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导学案
展开学习目标
(一)课程标准
1.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
2.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近代以来全球贸易网发展的阶段特征,解释上述特征形成的原因。
2.利用图文史料实证茶、服饰、钟表等商品的世界性流动,解释其与文化交流国际化的关系,从唯物史观的视角认识经济与文化发展的辩证关系。
知识梳理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1.15世纪之前
世界贸易主要局限于各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
2.近代以来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各洲之间的贸易随之扩展。
(1)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咖啡、烟草、可可等出现在欧洲市场并成为欧洲人喜爱的商品,欧洲的产品也开始在美洲市场销售。
(2)贸易的扩大促进了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如荷兰东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荷兰西印度公司、法国西印度公司等。
(3)西欧列强在美洲、非洲、亚洲等地的殖民扩张,客观上推动了洲与洲之间的贸易,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工业革命后
(1)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使欧美国家需要寻求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形成了西欧、(2)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
(3)类型丰富的工业产品,通过更快速的交通工具输送到世界各地。
4.两次世界大战期间
世界贸易的发展受到影响。
5.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1)因冷战的发生,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受到极大影响。
(2)战后签署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以及各国围绕贸易、关税的谈判,仍推动着世界贸易的发展。
(3)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冷战的结束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世界贸易突飞猛进。
(4)生产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一些产品往往由众多国家的公司合作完成。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1.商品的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的联系
国际贸易的过程伴随着文化的传播。买卖双方的接触、洽谈、协商、协议,以贸易为平台输送的各种商品,把世界不同地区的、文化迥异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也以直接和间接的渠道呈现各自的知识、信念、道德、艺术和习俗等。
2.表现
(1)茶
①饮茶风俗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
②最初,中国茶主要在中国周边传播。
③16世纪以后,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a.俄国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中俄之间形成了著名的“万里茶道”。英国茶会上用中国茶和中国的茶具来招待客人成为主人炫耀的方式。荷兰许多富裕家庭都设有专门的“茶室”。
b.各国在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同时,也根据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如在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在英国形成了“下午茶”。
(2)服饰
①17世纪末,回到法国的传教士穿着中国服装参加舞会,获得全场喝彩。
②中国服装柔软的面料、富有东方韵味的款式、线条流畅的龙凤花草纹样等,融入法国18世纪的服装设计之中。
③明治维新后,作为“文明开化”的一部分,西服在日本流行。
④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有取名为“孔子”的中国大袍式系列,有吸收了中国服装剪裁方法的“自由”套装,有杂糅了日本和服样式的午茶便装。这些服装大胆采用东方女装宽松的样式,奠定了20世纪西方女装流行的基调。
⑤民国早期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穿着方便,同时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3)钟表
①钟表诞生于欧洲,大约在16世纪中期经由澳门传入中国内地。
②到18世纪,中国进口钟表的数量已经很多。钟表在社会中下层中逐渐流行,一些公共场所也安装有钟表。中国人制作的钟表,其外观多体现了中国自身的文化特色。
(4)其他
进入20世纪,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除了传统的与吃、穿、用等相关的商品,电影、音乐、电视节目、动漫、书籍等各国文化产品,也广销世界各地。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1.16世纪,西班牙探险者绕过美洲南端进入太平洋,来到菲律宾群岛。1580年以后,西班牙的马尼拉殖民当局,为生丝、丝织品、棉布、瓷器等中国商品,找到了一条通向墨西哥的航路——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随后,中国产品通过这些“马尼拉大帆船”源源不断到达美洲地区。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
A.遭到了西班牙殖民入侵 B.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C.商品大量输往美洲地区 D.改变了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C
【解析】“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并不能说明中国遭到了西班牙殖民入侵,故A项错误;中国在汉代已经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故B项错误;“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使中国商品大量输往美洲地区,故C项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中国改变了闭关锁国政策,故D项错误。
2.17世纪上半叶,欧洲国家纷纷到亚洲进行殖民活动,引发了亚洲海上贸易格局的变化。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
A.荷兰通过设立据点控制东亚海上商路
B.英国打败法国垄断了对印度的贸易
C.欧洲殖民扩张迫使中国放弃海禁政策
D.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西太平洋沿岸
【答案】A
【解析】结合时间“17世纪上半叶”可知,当时荷兰称霸,控制世界航运业,成为“海上马车夫”,故A项正确。英国打败法国是在18世纪“七年战争”,故B项错误;17世纪上半叶中国处于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故C项错误;此时世界贸易中心在大西洋沿岸,故D项错误。
3.“如果只有欧洲的历史,欧洲的工业革命就不能发生。因为这不单是机械的问题,而是社会整体结构的问题。……没有和东洋的交通贸易,工业革命大概不会发生。”此观点强调( )
A.工业革命的发生具有一定偶然性 B.从全球贸易角度考察欧洲工业革命
C.欧洲人在工业革命爆发中的作用 D.中英鸦片贸易对工业革命推动作用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没有和东洋的交通贸易,工业革命大概不会发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欧洲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贸易是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这说明材料观点从全球贸易角度考察欧洲工业革命,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工业革命的发生具有一定偶然性,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欧洲人在工业革命爆发中的作用,故C项错误;“和东洋的交通贸易”不是指中英鸦片贸易,故D项错误。
4.针对早期的殖民扩张,《泰晤士报》曾评述某公司:在人类历史上它完成了任何一个公司从未肩负过,和在今后的历史中可能也不会肩负的任务。据此可知,该公司是( )
A.国际垄断组织 B.专门负责对外殖民扩张
C.殖民统治机构 D.垄断贸易并协同殖民统治
【答案】D
【解析】由材料“早期的殖民扩张”和“任何一个公司从未肩负过”可知,该公司肩负着殖民的任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公司是东印度公司,它既从事海外贸易,又拥有军队等军事组织帮助殖民国家进行殖民统治,故选D项。
5.16-18世纪,欧洲从海外进口的商品主要是香料、烟草、蔗糖、茶、咖啡、瓷器等;19世纪,欧洲在海外寻求的主要产品逐渐成为金属、植物油、染料、棉花和麻等。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市场规模的扩大 B.欧洲生产方式的变革
C.全球殖民强国的更替 D.亚非拉美地区的衰落
【答案】B
【解析】材料“主要是香料、烟草、蔗糖、茶、咖啡、瓷器等”“逐渐成为金属、植物油、染料、棉花和麻等”体现了进口的产品由奢侈品向工业原料转变,这明显受工业革命的影响,欧洲机器生产导致工业原料需求大增,故B项正确。市场规模的扩大体现为商品种类的增多,材料中并未体现出这一点,排除A项;材料未反映出殖民强国的更替,排除C项;工业革命的开展导致亚非拉美地区更加衰落,故排除D项。
6.1870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的国际分工更加明确,各国之间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这表明( )
A.两类国家共同促成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B.世界市场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C.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
D.国际分工是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前提条件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国际贸易额增加,世界各国联系更加密切,这些都有利于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世界市场中各国之间联系的密切,而非发展的不平衡,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前提是交通通讯工具的推广,排除D项。
7.关贸总协定生效后的40多年里,经过数次多边谈判,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已从35%减至4.7%,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关税在同期也下降到13%,达成关税减让的商品达10万种。同期内,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0倍以上。通过上述材料,我们可以看出( )
A.发达国家在关贸总协定中没有受益
B.关贸总协定让发展中国家受益匪浅
C.关贸总协定减少贸易壁垒的努力正日见成效
D.美元控制了世界贸易额的大部分
【答案】C
【解析】“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已从35%减至4.7%,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关税在同期也下降到13%,达成关税减让的商品达10万种”说明贸易壁垒减少;“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0倍以上”说明世界贸易增长,故选C项。“没有受益”一词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足以说明“受益匪浅”,故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美国的因素,故排除D项。
8.故宫博物院钟表馆收藏了十八世纪200多件中外各式钟表,其中最特别的是一件进贡给乾隆皇帝的礼物——“铜镀金写字人钟”。当启动开关时,一个欧洲绅士模样的机械人就会在面前的纸上写下“八方向化,九土来王”8个汉字。这件藏品能反映的历史信息有()
①西学东渐进程开始
②“天朝上国”的思想观念
③西方完成工业革命
④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答案】B
【解析】西学东渐进程开始是在明中叶,①错误;材料“八方向化,九土来王”体现的是“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②正确;西方完成工业革命是在19世纪40年代,③错误;材料“其中最特别的是一件进贡给乾隆皇帝的礼物——‘铜镀金写字人钟’”体现的是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④正确。故选B项。
9.“中山装没有采用开放式的敞领,而是采用关合式的立领,这种形式的设计一方面是源于中山装所借鉴的西式军装,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影响到了服装领型的选择。”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山装的这种设计( )
A.体现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决裂 B.带有反专制的意义
C.没有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 D.具有中西合璧风格
【答案】D
【解析】中山装的这种设计并没有与中国传统文化决裂,而是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排除A项;B、C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保留了中国的传统的风格,但同时又借鉴了西式军装,属于典型的既有西又有中的“中西合璧”风格,故选D项。
10.融入西方器形和装饰图案的中国瓷器在18世纪变得特别流行,各种各样的欧式元素都被原样复制到瓷器上,大多数图案是由欧洲客户提供的版面和素描。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中国瓷器成为中西贸易主体 B.外销成为中国制瓷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C.欧洲文化对中国瓷器的影响 D.中国瓷器注重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无法看出中国瓷器成为中西贸易的主体,故A项错误;材料的主旨是在强调中国制造迎合消费群体需求,而不是外销成为中国制瓷业发展的动力,故B项错误;材料也体现了欧洲文化对中国瓷器的影响,但不是本题主旨所在,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各种各样的欧式元素都被原样复制到瓷器上,大多数图案是由欧洲客户提供的版面和素描”可以看出中国瓷器注重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故D项正确。
高中历史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a href="/ls/tb_c4003729_t4/?tag_id=42" target="_blank">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学案设计</a>,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过程,本节精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导学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全球贸易网的形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导学案,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知识结构,问题引领,课堂探究,课后小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