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16* 最苦与最乐示范课课件ppt
展开了解作者作品,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观点。
掌握一种略读议论文的方法:对于关系型标题的议论文,应抓住对标题所涉论题及其关系发表看法的议论句,把握作者的观点及严谨的思路。
体会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
学习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
学习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作技巧。
搜集有关“责任”的名言,培养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思想家、学者,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从师于康有为,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宣传家。1898 年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他一生著述颇丰,著有《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著作大多收入《饮冰室合集》。其散文议论纵横,气势磅礴,感情充沛。
梁启超认为责任是公德的一部分,人人尽自己的责任,才能造就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新秩序的文明社会。1918 年10 月,梁启超开始在报纸上发表一系列专栏讲辞,《时事新报》和《大公报》都有刊载,其中《最苦与最乐》刊载于《时事新报》1919 年1月8 日的“星期讲坛”上,意在使民众明白人生的乐莫不在于责任的完成,而人生之苦莫不在于责任的肩负,归根结底,人只有完成自己的责任,才能最终得到生活的趣味。
议论文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作者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议论文的整体结构大体可分为三部分: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做)。论题是有待证明的命题。
孔 孟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的思想,都讲求“仁者爱人”,但是二者却有着较大的区别。孔子的敦厚中蕴藏着凛凛正气。而孟子更偏向愤世嫉俗。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但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而孟子则在“仁”的基础上将其形象化为“不忍之心”,并建立“性善论”来对其进行论述,进而提出“仁政”的概念。
1. 揽( ):拉到自己这方面或自己身上来。2. 失( )意:不得志;不如意。3. 达观( ):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4. 契( )约:证明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5. 监督( ):察看并督促。6. 排解( ):排遣。7. 循( )环:事物周而复始地运动或变化。
8. 如释( )重负:像放下重担子一样,形容解除精神压力后心情轻松愉快。9. 海阔( )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形容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10. 悲天悯( )人:对社会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 )解放( )押解( )解数
( )佛祖( )仿佛
( )摔倒( )倒退
既( )既然即( )即使
赔( )赔礼陪( )陪伴
作者是如何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的?
作者论述“责任”这一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述观点?试简要分析。
作者又是如何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的?
对于关系型标题的议论文,抓住对标题所涉论题及其关系发表看法的议论句,跳过某些细节,有选择性地进行阅 读,就可把握作者的观点及文章严谨的思路。例如本文抓住第①段中的“我说人生最苦的事……未来的责任”,第④段中的 “翻过来看……人生第一件乐事”,第⑥段中的“到了长成……永远不能解除了”三处议论句,很快就可以理清本文的观点和论证思路
第一部分(①—③):论述责任未尽才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的观点。
第二部分(④):承接上文“最苦”的论题,提出“最乐”的论题,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⑤⑥):对想要逃避责任的思想提出反驳,论述人应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本文作者从最苦和最乐两个方面来谈人生的责任,告诫人们人生在世,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1.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 (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2. 引用孟子和曾子的话有何作用?
本题运用道理论证作用分析法。引用孟子和曾子的话告诉大家,那些圣贤、豪杰是极有责任感的人,正因为他们喜欢把什么都揽在身上,所以会终身都背负重担,但他们却能以此为乐,从而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和权威性。
3.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为什么?
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谈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
[重点] 作者是怎样将道理说得清晰透彻,令读者易于接受的?
课文前半部分论证“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时,主要运用了摆事实的论证方法。首先列举了对于个人的责任:“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以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启迪读者认识什么是“未尽责任”,进而论述“未尽责任”将会有怎样的痛苦。
然后由对于个人说到了“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有着应负的责任,接着说这些责任未尽到而产生的种种痛苦的状态。作者这样多方面、多角度摆事实来论证观点,把道理阐述得非常清楚明白。课文的后半部分论证“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时,主要运用了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一方面,作者引用古语、俗语和孔子、孟子、曾子的话充当道理论据,来论证什么是“最乐”;另一方面作者言辞恳切地讲道理,向读者分析观点的正确性,如“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这样先举例子,再引用名言,接着讲述大道理,使论述层层深入,观点也更加鲜明深刻。
1.设问开头,吸引读者注意,引发读者思考。本文开头在提出了“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这一问题之后,一连用了四个问句,连续提问,连续否定,句式简洁,语气干脆,且排比句式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气势,起到了吸引读者注意和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
2.论证严谨,思路清晰。文章开篇先提出问题“人生什么事最苦呢”,然后用了一连串设问句,先问后答,逐一否定,从而指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背负着未来的责任;然后进一步论证尽责任最快乐;最后得出结论,论述人应当勇于承担责任,而不应当逃避责任。纵观全文,作者始终围绕“责任”二字来谈,从“未尽责任”和“尽责任”这两个方面写起,阐明人生最苦与最乐之事。这两个方面互相支持,使文章论证有力,结构严谨,思路清晰。
原文:君子有终身之忧。——孟子译文:君子有终身的忧虑。原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译文: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原文:任重而道远。——曾子译文:任务繁重,道路遥远。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6* 最苦与最乐课文内容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6* 最苦与最乐课文内容课件ppt,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第1课时,预习反馈,如释重负,海阔天空,悲天悯人,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心安理得,仁人志士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6* 最苦与最乐课文配套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6* 最苦与最乐课文配套ppt课件,共1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负责任,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整体感知,担责任,合作探究,心灵收获,实话实说,拓展升华,拓展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6* 最苦与最乐图文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6* 最苦与最乐图文ppt课件,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最苦与最乐,三要素,划分层次概括内容,提出论点,3举例论证,观点人生最乐的事,引用论证,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关于“责任”的名句,拓展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