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检测 课前诊断卷+课后强化卷 (含详解)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检测12《稳态与调节类》综合大题课后强训卷 (含详解)
展开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检测12《稳态与调节类》综合大题课后强训卷 (含详解),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如图为正常人体局部组织的示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成都模拟)如图表示兴奋通过神经—骨骼肌接头引起骨骼肌收缩的部分过程。突触小泡释放乙酰胆碱(ACh)作用于A(受体兼Na+通道),通道打开,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兴奋传导到B(另一受体)时,C(Ca2+通道)打开,肌质网中Ca2+释放,引起肌肉收缩。分析回答:
(1)神经—骨骼肌接头属于反射弧中________(结构)组成部分,骨骼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时,膜外发生的电位变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轴突末梢释放ACh方式是________,Na+由通道进入细胞内,其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_。
(3)在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神经—骨骼肌接头上存在分解ACh的胆碱酯酶,有机磷农药对胆碱酯酶有选择性抑制作用。可推测有机磷农药中毒后,会出现______________症状。
(5)细胞外Ca2+对Na+存在“膜屏障作用”(即Ca2+在膜上形成屏障,使Na+内流减少)。临床上血钙含量偏高,会引起________症状。
解析:(1)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属于效应器。静息时,细胞膜对K+通透性增大,K+外流,出现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动作电位时,由于膜对Na+通透性增大,Na+内流,出现动作电位——外负内正。膜外发生的电位变化为正电位变为负电位。(2)突触小泡释放乙酰胆碱(ACh)的方式是胞吐。Na+进入细胞内是顺浓度梯度,所以Na+由通道进入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3)在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是因为乙酰胆碱(ACh)只存在于轴突末梢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轴突末端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4)神经—骨骼肌接头上存在分解ACh的胆碱酯酶,ACh发挥作用后会被胆碱酯酶分解,有机磷农药对胆碱酯酶有选择性抑制作用,抑制ACh分解,会导致突触后膜持续兴奋。因此有机磷农药中毒后,会出现肌肉持续收缩。(5)血钙含量偏高,Ca2+在膜上形成屏障,使Na+内流减少,导致突触后膜不能产生动作电位,出现肌无力症状。
答案:(1)效应器 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2)胞吐 协助扩散 (3)乙酰胆碱(ACh)只存在于轴突末梢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轴突末梢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4)肌肉持续收缩 (5)肌无力
2.人的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是脑的“奖赏通路”,通过多巴胺兴奋此处的神经元,传递到脑的“奖赏中枢”,可使人体验到欣快感,因而多巴胺被认为是引发“奖赏”的神经递质。如图是神经系统调控多巴胺释放的机制,毒品和某些药物能干扰这种调控机制,使人产生对毒品或药物的依赖。
(1)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中,多巴胺储存在____________内,当多巴胺释放后,可与神经元A上的________结合,引发“奖赏中枢”产生欣快感。
(2)多巴胺释放后,在释放它的突触前膜上有回收多巴胺的转运蛋白,该蛋白可以和甲基苯丙胺(冰毒的主要成分)结合,阻碍多巴胺的回收,使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长期使用冰毒,会使神经元A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当停止使用冰毒时,生理状态下的多巴胺“奖赏”效应________(填“增强”或“减弱”),造成毒品依赖,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______功能。
(3)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还受到抑制性神经元的调控,当抑制性神经元兴奋时,其突触前膜可以释放γ氨基丁酸,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Cl-________,从而使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____________,多巴胺的释放量________。抑制性神经元细胞膜上有吗啡的受体,当人长时间过量使用吗啡时,抑制性神经元的兴奋性减弱,抑制性功能降低,最终使得____________________,“奖赏”效应增强。停用时造成药物依赖。
解析:(1)多巴胺属于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储存在突触小泡中;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后,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2)突触前膜上有回收多巴胺的转运蛋白,该蛋白如果和甲基苯丙胺(冰毒的主要成分)结合,会阻碍多巴胺的回收,因此突触间隙的多巴胺会增多,长期使用冰毒,会使神经元A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当停止使用冰毒时,生理状态下的多巴胺“奖赏”效应减弱。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3)抑制性神经元的突触前膜可以释放γ氨基丁酸,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能够促进Cl-内流,从而使突触后膜的外正内负电位增强,不能产生兴奋;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由于不能产生兴奋,因此多巴胺的释放受到抑制,释放量减少;抑制性神经元细胞膜上有吗啡的受体,当人长时间过量使用吗啡时,抑制性神经元的兴奋性减弱,抑制性功能降低,最终使多巴胺释放量增加。
答案:(1)突触小泡 受体 (2)增加 减弱 信息交流
(3)内流 受到抑制 减少 多巴胺释放量增加
3.骨骼肌牵张反射是人体最重要的反射之一,如图所示牵张反射的感受器位于梭内肌纤维,效应器位于梭外肌纤维(ACh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刺激梭内肌纤维感受器所产生的能够传导的兴奋称为____________。
(2)在体内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总是由胞体传向______________。刺激α传出纤维,则电流表的指针________(填“偏转1次”“偏转2次”或“不偏转”)。
(3)当神经冲动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时,突触前膜处发生的信号转换是____________________;ACh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会引起突触后膜上______通道开放。
(4)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某人使用一种止痛药(该止痛药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后,检测发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不变,则该止痛药的作用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感受器所产生的能够传导的兴奋称为神经冲动。(2)神经冲动在动物体内的传导是单向的,总是由胞体传向轴突末梢。刺激α传出纤维,电流表的指针不会发生偏转,原因是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3)当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释放时,突触前膜实现了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换。ACh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因此这种结合会引起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开放。(4)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根据题干可知,使用该止痛药后,神经递质的量不变,说明该止痛药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进而阻断神经冲动传递至大脑皮层。
答案:(1)神经冲动 (2)轴突末梢 不偏转 (3)电信号→化学信号 Na+ (4)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 该止痛药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4.如图为正常人体局部组织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细胞外液渗透压与细胞内液渗透压基本相等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图中物质X是能降低血糖的激素,细胞B是肝细胞。当人体血糖升高时物质X调节细胞B降低血糖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某糖尿病患者出现物质X含量低、血糖高的症状,经分析发现其是由体内________细胞产生的抗体破坏细胞A所致。
(3)若图中细胞B是甲状腺细胞,物质Y是甲状腺激素,则图中物质X是________________(填激素名称)。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加到一定量时会抑制细胞A分泌物质X,进而让甲状腺激素含量保持稳定,这体现了激素调节中的______________机制。
解析:(1)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与细胞内液渗透压基本相等有利于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2)能降低血糖的激素是胰岛素,胰岛素作用于肝细胞后促进肝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进而降低血糖。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3)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甲状腺并促进其分泌甲状腺激素。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加到一定量时会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含量保持稳定,这体现了激素调节中的(负)反馈调节机制。
答案:(1)维持体内细胞形态稳定 (2)促进肝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浆 (3)促甲状腺激素 (负)反馈调节
5.(高三·太原质检)下丘脑与人体内许多生理活动的调节密切相关。图中甲、乙、丙表示下丘脑的某些区域,A、B、C表示不同的调节途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在炎热环境中,汗腺分泌活动增强,这是下丘脑通过________(填图中字母)途径调节的。请写出该调节过程的反射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人饮水不足时,会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升高,位于下丘脑________(填“甲”“乙”或“丙”)区域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进而促进__________激素释放,该激素的生理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途径可代表________________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该激素在人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炎热环境下汗腺分泌活动增强,该过程的主要调节方式为神经调节,其基本方式为反射,通过A途径引发的汗腺分泌活动的具体过程为:温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汗腺。(2)饮水不足会导致机体缺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这种信号传递到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通过垂体释放,该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二者对水的重吸收,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3)甲状腺激素(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存在分级调节的过程,各种激素在生物体内含量极低,需源源不断地产生,是因为激素一旦与靶器官(细胞)结合并发挥作用后就立即被灭活。
答案:(1)A 温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汗腺 (2)细胞外液渗透压 乙 抗利尿 提高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重吸收 (3)甲状腺(若答“性”或“肾上腺皮质”也可)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
6.褪黑激素是动物松果体产生的一种激素,其合成受光周期的制约,该激素对动物有抑制性成熟、抑制生殖器官发育的作用。松果体细胞交替性地分泌褪黑激素和5羟色胺,有明显的昼夜节律,白天分泌5羟色胺,夜晚分泌褪黑激素。如图是褪黑激素在养鸭场提高母鸭产蛋量的应用。请回答:
(1)在视网膜感受外界光的变化到松果体分泌褪黑激素的反射弧中,松果体属于________。在该反射弧中,____________含有的突触最多。
(2)推测褪黑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是__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
(3)若要促进母鸭性成熟,提高鸭场的产蛋量,需要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动物实验的研究中表明,褪黑激素具有提高哺乳动物体内免疫细胞数量的作用,同时还具有抗肿瘤的作用,褪黑激素可以抗肿瘤是因为其能增强免疫系统的防卫、________________功能。
解析:(1)在视网膜感受外界光的变化到松果体分泌褪黑激素的反射弧中,松果体为效应器。在反射弧中神经中枢含有的突触最多。(2)据题干信息可知,褪黑激素对动物有抑制性成熟、抑制生殖器官发育的作用,因此推测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是抑制。(3)据题干信息可知,黑暗条件下褪黑激素的分泌增多,抑制母鸭性成熟,因此要提高鸭场的产蛋量,需人工延长对母鸭的光照时间,从而抑制褪黑激素的产生,促进卵巢的发育。(4)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
答案:(1)效应器 神经中枢 (2)抑制 (3)对母鸭适当延长光照时间,抑制褪黑激素的产生,从而促进卵巢的发育 (4)监控和清除
7.血糖浓度保持动态平衡对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如图为胰岛素作用机理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胰岛素属于一种信息分子,除激素外,人体内还有____________(举一例)也为信息分子;胰岛素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受体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
(2)当正常人处于饥饿状态时,血液中胰岛分泌的____________(写激素名称)含量增多,它与胰岛素相互______,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
(3)人体感染某病毒时,胰岛B细胞会被自身的免疫细胞破坏,引起Ⅰ型糖尿病,在免疫上这类疾病可称为________________;Ⅱ型糖尿病表现为组织细胞表面受体受损,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现在甲(正常)、乙(患Ⅰ型糖尿病)、丙(患Ⅱ型糖尿病)三人,一次口服较多葡萄糖后,三人的胰岛素分泌量由高到低的顺序是____________。
解析:(1)动物体内可作为信息分子的有各种激素、淋巴因子、神经递质、CO2等。细胞膜上的受体具有识别作用,受体的本质是糖蛋白。(2)饥饿状态时血糖浓度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多。胰岛素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二者在调节血糖平衡上具有拮抗作用。(3)免疫系统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根据题意,乙的胰岛B细胞受损,因此分泌的胰岛素最少;丙的组织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但胰岛B细胞正常,因此口服较多葡萄糖后血糖浓度上升,胰岛素分泌增加,又因为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低,血糖浓度降低幅度小,反馈作用于胰岛B细胞,可使其分泌更多胰岛素,因此与正常的甲相比,丙的胰岛素含量更高,则三人分泌胰岛素的量从高到低为丙、甲、乙。
答案:(1)淋巴因子、神经递质、CO2等 糖蛋白(蛋白质)
(2)胰高血糖素 拮抗 (3)自身免疫病 丙、甲、乙
8.航天员是探索宇宙奥秘的英雄,进驻太空后机体会产生多种失重效应。
(1)航天器和航天服中的生命保障系统,为航天员提供了类似于地面的环境,有利于航天员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失重环境中航天员头部体液增多,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受到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出现体液转移反射性多尿现象。
(3)经专业训练的航天员可通过位于________的神经中枢调节,增强身体的平衡能力,减轻体位翻转症状。
(4)失重会引起T淋巴细胞减少,导致由它增殖分化产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减少;同时,由于淋巴因子的产生减少,导致浆细胞分泌的________也减少,人体免疫力下降。
解析:(1)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2)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尿量增加说明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受到抑制。(3)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4)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浆细胞分泌产生抗体。
答案:(1)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抑制
(3)小脑 (4)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 抗体
9.图甲表示埃博拉病毒入侵人体启动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调节过程;图乙表示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相关机制。
(1)图甲中B、E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E与F结合体现了细胞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
(2)人体感染埃博拉病毒后,体温会升高。人在持续高烧39 ℃的情况下,机体的产热量________(填“小于”“等于”或“大于”)散热量。
(3)由图乙可知,对免疫细胞的调节,既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的________进行调节,还可通过有关________进行调节。
(4)若图乙中的神经元未受刺激,则按图示进行检测时,微型电流计的指针___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偏转。
解析:(1)由图甲可知,A是B淋巴细胞,B是浆细胞,D是T淋巴细胞,E是效应T细胞,F是靶细胞;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依赖于细胞膜上糖蛋白的识别作用,体现了细胞膜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功能。(2)人在持续高烧39 ℃的情况下,体温维持在一定范围内,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3)由图乙可知,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作用于免疫细胞,激素也可作用于免疫细胞。(4)由图乙可以看出,电流计的一极接在膜内,另一极接在膜外,神经元未受刺激时,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故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偏转。
答案:(1)浆细胞 效应T细胞 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2)等于 (3)神经递质 激素 (4)会
B卷
1.(高三·扬州联考)内环境稳态是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请结合图解回答下面的问题:
注:图中A、B、C、D表示器官或细胞;①②③表示物质。
(1)由图可知,动物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常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体液运输如抗体、激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CO2等信息分子作用于靶细胞来实现;二是通过细胞间的直接接触来实现。
(2)图中C可由________________细胞增殖分化而来,分泌出来的抗体能否再次进入宿主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控制垂体,垂体通过②过程控制B的过程体现了机体的____________调节机制。
(4)长期焦虑和紧张会导致机体免疫力________,请根据图解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动物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常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体液运输如抗体、激素、神经递质、淋巴因子和CO2等信息分子作用于靶细胞来实现;二是通过细胞间的直接接触来实现。(2)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B淋巴细胞和记忆B细胞都可经过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抗体只能作用于内环境中的抗原,不能作用于细胞内的抗原,因此抗体不能进入宿主细胞。(3)A为下丘脑,下丘脑→垂体→相关腺体的调节属于分级调节。(4)D细胞能分泌淋巴因子,则D细胞为T淋巴细胞,淋巴因子能加强相关免疫细胞的功能。根据图示可以看出,焦虑、紧张可降低T淋巴细胞活性,从而使淋巴因子产生减少,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
答案:(1)神经递质、淋巴因子 (2)B淋巴细胞、记忆B 不能 (3)分级 (4)下降(或减弱) T淋巴细胞活性下降后,淋巴因子产生减少
2.图甲是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乙是从蛙的右后肢中剥离出的一段神经,已知与该神经相联系的神经中枢是完整的。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一个完整的反射弧,除了图甲所示结构外,还应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正常情况下,兴奋在图甲所示结构上传递的方向是____________(用图中数字和箭头表示)。
(3)兴奋在图甲所示结构上传递时,在神经细胞1、2、3之间起联系作用的化学物质是____________,它是通过________的方式排出细胞的,这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4)为了判断图乙中从蛙的右后肢剥离出的一段神经是传入神经还是传出神经,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在B处剪断,分别刺激A处和C处,同时观察右后肢肌肉收缩情况。
①如果刺激A处时引起肌肉收缩,说明该神经是图甲中的______________。
②如果刺激C处时引起肌肉收缩,说明该神经是图甲中的______________。
解析:(1)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图甲所示结构没有感受器和效应器。(2)根据有无神经节以及突触的结构可判断,图甲中3为传入神经,1为传出神经,故正常情况下,兴奋在图甲所示结构上传递的方向是3→2→1。(3)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传递过程中,起联系作用的化学物质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细胞外。(4)①如果刺激图乙中A处时引起肌肉收缩,说明兴奋由A→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则该神经为传入神经。②如果刺激图乙中C处时引起肌肉收缩,说明兴奋由C→效应器,则该神经为传出神经。
答案:(1)感受器 效应器 (2)3→2→1 (3)神经递质 胞吐 (4)①[3]传入神经 ②[1]传出神经
3.研究者发现,当水流喷射到海兔(螺类的一种)的喷水管时会引起鳃肌收缩,导致喷水管和鳃收缩,称为缩鳃感觉神经元反射。当喷水管重复受到温和的喷水刺激时,缩鳃反射的幅度越来越小,即产生习惯化。对已产生习惯化的海兔,用短暂电流刺激其头部(对海兔为伤害性刺激),再用水流刺激喷水管,结果产生的缩鳃反射比只用水流刺激喷水管强烈,即产生去习惯化,相关结构及发生机制如图。请分析并回答:
(1)图示中参与缩鳃反射的神经元至少有________个。
(2)为研究海兔重复受到温和喷水刺激产生习惯化的原因,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神经元受到适宜刺激时,受刺激部位膜内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中“?”处应填写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实验结果,推测海兔重复受到温和喷水刺激产生习惯化的原因最可能是兴奋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部位传递减弱或受阻。
(3)研究者通过实验证明去习惯化形成的原因是:当伤害刺激作用于头部时,神经元L29兴奋并释放__________,再受到喷水刺激后,引起感觉神经元在兴奋时其轴突末梢释放更多的神经递质。据此判断,仅用短暂电流刺激海兔头部________(填“能”或“不能”)产生缩鳃反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去习惯化形成机制,推测习惯化产生的原因是连续温和喷水刺激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图中参与缩鳃反射的有2个神经元,即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2)①神经元受到刺激时,导致Na+内流,出现内正外负,膜内电位变化为负电位→正电位。表中“?”处应填写不产生,因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单向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②根据表格内容可推出,海兔产生习惯化最可能的原因是在突触部位出现问题。(3)神经元受到刺激会释放神经递质,据图可知神经元L29兴奋并释放5HT。仅用短暂电流刺激海兔头部不能产生缩鳃反射,因为不能引起缩鳃反射的感觉神经元兴奋。(4)习惯化产生的原因最可能是连续温和喷水刺激导致感觉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减少。
答案:(1)2 (2)①负电位→正电位 不产生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②感觉神经元与运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 (3)5HT 不能 此刺激不能引起缩鳃反射的感觉神经元兴奋 (4)感觉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减少
4.在人体中,糖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如图1所示,糖皮质激素调节的作用机理如图2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从而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该过程体现了糖皮质激素分泌的________调节。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糖皮质激素随________流到全身。当机体注射大量糖皮质激素后,图1所示的________调节机制会导致上述三种激素的分泌量________。
(2)由图2可知,糖皮质激素进入细胞后需要与________结合,才能进一步启动基因表达过程。这些特异基因表达后,一方面使________细胞分泌的抗体减少,从而抑制______免疫的功能;另一方面会导致血糖浓度______,进而引起________(激素)的分泌量增加。
解析:(1)由图1可知,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随血液流到全身。当机体注射大量糖皮质激素后,通过(负)反馈调节的作用,糖皮质激素会抑制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同时抑制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进而使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糖皮质激素含量减少。(2)由图2可知,糖皮质激素进入细胞后与细胞内特异性受体结合,启动特异基因的表达。浆细胞分泌抗体,参与体液免疫。由于糖皮质激素具有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糖、减少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的作用,故其可以升高血糖浓度。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
答案:(1)分级 血液 (负)反馈 减少
(2)受体 浆 体液 升高 胰岛素
5.(高三·洛阳联考)下图是生长激素(GH)分泌调节及作用机制图解,据图回答:
(1)图中物质A是一种____________,其作用于GHRH神经元,导致该神经元膜外发生的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应激状态下,GH分泌增多可通过刺激肝脏细胞释放IGFⅠ间接调节GH的分泌,这种调节机制称为____________,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体进入青春期后身体迅速长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生长激素分泌调节过程看,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某患者由于垂体分泌的GH增多而患上“垂体性糖尿病”,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物质A是在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所以为神经递质,突触后膜受神经递质刺激后,膜外电位变化为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最后再恢复为正电位。(2)据图分析,GH增多后,反过来抑制GHRH神经元和垂体的分泌,属于负反馈调节,其意义为维持人体内GH含量的相对稳定。(3)据图分析,人体进入青春期后,雌(雄)性激素分泌增加,促进垂体分泌GH,进而促进蛋白质合成和软骨形成等,所以身体会迅速长高。(4)从图中生长激素调节关系来看,SS神经元、GHRH神经元等可控制垂体分泌GH,反过来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如GH的反馈调节。(5)某患者由于垂体分泌的GH增多而患上“垂体性糖尿病”,据图分析,GH增多,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组织细胞摄取和利用葡萄糖的量减少,所以血糖升高。
答案:(1)神经递质 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2)负反馈调节 维持人体内GH含量的相对稳定 (3)雄(雌)性激素分泌增加,促进GH分泌 (4)一方面神经系统可以控制激素的分泌,另一方面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5)GH过多导致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组织细胞摄取和利用葡萄糖的量减少,血糖升高
6.(·滨州检测)下图是有关体温调节的部分神经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a、b为________。图中显示的效应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在图中“M”处给予一适宜刺激,c处膜外的电位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此时在受刺激部位与未受刺激部位之间形成了____________。由该刺激引起的反应过程是否属于反射?__________。
(3)在寒冷环境中,我们感到寒冷,是因为低温刺激冷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并传入____________形成冷觉,此时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增加,作用于________细胞,其产生的激素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加,引起组织细胞代谢增强以维持体温正常。
解析:(1)图中a、b为两个神经细胞相接触的部位,称为突触。图中显示的效应器有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和f(肌肉)。(2)神经细胞在不受刺激时膜电位为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若在图中“M”处给予一适宜刺激,兴奋传到c处由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膜外的电位发生的变化是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此时在受刺激部位与未受刺激部位之间形成了局部电流。由该刺激引起的反应过程不属于反射,因为完成反射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3)温度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在寒冷环境中,我们感到寒冷,是因为低温刺激冷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并传入大脑皮层形成冷觉,此时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作用于垂体细胞,使垂体细胞产生的促甲状腺激素增加并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引起组织细胞代谢增强以维持体温正常。
答案:(1)突触 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和f(肌肉) (2)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局部电流 不属于 (3)大脑皮层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垂体
7.肾上腺素是临床上抢救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物,研究其合适的使用剂量一直是医学研究者的重要课题。下表为来自某医院的相关数据,请分析并回答:
(1)过敏性休克是__________(填“非特异性”或“特异性”)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表中数据显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于抢救该病更为有效。
(2)肾上腺能分泌肾上腺素,弥散在全身的__________中,与其他激素相互作用共同__________动物的生命活动。
(3)已知肾上腺素能使鱼类体表黑色素细胞的色素颗粒聚集,使体表颜色变浅;而乙酰胆碱能使鱼类体表黑色素细胞的色素颗粒扩散,使体表颜色加深。为验证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对鱼类体色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请完善下列实验内容。
实验对象:体长约10 cm且体色相近的同种鲫鱼若干条。
药品及用具:鱼用生理盐水,适宜浓度的肾上腺素、乙酰胆碱溶液,注射器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鲫鱼平均分成三组,编号为甲、乙、丙,分别放入三个玻璃缸中置于背光处饲养一段时间。
第二步:给甲组鲫鱼腹腔中注入2 mL乙酰胆碱溶液,乙组鲫鱼腹腔中注入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丙组鲫鱼腹腔中注入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对照。
第三步:将装有上述处理后鲫鱼的玻璃缸置于________处,约2 h后,观察比较三组鲫鱼体表颜色的变化。
预期实验结果:甲、乙、丙三组鲫鱼的体色由浅到深依次是____________。
解析:(1)过敏性休克是体液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即属于特异性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从表中可以看出,使用稀释剂量,增加给药次数效果比较好。(2)肾上腺素弥散在全身的血液中,与其他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动物的生命活动。(3)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注射试剂的种类,实验组分别注射肾上腺素溶液和乙酰胆碱溶液,对照组注射鱼用生理盐水。为避免光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将三组鲫鱼置于暗处,饲养一段时间后观察鲫鱼的体色。由于该实验是验证性实验,结果将是注射肾上腺素溶液的鲫鱼的体色是最浅,对照组次之,注射乙酰胆碱溶液的鲫鱼的体色是最深。
答案:(1)特异性 使用稀释剂量,增加给药次数(多次给药) (2)体液(血液) 调节 (3)等量的肾上腺素溶液 等量的鱼用生理盐水 背光 乙、丙、甲
8.研究发现“大脑中GPS”是组成大脑定位系统的细胞。某研究小组为探究定位与海马区的神经元的关系,利用水迷宫对大鼠进行重复训练,然后让它们寻找水下隐蔽的平台。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表:
(1)表中用来判断大鼠定位与海马区神经元有关的指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酰胆碱是海马区神经元释放的兴奋性神经递质,该递质由突触前膜通过______(填运输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后膜上发生的信号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期记忆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尤其与大脑皮层的海马区有关。
(4)鹅膏蕈氨酸是一种神经毒素,它与__________上的毒蕈碱受体结合,从而导致海马区神经元死亡或者缺失。
(5)阿尔茨海默氏症也称老年性痴呆症,可能与海马区神经元病变有关,经DNA序列分析表明,患者神经元突触末端蛋白质的第711位的缬氨酸变成了苯丙氨酸,有的则是第670位和第671位的赖氨酸和甲硫氨酸变成了天冬氨酸和亮氨酸,由此可知该病与遗传物质的____________(填“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或“染色体变异”)有关。
解析:(1)由题干和表格信息可推知,表中用来判断大鼠定位与海马区神经元有关的指标是错误次数和大鼠从入水点到达平台水域所用的时间。(2)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通过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乙酰胆碱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突触后膜上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变为电信号。(3)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与大脑皮层的海马区有关。(4)鹅膏蕈氨酸可与突触后膜上的毒蕈碱受体结合,从而导致海马区神经元死亡或者缺失。(5)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中个别的氨基酸发生替换的原因是由于控制该蛋白质的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
答案:(1)错误次数和到达平台所需时间 (2)胞吐 化学信号变为电信号 (3)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4)突触后膜 (5)基因突变 连续电刺激部位
测量指标及现象
喷水管
感觉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
感觉神经元电位变化
持续产生
持续产生
?
运动神经元电位变化
逐渐减弱
逐渐减弱
持续产生
肌肉收缩程度
逐渐减弱
逐渐减弱
一直正常
病例
(人数)
年龄范
围(岁)
给药方法
使用剂量
给药次数
不良反应(如血压过高)
死亡
(人数)
31
15~68
静脉注射
常规剂量
1次
多
5
36
14~72
静脉注射
稀释剂量
2~3次
少
0
组别
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
对照组
—
错误次数
到达平台所需时间(s)
8.76
23.0
实验组
向海马区注射0.5 mml/L的经缓冲液溶解的鹅膏蕈氨酸1 μL
36.23
243.2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检测17《破解实验大题》课后强训卷 (含详解),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疟原虫是一种单细胞动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检测16《发掘经典实验》课后强训卷 (含详解),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检测18《生物技术实践》课后强训卷 (含详解),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