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专项备考——记叙文阅读模拟试题(二)
展开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语文专项备考——记叙文阅读模拟试题(二),共22页。
2022年统编语文中考备考--记叙文阅读模拟试题(二)
阅读《流淌在记忆里的小河》,完成下面小题。
流淌在记忆里的小河
贾彩玲
①洨河,是我故乡一条小河的名字。
②她清清浅浅,潺潺涓涓,似一条飘带,缓缓地从我住的小镇旁流过。平时,我很少走进她,只有在春天的时候,姥姥带我回娘家,洨河水一路相伴,我才能完整地欣赏她的美丽。
③跟姥姥回娘家,是童年最高兴的事情。那时我大约五六岁,天刚亮就起床梳洗,吃完饭,换上妈妈新缝的花布衫,蓝裤子,粉嘟嘟的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两只羊角辫颤颤悠悠;小脚的姥姥发髻梳得乌黑发亮,穿上干净的斜襟蓝布衫,白袜子,新做的黑面鞋裹着“三寸金莲”。姥姥一手提着盛满干粮的篮子,一手拉着我的手,高高兴兴出了家门,碰见熟人就说:“ 回娘家呵!”
④春天的田野是一幅画,太阳慷慨地将阳光与温暖洒向大地,细致耐心地绘上金色,麦田绿绿的,油油的,一望无际。我们沿着河边的小路走,姥姥说,沿着河走,就能到她的家,她的家就在河边上。清澈的河水在脚下哗哗流过,欢快地奔向远方。我们先经过一个叫牛庄的地方,河水从村中间穿过,走上一座小石桥,桥下有女人在河里洗衣服,垂柳长长的发辫探到水面上,石板上女人捶打衣服的声音和女人的说笑声传得很远。
⑤走上一个高高的堤坝,河水在这里又深又急,河面也变得宽阔起来。堤坝旁种着很多树木,我和姥姥在树荫下休息。河岸边是一大片金灿灿的油菜花,微风送来阵阵的花香,还有河水扑面而来的清凉,我兴奋地跑过去采来一大把黄花,放在嘴边嗅啊嗅,也不说赶路了,姥姥急了:不走,就赶不上吃晌午饭了。
⑥走了十多里路,河边是一个村庄,姥姥兴奋地说到家了。河水到这里变窄了,一群孩子在河边嬉笑着捕鱼。刚进家门,姥姥的嫂子就迎出来了,那是一个瘦小的、面带慈祥笑容的老奶奶。她的儿子在铁路上班,孙女在大队工作,孙儿在生产队里当机手,儿媳在家,很和美幸福的一家人。屋子里收拾的很整洁,儿媳到厨房做饭去了,两个老人在一起亲热唠家常。我趴在桌子上盯着那个鸡吃米的钟表看,米怎么也吃不完,鸡也吃不饱,我在心里犯着嘀咕。
⑦吃完中午饭,我就躺在床上睡。姥姥他们在包饺子,下午吃完饺子,一老一少往回赶。傍晚的洨河,火红的晚霞映在水面上煞是好看!村庄里升起袅袅炊烟,小路上,走着扛着工具收工的农人,赶牛车的老伯扬着鞭子悠闲地从我们身旁经过,天黑的时候到家了。
⑧在童年的记忆里,洨河是美丽的。后来,我长大求学、工作,远离家乡,远离洨河。多年后,我又乘车经过那条小河,河水已经变得混浊,没有了当年的清澈,我已寻不到她当年的模样;去看年迈的姥姥,她已看不到我,也听不到我说话,只能靠触摸来感觉我,我说不出的神伤。
⑨那清清的洨河水,慈爱的姥姥……只能在我的梦里流淌,流淌。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回答为什么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洨河是美丽的?
2.请从写作手法与表达效果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句子。
春天的田野是一幅画,太阳慷慨地将阳光与温暖洒向大地,细致耐心地绘上金色,麦田绿绿的,油油的,一望无际。
3.“河水已经变得浑浊,没有了当年的清澈,我已寻不着她当年的模样”这句话在文章中有着怎样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马兰花
李德霞
①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②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③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④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⑤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⑥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⑦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⑧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⑨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⑩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⑪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⑫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⑬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⑭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⑮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⑯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⑰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⑱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⑲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⑳日子水一样流淌。转跟,一个月过去。
㉑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㉒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
㉓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㉔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㉕“信里都说了些啥?”
㉖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㉗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㉘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有删改)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亊,还鼓动她到医院向麻婶女儿要钱,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
B.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
C.小说以麻婶女儿来信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
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上海来信中可以看出,麻婶的女儿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又是一个精明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情。
E.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5.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6.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7.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阅读《沉默的竹笛》,完成下面各题。
沉默的竹笛
陈忠实
①16岁一个忧伤的春夜,我躺在集体宿舍临窗的床铺上。(A)洁白的月光潮水一般漫进窗户,清冷的微风捎来潮湿的花香。我陷入少年无端的愁闷思绪里,分外孤单寂寞。这时,一缕悠扬的笛声由远而近,停留在我的耳畔。那笛声仿佛是清澈的泉水,流过神话中迷人的花园,一路上集合了蝴蝶和黄莺的梦想,决心要给我的心灵来一次彻底的洗礼。
②我陶醉在悦耳的笛声里,忧伤早已悄悄地散去,心情澄澈空明。那晚,我的心中暗暗地滋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做一个快乐的吹笛手。
③好长一段日子,我为能拥有一支笛子而心神恍惚。终于在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经过小镇回家,猛然看见一个老头蹲在地上,他的面前摆着一大把我盼望已久的竹笛,它们在阳光下折射出炫目而高贵的光芒。我走近老头,停下脚步,痴痴地看着。老头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说:“孩子,随便挑一支吧,它能保证让你快乐。”说着,老头拿起一支准备好了的竹笛,靠近嘴唇,立即有清越的笛声从奇妙的笛孔溢出,像是一条音乐的蛇明快地蜿蜒在小镇的上空,吸引了无数侧耳倾听的人们。魔术般的竹笛牵动了我的心旌,我毫不犹豫地对老头说:“我就要你吹的这支。”
④第一次拥有竹笛的那个下午,是我人生中最美丽的时光。我清楚地记得我吹着竹笛走在乡村田野上的情景:(B)落日如一颗水灵灵的红草莓点缀在暮霭笼罩的山尖,横过头顶的归鸟翅膀上涂着夕阳粉红的胭脂,嫩绿的小草在晚风中飘动像是生命活泼而盛大的舞蹈。 。这时我觉得自己成了一个漂泊天涯的江湖侠客,心里汹涌着英雄纵横天下的豪情。
⑤从拥有竹笛的那个下午开始,我就决心要把自己训练成一个优秀的吹笛手。为了学会吹笛子,我付出了许多汗水和心血。清晨,我常常拿着竹笛,跑到学校后面的山坡上,对着葱郁的群山大声吹着,让笨拙的笛声唤醒崭新的一天。深夜,同学们沉浸在梦乡里,只有我坐在空旷的操场上,如痴如醉地吹着竹笛。虽然笛声一点也不悠扬动听,但我吹得特别认真。
⑥竹笛在人家手里是一根音乐的神奇魔术棒,在我的手里却成了一根没有灵感的干枯竹枝。唉,想不到吹笛竟会是这样的艰难。
⑦在一次班会上,班主任老师要求每个同学表演一个节目。几个调皮的同学就恶作剧地起哄,要我为大家表演吹笛子。天哪,我根本吹不成一首完整的曲子,但强烈的自尊心迫使我孤注一掷。面对全班同学,我终于勇敢地拿起了竹笛,涨红了脸,坚持着把最后一个音符吹完,便逃出了教室。在无人的山坡上,我抚摸着被泪水浸润的竹笛,伤心欲绝。从那以后,我发誓再也不吹笛子了。
⑧后来,那支带给我幸福和耻辱的竹笛一直静静地悬挂在我的窗前。岁月悄然而过,多少年后,当我凝眸竹笛的时候,我就忍不住回想少年时代的往事。有些梦想是永远不会开花结果的,但播种梦想的人从不放弃流汗流泪的机会,只是因为生命里那些动人的细节丰富了生命的内涵。
⑨沉默的竹笛啊,我无心再次吻你于唇,吹一曲欢快的歌谣,就这样静静地看着你便足够了,你的沉默其实高奏着我对少年烂漫心事的凭吊和酸涩的回忆。
8.全文以竹笛为线索,叙述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填空。
渴望一_________一失望一_________一平静
9.景物描写很精彩,请从文中A、B中,任意选择一处作简要赏析。
选 。赏析: 。
10.第④段空缺处填入更恰当的是哪一句?结合上下文,说说理由。
A.我一边吹着竹笛——显然是不成曲调的呜呜声,一边大踏步地把苍茫暮色下的动人风景甩在身后。
B.我一边吹着竹笛——显然是不成曲调的呜呜声,一边轻快地把苍凉暮色下的动人风景甩在身后。
选 。理由: 。
11.让“我”魂牵梦萦的“竹笛”最终沉默了,有人说太过可惜,请结合文中“我”的经历,谈谈你的看法。
袁隆平·情系水稻五十载
段新权
①从50年前安江农校的青年教师,到如今蜚声中外的著名科学家,袁隆平耕耘杂交水稻这块科学稻田已整整50个春秋。世界因此增产稻谷5亿多吨,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还解决了其他国家的吃饭问题,为保障粮食安全和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1953年,23岁的袁隆平在毕业分配志愿书上只写了两句话:“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果然,他到了“最艰苦的地方”——地处偏僻的湘西雪峰山下的安江农校。
③在农校教书的日子里,他利用课余时间走出课堂,走向田埂。烈日当空,农民在榕树下歇息,袁隆平依然头顶烈日,在田里劳作。1958年,袁隆平用月光花嫁接红薯,结果,最大一兜“红薯王”有27斤重。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袁隆平在试验田里偶然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株型优异,穗大粒多。兴奋的袁隆平将其所有谷粒留做试验的种子。第二年的结果却让人很失望。袁隆平灵感的火花来了:难道这是一株天然杂交稻?而当时权威看法是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不具有杂交优势。从这时开始,袁隆平下定决心不为权威所限,通过科学的研究揭示出水稻杂交的奥秘和规律。
④1962年,他在《参考消息》上看到一则消息:英美的两个遗传学家克里克和沃克研究出了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人家英美都分子水平了,我们还在这里学苏联,打转转。”
⑤这年暑假,他去中国农科院,找大学时候的老师、遗传学专家杨国荣。杨老师悄悄告诉他一些国外研究的情况。美国、墨西哥等国家的杂交高粱、杂交玉米已经开始生产,只有水稻的杂交技术还没有突破。他决定放下“月光花红薯”,专攻水稻杂交。
⑥为了找到理想中的稻株,他吃了早饭就下田,带着水壶与馒头,一直到下午4时左右才回来。六七月份的天气,他每天都手拿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一穗穗,大海捞针般在几千几万的稻穗中寻找,汗水在背上结成盐霜,皮肤被晒得黑里透亮,连常年扎在水田里的农民都自叹不如。正是凭着这种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意志,在勘察了14万余株稻穗后,经过两年的探索、试验和研究,1966年2月,他终于写成“惊世”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从此,“杂交水稻”这4个字伴随了袁隆平的一生,成为他毕生不懈追求的事业。
⑦寒来暑往,袁隆平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执着将困难一一化解。历经8年磨难,1974年袁隆平配制种子成功。
⑧1975年冬,国务院做出了迅速扩大试种和大量推广杂交水稻的决定。1976年定点示范208万亩,在全国范围开始应用于生产,这标志着我国水稻育种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从此,杂交水稻开始真正大面积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的农业和粮食生产。
⑨杂交水稻的成功,使袁隆平名声大振。1979年,湖南省委的领导找他谈话说,准备提拔他担任省农业科学院的主要领导。袁隆平诚恳地说:“我这个人不适合当官。别的不说,在搞科研这一点上,倘若真当上领导,哪里还有时间搞科研?”院里本来要给袁隆平换一间大一点的办公室,但袁隆平坚决不同意,说:“何必浪费呢。”作为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每年手里的经费成千上万,但他对科研工作的经费也非常“吝啬”。
⑩2000年12月,袁隆平以技术入股的“隆平高科”在深交所挂牌交易,袁隆平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亿万富翁,但他还是以原来的样子出现在大家面前,仍旧是那个朴素的如农民一样的老头。
⑪50年来,在促进水稻增产这座科研高峰上,袁隆平及其团队一直走在世界最前沿,多次创造水稻大面积平均亩产的世界纪录。2014年10月10日,农业部宣布,由袁隆平院士领衔的第4期中国超级稻亩产达1026.7公斤,创造新纪录。
⑫84岁的袁隆平表示,希望能在90岁前完成每公顷16吨的第5期超级稻攻关目标,最终实现“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心愿。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家再大,也只能睡一张床;资产再多,你每天也只能吃三餐饭,所以,我对钱这个东西看得很淡,够用就行。
——袁隆平
②他是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联合国首席农业顾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一生获得过无数荣誉,然而至今,他仍然保持着一个农民的本色,他每天至少去一次农田。几十年来,除了多一些皱纹,整个人没变过。
(《一个价值一亿元的名字》)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标题“袁隆平·情系水稻五十载”,表意鲜明,突出文章的主题,且满怀对袁隆平的赞美和崇敬之情,富有感染力。
B.文章运用倒叙的手法,写英美两个遗传学家克里克和沃克,还有他的大学老师杨国荣,目的是突出袁隆平不为权威束缚、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C.作者写袁隆平,既概括介绍,又细描细绘,点面结合,富有说服力。其中写袁隆平手拿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地勘察稻穗就是特写镜头。
D.本文熔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语言生动形象,幽默风趣,饱含深情,像“吝啬”就是正话反说,似贬实褒。
13.本文第①段介绍了人物的相关信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4.请结合原文语句简要概括袁隆平的形象特征。
15.《论语》中有言“躬行君子。”选文第⑥段正体现了袁隆平这一品格,请摘录其中一句,抄写下来。
16.84岁的袁隆平表示,“希望能在90岁前完成每公顷16吨的第5期超级稻攻关目标,最终实现‘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心愿。”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这句话给了你什么启发?
尘埃深处是繁花
①那天交完班,我刚从一间病房走出来,就看见候诊区坐着一位白皙如莲的女子:姣好的面容,优雅得体的举止,她正在回答医生的问话。我走过去的时候,再次被她的美吸引,于是我多看了一眼。正好她也回过头看我,她的双眸澄澈纯净,如一汪清泉。
②做了相关检查,我知晚了她叫乔雅。她住进了VIP病房,她说常常失眠,有时候头晕,天旋地转。输液的时候,她躺在病床上,一边撒娇一边和母亲说笑。中午时分,父亲来送饭,一家人在病房里共进午餐,吃穿用度尽显阔绰。
③病房里的很多病人,都是面色苍白,一副病快快的神态,而她却不同,除了输液的时候睡着,但凡醒的时候,神采奕奕,妆容精致。爱嚼舌根的同事说,她命好,人长得漂亮,家世背景又好,语气里带着羡慕和嫉妒。谁说不是呢,她的确是个完美的公主。我后来知道了她的隐私:她是某艺术学院的一名优秀的钢琴老师,是学生心中的女神。科里的护士姐妹们越发羡慕嫉妒。我每逢进病房看见她,内心除了被她周身散发的气质吸引外,更多的是嫉妒:她有姣好的面容、婀娜的身姿、很好的工作、富裕的家庭、爱她的父母……一个女孩子该有的她都有了,而我除了自卑什么也没有。我每每想到这些,心绪难平。
④一天,我夜班巡房:大概十二点了,她的病房里还亮着灯,我推门进去,眼前的情景让我大吃一惊。
⑤乔雅坐在床沿上,手里拿着一个假肢正往墙角放,她右膝盖之下是空的!看见我一脸的震惊,她下意识地用被子盖住自己,冲我笑笑。我尴尬地不知说什么好,竞呆呆地站在那里。这是乔雅先说话,打破了僵局,“吓着你了吧,平时我不住病房,除了主管医生,没人知道我的秘密,明天要做一项检查,我怕来不及,就住在医院里,竞被你看见了。”她说完还是笑着,反而是我像做错事的孩子。我胡乱说了几句赶紧出来,内心汹涌澎湃,更多的是怜惜。怎么会这样呢?她明明是个完美无瑕的公主。我望向窗外,黑暗中,一切都在夜幕中静谧安睡,唯有天边那一丝光亮,是一颗星在乌云后,若隐若现。
⑥心里惦记着她,我竟不知不觉又来到她的病房。她问我,能不能陪她聊一会儿。与其说是聊天,不如说是她为我刚才的震惊做一些解释,她说很少有人知道有关她假肢的秘密。
⑦她从三岁开始学跳舞,成为舞蹈家是她最执著的梦想。可是上初中后,一次意外触电,右腿从膝盖下被截肢。那年才十三岁的她,承受不了这么大的打击,几次自杀,几次都死里逃生。最后一次,她偷喝了家里的杀虫药,幸好被父母发现,及时送到医院,出院后落下了手抖的毛病。后来父母多方打听,找到一位医术高明的老中医,说明病情后,老中医什么都没说,只是揭开自己的白大褂,她看见,他只有一条腿!他说:“人活着,不是靠双腿,靠的是一颗完整的心。我只有一条腿活得好好的,你还比我多半条腿呢,怕什么?你还可以有梦想去实现啊。”从那以后,她便常常去老中医那里,不只是看病,更是疗心……再后来她就成了现在的自己。
⑧说完,她淡淡地笑笑,而我似乎看见另外一个不一样的她,在我眼前诉说别人的故事。是啊,如果不是偶然看见,在我心里、眼里,她依旧是那个只会撒娇、文静漂亮的公主。而此刻,我似乎看见那些她曾经的遭遇和磨难,凝聚成一股钢铁般的力量,让她坚强,让她更加绽放。
⑨她睡着了,脸上满是笑意。我悄悄退出房间;走在走廊的尽头,心绪难平。
⑩窗外,天遗有一颗星,异常耀眼,像眼睛,注视着大地,带给深沉无助的黑夜一方光亮,也给黑夜里迷路的人们一抹希望。慢慢地,我看见天边泛起了鱼肚白,黎明来了。那一刻,我内心的迷茫也似晋慢慢退却,一点点被一束光照亮,那些难以启齿的磨难和曾经以为的绝望,慢慢变成了希冀。
⑪是的,繁华尽头有悲凉,尘埃深处是繁花。
17.结合文章,依据下表所给内容填空。
事件发展
结识乔雅
(1)
(2)
“我”的情感变化
嫉妒羡慕
(3)
(4)
18.选文第③段写乔雅的美,父母的疼爱和家境阔绰,有什么用意?
19.按要求赏析。
结合语境,赏析第⑤段和第⑧段中加点的“笑笑”的内涵。
20.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简要分析选文第⑪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苏小童的夏天
姚讲
①半个月前,苏小童经历了残酷的中考。按照父亲的规划:如果考上高中,就继续读书;考不上,就随自己一起去城里挑担子,子承父业,卖鸡蛋。
②很不幸,苏小童果然没考上重点高中。第二天,他就去城里找父亲。门没锁,父亲也不在家。苏小童放下行李,喝了口冷茶,就向着麻将馆走去。麻将馆里烟雾弥漫,苏小童还是一眼就看到了黑着脸的父亲。父亲也看到他了,连忙向他招手:儿子,过来给老子抓两把,改改手气。他很不喜欢打麻将的父亲,因为这事母亲和父亲多次吵架,最终母亲负气离家出走了。
③以前放暑假,他也来城里找过父亲,随父亲一起去市场。但这次不一样,父亲专门为他准备了一副小一些的担子,还分配给他一个小菜市场去卖菜。
④早上四点起床,四点二十准时出发,也能赶在六点半天亮之前到达目的地。小菜市从天亮开始热闹起来,一直延续到八点左右,这里人买好了菜,收拾好就上班去了。市场里就苏小童一个人卖鸡蛋,在讨价还价的喧嚣声中,苏小童很熟练地数鸡蛋、数钱、找零。
⑤夏天的鸡蛋像阳光下的冰淇淋一样脆弱,一不小心就会坏掉。刚开始变坏的鸡蛋,表面看不出来任何变化,却难逃父亲的眼睛。周末,父亲会让苏小童和自己去同一个市场,将这些刚坏掉的鸡蛋用单独的小篮子装上,让苏小童提去卖,而且告诉大家,这是自己家养的鸡下的蛋,卖鸡蛋是为了凑学费。
⑥独自卖了好几天的鸡蛋,苏小童发现了父亲的秘密。但他没打算忤逆父亲,还是照着父亲的吩咐,去了几百米远的小巷道,摆上装有鸡蛋的篮子,守着卖。偶尔有个人过来问,苏小童就告诉他,鸡蛋是坏的,让对方不要买。问的人就一脸复杂的表情,走了。
⑦下雨了。苏小童孤零零地站在雨中,父亲喊他收拾好篮子去躲雨,别把自己淋坏了,看病要花钱。他假装听不到父亲的话,直愣愣地站在那里,默默流泪。
⑧这件事在苏小童的内心深处划了一道很深的口子。以前对父亲只是不喜欢,此刻却变成了怨恨。想到这里,苏小童的嘴角露出了一丝淡然的笑意——他开始筹划如何逃离,最后决定,用暑假的时间挣钱凑够念高中的学费,回到校园,绝不要子承父业!
⑨接着,苏小童照例挑着担子到小菜市卖鸡蛋,在市场里找到便宜的农家菜,下午用背篓背到大市场去卖晚市。这些菜卖相不好,但是价格便宜,加上是农家菜,所以还算抢手。
⑩苏小童问邻居大叔要了个陈旧但功能尚全的冰糕箱,背着冰糕箱就出去卖冰糕了。第一声叫卖是很难喊出口的,但是只要第一声喊出来了,后面再喊就不害羞了。
⑪日子一晃就是八月底了。苏小童向父亲摊牌,说自己不想和他一起做生意,想回学校继续念书。父亲一脸的不屑,我不给你出学费,看你怎么去念书?
⑫苏小童默默不语,在那里数钱。很久,他才将那一堆散钱的总金额算出来:四千六百二十八块三毛。
⑬这是我这个暑假自己挣到的钱,我打听过了,念普通高中学费加生活费,一学期也就三千左右。
⑭看着晒黑成煤炭的儿子,父亲润湿着眼睛良久,不知道说啥好。他打算歇业两天,专门护送儿子回老家。
⑮要知道,后天就是九月一号了。
21.阅读全文,根据文中苏小童的活动补充故事情节。
中考失败——______——______筹划逃离——______——向父亲摊牌
22.请联系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他假装听不到父亲的话,直愣愣地站在那里,默默流泪。
②看着晒黑成煤炭的儿子,父亲润湿着眼睛良久,不知道说啥好。
23.小说以“要知道,后天就是九月一号了”结尾,有何用意?
24.某文学刊物《桐话》设有“人间亲情”“成长感悟”“山水游踪”“古今论坛”等栏目,你会向哪个栏目推荐本文?请分别从选材和主题的角度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洨河水质清澈,潺潺涓涓,形似飘带,两岸风景优美怡人,它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体现出一种悠闲平和意境。
2.运用了比喻、拟人、叠词等手法,写出了春天田野的温暖、美丽、生意盎然的情境,衬托了我随姥姥回娘家的喜悦心情。
3.结构上呼应前文,内容上写出了洨河的变化,表现作者内心的惆怅,以及对童年时期清澈美丽的洨河的留恋。
【解析】
1.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抓住文中关键句子概括出洨河的美丽即可。
结合第②段“她清清浅浅,潺潺涓涓,似一条飘带,缓缓地从我住的小镇旁流过”可得出,洨河清澈潺潺,似飘带;结合第④段“清澈的河水在脚下哗哗流过,欢快地奔向远方”可得出,洨河清澈,奔腾不息;结合第⑤段“河岸边是一大片金灿灿的油菜花,微风送来阵阵的花香,还有河水扑面而来的清凉”、第⑦段“傍晚的洨河,火红的晚霞映在水面上煞是好看”可得出,洨河两岸风景优美;结合第④段“河水从村中间穿过,走上一座小石桥,桥下有女人在河里洗衣服,垂柳长长的发辫探到水面上,石板上女人捶打衣服的声音和女人的说笑声传得很远”、第⑦段“村庄里升起袅袅炊烟,小路上,走着扛着工具收工的农人,赶牛车的老伯扬着鞭子悠闲地从我们身旁经过,天黑的时候到家了”可得出,洨河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与乡村生活紧密相连,让人感受生活的悠闲美好。根据以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2.
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格式:修辞(写作方法、描写角度等)+内容+表达效果。
根据题干要求,从写作手法角度赏析,分析句子,“春天的田野是一幅画”使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太阳慷慨地”“细致耐心地”使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形容麦田“绿绿的,油油的”,使用的叠词,内容上:写出了春天田野的温暖、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美好的特点,表达效果上:结合前文第③段“跟姥姥回娘家,是童年最高兴的事情”可知,第④段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烘托了“我”随姥姥回娘家的喜悦心情。
3.
本题考查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应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来分析,结合上下文的具体语境分析。
内容上,结合前文第⑧段“在童年的记忆里,洨河是美丽的”“多年后,我又乘车经过那条小河,河水已经变得混浊,没有了当年的清澈,我已寻不到她当年的模样”可知,今天浑浊的洨河与记忆中清澈的洨河形成对比,写出了洨河的变化,表达了“我”的难过与惋惜之情,表达了“我”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留恋;结构上,与前文形成呼应。
4.CE
5.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或:小说的明线是:马兰花得知麻婶得病后发呆——到医院看望未提六百元钱事——对丈夫常拿六百元钱说事很伤心——读麻婶女儿的信满眼泪水。
小说的暗线是:麻婶向马兰花借六百元钱——得脑溢血在医院抢救,未果——其女儿火化麻婶带骨灰回上海——写信替母还马兰花钱。)
明暗线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丰富了小说的主题。
6.①朴实善良,富有同情心。听说麻婶的不幸后,提不起精神,不时发呆,想起之前麻婶的帮忙,并及时到医院探视。
②善解人意。不在麻婶未脱离生命危险,麻婶女儿伤心之时,提及借款之事。丈夫对她不满,她尽量忍让。
③做人有原则,坚强而不妥协。尽管挣钱不易,但不为钱伤害情义;丈夫言行过分,她会据理力争。
7.①第一次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强忍泪水的背后,是受到丈夫指责的委屈与隐忍;②第二次是“眼里含着泪”,含着泪水的背后,是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的气愤与不满;③第三次是“满眼的泪水”,满眼泪水背后,是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埋怨的释然。
三次描写,层层递进,丰富了马兰花的人物形象,凸现了小说“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主题。
(或:第一次是马兰花的男人得知马兰花借钱给麻婶,一直没有向麻婶要。得知麻婶死后,马兰花的男人大怒而走,马兰花伤心而哭。第二次马兰花的男人一直叫马兰花索取,马兰花不应,男人再次而怒,马兰花痛心。第三次,马兰花收到麻婶女儿寄来的钱和钥匙,喜极而泣,三次流泪,表现不同,心情也不同,更能突出马兰花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厚,同时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并有利于表现小说的主题。)
【解析】
4.
A.从第④段“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可知三孬得知麻婶重病住院,劝马兰花向麻婶女儿要钱,只是一种善意的提醒,且只是对马兰花进行劝说,所以“鼓动她到医院向麻婶女儿要钱”的说法不准确,“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的说法错误;
B.根据第⑰段“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分析,马兰花的丈夫之所以耿耿于怀,是因为一家人生活艰苦,六百元钱对他们而言不是小数目。联系第㉔段“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可知马兰花的丈夫感悟到人间真情,对自己以前的想法和行为感到羞愧和内疚,所以“马兰花的丈夫……世故圆滑、反复无常”的表述不当;
D.从第㉗段“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可知,文本突出的是麻婶的女儿通情达理的品质,并没有写出“精明”的特点,所以“一个精明的人”用语不准确,“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情”于文无据;
故选CE。
5.
本题考查对文章线索及作用的分析。线索指串起事件发生、发展高潮的物品、事件或情感。有时文章会有两条线索:明线和暗线。明线一般是一个物体或人或事,暗线一般是作者的感情,想要抒发的中心思想。两线索好处可以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完整,有的也可以丰富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主旨,使情感表达更完整等,具体还要依据文章来分析。
本篇小说就是通过明暗两条线索进行的。
从第⑤段“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第⑨段“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第⑱段“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第㉘段“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可总结明线为: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或:小说的明线是:马兰花得知麻婶得病后发呆——到医院看望未提六百元钱事——对丈夫常拿六百元钱说事很伤心——读麻婶女儿的信满眼泪水);
从第④段“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第⑬段“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第㉗段“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可总结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或小说的暗线是:麻婶向马兰花借六百元钱——得脑溢血在医院抢救,未果——其女儿火化麻婶带骨灰回上海——写信替母还马兰花钱。)。
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展现她们懂得感恩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明暗线索交织,使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完整,突出了马兰花这样普通劳动者的善良朴实以及麻婶母女知恩图报的美好品质。
6.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及与其他人物的对比入手。从第第⑤段“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第⑦段“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可以看出马兰花的朴实善良,富有同情心;
根据第⑧段“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第⑨段“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可知,马兰花在医院见麻婶女儿伤心,她不顾丈夫多次提醒,绝口不提还钱的事,可以看出她的善解人意,有情有义;
根据第⑭段“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第⑯段“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第⑰段“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第⑱段“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可以看出她做人有原则,坚强而不妥协。
7.
本题考查对人物情感的把握。注意题干提示,在文中找出文中写马兰花三次流泪的细节,然后具体分析。第⑯段“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这是马兰花第一次流泪,结合第⑮段“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可知表达了马兰花受到丈夫指责后的委屈与隐忍;
第⑱段“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这是马兰花第二次流泪,结合第⑰段“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第⑱段“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可知马兰花眼里含着泪,表达了对丈夫的斤斤计较,不明人情事理的气愤与不满;
第㉘段“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这是马兰花第三次流泪,结合第㉑段“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第㉗段麻婶女儿的来信内容“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可知满眼泪水背后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和悲伤,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更有对丈夫思想行为转变的释然。
8. 兴奋(“喜悦”等) 伤心(“难过”等)
9.A.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及准确生动的词语,渲染了春天月夜清冷的气氛,烘托出文中少年愁闷忧伤的情怀。
B.作者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落日、归鸟、小草等美好景象,衬托了自己内心的喜悦和兴奋。
10.A;“大踏步地”能体现此时我内心的自豪之意,与后句中的“心里汹涌着英雄纵横天下的豪情”相照应。“轻快地”只能体现此时我内心的愉快,不能体现自豪之意。
11.我在班会课上表演失败,内心受挫,辛苦练习没有结果,长大后悟得了有些事并非想做就能成功,并非努力就有结果。所以竹笛的沉默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并不可惜。虽然竹笛不再发出声音,但它给作者留下的感悟与记忆却始终回想在作者耳边。
【解析】
8.
考查赏析人物的心理变化。
第一空:根据第四段中的“这时我觉得自己成了一个漂泊天涯的江湖侠客,心里汹涌着英雄纵横天下的豪情”可得:兴奋或喜悦。
第二空:根据第七段中的“在无人的山坡上,我抚摸着被泪水浸润的竹笛,伤心欲绝”可得:伤心或难过。
9.
考查赏析句子。
A.把月光比作潮水,这是比喻的修辞。“捎来”把微风人格化,这是拟人。以“潮湿”来形容花香,把无形的花香有形化,用词准确生动。月光如水,微风清冷,渲染了春天月夜的凄清气氛。联系“16岁一个忧伤的春夜”和“我陷入少年无端的愁闷思绪里,分外孤单寂寞”可知,此处的景物描写烘托了我的愁闷忧伤的情怀。
B.把落日比作一颗草莓,这是比喻的修辞。落日点缀在山头,归鸟涂上了胭脂,小草嫩绿,在晚风中摆,这些自然景象无一不体现出美好的意境。联系“第一次拥有竹笛的那个下午,是我人生中最美丽的时光”“这时我觉得自己成了一个漂泊天涯的江湖侠客,心里汹涌着英雄纵横天下的豪情”可知,此处对这些美好景物的描写,烘托了我此时内心的喜悦与自豪之情。
10.
考查根据语境补齐句子。
比较两个句子可知,两者的区别在于A句是“大踏步地”,B句是“轻快地”。
分析语境,联系本段“第一次拥有竹笛的那个下午,是我人生中最美丽的时光”和“这时我觉得自己成了一个漂泊天涯的江湖侠客,心里汹涌着英雄纵横天下的豪情”可知,此时我的心情是喜悦的,是自豪的。“大踏步地”很好地突出了这两种感情,因为喜悦,因为自豪,所以步子迈得很大。“轻快地”只能体现内心的愉悦,因为高兴而步子轻快,不能体现心中的自豪之意,所以应选A句。
11.
考查对文本内容和主旨的理解。
联系第六段中的“竹笛在人家手里是一根音乐的神奇魔术棒,在我的手里却成了一根没有灵感的干枯竹枝。唉,想不到吹笛竟会是这样的艰难”可知,我长期练习吹笛子,却没有什么结果,这让我充满了挫败感。
联系第七段中的“在无人的山坡上,我抚摸着被泪水浸润的竹笛,伤心欲绝。从那以后,我发誓再也不吹笛子了”可知,我在班会上表演失败,内心受挫。
联系第八段中的“有些梦想是永远不会开花结果的,但播种梦想的人从不放弃流汗流泪的机会,只是因为生命里那些动人的细节丰富了生命的内涵”可知,作者从自己的失败里领悟到了人生哲理:并不是努力就一定会成功,但努力的过程会使人生变得丰富多彩。
由此分析可知,作为一个少年,吹笛受挫,在公开场合受到大家的嘲笑,从此不再吹笛,符合少年心性。我从此领悟到努力不一定成功的哲理,认识到自己并不适合吹笛子,于是放弃,这也是合情合理的。所以竹笛最终沉默,并不可惜,学习吹笛给自己带来了难忘的人生记忆,又从中领悟到生活的真谛,又怎么会是可惜的呢?
12.AC
13.开头第①段概括介绍袁隆平的经历,高度评价他的杰出贡献。饱含对袁隆平的赞美、钦佩之情,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开篇点题,突出主旨,统摄全篇,使文章结构紧凑。
14.袁隆平是个①热爱祖国,愿意为祖国和人民做出贡献的人,从文中他在分配志愿书上写下的话可以看出来;他也是个②不畏艰苦,坚忍不拔,有勇敢顽强意志的人,从文中“为了找到理想中的稻株……农民都自叹不如”这句可以看出;他还是个③执着于科学研究、不懈追求的人,从文中“1958年,袁隆平用月光花嫁接红薯,结果,最大一兜‘红薯王’有27斤重”可以看出。
15.示例:六七月份的天气,他每天都手拿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一穗穗,大海捞针般在几千几万的稻穗中寻找,汗水在背上结成盐霜,皮肤被晒得黑里透亮,连常年扎在水田里的农民都自叹不如。
16.含义是:84岁的袁隆平,本该颐养天年,但他一心想着为祖国、为人类做出贡献,仍然心存壮志,坚持不懈地奋斗。体现了老当益壮(或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精神。启发①:学无止境,奋斗无止境。启发②:不畏困难,敢于挑战。启发③:目标明确,不懈奋斗。启发④:有了目标,更要刻苦钻研。
【解析】
12.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B.“文章运用倒叙的手法”表述错误,根据本文第②段“1953年,23岁的袁隆平”,第③段“1958年,袁隆平用月光花嫁接红薯”,第④段“1962年”,第⑥段“1966年2月,他终于写成‘惊世’论文”,第⑦段“1974年袁隆平配制种子成功”,第⑧段“1975年冬,国务院做出了迅速扩大试种和大量推广杂交水稻的决定。1976年定点示范208万亩”,第⑨段“1979年,湖南省委的领导找他谈话说”,第⑩段“2000年12月,袁隆平以技术入股的“隆平高科”在深交所挂牌交易”,第⑪段“2014年10月10日”可知,本文的记叙顺序是顺序;
D.本文没有用到抒情的表达方式,因此“本文熔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表述错误;
故选AC。
13.
本题考查段落作用。作答时可从内容上和结构上来分析。
内容上:联系第①段“从50年前安江农校的青年教师,到如今蜚声中外的著名科学家,袁隆平耕耘杂交水稻这块科学稻田已整整50个春秋”可知这是概括了袁隆平的经历,根据“世界因此增产稻谷5亿多吨,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还解决了其他国家的吃饭问题,为保障粮食安全和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可知,这是介绍袁隆平为社会做出的贡献,作者强调袁隆平生平经历和为中国为世界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可以看出作者对袁隆平的赞美和崇敬之情,也为全篇文章奠定了感情基调,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结构上:联系第①段“从50年前安江农校的青年教师,到如今蜚声中外的著名科学家,袁隆平耕耘杂交水稻这块科学稻田已整整50个春秋”可知,这与标题“袁隆平·情系水稻五十载”相照应,结合后文可知这篇文章是围绕袁隆平的经历和成就来写的,因此第①段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统摄全篇,使文章构成总分总的结构模式,结构显得更加完整和紧凑。
14.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联系本文第②段“1953年,23岁的袁隆平在毕业分配志愿书上只写了两句话:‘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果然,他到了“最艰苦的地方”——地处偏僻的湘西雪峰山下的安江农校”可看出袁隆平是个热爱祖国,愿意为祖国和人民做出贡献的人;
联系本文第⑥段“为了找到理想中的稻株,他吃了早饭就下田,带着水壶与馒头,一直到下午4时左右才回来。六七月份的天气,他每天都手拿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一穗穗,大海捞针般在几千几万的稻穗中寻找,汗水在背上结成盐霜,皮肤被晒得黑里透亮,连常年扎在水田里的农民都自叹不如。正是凭着这种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意志,在勘察了14万余株稻穗后,经过两年的探索、试验和研究,1966年2月,他终于写成‘惊世’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可知,袁隆平是一个不畏艰苦,坚忍不拔,有勇敢顽强意志的人;
联系本文第⑦段“寒来暑往,袁隆平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执着将困难一一化解。历经8年磨难,1974年袁隆平配制种子成功”以及第⑥段“‘杂交水稻’这4个字伴随了袁隆平的一生,成为他毕生不懈追求的事业”,第⑫段“84岁的袁隆平表示,希望能在90岁前完成每公顷16吨的第5期超级稻攻关目标,最终实现‘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心愿”可看出袁隆平是一个执着于科学研究、不懈追求的人;
15.
“躬行君子”的意思是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其中“躬行”是亲身实践。第⑥段里描写袁隆平亲身实践的句子如:
①为了找到理想中的稻株,他吃了早饭就下田,带着水壶与馒头,一直到下午4时左右才回来。
②六七月份的天气,他每天都手拿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一穗穗,大海捞针般在几千几万的稻穗中寻找,汗水在背上结成盐霜,皮肤被晒得黑里透亮,连常年扎在水田里的农民都自叹不如。
16.
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和谈启发。
理解:作答时可从内容上和情感上来分析。内容上:联系“84岁的袁隆”“希望能在90岁前完成每公顷16吨的第5期超级稻攻关目标”可知,写出了袁隆平虽然已经是高龄,但是依旧怀揣梦想,坚持奋斗,联系“最终实现‘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心愿”可知,写出了袁隆平为人类事业孜孜不倦,体现了他坚持不懈老当益壮的精神,表达的是作者对他的高度赞美之情。
启发:从袁隆平虽已84岁仍然想着攻关目标,不断钻研,启示我们要学无止境,奋斗无止境;从袁隆平提出的希望“希望能在90岁前完成每公顷16吨的第5期超级稻攻关目标,最终实现‘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心愿”启示我们要不畏困难,敢于挑战以及目标明确,不懈奋斗;从袁隆平为了达成目标不断地实地考察和钻研启示我们要有了目标,更要刻苦钻研。
17.示例:(1) 发现秘密(2)了解真相(3)惊讶 怜惜(4)敬佩、赞赏、感激
18.表现乔雅各方面的完美,和下文乔雅的残缺形成对比;突出了她坚强乐观的性格;为下文“我”发现她的残疾而震惊作铺垫;突出文章的主旨。
19.示例:第一处“笑笑”表现了她因假肢吓到“我”的歉意;第二处“笑笑”表现了她面对磨难坦然平和的心态。两处“笑笑”体现了她善良、乐观的美好品格。
20.结构上,照应文章标题并总结全文;内容上,深化主题,鼓励人们在困境中不要迷茫绝望,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痛苦和绝望,努力战胜自我,相信风雨过后一定会有彩虹。
【解析】
17.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
第一空:根据第⑤段中的“我胡乱说了几句,赶紧出来,发现了这个秘密”可填:发现秘密。
第二空:根据第⑧段中的“是啊,如果不是偶然看见,了解了真相”可填:了解真相。
第三空:根据第⑤段中的“我的心里除了惊讶,更多的是怜惜”可填:惊讶怜惜。
第四空,根据第⑨⑩段“心里对她充满敬佩和赞赏”“我的心里又多了一份感激之情”可填:敬佩、赞赏、感激。
18.
本题考查插叙。第③段,中断了乔雅在医院检查和治疗的情节,插入写乔雅的美、父母的疼爱和家境阔绰,是运用了插叙的记叙顺序。作此判定后,再结合内容答出插叙部分的作用。先回答内容上的作用:“优秀的钢琴老师,是学生心中的女神”“她有姣好的面容、婀娜的身姿、很好的工作、富裕的家庭、爱她的父母……”概述了乔优越的条件,解释说明了大家“羡慕和嫉妒”的原因;再分析结构上的作用,下文“手里拿着一个假肢正往墙角放,她右膝盖之下是空的”“一次意外触电,右腿从膝盖下被截肢”等句子揭开了乔雅的秘密,因此这里的插叙即为下文做铺垫;另外,此处写出的乔雅的幸福与下文其悲惨命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乔坚强乐观的性格。
19.
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结合上下文回答。第⑤段,结合“我推门进去,眼前的场景让我大吃一惊”“她的右膝盖之下是空的!看见我呆呆的站在那里,她下意识地用被子盖住自己”可知,乔雅因自己的假肢下到了“我”,此处的“笑笑”是表达她的款意;第⑧段,结合“淡淡”“一个不一样的她,在我眼前诉说别人的故事”“我似乎看见那些她曾经的遭遇和磨难,凝聚成一股钢铁般的力量,让她坚强,让她更加绽放”可知,此处的“笑笑”表现了她面对磨难坦然平和的心态。两处“笑笑”体现了她善良、乐观的美好品格。
20.
本题考查分析语段作用。从内容上来看,①段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尘埃深处是繁花”表现了自己从乔雅身上获得的感悟;“我曾经历的那些遭遇和磨难,曾以为的迷茫和绝望,都慢慢地变成了希冀”,以自己的感悟鼓励读者在困境中应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磨难,努力战胜自己,走出迷茫和绝望,看到希望的曙光,深化了主题。从结构上来看,“繁华尽头有悲凉,尘埃深处是繁花”一句照应了文章的题目,使文章结构完整,并总结全文。
21. 进城买菜 发现“秘密” 自己挣钱;
22.①“直愣愣”写出了苏小童为父亲不择手段挣钱的做法而气恼发呆(伤心、不认同、不解)的情态,表现了他为父亲过于看重钱财而羞愧,为自己没有忤逆父亲而难受,委屈的心理。
②“润湿”写出了父亲因儿子为挣学费吃了不少苦而心疼的情态,因自己忽视儿子的需求而自责,同时为儿子有目标有决心而感动。
23.“九月一号”是新学期的开始,暗示苏小童经过夏天的努力与坚持,将迎来新的生活;而苏小童的父亲受儿子影响,在儿子上高中后,也将会有一个崭新的生活。小说以此结尾,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和美好的期许。
24.示例一:“成长感悟”栏目
理由:从选材角度看,文章讲述了苏小童中考失利后随父亲进城卖鸡蛋的故事,描述了他听从父亲安排卖鸡蛋到后来有自己的判断,不仅拒绝卖坏鸡蛋而且自挣学费重返校园的成长经历;从主题来看,苏小童的故事也启示我们哪怕身处逆境也要积极向上、明辨是非、自强自立。他的成长历程,引人深思。
示例二:“成长感悟”栏目
理由:从选材角度看,文章讲述了苏小童中考失利后随父亲卖鸡蛋的故事,父子相互影响都改变了人生态度;从主题来看,文章表达了人生无论在哪个阶段都可以自立自强,不断成长的道理。
【解析】
21.
本题考查情节概括。
(1)根据题干“中考失败”的提示,找到②段“第二天,他就去城里找父亲”和③段“父亲专门为他准备了一副小一些的担子,还分配给他一个小菜市场去卖菜”,可概括为:进城买菜;
(2)根据题干“筹划逃离”的提示和前面情节“进城买菜”的概括,找到⑤段“刚开始变坏的鸡蛋,……卖鸡蛋是为了凑学费”和⑥段“独自卖了好几天的鸡蛋,苏小童发现了父亲的秘密”,可概括为:发现“秘密”;
(3)根据题干“筹划逃离”和“向父亲摊牌”的提示,找到⑨段“苏小童照例挑着担子到小菜市卖鸡蛋,在市场里找到便宜的农家菜,下午用背篓背到大市场去卖晚市”和⑩段“苏小童问邻居大叔要了个陈旧但功能尚全的冰糕箱,背着冰糕箱就出去卖冰糕了”,可概括为:自己挣钱。
22.
本题考查词语赏析。
(1)直愣愣,意思是目光呆滞、盯看若失的神情,根据“假装听不到父亲的话”和“站在那里,默默流泪”语境,可知此处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苏小童因为父亲不择手段挣钱的做法而不解发呆的样子,突出了苏小童的善良,为下文计划逃离做铺垫。
(2)润湿,意思是潮湿而润泽的,湿润,根据“看着晒黑成煤炭的儿子”“眼睛良久,不知道说啥好”语境,结合⑭段“他打算歇业两天,专门护送儿子回老家”,可知,这里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父亲看到儿子为挣学费吃了不少苦而心疼的心理,也有为自己忽视儿子的需求而自责的成分,还包含对儿子继续上学行为的肯定和支持。
23.
本题考查结尾的理解。
根据“九月一号”是学校开学的日子,暗示苏小童经过自己的努力,赢得了父亲的支持,将不会子承父业买鸡蛋,而是到学校上普通高中,开启新的生活;结合⑭段“父亲润湿着眼睛良久,不知道说啥好。他打算歇业两天,专门护送儿子回老家”可知,有了父亲的支持,苏小童将会准时入学;这个结尾,暗示了人物美好的生活前景,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令人欢欣鼓舞。
24.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情节苏小童在没有考上重点高中的情况下,到城里找父亲卖菜,发现父亲的“秘密”后,不想子承父业,自己挣钱要上普通高中,最终赢得父亲的支持,可知主要是表现了自立自强,不断成长的道理。因此,应选择“成长感悟”栏目推荐本文。据要求从选材和主题的角度说明理由即可。
示例:我选择“成长感悟”栏目。因为从选材上看,选文讲述了苏小童中考失利后随父亲卖鸡蛋的故事,发现父亲的“秘密”后,不想子承父业,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父亲的认知和自身的命运;从主题来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身处逆境,也要坚守善良和诚信,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不断成长。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语文专项备考——记叙文阅读模拟试题(一),共21页。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语文专项备考——记叙文阅读模拟试题(一),共21页。
这是一份记叙文阅读专项+2022年初中语文二轮中考备考(一)练习题,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结合文章情节,完成填空,联系全文,分析第⑧段的作用,有人觉得小说结尾突兀、虚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