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特训:27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Word版含解析 试卷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1/1289484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特训:27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Word版含解析 试卷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1/1289484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特训:27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Word版含解析 试卷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1/1289484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特训:27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Word版含解析
展开一、选择题(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的酶)的作用,对于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突触来说,中毒后会发生( )
A.突触前膜的流动性消失
B.关闭突触后膜的Na+离子通道
C.乙酰胆碱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
D.突触前神经元的膜电位发生显著变化
答案 C
解析 有机磷农药能抑制胆碱酯酶的作用,不作用于突触前膜,故突触前膜的流动性没有消失,膜电位不发生显著变化,A、D错误;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使得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不能分解,所以就一直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B错误、C正确。
2.[2016·泉州质检]下图为人体神经系统的部分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上的单向传递取决于轴突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B.脊髓缩手反射中枢受损时,刺激图中③处仍可产生正常的反射活动
C.如果①处受损则人体不能产生相应感觉,但是能够对图中刺激作出反应
D.被针刺后缩手和害怕被针刺而缩手都是需要大脑皮层参与的非条件反射
答案 C
解析 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上的单向传递取决于突触的结构和功能特点,而不是轴突,A项错误;当脊髓缩手反射中枢受损时,刺激图中③(传出神经纤维)仍可产生缩手反应,但这不能称为反射,只有完整的反射弧作出的反应才叫做反射,B项错误;①是把脊髓的信息传给大脑的,①处被破坏后,只会影响信息的上传,人体仍可在低级中枢(脊髓)的参与下对刺激作出反应,C项正确;被针刺后缩手属于非条件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害怕被针刺而缩手则属于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参与,D项错误。
3.[长春模拟]下面为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以下关于反射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图示结构为反射的结构基础,至少含有两个神经细胞
B.在人体中,神经中枢位于脑和脊髓中
C.在反射弧完整且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感受器兴奋一定会引起效应器兴奋
D.在完成反射活动时涉及电信号与化学信号之间的相互转换
答案 C
解析 反射的结构基础为反射弧,一个反射弧至少含有两个神经细胞。在人体中,神经中枢位于中枢神经(脑和脊髓)内。感受器兴奋,效应器不一定兴奋,如果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效应器就不会兴奋。在完成反射活动时需要涉及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也就是需要突触结构,因此会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之间的转换。
4.[2016·烟台模拟]新西兰乳制品巨头恒天然集团于2013年8月2日向新西兰政府通报称,其生产的3个批次浓缩乳清蛋白(WPC80)中检出肉毒杆菌,影响包括3个中国企业在内的8家客户。肉毒杆菌产生的肉毒杆菌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蛋白,是毒性最强的天然物质之一,能够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肉毒杆菌中除核糖体外不含其他细胞结构
B.神经毒素蛋白能够促进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
C.神经毒素蛋白会影响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
D.乙酰胆碱的合成和分泌离不开核糖体和高尔基体
答案 C
解析 肉毒杆菌中除了核糖体外,还有细胞膜、细胞壁等细胞结构。神经毒素蛋白能阻止神经递质的释放,影响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进而阻止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乙酰胆碱不属于蛋白质,它的合成不需要核糖体。
5.[2016·武汉调研]如图为某低等海洋动物完成某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处接受适宜的电刺激,b处能测到电位变化
B.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完成后即失去活性
C.图中有三个神经元,a处兴奋传导的速率大于c处
D.①能接受各种刺激,引起②的反应
答案 D
解析 如图所示a处接受适宜的电刺激,经过突触前膜传到突触后膜,在b处能测到电位变化,A对;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很快会被酶催化分解或被摄取回收而失去活性,B对;题图中有三个神经元,a处为神经纤维,c处为突触,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速率大于突触处兴奋的传递速率,C对;感受器不能接受各种刺激,如视觉感受器不能接受声音的刺激,D错。
6.右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给A点以一定的电流刺激,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的变化正确的是( )
A.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C.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答案 D
解析 甲电流表跨两个神经元,乙电流表连接在同一条神经纤维上。当刺激A点,产生兴奋在相应神经纤维上进行双向传导,则甲电流表的左侧导线所在膜电位为外负内正时,右侧导线所在的另一神经纤维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有电位差导致甲发生一次偏转;当兴奋传到两个神经元之间时,由于该处突触的兴奋是突触后膜兴奋,及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右边的神经元不兴奋,甲电流表的两侧导线的膜外均是正电位,无电位差,故甲只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发生偏转,D正确。
7.图甲是青蛙离体的神经-肌肉标本示意图,图中AB+BC=CD,乙是突触放大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③的内容物释放到②中主要借助生物膜的流动性
B.刺激D处,肌肉和F内的线粒体活动均明显增强
C.兴奋从E到F,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刺激C处,A、D处可同时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答案 A
解析 ③突触小泡的神经递质释放到②突触间隙中主要借助生物膜的流动性,通过胞吐作用释放;突触传递兴奋具有单向性的特点,只能由下往上传;兴奋从F到E,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刺激C处,A处先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8.短跑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声后迅速起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起跑动作的产生是非条件反射的结果
B.调节起跑动作的神经中枢是听觉中枢
C.该反射有多个中间神经元先后兴奋
D.起跑反应的快慢取决于小脑兴奋的程度
答案 C
解析 短跑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声后迅速起跑,主要是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躯体运动中枢等神经中枢的调节下完成的条件反射,其反射弧中有多个中间神经元参与,形成多个突触,兴奋在多个中间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使它们先后兴奋,故A错误、C正确;在此过程中,小脑主要起到调节躯体平衡的作用。
9.下列关于各级神经中枢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般成年人可以“憋尿”,这说明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
B.“植物人”脑干、脊髓的中枢仍然能发挥调控作用
C.大脑皮层H区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听懂别人谈话
D.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各级神经中枢的功能和联系,意在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运用能力。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脊髓,而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脊髓的排尿反射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A正确;“植物人”具有呼吸和心跳,也能排尿、排便,呼吸中枢在脑干,排尿、排便反射中枢在脊髓,B正确;大脑皮层H区是听觉语言中枢,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听懂别人谈话,C正确;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D错误。
10.如图为人体神经-肌肉突触的结构示意图,有关该结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a为神经元短的树突 ②e为组织液,当其中的Ca2+含量过低时容易导致肌肉不能正常发挥功能 ③c中的物质释放到e需要消耗能量并依赖于d的流动性 ④f处的载体能将c释放的物质运进肌肉细胞,引起肌肉收缩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观察题图可知,a是神经元的轴突或长的树突,所以①错误;e位于细胞与细胞之间是组织液,当其中的Ca2+含量过低时容易导致肌肉不能正常发挥功能,所以②正确;c是突触小泡,其内的神经递质分泌到e属于胞吐,需要消耗能量并依赖膜的流动性,所以③正确;f是突触后膜,其上有识别神经递质的受体,引起肌肉收缩,神经递质一经作用就被分解,不能进入肌肉细胞,所以④错误;选B。
11.[2016·江西省联考]乙酰胆碱(Ach)是一种神经递质,神经纤维上电位的产生、变化与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细胞膜上离子通道通透性的变化直接相关。下图表示箭毒、烟碱对突触后膜上Na+通道通透性的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膜电位的内负外正,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是K+外流的结果
B.人体中箭毒后,箭毒与Ach受体结合,使Na+通道关闭,人体中箭毒的症状是肌肉松弛
C.Ach受体同时也是一种通道蛋白,一旦与Ach结合,即刻引起一个动作电位
D.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老年性疾病,致病原因主要是Ach含量显著减少,用烟碱类药品治疗有明显的效果
答案 C
解析 动作电位的产生必须有足够多的递质分子与受体结合,使去极化达到阈值时,方可产生动作电位。
12.根据神经冲动通过突触的方式不同,突触可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两类。电突触的突触间隙很窄,在突触小体内无突触小泡,间隙两侧的膜是对称的,形成通道,带电离子可通过通道传递电信号,如图所示,以下有关突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神经冲动通过电突触的传递速度较化学突触快
B.兴奋在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中的传递都是单向的
C.兴奋通过化学突触时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D.兴奋通过突触传递信息与细胞膜的功能有关
答案 B
解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电突触无突触小泡,无神经递质,由带电离子直接通过通道传递信息,且膜两侧是对称的,因此兴奋在电突触中的传递是双向的。电突触由离子传导,传导速度较化学突触快。
13.如图为神经纤维受刺激后所测得的膜电位变化ABCD为四种测试方式,其中能测出这种膜电位变化的是( )
答案 A
解析 测膜电位变化需要一个电极在膜内,一个电极在膜外,因此排除B、C。D项,突触间隙传递的时间较长,当形成突触小泡通过时,电流早已流过a处,因此也无法测得电位变化。刺激a点之前,是外负内正,所以一开始是负值,接受刺激后,a点首先变为外负内正,这样电极两端测量的电性是相等的;但由于动作电位的值比静息电位要大,因此会出现电流方向反转,原先如果测得是负电、那么现在测得就是正电了。
14.下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再到轴突,甲乙为两个电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用一定的电流刺激a点,甲发生一次偏转,乙发生两次偏转
B.图中共有4个完整的突触
C.在b点施加一强刺激,则该点的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并在f点可测到点位变化
D.在e点施加一强刺激,则a、b、d点都不会测到电位变化
答案 C
解析 刺激a点,神经冲动传至甲、乙电表两电极均存在时间差,所以甲、乙两电表均会发生两次偏转,图中共有3个突触;b处受刺激后膜电位为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且此兴奋可传至a、b、c、d、e、f中每一处;刺激e处,因为突触的单向传递特点, a、b处无电位变化,但d处有电位变化。
15.河豚毒素是一种强力的神经毒素,目前并没有有效的解毒剂,它会和神经细胞的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结合,阻止钠离子内流。如下图所示用河豚毒素处理神经纤维,给A处适当的刺激,图中膜外的ab两点间的电位差(即电势差)Uab随时间的曲线图正确的是( )
答案 D
解析 在未施加刺激时,a、b两点均处于正电位且电势相等,则Uab=0;给予A点刺激时,首先兴奋传导到a点,产生动作电位,此点表现为内正外负,此时的Uab<0。随着钠离子的不断进入细胞内,Ua-Ub的差值的绝对值变大,进而达到峰值。之后Uab绝对值减小,当兴奋传至b点时,因b点经过河豚毒素处理,无法产生动作电位,故最后Uab=0。
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55分)
16.[石家庄一模](18分)下图代表不同细胞间的信息传递,1~8代表靶细胞的细胞结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神经末梢和靶细胞C等共同构成________,若物质a是唾液淀粉酶,其合成、分泌过程依次经过的细胞器是________(填图中序号)。
(2)若刺激M点,则M点膜外电位变化是________,由此刺激引发的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与________(填“膜内”或“膜外”)的局部电流方向一致;若刺激N点,电流表将偏转________次。
(3)当兴奋抵达时,贮存在________内的神经递质释放出来,并与分布在突触后膜上的结构1________结合。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可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再被利用。上述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效应器 8、7、3 (2)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膜内 1 (3)突触小泡 (特异性)受体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解析 (1)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构成效应器。分泌蛋白的合成、分泌过程依次经过的细胞器是核糖体8、内质网7和高尔基体3。
(2)若刺激M点,产生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使其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局部电流方向一致。若刺激N点,由于突触处的兴奋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神经细胞A→神经细胞B,故电流表将偏转1次。
(3)当兴奋抵达突触小体时,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释放出来,并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发生兴奋或抑制。一般情况下,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马上被分解,但有的神经递质可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再被利用。上述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的功能是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和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功能。
17.(16分)甘蔗发霉时滋生的节菱孢霉菌能产生三硝基丙酸(3NP),引起神经细胞中毒或凋亡。图甲表示突触结构,③表示兴奋性神经递质。图乙表示注射生理盐水配制的1 mL 3NP(300 μml/L)后,小鼠纹状体细胞合成的与凋亡蛋白相关的mRNA(P53)的总含量。请回答:
(1)甲中结构①发生的代谢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
④(受体)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胆碱酯酶能够分解兴奋性神经递质,而3NP能抑制胆碱酯酶的合成,则图甲中物质③的含量会________,将导致下一个神经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乙同期对照组中应加入________。在神经细胞凋亡过程中直接起作用的细胞器是________。
(4)据图乙推测小鼠纹状体细胞凋亡数目可能在________时段内增加的最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丙酮酸水解及氢氧结合生成水同时释放能量(或答“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 识别特异性神经递质并与之结合 (2)升高 持续性兴奋 (3)等量生理盐水 溶酶体 (4)6~12 3NP在该时段内诱导凋亡基因表达(或答“转录量”,或答“凋亡蛋白相关的mRNA(P53)”)加速最快,神经细胞凋亡加速
解析 (1)甲图中结构①表示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在线粒体基质中,丙酮酸与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同时释放少量能量;在线粒体内膜上,[H]与氧气反应生成水并释放大量能量。④表示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能识别特异性神经递质并与之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2)3NP能抑制胆碱酯酶的合成,胆碱酯酶的含量下降,则被降解的神经递质减少,导致神经递质的相对含量上升。由于胆碱酯酶减少,结合在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不能及时被分解,导致突触后膜神经元持续兴奋。
(3)实验组注射生理盐水配制的1 mL 3NP,对照组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以排除生理盐水本身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细胞凋亡过程中直接起作用的细胞器是溶酶体,溶酶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是细胞内的“消化车间”,可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4)图乙中6~12 h间P53含量增加比较快,而P53是与凋亡蛋白有关的mRNA,说明在这段时间内凋亡的细胞数目较多。
18.(21分)阿尔茨海默病(AD,俗称“老年痴呆”)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研究表明,AD病人的神经细胞外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这种物质的沉积会损坏周围神经细胞膜和线粒体膜,导致神经细胞的损伤。下图表示两类神经元及突触的差异,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神经冲动由图中A点传到D点的过程中,B处兴奋时膜外为________电位,C处发生的信号转换是________。
(2)研究发现,病变个体中Aβ的沉积使突触小体中线粒体损伤,引起乙酰胆碱(一种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量________,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速率________,病人表现出记忆障碍。
(3)乙酰胆碱与位于________上的相应受体结合后,会立即被乙酰胆碱酯酶催化水解,其生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
(4)向患者体内注射抗Aβ的抗体是治疗AD的方法之一,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负 电信号→化学信号 (2)减少 减慢 (3)突触后膜 提高神经调节的准确性 (4)抗Aβ的抗体与Aβ特异性结合,减少Aβ的沉积
解析 (1)兴奋时B处即神经纤维膜的膜外电位由正变负,C处即突触小体内发生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2)乙酰胆碱的合成和释放需要消耗能量,线粒体损伤则供能减少,乙酰胆碱的合成和释放量减少,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速率减慢。
(3)乙酰胆碱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发挥作用后很快被降解,以保证神经调节的准确性。
(4)抗Aβ的抗体能与Aβ特异性结合,减少Aβ的沉积,从而治疗老年痴呆。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课后作业本27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课后作业本27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含解析),共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特训:43胚胎工程 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特训:43胚胎工程 Word版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特训:39酶的应用 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特训:39酶的应用 Word版含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