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
展开这是一份七年级下册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大调查,牧区和灌溉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是鲁教版7年级下册第八章《西北地区》的第一节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是鲁教版7年级下册第八章《西北地区》的第一节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西北地区是四大地理区域中第三个。该部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前面北方、南方区域学习方法实现迁移、运用,引导学生提高对区域内自然和人文要素综合分析、归纳能力。对学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认识区域差异有重要意义。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显著特征和成因;
西北地区自然特征对农业和生活的影响
过程和方法目标:
运用中国地图、西北地形图说出西北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西北区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西北地区自然要素(地形、气候、植被、河流)显著特征和原因,以及各自然要素的内在联系;
教师提供西北地区相关的视频材料、图文资料,学生探究西北地区农业和生活的相关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问题探究式的小组合作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参与地理课堂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需适应环境,初步形成人地和谐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显著特征和成因;
西北地区自然要素(地形、气候、植被、河流)显著特征和原因
教学难点:分析西北地区自然要素(地形、气候、植被、河流)显著特征和原因,以及各自然要素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区域探究教学法、知识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 | 设计意图 |
(导入) 播放小视频,展示关于西北地区的人文、旅游及自然景观。请学生思考,回答视频中看到的该区域景观有哪些? 设问:旅行前,如何对西北地区进行自然环境调查? | 激发学生去旅行的兴趣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锻炼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引入西北地区的学习
引导学生回忆自然环境相关的地理要素 |
一、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大调查 | |
1. 图说图画:引导学生回答自然环境大调查的中的内容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 ①请学生读课本的西北地区图,看哪些要素信息可以读图得出,完成后,请学生展示关于该区域地理位置、地形、河流的自学成果。教师配合学生展示,提供线索指导。 (过渡)教师提问:西北地形图上关于哪个自然要素的信息无法获得?气候、植被 ②教师补充关于反映西北地区气候特征的景观图片、选取西北地区纬度相近的从东到西的五个城市的气候综合图,引导学生总结出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和气候内部的差异。 ③学生课堂活动:景观图片连连看,完成西北三张植被景观图片与三地的对应关系连线 |
提示区域自然环境要素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能力,把地图中的地理信息提取出来,并能描述和解释地理现象。
通过补充教学材料,拓展学生视野,训练学生思维,加深对西北地区突出特征干旱的理解
运用西北地区的干旱(降水)东西间的变化特点,解释西北地区东西间植被景观 |
2. 小组探究活动一: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位置、地形的角度)及其对植被、河流的影响? 请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的自然环境要素特点,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探究。
|
通过探究,理解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学习高中自然环境整体性的特点夯实基础。 |
(过渡)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大调查对小新的西北旅行帮助很大,大家看看,这些美食都是来自于西北的哪个农业生产部门呢? (种植业和畜牧业) 哪个部门为主呢,原因何在?畜牧业、干旱 | 延续开篇创设的西北旅游情境,同时从学生感兴趣的美食入手,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美食与农业的内在联系,并用所学的西北知识解释农业部门的特点。 实现自然环境过渡到农业部分学习 |
二、牧区和灌溉农业 | |
1.小组活动探究二:(畜牧业)找出贺兰山两侧的牧区的差异并简要分析影响因素 教师提供畜牧业的地图及畜种图片,学生依据学案框架,进行讨论,教师来到学生中间,个别交流引导。学生完成讨论后,展示成果。
|
贯穿先学后教的理念,让学生通过课本和教师补充的材料,按学案提供的思路,自主先完成学习。教师深入学生,因材施教,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努力推动全体学生的在地理课堂上的成长。 |
2.西北地区降水少,要想发展种植业,必须解决水源的问题,那当地人民是如何适应自然,寻找水源的呢?这次关于种植业的探究,就以灌溉水源来划分,请学生按照学案要求完成:小组探究活动三(种植业)探究不同灌溉水源条件下的灌溉农业差异。教师提供关于灌溉水源区域地图和景观、特色农产品图片。小组内学生把课本以及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 提示学生重点注意新疆地区绿洲农业的特点,解释新疆瓜果粮棉品质高的原因。 | |
3.小组探究活动四:新疆位于西北地区的西部,非常干旱,日照强烈,蒸发特别强烈,人们是怎样保护珍贵的水资源的? 播放关于《坎儿井》的短视频,请学生回答。 展示坎儿井多角度图片,对比下面图片,思考坎儿井的开凿利用了当地的哪些有利条件,为何修暗渠不修明渠? |
多种呈现地理信息方式,启发学生加深对坎儿井工程认识,体会古代人民的智慧。 |
盘点收获(课堂小结) | |
师生共同小结西北地区学习思路和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把西北地区内容通过板书整合为:干旱的原因、干旱在河流、植被上表现的规律、干旱影响几个板块。(详见板书设计) |
引构建关于西北地区的知识网络,形成对该区域的整体性认知。 |
课后练习和拓展 | |
1.重点考核西北地区自然特征干旱相关的知识点,比如:西北地区不能种水稻的原因,从呼和浩特到乌鲁木齐的植被变化特点等 |
巩固重要知识点 |
2. 课后查阅西北地区的人文环境特点,并思考它与课堂所学自然环境的内在联系。 | 引导学生在课外的阅读和生活中中,运用所学的知识。 |
板书设计由整节课学习思路简要梳理而成,体现本节课西北地区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突出学习的重点、难点知识。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鲁教版 (五四制)七年级下册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地理第六章 北方地区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知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