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初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初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第1页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初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第2页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初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第3页
    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初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初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七则》中说, 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初二期中测试卷
    语 文
    2021.4
    学生练习答题须知: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原班级均用阿拉伯数字填写清楚。
    2.客观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写,主观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不得用铅笔、红笔或圆珠笔答题,不能用涂改液、修正带,字迹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每道题右侧的方框为评分区,考生不得将答案写在该区域,也不得污损该区域。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
    第一部分(22分)
    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特别是古典诗歌,源远流长,名家倍出。在中华文明史上 (wèi)为壮观。阅读时,要对精彩字词反复锤 (liàn),那种蜻蜓点水、浮光略影似的粗浅阅读,无法触及诗歌的精神内核。生活越冗杂,世界越喧 (rǎng),我们越要在诗境里偷得闲 (xiá),颖悟心性,诗意地栖居。
    (1)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_____(wèi)为壮观 ②锤_____(liàn) ③喧_____(rǎng) ④闲_____(xiá)
    (2)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修改。
    ①_______改为_______ ②_______改为__________
    2. 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白露为霜。(《诗经》)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__________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
    (3)苏轼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托物写怀,宁可孤独无依,依然坚守高洁志趣。(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4)挥手自兹去,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送友人》)
    (5)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桃花源记》)
    (6)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7)有人知“临水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练成本领,实现目标:也有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消极等待,理想成空。(《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 阅读《傅雷家书》中的语段,按要求答题。
    亲爱的孩子:昨天整理你的信,又有些感想。
    关于莫扎特的话,例如说他天真、可爱、清新等等,似乎很多人懂得;但弹起来还是没有那天真、可爱、清新的味儿。这道理,我觉得是“理性认识”与“感情深入”的分别……
    (1)在这封家书中,傅雷为什么多次提到莫扎特?
    (2)下列关于《傅雷家书》的说法哪一项不正确( )
    A. 《傅雷家书》是一部日记体式作品,是一部充满着父爱教子名篇。书中傅雷通过日记这种形式与远在海外的儿子进行交流。
    B. 《傅雷家书》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以及如何对待生活。“赤子之心”是其贯穿的精神,也是傅雷做人的出发点与立足点。
    C. 傅雷在艺术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常用大量的篇幅谈美术,谈音乐作品,谈表现技巧等,表现出他对儿子在艺术道路上成长的关注。
    D. 傅雷夫妇的骨灰安葬在他们的家乡—上海浦东,而墓碑的正面则镌刻着《傅雷家书》中的名言: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4. 下面对句子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哲人说,你想的对象大,心就大;你想的对象小,心就小。
    ②空间小,心就会像小水洼,即使一阵微风也能使之心神不宁;空间大,心便会像海一样,装得下十二级飓风,万丈狂澜。
    ③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心灵空间的大小取决于一个人的思想、襟怀。
    ④宽容是一种美好的品行,它需要心灵有足够大的空间。
    ⑤也就是说,心里面想着绝望、仇恨,与怀着向往、宽容,其心灵空间截然不同。
    A. ④③②①⑤ B. ①⑤②③④ C. ④②①③⑤ D. ①②⑤④③
    第二部分(38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别薛华①
    王勃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送送多穷路,遑②遑独问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
    【注】①本诗作于王勃入蜀之后,诗人因触怒唐高宗,不得重用。薛华是王勃的同乡和密友。②遑:同“惶”,匆忙惊惶状。
    5. 请简要赏析《别薛华》首联中“送送”“遑遑”二词的妙处。
    6.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七则》中说:“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意思是,用自己的眼光来看事物,事物都会带上我自己的主观色彩。请结合两首诗的景物描写,比较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虎丘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妓戏婆、民间少妇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傒僮走空之辈,无不鳞集。自生公台、千人石、鹅涧、剑池、申文定祠,下至试剑石、一二山门,皆铺毡席地坐,登高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天暝月上,鼓吹百十处,大吹大擂,十番铙钹,渔阳掺挝,动地翻天,雷轰鼎沸,呼叫不闻。更定,鼓铙渐歇,丝管繁兴,杂以歌唱,皆“锦帆开,澄湖万顷”同场大曲,蹲踏和锣丝竹肉声,不辨拍煞。更深,人渐散去,士夫眷属皆下船水嬉,席席征①歌,人人献技,南北杂之,管弦迭奏,听者方辨句字,藻②鉴随之。二鼓人静,悉屏管弦,洞萧一缕,哀涩清绵,与肉相引,尚存三四,迭更为之。三鼓,月孤气肃,人皆寂阒,不杂蚊虻。一夫登场,高坐石上,不箫不拍,声出如丝,裂石穿云,串度抑扬,一字一刻。听者寻入针芥,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然此时雁比③而坐者,犹存百十人焉。使非苏州,焉讨④识者!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虎丘八月半》卷五,有删改)
    【注释】①征:征求,求取。②藻:品藻,品评。③比:并列。④讨:求。
    7. 下面选项中加点字的用法或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自 自生公台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B. 如 如雁落平沙 如鸣珮环
    C. 使 使非苏州 晏子使楚
    D. 雁 雁比而坐者 北雁南飞
    8. 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听者方辨句字,藻鉴随之。
    (2)一夫登场,高坐石上,不箫不拍,声出如丝。
    9. 文章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描写音乐现场的不断变化。请结合文章内容,任选两个现场,分析其变化;张岱陶醉于哪段音乐现场?说说你的判断依据。
    原来你是这样的落叶
    ①古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今有“秸秆还田促生长”,落叶是否也会像凋落的生物残体一样,变成供应土壤肥力的“大功臣”?它们除了供应土壤肥力,还会对生态环境、气候变化有着怎样的贡献呢?
    落叶为土壤生态系统提供“食物”
    ②叶落归根,是植被生态系统的常态,片片落叶为土壤的生态系统提供了“食物”。
    ③当落叶进入土壤,首先会被植食性动物如蝼蛄、线虫、螨虫等食用。“例如蚯蚓,它们可将落叶和土壤中的矿质颗粒一起吞食。当这些食物通过蚯蚓的肠腔时,落叶中的一些大分子物质如木质素、纤维素和蛋白质等会被分解,最后连同土壤矿质颗粒黏合在一起作为粪便排至蚯蚓体外。”江苏省扬州农业环境安全技术服务中心主任、扬州大学教授封克解释,这些粪便具有通气、保肥、保水的结构特点,因而被认为是形成肥沃土壤的最佳团粒结构。
    ④同时,落叶还会在微生物分泌的胞外酶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落叶为土壤中的微生物提供了新鲜养分,可促使微生物大量繁殖。”封克介绍道,在繁殖过程中,为了从落叶中获取足够养分,微生物会分泌一些特殊的酶类,易被分解的有机物会在酶的作用下释放出二氧化碳、水、能量和可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无机营养元素。“它们使落叶中不能为微生物或植物直接吸收的复杂大分子物质分解成易被吸收的小分子养分。这些小分子养分可被植物的根系吸收,因此,微生物在这过程中起着将‘难有效养分’转化成‘易有效养分’的作用。”
    ⑤而被微生物分解后剩下的落叶残体,成为所谓的“腐殖质”。“这些腐解的、看不见的有机质再次牵手土壤矿物,或被土壤矿物绑架,成为结合于矿物的新物质。”潘根兴介绍,它们构成了土壤结构的基本粒子——团聚体,使土壤酥松、多孔、吸水和透水,同时也造就了土壤微生物的居住空间。
    小小落叶也能抵抗全球变暖
    ⑥全球气候变暖已经给地球的生态环境、物种平衡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的大量排放,是气候变暖的重要源头。为此,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也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⑦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有什么联系呢?这就要从土壤的碳储量说起。“土壤不仅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生物基因库,也是碳素生物循环转化和储存的巨大活动库。”封克解释,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一方面可将无机碳转化为有机碳而储存在土层中,通过减少向大气层排放的二氧化碳而减缓地球的温室效应;另一方面,土壤中大量有机碳的增加提高了土壤肥力,为绿色植物的生长创造了更好的条件,而绿色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进一步改善了空气质量。
    ⑧“只有当落叶作为‘有机食物’投入土壤,土壤中有机质来源充分,土壤才能够形成稳定的结构。”潘根兴说,土壤的储碳、储水和储存养分的功能发达了,生态系统就稳定了,就能起到调节气候、供应养分和维持生命代谢的巨大作用。
    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落叶,并不简单的是生命活动的“废弃物”,而是土壤维持自身肥力、维持健康及其提供人类生态系统服务的物质基础。它们落于土壤,经过有机物分解再回到大气中,参与碳循环和水循环,经过植物光合作用同化为碳水化合物,再成为生命的部分。如此循环再生,让地球上的植被得以长青。
    (选自《新华日报》,有改动)
    10. 选出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选文写作思路清晰,介绍了落叶能供应土壤肥力,还能生态环境、气候变化作出贡献。
    B. 标题“原来你是这样的落叶”交代说明对象,巧设悬念,很好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 落叶是土壤有机质的全部来源,从而使土壤形成稳定的结构,有助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D. 选文语言力求准确的同时,也不乏生动,例如,第⑤段画线句中的“牵手”和“绑架”。
    11. 小德认为“秸秆还田”的原理跟选文有相同之处,你认同吗?结合选文与链接材料作分析。
    链接材料】
    变废为宝的农业技术——秸秆还田:秸秆还田是把不宜直接作饲料的秸秆(麦秸、玉米秸和水稻秸秆等)直接或堆积腐熟后施入土壤中的一种方法。秸秆还田是当今世界上普遍重视的一项培肥地力的增产措施,在减少秸秆焚烧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的同时还有增肥增产的作用。
    12. 小德尝试用思维导图来呈现落叶增强土壤肥力的过程和作用,请帮她完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沙海一苗树
    梁衡
    ①没有在沙漠里生活过的人,不知道绿色就是生命的火种。
    ②世界排行第九的库布其大沙漠浩瀚无垠。沙漠中的达拉特旗(县)如海中一叶,官井村就是这叶上的一痕。但只这一痕,就有一百六十一平方公里。四十年前这里曾是飞沙走石一片混沌。村民住房一律门朝里开,如果向外,早晨起来沙拥半门高,你根本推不开门,人将被堵在屋子里。村里所有院子都没有院墙,如有墙,一夜狂风满院沙,墙有多高沙有多深。苏东坡形容月光下的院子,竹柏交影,如积水空明。而风沙过后的院子,沙与墙平,月照明沙静无声。我曾有在沙漠边生活的经历,风起时帽檐朝后戴,走路要倒行。就是进了村也分不清房子、行人。过去像达旗这样的地方,不用说庄稼难有收成,风沙起时,人们赶车出门,就如船在海里遇到台风,车仰马翻,淹没沙海。平时小孩子出门玩耍,也有被风卷沙埋而失踪的。人在这样的地方怎么生存?乡民渐渐逃亡殆尽。
    ③村里有个汉子名高林树,一个名字中有三个木,也该他命中有树。全家人实在过不下去了,就逃到三十里开外一处低沙壕处。一次赶车外出他向人家要了棵柳树苗,就势插在沙窝子里。借着低处一点水汽,这树竟奇迹般地成活了。一年,两年,三年,五年,柳树长到一房高。外来的人站在沙丘上,手搭凉棚四处一望,直到天边也就只能看到这么一点绿,别看只这么一点绿,它点燃了不知多少远行人生的希望。能在这树荫下、沙壕里,喝口水,喘喘气,比空中加油还宝贵。这是茫茫沙海中的唯一坐标,这里就称为“一苗树壕”。时间一长这个地名就传开了。民间口语真是传神,不说“一棵”而说“一苗”,那风中弱柳就如一苗小草,在无边沙海中无助地挣扎。但这苗绿色的生命启发了高老汉,他想有一就有十,就有百,栽树成瘾,几近发狂。凡外出碰到合适的树苗,不管是买、是要,总要弄一点回来。平时低头走路捡树籽,雨后到低洼处寻树苗。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这条老沙壕染上一层新绿。有树就有草,草下的土也有了点潮气。1990年,当地人永远记住了这个年份。高林树在树荫下试种了一片籽麻,当年卖油料竟得了一万两千元。那年头,国家兴起改革,允许有人先富,一个万元户在城里也是让人眼热心跳,更不用说在寸草不生的沙窝子里淘出这么大一个宝。远近的村民纷纷效仿,进壕栽树,种树种草种庄稼。一晃过去快三十年。三十年后是什么样子呢?
    ④2018年8月底,塞上暑气初消,秋风乍起,我有缘来造访这个远近闻名的一苗树壕官井村。高老汉已八十多岁,不再见客。村主任和老人的二儿子领我登上全村最高处,天高云淡,浩浩乎绿盖四野。一物降一物,原来这沙子也有能制服它的宝贝。杨、榆、柳等高大乔木如巨人托天,而柠条、沙柳、花棒、苜蓿等灌草则铺开一张硕大的地毯。正是羊柴、柠条的开花季节,那红白相间的小花朵,就如小姑娘身上的碎花衣裳。羊最爱吃的沙打旺草,挺着一条圆滚滚的绛紫色花棒,如孩子的小手举着一大块巧克力。黄沙早已被逼到遥远的天边,成了绿洲上一条金色项链。这时一丝风也没有,天地静得出奇。黑黝黝的玉米地密不透风,十里、八里地绵延开去,浓得化不开。眼前这一百六十平方公里的土地早已不是一苗树、一点绿了。村主任自豪地说,这一带壕里产的沙柳苗抗旱、抗虫,成活率高,全国凡有沙漠的地方都用我们的苗。我们现在是拿“万”字来说话——现有沙柳苗基地七点六万亩,林地十六点六万亩,还有一万亩甘草、一万亩土豆、一万亩苜蓿、一万头奶牛……全村已人均收入两万元。我听着他不停地“万”着,笑道:“你现在已算不清,有多少万个‘一苗树’了。”
    ⑤他又指着远处的沙丘说,生态平衡,这沙漠也不敢全治完,留一点在那里可以储存水分,发展旅游,也好让下一代知道过去这里曾是什么样子。
    ⑥我问高老汉的儿子,你爹当年栽的那“一苗树”呢?他说,早已长到两抱粗,那年我哥结婚,砍倒做了家具。我说那是个标志,砍了多可惜。他说,要是知道现在有这么多人来参观,肯定不会砍。不过事后又补栽了一棵。我就急切地跟他去看,这是一棵榆树,也快有两抱粗,枝叶如盖,浓荫覆地。榆树是个好树种,木硬枝柔,抗风耐旱,特别是到春天时榆钱满树,风吹四方,落地生根,子子孙孙繁衍不息。我说,这树上一定要挂个牌子:一苗树。让人们不要忘记当年那百里沙海中一点绿。
    ⑦世界第九大沙漠的变绿,原来是从这一苗树开始的。
    13. 几十年的时间,世界第九大沙漠的变绿,并不是高林树一个人的功劳,文章为什么要重点写他?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4. 本文的语文富有特色。结合上下文,任选其一,按要求赏析语句。
    A.苏东坡形容月光下的院子,竹柏交影,如积水空明。而风沙过后的院子,沙与墙平,月照明沙静无声。(从表现手法角度)
    B.我们现在是拿“万”字来说话——现有沙柳苗基地七点六万亩,林地十六点六万亩,还有一万亩甘草、一万亩土豆、一万亩苜蓿、一万头奶牛……(修辞角度赏析)
    我选( ),
    15. 本文以“沙海一苗树”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6. 结合文章最后两段,谈谈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第三部分(40+3分)
    17. 作文。
    破晓微光划破黑暗,指引方向。萤火微光汇成星河,砥砺成长。伟大出自平凡,世间每一点微小的努力和付出都值得被铭记。生命中,你是否也曾被一束微光照亮?
    请以“微光”为话题,自拟标题,完成作文。
    要求:(1)不少于600字。(2)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第一部分(22分)
    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特别是古典诗歌,源远流长,名家倍出。在中华文明史上 (wèi)为壮观。阅读时,要对精彩字词反复锤 (liàn),那种蜻蜓点水、浮光略影似的粗浅阅读,无法触及诗歌的精神内核。生活越冗杂,世界越喧 (rǎng),我们越要在诗境里偷得闲 (xiá),颖悟心性,诗意地栖居。
    (1)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_____(wèi)为壮观 ②锤_____(liàn) ③喧_____(rǎng) ④闲_____(xiá)
    (2)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修改。
    ①_______改为_______ ②_______改为__________
    【答案】(1) ①. 蔚 ②. 炼 ③. 嚷 ④. 暇
    (2) ①. 倍 ②. 辈 ③. 略 ④. 掠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①蔚为壮观:形容事物美好繁多,形成盛大壮观的景象。注意“蔚”字容易写错。
    ②锤炼:磨炼;刻苦钻研,反复琢磨使艺术等精练、纯熟。注意不要错写成“练”。
    ③喧嚷:(好些人)大声地叫或说。注意“嚷”字容易写错。
    ④闲暇:闲空。注意区分“瑕”“暇”“遐”:瑕:玉上面的斑点,比喻缺点。暇:没有事的时候;空闲。遐:远;长久。
    【小问2详解】
    ①名家辈出:在某种学术或技能方面有特殊贡献的著名人物一批一批地相继出现。
    ②浮光掠影:水面上的反光,一掠而过的影子。比喻对事物观察不细致,印象不深。
    2. 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白露为霜。(《诗经》)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__________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
    (3)苏轼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托物写怀,宁可孤独无依,依然坚守高洁志趣。(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4)挥手自兹去,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送友人》)
    (5)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桃花源记》)
    (6)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7)有人知“临水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练成本领,实现目标:也有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消极等待,理想成空。(《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答案】 ①. 蒹葭苍苍 ②. 参差披拂 ③. 拣尽寒枝不肯栖 ④. 寂寞沙洲冷 ⑤. 萧萧班马鸣 ⑥. 落英缤纷 ⑦. 陶渊明 ⑧. 零落成泥碾作尘 ⑨. 坐观垂钓者 ⑩. 徒有羡鱼情
    【解析】
    【分析】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蒹葭、披拂、拣、栖、萧萧、班、碾、徒、羡”的正确书写。
    3. 阅读《傅雷家书》中的语段,按要求答题。
    亲爱的孩子:昨天整理你的信,又有些感想。
    关于莫扎特的话,例如说他天真、可爱、清新等等,似乎很多人懂得;但弹起来还是没有那天真、可爱、清新的味儿。这道理,我觉得是“理性认识”与“感情深入”的分别……
    (1)在这封家书中,傅雷为什么多次提到莫扎特?
    (2)下列关于《傅雷家书》的说法哪一项不正确( )
    A. 《傅雷家书》是一部日记体式作品,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书中傅雷通过日记这种形式与远在海外的儿子进行交流。
    B. 《傅雷家书》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以及如何对待生活。“赤子之心”是其贯穿的精神,也是傅雷做人的出发点与立足点。
    C. 傅雷在艺术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常用大量的篇幅谈美术,谈音乐作品,谈表现技巧等,表现出他对儿子在艺术道路上成长的关注。
    D. 傅雷夫妇的骨灰安葬在他们的家乡—上海浦东,而墓碑的正面则镌刻着《傅雷家书》中的名言: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答案】(1)傅聪从事音乐工作,因此傅雷谈莫扎特的艺术特色与内心情感的关系,与傅聪交流,循循善诱;也体现一位父亲望子成才的良苦用心。(要点:傅聪从事音乐工作;傅雷望子成才,用心良苦。) (2)A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内容的把握。要求学生结合人物身份和从事的职业分析原因。
    莫扎特和傅聪都是音乐家。莫扎特才华横溢又顽强执着在音乐上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因此父亲傅雷希望傅聪以莫扎特为榜样,在音乐事业中取得更大的进步。以莫扎特为例体现了傅雷对傅聪的期待与关爱,也体现傅雷作为一位父亲,希望孩子能够有所成就。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掌握。
    A.有误,《傅雷家书》是一部将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著作,是书信体,而非选项中的“日记式作品”;
    故选A。
    4. 下面对句子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哲人说,你想的对象大,心就大;你想的对象小,心就小。
    ②空间小,心就会像小水洼,即使一阵微风也能使之心神不宁;空间大,心便会像海一样,装得下十二级飓风,万丈狂澜。
    ③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心灵空间的大小取决于一个人的思想、襟怀。
    ④宽容是一种美好的品行,它需要心灵有足够大的空间。
    ⑤也就是说,心里面想着绝望、仇恨,与怀着向往、宽容,其心灵空间截然不同。
    A ④③②①⑤ B. ①⑤②③④ C. ④②①③⑤ D. ①②⑤④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排列句序的能力。解答语句排序型试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每一个语句,把握语句特点,明确体裁。其次,明确材料的中心。思考语句是围绕什么中心展开的。第三,可以根据“中心句”“总领句”“总结句”等来确定首句或尾句。最后再依据各句之间的关系依次排序即可。作答时要特别注意其中的关联词、衔接语等内容。本段文字是一段议论性的文字,第④表明作者的观点,应该为首句;②句紧随④句阐述心灵空间的大小;①句在②句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③⑤是作结;⑤句是对③的进一步说明。据此,本段文字的正确语序是:④②①③⑤。故答案为C。本题也可以采用排除法进行判定。结合文段表达中心和答案特点,确定第④句为首句,然后A、C项比较,A项中第③句中“因此”“这个意义”和首句无法承接和照应,所以选C。
    点睛:排序题最主要的是要先找到首句或者是尾句,确定首句或尾句后再去找语句中相关(上下句中出现相同的词语),然后依据内容之间的关系进行排列句序。排序完成后要仔细认真的阅读,看各句之间的关系排列是否合理,语意表达是否正确、通顺。
    第二部分(38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别薛华①
    王勃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送送多穷路,遑②遑独问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
    【注】①本诗作于王勃入蜀之后,诗人因触怒唐高宗,不得重用。薛华是王勃的同乡和密友。②遑:同“惶”,匆忙惊惶状。
    5. 请简要赏析《别薛华》首联中“送送”“遑遑”二词的妙处。
    6.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七则》中说:“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意思是,用自己的眼光来看事物,事物都会带上我自己的主观色彩。请结合两首诗的景物描写,比较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案】5. 巧用叠词,具有音韵美。“送送”以送了一程又一程描写友人送别的情景,表达彼此难舍难分的深厚友谊。“遑遑”想象友人独自前行时匆忙、惶惑,表达了诗人对挚友的牵挂与思念。
    6. 《别薛华》情绪低落哀伤。诗人仕途受阻,客居蜀地,“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等诗句,流露出羁旅飘零的伤感和怀才不遇的孤愤。《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情感高昂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诗句,表达了豁达乐观的胸襟和对真挚友情的深刻认识。
    【解析】
    【分析】
    【5题详解】
    本题是诗歌词句赏析的考查。叠词的作用:使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富于艺术魅力;既可摹声,又可摹色,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使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
    根据诗句“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可知,诗人送别友人,送了一程又一程,面前有多少荒寂艰难的路。当友人踽踽独去,沿途问路时,心情是多么的惶惶不安。这里的“送送”是指送了一程又一程,“遑遑”是指内心惶惶不安,这两个词都是叠词,穷路凄凄送挚友,“送送”写出了诗人与友人依依不舍之情,“遑遑”写出了诗人想象在自然之路和人生之路中友人可能遭受的厄运,也表达了诗人在人生旅途中的切身感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分析。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找出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比较其异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意思是: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这句话改变了以往送别诗的伤感,通过此句可看出作者的乐观以及宽广博大的胸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诗句也写出了深厚的情谊,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阻隔,意境旷达。综述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别薛华》这首诗中“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是说送了一程又一程,面前有多少荒寂艰难的路。当友人踽踽独去,沿途问路时,心情是多么的惶惶不安。此联中一个“穷”字、一个“独”字,乃传神之笔:穷路凄凄送挚友,把悲苦的心情,渲染得十分真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虎丘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妓戏婆、民间少妇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傒僮走空之辈,无不鳞集。自生公台、千人石、鹅涧、剑池、申文定祠,下至试剑石、一二山门,皆铺毡席地坐,登高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天暝月上,鼓吹百十处,大吹大擂,十番铙钹,渔阳掺挝,动地翻天,雷轰鼎沸,呼叫不闻。更定,鼓铙渐歇,丝管繁兴,杂以歌唱,皆“锦帆开,澄湖万顷”同场大曲,蹲踏和锣丝竹肉声,不辨拍煞。更深,人渐散去,士夫眷属皆下船水嬉,席席征①歌,人人献技,南北杂之,管弦迭奏,听者方辨句字,藻②鉴随之。二鼓人静,悉屏管弦,洞萧一缕,哀涩清绵,与肉相引,尚存三四,迭更为之。三鼓,月孤气肃,人皆寂阒,不杂蚊虻。一夫登场,高坐石上,不箫不拍,声出如丝,裂石穿云,串度抑扬,一字一刻。听者寻入针芥,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然此时雁比③而坐者,犹存百十人焉。使非苏州,焉讨④识者!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虎丘八月半》卷五,有删改)
    【注释】①征:征求,求取。②藻:品藻,品评。③比:并列。④讨:求。
    7. 下面选项中加点字的用法或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自 自生公台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B. 如 如雁落平沙 如鸣珮环
    C. 使 使非苏州 晏子使楚
    D. 雁 雁比而坐者 北雁南飞
    8. 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听者方辨句字,藻鉴随之。
    (2)一夫登场,高坐石上,不箫不拍,声出如丝。
    9. 文章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描写音乐现场的不断变化。请结合文章内容,任选两个现场,分析其变化;张岱陶醉于哪段音乐现场?说说你的判断依据。
    【答案】7. B 8. (1)听的人刚刚才辨别出字句歌词,马上就开始品评鉴赏了。
    (2)有一名男子登场,高高地坐着石头上,没有箫和节拍的伴奏,声音一开始像游丝般发出来。
    9. 根据“鼓吹百十处,大吹大擂,十番铙钹,渔阳掺挝,动地翻天,雷轰鼎沸,呼叫不闻”可以看出,在“天暝月上”时,表演形式为“多人合唱、多种演奏配合”的,氛围是“杂乱、热闹”;根据“人皆寂,不杂蚊虻。一夫登场,高坐石上,不箫不拍”可以看出,到“三鼓”时,表演形式已经变成了“个人清唱”,氛围也变得“清净冷寂”。由“不敢击节,惟有点头”可知看出,张岱陶醉于“三鼓”时的音乐现场。
    【解析】
    【分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字词用法或意义的能力。
    A.介词,从/代词,指自己;
    B.都作动词,好像;
    C.连词,假设,如果/动词,出使;
    D.形容词,像大雁一样/名词,大雁;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
    (1)者:……的人。方:刚刚。藻鉴:品评鉴赏。随:随着就……
    (2)一夫:一名男子。不:没有。萧:吹箫。拍:节拍。出:发出。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言文内容大意,分析关于音乐表演方面的内容,概括作答即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叙述了“天暝月上”,经过“更定”“更深”“二鼓”,而至“三鼓”的击鼓声、饶声、丝竹声、萧管声、歌唱声,主要是演奏乐器和演奏水平或层次的变化。如:表演形式从多人合唱、多种演奏配合到唱者和配乐变少再到个人清唱;曲子格调从平俗到高雅;氛围从杂乱热闹到清静冷寂。根据“一夫登场,高坐石上,不箫不拍,声出如丝,裂石穿云,串度抑扬,一字一刻,听者寻入针芥,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一句,作者认为演艺到了令人“不敢击节,惟有点头”的情境,是为极境。此时,表演者与观众的神情契合无间,因此,“不敢击节,惟有点头”这八个字说明张岱陶醉于“三鼓”时的音乐现场。
    【点睛】参考译文:
    虎丘的八月十五中秋节,当地人和客居苏州的人、士大夫及其亲眷家属女乐和歌姬、青楼的名妓和老鸨戏婆、民间的少妇和寻常人家的好女儿、小孩子和妖治的美少年以及浪子恶少、清客和帮闲、奴仆和骗子之类的人,全都聚集在虎丘这个地方。上从生公门、千人石、鹤涧、剑池、申文定祠,下至试剑石、第一道山门和第二道山门,都铺上了毛毡。人们席地而坐,登到高处远眺,看过去人就像平沙落雁,云霞铺在江面上一样。天黑了月亮升上来,鼓吹弹唱的地方有百十处。大吹大擂,十番锣鼓敲起来,渔阳鼙鼓响起来,如天翻地覆,像轰隆的雷声和鼎镬沸腾的水一样,连呼唤喊叫都听不见。晚上八九点钟,鼓声和铙声渐渐停歇下来,管弦乐器却越来越繁杂起兴,夹杂着歌唱的声音,都唱“锦帆开,澄湖万顷”的同声合唱的大曲子,众人的嘈杂声、锣声、丝竹之声和歌唱之声,分不清节奏节拍。到了深夜,人群渐渐散去,士大夫及其家眷亲属都乘船戏水嬉闹,每一桌酒席都竞相歌唱,人人都争相献上自己的一技之长,南方和北方的风格交杂在一起,管乐器和弦乐器更迭相奏,听的人刚刚才辨别出字句歌词,马上就开始品评鉴赏了。二更天的时候人声安静下来,管弦之乐也屏息而止,只有一缕洞箫之声,哀怨青涩又清丽缠绵,与歌唱的声音相和,这样的音乐尚且还有三四处,更迭着演奏和唱。到了三更天,月亮孤寂地挂在天际,空气肃寒,人声静寂,连蚊子牛虻的嘈杂声都消失不见了。有一名男子登场,高高地坐着石头上,没有箫和节拍的伴奏,声音一开始像游丝般发出来,忽然声音像石头崩裂、穿透云霄般强烈,抑扬顿挫,一个字一个字地唱起来。听者旋即体会到歌声细微之处的美妙,心动神摇,心血似乎为之枯竭,不敢鼓掌喝彩,只有一个劲地点头。然而这个时候还有一百几十个人像大雁行列一样整整齐齐地排坐着。如果不是在苏州,哪里还能看到如此景象啊!
    原来你是这样的落叶
    ①古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今有“秸秆还田促生长”,落叶是否也会像凋落的生物残体一样,变成供应土壤肥力的“大功臣”?它们除了供应土壤肥力,还会对生态环境、气候变化有着怎样的贡献呢?
    落叶为土壤生态系统提供“食物”
    ②叶落归根,是植被生态系统的常态,片片落叶为土壤的生态系统提供了“食物”。
    ③当落叶进入土壤,首先会被植食性动物如蝼蛄、线虫、螨虫等食用。“例如蚯蚓,它们可将落叶和土壤中的矿质颗粒一起吞食。当这些食物通过蚯蚓的肠腔时,落叶中的一些大分子物质如木质素、纤维素和蛋白质等会被分解,最后连同土壤矿质颗粒黏合在一起作为粪便排至蚯蚓体外。”江苏省扬州农业环境安全技术服务中心主任、扬州大学教授封克解释,这些粪便具有通气、保肥、保水的结构特点,因而被认为是形成肥沃土壤的最佳团粒结构。
    ④同时,落叶还会在微生物分泌的胞外酶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落叶为土壤中的微生物提供了新鲜养分,可促使微生物大量繁殖。”封克介绍道,在繁殖过程中,为了从落叶中获取足够养分,微生物会分泌一些特殊的酶类,易被分解的有机物会在酶的作用下释放出二氧化碳、水、能量和可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无机营养元素。“它们使落叶中不能为微生物或植物直接吸收的复杂大分子物质分解成易被吸收的小分子养分。这些小分子养分可被植物的根系吸收,因此,微生物在这过程中起着将‘难有效养分’转化成‘易有效养分’的作用。”
    ⑤而被微生物分解后剩下的落叶残体,成为所谓的“腐殖质”。“这些腐解的、看不见的有机质再次牵手土壤矿物,或被土壤矿物绑架,成为结合于矿物的新物质。”潘根兴介绍,它们构成了土壤结构的基本粒子——团聚体,使土壤酥松、多孔、吸水和透水,同时也造就了土壤微生物的居住空间。
    小小落叶也能抵抗全球变暖
    ⑥全球气候变暖已经给地球的生态环境、物种平衡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的大量排放,是气候变暖的重要源头。为此,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也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⑦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有什么联系呢?这就要从土壤的碳储量说起。“土壤不仅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生物基因库,也是碳素生物循环转化和储存的巨大活动库。”封克解释,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一方面可将无机碳转化为有机碳而储存在土层中,通过减少向大气层排放的二氧化碳而减缓地球的温室效应;另一方面,土壤中大量有机碳的增加提高了土壤肥力,为绿色植物的生长创造了更好的条件,而绿色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进一步改善了空气质量。
    ⑧“只有当落叶作为‘有机食物’投入土壤,土壤中有机质来源充分,土壤才能够形成稳定的结构。”潘根兴说,土壤的储碳、储水和储存养分的功能发达了,生态系统就稳定了,就能起到调节气候、供应养分和维持生命代谢的巨大作用。
    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落叶,并不简单的是生命活动的“废弃物”,而是土壤维持自身肥力、维持健康及其提供人类生态系统服务的物质基础。它们落于土壤,经过有机物分解再回到大气中,参与碳循环和水循环,经过植物光合作用同化为碳水化合物,再成为生命的部分。如此循环再生,让地球上的植被得以长青。
    (选自《新华日报》,有改动)
    10. 选出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选文写作思路清晰,介绍了落叶能供应土壤肥力,还能为生态环境、气候变化作出贡献。
    B. 标题“原来你是这样的落叶”交代说明对象,巧设悬念,很好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 落叶是土壤有机质全部来源,从而使土壤形成稳定的结构,有助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D. 选文语言力求准确的同时,也不乏生动,例如,第⑤段画线句中的“牵手”和“绑架”。
    11. 小德认为“秸秆还田”的原理跟选文有相同之处,你认同吗?结合选文与链接材料作分析。
    【链接材料】
    变废为宝的农业技术——秸秆还田:秸秆还田是把不宜直接作饲料的秸秆(麦秸、玉米秸和水稻秸秆等)直接或堆积腐熟后施入土壤中的一种方法。秸秆还田是当今世界上普遍重视的一项培肥地力的增产措施,在减少秸秆焚烧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的同时还有增肥增产的作用。
    12. 小德尝试用思维导图来呈现落叶增强土壤肥力过程和作用,请帮她完成。

    【答案】10. C 11. 认同。
    分析:(1)供应土壤肥力原理相似。“落叶”转变为肥力需要被植食性动物食用排便或者进行养化反应。“秸秆”需要直接或堆积腐熟后施入土壤。
    (2)增加土壤肥力的措施。落叶为土壤生态系统提供“食物”。秸秆还田是当今世界一项培肥地力的增产措施。
    (3)对于环境有益处。落叶能抵抗全球变暖,秸秆还田可以减少大气污染。
    12. (1)形成肥沃土壤的最佳团粒结构
    (2)微生物分泌特殊酶类,释放二氧化碳、水、无机营养元素
    (3)造就土壤微生物的居住空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C.根据第⑧段“只有当落叶作为‘有机食物’投入土壤,土壤中有机质来源充分,土壤才能够形成稳定的结构”可知,“落叶是土壤有机质的全部来源,从而使土壤形成稳定的结构,有助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理解错误;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首先表明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结合第3段“当这些食物通过蚯蚓的肠腔时,落叶中的一些大分子物质如木质素、纤维素和蛋白质等会被分解……因而被认为是形成肥沃土壤的最佳团粒结构”和第5段“而被微生物分解后剩下的落叶残体,成为所谓的‘腐殖质’。这些腐解的、看不见的有机质再次牵手土壤矿物,或被土壤矿物绑架,成为结合于矿物的新物质。它们构成了土壤结构的基本粒子——团聚体,使土壤酥松、多孔、吸水和透水,同时也造就了土壤微生物的居住空间”可知,“落叶”转变为肥力需要被植食性动物食用粪便或者进行养化反应,然后为土壤生态系统提供“食物”。再结合链接材料“秸秆需要直接或堆积腐熟后施入土壤”“秸秆还田是当今世界上普遍重视的一项培肥地力的增产措施”可知,二者供应土壤肥力原理是相似的,都是增加土壤肥力的措施;第6段“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也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之一”可知,落叶能抵抗全球变暖。链接材料“秸秆还田是当今世界上普遍重视的一项培肥地力的增产措施,在减少秸秆焚烧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的同时还有增肥增产的作用”可知秸秆还田可以减少大气污染,二者对于环境有益处。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梳理文章内容。结合第3段“这些粪便具有通气、保肥、保水的结构特点,因而被认为是形成肥沃土壤的最佳团粒结构”可得出第(1)空答案;从第4段“在繁殖过程中,为了从落叶中获取足够养分,微生物会分泌一些特殊的酶类,易被分解的有机物会在酶的作用下释放出二氧化碳、水、能量和可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无机营养元素”可知第(2)空答案;从第5段“它们构成了土壤结构的基本粒子——团聚体,使土壤酥松、多孔、吸水和透水,同时也造就了土壤微生物的居住空间”可知第(3)空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沙海一苗树
    梁衡
    ①没有在沙漠里生活过的人,不知道绿色就是生命的火种。
    ②世界排行第九的库布其大沙漠浩瀚无垠。沙漠中的达拉特旗(县)如海中一叶,官井村就是这叶上的一痕。但只这一痕,就有一百六十一平方公里。四十年前这里曾是飞沙走石一片混沌。村民住房一律门朝里开,如果向外,早晨起来沙拥半门高,你根本推不开门,人将被堵在屋子里。村里所有院子都没有院墙,如有墙,一夜狂风满院沙,墙有多高沙有多深。苏东坡形容月光下的院子,竹柏交影,如积水空明。而风沙过后的院子,沙与墙平,月照明沙静无声。我曾有在沙漠边生活的经历,风起时帽檐朝后戴,走路要倒行。就是进了村也分不清房子、行人。过去像达旗这样的地方,不用说庄稼难有收成,风沙起时,人们赶车出门,就如船在海里遇到台风,车仰马翻,淹没沙海。平时小孩子出门玩耍,也有被风卷沙埋而失踪的。人在这样的地方怎么生存?乡民渐渐逃亡殆尽。
    ③村里有个汉子名高林树,一个名字中有三个木,也该他命中有树。全家人实在过不下去了,就逃到三十里开外一处低沙壕处。一次赶车外出他向人家要了棵柳树苗,就势插在沙窝子里。借着低处一点水汽,这树竟奇迹般地成活了。一年,两年,三年,五年,柳树长到一房高。外来的人站在沙丘上,手搭凉棚四处一望,直到天边也就只能看到这么一点绿,别看只这么一点绿,它点燃了不知多少远行人生的希望。能在这树荫下、沙壕里,喝口水,喘喘气,比空中加油还宝贵。这是茫茫沙海中的唯一坐标,这里就称为“一苗树壕”。时间一长这个地名就传开了。民间口语真是传神,不说“一棵”而说“一苗”,那风中弱柳就如一苗小草,在无边沙海中无助地挣扎。但这苗绿色的生命启发了高老汉,他想有一就有十,就有百,栽树成瘾,几近发狂。凡外出碰到合适的树苗,不管是买、是要,总要弄一点回来。平时低头走路捡树籽,雨后到低洼处寻树苗。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这条老沙壕染上一层新绿。有树就有草,草下的土也有了点潮气。1990年,当地人永远记住了这个年份。高林树在树荫下试种了一片籽麻,当年卖油料竟得了一万两千元。那年头,国家兴起改革,允许有人先富,一个万元户在城里也是让人眼热心跳,更不用说在寸草不生的沙窝子里淘出这么大一个宝。远近的村民纷纷效仿,进壕栽树,种树种草种庄稼。一晃过去快三十年。三十年后是什么样子呢?
    ④2018年8月底,塞上暑气初消,秋风乍起,我有缘来造访这个远近闻名的一苗树壕官井村。高老汉已八十多岁,不再见客。村主任和老人的二儿子领我登上全村最高处,天高云淡,浩浩乎绿盖四野。一物降一物,原来这沙子也有能制服它的宝贝。杨、榆、柳等高大乔木如巨人托天,而柠条、沙柳、花棒、苜蓿等灌草则铺开一张硕大的地毯。正是羊柴、柠条的开花季节,那红白相间的小花朵,就如小姑娘身上的碎花衣裳。羊最爱吃的沙打旺草,挺着一条圆滚滚的绛紫色花棒,如孩子的小手举着一大块巧克力。黄沙早已被逼到遥远的天边,成了绿洲上一条金色项链。这时一丝风也没有,天地静得出奇。黑黝黝的玉米地密不透风,十里、八里地绵延开去,浓得化不开。眼前这一百六十平方公里的土地早已不是一苗树、一点绿了。村主任自豪地说,这一带壕里产的沙柳苗抗旱、抗虫,成活率高,全国凡有沙漠的地方都用我们的苗。我们现在是拿“万”字来说话——现有沙柳苗基地七点六万亩,林地十六点六万亩,还有一万亩甘草、一万亩土豆、一万亩苜蓿、一万头奶牛……全村已人均收入两万元。我听着他不停地“万”着,笑道:“你现在已算不清,有多少万个‘一苗树’了。”
    ⑤他又指着远处的沙丘说,生态平衡,这沙漠也不敢全治完,留一点在那里可以储存水分,发展旅游,也好让下一代知道过去这里曾是什么样子。
    ⑥我问高老汉的儿子,你爹当年栽的那“一苗树”呢?他说,早已长到两抱粗,那年我哥结婚,砍倒做了家具。我说那是个标志,砍了多可惜。他说,要是知道现在有这么多人来参观,肯定不会砍。不过事后又补栽了一棵。我就急切地跟他去看,这是一棵榆树,也快有两抱粗,枝叶如盖,浓荫覆地。榆树是个好树种,木硬枝柔,抗风耐旱,特别是到春天时榆钱满树,风吹四方,落地生根,子子孙孙繁衍不息。我说,这树上一定要挂个牌子:一苗树。让人们不要忘记当年那百里沙海中一点绿。
    ⑦世界第九大沙漠的变绿,原来是从这一苗树开始的。
    13. 几十年的时间,世界第九大沙漠的变绿,并不是高林树一个人的功劳,文章为什么要重点写他?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4. 本文的语文富有特色。结合上下文,任选其一,按要求赏析语句。
    A.苏东坡形容月光下的院子,竹柏交影,如积水空明。而风沙过后的院子,沙与墙平,月照明沙静无声。(从表现手法角度)
    B.我们现在是拿“万”字来说话——现有沙柳苗基地七点六万亩,林地十六点六万亩,还有一万亩甘草、一万亩土豆、一万亩苜蓿、一万头奶牛……(修辞角度赏析)
    我选( ),
    15. 本文以“沙海一苗树”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6. 结合文章最后两段,谈谈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答案】13. ①种树治沙,最早是从他开始的;②他植树、种草劲头足,成效大,绿化致富,对绿化沙漠有带动作用;③详写他一个典型人物,可以点代面,使文章有详有略,节省了笔墨。
    14. 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把苏东坡描写的月光下的院子和想象中风沙过后官井村的院子相比较,突出沙漠环境的恶劣和沙漠生活的艰难。
    ②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一万亩甘草,一万亩……”揭示了官井村十年的巨变,赞叹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
    15. ①含义丰富,既指高林树在库布齐大沙漠种下的每一棵柳树,又指高林树本人,还指生活的火种,生命的希望;②突显主题,赞美“高林树们”用辛勤的劳动改造沙漠、改变生活的奋斗精神;③强化效果,通过“沙漠”之“大”和“—苗树”之“小”的对比,引起读者关注。
    16. 无限的生机很可能孕育在沙海的一点绿中;不要忽视弱小的生命,它的爆发力和坚韧往往出乎意料;一丝风的助力,就可以展示出生命的顽强,让生的希望生生不息;聚少成多,孤单、微弱的光也能焕发生命的光彩。(意思对即可)
    【解析】
    【分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构思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先要通读文本,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人物相关事件,然后结合题目要求分析,对人物的详细主要是突出人物形象、升华主旨。题目指出“文章为什么重点写他”,可以从“高林树”所做事的特点以及所起的独特作用来思考。
    根据第③段“一次赶车外出他向人家要了棵柳树苗,就势插在沙窝子里。借着低处一点水汽,这树竟奇迹般地成活了”“别看只这么一点绿,它点燃了不知多少远行人生的希望”“那年头,国家兴起改革,允许有人先富,一个万元户在城里也是让人眼热心跳,更不用说在寸草不生的沙窝子里淘出这么大一个宝。远近的村民纷纷效仿,进壕栽树,种树种草种庄稼”等语句可以看出,高林树在人们都逃离的沙漠中种下了希望,他是植树治沙第一人,给大家带去了希望;根据第③段“这苗绿色的生命启发了高老汉,他想有一就有十,就有百,栽树成瘾,几近发狂。凡外出碰到合适的树苗,不管是买、是要,总要弄一点回来”、“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这条老沙壕染上一层新绿。有树就有草,草下的土也有了点潮气”、第④段“一物降一物,原来这沙子也有能制服它的宝贝。杨、榆、柳等高大乔木如巨人托天,而柠条、沙柳、花棒、苜蓿等灌草则铺开一张硕大的地毯”等语句可知,高林树他植树并非一时兴起,栽树成瘾,几近发狂,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努力和影响下,沙漠终于一点点变成绿洲;另外高林树在文中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虽然沙漠变成绿洲不是高林树的一人功劳,但大家确实是在高林树的影响下,一起努力,植树治沙,保护环境的同时还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所以具有典型意义,所以重点写他。结合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题干要求任选其中一句进行分析,并且每句都有相应的分析角度,可参考以下
    A.这句话要求从写法入手赏析。根据“苏东坡形容月光下的院子,竹柏交影,如积水空明。而风沙过后的院子,沙与墙平,月照明沙静无声”中可知,“竹柏交影,如积水空明”与“沙与墙平,月照明沙静无声”形成对比,一个是在寺庙里,苏轼与好友闲适得欣赏澄澈皎洁的明月,一个是风沙过后,管井村里黄沙与明月依存,两相对比则突出了本文中黄沙戈壁环境的恶劣,“村里所有院子都没有院墙,如有墙,一夜狂风满院沙,墙有多高沙有多深”,人们生活条件的艰难,所以才有第③段“全家人实在过不下去了,就逃到三十里开外一处低沙壕处”的逃离荒漠行径。
    B.这句话要求从修辞入手赏析。从“一万亩甘草万亩土豆、万亩蓿、一万头奶牛……”可以看出,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从前文第②段“村民住房一律门朝里开,如果向外,早晨起来沙拥半门高,你根本推不开门,人将被堵在屋子里。村里所有院子都没有院墙,如有墙,一夜狂风满院沙,墙有多高沙有多深”“人在这样的地方怎么生存?乡民渐渐逃亡殆尽”可知,这里曾经环境恶劣,人们都在逃离荒漠,而如今“一万亩甘草、一万亩土豆、一万亩苜蓿、一万头奶牛……”可见变化巨大,这样的变化来自于高林树和村民们辛勤植树治沙,“我们现在是拿‘万’字来说话”可以看出村主任面对沙漠变成绿洲的改变,内心无比的自豪与欣喜,这句话也表达了作者对这些村民植树治沙、改造自然的伟大壮举的赞美。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题目含义及作用的理解。理解题目含义,从表面义和深层义入手。
    根据第②段“世界排行第九的库布其大沙漠浩瀚无垠”可知,“沙海”的含义是茫茫沙漠,环境恶劣艰辛;根据第③段“远近的村民纷纷效仿,进壕栽树,种树种草种庄稼”可知,“一苗树”不仅仅是树苗,也是指高林树种下一棵树苗在沙漠中存活下来,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村民们在这样的希望引领下,纷纷投身于植树治沙中;
    作用:题目“沙海一苗树”点明描写对象,即沙漠中的一棵树,它是沙漠中生命的微光,象征着希望:“一苗树”是治沙的开端,茫茫无垠的“沙海”和渺小微弱的“一苗树”形成了对比;从第③段“那风中弱柳就如一苗小草,在无边沙海中无助地挣扎”可以看出“一苗”的孱弱,从第④段“现有沙柳苗基地七点六万亩,林地十六点六万亩,还有一万亩甘草、一万亩土豆、一万亩苜蓿、一万头奶牛……”可以看出万木成林的成果,两者形成了对比,突出了生命的伟大和村民们治沙工作的成效。
    综合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概括出文章的主旨内容,并从中谈出自己的感悟。
    仔细阅读最后两段,把握关键句子。根据第⑥段“我说,这树上一定要挂个牌子:一苗树。让人们不要忘记当年那百里沙海中一点绿”得出感悟:让后代不忘历史,是对官井村人改变沙漠、劳动致富的伟大功绩的铭记;根据第⑦段“世界第九大沙漠的变绿,原来是从这一苗树开始的”得出感悟:沙海尽管是茫茫无垠的,可是一苗树象征着希望,蕴含着无穷的生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一苗树也可以在无垠的沙漠中,给人们带去希望,让更多的人植树,把这样无穷的希望传递下去,生命是伟大,即便是微光也能绽放光彩。
    第三部分(40+3分)
    17. 作文。
    破晓微光划破黑暗,指引方向。萤火微光汇成星河,砥砺成长。伟大出自平凡,世间每一点微小的努力和付出都值得被铭记。生命中,你是否也曾被一束微光照亮?
    请以“微光”为话题,自拟标题,完成作文。
    要求:(1)不少于600字。(2)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答案】参考例文
    父爱,一生的财富
    父爱是山,呵护生命的火;父爱是火,点燃希望的灯;父爱是微光,照亮前行的路;父爱是路,引领你的一生。
    曾经不懂父亲笔直的脊梁因何弯曲,不懂父亲俊朗的面容因何憔悴,不懂父亲浓黑的秀发因何斑白,不懂父亲大半辈子的辛劳究竟为谁……
    直到初三。
    那天狂风怒吼,草木萧条,我坐在公共汽车上准备下车后独自回家,可是,我却看见了一个人,黑压压的天下,凛冽的风中,那人不住地颤抖。风不停地掀翻他的衣角——是父亲!透过窗子,清晰地看见了父亲的白发,不是月亮清辉的点染,没有华丽的词藻的装饰,就是白发,是一根根、一片片的白发,父亲的白发,一次次被狂风压倒却又一次次不屈地挺立,那一倒一立中,我知道一定是为了谁……
    那被不断压倒和挺起的究竟是父亲的白发还是父亲的心?车靠站点,我快步走下,显然,父亲望见了我,他不再用手指堵住进风的大衣,而是快步向我跑来,他的大衣彻底向狂风屈服了,但他却丝毫没有在意裸露出来的红色毛衣在这莫名的黑暗中跳动着,向我奔来。
    那一刻,我分明看到了父亲严寒中向我靠近的那颗火热的心,那一刻,我一任泪水滂沱。
    父亲轻轻携起我的手想使我的手暖和起来,但我触到的分明是冰一样凉的大手,我紧紧地将父亲的手攥住,父亲却忙躲开,“我的手太凉了。”我不顾父亲的躲闪,一把抓回那双冰凉的大手,我知道:我抓住的是我这一生的财富。
    父亲用生命的衰老化作山,化作火,化作灯,化作路,化作微光,点亮我的人生,父亲啊,你的爱是女儿一生的财富,因为有了你的爱,女儿一生不会贫穷。
    【解析】
    分析】
    【详解】这是一道话题作文。
    审题:从题干提示语可知,“微光”既可指破晓的微光、火微光这些自然界的光亮,也可以是努力和付出这些品质和精神。文题中“微光”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审题时一定要弄清它的比喻:给人希望和力量的微小的光明,那么“一个鼓励”“一份帮助”“一点点促使进步的力量”或是“灵光的乍现”都可理解为“微光”的内涵。这个题目可以写成记叙文,写实际生活中那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却让你铭记助你成长的力量;也可写成议论文,表达你对这些微小的力量的看法和启示。
    立意:抓住正面力量,从积极方面去选择主题。如“星星之火”,也是可以燎原的,抓住每一丝微小的光芒,才有巨大的进步;即使再微小的光芒,我们也要感激;微微晨光点亮这喧闹和繁华世界;微微温暖融化那心中冰雪;即便是一抹微光,也让生活更加美好。从正面立意为主,用“小”的力量去反映“大”的改变、化,这就是“微光”的积极意义。
    选材:如果写记叙文,父母那让你震撼、促你进步的眼神、期待、关爱、付出,甚至是某个细节,都可以作为传递给你力量的“微光”;同学的理解、信任、宽容、无私给你启示、让你顿悟,也可作为素材;你的自信、坚持、不放弃的精神,同样可以作为获得力量的“微光”存在。如果是议论文,可以谈“微光给予我们力量、微光给我们希望等”等,从“微光”的意义、作用、价值等角度阐述道理.

    相关试卷

    2022年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这是一份2022年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中考语文二模试卷,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2年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简述材料二的论述思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中考二模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

    这是一份2022年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中考二模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简述材料二的论述思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