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同步学案 高中历史人教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3(2022年)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290324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同步学案 高中历史人教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3(2022年)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290324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同步学案 高中历史人教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3(2022年)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290324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人教统编版第9课 古代的商路、 贸易与文化交流学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第9课 古代的商路、 贸易与文化交流学案设计,共7页。
学习目标
(一)课程标准
1.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
2.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张骞通西域的基本史实,利用历史地图及文献史料,实证不同时段下丝绸之路的空间特征,用下定义的历史解释方法,给丝绸之路下一个定义
2.了解欧亚大陆其他东西交通线如“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基本概况,结合中国经济格局、政权等变动,解释欧亚大陆其他东西交通线变动的原因。
3.利用考古文物、视频等史料从物质和技术交流、精神文化交流等层面,实证古代商道上的中西文化交流成就。
知识梳理
(一)丝绸之路
1.概念
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后人在这条商路上发现了大量丝绸遗存,因而将它命名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2.优势与传统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制造丝绸的国家,丝绸很早就被辗转贩运到欧亚大陆其他地区,成为广受欢迎的珍贵商品。
3.重大事件
张骞通西域是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张骞出使西域被称为“凿空”,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
4.线路
(1)丝绸之路在长期发展中开辟出一些支线,新疆、中亚地区的路线尤为复杂。
(2)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加上东西方的海路联系日益活跃,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
(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1.“草原丝绸之路”
(1)概念:在丝绸之路北面,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的商路。
(2)影响: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迁,很多是沿着这条商路进行的。
2.“西南丝绸之路”
(1)概念: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的商路。
(2)影响:它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3.“海上丝绸之路”
(1)概念:古代东西方的海上交通线。
(2)地位变迁: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它在东西方交流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3)形成过程
①早在西汉,中国就已经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
②宋元时期,人们能够制造排水量很大、可乘载数百人的巨舟,使用先进的帆索和磁罗盘,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洋航海都十分频繁。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易枢纽。
③明初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1)物质和技术交流方面
①中国传入外国
②外国传入中国
a.西汉一度征服中亚的大宛国,获得了当地出产的良种“汗血马”,同时引进了优良的饲草苜蓿,以及葡萄等水果。
b.西瓜和中国古代文献中带有“胡”字的物种,如胡桃、胡瓜、胡葱、胡椒、胡萝卜等,原产自西亚、中亚、南亚等地,它们基本都是通过西域传入的。
c.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d.棉花从陆、海两个渠道逐渐传入中国,在宋元时期发展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e.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外来商品,早期多从陆路输入,自宋代起基本来自海路。
(2)文化方面
①宗教:佛教在汉朝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此后逐渐中国化,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丝绸之路沿线保存下来的著名佛教石窟,融汇东西艺术风格,是人类文化史上的瑰宝。继佛教之后,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
②艺术: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
③中医药: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1.下列示意图描述的是( )
A.陆路丝绸之路 B.佛教传播路线
C.海上丝绸之路 D.哥伦布航海路线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陆上丝绸之路是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即到欧洲的陆上通道,因此材料内容体现的是陆上丝绸之路,故选A项。
2.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 )
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 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
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 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大宛等国都属于中亚,其渴望与汉通使往来,说明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在于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故选D项。“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说明了张骞所获得信息的重要性,但并不意味着直接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和建立西汉与西方的联系,A、B两项错误;汉宣帝时,设置了西域都护府,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C项错误。
3.《后汉书·西域传》载:“其(大秦)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东汉)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大秦(古罗马)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越南海路)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这是中西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对上述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海上丝绸之路从此开辟 B.大秦遣使旨在传播基督教
C.西亚成为陆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 D.罗马共和国和东汉并峙东西
【答案】C
【解析】西汉时,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不是“开辟”于东汉,故A项错误;记载中未涉及“基督教”,故B项错误;班超在经营西域的过程中,派属下甘英来到西亚的安息,但未能到达罗马帝国,而“大秦(古罗马)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越南海路)”来,其原因是“其(大秦)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这印证了西亚在陆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故C项正确;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公元166年的“大秦”已不是共和国,故D项错误。
4.纵观古代丝绸之路,统一时代(汉唐元)主要通过河西走廊通往西方;分裂时期(南北朝和宋夏时代),被迫改道与西方联系。由此可知( )
A.河西走廊是通西域的必经之路 B.中西交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河西走廊地区的政局变动频繁 D.丝绸之路中国段的交通发达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古代的陆上丝绸之路因为不同时期政治形势的影响,其路线有所变更;但是,从汉朝张骞通西域以来中原王朝与丝路西方的国家间的交流没有完全中断过,由此可知中西交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分裂时期(南北朝和宋夏时代),被迫改道与西方联系”可知,河西走廊不是通西域的必经之路,故排除A项;材料中只反映了南北朝和宋夏时代河西走廊动乱,不能得出河西走廊地区的政局变动频繁,故排除C项;材料主要反映由于受政局的影响,古代丝绸之路的路线有所变更,D项没有体现材料主旨,排除。
5.唐朝开辟了丝绸之路中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到欧洲的西段后,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人们不再仅仅是商人和士兵,为寻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人们也逐渐出现在这一时期。由此可知( )
A.唐朝的繁荣强盛吸引了大量外国人来华
B.丝绸之路西段开通推动了中外交流发展
C.开明兼容的政策是外国人来华主要原因
D.唐代对外交流为世界文明做了重要贡献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人们不再仅仅是商人和士兵,为寻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人们也逐渐出现在这一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西段开通后,中西往来之人越来越多,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并未反映唐朝的繁荣对外国人来华的吸引作用,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外国人来华的主要原因是其自身需求,排除C项;材料叙述了丝绸之路西段开通后的状况,未描述唐朝的对外交流对世界文明作出的贡献,排除D项。
6.丝绸之路兴起于秦汉,此后一度衰落;隋唐时期再度兴盛起来;两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萎缩,但海上丝绸之路却呈现繁荣景象;直到元朝,陆上丝路再度兴起;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日益衰落。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A.明清时期丝绸之路完全消亡 B.丝绸之路兴衰与统治政策无关
C.政治统一有利于丝路的畅通 D.少数民族政权不重视丝路贸易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丝路畅通的秦汉、隋唐、元朝都是政治统一的王朝,所以政治统一有利于丝路的畅通,故选C项。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日益衰落,但并未完全消亡,排除A项;宋代重视海上贸易,海上丝绸之路呈现繁荣状态,明清时期实行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丝路日益衰落,这说明丝绸之路的兴衰与统治政策有关,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元朝蒙古人统治时期陆上丝路再度兴起,所以不能说明少数民族政权不重视丝路贸易,排除D项。
7.下图为1979年甘肃省出土的东汉时期古希腊文铅饼(外国货币),由此我们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A.这是张骞出使西域时使用的外币 B.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外贸易通畅
C.这是东汉按西方铸币技术所仿制 D.东汉时甘肃是我国对外贸易枢纽
【答案】B
【解析】西汉丝绸之路开通,东汉时期,古希腊文铅饼(外国货币)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国,故选B项。张骞出使西域是在西汉,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古希腊文铅饼(外国货币)传到中国,并非东汉仿制西方货币,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甘肃是我国对外贸易枢纽,排除D项。
8.下列是创作于7世纪的“武则天泛龙舟”与“唐高宗猎豹”的线描图,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大使厅北墙壁上。据此推知( )
A.古代中国政府重视海外贸易发展 B.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利于文化交流
C.艺术创作受宗教政治因素的影响 D.唐朝君主积极开拓海陆丝绸之路
【答案】B
【解析】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城位于丝绸之路上,7世纪该地区的墙壁上出现描绘中国现象的画作,体现当时丝路沿线的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海外贸易,故A项错误;“大使厅”壁画中没有关于宗教因素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是丝路沿线国家之间的交流,而不是唐朝君主积极开拓海陆丝绸之路,故D项错误。
9.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等物品,造纸、印刷等技术传入了西方;引进了葡萄、苜蓿、芝麻、黄瓜等新植物品种,玻璃及糖等制造技术。上述传播( )
A.构成了丝绸之路主要物质内涵 B.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与发展
C.改善了沿线各民族的生活水平 D.推动了中外农业技术的发展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国的丝绸、瓷器等物品,造纸、印刷等技术传入了西方;引进了葡萄、苜蓿、芝麻、黄瓜等新植物品种,玻璃及糖等制造技术”说明丝绸之路促进东西物质文化的交流,这一过程会改善沿线各民族的生活水平,故C项正确。交流内容中既有物质,也有技术,故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是在明朝中后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不仅涉及农业,还涉及手工业,故D项错误。
10.19世纪末德国学者李希霍芬首次将中国西域至希腊、罗马的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现在也有学者根据研究试图将这条交通路线称为“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佛教之路”等。这些从根本上说明在古代丝绸之路上( )
A.交通十分发达 B.商业贸易繁荣
C.各种文明相互交流 D.中国丝绸出口地位不断下降
【答案】C
【解析】这些命名体现了中西在经济贸易、宗教文化方面的交流,从根本上说明了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各种文明相互交流,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交通的发达,故A项错误;商业贸易繁荣,过于片面,没有包含“佛教之路”,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丝绸出口地位不断下降,故D项错误。
项目
外传方式
养蚕和缫丝技术
随着丝绸的不断向西出口,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
漆器及其制造技术
铁器及冶铁技术
很早经由中亚向西传播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
瓷器
从8世纪起,陶瓷特别是瓷器成为中国大宗出口商品,主要沿海路外销到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等地,使当地人在审美等方面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9课 古代的商路、 贸易与文化交流学案设计,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名词解释,问题引领,深入探究,知识框架,直通高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9课 古代的商路、 贸易与文化交流导学案,共1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丝绸之路,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9课 古代的商路、 贸易与文化交流学案,文件包含第四单元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学案教师版docx、第四单元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学案学生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