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第一节 区域特征教案
展开《青藏地区 区域特征》教学课例
一、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2、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3、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二、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介绍四大地理区域的最后一个区域——青藏地区的区域特征,包括自然环境特征和农牧业。自然环境特征是围绕“高寒”展开的,高寒的自然环境特征又是农牧业发展的基础,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关键。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具有基本的读图分析能力,经过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的学习已经初步学会了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加强引导学生自主读图分析,进行归纳总结。同时引导学生将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联系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同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描述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运用地图说出青藏地区主要的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3)读图归纳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2、过程与方法
(1)分析说明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2)运用资料说明青藏地区自然条件对农牧业的影响
(3)举例说明青藏地区高寒的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敬畏尊重自然的理念
(2)树立热爱祖国的大好山河,注重环境保护的观念
五、教学重难点
1、重点:(1)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2)青藏地区的主要畜种、农作物及主要农业区
2、难点:(1)说明青藏地区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2)说明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六、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谈话法、讨论法、启发诱导法、合作探究法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印象青藏
老师收到一份邀请函,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点击链接,展示青藏地区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背景《青藏高原》 )
设问:这是哪一地区?
生:青藏地区
师:没错,是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青藏地区。那是一片神奇神秘而美丽的地方,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吸引着无数人为之前往。同学们,你们想去吗?
生齐声说:想。
师:这里是值得我们为之旅行的地方。但去之前,我们先来做好旅行攻略,充分准备,深入了解,这样我们的旅行才更有意义。
【讲授新课】
一:寻找青藏——位置和范围
展示“青藏地区在全国的位置图”
师:青藏地区在哪儿呢?从在全国的位置图上看,位于我国的什么方位?
生:我国的西南部。
展示“青藏地区地形图”
师:我们把它放大,可以看到它内部具体的地理事物,它被一些山脉包围着,你能够准确的说出吗?举手回答。
生: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师:十分准确。那这些山脉之间主要包含哪些省区呢?
生: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
师:包括青海、西藏的全部,四川的西部,还有新疆甘肃云南省的一小部分。面积约占全国的25%,但人口不足全国的1%,这说明青藏地区的人口密度如何?
生:人口密度小,地广人稀。
师:这里人口少,与它本身的自然环境是密切相关的。
在图中能找到青海、西藏的省级行政中心吗?
生:青海----西宁 西藏-----拉萨
师:从西宁到拉萨有一条非常重要的铁路干线,它是?
生:青藏铁路
师:没错。青藏铁路的修建困难重重,克服了世界三大难题: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等问题。它的建成也给青藏地区的旅游业带来了快速发展。以后同学们去这里旅行就可以乘坐青藏铁路进藏,欣赏沿途美丽的雪域高原风光。
师:当然,你还有其他方式,比如?
生:飞机、坐汽车、骑行,做个驴友。
师:方式多样。火车进藏是最多人的选择,又安全又便捷,价格便宜些。飞机价格贵但速度快。骑行比较自由。不管用什么方式,只要你带着一颗真诚的心,带着尊重去,就可以了。你选择了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
二:认识青藏——自然环境
展示:药品、氧气袋、防晒霜、太阳镜、遮阳帽、羽绒服等
过渡:当你出发前,检查一下行囊里有没有这样几件物品?
【交流讨论】:我们准备的这些物品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关,与哪些自然环境因素有关呢,有什么关系?有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交流讨论,然后举手回答。
生:青藏地区海拔高,从平原到高原,空气稀薄,容易出现高原反应,身体不适,所以要备些药品,特别严重时可以用氧气袋补充氧气。
师:非常好,高原反应表现出胸闷、气头痛、恶心等症状,严重时及时就医。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很重要,也不要过度恐惧。
生:需要太阳镜、遮阳帽是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紫外线强。需要羽绒服是因为海拔高,气温低,气温每上升1000度,气温下降6度。
师:两位同学说的不错。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与地形与气候的关系。
展示“青藏地区地形图”,找出主要的地形区。
生: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师:青藏地区以青藏高原为主体,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可以用一个字总结地形特征——高。
过渡:海拔高导致气温低,大部分地区属于高原山地气候。
展示:拉萨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降水量分布图,藏袍图片,
读图总结概括本区的气候特征。
生:冬寒夏凉,年较差小,昼夜温差大,年降水量小。
师:本区气候最大的特点---------寒
总结:高、寒是本区最显著的自然环境特征,这也是决定性主导因素,而且海拔高导致气候寒冷。
海拔高,空气稀薄洁净,水汽含量很少,阳光穿过大气时耗损少,因而太阳辐射强,加上纬度低,白天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因而年太阳辐射多,所以光照资源丰富,太阳能资源利用潜力大。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有“日光城”之称。
展示“青藏地区地形”,
【思考】:找出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大河,议一议本区为什么会成为这些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生:长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
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高山终年积雪,并形成大面积的冰川,冰雪融水给河流提供水源,使得青藏地区成为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师:从这里可以看到本区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地形影响气候,地形气候影响河流湖泊。
三、聚焦青藏——高寒农牧业
展示 青藏地区美食图片:牦牛肉、糌粑、青稞酒、酥油茶等。
过渡:同学们,你们去旅行,一定不要错过这些独特的美食。
师:为什么能吃到这些美食?
生:当地有牦牛、青稞等农业产品。
展示“青藏地区农业生产类型分布图”
提问:读图分析本区最适合发展哪种农业生产部门?为什么?
生:畜牧业。海拔高,气候寒冷,不适合发展种植业,而草场广布,可以放牧牛羊等。
师:青藏地区高寒的自然环境使农业生产以畜牧业为主,这个地区的草场是特殊的草场——高寒草场。
自主学习
1、 读图找出出本区主要的牧区及优良畜种。
生:青海牧区、西藏牧区
西藏牦牛、青海牦牛、藏南绵羊、藏北绵羊、藏山羊、河曲马等
过渡:这里虽然是以畜牧业为主,但也有种植业的分布,分布在哪儿呢?
2、读图指出种植业分布的地区及主要农作物
生: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黄河沿岸
主要农作物:稀温凉的青稞、小麦、豌豆等。
合作探究: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有哪些发展种植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生:河谷地带海拔较低、气温较高、热量充足,降水较多,水热条件较好,而且水源丰富,土壤较肥沃。
师:分析很到位。青藏地区的畜牧业是高寒的畜牧业,种植业是高寒的种植业,称作河谷农业。是根据本区不同的自然环境进行的合理布局。在海拔较高的地方发展畜牧业,在海拔较低的地方发展种植业。这体现了什么样的原则?
生:因地制宜
师:只有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才能获得最大的效益。
过渡:自然环境不仅影响农业生产,也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讨论】:结合刚才的分析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当地人们衣食住行的影响
生:1、藏族传统的民族服饰----藏袍具有适应昼夜温差大的环境,又方便劳作的特点。
2、藏族人民的主食糌粑、还有青稞酒、酥油茶、牛羊肉等
3、藏族民居通常采用开辟风门、设置天井、天窗等方式,起到防寒、防风、采光、保暖的效果。
4、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牦牛,毛长皮厚,可以保持体温,防御寒冷,体矮体身健可以载负重物。
师:自然环境影响人民生产生活,人民的生产生活也必须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分享青藏
通过以上对青藏地区的认识,谈谈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谈谈你的收获与感悟。
总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青藏地区高寒的自然环境,特色的民族文化,值得我们去了解,去体验,去感受,唯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感受到它的壮美和魅力。同时一定要注意在旅行的过程中做个文明的游客,保护生态环境。
课外探究:1、收集资料,展示雪域高原人们的生活习惯
2、比较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与农业的差异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去旅行为主线来了解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与农牧业生产。内容比较简单,主要在于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培养学生读图能力。采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思考交流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明白自然环境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同时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强调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020-2021学年第六章 北方地区第一节 区域特征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六章 北方地区第一节 区域特征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策略,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一节 区域特征教案: 这是一份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一节 区域特征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地理商务星球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 北方地区第一节 区域特征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商务星球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 北方地区第一节 区域特征教案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