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安徽省中考化学专题练4-空气和氧气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安徽省中考化学专题练4-空气和氧气,共18页。
2022年安徽省中考化学专题练4-空气和氧气
一.选择题(共22小题)
1.(2021•安徽)2021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做好碳中和工作”。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措施,抵消因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相对“零排放”。下列行为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 )
A.大量使用一次性餐具
B.使用新技术提高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
C.利用风能实现清洁发电
D.研发新工艺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化工产品
2.(2022•瑶海区一模)南京工业大学刘晓勤、孙林兵教授课题组研发出一种智能吸附剂,实现了CO2的可控性捕集,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技术路线。以下措施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是( )
A.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B.大力开采化石燃料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C.大量植树造林减少大气环境污染
D.通过生物降解技术解决白色污染问题
3.(2022•瑶海区一模)某兴趣小组利用下图装置检验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的产物中是否有一氧化碳,实验时先加热装置①,一段时间后,再加热装置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碱石灰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防止对后面实验造成干扰
B.该装置没有进行尾气处理,可能造成大气污染
C.实验结束时先熄灭①、②的酒精灯,再将导管从试管中拿出
D.反应结束后装置②中固体质量减轻证明有一氧化碳
4.(2022•淮北模拟)“绿色、共享、开放、廉洁”是北京冬奥会的办奥理念,下列说法不是体现“绿色”理念的是( )
A.推行无纸化办公
B.采用CO2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制冰
C.普及冰雪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D.火炬“飞扬”以氢气作燃料
5.(2022•蚌埠一模)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梦想,下列有关做法不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A.倡导“低碳”生活,鼓励乘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出行
B.为节约资源和减少环境污染,分类回收生活垃圾
C.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减少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使用
D.用工业废水解决农业灌溉问题
6.(2022•安徽模拟)“碳中和”是指利用一定形式抵消二氧化碳等的排放,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下列做法与实现“碳中和”无关的是( )
A.提倡绿色出行 B.提高个人身体素质
C.减少餐巾纸的使用 D.提倡植树造林净化空气
7.(2022•安徽模拟)如图所示进行有关物质的性质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处发生的反应体现了二氧化碳的还原性
B.乙处发生的反应为置换反应
C.丙处试管可以防止液体倒吸
D.将丁出氢氧化钠溶液改为澄清石灰水,可检验乙处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
8.(2022•颍州区校级一模)实验室制取一氧化碳发生的化学反应是HCOOH(甲酸)热的浓硫酸¯H2O+CO↑。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取一氧化碳并还原氧化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过程中应先加热氧化铜后将甲酸滴加到热的浓硫酸中
B.反应过程中a处红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
C.澄清石灰水的主要作用是检验二氧化碳和吸收未反应完的一氧化碳
D.大气球的作用是收集一氧化碳,防止其污染空气
9.(2022•无为市校级一模)CO、CO2和CaCO3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可通过物质的还原性实现
B.②可通过物质的可燃性实现
C.③可通过与澄清石灰水反应实现
D.④可通过分解反应实现
10.(2022•芜湖一模)“低碳生活”是指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要求减少生活作息时间所消耗的能量,从而减低碳的排放.下列活动不符合“低碳生活”的是( )
A.短时间不使用电脑,将其转为休眠模式
B.讲卫生,尽量多使用一次性餐具
C.减少使用私家车次数,多乘公交或骑自行车
D.用传统发条式闹钟代替电子钟
11.(2021•安徽三模)化学小组同学设计实验,用红磷燃烧、蜡烛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比较其实验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
B.红磷和蜡烛都可以用来验证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C.若K1、K2、K3关闭,将红磷、蜡烛点燃,同时伸入到两个集气瓶中。待反应完毕,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K1、K3,一段时间后,再关闭K1打开K2,这样可以比较两者的实验效果
D.若将K1、K2打开,再将点燃的红磷、蜡烛同时伸入两个集气瓶中,待反应完毕,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K3,观察到的现象是烧杯中的水流入两个集气瓶中,但是水量不同
12.(2021•利辛县三模)打造宜居城市建设和美家园是每位公民应尽的义务。下列说法或做法合理的是( )
A.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会引起酸雨
B.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C.加快地铁建设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
D.露天焚烧生活垃圾
13.(2021•巢湖市三模)利用图示实验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前需检查装置气密性
B.红磷的作用是消耗装置中的氧气
C.红磷熄火后立即打开止水夹
D.最终活塞停在10mL刻度线处
14.(2021•瑶海区校级三模)2021年3月我国北方出现沙尘天气。下列做法有不利于减少沙尘天气的是( )
A.建筑工地围栏施工并洒水降尘
B.讲究卫生,多使用一次性餐具
C.减少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
D.大量种花植树,增加绿地面积
15.(2021•合肥三模)某同学的下列生活行为不符合节约、环保理念的是( )
A.用洗衣水冲马桶
B.短时间不用电脑时,启用电脑的“睡眠”模式
C.步行或骑自行车上学
D.生活中使用燃气热水器代替太阳能热水器
16.(2021•颍州区三模)如图使用带柄V形玻璃管进行实验;往A处注入H2O2溶液,在B处下方加热使硫粉燃烧。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注入H2O2溶液,A处有气泡产生
B.B处观察到有白烟产生
C.C处作用是吸收尾气,防止污染
D.使用该装置的优点之一是节约药品
17.(2021•庐江县模拟)下列对实验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B.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时,生成大量白烟
C.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生成SO2气体
D.铜粉在空气中加热由红色变成黑色
18.(2021•蚌埠二模)为了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你认为下列做法中,不能有效减少空气中CO2含量的是( )
A.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海洋能等清洁能源
B.使用节能产品,推广使用节能环保汽车
C.植树造林,增加森林植被面积
D.用脱硫处理的煤代替原煤做燃料
19.(2021•蚌埠二模)某化学兴趣小组用青霉素的药瓶、注射器和眼药水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微型实验装置,用于检验二氧化碳的性质。缓缓推动注射器活塞,滴入稀硫酸后,在眼药水瓶中即可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CO2生成
B.上下两片滤纸条变红,只能证明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该实验能验证二氧化碳通常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D.该微型实验具有所用药品量少,现象明显,操作简单等优点
20.(2021•阜阳模拟)目前,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兆瓦级超临界二氧化碳压缩机测试取得圆满成功。研究发现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和水相似,能阻燃,溶解能力强,被誉为“绿色环保溶剂”。下列关于超临界氧化碳流体说法正确的是( )
A.它是一种混合物
B.它可代替许多有害、有毒、易燃的溶剂
C.它的分子不再运动
D.分子间的间隔比CO2气体的大
21.(2021•利辛县二模)如图是CO还原氧化铜的微型实验(部分夹持装置已省略)。已知:HCOOH热浓硫酸¯H2O+CO↑,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操作:实验时先点燃酒精灯,再挤压软塑料滴瓶
B.现象:氧化铜由红色逐渐变成黑色
C.环保: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处理尾气
D.分析:澄清石灰水的质量在反应前后发生改变
22.(2021•包河区二模)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旨在倡导通过绿色低碳生活,改善地球的整体环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会引起酸雨
B.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C.加快地铁建设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
D.露天焚烧生活垃圾
二.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
23.(2021•安徽)某小组利用如图装置制备CO2,并模拟自然界中CO2的循环。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B中仪器①的名称是 。
(2)实验室用稀盐酸和石灰石制取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序号)。
(3)为制得CO2的水溶液,CO2应从装置C的 (填“m”或“n”)端通入。
(4)将CO2的水溶液转移至烧杯,并组装装置如图D所示,置于阳光下一段时间,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检验该气体的方法是 。
24.(2022•瑶海区一模)某化学兴趣小组以二氧化碳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项目化学习。
任务一:实验室制取CO2
(1)实验室常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不用稀硫酸的原因是 。
任务二:探究能否用排水法收集CO2
利用下图所示的两套装置分别收集CO2,再通过氧气传感器测出瓶中残留氧气含量,并由此计算出CO2含量如下表所示,请完成下列表格(精确到1%)。
收集方法
O2含量
CO2含量
结论
向上排空气法
6.6%
69%
能用排水法收集CO2
排水法
4.2%
(2)
任务三:认识CO2的性质
(3)图1将燃着的镁条放入二氧化碳气体中,发现镁条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产生耀眼白光,并生成白色固体和一种黑色固体。你的结论是 。
(4)如图2安装好装置,挤压胶头滴管,使少量氢氧化钠溶液进入烧瓶,打开止水夹,观察到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进入烧瓶,形成喷泉,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实验结束后,取少量烧瓶内的溶液于试管中,再滴加2滴无色酚酞,观察到溶液变红,则溶液的pH 7(填“>”、“<”或“=”)。
(5)图3装置,打开止水夹,并用热毛巾捂住烧瓶外部,取下毛巾,发现也能形成喷泉,请从微观角度解释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 。
(6)查阅资料:Na2CO3+CO2+H2O═2NaHCO3
向10g 8%的NaOH溶液中通入一定量CO2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有Na2CO3和NaHCO3,则参加反应的CO2的质量a的取值范围是 。
25.(2022•宿州一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得知,在潜水艇里有一种供氧方法是将二氧化碳通过过氧化钠(Na2O2)产生氧气。同学们利用如图装置制备CO2,并验证潜水艇中的供氧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中仪器①的名称是 。
(2)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装置B用于干燥CO2,CO2应从的 (填“甲”或“乙”)端通入。
(4)将B装置出来的气体缓慢从C装置的丙端口通入,检验丁端口出来气体的方法是 。
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对C装置中固体成分有如下猜想,其中一定不正确的是 (填序号)。
A.NaOH
B.Na2CO3
C.Na2CO3和Na2O2
三.解答题(共1小题)
26.(2022•颍州区校级一模)阅读下列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2021年11月,第26届联合国气候大会在英国格拉斯哥召开,讨论的核心物质仍是CO2。如何降低大气中CO2浓度,是人类一直在研究的重要议题。全球碳循环如图所示。
除海洋封存、地质封存、矿石碳化之外,对二氧化碳的综合利用也是国际研究的热点,如工业上可以将CO2转化成尿素、甲醇等资源。科学家还发现了一种镍与有机物组成的混合催化剂,利用太阳光能,可将水中溶解的CO2转化成CO和O2。
近日,我国科学家在实验室首次实现了利用CO2直接人工合成淀粉【(C5H10O5)n】,这是中国科学家在人工合成淀粉方面取得的顺覆性、原创性突破。该技术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不需大面积种地、施肥和农作物加工,原料只需CO2、H2和电,便能生成淀粉,这一技术为碳的捕集、利用和封存提供了全新的循环方案,为全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起到重大的支撑作用。
(1)煤、石油等化石燃料都属于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2)在全球碳循环中,能消耗CO2的途径是 。
(3)CO2可被压缩成液态,封存在地质结构中。从微观角度解释CO2能够压缩成液态的原因是 。
(4)写出上述将CO2转化成CO和O2的化学方程式 。
(5)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人工合成淀粉过程需要大量吸收CO2,利于改善全球气候变暖趋势
B.CO2是温室气体,对人类生活有害无利
C.人工合成淀粉为碳的捕集、利用和封存提供了全新的循环方案
D.碳循环中的“碳”是指碳单质
2022年安徽省中考化学专题练4-空气和氧气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2小题)
1.【解答】解:A.大量使用一次性餐具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符合题意;
B.使用新技术提高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不符合题意;
C.利用风能实现清洁发电可以减少因燃煤发电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有利于实现碳中和,不符合题意;
D.研发新工艺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化工产品有利于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有利于实现碳中和,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解答】解:A.使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不产生污染,故A正确;
B.燃烧化学能源,会产生二氧化碳等气体,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故B错误;
C.植树造林用助于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故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故C正确;
D.生物降解有助于分解白色污染物,同时又不产生污染,故D正确。
故选:B。
3.【解答】解: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依据直玻璃管中氧化铁的现象和澄清石灰水的现判断是否有一氧化碳生成。
A、碱石灰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防止对后面实验造成干扰,故A正确;
B、一氧化碳有毒,所以该装置没有进行尾气处理,可能造成大气污染,故B正确;
C、实验结束时,先将导管从试管中拿出,再熄灭②的酒精灯,最后熄灭①的酒精灯,防止石灰水倒流,炸裂玻璃管,故C错误;
D、反应结束后装置②中固体质量减轻证明有一氧化碳,故D正确。
故选:C。
4.【解答】解:A、推行无纸化办公节约纸张,环保体现“绿色”理念,故A不符合题意;
B、采用CO2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制冰不污染环境,体现“绿色”理念,故B不符合题意;
C、普及冰雪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与健身有关,与环保无关,故C符合题意;
D、氢气燃烧生成水,不污染环境,体现“绿色”理念,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解答】解:A、乘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出行,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做法符合“低碳”生活理念,故选项说法正确。
B、分类回收生活垃圾,能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故选项说法正确。
C、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减少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使用,故选项说法正确。
D、工业废水中含有有毒、有害物质,不能用工业废水解决农业灌溉问题,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6.【解答】解:A、提倡绿色出行,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故选项错误。
B、提高个人身体素质,与实现碳中和无关,故选项正确。
C、减少餐巾纸的使用,能减少森林的砍伐,树木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实现碳中和,故选项错误。
D、提倡植树造林净化空气,树木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实现碳中和,故选项错误。
故选:B。
7.【解答】解:A、在甲处,在高温条件下碳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一氧化碳,发生的反应体现了碳的还原性,故A说法不正确;
B、在乙处,在加热的条件下,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了铜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B说法不正确;
C、由装置的特点可知,丙处试管可以防止液体倒吸,故C说法正确;
D、由于通入的二氧化碳不一定全部与碳反应,对检验乙处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起到了干扰,所以将丁处氢氧化钠溶液改为澄清石灰水,不可以检验乙处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故D说法不正确。
故选:C。
8.【解答】解:A、实验过程中应先将甲酸滴加到热的浓硫酸中制取一氧化碳,后加热氧化铜,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B、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过程中a处黑色粉末逐渐变成红色,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C、澄清石灰水的主要作用是检验生成的二氧化碳,但不能吸收未反应完的一氧化碳,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D、一氧化碳有毒,会污染环境,大气球的作用是收集一氧化碳,防止其污染空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9.【解答】解:A、高温条件下,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该选项说法正确;
B、二氧化碳不能燃烧,通过物质的可燃性不能把二氧化碳转化成一氧化碳,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该选项说法正确;
D、高温条件下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10.【解答】解:
A、短时间不使用电脑,将其转为休眠模式,能节约电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选项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B、讲卫生,尽量多作用一次性餐具,增加了森林的砍伐、二氧化碳的排放,故选项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C、减少使用私家车次数,多乘公交或骑自行车,能减少交通工具的使用,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选项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D、用传统发条式闹钟代替电子钟,能节约电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选项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故选:B。
11.【解答】解:A、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4P+5O点燃¯2P2O5;缺少条件,故A不正确;
B、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前后气体压强变化不断,不能用蜡烛验证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B不正确;
C、待反应完毕,装置冷却到室温后,应进行的操作是:先打开K1、K3,水流入左边集气瓶中,一段时间后,再打开K2,水不能流入右边集气瓶,C正确;
D、待反应完毕,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K3,由于右边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部分流入左边集气瓶,观察到的现象是烧杯中水流入两个集气瓶且水量相同;D不正确。
故选:C。
12.【解答】解:A、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会引起温室效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B、化石燃料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燃料,禁止使用化石燃料是不现实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C、地铁属于公共交通工具,动力是电,加快地铁建设,可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故选项说法正确。
D、露天焚烧生活垃圾,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碳等,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13.【解答】解:A、实验前需检查装置气密性,以防止装置漏气造成结果不准确,故选项说法正确。
B、红磷燃烧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红磷的作用是消耗装置中的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C、红磷熄火,应等至试管冷却后再打开止水夹,以防止剩余的气体在受热状态下,处于膨胀状态,占据了部分水的体积,造成结果偏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D、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150mL空气中氧气的体积为150mL×15=30mL,最终注射器中活塞停的位置为40mL﹣30mL=10mL刻度线处,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4.【解答】解:A、建筑工地围栏施工并洒水降尘,利于减少沙尘天气,不符合题意;
B、使用一次性餐具会造成木材大量浪费,不利于减少沙尘天气,符合题意;
C、减少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利于减少沙尘天气,不符合题意;
D、大量种花植树,增加绿地面积,可以防风固沙,利于减少沙尘天气,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5.【解答】解:A、用洗衣水冲马桶节水,符合节约、环保理念;故选项错误;
B、短时间不用电脑时,启用电脑的“睡眠”模式,节约电能,符合节约、环保理念;故选项错误;
C、步行或骑自行车上学属于低碳节能,符合节约、环保理念;故选项错误;
D、太阳能属于绿色能源,生活中应该提倡使用太阳能热水器,使用燃气热水器代替太阳能热水器不符合节约、环保理念;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6.【解答】解:A、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故A处会有气泡产生,A正确;
B、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不会产生白烟,B错误;
C、二氧化硫有毒,可以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C的作用是吸收尾气,以防止污染,C正确;
D、采用如图所示的微型装置进行实验,可以节约药品,D正确;
故选:B。
17.【解答】解: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B、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故选项说法正确。
C、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SO2气体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D、铜粉在空气中加热,生成氧化铜,由红色变成黑色,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8.【解答】解:A.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海洋能等清洁能源可以减少因燃烧化石能源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可以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合题意;
B.使用节能产品,推广使用节能环保汽车可以减少因燃烧化石能源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可以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合题意;
C.植树造林,增加森林植被面积可增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所吸收的二氧化碳气体,可以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合题意;
D.用脱硫处理的煤代替原煤做燃料只能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不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符合题意。
故选:D。
19.【解答】解:A、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CO2生成,该选项说法正确;
B、上下两片滤纸条变红,并且下边的先变红,证明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并且密度比空气大,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燃烧的木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通常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该选项说法正确;
D、该微型实验具有所用药品量少,现象明显,操作简单等优点,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20.【解答】解:A.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中只含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选项说法错误;
B.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和水相似,能阻燃,溶解能力强,被誉为“绿色环保溶剂”,所以它可代替许多有害、有毒、易燃的溶剂,选项说法正确;
C.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的,选项说法错误;
D.临界CO2流体是一种和水相似,分子间的间隔比CO2气体的小,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21.【解答】解:A、实验时应先挤压软塑料滴瓶,使HCOOH与浓硫酸反应,产生CO,排走装置中的空气,再点燃酒精灯,故选项说法错误。
B、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该实验中氧化铜由黑色逐渐变成红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C、尾气中含有CO,会污染空气,但氢氧化钠与CO不反应,不能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处理尾气,故选项说法错误。
D、澄清石灰水会与生成的CO2反应,故反应前后澄清石灰水的质量发生改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22.【解答】解:A、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会引起酸雨错误,因为二氧化硫才是引起酸雨的主要气体;故选项错误;
B、禁止使用化石燃料错误,不是禁止,是合理使用;故选项错误;
C、加快地铁建设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正确,故选项正确;
D、露天焚烧生活垃圾生成有害气体和烟尘,污染空气;故选项错误;
故选:C。
二.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
23.【解答】解:(1)装置B中仪器①的名称是试管;
(2)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该反应属于固、液常温型,适合用装置A作发生装置;
(3)为制得CO2的水溶液,二氧化碳要和水接触,CO2应从装置C的m端通入;
(4)二氧化碳和水通过光合作用生成氧气,检验该气体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收集到的气体中,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故答案为:
(1)试管;
(2)CaCO3+2HCl=CaCl2+H2O+CO2↑;A;
(3)m;
(4)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收集到的气体中,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24.【解答】解:任务一:(1)大理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稀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它会附着在大理石表面,使里面的碳酸钙与稀硫酸接触,从而阻止反应继续进行,故填: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生成微溶的硫酸钙附着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反应继续进行;
任务二:(2)假设总体积是100mL,氧气含有4.2%,所以氧气是4.2mL,则空气体积是:4.2mL21%=20mL(空气中的氧气的体积分数按21%计算)或4.2mL20%=21m(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按20%计算),所以空气的体积分数是20%或21%,则二氧化碳是80%或79%;故填:80%或79%;
任务三:(3)由于镁条可以在二氧化碳中剧烈燃烧,可以推理出二氧化碳也能支持燃烧,故填:CO2在一定条件下能支持燃烧(答案合理即可);
(4)形成喷泉的原理是产生“压强差”即瓶内压强要小于大气压,产生压强差的原因是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反应后生成的碳酸钠溶于水呈碱性,故溶液的pH>7,故填:CO2+2NaOH=Na2CO3+H2O;>;
(5)形成喷泉的原理是产生“压强差”即瓶内压强要小于大气压,图3装置,打开止水夹,用热毛巾捂住烧瓶外部,会使瓶内空气受热膨胀而排出,取下毛巾后,气温降低,瓶内气压减少,从而形成喷泉,从微观角度解释是:由于分子间有间隔,温度升高时,分子间间隔变大,致使气体逸出,烧瓶内压强减小,大气压将氢氧化钠溶液压入瓶中,故填:分子间有间隔,温度升高,分子间间隔变大,气体逸出,烧瓶内压强减小,大气压将氢氧化钠溶液压入瓶中;
(6)先假设反应后只生成碳酸钠,设参加反应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生成碳酸钠的质量为y。
2NaOH+CO2=Na2CO3+H2O
80 44 106
10g×8% x y
8044=10g×8%x x=0.44g
80106=10g×8%y y=1.06g
假设碳酸钠反应后全部生成碳酸氢钠,设参加反应二氧化碳的质量为z。
Na2CO3+CO2+H2O═2NaHCO3
106 44
1.06g z
10644=1.06gz z=0.44g
综上所述,氢氧化钠全部转化为碳酸氢钠需要消耗二氧化碳的质量为:0.44g+0.44g=0.88g;所以向10g 8%的NaOH溶液中通入一定量CO2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有Na2CO3和NaHCO3,则参加反应的CO2的质量a的取值范围是0.44g<a<0.88g。
故答案为:
(1)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生成微溶的硫酸钙覆着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反应继续进行;
(2)80%或79%;
(3)CO2在一定条件下能支持燃烧(答案合理即可);
(4)CO2+2NaOH=Na2CO3+H2O;>;
(5)分子间有间隔,温度升高,分子间间隔变大,气体逸出,烧瓶内压强减小,大气压将氢氧化钠溶液压入瓶中;
(6)0.44g<a<0.88g。
25.【解答】解:(1)通过分析题中所指仪器的名称和作用可知,装置A中仪器①的名称是锥形瓶;
(2)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CO2的反应是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3)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洗气,应该长进短出,所以装置B用于干燥CO2,CO2应从的甲端通入;
(4)将B装置出来的气体缓慢从C装置的丙端口通入,检验丁端口出来气体的方法是: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丁端口,若木条复燃,说明该气体是氧气;
反应物中没有氢元素,所以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对C装置中固体成分有如下猜想,其中一定不正确的是NaOH,故选:A。
故答案为:(1)锥形瓶;
(2)CaCO3+2HCl=CaCl2+H2O+CO2↑;
(3)甲;
(4)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丁端口,若木条复燃,说明该气体是氧气;A。
三.解答题(共1小题)
26.【解答】解:(1)化石燃料均为不可再生能源,故答案为:不可再生;
(2)在全球碳循环中,能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是光合作用,故答案为:光合作用;
(3)由于二氧化碳分子间有间隙,并且压强增大时,分子间间隔变小,故二氧化碳能压缩成液态,故答案为:分子之间有间隔,压强增大时,分子间隔减小;
(4)根据题目信息,科学家还发现了一种镍与有机物组成的混合催化剂,利用太阳光能,可将水中溶解的CO2转化成CO和O2,方程式为:2CO2催化剂¯光照2CO+O2;故答案为:2CO2催化剂¯光照2CO+O2;
(5)A、人工合成淀粉过程需要大量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减轻温室效应,改善全球气候变暖趋势,该选项正确;
B、二氧化碳虽然是温室气体,但是却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也是一些化工原料,该选项错误;
C、人工合成淀粉为碳的捕集、利用和封存提供了全新的循环方案,该选项正确;
D、碳循环中的“碳”是指碳元素,该选项错误;
故选:BD。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二轮复习考点练习专题01 空气和氧气(考点专练)(教师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空气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年陕西省中考化学专题练4-空气和氧气(有答案),共19页。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化学专题复习——空气和氧气,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