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备战2022年中考二轮语文重难点复习指导(山东专用)专题09记叙文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备战2022年中考二轮语文重难点复习指导(山东专用)专题09记叙文(原卷版).doc
    • 解析
      备战2022年中考二轮语文重难点复习指导(山东专用)专题09记叙文(解析版).doc
    备战2022年中考二轮语文重难点复习指导(山东专用)专题09记叙文(原卷版)第1页
    备战2022年中考二轮语文重难点复习指导(山东专用)专题09记叙文(原卷版)第2页
    备战2022年中考二轮语文重难点复习指导(山东专用)专题09记叙文(原卷版)第3页
    备战2022年中考二轮语文重难点复习指导(山东专用)专题09记叙文(解析版)第1页
    备战2022年中考二轮语文重难点复习指导(山东专用)专题09记叙文(解析版)第2页
    备战2022年中考二轮语文重难点复习指导(山东专用)专题09记叙文(解析版)第3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备战2022年中考二轮语文重难点复习指导(山东专用)专题09记叙文

    展开

    这是一份备战2022年中考二轮语文重难点复习指导(山东专用)专题09记叙文,文件包含备战2022年中考二轮语文重难点复习指导山东专用专题09记叙文解析版doc、备战2022年中考二轮语文重难点复习指导山东专用专题09记叙文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从文章的标题入手。有的文章的标题一语双关,既是对文章主旨的表达,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样对标题进行扩展和充实即可。
    从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联系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环境描写,从人物的思想、性格体现的时代特征中把握文章的主旨。
    从文中的抒情议论的段落入手。抒情议论的段落往往起到突出中心,深化文章主题的作用,往往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借助这些句子,来体味感情;有时也可借助作者在文中对事物的观点和态度来体味。
    从文中的中心句、中心词、总括句入手。从这些特殊性概括性句子中归纳主旨,体味感情。
    做答时要注意的问题:答题的时候,如果能用原文语句的,尽可能使用,如没有原文语句可利用的,必须通观全篇,将要点整合,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要点。
    重点一、掌握修辞方法
    1.从修辞角度入手
    揣摩词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的内容情感和效果。
    ①比喻: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拟人:本句运用的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人格化,生动形象的表现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夸张:本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④对比:本句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事物×××的特征。
    ⑤反语:本句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显得幽默风趣,讽刺了×××,流露了作者×××的感情。
    ⑥排比:本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富有气势,抒发了×××强烈的×××感情。
    2.从用词特点入手
    从用词的“准确、生动、形象、贴切、传神”等角度理解词语所表达的内容情感和作用。从词语感情色彩,语言环境去赏析,分析其深层含义和在语境中的表达作用。
    3.从描写方法入手
    判断句子所运用的描写方法。体会这些描写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4.从句式角度入手
    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也就不同,陈述句语气平缓;疑问句加强语气,会引起读者主义和思考;感叹句能抒发强烈感情;对偶句能使语言节奏感强烈,富有表现力。
    重点二、题文领悟
    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解答这些题目的时候,必须认真阅读文章,依据题目要求多角度的思考,领悟文章中蕴含的道理。
    2.联系感悟:要求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针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感悟。解答这些题目的时候,首先要把握文章的内涵。其次,要恰当的联系生活实际,解题要有针对性。
    3.话题感悟:提出一个与选文相关的话题,要求谈自己的感悟。解答时,一定要弄清全文的内容。二要看清话题的范围。三要明白选文的内容与话题的关系,四要围绕话题写出答案。
    4.迁移感悟:首先要明白作者生活的具体内容和思维方式。然后通过联想从生活中、从阅读过程中寻找材料,并从中领悟出某种道理。
    真题演练
    一、现代文阅读
    (2021·山东聊城·中考真题)与天下共明月
    卓然
    ①月到中秋,人们总会想起苏东坡的《水调歌头》,苏轼独坐雪堂饮酒赏月,吃着自己制作的小月饼,提笔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给后人展开了一个怅恨无限却又万象晴明的空间。
    ②在我的家乡小镇上,很少有人能吟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妙旨幽深的诗句,但人们知道怎样以自己的方式与天下共明月,那是小镇人浓浓的文化情结,是属于小镇人的精神财富。
    ③走近八月,要开始打月饼了。把软高粱穗子削掉,把甜甜的高粱秸铡成小段儿,用大锅煮,把者过高粱秸的水在大火上熬。熬成黏黏的、甜腻腻的糊状,那是“场”。“汤”是自己熬的,核桃、红枣是从自己树上打下来的,芝麻、瓜子是自己地里种的。打月饼所有的原料几乎都是自己生产的,这就叫自食其力吧。
    ④小镇上打月饼的总领是五爷。五爷邀请小镇的师傅们来他院子里,把秸饼、红枣、核桃、花生等原料捣碎,连同青红丝、汤、冰糖,掺和到蒸熟的白面里,用麻油搓成酥酥的月饼馅儿。
    ⑤在做月饼的同时,也要做好月饼皮儿。把面、汤与麻油掺和到一起,在大案子上揉搓摔打。特别重要的一动作是“提”。把面提起来,猛猛地摔下去;再提起来,再猛猛地下去。如此反复,直到把“场和面”提溜到如胶如漆,如瓷如玉。那个"提"的功夫是做月饼的重要程序,名叫“提糖”。所以在我们小镇上,月饼就另有了一个很乡愁名字:“提糖”。
    ⑥“提糖”馅做好后,抟成青核桃大小的馅团,用做好的月饼皮包起来,放到梨木雕花的模子里,拿木槌用力往模子里打。只有用力打出来的提糖才会没有瑕疵,才会有清晰的花纹和文字。这就叫“打提糖”。
    ⑦提糖是用力打到模子里去了,怎么脱出来呢?把梨木雕花模子的四个平角放在大案子上依序轮番磕。砰!砰!砰!……远远听着,犹如长安捣衣声。一直磕到如婴孩一般柔软娇嫩的月饼脱模而出。周遭是清晰的瓦楞,中间端端的四个字:“中秋月饼”。两旁两朵牡丹,寓意花好月圆,荣华富贵。
    ⑧烤提糖在院子中间的廊厦底下,烧的是梨木、柿木、杜梨木、枣木、桃木和杏木,只有果木烤出来的提糖才是正经味儿。鳌子在下边烤,盖子在上边熏。一烤一重,上下夹攻。熏烤出来的提糖不变色,不变形,模样端雅,品相娴静,莹如蜜蜡,玉色含章。
    ⑨小镇上有两种月饼,一种是五爷院子里打的,上边尽管有“中秋月饼”四个字,但我们却习惯叫“提糖”;另一种是各家母亲蒸的,没有别名,单叫“月饼”。
    ⑩母亲蒸的月饼一个五层,每层原料各异,味道不同。月饼并不一样大,最大的如初升明月,一个比一个小,最小的像寿桃,蒸熟之后的月饼一套五个,摆起来像一座小小的白塔。母亲蒸的月饼,既可以品尝,也可以欣赏,还可以当饭吃。如果把提糖比作一章赋,母亲蒸的月饼就是一首诗。母亲蒸的月饼,不但有提糖应有的味道,还有新麦香和伏面香,与伏面的白,以及母亲的巧和母亲的知出心裁。要讲风味,母亲蒸的月饼才是我的家乡地地道道的中秋风味。
    ⑪中秋节送“提糖”是敬意,只有小辈送给长辈。给岳丈,给祖父和外公,给婶婶、姨姨和姑姑。在我们小镇,有那么一个人,人们在过节的时候都会记得他,记得给他送一个“提糖”,或者送一角“月饼”。那个人就是我们的老师,一介寒微的教书先生。我们小镇上很少有人奢望先生把孩子推出龙门,只要孩子能识几个字,能看住“门户”,就全凭了人家教书先生。尊师重教,是风尚,也是传统。
    ⑫尽管这些都是八月十五时候送的,却不能叫“送十五”。只有母亲蒸的月饼送给女儿才叫“送十五”。把母亲蒸的“月饼”从大到小摞到篮子里,还会放些核桃、柿子、枣儿、嫩玉茭、毛豆。女儿家里虽然也有这些东西,但是父母却总想着把一整个秋天都送给女儿,送给女婚,送给外孙。
    ⑬除了给女儿送十五,母亲会把月饼切成一角儿一角儿,送给左右邻家。其实我们并不叫送,用一个“送”字,没有意思,不近人情。我们叫“花”,给左邻右舍“花月饼”,文雅,悦耳。别说乡村少文化,几千年的乡愁,几千年的文明,都沉沉地裹在一个灿若锦绣的“花”字里。母亲去给邻家花月饼,会对邻家婶婶说:“尝尝俺家的月饼吧,蒸得不好,让你笑话。”邻家婶婶会接住月饼夸一句:“哎哟哟!看你的手多么巧呀!”一角月饼一句话,小镇的小巷里就像刮起来一阵春风,小镇的天空也像飘浮起了一片带春雨的轻云。
    ⑭一家“月饼”几家尝,几家“月饼”一家尝。咬上一口月饼,把中秋的欣悦和明月播洒在人世间的光华,一起咽到肚子里。一角月饼,殷殷多情,浓到千年万古化不开。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小镇人用哪些方式过中秋?
    2.赏析句子。
    ①一直磕到如婴孩一般柔软娇嫩的月饼脱模而出。(从修辞角度赏析)
    ②母亲去给邻家花月饼,会对邻家婶婶说:“尝尝俺家的月饼吧,蒸得不好,让你笑话。”邻家婶婶会接住月饼夸二句:“哎哟!看你的手多么巧呀!”(从描写角度赏析)
    3.第⑨段有什么作用?
    4.文章以“与天下共明月”为题,有什么好处?
    5.“一角月饼,殷殷多情,浓到千年万古化不开。”许多传统美食意蕴丰富,请另举一例说说其寓意。
    6.(2021·山东济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渑池来信
    于德北
    ①就在今年秋天,我意外地收到了一封来自河南渑池的挂号信,信封里,是一封寄自日本的没有启封的信,上面赫然写着我的名字。
    ②那是一封写在樱花笺上的长信,有七八页之多,字体娟秀。“于老师,您好!之所以将给您的信由老家河南邮转,实在是我想唤起您的一段回忆。我刚刚从日本早稻田大学博士毕业,近期即将回国从事中日文学比较研究,我回国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拜访您,并把我刚刚翻译好的您的一百二十五篇小小说交由您过目……您还记得吗,那个站在梨树下看您吃梨的河南小女孩……”
    ③啊!那真是一段温馨的回忆啊!只是时间太久,我几乎把它忘记了。
    ④二十年前,我由团省委转业,调入《深情》杂志社工作,接到一个采访任务,尽可能全面地采写女孩读书难的问题。这次采访难度大,且辛苦,我由甘肃、陕西一路走来,最后来到了河南的三门峡市。本来在这里是没有采访任务的,我只想假公济私转道看看三门峡,感受一下“梳妆台”的宏伟和壮观。我如愿以偿,当面对大坝、面对黄河的时候,我知道,不虚此行。
    ⑤恕我孤陋寡闻,在中学读书的时候,便学到过仰韶文化,但如果不是当地朋友介绍,我实在没记得它的初发现地就在河南,更不知晓,它就在三门峡市下辖的渑池县,而我现在距离它也就百余公里的路程。如此大好的机会怎能放过,我十分轻易地原谅了自己的孤陋寡闻,转而为自己的“博闻多识”而沾沾自喜。当下由朋友安排,驱车去看彩陶。人如果过于得意,上帝一定会给他一点小小的惩戒吧。车程过去大半,路过一个村庄的时候,小车抛锚了。等待修车的时候,我们坐在车里吸烟,初秋的蝉鸣噪耳,一支烟只吸了半截,我便丢在脚下,一个人信步往村庄里看风景。我就这么一个习惯,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我总喜欢四处走走逛逛。
    ⑥走过几户人家,均敞着门,偶见鸡犬进进出出,对我的到来并不稀奇。河南产枣子,这里几乎家家种有枣树,微风拂过,半青半黄的枣子左右摇动。正漫步间,忽一道明丽的色彩映入眼帘。有一个略显残破的院子,这个院子里没有枣树,却偏偏立了一棵丰茂的梨树,树上的梨子拳头大小,静垂在枝叶间像一只又一只的铜铃。
    ⑦一个十几岁的女孩怯生生地看着我。
    ⑧“你好。”我问候她。她并不回答,只是一个劲地回头向屋门处望。随着她的目光去寻,只见一个中年妇女抱着一个孩子从屋里出来。我赶紧掏出名片递过去,表明自己不是坏人。我指指树上的梨子,做出喜欢的样子。那妇女点点头,我以为得到了她的许可,便摘下一个梨子,擦也不擦地咬上一口。梨子尚未熟透,但香甜的汁液盈了满口。那个女孩瞪大了眼睛望着我,可我并未发现这其中的诧异,满心欢喜地坐到她正写作业的小桌旁,翻动她的作业本,做出一副十分关心的样子。这是一些什么样的本子呢,正面写完背面写,先用铅笔写,再用钢笔写,字迹工整,却如蝇如蚁,密密麻麻。
    ⑨我急忙向那中年妇女问寻,才知道,这一家人是村里的贫困户,地少不够种,男主人本来会唱蒲剧,农闲时可唱野台子戏,可是两年前,野台班子因车祸而鸟兽散,男主人病倒在床,这人家,风雨飘摇中又雪上加霜……
    ⑩“那梨子是卖了供娃上学呢。”妇女说。我一下恍然,手握半只梨子僵立在那里。好半天,反应过来什么,奔踏着出门,一路来到村中的小卖店,把这店里的本子和笔全部买了下来。是的,我把这些本子和笔全都送给了那个女孩。另外,还以赔梨为名义,把五百元钱交到那女孩的妈妈手里。
    ⑪这就是那件事情。
    ⑫当朋友来寻我,告知车已修好,可以启程,而也即将启程的时候,我们的身后响起了清亮亮的一段唱腔——“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走出来保国良臣……”那女孩一边唱,一边哭,一边向我们跑来,跑到近前,深深地给我鞠了一个躬。朋友说:“老于,娃给你唱蒲戏呢。”
    (选自《北方文学》2020年22期,有删改)
    (1)文章从一封信写起有什么好处?
    (2)第⑥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这是一些什么样的本子呢,正面写完背面写,先用铅笔写,再用钢笔写,字迹工整,却如蝇如蚁,密密麻麻。
    ②我一下恍然,手握半只梨子僵立在那里。
    (4)最后一段可否删掉?为什么?
    参考答案:
    1.打月饼、蒸月饼、送月饼、尝月饼。
    2.(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脱模而出的月饼比喻成柔软的婴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们打月饼的技艺高超以及对月饼寄予的特殊情感。
    (2)语言、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的热情与谦虚,也写出了邻家婶婶的客气及对母亲的夸奖。朴实的语言表现了邻里间淳朴的热情。
    3.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上文中五爷院子里“打月饼”的过程,引出下文中母亲是怎样“蒸月饼”的。
    4.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月饼里寄托的是中秋的欢欣,更是浓浓的乡情,无论时光如何流逝,“共明月”的乡情永存;是贯串全文的感情线索,渲染了浓郁的乡情;与开头照应,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5.汤圆是元宵节的主要食物,汤圆的发音和形状与团圆有关,象征着家人的团团圆圆。
    【解析】
    1.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答题时根据题目要求,找到相应的答题区间,筛选出相关信息,然后梳理内容,提取要点,概括作答。
    解答本题,可围绕小镇人过中秋的内容逐段进行梳理。阅读全文,从第③段“走近八月,要开始打月饼了”,第④段“小镇上打月饼的总领是五爷”,第⑤段“在做月饼的同时,也要做好月饼皮儿” ,第⑥段“这就叫‘打提糖’”,第⑧段“烤提糖在院子中间的廊厦底下”这些语句中可知,第③至⑧段主要写了镇上五爷带着大家“打月饼”的全流程;从第⑨段“另一种是各家母亲蒸的”,第⑩段“母亲蒸的月饼一个五层,每层原料各异,味道不同”可知,这两段主要写了小镇上各家母亲“蒸月饼”;从第⑪段“中秋节送‘提糖’是敬意”可知,该段写小镇人过中秋送“提糖”(月饼);从第⑫段“只有母亲蒸的月饼送给女儿才叫‘送十五’”可知该段写小镇上的中秋风俗,母亲给女儿送蒸的月饼,即“送十五”;从第⑬段“母亲会把月饼切成一角儿一角儿,送给左右邻家”可知,中秋时,邻家互送月饼,即“花月饼”;从第⑭段“一家‘月饼’几家尝,几家‘月饼’一家尝”可知,中秋节小镇人在一起吃月饼。据此可知,小镇人过中秋会打月饼、蒸月饼、送月饼、吃月饼。
    2.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作答时,要先明确要求,再按要求赏析。
    ①题要求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应先点明修辞手法,再叙述其作用。从“如婴孩一般柔软娇嫩的月饼”可知,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柔软娇嫩的月饼”比作“婴孩”,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刚打出的月饼鲜软柔嫩的特点,从侧面表现了小镇人打月饼的技艺的熟练高超,也表达了作者对小镇的月饼的喜爱,寄寓了作者对小镇的深厚情感。
    ②题要求从“描写角度”进行赏析。语句写的母亲去给邻家花月饼,与邻家婶婶对话的场景,这是语言描写。从母亲的话——“尝尝俺家的月饼吧,蒸得不好,让你笑话”,可以看出母亲的谦虚与热情;从邻家婶婶的话——“看你的手多么巧呀”,可以看出邻居的礼貌与客气,从这句话里也从侧面表现出母亲做的月饼好看,从两人的对话中可以看出邻里之间十分和睦。
    3.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段落的作用。由第⑨段及其上下文内容可知,“小镇上有两种月饼……叫‘提糖’”承接上文第③段至第⑧段镇上人打月饼的内容。“另一种是各家母亲蒸叫……月饼”引出下文母亲蒸月饼的内容。故第⑨段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
    本题考查标题的好处。分析标题的好处,先从修辞手法入手,再从标题的含义(文章的内容与情感)和结构上的作用分析作答。
    阅读文章可知,“与天下共明月” 从手法上看,题目虽未使用修辞手法,但富有诗意,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从内容上看,写的是小镇人过中秋的习俗,揭示了小镇独特的中秋文化;从结构上看,“共明月”与开头“人们知道怎样以自己的方式与天下共明月”及结尾“把中秋的欣悦和明月播洒在人世间的光华”相照应;从情感上看,“与天下共明月”是贯串全文的感情线索,抒发了作者对小镇的深厚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蕴含了浓浓的乡情。
    5.
    本题考查拓展探究能力。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根据题目要求,列举传统美食,并能正确阐释其寓意即可。注意语言表达得体、连贯、完整。
    示例一:长寿面,细细长长,软而可口,祝福人们幸福绵长,健康长寿。
    示例二:年糕,“糕”谐音“高”,吃年糕,寓意幸福生活步步高。
    6.(1)呼应标题;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有关女孩的回忆。
    (2)交代女孩的生活环境;女孩家梨树与别人家枣树形成对比,暗示梨树对女孩一家的重要性;为下文吃梨、赔钱等情节做铺垫。
    (3)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表现女孩的字迹工整、密集,突出女孩用纸节约,学习认真,侧面烘托其家庭的贫困。②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我”突然明白了事情原委后的震惊、内疚心理。
    (4)不能删掉。故事情节更完整,也使二十年后的来信更具合理性;呼应上文,和之前女孩内向形成对比,突出了女孩朴实纯真和懂得感恩的形象。
    【解析】
    (1)
    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文章开头段的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分析。文章的开头写“我意外地收到了一封来自河南渑池的挂号信”,从结构上看,与文章的标题“渑池来信”相呼应;内容上,引出下文对女孩的有关回忆,同时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2)
    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等;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的……心情(命运);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⑤为下文叙写……做铺垫。文章第6段“有一个略显残破的院子,这个院子里没有枣树,却偏偏立了一棵丰茂的梨树,树上的梨子拳头大小,静垂在枝叶间像一只又一只的铜铃”这一景物描写,首先交代了女孩的生活环境;叙写的女孩家梨树与别人家枣树“微风拂过,半青半黄的枣子左右摇动”形成对比,暗示这棵梨树对女孩一家的重要性;为下文叙写的吃梨、赔钱等情节做铺垫。
    (3)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具体解答时可表述为: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等)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等(特点、特征)。语句“字迹工整,却如蝇如蚁,密密麻麻”将女孩的字迹比作蝇、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表现女孩的字迹工整,书写的紧密,表现了女孩学习认真,用纸节约,从而从侧面表现了女孩家庭的贫困。
    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语句“我一下恍然,手握半只梨子僵立在那里”运用“恍然”“握”“僵立”等形容词和动词,运用了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写出了“我”知道事情原委后的震惊,也表现了我因“摘下一个梨子,擦也不擦地咬上一口”而感到惭愧、自责和内疚的心理。
    (4)
    考查文章的句段与主旨之间的关系。文章中的语段能否删除,要根据文章的材料和主旨之间的关系来分析。一般来说,不能删除,但不是全部,要结合主旨作综合地分析。从文章的主题看,文章中心之一是要表现女孩的感恩的特点,文章的最后一段,写女孩“深深地给我鞠了一个躬”,提示了文章的主题;从故事情节的角度看,既和上文女孩的父亲会唱蒲剧相呼应,使故事情节更加地完整,也使文章开始叙写的二十年后女孩的来信更合情合理;从内容 看,女孩的活泼开朗与之前女孩的羞怯内向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女孩朴实纯真和懂得感恩的形象特点。

    相关试卷

    备战2022年中考二轮语文重难点复习指导(山东专用)专题12作文:

    这是一份备战2022年中考二轮语文重难点复习指导(山东专用)专题12作文,文件包含备战2022年中考二轮语文重难点复习指导山东专用专题12作文解析版doc、备战2022年中考二轮语文重难点复习指导山东专用专题12作文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2022年中考二轮语文重难点复习指导(山东专用)专题11议论文:

    这是一份备战2022年中考二轮语文重难点复习指导(山东专用)专题11议论文,文件包含备战2022年中考二轮语文重难点复习指导山东专用专题11议论文解析版doc、备战2022年中考二轮语文重难点复习指导山东专用专题11议论文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2022年中考二轮语文重难点复习指导(山东专用)专题10说明文:

    这是一份备战2022年中考二轮语文重难点复习指导(山东专用)专题10说明文,文件包含备战2022年中考二轮语文重难点复习指导山东专用专题10说明文解析版doc、备战2022年中考二轮语文重难点复习指导山东专用专题10说明文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