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方法教学设计(1)-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289842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4.1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方法教学设计(1)-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289842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4.1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方法教学设计(1)-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289842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单元 自然地理实践的基本方法第一节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方法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单元 自然地理实践的基本方法第一节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方法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启发提问,教师讲解,教师小结,教师总结,全课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野外调查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地理学理论应用的实际资料,绝大部分是由野外获得的。地理野外实习主要是让学生观察和研究各种地貌、水文、植被和土壤等。地表组成物质及其分布规律,了解影响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的因素及原因。通过地理野外实习使学生在实践中印证学过的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教材第四章第一节主要讲述了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方法,第二节主要讲述了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等。让学生通过学习常规的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方法和新颖的地理信息技术,更好的把所学的地理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和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区域认知:通过不同地区的野外调查,了解其不同区域的主要特征。
人地协调观:通过野外调查,了解人类对野外环境的影响,让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综合思维:利用所学,并结合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相关知识,探究不同地区的地貌、植被等的形成原理,解析相关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地理实践力:运用实验、通过野外观察等,观察野外各种地貌、植被等自然要素的特征,培养学生在野外观测能力,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1、重点:学会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野外调查的技能。
2、难点: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野外调查的技能,探究有关自然地理的问题。
多媒体 自制教具、地貌景观模型
【导入新课】
探究:
中国郑州附近的黄河 德国波恩附近的莱茵河
思考:观察两河的河岸、河水和河堤的情况,以此为线索,分析两河的水文、气候以及流域地形的特点。
【板书】1、野外实习的前期准备
【启发提问】野外实习前期需要准备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相互启发补充。
【教师讲解】1.资料准备 搜集或查阅与实习区域或地点有关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的文献资料或图片,一方面了解该地自然环境的基本情况,另一支面也为野外实习和独立观察、判断做准备。准备一套比较完整的实习底图。地形图为野外实习的必备基础地图,其比例尺应依据实习区域范国大小、自然环境的复杂程度来选择。
2.装备准备 准备好必要的仪器设备和装备,如望远镜、罗盘仪、地质锤、气压计、放大镜、照相机和样本袋等,并根据季节的变化准备帽子、雨衣、防晒霜等生活用品。
3.观察点和观察线路的选择 野外调查的最基本方式,是进行调查区路线调查和代表点观测。观察点和观察线路的选择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野外调查的效果和效率。最基本的思路就是从单个观察点入手,将数个相关的观察点连成一条观察路线。观察点尽量选取能观察到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自然地理现象,或能反映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关系的地点。通过对这些观察点的观察,既可以印证所学理论知识,又能启发思考进而发现新的问题。
【启发提问】观察线路的选择要遵循哪几个基本原则?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相互启发补充。
【教师小结】
能穿过实习区所有的自然地理单元;
能观察到尽量多的自然地理要素;
能穿过典型的地质剖面、植被类型等;
能到达实习区中自然地理结构最有意义的地点,如山顶、谷底等;
注意沿地貌走向进行观察线路的选择;
进行观察线路调查,尽可能不走重复路;
野外情况复杂,选择观察线路要注意安全。
【板书】2、野外实习的方法
【启发提问】野外实习的方法有哪些??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相互启发补充。
【教师小结】实地观察是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把地运用所学知识和科学工具,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现象进行考察的研究方法。想要获得好的观察效果,要有好的习惯:
腿要勤,多走一些路,可能会观察到更多的自然现象,
眼要勤,多观察,多发现问题,
手要勤,多动手,尤其是在观察土壤、岩石性质方面,如质地,松紧度、结构等,从中发现某些特殊性并及时记下来,
脑要勤,多联系课内所学知识进行思考与比较。
口要勤,多与教师和同学交流。
【启发提问】野外怎样识别方向?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
利用罗盘仪定方向。罗盘仪由一根安置在支轴上能指示南北方向的磁针和一个刻有表示磁针所指方向度数的圆形刻度盘构成。如图4-1-3所示,在使用罗盘仪时,打开罗盘仪盒盖,使磁针自由摆动,然后水平放置,最后转动刻度盘,使磁针黑色一端与“北”字中心重合。中心点与目标物的连线同黑色磁针的夹角,便是目标物所在的方位角130°。
【启发提问】怎样利用太阳定方向 ?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
由于地轴的倾斜,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有66°34”的夹角,因此,春分日和秋分日时,太阳正东日出、正西日落,其他日期都是偏东目出、偏西日落。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总是在正南方天空。因此,我国除了少数在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外,在北回归线以北的大都分地区全年都可以利用正午太阳的位置判别方向。正午太阳的方位是南,面对太阳,左东有西,背后是北,或阳光下影子的方向是北。
【启发提问】怎样利用太阳和手表来定方向 ?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
其方法为:将手表表面放平,使时针正对太阳,则时针(时针所示方向为当地地方时)与表面数字“12”之间的夹角的平分线所指方向就是南方。也可以在手表表面中心立一根细针,转动手表,用太阳光线照射细针所形成的针影来平分时针与表面数字“12”之间的夹角,那么表面数字“12”正对的方向就是北方。
【板书】3、野外实习数据的收集记录手段
【启发提问】什么是野外工作笔记 ?
学生根据投影片讨论、总结。
【教师总结】实习记录是野外实习最基础的成果,因此要及时真实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记录的内容包括沿途观察和观察点观察,主要包括观察时间、观察点编号、位置、天气状况、观察点描述、剖面描述和剖面图绘制等。内容记录应反映客观实际,力求全面、详细、重点突出,整齐、清晰和图文并茂。
【启发提问】怎样进行观察点的观察与描述 ?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观察点的观察与描述是获取野外资料的重要手段。观察点描述的内容,包括所在地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整体情况。观察点周围自然景观的描述内容,包括自然带、植被类型、植被覆盖度、土壤类型、土壤发育状况、河水流量、河水流速、河水含沙量、岩石风化类型、岩石风化程度,滑坡和泥石流等,尽可能全面地观察和记录。
观察点的位置记录要具体、明确,描述现象力求准确、简要,尽量不要遗漏,统一观察点编号并与图上编号一致;
注意用铅笔记录,以防记录被雨水浸湿而导致记录失效。
野外地图的绘制和填图绘制地图是地理野外实习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表达野外实习成果的途径之一。
一幅完整的地图至少包括图名、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常见的地图有等高线地形图地形制面图、自然地理要素分布图和土地利用类型图等。
【板书】4、野外实习报告
【启发提问】如何撰写野外实习报告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野外实习报告主要包括:
名称。需说明实习的区域和所研究的地理要素,如嵩山地区的地貌实习。
类型。是单一的自然地理要素还是自然地理综合体。
目的。说明野外实习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需要掌握的野外实习的基本方法等。
仪器。野外实习所需要的物品,如气压计、罗盘仪、放大镜、望远镜、地形图等。
观察线路和观察点。记录野外实习的观察线路和观察点,还可说明观察线路和观察点选择的原因等。
实习内容。实习内容包括研究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及要素间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
方法和手段。经常使用的方法和手段有调查、观察、测量、
【全课小结】
【布置作业】完成填充图册相应的练习。
板书设计
第一节: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方法
一、野外实习的前期准备
二、野外实习的方法
三、野外实习数据的收集记录手段
四、野外实习报告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方法教案,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野外实习的前期准备,野外实习的方法,野外实习数据的收集记录手段,野外实习报告的撰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一节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方法获奖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七节 植被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启发提问,教师讲解,教师小结,教师总结,全课小结,布置作业,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