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回归课本)2022年中考语文教材基础知识专项训练
专题06:文言文阅读(一)-【回归课本】2022年中考语文教材基础知识专项训练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6:文言文阅读(一)-【回归课本】2022年中考语文教材基础知识专项训练,文件包含专题06文言文阅读一-回归课本2022年中考语文教材基础知识专项训练解析版docx、专题06文言文阅读一-回归课本2022年中考语文教材基础知识专项训练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3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言文阅读(一)
(七年级)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诸葛亮)
【乙】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家贫,以荻①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加冠,嶷然有声②。一日,修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③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赜④,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遂以文章名冠天下。
修母尝谓之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⑤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有死也,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日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之终身。
(《宋史·欧阳修传》
【注释】①荻:植物名,形状像芦苇。②嶷(yí)然有声:很高的声望。③簏(lù):竹编的盛物器具。④赜(zé):精微,深奥。⑤治:研究。⑥服:服从。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________ (2)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________
(3)幼敏悟过人________________ (4)读书辄成诵________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险躁则不能治性。
②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3.诸葛亮认为“才须学也”,请结合两文谈谈如何做才能学有所成。
【答案】1. 增长 放纵 聪明 就
2.①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②(我)设法使他们活下来却不能够(努力让他们活下来却没有成功),那么死去的人和我都没有遗憾。
3.①须有“志”。明确志向,选定日标。②须能“静”。摒除杂念和干扰,保持宁静专一的状态,专心致志学习。③须能“勤”。不怕苦累,刻苦勤奋的学习。④须惜“时”。善于利用时间,能在生活中挤出时间来学习。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广:增长。
(2)句意: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淫:放纵。
(3)句意: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敏:聪明。
(4)句意:读过就能背诵下来。辄:就。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注意下列重点词语的意思:
①险躁:轻薄浮躁;治性:修养性情。
②求其生:设法使他们活下来;而不得:却不能够;恨:遗憾。
3.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从甲文“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和乙文“苦志探赜,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决心要努力追上韩愈并与他比肩齐名),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可知,学习须有“志”。明确志向,选定目标;
从甲文“静以修身……夫学须静也”和乙文欧阳修能摒弃干扰,苦心研读的状态“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赜,忘寝食”可知,学须能“静”。摒除杂念和干扰,保持宁静专一的状态,专心致志学习。
从甲文“淫慢则不能励精(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可知,学习不能懈怠,要勤奋。再从乙文“苦志探赜,忘寝食”可知,欧阳修读书之勤奋,于是可知:学须能“勤”。不怕苦累,刻苦勤奋的学习。
从甲文“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可知,不知珍惜时间就是一事无成。再结合乙文“苦志探赜,忘寝食”欧阳修利用一切时间勤读、苦读的状态可知,学须惜“时”。善于利用时间,能在生活中挤出时间来学习。
【点睛】
参考译文:
【甲】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便死了父亲,母亲郑氏决心不改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芦荻在地上练习写字。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过一遍书就能背诵下来。等到成年时,更是人品超群而享有盛誉。有一天,欧阳修在废书框中得到了唐朝韩愈的遗稿,读后心里十分欣慕。(于是)苦心孤诣地探幽索隐,废寝忘食,决心要努力追上韩愈并与他比肩齐名,最终,(欧阳修)凭着他的文章名满天下。
欧阳修母亲曾经对他说:“你父亲做官的时候,常常在夜间点着蜡烛办理官府公文,多次停下来叹息。我问他什么事情,他便说:‘是死刑案子,我想寻求保全犯人生命的可能,却没有找到。’我说:‘生路可以寻求吗?’他说:‘去寻求生路而得不到,被判死刑的人和我就都没有遗恨了。经常为死囚寻求生路,仍然还有失误造成不该死的人被处死的,然而世间的官吏却常为犯人寻找处死的理由呀。’他平日教导别人的子弟,经常用这些话,我都听熟了呀。”欧阳修听了这段话 终生照做不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
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4.选出下列加点词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静以修身(以:依靠,凭借)/未若柳絮因风起(因:趁)
B.废寝食者(废:停止)/相委而去(委:牵拉)
C.年与时驰(时:迅速逝去)/学而时习之(时:按时)
D.国人道之(道:大路)/险躁则不能治性(治:修养)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6.(甲)文的主要观点是___,(乙)文中杞人言行举止的积极意义在于___。
【答案】4.A
5.不内心恬淡就无法明确志向,不屏除杂念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6.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解析】
【分析】
4.本题考查实词解释。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B.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 (委:舍弃)
C.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时:时光)
D.国人道之: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道:讲述)
故选A。
5.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
重点词: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明,明确、坚定;致,达到。
6.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
《诫子书》一文中,诸葛亮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劝勉其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其中心观点即第一句话“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杞人忧天》讲的是一个杞国人总是害怕天塌下来,从此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的寓言故事。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也会经常杞人忧天,担心一些没有必要担心的事情。这则寓言辛辣地讽刺了那些胸无大志,患得患失的人。反其意而行之:从积极地角度分析,人要具有忧患意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处在忧患中可以使人生存(生于忧患)。据此填空分即可。
【点睛】
参考译文
甲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那个人又说:“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开导他的人说:“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集·文集》)
【乙】关羽尝为流矢所中,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然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镞①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此患乃可除。”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与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淋漓,盈于盘器,而羽割炙②饮酒,言笑自若。
(节选自《三国志》)
【注】①镞(zú):箭头。②炙(zhì):烤熟的肉。
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非宁静无以致远 远:
(2)非学无以广才 广:
(3)关羽尝为流矢所中 尝:
8.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夫君子之行 因往晓之(《杞人忧天》)
B.静以修身 以刀劈狼首(蒲松龄《狼》)
C.盈于盘器 于我如浮云(《十二章》)
D.而羽割炙饮酒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2)后创虽愈,然每至阴雨,骨常疼痛。
10.从【乙】文可以看出关羽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7.(1)远大的目标(2)增长(3)曾经
8.D
9.(1)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2)后来,伤口虽然愈合了,(但是)每到阴雨天,骨头常常疼痛。
10.关羽是一个意志刚强,胆气过人的人。
【解析】
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远:远大的目标。
(2)句意为: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 广:增长。
(3)句意为:关羽曾经被一支飞箭射中。 尝:曾经。
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结构助词,的/代词,他;
B.连词,表目的,用来/介词,用;
C.介词,在/介词,对;
D.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转折,却;
故选D。
9.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淫慢:放纵懈怠。励:振奋。险躁:轻薄浮躁。治:修养。
(2)创:伤口。虽:虽然。然:但是。
10.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关键语句来分析即可。阅读乙文,了解内容,从“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中可知,即便受伤治疗时,鲜血直流,关羽仍谈笑自若,可见关羽是一个有坚强的意志,超人的胆气,不惧疼痛的人。
【点睛】
参考译文:
【甲】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关羽曾经被一支飞箭射中,箭射穿了他的左臂。后来,伤口虽然愈合了,(但是)每到阴雨天,骨头常常疼痛。华佗说:“箭头有毒,毒已渗入到骨头里,应当切开臂膀,再一次治疗箭伤,刮掉渗入毒药的骨头,(完全)除掉毒药,这样以后,病才能根除。”关羽便伸出臂膀让华佗切开。当时,关羽恰好邀请各位将领在一起喝酒吃饭,臂膀上的鲜血淋漓,溢出盘子,而关羽却(依然)切烤肉(吃)举起酒杯(喝),谈笑自若。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①,奔入伏焉。狼自苫②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③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④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⑤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⑥,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⑦能作此谋也!
(选自蒲松龄《狼·其三》)
【注释】①行室:指农民在田中所搭的草棚。②苫:用草编的席子。③顾:但是。④盈:满。⑤豕:猪。⑥移时:过了一段时间。⑦乌:哪里,怎么。
1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屠乃奔倚其下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行》)
B.其一犬坐于前 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杞人忧天》)
C.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以吹豕之法吹之(《狼·其三》)
D.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为人谋而不忠乎(《十二章》)
1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狼/得骨止 B.其/一犬坐于前 C.狼/自苦中探爪入 D.遂/负之以归
1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
14.下面各项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寥寥几笔勾画出屠户所遇到的危急处境,扣人心弦,引出下文的“屠惧”。
B.甲文中“骨已尽”,屠户仍没甩掉两只狼,处境更加危急,引出下文的“屠大窘”。
C.屠户发现“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于是趁机“暴起”,结果了狼的性命。
D.甲、乙两文形象地揭露狼的贪婪本质,凶狠狡诈的特性,表现了对狼不能抱有幻想,不能怯懦退缩,只能勇敢机智地把它们杀死的主题思想。
15.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屠户的机智,请结合两篇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1.C
12.B
13.(1)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2)(于是)屠夫急忙捉住狼爪,不让它离开,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
14.C
15.示例:甲文屠户的机智主要体现在:发现狼紧随,先用骨头稳住狼,采用“缓兵之计”为自己赢得时间;看到野外有柴草堆,便迅速占据有利地形,拿起刀准备战斗;当狼其一装睡、其一借故离开时迅速抓住有利时机,先后杀了两只狼。乙文中的屠户,躲在草棚里看到狼把爪子伸进来,就迅速死死抓住狼爪,急中生智,用小刀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运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把狼吹得浑身膨胀,巧妙地杀了狼。
【解析】
1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于是\才;
B.其中\代词,它;
C.用\用;
D.被\给;
故选C。
12.B.“其一犬坐于前”意思是: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其一”指其中一只狼,是主语,其后应断开。故断句为:其一/犬坐于前。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这里是能有几何的意思;耳:语气助词,罢了;
(2)去:离开;顾:但是;死之:杀死它。
14.C.根据【甲】文第四段“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可知,屠户是杀死了两只狼以后才明白“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故选C。
15.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甲文中的屠户是机智的。“投以骨”,写屠户发现有狼跟随,他用“投以骨”的方法来缓解当前的紧张局面;“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写屠户看到田野里有麦场,麦场里有“积薪”,于是就靠在上面,放下担子,拿起刀,占据有利地形,准备战斗;“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写屠户行动果断,发现有利时机,马上杀掉了第一只狼;“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写屠户考虑周全,想到还有另外一只狼,趁机杀掉。
乙文中的屠户也是机智的。“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写屠夫随机应变,发挥自己的特长,化不利为有利,用“吹豕之法”杀死了狼。
【点睛】
参考译文:
【甲】
一个屠户傍晚回来,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屠户半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屠户再次扔骨头,较晚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之前获得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眼瞪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他刚刚想离开上路,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后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乙】
有一个屠夫,傍晚走在路上,被狼紧紧地追赶着。路旁有个农民留下的临时住房,他就跑进去埋伏在里面。凶恶的狼从苫房的草帘中伸进一只爪子,于是屠夫急忙捉住狼爪,不让它离开。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只有一把不满一寸长的小刀,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屠夫)用力吹了一阵儿,觉得狼不怎么动了,才用绳子把狼腿捆起来。出去一看,只见狼浑身膨胀,就像一头牛。四条腿直挺挺地不能弯曲,张着嘴也无法闭上。屠夫就把它背回去了。
(如果)不是屠夫,谁有这个办法呢?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一屠晩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雏将出。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未几,一鹳横空而来,“咯咯”作声,二鹊亦尾其后。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鹳又“咯咯”作声,似允所请。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盖二鹊招鹳援友也。
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②驰担持刀
③悲鸣不已 ④遂俯冲鹊巢
17.翻译句子。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②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
18.甲文中的狼有什么特点?乙文中的鹊又是怎样的?请结合甲乙两文来具体说明。
【答案】16.①从通道 ②解除,卸下 ③停止 ④向下俯冲
17.①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很悠闲。②喜鹊们欢呼飞舞了起来,像在庆祝并且向鹳致谢。
18.从屠户投骨喂狼,狼却得寸进尺,紧跟不止,甚至假寐迷惑屠户,可以看出狼有奸诈、凶狠、狡猾、贪婪的特点。从一只喜鹊在巢上来回地飞,不停地发出悲伤的鸣叫。很快,成群的喜鹊都渐渐闻声赶来,聚集在树上可以看出鹊有团结、友爱,讲情义的特点。(也可结合原句回答)
【解析】
1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为:打算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夫的后面。隧:名词作状语,从通道。
②句意为:放下担子,拿出了屠刀。弛:解除,卸下。
③句意为:不停的悲哀鸣叫。已,停止。
④句意为:于是俯身向鹊巢冲了下来。俯,向下俯冲。
17.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重点词:久之,时间长了;瞑,闭上眼睛;意,这里指神情、态度;暇,从容、悠闲。
②重点词:喧,欢呼;若,好像;且,并且;谢,致谢。
18.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结合甲文中“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可以看出狼凶狠、贪婪的特点;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可以看出狼有奸诈、狡猾的特点。
从乙文中的“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可以看出鹊有团结、友爱、讲情义的特点。
从“未几,一鹳横空而来,‘咯咯’作声,二鹊亦尾其后”,可知鹊还有聪明智慧的特点,懂得借助别人的力量消灭敌人。
【点睛】
参考译文:
甲:一个屠户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途中有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屠户再次扔骨头,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了下来而先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过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而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齐追赶屠户。
屠户十分害怕,担心前后遭受狼的夹击。他看见田野里有一个大麦场,麦场的主人在麦场里堆积柴草,覆盖成小山一样。于是屠户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刀。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前面。时间长了,(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十分悠闲。屠户突然跳起,用刀劈砍狼的脑袋,又砍了几刀杀死了这只狼。屠户正想离开,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打洞,打算将要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面。身体已经进入了大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杀死了这只狼。他才知道前面的狼是假装睡觉,大概是用这种方法来诱骗敌人。
狼真狡猾啊,但一会儿两只都被杀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乙:某人的花园里有一棵古树,喜鹊在上面筑巢,母鹊孵出来的小鹊都已快长成幼鸟了。一天,一只喜鹊在巢上来回地飞,不停地发出悲伤的鸣叫。很快,成群的喜鹊都渐渐闻声赶来,聚集在树上。忽然有两只喜鹊在树上对叫,好似在对话一样,然后便扬长而去。过了一会儿,一只鹳从空中飞来,发出“咯咯”的声音,两只喜鹊也跟在它后面。其他喜鹊们见了便喧叫起来,好像有什么事要说。鹳又发出“咯咯”的叫声,似乎在答应喜鹊的请求。鹳在古树上盘旋了三圈,于是俯身向鹊巢冲了下来,叼出一条赤练蛇并吞了下去。喜鹊们欢呼飞舞了起来,像在庆祝,并且向鹳致谢。原来两只喜鹊是去找鹳来救朋友的啊!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①,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②。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③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厅事:住所的堂屋。②俟:等待。③啮:咬。
1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____________ ②屠自后断其股____________
③与家犬杂畜____________ ④目似瞑,意暇甚____________
20.选出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 )
A.狼不敢前 犬又如前
B.其一犬坐于前 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
C.乃悟前狼假寐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目似瞑,意暇甚
21.翻译句子。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22.【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征?作者对狼分别持怎样的态度?
【答案】19. ①从通道(通道,这里用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②大腿 ③养 ④闭上眼睛
20.C
21.①禽兽的欺诈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类)增加笑料罢了。②(两只狼)渐渐长大了,还是很驯服,主人竟然忘了他们是狼。
22.阴险、狡猾、奸诈。
甲文主要讥讽嘲笑狼的狡猾; 乙文主要揭露狼子野心、秉性不改。
【解析】
1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的句意是:意图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隧:名词做状语,从通道。
(2)“屠自后断其股”的句意是: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股:大腿。
(3)“与家犬杂畜”的句意是:将它们和自家的狗混养在一起。畜:养,喂养。
(4)“目似瞑,意暇甚”的句意是: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瞑:闭上眼睛。
20.考查对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的理解。
A.前:上前/之前,先前;
B.犬:像狗一样/狗;
C.乃:才/才;
D.意:意志/神情;
故选C。
2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止(只)、耳(罢了)”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稍(稍微)、颇驯(很驯服)、为(是)”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2.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描写对象特点及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分析作答。从甲文“狼亦黠矣”和乙文“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可以看出,狼是阴险、狡猾、奸诈的。从甲文“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可知,甲文主要讥讽嘲笑狼的狡猾;乙文叙写两只狼崽小的时候,能和狗平安相处,但稍长大些,便在主人睡觉的时候,伺机咬其喉咙。从中可以看出,乙文主要揭露狼子野心、秉性不改。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点睛】
参考译文:
【甲】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起身,用刀劈砍狼的头,又劈砍几刀杀死了狼。屠户正想要走,转身看柴草堆后面,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意图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入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杀死了这只狼。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
狼也是狡猾的动物,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乙】有个富人偶然得到两只狼崽,将它们和自家的狗混养在一起,早些时候,倒也和狗平安相处。(两只小狼)稍稍长大些,但还是比较驯服的,渐渐地(富人)竟然忘记它们是狼。有一天,富人在客厅里休息,睡着后忽然听到许多狗“汪汪”地发出咆哮的吼叫声,他惊醒一看,周围一个人也没有。于是依旧准备睡觉,但是,狗又像刚才一样叫。他想不对劲,便假装睡着来看怎么回事,才发现原来那两只狼想等他睡去没防备时去咬他喉咙,忠心的狗发现了狼的企图,便阻止狼,不让他靠近主人。富人知道后立即把狼杀掉,并把他们的皮扒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各题。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②大姓文不识③,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④。
(选自《凿壁借光》)
【注】①逮:及,到达。②邑人:同乡。③文不识:一个人的名字。④大学:大学问家。
2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不亦说乎_____________
(2)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__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5.语段(甲)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能不能调换顺序?为什么?
26.读了语段(甲)(乙)后,关于学习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答案】23. 同“悦”,愉快 疑惑
24.人家不了解我,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25.不能。“学”是“思”的先决条件,先“学”后“思”才符合认知规律。
26.①语段(甲)告诉我们学习要时常温习,要与思考相结合,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
②语段(乙)告诉我们只要刻苦学习,就能学有所成,而能否学有所成与学习环境无关。
【解析】
【分析】
2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学了知识之后时常去温习,不是很愉快吗?说:同“悦”,愉快。
(2)句意为: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适从。殆:疑惑。
2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此句中重点的词有:知,了解;愠,恼怒;君子,有才德的人。
2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首先明确态度:不能。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原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是: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适从。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而在此关系中,孔子先强调的是“学而不思则罔”,即在学习的过程中,光学习不思考是不对的,这就说明先“学”后“思”,“学”是“思”的先决条件,这才符合生活实际和人们的逻辑思维习惯,在学习的基础上去思考,思考之后还要学习,这样学和思相辅相成,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26.考查谈启示的能力。回答时一要结合文章内容,二要联系实际。
甲文可结合任意一章来谈,如结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可谈: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择善而从的精神;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谈:学习应该掌握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
乙文结合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的故事,可谈我们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生活环境,也要刻苦勤奋地学习。艰辛只是一时的体验,而经历过这些艰难后所收获的知识,才是人生宝贵的财富。
【点睛】
(甲)文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之后时常去温习,不是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适从。”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乙)文参考译文:
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甲]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
列子①学射,中矣,请②于关尹子③。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 对曰:“弗④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⑤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⑥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⑦亦皆如之。”
(节选自《列子·说符篇》)
【注】①列子:即列御寇,战国时道家代表人物。②请:请教。③关尹子:即尹喜,曾任函谷关令,擅长射箭。④弗:不。⑤退:回去。⑥守而勿失:牢牢记住,不要忘掉。⑦为国与身:治理国家和修养自身。
27.解释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1)不亦说乎( ) (2)吾日三省吾身( )
(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4)退而习之( )
28.翻译下面的语句。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
29.乙文从列子这一角度来看,同甲文第⑤则说明了一个相同的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
【答案】27. 同“悦”愉快 自我检查、反省 以……为快乐
练习(学习)
28.(1)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成为老师了。
(2)你知道你射中的原因吗?
29.学习要虚心,要敢于向别人请教。
【解析】
2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不也是很快乐吗?说:同“悦”愉快;
(2)句意:我每天进行多次自我检查。省:自我检查、反省;
(3)句意:喜爱它的人不如以研究这种学问和事业为快乐的人。乐:以……为快乐;
(4)句意:回去后再去练习。习:练习。
28.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故:学过的知识;知:得到、知道;新:新的理解和体会;
(2)子:你;中:射中;乎:……吗?
29.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把握。
乙文“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意为:于是向关尹子请教(射箭)。关尹子问:“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回答说:“不知道。”关尹子说:“还不可以。”(列子)回去后再去练习,三年之后,又向关尹子请教。关尹子问:“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说:“知道了!”据此可知,列子初次向关尹子请教射箭遭拒后并未退缩和放弃,在苦练三年后再次向其请教,足见列子虚心向学,恳切发问的精神;
甲文第⑤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为:几个人一起走路,在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据此可知,孔子告诫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向别人虚心学习,善于发现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
综上,乙文从列子这一角度和甲文第⑤则共同说明了要虚心向他人学习,善于请教别人的道理。
【点睛】
参考译文
【甲】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进行多次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懂的某种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研究这种学问和事业为快乐的人。”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在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乙】列子学射箭,射中了(靶心),于是向关尹子请教(射箭)。关尹子问:“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回答说:“不知道。”关尹子说:“还不可以。”(列子)回去后再去练习,三年之后,又向关尹子请教。关尹子问:“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说:“知道了!”关尹子说:“可以了,(你)要牢记这个道理,不要轻易地丢弃。不仅学习射箭是这样,治理国家和修身做人也都应是这样。”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
【乙】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①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年事蹉跎②,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李生论善学》)
【注释】①志:记。②蹉跎:光阴消逝。
3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亦说乎 说:同“悦”,愉快。
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书信。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喜爱,爱好。
D.王生益愠 愠:生气,恼怒。
31.下列句中点的“而”与例句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A.人不知而不愠 B.学而时习之 C.择善而从之 D.曲肱而枕之
3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而/不思则罔 B.可以为师/矣 C.盖/学贵善思 D.请铭之坐/右
3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4.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学习方法。那么孔子和李生都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善学者”?(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
【答案】30.B
31.A
32.C
33.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思考当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
34.学贵善思 不耻下问,择善而从。
【解析】
30.此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B.句意: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信:诚信;故选B。
3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例句意思是“王生好学,但没有方法”,而: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A.连词,表转折;
B.连词,表承接;
C.连词,表承接;
D.连词,表承接;
故选A。
32.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
A.句意: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应停顿为:学而不思/则罔;
B.句意: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应停顿为:可以/为师矣;
D.句意:请允许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应停顿为:请/铭之坐右;
故选C。
33.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时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再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句中:博学,广泛地学习;笃志,志向坚定;切,恳切;仁,仁德。
3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学习方法。根据甲文中“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还有乙文中李生劝告王生的话“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得出:孔子、李生都认为能做到“学贵善思”“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的才是善学者。
【点睛】
参考译文:(甲)孔子说:“学了知识之后时常去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适从。”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孔子在河边上说:“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 日夜不停。”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乙)王生好学,但没有方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对此感到)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只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一无所得’,学习重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凭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火,不对李生的话做任何应答,转身就走了。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希望听到真理啊。……学习最忌讳的事,没有超过满足于自己所学的知识的,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果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这才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现在才知道你说得对。请允许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作醒目的警戒。”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十二章》(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乙】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非学无以广才 兵多将广 B.将复何及 猝不及防
C.险躁则不能治性 险象环生 D.温故而知新 无故缺勤
3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37.语段【乙】中作者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
38.孔子提倡学习要时常温习,学思结合;诸葛亮认为学习必须宁静、明志。关于学习,你又有怎样的体验?请简要述说你的观点及理由。
【答案】35.B
36.(1)选取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2)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37.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并勉励他刻苦学习,珍惜时间,表达了作者对后代要志存高远的厚望。(合理即可)
38.我认为学习不仅要宁静专一,还得有目标,也要注重学与思结合。因为“静”能让我们学习更专注,目标让我们更有方向,学与思相结合能让学习更高效。(答出观点理由合理即可)
【解析】
3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增长、增加/多;
B.来得及/来得及;
C.轻薄/险恶;
D.旧的知识、原来的知识/原因;
故选B。
36.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择:选择。善:好。从:跟从(学习)。改:改正。
(2)重点词语:年:年纪。与:跟随。驰:疾行,指飞速逝去。意:意志。日:时间。去:消逝,逝去。
3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诫子书”中的“诫”是“警告,劝人警惕”的意思,可知目的是劝勉儿子。根据主旨句“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和“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年与时驰……将复何及”等可知,劝勉的内容是:儿子加强修养、勤学立志、珍惜时间。
38.本题考查理解和看法。根据题干“孔子提倡学习要时常温习,学思结合;诸葛亮认为学习必须宁静、明志”提示,从中选取一点阐述观点和理由即可。
示例:我认为学习要学思结合。光学习不思考,即如果单纯通过博学和审问获得感性知识,而不是经过思维加以分析整理、引申归纳,提高到理性水平,则所学虽博,所问虽多,也必然是茫然若失,不会有心得和收获;反之,光思考不学习,则所思虽勤,结果仍会疑难重重,问题得不到解决,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有所收获和成就。
【点睛】
参考译文
【甲】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乙】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诫子书》
【丙】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狼》
39.下列与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不亦说乎 说:同“悦”,愉快 B.非学无以广才 广:增长
C.学而不思则罔 罔:迷惑 D.顾野有麦场 顾:回头看
40.选出加点“之”字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B.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C.学而时习之 D.夫君子之行
41.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A.(人)没有淡泊的内心就没有明天的志向;没有宁静的心境就不能达到远方。
B.不能淡泊自守就不能明白自己的内心,不宁静专注就达不了远大的目标。
C.(人)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有办法明确志向;不宁静专一,就没有办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D.不恬淡寡欲就没有明白志气;不宁静专一就不能到达远方。
42.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论语〉十二章》是从《论语》中节选的十二条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B.乙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信,重点阐释了学习、才干、立志这三者的关系,从正面论述,强调“淫慢”“励精”的影响。
C.乙、丙两文说理透辟,但手法各异。乙文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阐释,让说理走向深刻;丙文寓理于事,富有说服力。
D.丙文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
【答案】39.D
40.D
41.C
42.B
【解析】
3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D.顾野有麦场:他看见田野里有一个大麦场。顾:看,视;
故选D。
40.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A.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代词,代指胳膊);
B.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代词,代指狼);
C.学而时习之(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
D夫君子之行(结构助词“的”);
故选D。
41.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重点词:无以,无法、没有办法、或“没有用来……的办法;明,明确;志,志向;致远,达到远大的目标;致,达到。
正确翻译为:(人)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有办法明确志向;不宁静专一,就没有办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A.“明天的志向”和“达到远方”翻译错误,应当是“明确的志向”和达到远大的志向;
B.“明白自己的内心”翻译有误,应当是“明确自己的志向”;
D.“明白志气”和“到达远方”翻译有误,应当是“明确志向”和“达到远大目标”;
故选C。
4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B.乙文“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重点阐释了静心与学习、才干、立志这三者的紧密关系,而“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又从反面论述“淫慢”和“险躁”给学习带来的危害。所以“重点阐释了学习、才干、立志这三者的关系,从正面论述”理解有误;
故选B。
【点睛】
参考译文: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使精神受到损害。”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诫子书》节选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狼》节选
屠户十分害怕,担心前后遭受狼的夹击。他看见田野里有一个大麦场,麦场的主人在麦场里堆积柴草,覆盖成小山一样。于是屠户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刀。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前面。时间长了,(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十分悠闲。屠户突然跳起,用刀劈砍狼的脑袋,又砍了几刀杀死了这只狼。屠户正想离开,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打算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面。身体已经进入了大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也杀死了这只狼。他才知道前面的狼是假装睡觉,大概是用这种方法来诱骗敌人。
狼真狡猾啊,但一会儿两只都被杀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
子欲居九夷①。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选自《论语·子罕》
【注】①九夷: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
4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仙则名 名:名气
B.惟吾德馨 馨:香气
C.谈笑有鸿儒 鸿儒:博学的人
D.无案牍之劳形 劳:劳累
44.下列句子中,加点“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无丝竹之乱耳
A.孔子云:何陋之有?
B.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C.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5.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属于骈体文,通篇采用骈句,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
B.【甲】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甲】【乙】两段文字都表达了安贫乐道的情怀。
D.【甲】文结尾引用【乙】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暗含着以“君子”自居的深意。
4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答案】43.C
44.D
45.A
46.苔痕蔓延(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解析】
4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句意为:有仙人(居住)就能出名。名:出名,有名。名词用作动词.
B句意为: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C句意为: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鸿儒:博学的人。
D句意为: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劳: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故选C。
4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例句中的“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A.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B.之:代词,代指河中失石;
C.之:助词,的;
D.之: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故选D。
45.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A.《陋室铭》属于骈体文,采用骈散结合的句式,所以“通篇采用骈句”的表述不正确;
故选A。
46.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
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绿。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绿。
【点睛】
参考译文:
甲: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出名。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神异了。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无功名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浏览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是君子住在这里)有什么简陋的呢?
乙:孔子想到边远地区去居庄。有人说:“那地方非常简陋,怎么能居住呢?”孔子说:“有君子住在那儿,怎么会简陋呢?”
47.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问题。
(甲)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金石录后序(节选)
李清照
后屏居①乡里十年,仰取俯拾②,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注]①屏[bǐng]居:退职闲居,指赵明诚去官后携李清照回到青州故里。②仰取俯拾:仰头取,低头拾,是说生活俭约。③铅椠(qiǎn):书写工具,这里指校勘、刻写。④率:标准。
(1)[甲]文中的“鸿儒”指 _____
(2)[甲][乙]两文的主人公都有高雅的爱好,即[甲]文中的“_____,_____”,[乙]文中则指“_____”。
(3)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线词。
①竭其俸入 _____
②反不得饮而起 _____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夜尽一烛为率
(5)对[乙]文中作者和丈夫“甘心老是乡”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们在这里生活可基本做到衣食有余。
B.他们对古籍典故的记忆比拼充满乐趣。
C.他们都沉醉于勘校、整理古书和文物。
D.他们收藏书画的成就远超其他收书家。
(6)[甲][乙]两文对我们该如何面对简陋的环境或艰苦的条件都有所启发,请你结合两文的内容,用一个恰当的复句具体阐释自己的理解。
【答案】(1)博学的人。
(2) 调素琴 阅金经 以事铅椠
(3) 竭尽。 得到。
(4)每晚以烧完一枝蜡烛为准。
(5)D
(6)即便我们身处逆境,也要保持自己的品行与志趣。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根据句意,推知词义。
句意:谈笑的是一些博学的人。鸿儒,博学的人。
(2)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根据[甲]文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可知,作者平素所做就是自己喜欢的阅读佛经,弹奏古琴,可见作者的情趣高雅,不被俗物所累。
根据[乙]文句子“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又接连做了莱州和淄州的知州,把他的全部俸禄拿出来,从事书籍的校勘、刻写。每得一本书,我们就一起校勘,整理成类,题上书名)”可知,李清照与丈夫平时喜欢做的就是书籍的校勘、刻写。可知作者也是情趣高雅。与刘禹锡的兴趣相同。
(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翻译。要根据句意,推知词义。
①句意:把他的全部俸禄拿出来。竭,竭尽。
②句意:反而饮不到一口。得,得到。
(4)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及句式的理解。
重点词:夜,每晚。率,准则。
(5)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D.根据文句“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虽然生活不是很富裕,但理想从没有被忘记。)”可知,他们沉醉其中的原因是能坚持自己的志趣,不在意结果及别人的看法。
故选D。
(6)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甲文通过描写陋室环境、陋室主人的交往,表达了即便身处陋室,只要品德高尚就感觉不到陋室的简陋的观点,强调了品德的重要性。乙文作者回忆了自己与丈夫深处逆境仍坚持自己的志趣并乐在其中的事。可用如下复句表达自己的感悟:即便我们身处逆境,也要保持自己的品行与志趣。
【点睛】
[甲]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颜色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乙]后来回青州故乡闲居了十年。夫妇勤俭持家,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明诚复官后,又接连做了莱州和淄州的知州,把他的全部俸禄拿出来,从事书籍的校勘、刻写。每得一本书,我们就一起校勘,整理成类,题上书名。得到书画和彝、鼎古玩,也摩挲把玩或摊开来欣赏,指出存在的不足。每次等到蜡烛烧完才去睡觉。因此所收藏的古籍,在精致和完整上超过许多收藏家。我天性博闻强记,每次吃完饭,和明诚坐在归来堂上烹茶,指着堆积的书史,说某一典故出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二人以猜中与否来定胜负,然后以胜负作为饮茶的先后。猜中了的便举杯大笑,常常把茶不小心倒在胸前衣襟上,反而饮不到一口。真愿意这样过一辈子!虽然生活不是很富裕,但理想从没有被忘记。
请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48.读准字音,是学好古诗文的第一步。请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标注读音。
(1)自缘身在最高层 (2)可以调素琴
49.一词多义是汉语中的常见现象。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有仙则名 莫名其妙 B.有龙则灵 心灵手巧
C.谈笑有鸿儒 鸿篇巨制 D.无案牍之劳形 喜形于色
50.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翻译:______________
(2)孔子云:何陋之有?
翻译:孔子说,_______________
51.比较阅读是学习古诗文的好方法。请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选文
登飞来峰
陋室铭
写作手法
寓情于景
①
内容分析
②
本文由实到虚,从具体到抽象,借写“陋室不陋”来阐明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答案】48.(1)yuán (2)tiáo
49.C
50. 这是简陋的屋含,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有什么简陋的呢?
51.①托物言志
②这首诗借写诗人身在高处纵情远眺的体会,表现了诗人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
【解析】
48.考查汉字字音的识记。根据平时的积累和词语的意思识记。缘:因为。读作:yuán。调:多音字。表示调弄,这里指弹(琴)。读作:tiáo。
49.考查一词多义。
A.出名,著名/说出;
B.名词作动词,显得有灵气/灵敏;
C.同“洪”,大/同“洪”,大;
D.形体、身体/表露;
故选C。
50.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1)斯,指示代词,此,这。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惟,只。吾,我。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2)云,说。何陋之有:即“有何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51.
考查古诗文内容和主旨的理解。《陋室铭》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登飞来峰》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表现了诗人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据此分析概括即可。
【点睛】
参考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来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陆游筑书巢》)
【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
5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的含义。
(1)有仙则名 (2)无丝竹之乱耳
(3)俯仰四顾 (4)妻子不觌
53.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乃引客就观之
A.而乱书围之 B.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C.能以径寸之木 D.无丝竹之乱耳
54.翻译下列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55.用“/”线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而 风 雨 雷 雹 之 变 有 不 知 也。
56.从文中看,甲乙两文的作者都有哪些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请结合原句进行分析。
【答案】52.(1)成名、出名 (2)使……扰乱 (3)看、看见 (4)妻子和孩子
53.A
54.(1)苔痕碧绿长上台阶,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2)就自己笑着说:“这不就是我所说的书巢吗?”
55.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
56.①甲乙两文中的主人都热爱自己的居室。例如:陋室的主人自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书巢主人的朋友评价“信乎其似巢也”。
②居室的主人都情趣高雅,与朋友谈笑风生,陋室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书巢中有“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③居室虽然简陋,但因为主人的爱好高雅,所以乐在其中。例如“何陋之有”、“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三个方面答到两点即可)
【解析】
5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有仙人居住就有盛名。名: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2)句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使耳朵被扰乱。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
(3)句意:抬头低头,四周环顾。顾:看,环顾。
(4)句意:妻子儿女不相见。妻子:妻子和孩子。
5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例句:“乃引客就观之”句意: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之:代词,指代“巢”,即书窝。
A.句意: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之:代词,指代我。
B.句意:不久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之:结构助词,的
C.句意: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之:结构助词,的。
D.句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使耳朵被扰乱。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中的独立性。
故选A。
5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上:长到;绿:碧绿;入:映入;青:青葱。
(2)辄:于是,就;此:这;非:不是;吾:我;所谓:所说的;巢:书窝;邪:吗。
55.本题考查给文言语句划分朗读节奏。解答此题要理解句意。
“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意思是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气变化,也都不知道。其中“而”为句首关联词,“而”之后要作停顿,“风雨雷雹之变”为偏正短语做主语,“有不知”为谓语,在“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之间停顿,故断句为“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
56.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理解文意,结合相关内容分析。
由甲文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等内容可知,作者赞美陋室不陋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表达他对陋室生活的热爱。由乙文中“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此非吾所谓巢者邪”等内容可知,作者热爱在居室读书的生活。可见甲乙两文中的主人都钟爱自己的居室,热爱在居室自得其乐的生活;
由甲文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等内容可知,作者陋室生活高洁雅致,由乙文中“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此非吾所谓巢者邪”等内容可知,作者热爱读书,生活高雅。可见甲乙两文中的主人都热爱读书,追求高雅的人生志趣。
【点睛】
译文:
甲:
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盛名;水不在于深,有蛟龙潜藏就显示神灵。这虽然是间简陋的小屋,但我品德高尚、德行美好。苔痕布满阶石,一片翠绿;草色映入帘栊,满室葱青。往来谈笑的都是饱学多识之士,没有一个浅薄无识之人。可以弹未加彩饰的琴,可以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使耳朵被扰乱,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雄的玄亭。正如孔子说的:“有什么简陋之处呢?”
乙:
我屋子里,有的书堆在书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头,四周环顾,没有不是书的。我的饮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的。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儿女不相见,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气变化,也都不知道。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像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所说的书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客人刚开始不能够进入,已进屋中,又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这确实像书窝啊!”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各题。
【甲】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
和郭主簿·其二(节选)
陶渊明
芳菊开林耀①,青松冠岩列②。
怀此贞秀姿,卓③为霜下杰④。
衔觞⑤念幽人⑥,千载抚尔诀⑦。
【注释】①耀:光耀,增辉。②冠岩列:在山岩的高处排列成行。③卓:独立不群。④杰:出众的,超越一般的。⑤衔觞:指饮酒。⑥幽人:指古代的隐士。⑦抚尔诀:坚守你们的节操。
5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可爱者甚蕃________________ (2)濯清涟而不妖________________
(3)宜乎众矣________________ (4)怀此贞秀姿________________
5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59.对【甲】【乙】两文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甲】文“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既写莲本身的特征,又象征着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的美好品质。
B.【甲】文结尾的一问一叹情味复杂,既有追求君子人格的自傲,又有同道稀少的寂寥,还有对追名逐利世风的批判。
C.【乙】文“衔觞念幽人,千载抚尔诀”两句,赞美了隐士的高尚节操,也寄寓着诗人内在品格的追求。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象征和衬托的手法,【甲】文中的牡丹和【乙】文中的青松分别是为了衬托莲与菊。
60.对陶渊明爱菊的原因,周敦颐的分析和陶渊明的自诉有何异同?请结合【甲】【乙】两文分析。
【答案】57. 多 艳丽/妖艳 应当 坚贞/坚定/贞洁/贞节/有节操
58.(1)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2)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 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59.D
60.同——隐逸/遗世独立/高洁傲岸+诗文中对应句子分析(选自甲文或乙文皆可);
异——美丽外形/坚贞(不移)/傲霜(不畏艰难环境)+诗文中对应句子分析(必须选自乙文)。
【解析】
5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值得喜爱的非常多。蕃:多;
(2)句意为: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妖:艳丽、妖艳;
(3)句意为:当然就很多人了。宜:应当;
(4)句意为:(松菊)怀有这样坚贞的品德和秀美的身姿。贞:坚贞、坚定、贞洁、贞节、有节操。
58.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观,观看;而,却:亵玩,靠近赏玩;焉:句末语气词,可译为“啊”。
(2)重点词语: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鲜,少;闻,听说。
59.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乙】文“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的意思是:林中满地盛开的菊花,灿烂耀眼,幽香四溢;山岩之上苍翠的青松,排列成行,巍然挺立;结合“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可知,作者把“菊”和“青松”都看作高洁坚贞的事物,两者同为作者赞赏之物,没有谁衬托谁的问题,并未使用衬托的手法;“分别是为了衬托莲与菊”表述有误;
故选D。
60.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异同理解。
同:
【甲】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莲空管挺直、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凛然不可侵犯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一个“独”字表现了作者的坚贞;【乙】文“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的意思是怀想这松菊坚贞秀美的英姿,卓尔不群的风貌,真是霜下的豪杰,同样表达了对坚贞等高洁品质的追求;
异:根据【乙】文“青松冠岩列”和“秀姿”,可知,乙文还点明了“青松”恶劣的生长环境,描绘了秀美的姿态。
【点睛】
【甲】译文:
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乙】译文:
芳菊开处林增辉,岩上青松排成列。松菊坚贞秀美姿,霜中挺立真豪杰。含杯思念贤隐士,千百年来守高节。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文后各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番。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人。原名敦实,避英宗讳改焉。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①主薄②。有狱③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辩。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速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④手版⑤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注释】①分宁:地名。②主薄:官名。③狱:案件。④委:抛弃。⑤手版:即笏板,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
61.解释乙文中加点的词语。
(1)欲:____________________ (2)去:__________
62.选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自李唐来 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卖油翁》)
C.花之隐逸者也 何陋之有(《陋室铭》)
D.香远益清 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
6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两处)
造 酷 悍 吏 也 众 莫 敢 争
64.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5.(1)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甲文中的“君子”应是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回答)
(2)周敦颐描写莲的“外直”,并以此自比,乙文中他和王逵争辩后的什么做法可印证这种追求。(用原文回答)
【答案】61. 想要 离开
62.B
63.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
64.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65.(1)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或洁身自好);不慕名利;庄重正直。
(2)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或“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解析】
6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转运使王速欲深治之”句意为: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欲:想要;
(2)“将弃官去”句意为:打算辞官而去。去:离开。
6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A.介词,从/名词,自己;
B.连词,却/连词,却;
C.助词,的/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D.副词,更加/名词,好处;
故选B。
6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意为: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吏,大家没人敢和他争。“逵”人名,做主语,可停顿,“酷悍吏也”名词结构作谓语,“也”表判断。应在“也”后停顿。
64.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同:相同。予:我。何:什么。
6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根据【甲】“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知,“君子”应具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或洁身自好)、不慕名利、庄重正直”等像莲一样的品质;
(2)根据【乙】“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是在“众莫敢争”,且王逵是“酷悍吏”的情况下的奋激的动作,并说出“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的言论,可知“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或“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均可印证周敦颐“外直”,
【点睛】
参考译文
【甲】
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乙】
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人。原名敦实,因避讳英宗皇帝旧名而改为敦颐。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周敦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担任南安军司理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吏,大家没人敢和他争,周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周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的人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这样的事。”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灌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兼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记》)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话: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66.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水陆草木之花 何陋之有
B.香远益清 自以为大有所益
C.而名之不可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D.不可得而疏者耶 饭疏食,饮水
67.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选自课文《爱莲说》。作者周教顺,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阳说》通书3等。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体兼彩/而不极于色/令人宽之有惊”。
C.[甲]文“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发表议论,也可记事:[乙]文节选《梅花草堂笔记》,“笔记”主要以随笔形式写日常见闻与生活琐事。
D.[甲]文的“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与[乙]文的“复无所,故称瑞耳”分别是判断句和倒装句。
68.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作者从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
B.[乙]文作者从香气、颜色、形态意趣等方面描写了兰花。
C.[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高洁的品性。
D.[甲]文简约、淡雅,语言质朴自然;[乙]文运用衬托、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凝练传神。
6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
【答案】66.C
67.D
68.D
69.①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②(兰花的形态意趣)即使是善于绘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体会来描绘兰花的形状,不能与兰花的神韵相同。
【解析】
6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结构助词,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B.副词,更加/益处,好处;
C.表转折,但是/表转折,但是;
D.疏远/粗劣;
故选C。
67.本题考查文本理解。
D.“复无所,故称瑞耳”不是倒装句,是省略句,省略了“香气”;
故选D。
68.本题考查文本理解。
D.[甲]文运用衬托、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凝练传神;[乙]文简约、淡雅,语言质朴自然;
故选D。
69.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1)予:我;独:唯独;出:长出;染:被污染;濯:洗涤;而:却;妖:妖艳。
(2)即:即使;善:善于;以:凭借;意:体会;肖:相似。
【点睛】
甲参考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乙参考译文:
兰花的香气,不是逼近可以闻嗅品赏的;是在似有似无,忽远忽近,时断时续之间,纯粹以情韵职胜,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所以被看作吉祥的芳草。兰花,兼有各种颜色,但它的色彩素淡清纯、含蓄温润,决不是姹紫嫣红、艳丽眩目的,使人总有无穷的视觉愉悦和心灵的感受,却又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兰花的形态意趣,即使是善于绘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体会来描绘兰花的形状,不能与兰花的神韵相同。兰花恐怕就是周文王、孔夫子、屈原大夫的同类,不可以亲近,但又是“不可以一日无此君”的。
【甲】
赏牡丹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乙】
爱莲说 周敦颐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丙】
天彭牡丹谱 陆游
牡丹,在中州,洛阳为第一。在蜀,天彭为第一。天彭号小西京,以其俗好花。花时,自太守而下,往往即花盛处张饮,歌吹相属。最盛于清明、寒食时。在寒食前者,谓之火前花,其开稍久。予客成都六年,岁常得饷,然率不能绝佳。淳熙丁酉岁,成都帅①以善价私售于花户,得数百苞。驰骑取之,至成都,露犹未晞。夜宴西楼下,烛焰与花相映发,影摇酒中,繁丽动人。嗟乎!天彭之花,要不可望洛中,而其盛已如此。使异时复两京,王公将相筑园第以相夸尚,予幸得与观焉,其动荡心目,又宜何如也!
【注释】①帅:泛指官长。
70.同一文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时意义相同,有时却大不一样。下面两组词语,你认为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解释为: 。另一组则分别解释为 、 。
A.予谓菊 谓之火前花
B.宜乎众矣 又宜何如也
71.下列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花之富贵者也 B.天彭之花
C.睨之久而不去 D.其反激之力
72.请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成都帅以善价私售于花户,得数百苞。
73.小锦有两个疑问,请你帮她解答。
(1)【甲】诗题为“赏牡丹”,为何要写芍药与荷花呢?
(2)三则诗文都写到牡丹,作者的情感态度有无分别?请判断并说明理由。
【答案】70.B 应当 认为 叫作,称为
71.C
72.(1)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
(2)成都官长用好价钱私下从花户那买花,得到了几百朵花苞。
73.(1)(大意相近即可)示例:以芍药的“无格”,莲花的“少情”,衬托出牡丹之美既有格调又具情致,表达了对牡丹之美的热烈赞叹。
(2)(大意相近即可)示例:有分别。【甲】诗和【丙】文都宣扬了牡丹的美丽,表达了对牡丹之美的欣赏和赞叹。【乙】文则将牡丹视为富贵的象征,表达了对世人追逐富贵名利的鄙弃。
【解析】
7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予谓菊:我认为菊花。谓:认为。
谓之火前花:叫“火前花”。谓:叫作,称为。
B.宜乎众矣:人数当然就很多了。宜:应当。
又宜何如也:又应该怎样来形容呢。宜:应当。
可据此作答。
71.A.结构助词,的;
B.结构助词,的;
C.代词,代康肃公陈尧咨;
D.结构助词,的;
故选C。
7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1)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语气助词,的。鲜:少。闻:听说。
(2)以:用。善:好。私:私下。
73.(1)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和手法的能力。要结合具体语境,抓住关键句分析理解,简洁准确表述。甲诗一开始并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态形色,而是把牡丹置于百花园中,从侧面与“庭前芍药”“池上芙蕖”这些花中的佼佼者相比,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突出诗人对牡丹的偏爱。
(2)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理解情感。甲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名花不如牡丹之处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唯有牡丹真国色”中的“真”字加强语气。“真国色”力重干钧,掷地有声,是对牡丹的高度评价。同时引出下文的“花开时节动京城”,写出了时人对牡丹的痴狂般的观赏习俗,从侧面反映了牡丹魅力的不可阻挡。这首诗借赏牡丹,特别是使用了比喻、拟人手法,使物性的花有了人情味,由此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之情。
丙文中“牡丹,在中州,洛阳为第一。在蜀,天彭为第一”“嗟乎!天彭之花,要不可望洛中,而其盛已如此”等句直接抒发了对牡丹之美的欣赏和赞叹。
乙文中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性格进行了比较和品评:“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本来,花是不具备人格的,但在作者眼里,莲花近于菊,却不像菊那样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现实的隐者;它更不像牡丹那样妍丽妖冶,以富贵媚人。莲花出于污浊现实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冶,实为百花丛中的贤君子。最后,作者评花进而对“爱”也作出评价:“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深深地慨叹:当今之世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趋炎附势钻刺富贵之门的小人比比皆是;这莽莽红尘,能有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去根治这社会痼疾呢?这里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然后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周敦颐借“牡丹”表达了对世人追逐富贵名利的鄙弃。
可据此作答。
【点睛】
译文:
甲: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乙: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丙:牡丹,在中原地区,洛阳数第一。在蜀地,天彭为第一。天彭号称“小西京”,是因为天彭当地风俗爱好牡丹。牡丹花期的时候,从太守往下,往往都会在牡丹盛开的地方搭设帷帐饮酒赏花,帐篷车马,歌声乐声紧紧相连,清明寒食的时候最为热闹。在寒食前开的牡丹早花品种,叫“火前花”,花期稍微长一些。我客居成都六年,每年也经常会得到一些牡丹花,然而一般都不会有好品种。淳熙丁酉年(1177年),成都帅(范成大)自己私人出高价向花户买花,买了几百朵花,派人快马奔驰去天彭取花,等回到成都后,花苞上的露水还没有干。晚上在西楼下举行赏花宴会,烛光火焰与数百朵鲜花相映,影摇酒中,如此烛光幢幢,花香鬓影的场景,真是繁丽动人。唉!天彭牡丹,总体上是不及洛阳的,但其繁盛的程度就已经这样了!假使他日收复了两京(指西京洛阳,东京汴梁),王公将相们建筑园林栽种牡丹,相互夸耀推崇,我有幸能够参与观赏的话,那种荡人心旌的情景,又应该怎样来形容呢!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二)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每履之,足苦踬③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节选自《养晦堂文集﹒习惯说》,有删改)
【注释】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②浸淫:渐渐扩展。③踬:跌绊。④习之中人:习惯在人的身上一旦养成。
7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⑴陶后鲜有闻__________ ⑵牡丹之爱,宜乎众矣__________
75.把语段(一)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76.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君子”应当是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概括)
77.《习惯说》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什么深刻的道理?(用文中句子回答)并谈谈你对此句话的理解。
【答案】74. (1)少 (2)应当
75.(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
76.高洁、质朴、正直、通达、庄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77.“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这句话告诉人们:初始阶段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或:要重视初始阶段学习习惯的养成)
【解析】
74.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先理解句子大意,再结合语境解释词语,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1)句意为: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鲜,少。
(2)句意为: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很多了。宜,应当。
75.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关注特殊句式。
句中重点词意:通,空。直,挺立。蔓,名词作动词,长枝蔓。枝,名词作动词,长枝节。益,更加。
76.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题干要求,抓住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分析即可。结合“莲,花之君子者也”,可知,在作者心目中莲就是君子的象征,描写莲花,就是在赞美君子。抓住描写莲花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它的生长环境生于淤泥而不受沾染表现它的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从外形描写,表现它的正直;“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从它的清香表现它清高而美名远扬;“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从它的清高的气质表现它的端庄、洁身自好。
77.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文本内容的理解与主旨把握。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文章的主旨。通过题目“习惯说”和文章内容可知,本文是一篇发表议论的文体。借事议论,尾段“噫”提示下文发表看法。从文中“习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可知,人往往脚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适应坑洼;等到时间久了,洼地就仿佛平了;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强调了习惯对人的影响非常厉害。又以“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点明主旨,告诉我们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学习的初始阶段一定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点睛】
参考译文:
(一)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很多了!
(二) 我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我低头苦读,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时,就在屋内踱来踱去。这屋有处洼坑,直径一尺,逐渐的越来越大。每经过它,我总要被绊一下。时间一长也习惯了。一天,父亲坐在这个房间,看着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对我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打理好,还能治理国家么?”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父亲走后,我再次走到原来洼坑处,心里一惊,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竟然已经被填平了。以后踏这块地,仍旧还有这样的感觉。又过了好些日子才慢慢习惯。
唉!习惯对人的影响非常厉害啊!脚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适应坑洼;等到时间久了,洼地就仿佛平了;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因此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段落一】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段落二】
华佗①治病
佗行道,见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车载欲往就医。佗闻其呻吟,驻车前视。语之曰:“向来道边有卖饼家蒜齑大酢②,从取三升饮之,病自当去。”即如佗言,立吐蛇③一枚,县④车边,欲造佗。
佗尚未还,小儿戏门前。逆见,自相谓曰:“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疾者前入坐,见佗北壁县此蛇辈约以十数。
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⑤,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⑥勿逐。守瞋⑦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选自陈寿《三国志》)
[注释]①华佗:东汉末医学家,是“建安三神医”之一,医术高明。②蒜齑大酢:齑(jī):捣碎的姜、蒜、韭菜等。酢,同“醋”。③蛇:这里指一种寄生虫。④县:同“悬”,悬挂。⑤差:这里指差不多就能好。⑥使:使者。⑦瞋:同“嗔”。
7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人车载欲往就医 就:靠近,到
B.语之曰 语:告诉
C.无何弃去 去:离开
D.车边病是也 是:判断动词,是
7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嗜食而不得下 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B.从取三升饮之 久之,目似瞑(《狼》)
C.见佗北壁县此蛇辈约以十数 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二石兽并沉焉(《河中石兽》)
80.下列句子与“小儿戏门前”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一讲学家设帐寺中(《河中石兽》)
B.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爱莲说》)
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河中石兽》)
D.何陋之有(《陋室铭》)
81.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华佗两个儿子的对话侧面写出了华佗医术高超。
B.从第一则故事中可以看出华佗已经用此法治好了十几位病人。
C.第二则故事中华佗没有用药物,而是用非常规方法为病人治病。
D.第二则故事中的郡守因盛怒引发疾病,幸亏遇到华佗妙手回春。
8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
②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
【答案】78.D
79.C
80.A
81.D
82.(1)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2)华佗于是多次接受他的财物却不给他医治。
【解析】
【分析】
7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D.解释不正确。句意为:车边挂着的‘病’就是证明啦。是,这事(的证明)之意,而非“判断动词,是”。故选D。
79.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A.连词,却/连词,表承接;
B.代词,指醋/助词,补音节,不译;
C.介词,用/介词,用;
D.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兼词,于之,到河里;
故选C。
80.本题考查文言句式。“小儿戏门前”省略介词“于”,应为“小儿戏于门前”,“于门前”介宾结构作状语,状语后置句式。
A.“一讲学家设帐寺中”省略介词“于”,应为“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于寺中”介宾结构作状语,状语后置句式;
B.“也”字,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判断句式;
C.“为”字表被动,被动句式;
D.“何陋”作“有”的宾语,“之”,宾语前置标志,宾语前置句式;
故选A。
8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根据【段落二】第三段“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可知,华佗用使其愤怒的方法治好了郡守的病,而非“郡守因盛怒引发疾病”。故选D。
8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尔辈:你们(这些人)。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2)重点词语:乃:于是。受:接受。货:礼物。而:却。加治:加以治疗。
【点睛】
参考译文
【段落一】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因为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段落二】
华佗行在路上,看见一个人患咽喉堵塞的病,想吃东西却吃不下,家里人用车载着他去求医。华佗听到病人的呻吟声,停下车马上前诊视。告诉他们说:“刚才我来的路边上有家卖饼的,有蒜泥和大醋,你向店主买三升来吃,病痛自然会好。”他们马上照华佗的话去做,病人吃下后立即吐出蛇(这里指一种寄生虫)一条,把虫悬挂在车边,想到华佗家去(拜谢)。
华佗还没有回家,他的两个孩子在门口玩耍。迎面看见他们,小孩相互告诉说:“像是遇见咱们的父亲了,车边挂着的‘病’就是证明啦。”病人上前进屋坐下,看到华佗屋里北面墙上悬挂这这类寄生虫的标本大约有十几条。
有一名郡守得病,华佗认为让这人极其愤怒差不多就能好了,于是多次接受他的礼品而不加以医治,没有多久丢弃他而离开,留下书信辱骂他。郡守果然大怒,命人追赶捕杀华佗。郡守的儿子知道情况,嘱咐使者不要追赶。郡守大怒得更加厉害,吐出几升黑血就痊愈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乙】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苏轼《杜处士好书画》)
8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阅十余岁
(2)一日曝书画
8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85.结合语境,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中“笑”的具体原因。
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
86.结合本文,谈谈你读了甲乙两文后分别得到的启示。
【答案】83.(1)经过,经历 (2)晒
84.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头下面的迎水面冲刷沙子,形成空间。(符合原句意思即可)
85.牧童笑杜处士珍藏的斗牛画把牛的尾巴画错了。斗牛时的尾巴应当夹在两条大腿之间,而画家画的牛的尾巴却是翘起来(摆动)的。
86.甲文示例:(1)我们考虑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讲学家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2)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老河兵熟悉河道,富有实际经验,所以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乙文示例:(1)做什么事都应该尊重事实,不能想当然。戴嵩画画,没有仔细观察斗牛,而是想当然认为斗牛时牛的尾巴是翘起来(摆动)的,所以画错了。
(2)要注意观察生活,向生活学习,做生活的有心人。牧童天天放牛,注意观察,一下子就看出了画的错误。
(3)要注意细节。戴嵩作为大画家,忽略了细节,把斗牛的尾巴画错了,所以遭人嘲笑。
【解析】
83.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过了十多年。阅:经过,经历;
(2)句意:有一天晾晒书画。曝:晒。
8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在整体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本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尽量字字落实,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文言现象。本题注意下列重点词语:
其:它。必:一定。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坎穴:坑洞。
8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抓住关键语句分析概括。从“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可知,斗牛时的尾巴应当夹在两条大腿之间,而画家画的牛的尾巴却是翘起来的,牧童笑杜处士珍藏的斗牛画把牛的尾巴画错了。
86.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要读懂全文,结合关键句分析理解。
甲文结尾揭示了文章的主旨:“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凭主观猜测而下判断欤!”像讲学家和道学家那样“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的情况是很多的,在日常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作者对此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老河兵熟悉河道,富有实际经验,做出正确的判断,启示我们注重实践,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
乙文最后引用古语“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说明本文的中心思想:做任何事应该先了解实际情况,正如画牛必须懂得牛的习性一样,实践出真知。戴高画画,没有仔细观察斗牛,而是想当然认为斗牛时牛的尾巴是翘起来的,结果画错了,启示我们做什么事都应该尊重事实,不能想当然。牧童天天放牛,注意观察,一下子就看出了画的错误,启示我们要注意观察生活,向生活学习,做生活的有心人。戴高作为大画家,忽略了细节,把斗牛的尾巴画错了,所以遭人嘲笑,启示我们要注意细节。
【点睛】
[甲]参考译文:
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位于河边,寺院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的两座石兽一起陷入水中。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搜寻石兽,最后无法找到,他们就认为石兽顺着河水流到下游去了。他们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地,不见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的人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听了这件事后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客观事物的原理。这两座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冲走呢?只不过是因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疏松轻浮,石兽埋没在沙子中,逐渐沉到深处罢了。顺着河水寻找它们,不是荒唐吗?”大家对他的话表示信服,认为这是确定不移的道理。
一位镇守河防的老兵听说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在河中丢失的石头,应当到上游去寻找。石头坚硬沉重,沙子疏松轻浮,河水不能冲走石头,由于石头的反击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越冲刷,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那么深,石头必定倒转栽倒在坑中。像这样又一次冲刷,石头又翻转一圈,不停翻来翻去,石头于是就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动到上游去了。到下游去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河底寻找,不更加荒唐吗?”人们按照他说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之外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情况是很多的,可以凭借常理而主观推测吗?
[乙]参考译文:
四川境内有个姓杜的隐士,爱好书画,他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成百件,有戴嵩画的牛一幅,他特别喜爱,用锦囊盛起来,用玉石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着。
有一天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呀,牛在角斗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斗角,画错了啊!”隐士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有句古话说:“耕地应当去问男奴,织布应当去问婢女。”这句话是不可改变的。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02:字形(一)-【回归课本】2022年中考语文教材基础知识专项训练,文件包含专题02字形一-回归课本2022年中考语文教材基础知识专项训练解析版docx、专题02字形一-回归课本2022年中考语文教材基础知识专项训练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1:字音(三)-【回归课本】2022年中考语文教材基础知识专项训练,文件包含专题01字音三-回归课本2022年中考语文教材基础知识专项训练解析版docx、专题01字音三-回归课本2022年中考语文教材基础知识专项训练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4:名著阅读(一)-【回归课本】2022年中考语文教材基础知识专项训练,文件包含专题04名著阅读一-回归课本2022年中考语文教材基础知识专项训练解析版docx、专题04名著阅读一-回归课本2022年中考语文教材基础知识专项训练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