | 2 | 3 | 4 | 5 | 6 |
野生型 | 95 | 150 | 320 | 320 | 300 | 250 |
Ⅰ型 | 100 | 210 | 655 | 950 | 1 085 | 1 100 |
Ⅱ型 | 80 | 120 | 110 | 98 | 60 | 35 |
Ⅲ型 | 110 | 160 | 210 | 215 | 150 | 73 |
(1) 野生型细菌能产生新类型的根本原因是 。多种新类型细菌的出现,表明了生物变异具有 的特性。
(2) 根据表中数据能否得出“在自然条件下菌群中LA基因频率会上升”的结论? ,原因如下:
① ;
② ;
③ 。
(3) 如果Ⅱ型细菌在空气中能很好生存,那么将Ⅰ、Ⅱ型细菌通过人工融合形成杂种细菌,其后代的基因组成是 。在通气的条件下培养,杂种细菌能否生存? ,请分析原因: 。
15. (常州中学)下图中地雀A与地雀B可以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地雀C与地雀A、B之间不能互相交配。图1、2、3是关于地雀的进化、发展过程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 上述地雀之间的关系能体现遗传(基因)多样性的类型是 ,能体现物种多样性的类型是 。
(2) 若干年后,小岛上出现了地雀C。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起到选择作用的主要因素是 。这种新物种的形成方式实质上是由于不同种群内的 发生改变。
(3) 图2时期小岛和大陆的两个地雀种群的相关基因型种类和个体数如下表所示:
甲 | 基因 型 | AATT | AaTT | aaTT | AATt | AaTt | aaTt | AAtt | Aatt | aatt | 总 数 |
个体 数 | 20 | 22 | 4 | 20 | 12 | 3 | 9 | 8 | 2 | 100 | |
乙 | 基因 型 | AATT | AaTT | aaTT |
|
|
|
|
|
|
|
个体 数 | 196 | 168 | 36 |
|
|
|
|
|
| 400 |
① 种群甲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 。
② 种群甲中基因A的频率为 。
③ 已知表中种群乙每个个体有2×104个基因,每个基因的突变概率都是10-5,则该种群中出现突变的基因数是 。
1. C 【解析】 一个池塘内所有生物构成群落,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都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二倍体草莓与四倍体草莓是两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种群中显隐性个体的数量不变,但种群基因频率变化,也发生了生物进化。
2. D 【解析】 农业害虫快速产生抗药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绝大多数物种的形成都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出现生殖隔离,但有的不经过地理隔离;自然选择必然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也可能会改变种群的基因型频率。
3. C 【解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但并不是所有新物种的形成都需要经过地理隔离,故选C。
4. A 【解析】 隔离阻断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但不一定意味着新物种形成。
5. C 【解析】 生物自发突变的频率很低,但题干中不能体现这一点;突变是有害还是有利,取决于突变产生的新性状是否适应环境;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6. A 【解析】 自然选择导致突变产生并对有利变异进行定向选择;隔离都能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进化不一定会产生新的物种,新物种产生一定发生了生物进化。
7. C 【解析】 ①表示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②表示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④表示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8. C 【解析】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在图中所示的三年间,该种群发生了进化,但并没有形成新物种;使用杀虫剂防治害虫时,抗药性强的害虫能够生存下来,导致害虫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加。
9. B 【解析】 棕熊与北极熊有共同的祖先,两者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树林环境和雪原、浮冰环境对棕熊、北极熊分别起到选择作用;在动物园两者可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说明它们存在亲缘关系,但两者适于生活的环境不同,自然状态下不能相互交配,存在地理隔离;自然选择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10. D 【解析】 由图中基因型为tt的个体数逐年增加,说明该环境中,是有利于黄色性状生存的;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对象是表现型,然后引起基因频率的变化;调查过程中,t基因频率增加,T基因频率下降,所以TT个体的数量逐年下降;由于不知道第8年时Tt的个体数,所以t的基因频率不能确定。
11. ABD 【解析】 种群是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的增大而减小;自然选择决定淘汰类型和保留类型,这个过程不是随机的。
12. ABD 【解析】 突变和基因重组都会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但变异是不定向的。
13. ACD 【解析】 分析图中曲线可知,曲线Ⅰ随a基因频率的增大而下降,对应AA基因型的频率变化,同理,曲线Ⅱ、Ⅲ分别代表aa、Aa的频率,A错误;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因素有突变、选择、迁入和迁出等,B正确;由曲线可知a基因控制的性状表现类型更适应环境,C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错误。
14. (1) 基因突变 不定向 (2) 不能 ① 基因突变的有利和有害并不是绝对的,往往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② 只有适应生物生存环境的基因突变,其频率才会上升 ③ 表中数据只能说明在密闭条件下,种群中LA的基因频率会上升 (3) LALB 能 杂种细菌分裂产生的子代都含有LALB 基因(或不能 LB基因有可能不表达)
【解析】 (1) 细菌属于原核生物,产生新类型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多种新类型基因的出现表明了生物变异具有不定向性。(2) 表中的数据是在恒定密闭的实验室条件下培养获得的,不同于自然条件下,所以不能得出自然条件下LA的基因频率上升的结论,因为生物的生存环境不同,对细菌的选择作用不同,突变的有利和有害是相对于环境而言的,只有适应环境的突变基因频率才能上升。(3) 融合后的杂种细菌含有亲本的基因,基因组成为LALB。
15. (1) 地雀A和地雀B 地雀A、B与地雀C (2) 海洋环境的变化 基因频率 (3) ① 基因库 ② 0.7 ③ 80
【解析】 (1) 地雀A与地雀B可以交配产生可育后代,表明地雀A与地雀B属于同一物种,地雀C与地雀A、B之间不能互相交配,表明地雀C与地雀A、B之间产生了生殖隔离。它们并非同一物种,因此能体现遗传多样性的类型是地雀A和地雀B,能体现物种多样性的类型是地雀A、B与地雀C。(2) 小岛上地雀C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的实质是环境对变异所对应的基因的选择,因而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3) 种群的基因库指的是某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种群甲中基因A的频率=(20×2+22+20×2+12+9×2+8)/200=0.7。种群乙中出现突变的基因数=400×2×104×10-5=80。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作业本:第7单元第2讲《染色体变异》(含详解):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作业本:第7单元第2讲《染色体变异》(含详解),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作业本:第7单元第1讲《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含详解):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作业本:第7单元第1讲《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含详解),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作业本:第6单元第3讲《基因的表达》(含详解):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作业本:第6单元第3讲《基因的表达》(含详解),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