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3.2.1 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御教学设计(2)-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3.2.1 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御教学设计(2)-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01
    3.2.1 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御教学设计(2)-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02
    3.2.1 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御教学设计(2)-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03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单元 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避防第二节 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单元 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避防第二节 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特别提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御

    教学设计

    本节应该说是这一章的重点,在第一节中重点学习了主要灾害的类型、特点、发生和分布规律等基础知识,中国幅员辽阔,环境条件复杂,因此,致灾因素和灾害种类就比较多,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人口和经济密度区在地理分布上又很不平衡,使中国成为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而中国又是发展中国家,对灾害的防御能力和承受能力均较低,灾后重建恢复速度也较慢。为了增强全民防灾减灾的意识改变我国防灾减灾的落后局面,我们很有必要增强对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御,提升救援与救助的能力。本节教材主要由三部分,一部分介绍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一部分介绍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一部分介绍避防自然灾害的措施和方法。为学生了解和掌握应对自然灾害的具体方法提供可靠的应对方法和措施。

    1.了解中国在自然灾害的防御和健在的成就

    2.记住自然灾害监测和防御的手段。

    3.熟悉自然灾害的应对方法和应急举措。

    结合图表、具体案例等材料,分析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及其变化的一般规律,掌握自然灾害监测的一般方法和具体的防御措施;结合区域图文材料,掌握区域内自然灾害的特点,并结合区域特征分析对其的应对措施;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促进人地协调。

    掌握避防主要自然灾害的措施和方法。

    导学案,自制PPT

    第一课时

    导入

    一.导入

    教师:20196172255分,在四川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多地对此次地震有感。据了解,此次6级地震在四川成都、德阳、资阳等地实现了成功预警。截至截至20196268时,共记录到M2.0级及以上余震182次。为何这次地震能够监测成功?我们又是如何检测地震的?

    学生:带着问题,交流想法。

    二.预习情况检查

    师生共同处理导学案知识点

    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御

    1.自然灾害的监测

    1)灾害监测:是防灾减灾工程的        措施。

    【答案】先期性

    2.灾害监测是防灾减灾工程的先期性措施。提供__________,进行预警和预报。

    【答案】数据  信息

    3)灾害监测系统:       预警、灾时跟踪、       评估,并提出减灾决策建议。

    【答案】灾前   灾后

    2.自然灾害的防御

    (1)灾害防御:指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前采取               防御措施,以防止或延迟灾害的发生,或减轻灾害发生时造成的危害和损失。

    【答案】工程性、非工程性

    (2)工程性防御措施:修建防灾减灾工程,改变地表环境,控制灾害与人口和财物等的直接接触,提高财物的      性能等。

    【答案】抗灾

    (3)非工程性防御措施:             与防灾法律法规、减灾管理、公众减灾教育等。

    【答案】减灾规划

    三.跟踪训练

    判断正误

    1)我国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体系初步形成。(     

    2)我国主要防灾工程的覆盖地区各自独立,互不交叉。(      

    3建立自然灾害监测系统能避免发生自然灾害。

     

    【答案】   ×   ×

    三.拓展延伸(师生共同探讨完成)

    探究1

    通过三北四期工程建设,黑龙江省森林资源和生态总量持续扩大。全省有林地面积达2 097.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6.14%,活立木总蓄积达到18.29亿立方米。土地沙化得到有效遏制。黑龙江省累计完成治沙造林193.5万亩,杜绝了风剥地、撸籽粒的现象。防护林体系不断完善,松嫩、三江两大平原区农田防护林面积达634.3万亩,农田庇护率达到75%以上。营造水保林面积达1 185万亩,治理侵蚀沟2.3万条,治理水土流失地面积6 946.5万亩,基本构建了乔灌草、带网片结合的防护林体系。

    1)我国三北防护林主要防御的自然灾害是什么?

    【答案】沙尘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2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属于哪一种防御措施?

    【答案】工程措施。

    探究2:教材P99课前探索

    【答案】

    1.桩林坝的主要作用是阻挡石块,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

    2.桩林坝、潜坝和拦挡坝工程在防灾、减灾和避灾中突出了防灾。

    探究3:教材P1092

    【答案】

    莱特岛灭顶的原因:

    乱砍滥伐,造成植被破坏;放松警惕,返回家园等。

    减轻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的措施:

    泥石流到来之前,撤离到安全地带;泥石流发生后,在确认居住的房屋完全安全时,才可返回居住;植树种草,利用工程措施等防御泥石流的发生。

    四.核心归纳(师生共同完成)

    1)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2)自然灾害的防御

    【特别提醒】 

    工程性防御与非工程性防御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凡是通过规划、法律、管理及教育等途径达到减灾、防灾目的的防御,就是非工程性防御。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关键是修建防灾工程。故二者的区别就是硬件软件的差别。

    联系:二者在防灾、减灾中地位同等重要,只有相辅相成,才能起到较好的防灾效果。

    五.巩固反馈

    我国自然灾害频次多、范围广、强度大,为防御自然灾害,我们要采取工程性防御和非工程性防御两种措施,抓好落实和相互配合。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灾害防御措施中,属于非工程性措施的是(  )

    A.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B.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C.加固防洪大堤

    D.修建水库,蓄水防旱

    【答案】A 

    【解析】用法律的手段来规范全社会的减灾行动,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属于非工程性措施的范畴。

    2.下列哪一措施能起到改变地表环境,减轻灾害强度(  )

    A.加固房屋,提高抗震度

    B.修建防洪大堤

    C.植树造林

    D.修建格栅坝

    【答案】C 

    【解析】植树造林能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改善地表环境,减轻灾害强度;加固房屋属于改变财物特征;修建防洪大堤、格栅坝属于阻隔灾害与人口、财产的直接相遇。

    自然灾害的防御就是在灾害发生之前采取工程性或非工程性防御措施,以防止或延迟灾害的发生,减轻灾害造成的危害。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属于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是(        

    A.研制、发射地球资源卫星进行自然灾害的监控

    B.退耕还林及打坝筑堤

    C.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D.通过多种方式,分别对不同人群进行防灾减灾的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

    【答案】D

    【解析】完善法律法规、灾害管理体系,进行减灾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是非工程性防御措施

    4.下列防护林工程以保持水土为目的的是(     

    A.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

    B.沿海防护林体系

    C.平原防护林体系

    D.“三北防护林体系

    【答案】A

    【解析】沿海防护林体系主要是防台风、风暴潮;平原防护林体系是保护农田;三北防护林体系是防风固沙,减少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

     

    教学反思:略

     

    相关教案

    2021学年第二节 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二节 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教学设计,共10页。

    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教案: 这是一份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 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中图版 (2019)第二节 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中图版 (2019)第二节 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启发提问,教师讲解,教师小结,教师总结,全课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