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导学案及答案
展开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一)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二)教学目标
1.利用数据图表史料,实证殖民扩张影响美洲族群变化的表现,解释美洲族群变化存在区域差异的原因。
2.利用大事年表,梳理英国殖民大洋洲的过程,概括大洋洲殖民化的特点,解释19世纪以来大洋洲族群快速变化的原因。
3.在世界历史的时空背景下,了解华工出洋的历史背景,利用照片、视频等史料实证华工对美洲、大洋洲开发的贡献,体会华工的家国情怀。
(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1.美洲族群的变化
(1)印第安人数量的锐减
①原因: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此后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开始在美洲进行疯狂的殖民扩张和掠夺。在此期间,屠杀、奴役以及从欧洲传来的天花等传染病,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
②概况:在欧洲人“发现新大陆”后的100年间,印第安人数量减少了90%-95%。
(2)非洲黑人数量激增
①原因: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
②概况:大约从16世纪开始,殖民者从非洲掳掠黑人,贩卖到美洲作奴隶。
③影响:在此后的三四百年间,非洲失去了大约1亿人口,这深刻改变了非洲的人口结构,严重影响了非洲的社会发展。上千万黑人奴隶为殖民者在美洲的种植园和矿山提供了劳动力。
(3)欧洲人数量激增
很多欧洲人因为各种原因远涉重洋,来到美洲,使美洲白人数量大大增加。
2.影响
(1)迅速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出现了新的族群。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混血后代,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
(2)来自不同地方的各个族群有着各具特色的文化,他们共同生活在美洲,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3)由于历史条件的不同,美洲国家的人口结构不尽相同。
①在美国和加拿大,白人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美国在19世纪中叶建立了所谓的保留地,幸存的印第安人被赶进保留地生活。
②在海地等西印度群岛国家,黑人人口占多数。
③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没有禁止不同族群之间的通婚,混血人种成为拉丁美洲的最大族群
④只有在秘鲁等少数国家印第安人相对较多,但也很少超过人口的半数。
(二)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1.18世纪中后期
18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最初,英国将澳大利亚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
2.19世纪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对原材料需求的增加,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1851年,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随着殖民扩张的加剧,澳大利亚等地的原住民遭到驱赶和屠杀,人口数量锐减。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和欧洲其他国家的人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19世纪中叶,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
(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1.背景
19世纪初,英美等国开始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
2.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1)美洲
①形式
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形成了苦力贸易。葡萄牙、英国、美国等国的殖民者往往迫使华工签署契约,让华工以未来若干年工资支付运输的费用,获取了巨额利润。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是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
②贡献
在美国,华工是加利福尼亚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19世纪70年代,加利福尼亚的华工人数已有十几万。加勒比群岛、秘鲁以及古巴等地,也有成千上万的华工。
(2)澳大利亚
19世纪中叶,大量华工来到澳大利亚开采金矿。到1858年,华工人数已超过4万。在大洋洲的一些岛屿上,华工在种植园和矿山辛勤劳动,促进了这些地方的开发。
(3)很多华工后来回国,留下来的华工由于相同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往往居住在一起,在各地形成了一个个唐人街。他们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促进了美洲和大洋洲经济、文化的发展。
1.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白人移民美洲,欧洲大陆的牲畜、水果引入美洲,美洲特产流入世界各地,欧洲人也将疾病病原体带入美洲和大洋洲。上述现象说明( )
A.殖民掠夺残酷无情 B.先进思想观念传入美洲
C.世界走向整体发展 D.资本主义制度向外扩张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不仅促进了世界各地物种的交流,也将疾病病原体带入美洲和大洋洲,这也说明了世界走向整体发展,C项正确。A、B两项材料未体现,均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欧洲白人移民美洲不仅促进了世界各地物种的交流,也将疾病病原体带入美洲和大洋洲,没有涉及社会制度,D项错误。
2.1992年在纪念哥伦布航行500周年时,许多印第安人后裔却强烈不满,他们打出的一条标语上写着:“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印第安人后裔所说的“苦难”是指哥伦布的航行( )
A.导致了当地部落之间的频繁战争 B.加剧了美洲自然环境的恶化
C.对美洲的殖民扩张、掠夺和屠戮 D.将印第安人掠卖到非洲为奴
【答案】C
【解析】印第安人是美洲的土著居民,哥伦布开辟新航路后,他们遭受了残酷的殖民剥削,严重损害了他们的利益,C项正确。A、B两项均不是与哥伦布航行所带来的“苦难”最直接、最密切的联系,排除;非洲的黑人被贩卖到美洲为奴,D项错误。
3.下面是1825年葡萄牙殖民地巴西的人口构成情况表。造成巴西此种人口构成的历史原因是( )
| 葡萄牙殖民地巴西人口构成(%) |
欧洲人 | 23.4 |
混血种人 | 17.8 |
非洲奴隶 | 49.8 |
印第安土著 | 9 |
A.葡萄牙率先开辟了新航路 B.工业革命从英国向美洲扩展
C.大量土著居民被掠夺到欧洲 D.黑奴贸易和欧洲移民的拓殖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新航路开辟的实现,欧洲殖民者纷纷踏上了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表格中葡萄牙殖民地巴西的人口构成中欧洲人、混血种人以及非洲奴隶占据较大比例,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黑奴贸易和欧洲移民的拓殖,D项正确。A项与材料无关,C项不符合史实,均排除;1825年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此时工业革命的成就尚未大规模地向美洲扩展,B项错误。
4.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就缓慢得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据此可知( )
A.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美洲的开发 B.殖民掠夺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
C.欧洲移民为美洲带来充足劳动力 D.英国工业革命推动早期殖民扩张
【答案】B
【解析】由材料“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就缓慢得多”并结合所学可知,对美洲的殖民掠夺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美洲劳动力主要来自于非洲的移民,故C项错误;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D项错误。
5.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指出:在19世纪20年代有14.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达到了大约260万人,1900至1910年间移民人数则高达900万;其中1846到1932年间,超过5000万的欧洲移民到了美国、加拿大、南美洲、澳大利亚及南非。欧洲对外移民的不断增加( )
A.严重制约了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 B.根源于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C.说明世界的经济中心发生了转移 D.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答案】B
【解析】19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初是两次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对外移民的不断增加,反映了两次工业革命时期欧洲的对外侵略扩张,故B项正确。两次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对外侵略扩张,这有利于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A项错误;两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的经济中心在欧洲,没有转移到其他地区,排除C项;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并非欧洲对外移民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排除D项。
6.19世纪初,悉尼市的街道以及医院、教堂、海岸灯塔等建筑大多出自前英国罪犯之手,其中有个设计师曾犯伪造罪,但由于他的贡献,其头像还印在澳大利亚5元钞票的票面上。这说明( )
A.流放者推动了澳大利亚的殖民开发
B.贩卖黑奴是英国殖民扩张的重要手段
C.殖民扩张加剧了澳大利亚的社会动荡
D.澳大利亚人口结构的转变得益于工业革命
【答案】A
【解析】材料表明英国罪犯为澳大利亚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上述英国罪犯都是被流放到澳大利亚的,故选A项。材料不涉及贩卖黑奴,故排除B项;材料主要讨论的是英国罪犯的贡献,故排除C项;澳大利亚人口结构的转变与殖民扩张有关,而非工业革命,故排除D项。
7.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出现了史无前例的跨洲移民,约5000万欧洲人到海外寻求发展,而印度、中国、日本、非洲等地有数量可观的人前往美洲、加勒比海等地区成为契约劳工。促成这种超大规模移民的因素主要有( )
①奴隶贸易的盛行②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③欧美工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④交通工具的不断革新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④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出现了史无前例的跨洲移民,此时,奴隶贸易受到限制,排除①;②③④是形成大规模移民的重要原因。故选B项。
8.19世纪末20世纪初,促使德国大量人口移民海外的推动因素——劳动力过剩问题,已经演变为劳动力短缺。到一战前,外国劳工已达120万之多,他们遍布德国工农业生产的各个部门,德国因此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劳动力输入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德国( )
A.工业化推进的速度较快 B.海外移民导致劳动力不足
C.战争使得人口大量减少 D.民主政治有了长足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前德国外来劳工增多实质上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大增加,故A项正确。B项是材料中反映的一种现象,并非原因,排除;此时德国未爆发战争,排除C项;材料中的现象与德国民主政治发展无关,排除D项。
9.1866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签订《续定招工章程条约》,第一次全面提出了华工的权利及招工各国应负的责任,包含了工期、工时、工食、工资、往返路费、满期安置、患病医治、招募行为等。材料反映出( )
A.清政府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B.清政府注重天朝上国尊严的维护
C.清政府产生了近代维权意识 D.清政府鼓励华工出国
【答案】C
【解析】由“1866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签订《续定招工章程条约》,第一次全面提出了华工的权利及招工各国应负的责任”可知,此时清政府产生了维护华工权益的意识,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的国际地位,且“显著提高”不符合史实,A项错误;由“第一次全面提出了华工的权利及招工各国应负的责任”可以看出,并没有体现清政府“天朝上国的尊严”,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鼓励华工出国”,D项错误。
10.下表为17-19世纪东南亚部分国家华人宗教碑铭数量表。
时间 国家 | 17世纪 | 18世纪 | 19世纪 |
印尼 | 8 | 51 | 251 |
泰国 | 1 | 4 | 85 |
马来西亚 | 1 | 7 | 216 |
合计 | 10 | 62 | 552 |
表格呈现的史实表明,17-19世纪的中国( )
A.迁往海外的人口不断增加 B.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C.社会经济呈持续繁荣局面 D.海外贸易长期发达
【答案】A
【解析】从表格中的数据变化来看,19世纪与17.18世纪相比,东南亚部分国家华人宗教碑铭的数量有较大增加,说明这一时期中国迁往海外的人口在不断增加,故选A项。自然经济加速解体与材料反映的中国迁往海外的人口不断增加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状况,排除C项;这一时期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渐趋萎缩,排除D项。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导学案及答案,共1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时空坐标,概念阐释,知识梳理,问题探究,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优秀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优秀导学案,共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思·议·展,知识扩展,固---梳理知识框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学案设计,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