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问题解决教学设计
展开2.9 问题解决(三)
教学内容
知识点:乘法分配律的实际应用。
教材第 20~23 页,例 3,课堂活动 3,练习六 6,7,8,9,思考题。
教学提示
例 5 教学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共安排了 2 道小题。第 1 小题是顺向应用乘法分配律,第
2 小题是逆向应用乘法分配律,目的是让学生明确运算律可以正向应用,也可以逆向应用, 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结合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较复杂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情感与态度: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能感受到解决数学问题后的成功体验,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
学会针对具体问题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
难点
能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仪;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练习本;草稿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上个星期,我们到电影院看了一部精彩的影片,叫什么名字?
教师:在看电影之前,你们最关心什么?猜一猜,每一场电影放映之前,电影院的经理 最关心什么?
生:猜想,电影院的经理最关心卖出了多少张票。
教师:对,我们关心的是电影的内容,经理最关心的是票房收入。 板书:票房收入。
一场电影票房收入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板书:票价,观看人数。
设计意图:对新知教学进行铺垫,让学生理解题目信息,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教材第 20 页,例 3。教师:请看这样一个事例。
课件出示:小影院共有甲票座位 50 个,乙票座位 100 个。甲票 30 元/人,乙票 10 元/
人。
教师: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教师:什么情况会使电影院经理最开心?
教师:如果告诉你本场票房收入为 2300 元,请估计,电影票全部卖完了吗?(同时打
出:本场电影票房收入 2300 元)说出判断结果的依据?
1500+1000=2500 元,但只收入了 2300 元,说明电影票没有全部卖完。
教师:票房收入 2300 元,说明有空位,看电影的究竟有多少人呢? 出示:本场观众最少有多少人?
教师:想想:什么情况下,人数最少?结合信息思考。 教师:对,甲票尽量卖完,应有 50 人。
(板书)按照这样的思路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尝试一下,独立解决。 依照学生的思路,教师板书。
甲票卖完,就有 50 张,也就是有 50 人。
乙票卖的张数是:(2300-30×50)÷10=80(张),也就是有 80 人。观众最少有:50+80=130(人)。
教师:怎么才能知道我们做得对不对呢?(引导学生验算)
教师: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思路是要使观众最少,就尽可能多的卖出贵的票。
教师:回忆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什么情况下观众最少?(尽可能多卖贵的票)在具体 解决时,有可能遇到不恰当的情况,要认真分析作出调整。
当然,根据票房收入 2300 元算出的观众人数最少只是其中的一种可能,不排除有其他人数的可能。
这个,同学们可以在课后研究。
设计意图:将新知学习从课内引导课外,向学生渗透数学知识在生活的广泛应用,让学 生对数学有更多的了解。
(三)巩固新知:
- 教材第 21 页,课堂活动 3。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再集体汇报。2.教材第 23 页,思考题。
要求小狗跑了多少米,其实就是求两人相遇的时间与小狗的速度相乘。
(四)达标反馈习题:
- 教材第 23 页,练习六,第 6 题。
- 教材第 23 页,练习六,第 7 题。答案:
1.41 盒。
2.20 棵。
(五)课堂小结
今天的学习你都有些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六)布置作业
第 6 课时:
- 教材第 23 页,练习六,第 8 题。
- 教材第 23 页,练习六,第 9 题。
- 精装 80 元/套,简装 30 元/套,春苗书屋新进了《上下五千年》精装 20 套,简
装 30 套。王老师为学校图书馆购这种书共花了 1540 元。他最多买了多少套? 答案:
1.560 千米。
2.16 元。3.(1540-30×30)÷80+30=38(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放得开、收的快
“行程问题”的教学——反严谨、步步到位的传统教学方式,而采取“大放”策略—— 全面铺开,让学生自主建构。但是鉴于学生对知识准备的估计不足,还有课堂调节的方式不 够完美,可能会导致没有完全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集中体现在“收的快”上。不能超越课 堂,无形之中收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束缚,在课堂上不敢大放手脚,学生还意犹 未尽就硬生生的收了回来,从而没能真正的进行“开放教学”。
二.细节处理不到位
课堂教学的一些细节部分讲解不够到位,学生的掌握程度也出现个别的偏差,特别在“速 度单位”这一教学环节上,概念呈现过早,导致学生理解不透,影响了以后的知识迁移。
三、教学思维“迁移”不够
说到教学效果,我们不得不关注教学思维的“迁移”,这也完全符合理论联系实践,知识运用于实际的原理。课堂中学到的教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运用于实际生活,应该说大部分 同学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基本上可以运用“行程问题”中的有关理论、有关公式算理解决一 些实际问题,但也存在少部分同学还停留在课本当中,停留在课堂之中的现象。这和我们新 课程理念是有一定的偏差的。
教学资料包
资料链接
中国数学家——王湘浩
1915 年 5 月 5 日生于河北省安平县。其父王桂山,字仙府,靠耕田和卖药为生,在村里免费行医;时常鼓励王湘浩读书,希望他将来做个教师。叔父早年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 在父亲和叔父的影响下,1931 年王湘浩初中毕业后,考取了北洋工学院附属高中。当时北洋工学院的附属高中实际上是大学预科性质,毕业后可以不经考试升入本科。王湘浩自小喜欢数学,小学和中学数学成绩一直很突出。但是,图画、手工课成绩却很差。读北洋工学院附属高中需要学机械制图,王湘浩很难应付,逐渐失去了读工科的兴趣。1933 年高中毕业时,他放弃直接升入北洋工学院本科的机会,考取了北京大学算学系(数学系)。
王湘浩在北京大学数学系学习,如鱼得水,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成绩遥遥领先,受到老
师们的称赞。在三四年级时他获得每年 240 元的最高奖学金。
1937 年,王湘浩在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时恰值抗日战争爆发,北京大学南迁。王湘浩先回到河北家乡,继而去西安,最后到长沙投奔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成立的临时大学。他在江泽涵教授的帮助下,留在临时大学数学系任助教,结束了流亡生活。1938 年春,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改名西南联合大学。王湘浩在该校当了两年助教后,1939 年成为江泽涵教授的研究生,专攻拓扑学;1941 年毕业,担任西南联合大学讲师。1946 年夏,他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在著名代数学家 E.阿廷指导下攻读学位,1947 年夏取
王湘浩和学生们得硕士学位,1949 年春又取得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的题目是《关于格伦瓦尔德定理》。1949 年 6 月他启程回国,经香港、天津,8 月到北京,被北京大学数学系聘为副教授,1950 年晋升教授。他在 1952 年院系调整时,到东北人民大学(后改名为吉林大学)数学系任系主任。1955 年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76 年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成立后,王湘浩任该系系主任,后兼任吉林大学副校长。
王湘浩 1954 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曾任吉林省民盟副主任委员,长春市民盟主任委员, 民盟中央委员和参议委员。并曾任长春市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王湘浩还曾担任中国数学会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计算机学会人工智能 专业委员会主任,全国高校人工智能研究会会长,吉林省及长春市计算机学会理事长,长春 市数学会理事长和长春市桥牌协会主席。
王湘浩是中国第一批计算机学科博士导师之一,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计算机学科评议 组组长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问题解决教案: 这是一份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问题解决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旧知,引入课题,探究新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年级下册问题解决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四年级下册问题解决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3,4,5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数学四年级下册问题解决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数学四年级下册问题解决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1,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