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年中考数学一轮复习知识点课标要求
专题训练12:函数及其图象-2022年中考数学一轮复习知识点课标要求
展开
2022年中考数学一轮复习知识点课标要求专题训练12:函数及其图象(含答案)一、知识要点:1、坐标与象限定义1:我们把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所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定义2:平面直角坐标系即在平面内画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两条数轴。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取向右方向为正方向;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取向上方向为正方向。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后,坐标平面被两条坐标轴分成了四个部分,每个部分称为象限,分别叫做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象限。2、函数与图象定义1: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我们称数值发生变化的量为变量,数值始终不变的量为常量。定义2: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和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如果当x=a时,y=b,那么b叫做当自变量的值为a时的函数值。定义3:一般地,对于一个函数,如果把自变量与函数的每对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纵坐标,那么坐标平面内由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就是这个函数的图象。定义4:用关于自变量的数学式子表示函数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描述函数的常用方法。这种式子叫做函数的解析式。表示函数的方法:解析式法、列表法和图象法。解析式法可以明显地表示对应规律;列表法直接给出部分函数值;图象法能直观地表示变化趋势。画函数图象的方法——描点法:第1步,列表。表中给出一些自变量的值及其对应的函数值;第2步,描点。在直角坐标系中,以自变量的值为横坐标、相应的函数值为纵坐标,描出表格中数值对应的各点;第3步,连线。按照横坐标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出的各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二、课标要求:1、结合实例进一步体会用有序数对可以表示物体的位置。2、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能画出直角坐标系;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能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3、在实际问题中,能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参见例65)。4、对给定的正方形,会选择合适的直角坐标系写出它的顶点坐标,体会可以用坐标刻画一个简单图形。5、在平面上,能用方位角和距离刻画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6、探索简单实例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7、结合实例,了解函数的概念和三种表示法,能举出函数的实例。8、能结合图象对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进行分析。9、能确定简单实际问题中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并会求出函数值。10、能用适当的函数表示法刻画简单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11、结合对函数关系的分析,能对变量的变化情况进行初步讨论。三、常见考点:1、坐标系中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根据坐标所处象限确定相应字母的取值范围。2、指出一个变化过程中的变量、常量、自变量、函数等,能找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3、根据问题列出函数解析式或画出对应的函数图象。4、根据函数图象回答问题。四、专题训练:1.若函数,则当函数值y=8时,自变量x的值是( )A.± B.4 C.±或4 D.4或﹣2.函数y=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 )A.x≥1 B.x>1 C.x≥1且x≠2 D.x≠23.函数y=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 )A.x≠0 B.x≥2 C.x>2且x≠0 D.x≥2且x≠04.如图是九年级某考生做的水滴入一个玻璃容器的示意图(滴水速度保持不变),能正确反映容器中水的高度(h)与时间(t)之间对应关系的大致图象是( )A.B.C.D.5.从某容器口以均匀地速度注入酒精,若液面高度h随时间t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则对应容器的形状为( )A. B. C. D.6.第一次“龟兔赛跑”,兔子因为在途中睡觉而输掉比赛,很不服气,决定与乌龟再比一次,并且骄傲地说,这次我一定不睡觉,让乌龟先跑一段距离我再去追都可以赢.结果兔子又一次输掉了比赛,则下列函数图象可以体现这次比赛过程的是( )A. B. C. D.7.小明和小华是同班同学,也是邻居,某日早晨,小明7:40先出发去学校,走了一段后,在途中停下吃了早餐,后来发现上学时间快到了,就跑步到学校;小华离家后直接乘公交汽车到了学校.如图是他们从家到学校已走的路程s(米)和所用时间t(分钟)的关系图.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小明吃早餐用时5分钟 B.小华到学校的平均速度是240米/分 C.小明跑步的平均速度是100米/分 D.小华到学校的时间是7:558.同一温度的华氏度数y(℉)与摄氏度数x(℃)之间的函数表达式是y=x+32.若某一温度的摄氏度数值与华氏度数值恰好相等,则此温度的摄氏度数为 ℃.9.在函数y=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 .10.函数y=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 11.若a0+a1x+a2x2+a3x3=(1+x)3,则a1+a2+a3= .12.甲、乙两人在一条笔直的道路上相向而行,甲骑自行车从A地到B地,乙驾车从B地到A地,他们分别以不同的速度匀速行驶,已知甲先出发6分钟后,乙才出发,在整个过程中,甲、乙两人的距离y(千米)与甲出发的时间x(分)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当乙到达终点A时,甲还需 分钟到达终点B.13.已知A,B两地相距10千米,上午9:00甲骑电动车从A地出发到B地,9:10乙开车从B地出发到A地,甲、乙两人距A地的距离y(千米)与甲所用的时间x(分)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乙到达A地的时间为 .14.小明放学后步行回家,他离家的路程s(米)与步行时间t(分钟)的函数图象如图所示,则他步行回家的平均速度是 米/分钟.15.如图①,在△ABC中,AB=AC,∠BAC=120°,点E是边AB的中点,点P是边BC上一动点,设PC=x,PA+PE=y.图②是y关于x的函数图象,其中H是图象上的最低点.那么a+b的值为 .16.如图1,在四边形ABCD中,AD∥BC,∠B=30°,直线l⊥AB.当直线l沿射线BC方向,从点B开始向右平移时,直线l与四边形ABCD的边分别相交于点E、F.设直线l向右平移的距离为x,线段EF的长为y,且y与x的函数关系如图2所示,则四边形ABCD的周长是 .17.如图,△ABC中,∠ACB=90°,AC=6cm,BC=8cm,点D从点B出发,沿边BA→AC以2cm/s的速度向终点C运动,过点D作DE∥BC,交边AC(或AB)于点E.设点D的运动时间为t(s),△CDE的面积为S(cm2).(1)当点D与点A重合时,求t的值;(2)求S关于t的函数解析式,并直接写出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 18.看图说故事.请你编写一个故事,使故事情境中出现的一对变量x、y满足图示的函数关系,要求:(1)指出变量x和y的含义;(2)利用图中的数据说明这对变量变化过程的实际意义,其中须涉及“速度”这个量. 19.如图是小陈同学骑自行车上学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请你根据图象描述他上学路上的情况. 20.下图表示长沙市2003年6月份某一天的气温随时间变化的情况,请观察此图回答下列问题:(1)这天的最高气温是 ℃;(2)这天共有 个小时的气温在31℃以上;(3)这天在 (时间)范围内温度在上升;(4)请你预测一下,次日凌晨1点的气温大约是多少度?答: .21.如图1,A、D分别在x轴和y轴上,CD∥x轴,BC∥y轴.点P从D点出发,以1cm/s的速度,沿五边形DOABC的边匀速运动一周.记顺次连接P、O、D三点所围成图形的面积为Scm2,点P运动的时间为ts.已知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2中折线段OEFGHI所示.(1)求A、B两点的坐标;(2)若直线PD将五边形OABCD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求直线PD的函数关系式.
参考答案1.解:把y=8代入函数,先代入上边的方程得x=,∵x≤2,x=不合题意舍去,故x=﹣;再代入下边的方程x=4,∵x>2,故x=4,综上,x的值为4或﹣.故选:D.2.解:依题意得:x﹣1≥0且x﹣2≠0,解得x≥1且x≠2.故选:C.3.解:由题意得,x﹣2≥0且x≠0,∴x≥2.故选:B.4.解:由于容器的形状是下宽上窄,所以水的深度上升是先慢后快.表现出的函数图形为先缓,后陡.故选:D.5.解:根据图象可知,容器大致为:容器底部比较粗,然后逐渐变细,然后又逐渐变粗,最后又变得细小,并且最后非常细,推断可能是C容器.故选:C.6.解:由于乌龟比兔子早出发,而早到终点;故B选项正确;故选:B.7.解:A、小明吃早餐用时13﹣8=5分钟,此选项正确;B、小华到学校的平均速度是1200÷(13﹣8)=240(米/分),此选项正确;C、小明跑步的平均速度是(1200﹣500)÷(20﹣13)=100(米/分),此选项正确;D、小华到学校的时间是7:53,此选项错误;故选:D.8.解:根据题意得x+32=x,解得x=﹣40.故答案是:﹣40.9.解:由题意得,1+x≥0且x+2≠0,解得x≥﹣1且x≠﹣2,所以,x≥﹣1.故答案为:x≥﹣1.10.解:根据题意得:x+1≥0且x≠0,解得x≥﹣1且x≠0.故答案为x≥﹣1且x≠0.11.解:令x=1,则a0+a1+a2+a3=(1+1)3=8①,令x=0,则a0=(1+0)3=1②,①﹣②得,a1+a2+a3=8﹣1=7.故答案为:7.12.解:由纵坐标看出甲先行驶了1千米,由横坐标看出甲行驶1千米用了6分钟,甲的速度是1÷6=千米/分钟,由纵坐标看出AB两地的距离是16千米,设乙的速度是x千米/分钟,由题意,得10x+16×=16,解得x=千米/分钟,相遇后乙到达A站还需(16×)÷=2分钟,相遇后甲到达B站还需(10×)÷=80分钟,当乙到达终点A时,甲还需80﹣2=78分钟到达终点B,故答案为:78.13.解:因为甲30分走完全程10千米,所以甲的速度是千米/分,由图中看出两人在走了5千米时相遇,那么甲此时用了15分钟,则乙用了(15﹣10)分钟,所以乙的速度为:5÷5=1千米/分,所以乙走完全程需要时间为:10÷1=10分,因为9:10乙才出发,所以乙到达A地的时间为9:20;故答案为9:20.14.解:由图知,他离家的路程为1600米,步行时间为20分钟,则他步行回家的平均速度是:1600÷20=80(米/分钟),故答案为:80.15.解:如图,将△ABC沿BC折叠得到△A′BC,则四边形ABA′C为菱形,菱形的对角线交于点O,由图②知,当点P与点B重合时,y=PA+PE=AB+BE=ABAB=3,解得:AB=2,即:菱形的边长为2,则该菱形的高为AB=3,点A关于BC的对称点为点A′,连接A′E交BC于点P,此时y最小,∵AB=AC,∠BAC=120°,则∠BAA′=60°,故△AA′B为等边三角形,∵E是AB的中点,故A′E⊥AB,而AB∥A′C,故∠PA′C为直角,A′C=AB=2,则PC===4,此时b=PC,a=A′E=3(菱形的高),则a+b=3+4=7.故答案为7.16.解:∵∠B=30°,直线l⊥AB,∴BE=2EF,由图可得,AB=4cos30°=4×=2,BC=5,AD=7﹣4=3,由图象可得,AN=5﹣4=1,ND=CM=7﹣5=2,DM=2,∵∠B=30°,EF⊥AB,∴∠M=60°,又∵DM=MC=2,∴△DMC是等边三角形,∴DC=DM=2,∴四边形ABCD的周长是:AB+BC+AD+CD=2+5+3+2=10+2,故答案为:10+2.17.解:(1)∵△ABC中,∠ACB=90°,AC=6cm,BC=8cm,∴AB===10(cm),当点D与点A重合时,BD=AB=10cm,∴t==5(s);(2)当0<t<5时,(D在AB上),∵DE∥BC,∴△ADE∽△ABC,==,∴,∴==,解得:DE=,CD=t,∵DE∥BC,∠ACB=90°,∴∠CED=90°,∴S=DE•CD=×t=﹣t2+t;当t=5时,点D与点A重合,△CDE不存在;如图2,当5<t<8时,(D在AC上),则AD=2t﹣10,∴CD=16﹣2t,∵DE∥BC,∴△ADE∽△ACB,∴==,∴=,∴DE=,∴S=DE•CD=×(16﹣2t)=﹣t2+t﹣,综上所述,S关于t的函数解析式为S=.18.解:本题答案不唯一,下列解法供参考.(1)该函数图象表示小明骑车离出发地的路程y(单位:km)与他所用的时间x(单位:min)的关系;(2)小明以0.4km/min的速度匀速骑了5min,在原地休息了6min,然后以0.5km/min的速度匀速骑车回出发地.19.解:前3分钟匀速前进了500米,自行车没气了,打气花了2分,继续匀速前进,用5分钟走到学校.20.解:(1)由图可知这天的最高气温15时时是36℃;(2)气温在31℃以上的是从12时到21时,21﹣12=9个小时;(3)由图可知这天在3﹣15(时间)范围内温度在上升3度;(4)次日凌晨1点的气温大约是25℃.21.解:(1)连接AD,设点A的坐标为(a,0),由图2知,DO+OA=6cm,则DO=6﹣AO=6﹣a,由图2知S△AOD=4,∴DO•AO=a(6﹣a)=4,整理得:a2﹣6a+8=0,解得a=2或a=4,由图2知,DO>3,∴AO<3,∴a=2,∴A的坐标为(2,0),D点坐标为(0,4),在图1中,延长CB交x轴于M,由图2,知AB=5cm,CB=1cm,∴MB=3,∴AM==4.∴OM=6,∴B点坐标为(6,3);(2)因为P在OA、BC、CD上时,直线PD都不能将五边形OABCD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所以只有点P一定在AB上时,才能将五边形OABCD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设点P(x,y),连PC、PO,则S四边形DPBC=S△DPC+S△PBC=S五边形OABCD=(S矩形OMCD﹣S△ABM)=9,∴6×(4﹣y)+×1×(6﹣x)=9,即x+6y=12,同理,由S四边形DPAO=9可得2x+y=9,由,解得x=,y=.∴P(,),设直线PD的函数关系式为y=kx+4(k≠0),则=k+4,∴k=﹣,∴直线PD的函数关系式为y=﹣x+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