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16.1 阿房宫赋导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学年16.1 阿房宫赋导学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阿房宫赋 【学习目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准确理解句子,摘记文中的精彩语句。【学习重点】鉴赏本文的语言美、音韵美,学习借古讽今的手法。【学习难点】探究秦国迅速灭亡的原因,正确看待历史,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学习过程】走进作者杜牧(公元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祖父杜佑,曾官至宰相。西晋杜预,是他的十六世祖。他从十五六岁起,博读经史,关心时政。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使,以及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年纵情声色,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其诗 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背景感知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在消灭六国统一全国以后,在都城咸阳大兴土木,建宫筑殿,其中所建宫殿中规模最大的就是阿房宫。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认为都城咸阳人太多,而先王的皇宫又小,下令在故周都城丰、镐之间渭河以南的皇家园林上林苑中,仿集天下的建筑之精英灵秀,营造一座新朝宫。这座朝宫便是后来被称为阿房宫的著名宫殿。阿房宫地砖“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开始营造朝宫,即阿房宫。由于工程浩大,秦始皇在位时只建了一座前殿。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其规模之大,劳民伤财之巨,可以想见。工程未完成秦始皇死了,秦二世胡亥调修建阿房宫工匠去修建秦始皇陵,后继续修建阿房宫,但秦王朝很快就垮台了。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谈到:“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从中我们大略可以了解到《阿房宫赋》的写作缘起。杜牧生活在内忧外患日益加深的晚唐,藩镇拥兵,宦官专权,民不聊生。他在23岁时,有感于唐敬宗大肆兴建宫殿,广罗女色,作《阿房宫赋》。文章借秦始皇和秦二世“大起宫室,广声色”以至于国祚不延的历史事件,借古讽今,以秦警唐;又由此及彼,由事入理,指出荒淫无度必然导致民怨沸腾,国亡族灭,从而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如果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的结局。可见,这是一篇极为成功的带有赋的特性和鲜明的政治指向的讽谏之作。识记积累1.词语解释。六王毕,四海一 一:数词作动词,统一。骊山北构而西折 而:表顺接的连词。北、西:名词作状语。走:达。各抱地势 抱:适合,随着。盘盘焉 焉:……的样子。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落:量词,座,所。复道行空 行空:横跨半空。不知西东 西东:互文见义,指各个方向。歌台暖响 响:声响,指歌声和乐声。而气候不齐 而:然而。气候:天气(风雨晴雪),指情况。齐:相同。辞楼下殿 辞:离开。下:走下,名词作动词。辇来于秦 辇:名词作状语,坐着辇车。为秦宫人 为:成为。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绿云:黑发。雷霆乍惊 乍:突然。杳不知其所之也 之:动词,往,到。齐楚之精英 精英:出类拔萃的人。金块珠砾 块、砾:名词作动词,当土块、当石子。秦爱纷奢 纷:多,繁华。人亦念其家 念:顾念。奈何取之尽锱铢 奈何:怎么,为什么。多于南亩之农夫 于:比。南亩:田间。多于周身之帛缕 周:全。帛缕:借代衣物。戍卒叫,函谷举 举:被攻占。谁得而族灭也 得:能够。秦人不暇自哀 哀:哀叹。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鉴:意动用法,以为鉴。2.文学常识。赋,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主要有三个特点: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压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课文初探1.用课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1)阿房宫的来历。(2)宫人的生活情景是怎样的?(3)“秦爱纷奢”的具体表现为什么?(4)秦亡的教训是什么?2.作者写《阿房宫赋》,其目的是给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这个历史教训应该怎么理解?3.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4.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夯实双基1.下列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蜀山兀(wù) 辘辘(lù)远听 鼎铛(dāng)玉石B.囷囷(qūn) 焉尽态极妍(yán) 架梁之椽(yuán)C.阿(ē)房宫 剽(piāo)掠其人 金块珠砾(lì)D.尽锱铢(zhī zhū) 妃嫔媵嫱(yìng qiáng) 逦迤(lǐyǐ)2.下列词语古义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⑥用之如泥沙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⑧多于市人之言语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C.③⑤⑥⑧ D.②③⑥⑦疑难探究1.根据内容,文章可分为几大部分?它们之间是怎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什么关系?(结合“赋”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章的第3.4能否对调?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篇文章的结构具有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精析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下列两句中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2.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句中四处“后人”之所指是: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宋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B.①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人;④是指宋以后的人;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以后的人;D.①④相同,都是指宋人(如杜牧),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3.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八单元16(阿房宫赋 * 六国论)16.1 阿房宫赋学案,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问题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下册第八单元16(阿房宫赋 * 六国论)16.1 阿房宫赋学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难点,学习过程,达标测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学年16.1 阿房宫赋学案设计,共1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第一课时,学习过程,达标检测,第二课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