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对点训练:22-2 群落 b Word版含解析
展开1.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答案 D
解析 灌木阶段由于除了草本植物外还增加了灌木,同时提供了更多的食物,成为许多鸟类栖息地,因此物种丰富度比草本阶段高,A错误;灌木阶段空间结构更为复杂,B错误;灌木阶段由于物种丰富度高,其自我调节能力也强,C错误;在群落演替过程中,草本阶段在动、植物和微生物共同作用下,土壤有机物越来越丰富,土壤的通气性也越来越好,为灌木阶段群落的形成创造了条件,D正确。
2.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均匀分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
B.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
C.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竞争
D.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
答案 B
解析 种群分布型的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故A正确;这种分布型的改变主要是灌木适应环境条件的结果,故B错误;均匀分布是种内竞争的结果,故C正确;树木的种子常落在母株附近而形成集群分布,故D正确。
3.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 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
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
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答案 A
解析 A项,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禾草植物和非禾草植物生物量均减少,因此植物之间的竞争减弱;B项,从柱状图可以看出,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个体平均数越少,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C项,石头导致了地形、光照等变化,故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D项,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可控制蝗虫等有害昆虫数量,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4.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由题干可知,青蛙以稻飞虱为食,为捕食关系,A项正确;水稻与青蛙不能构成竞争关系,青蛙对害虫的捕食可以保护水稻,两者是种间互助关系,B项错误;病毒V与青蛙不是寄生关系,病毒V和水稻是寄生关系,C、D两项错误。
5.某地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土层 | 物种数 | 个体总数 |
0~5 cm | 11 | 79 |
5~10 cm | 4 | 20 |
10~15 cm | 3 | 13 |
A.表中的信息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B.不同土层中小动物的分布与光照无关
C.不同土层中的小动物都是消费者
D.土壤中某种小动物个体总数下降则该地物种丰富度随之下降
答案 A
解析 表中的信息说明不同的土层中分布有不同的生物,体现了群落具有垂直结构,A正确;不同土层中小动物的分布与光照有关,B错误;不同土层中的小动物有些是消费者,有些是分解者,C错误;土壤中某种小动物个体总数下降说明该种群数量下降,物种丰富度并未下降,D错误。
6.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B.人类活动可以使自然演替的速度改变,而演替方向不一定会改变
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D.湖泊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 C
解析 由于土壤动物活动能力强、身体微小,不适宜用标志重捕法,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A正确;人类活动可以使自然演替的速度改变,而演替方向不一定会改变,B正确;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还会有一定的变化,C错误;湖泊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
7.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B.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C.“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是群落的次生演替现象
D.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最重要不同是演替进行的初始条件
答案 B
解析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故A正确、B错误;“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是群落的次生演替现象,C正确;初生演替是在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是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茎等的地方发生的演替,D正确。
8.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__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_____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答案 (1)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
(3)变快 未发生改变
解析 本题考查群落的演替。
(1)(2)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种子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起始条件优越、历时较短。
(3)题干给出的演替类型是在气候干燥的不良条件下发生的由森林→灌木的退化性演替。人类的开垦活动使环境条件更加恶劣,加快了这一演替,导致局部出现了荒漠,但其演替方向并未改变。
如图为美国大雾山不同垂直高度上七种昆虫的分布曲线,其中a、c、f、g是叶蝉,b、d是啮虫,e是芫菁。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图中显示出群落具有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B.不同种的昆虫只局限在一定的高度范围内存活,可能与其食物来源有关
C.图示表明群落的空间结构为随机分布
D.同一海拔高度分布的昆虫之间无竞争关系
[错解] A或C
[错因分析] 错选A的原因是不能根据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判断群落的结构;错选C的原因是忽视了随机分布是种群的空间特征,而不是群落的特征。
[正解] B
[解析] 不同海拔高度种群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图中数据不能显示群落具有垂直结构,A错误;不同种的昆虫只局限在一定的高度范围内存活,可能与其食物来源有关,B正确;随机分布是指种群的空间特征而不是群落的空间特征,C错误;同一海拔高度的昆虫种类和物种个体数量不同,它们之间会存在竞争关系,D错误。
[心得体会]
高考生物一轮对点训练:22-2 群落 a 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对点训练:22-2 群落 a Word版含解析,共6页。
高考生物一轮对点训练:31-1 胚胎工程 b 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对点训练:31-1 胚胎工程 b Word版含解析,共5页。
高考生物一轮对点训练:22-1 种群 b 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对点训练:22-1 种群 b Word版含解析,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