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考化学一轮总复习计算题分类专练 方法1:表格、图像数据分析在计算中的应用
展开这是一份中考化学一轮总复习计算题分类专练 方法1:表格、图像数据分析在计算中的应用,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方法1:表格、图像数据分析在计算中的应用(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21·武汉二中广雅中学九年级三模)蚀刻印刷电路的溶液后的溶液为FeCl3、FeCl2、CuCl2的混合溶液,如图向200g该溶液中加入铁粉的质量与溶液质量的变化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查阅资料:2FeCl3+Fe=3FeCl2)
①200~a段发生的反应为2FeCl3+Fe=3FeCl2
②m点的溶液中溶质成分为:FeCl3和FeCl2
③x=16.8
④原溶液中FeCl3与CuCl2的质量之比为65:81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标准答案】A
【分析】
分析图像可知:200~a段是铁与氯化铁反应,a~b段是铁与氯化铜反应,b~c段的质量不变,说明铁粉剩余。
【精准解析】
①向FeCl3、FeCl2和Cu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后,由图可知,200~a段溶液的质量随着铁粉的加入不断增大,发生的反应是2FeCl3+Fe=3FeCl2,说法正确;
②a~b段溶液的质量随着铁粉的加入不断减少,发生的化学反应是CuCl2+Fe=FeCl2+Cu,m点氯化铜没完全反应,m点的溶液中溶质成分为FeCl2和CuCl2,说法错误;
③设a~b段加入的铁粉的质量为y,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固体增加的质量=溶液减少的质量=205.6g﹣203.2g=2.4g;
参加反应的铁粉质量为16.8g,所以x=5.6g+16.8g=22.4g,说法错误;
④由图可知,200~a段参加反应的铁粉质量为5.6g,根据反应的质量关系,即可算出FeCl3的质量为32.5g,同理,根据②中的化学方程式,反应的质量关系,可以计算出CuCl2的质量为40.5g,则原溶液中FeCl3与CuCl2的质量比为32.5g:40.5g=65:81,说法正确。
故选A。
【名师点评】
本题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意义、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进行。
2.(2020·河南太康·九年级期中)密闭容器内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如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g)
4
1
42
10
反应后质量(g)
X
20
6
31
A.乙、丁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一定为19:21
B.该反应的表达式为:甲+乙→丙+丁
C.X的数值为0
D.参加反应的甲、丙质量比为4:9
【标准答案】C
【分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为,反应后该物质的质量总和为
,则,,甲、丙反应前后的质量减少,为反应物,乙、丁反应前后的质量增加,为生成物。
【精准解析】
A、乙参加反应的质量为,丁参加反应的质量为,则乙、丁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19:21,故A不正确;
B、甲、丙反应前后的质量减少,为反应物,乙、丁反应前后的质量增加,为生成物,反应的表达式为:甲+丙→乙+丁,故B不正确;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为,反应后该物质的质量总和为
,则,,x的数值为0,故C正确;
D、参加反应的甲的质量为,参加反应的丙质量为,参加反应的甲、丙质量比为,故D不正确。故选C。
【名师点评】
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减少,则为反应物,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增加,则为生成物,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不变,可能为反应物,也可能为生成物。
3.(2020·广东源城·正德中学九年级月考)在密闭容器内,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数据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g
17
10
25
48
反应后质量/g
19
待测
41
30
A.反应生成的甲、丙的质量比为1:8
B.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D.丁可能是单质
【标准答案】A
【分析】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17+10+25+48=19+待测+41+30,则待测值为10;
【精准解析】
A、反应生成的甲、丙的质量比为(19-17):(41-25)=1:8;故选项正确;
B、反应前后,乙的质量不变,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是不参加反应的物质;故选项错误;
C、反应后,丁的质量减少,属于反应物,甲和丙的质量增大,都属于生成物,该反应可表示为:丁→甲+丙,该反应符合“一变多”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D、丁是分解反应的反应物,不可能是单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A。
4.(2020·山东莱阳·八年级期中)工业中利用如下反应合成SO3:,一定条件下,在一密闭容器内投入SO2、O2、SO3、V2O5四种物质,在不同时刻测得各物质的质量(单位为克)如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甲
乙
丙
丁
t1
100
5
80
5
t2
60
55
a
b
t3
40
c
d
3
A.丁物质一定是催化剂V2O3
B.丙物质是O2
C.参加反应的SO2分子、O2分子的个数比为2:1
D.d=15
【标准答案】D
【分析】
由合化学方程式可知,参与反应的SO2、O2、SO3质量比为4:2:5,t1—t2,甲减少40g,乙增加50g,所以甲是SO2,乙是SO3,(60-40):(c-55)=4:5,则c=80;
t1—t3甲减少60g,丁减少2g,不符合4:2:5任意一比值,所以丁为催化剂,丙为O2。
【精准解析】
A、参与反应的SO2、O2、SO3质量比为4:2:5t1—t3甲减少60g,丁减少2g,不符合4:2:5任意一比值,所以丁为催化剂V2O3,故说法正确;
B、由上述分析丙是氧气,故选项正确;
C、根据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SO2分子、O2分子的个数比为2:1,故选项正确;
D、由上述分析可得(100-40):(80-d)=2:1,则d=50,故选项错误。
故选D。
5.(2020·青海海东·九年级二模)把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个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
4.0
6.6
0.5
3.2
反应后的质量/g
x
4.6
0.5
6.6
A.该反应中a、d的质量比为5: 4
B.c是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
C.d不是化合物
D.x的值为2.6
【标准答案】D
【分析】
根据质量守恒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4.0+6.6+0.5+3.2=x+4.6+0.5+6.6,故x=2.6,a质量减少是反应物,b质量减少是反应物,c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还可能是杂质,d质量增加是生成物,a和b反应生成d,属于化合反应。
【精准解析】
A、由分析可知x=2.6,反应中ad质量比为(4.0-2.6):(6.6-3.2)=7:17,故A错。
B、由分析可知c可能为催化剂还可能是杂质,B错。
C、由分析可知a和b反应生成d,属于化合反应,d一定是化合物,C错。
D、由分析可知x的值为2.6,D正确。
故选:D。
6.(2021·仁寿县禾加中学九年级月考)在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相关数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丁一定是化合物
B.参加反应的甲、乙质量比为3∶2
C.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反应过程中,物质的总质量一直是14g
【标准答案】B
【分析】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减少了6g-1g=5g ,故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5g ;同理可以确定乙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4g-2g=2g ;丙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丁是生成物,生成的质量为8g-1g=7g。
【精准解析】
A、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和乙,生成物是丁,符合“多变一”的形式,属于化合反应,丁是化合反应的生成物,一定是化合物 ,故A选项说法正确;
B、反应中参加反应的甲、乙质量比为5g : 2g=5 : 2 ,故B选项说法错误;
C、丙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C选项说法正确;
D、反应过程中,物质的总质量一直是6g+4g+3g+1g= 14g,故D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名师点评】
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属于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减少的属于反应物,反应后质量不变可能属于催化剂。
7.(2021·江苏通州·九年级二模)已知M,N可以发生如图反应,在不同容器中,加入一定质量的M、N,使之充分反应,加入的M、N的质量和生成P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容器
M/g
N/g
P/g
甲
10
4
m1
乙
12
4
12
丙
4
4
6
A.甲容器中m1的值为14
B.M、N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
C.上述反应的方程式为
D.丙容器中,增加反应物N的质量,生成物P的质量也会增加
【标准答案】B
【精准解析】
A、分析图表中的数据可知,参加反应的M、N、P的质量比为2:1:3,即甲容器中M有剩余,N完全参加反应,生成P的质量为12g,即m1的值为12g,此选项不正确;
B、由反应的图像可知,参加反应的M、N、P的分子个数比为1:2:2,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由A中的分析可知参加反应的M、N、P的质量比为2:1:3,故M、N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4:1,此选项正确;
C、由B中的分析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此选项不正确;
D、由B中的分析可知参加反应的M、N、P的质量比为2:1:3,根据此质量比判断,丙容器中N有剩余,故此时若只增加反应物N的质量,生成物P的质量不会增加,此选项不正确。
故选B。
8.(2021·江苏崇川·九年级一模)小亮同学在实验室中制取CO2气体后,对废液进行后续探究,他向一定质量的含CaCl2和HCl的废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别为10%的Na2CO3溶液。实验过程中加入Na2CO3溶液质量与产生沉淀或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1所示,加入Na2CO3溶液的质量与溶液的pH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有( )个
①图1中b→c段表示生成气体的过程
②图1中a点对应的溶质与图2中h点对应的溶质相同
③图1中b点的值为5.3
④图1中0→a段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情况可用图2中d→h段表示
⑤图1中c点与图2中的k点均表示同一个反应恰好完成
⑥图1中x=2
A.1 B.2 C.3 D.4
【标准答案】C
【精准解析】
①向一定质量CaCl2和HCl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2CO3溶液,加入的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图中0a段表示生成气体的过程;或由图乙可知,溶液的pH先增大,说明是先与稀盐酸反应;图1中b→c段表示生成碳酸钙沉淀的过程,故说法错误;
②图1中a点,盐酸与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对应的溶质是氯化钠、氯化钙;图2中h点,盐酸与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则对应的溶质相同,故说法正确;
③由图示可知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气体2.2g,设生成2.2g气体所需的Na2CO3的质量为m,
图1中b点的值为5.3g÷10%=53g,故说法错误;
④图甲中0→a段反应过程,是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溶液的酸性逐渐减弱,至完全反应,pH等于7,溶液的pH变化情况可用图乙中d→h段表示,故选项正确;
⑤图1中c点与图2中的k点均表示,碳酸钠与氯化钙恰好完全反应,即同一个反应恰好完成,故说法正确;
⑥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沉淀5.0g,设生成沉淀5.0g所需Na2CO3的质量为n,
x值为(5.3g+5.3g)÷10%=106g,故说法错误。
故叙述错误的有3个。
故选C。
【名师点评】
本题有一定难度,明确加入的碳酸钠先与盐酸、再与氯化钙溶液反应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2021·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九年级)0.80g 胆矾受热时样品质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102℃时得到 CuSO4·5H2O B.200℃时得到无水硫酸铜
C.>258℃得到无水硫酸铜 D.胆矾受热分解分步失去结晶
【标准答案】B
【精准解析】
A、根据在加热到102°C时,固体质量没变 ,说明没有达到CuSO45H2O分解的温度,固体仍然是CuSO45H2O,此选项正确;
B、设0.8g胆矾分解后得到硫酸铜的质量为X,则有
解得X=0.512g,由图示可知200°C固体质量为0.57g,所以不能得到无水硫酸铜,此选项错误;
C、到了258°C固体质量不再减少,说明高于258°C可以得到无水硫酸铜,此选项正确;
D、由计算结果和图示信息可知胆矾受热分解是分步失去结晶水的,此选项正确;
故选B。
10.(2021·武汉市新洲区阳逻街第一初级中学九年级模拟预测)蚀刻印刷电路后的溶液为FeCl3、FeCl2和CuCl2的混合溶液。已知:2FeCl3+Fe=3FeCl2,2FeCl3+Cu=2FeCl2+CuCl2,如图是向200.0g该溶液中加入铁粉的质量与溶液质量变化的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200~a段发生的反应为2FeCl3+Fe=3FeCl2
B.x=16.8
C.原溶液中FeCl3与CuCl2的质量之比为65:81
D.c点溶液中的固体为Fe和Cu的混合物
【标准答案】B
【精准解析】
A、由图可知,200~a段溶液的质量随着铁粉的加入不断增大,根据提示是因为氯化铁与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ab段溶液的质量不断减少,发生的反应是铁与氯化铜生成氯化亚铁和铜,设ab段加入的铁粉质量为y,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固体增加的质量=溶液减少的质量=205.6-203.2=2.4g,
则x=5.6g+16.8g=22.4g,故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200~a段参加反应的铁粉质量为5.6g,代入A中的化学方程式,
同理,根据选项B的化学方程式可以计算出氯化铜的质量,
则溶液中氯化铁与氯化铜的质量比为32.5g:40.5g=65:81,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b点是铁与氯化铜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铜,c点铁粉有剩余,故c点溶液中的固体为Fe和Cu的混合物,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2021·浙江慈溪·九年级一模)工业上可利用石灰石和废铜屑等原料生产国画石青颜料。石青的化学式是aCuCO3•Cu(OH)2,已知Cu(OH)2和CuCO3都能受热分解,分别生成两种常见的氧化物(其中有一种氧化物相同),且Cu(OH)2的分解温度为66℃到68℃,CuCO3的分解温度为200℃到220℃。现取34.6g石青样品,对样品固体进行热分解实验,测定剩余固体质量与分解温度之间关系如图。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0℃~66℃固体质量没有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未达到反应所需温度
B.m=24
C.在A、B、C、D四点处固体物质中的铜元素的质量均为19.2g
D.若将mg剩余固体继续加热到更高的温度,发现固体质量减少了2.4g后质量不再改变,这说明固体物质中的氧元素已经全部转化为氧气除去
【标准答案】D
【精准解析】
A、依据题意其中Cu(OH)2的分解温度为66℃到68℃,CuCO3的分解温度为200℃到220℃,所以图象0℃~66℃固体质量没有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未达到反应所需温度,故A正确;
B、依据题中信息AB段发生的反应是,生成水的质量为34.6g﹣32.8g=1.8g,BC段的反应是
设Cu(OH)2分解生成氧化铜的质量为x
x=8g
所以碳酸铜的质量为32.8g﹣8g=24.8g,
设碳酸铜生成氧化铜的质量为y
y=16g
所以最终生成氧化铜的质量为16g+8g=24g,m=24g,故选项正确;
C、因为24gCuO中Cu的质量为,又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质量和种类不变,所以在A、B、C、D四点处固体物质中的铜元素的质量均为19.2g,故选项正确;
D、分析图象可知D点对应的物质是CuO,其中24gCuO中Cu的质量为19.2g,O的质量为24g﹣19.2g=4 .8g,因为固体质量减少了2.4g,说明加热CuO后剩余固体物质的质量为21.6g,其中Cu的质量为19.2g,O的质量为2.4g,所以D点固体中还含有氧元素,故选项错误。
故选:D。
12.(2021·江苏海安·九年级一模)向质量为2.48g的Na2CO3和Na2SO4的混合物中,先逐滴加入BaC12溶液至过量再加入稀硝酸,反应过程中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所加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b点时,溶液中含有2种溶质
B.d的值为4.3
C.c点时,溶液中含有3种溶质
D.BaCl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
【标准答案】D
【分析】
向质量为2.48g的Na2CO3和Na2SO4的混合物中,先逐滴加入BaC12溶液至过量,氯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氯化钠,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再加入稀硝酸,碳酸钡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钡、二氧化碳和水,硫酸钡与稀硝酸不反应。
【精准解析】
A、b点时,硫酸钠、碳酸钠已经完全转化为沉淀,且氯化钡过量,故溶液中的溶质为:NaCl、BaCl2两种,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最后沉淀剩余2.33g,剩余沉淀的质量就是硫酸钡沉淀的质量,设:混合物中硫酸钠的质量为x,消耗氯化钡的质量为y
x=1.42g
y=2.08g
故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为:2.48g-1.42g=1.06g。
解:设碳酸钠完全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的质量为z,消耗氯化钡的质量为m
z=1.97g
m=2.08g
故d的值为:2.33g+1.97g=4.3g
不符合题意;
C、c点时,碳酸钡与稀硝酸反应生成了硝酸钡,溶液中还含有氯化钠和过量的氯化钡,故有3种溶质,不符合题意;
D、参加反应的氯化钡的质量为:2.08g+2.08g=4.16g
由图可知,恰好完全形成沉淀时,消耗氯化钡溶液的质量小于41.6g,故氯化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10%,符合题意。
故选D。
二、填空题
13.(2021·广东坪山·九年级二模)现有一瓶在空气中部分变质的Ca(OH)2固体,取其中15g进行实验,并逐滴滴加稀盐酸,充分反应后,测得稀盐酸的质量与反应生成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根据图像分析0~40g稀盐酸的作用是_______(填写字母)。
A 与Ca(OH)2反应 B 与CaCO3反应
C 同时与Ca(OH)2和CaCO3反应 D 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2)生成CO2的质量是_______g。
(3)当滴加到40g稀盐酸时,溶液中的溶质成分是_______(写化学式)。
(4)求所用稀盐酸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并写出规范的步骤)。
【标准答案】A 2.2 CaCl2 设与碳酸钙反应的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
稀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
答:此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8.25%
【精准解析】
(1)由于氢氧化钙已经变质,故氢氧化钙中混有碳酸钙,加入盐酸后,盐酸会先和氢氧化钙反应,然后再与碳酸钙该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选A;
(2)由图可知,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2g;
(3)盐酸滴加到40g时,氢氧化钙恰好与盐酸反应完全生成氯化钙,故溶液中的溶质成分是;
(4)见答案。
14.(2020·四川省南充市第一中学九年级一模)某样品仅含和,为探究样品中的质量分数,某研究性小组取了19g样品,加入138.8g水使其完全溶解后,再将120g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NaOH溶液不断加入到该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测得相关数据如表:
实验次数
1
2
3
4
加入NaOH溶液质量/g
30
30
30
30
共生成沉淀的质量/g
2.9
5.8
m
5.8
求:(1)表中m的值为______。(填字母)
a.大于5.8 b.小于5.8 c.等于5.8 d.大于或等于5.8
(2)样品中的质量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标准答案】C 9.5g
【精准解析】
前两次加入30g氢氧化钠溶液都是生成2.9g沉淀,而第四次在第二次基础上没有增加,说明第二次完全反应,第三次没有新增沉淀,所以m=5.8;
故选:C。
设样品中的的质量为x,则
x=9.5g;
故样品中NaCl的质量为19g-9.5g=9.5g;
答:样品中NaCl的质量为9.5g。
15.(2020·重庆九年级一模)同学们了解到干电池外壳含锌,为测定其中锌的含量,小张,小李,小曾三位同学分别配置稀硫酸与光亮的电池外壳反应。
(1)他们需要配置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稀硫酸500g,需要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的体积为____________mL(已知浓硫酸密度1.84g/mL),需要水的体积为______________mL。
(2)三位同学用配好的溶液分别进行实验,所得数据如下。(外壳中杂质不与稀硫酸反应)
小张
小李
小曾
电池外壳的质量/g
6.6
6.6
8.8
稀硫酸的质量/g
80
120
100
充分反应后,烧杯内剩余物质质量/g
86.44
126.4
108.6
结合上表数据计算,该外壳中锌的质量分数是____?(精确到0.1%)
(3)计算小曾实验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____?(精确到0.1%)
【标准答案】27.17 450 98.5%
根据实验数据可知,小张实验中反应前后质量变化=80g+6.6g-86.44g=0.16g,
设参与反应Zn的质量为x,参与反应硫酸的质量为y,则
解得x=5.2g,y=7.84g。
80 g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80g9.8%=7.84g。所以小张实验的结论是,稀硫酸完全反应,而锌可能恰好完全反应,也可能还有剩余。
小李实验中反应前后质量变化=120g+6.6g-126.4g=0.2g,
设参与反应Zn的质量为a,参与反应硫酸的质量为b,则
解得a=6.5g,b=9.8g。
120g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120g9.8%=11.76g。所以小李实验的结论:稀硫酸还有剩余,而锌完全反应。
故该外壳中锌的质量分数=100%=98.5%。
答:该外壳中锌的质量分数是98.5%。 15.1%
小曾实验中反应前后质量变化=100g+8.8g-108.6g=0.2g。
设参与反应Zn的质量为m,参与反应硫酸的质量为n,生成硫酸锌的质量为p,则
得
解得m=6.5g,n=9.8g,p=16.1g。
100g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100g9.8%=9.8g。所以小李实验的结论是,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锌有剩余。
小曾实验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15.1%。
答:小曾实验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15.1%。
【精准解析】
(1)设需要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的体积为VmL。
浓溶液配制稀溶液时,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可得,500g9.8%=V98%。得V=27.17,需要水的质量=500g-1.84g/mL27.17 mL,解得需要水的质量为450g,故需要水的体积为450 mL。
(2)见答案
(3)见答案
16.(2020·烟台市福山区教学研究中心九年级一模)实验课上,同学们向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滴加一定量的氢氧化钙溶液(如图甲),一段时间后取图甲反应后的溶液60.0g,滴加质量分数26.5%的Na2CO3溶液(如图乙),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生成沉淀质量与所加碳酸钠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丙和丁(CO2对溶液pH的影响不计,CaCl2溶液呈中性)。
(1)丙图中b点溶液中的含有溶质是______(填化学式)。
(2)丁图中与CaCl2反应的碳酸钠溶液的质量为______g。
(3)请计算60g溶液中CaCl2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标准答案】
(1)NaCl CaCl2
(2)40
(3)解:由图分析与60g该溶液中CaCl2反应的碳酸钠溶液质量为40g,参加反应的碳酸钠质量为:40g×26.5%=10.6g
设60g该溶液中CaCl2的质量为x
氯化钙溶液的质量分数为:×100%=18.5%
答:60g该溶液中CaCl2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8.5%。
【分析】
(1)
开始pH<7,所以甲反应中盐酸过量。剩余溶质为生成的氯化钙和氯化氢。加入碳酸钠,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pH增加,当pH=7时盐酸被完全反应,溶质为生成的氯化钠和未反应的氯化钙,所以b点的溶质为NaCl,CaCl2。
(2)
根据丁图像,碳酸钠消耗了70g-30g=40g;
(3)
见答案。
【名师点评】
注意其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明确反应中各个量的关系。
17.(2021·江西寻乌·九年级一模)用10g稀盐酸和5%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中和反应实验时,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酸碱度变化如图所示:
(1)该实验是将___________(选填“稀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另一种溶液中。
(2)实验室如何将浓硫酸配成稀硫酸?___________。(填实验操作方法)
(3)当加入溶液的质量为b时,溶液中的溶质有___________,(填化学式)此时钠离子数目_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氯离子数目。
(4)当加入溶液的质量a为16g时,两种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求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标准答案】(1)氢氧化钠溶液
(2)将浓硫酸缓慢地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3)NaCl、NaOH ;大于
(4)解: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16g×5%=0.8g;
设参加反应的氯化氢的质量为x,
x=0.73g
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答: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7.3%。
【精准解析】
(1)起始时pH小于7,随着反应进行,溶液pH增大,说明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稀盐酸中;
(2)浓硫酸稀释,应将浓硫酸缓慢地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3)当加入溶液的质量为b时氢氧化钠过量,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反应生成的NaCl、过量的NaOH;NaCl中钠离子和氯离子的个数相等,NaOH中也有钠离子,故钠离子数目大于氯离子数目。
(4) 解: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16g×5%=0.8g;
设参加反应的氯化氢的质量为x,
x=0.73g
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答: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7.3%。
。
三、计算题
18.(2021·贵州铜仁·九年级模拟预测)小明同学在实验室发现一瓶纯碱,标签上写有含少量氯化钠,为了弄清该瓶纯碱的含量。他取该纯碱样品14g放入烧杯中,然后把100g稀盐酸平均分5次加入其中,测得相关数据如下表。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20
20
20
20
20
烧杯中物质的质量/g
32.9
51.8
70.7
89.6
109.6
试求: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___g。
(2)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
(3)两物质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标准答案】
(1)4.4
(2)设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解得x=10.6g
答: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10.6g。
(3)第2次-第1次=51.8g-32.9g=18.9g;第3次-第2次=70.7g-51.8g=18.9g;第4次-第3次=89.6g-70.7g=18.9g;第5次-第4次=109.6-89.6g=20g,可知在第4次加入盐酸后恰好完全反应,
设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
解得y=11.7g
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为:14g-10.6g=3.4g
两物质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答:物质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6.85%。
【分析】
(1)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的物质质量=反应后的物质质量,所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4g+20g×5-109.6g=4.4g;
(2)
见答案;
(3)
见答案。
【名师点评】
19.(2021·广西浦北中学九年级期末)同学们从山上采集到一种石灰石,他们取110克该样品进行煅烧实验(所含杂质在煅烧过程中不发生变化),测得反应后固体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下表:
反应时间t/s
t0
t1
t2
t3
t4
t5
t6
反应后固体的质量m/g
110
100
92
86
80
77
77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石灰石完全反应后,生成CO2的质量为___________g。
(2)求该石灰石中CaCO3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标准答案】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110g-77g=33g
(2)解:设该石灰石中CaCO3的质量为x
故该石灰石中CaCO3的质量分数=
答:该石灰石中CaCO3的质量分数68.2%。
【分析】
(1)
见答案;
(2)
见答案。
【名师点评】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得出固体质量减小的量即为生成的气体的质量,然后根据气体的质量可以求出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
20.(2021·山东芝罘·九年级期末)小红有一只银手镯(银锌合金),标签标识为925银(925银一般是指含银量为92.5%的银制品)。小红想用实验探究手国中银的含量,先用电子秤称得手的质量是25.00g再用稀盐酸分多次与此手镯充分反应,实验数据如下表: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g)
24.35
23.70
23.05
23.00
23.00
根据上表中数据分析,完成下列问题:(写出计算过程)
(1)该手镯中银的质量分数。
(2)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标准答案】
(1)92%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银不与稀盐酸反应,锌与稀盐酸反应,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即为银的质量,则手镯中银的质量是23g,手镯中银的质量分数为×100%=92%;
(2)解:由表格中数据可知,加入10g稀盐酸,消耗锌的质量为25g-24.35g=0.65g,设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x,则有
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7.3%;
答:手镯中银的质量分数为92%;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7.3%。
【分析】
(1)
见答案;
(2)
见答案。
21.(2021·新疆阿合奇县同心中学九年级模拟预测)某实验探究小组为了测定实验室一瓶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他们用铜锌合金和稀硫酸完成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请完成下列分析及计算:
(1)恰好反应时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2)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______g;
(3)该瓶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标准答案】
(1)剩余固体不再减少,固体表面不再有气泡产生
(2)0.2
(3)9.8%
解:设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则有
该瓶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9.8%;
答:该瓶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
【分析】
(1)
铜锌合金中只有锌能与硫酸反应生成氢气,铜不能与硫酸反应,故恰好反应时的实验现象是剩余固体不再减少,固体表面不再有气泡产生,故填:剩余固体不再减少,固体表面不再有气泡产生;
(2)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减少的质量就是生成的氢气质量,则生成的氢气质量为100g+13g-112.8g=0.2g,故填:0.2;
(3)
见答案。
22.(2021·仁寿县观寺中学九年级模拟预测)在含氯化钠杂质的碳酸钠13.6g中逐渐加入质量分数为7.3%稀盐酸,所加稀盐酸的质量与pH的关系如图所示:
(1)当所得溶液的pH=7时所加稀盐酸的质量 _______。
(2)完全反应后,计算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写出计算步骤)。
(3)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步骤)
【标准答案】
(1)100g
(2)解: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的HCl的质量为100g×7.3%=7.3g
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为x,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y,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为z
x=10.6g
z=11.7g
y=4.4g
答: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g;
(3)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13.6g﹣10.6g+11.7g=14.7g
。
答: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3.5%。
【分析】
根据消耗的HCl的质量和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求算碳酸钠的质量以及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和二氧化碳的质量,进而求算对应的质量分数。
(1)
由图可知,当所得溶液的pH=7时所加稀盐酸的质量100g;
(2)
见答案。
(3)
见答案。
23.(2021·淮北市西园中学九年级月考)某学习小组在实验室中用加热高锰酸钾方法制取氧气,反应过程中固体质量变化如图所示,请计算:
(1)制取氧气的质量是______g。
(2)写出图中A点固体的成分______。(填物质名称或化学式均可)
【标准答案】
(1)a-b
(2)锰酸钾和二氧化锰
【分析】
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1)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的生成物的总质量,减少的是生成的气体或沉淀的质量,则制取氧气的质量是(a-b)g。
(2)
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氧气逸散进空气,则图中A点固体的成分是锰酸钾和二氧化锰。
24.(2021·衡阳市船山实验中学九年级月考)某兴趣小组对石灰石样品进行如下实验分析:取13g样品放入烧杯中,将80g稀盐酸分4次倒入烧杯中,所得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次数
1
2
3
4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20
20
20
20
剩余固体的质量/g
10
7
4
3
请计算:
(1)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_____。
(2)计算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
(3)最终所得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______。(写出计算过程,最终结果保留0.1%)
【标准答案】
(1)10g
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由于杂质不反应,则根据前三次都是固体减少3g,第四次只减少1g,说明此时碳酸钙已经反应完全,剩余的固体为杂质,碳酸钙的质量为13g-3g=10g;
(2)10.95%
解:由表格中数据可知,每20g稀盐酸与3g碳酸钙恰好完全反应,设每20g稀盐酸中溶质质量为x,则有
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 10.95%。
(3)13.0%
解:设完全反应后生成氯化钙的质量为y,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z,则有
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为80g+10g-4.4g=85.6g,
最终所得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为×100%≈ 13.0%。
答: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10g;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10.95%;最终所得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为13.0%。
【分析】
(1)
见答案;
(2)
见答案;
(3)
见答案。
25.(2021·齐齐哈尔市铁锋区教师进修学校九年级模拟预测)甲、乙、丙三位同学对氯化镁样品(仅含氯化钠杂质)进行如下检测:各取5.0g样品溶于一定量的水中得到25.0g溶液,再分别加入不同质量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得到沉淀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甲
乙
丙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g
35.0
40.0
45.0
反应得到沉淀的质量/g
2.54
2.9
2.9
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中,______同学所用的氢氧化钠溶液一定过量。
(2)求样品中氯化镁的含量(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下同)。
(3)计算乙同学实验后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标准答案】
(1)丙
(2)解:设生成2.9gMg(OH)2消耗MgCl2的质量为x,生成NaCl的质量为y
x=4.75g
y=5.85g
混合物中MgCl2的质量分数为:
(3)乙同学实验后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
答:样品中氯化镁的含量95.0%,乙同学实验后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9.8%。
【分析】
(1)
乙加入40g氢氧化钠溶液生成2.9g沉淀,丙加入45g氢氧化钠溶液也生成2.9g沉淀,所以丙同学所用的氢氧化钠溶液一定过量。
(2)
见答案。
(3)
见答案。
26.(2021·宜宾市叙州区龙文学校九年级期中)某实验小组为了测定某混合物(Na2CO3与NaCl)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进行了如下实验:称取15g样品,然后逐渐加入一定量的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在此过程中进行了3次数据测定,所加入稀盐酸的总量和生成的气体质量如下表
测定次数
1
2
3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50
100
120
生成气体的质量/g
2.2
4.4
4.4
请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第1次测定数据时所得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有______。
(2)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是______g。
(3)计算第2次测定数据时,反应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到0.1%)。
【标准答案】
(1)Na2CO3、NaCl
(2)10.6
(3)14.6%
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为15g-10.6g=4.4g,根据第2次测定数据时,反应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100%≈14.6%;
答:第2次实验后,反应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14.6%。
【分析】
(1)
第1次生成气体的质量2.2g,第2、3次生成气体的质量4.4g,说明第1次中碳酸钠过量,盐酸不足,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第1次测定数据时所得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有Na2CO3、NaCl,故填:Na2CO3、NaCl;
(2)
解:由第1次实验数据可知,每消耗50g稀盐酸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2g,所以第2次混合物与盐酸恰好反应,设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则有
故填:10.6;
(3)
见答案。
27.(2021·衡阳市华新实验中学九年级期中)取CaCl2和CaCO3的混合物12.5g于烧杯中,向其中滴加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添加稀盐酸的质量与产生气体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求:
(1)生成的CO2的质量是_______g。
(2)混合物中CaCO3的质量分数____;(写出计算过程)
(3)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到0.1%)
【标准答案】
(1)4.4
(2)根据图像中的数据分析知,混合物中的碳酸钙和100 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4.4 g,设混合物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x=10g
混合物中CaCO3的质量分数:
(3)恰好完全反应时,混合物中的碳酸钙和100 g稀盐酸反应,此时溶液中溶质为CaCl2,设生成CaCl2质量为y
y=11.1g 混合物中CaCl2为:12.5-10=2.5g
溶质CaCl2质量共有11.1+2.5=13.6g
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质量为12.5+100-4.4=108.1g
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12.6%
答: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4.4g,混合物中CaCO3的质量分数为80%,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2.6%。
【分析】
(1)
根据图像可知生成的CO2的质量是4.4g;
(2)
解析见答案;
(3)
解析见答案。
【名师点评】
28.(2021·沙洋县实验初中九年级模拟预测)向100g硫酸铜与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所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已知硫酸钠溶液呈中性),回答下列问题:
(1)当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为50g时,溶液呈______性(填酸、碱或中)
(2)当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为20g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填化学式)。
(3)当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为40g时,生成沉淀Cu(OH)2的质量是多少g?(写出详细计算过程)
【标准答案】
(1)碱
(2)CuSO4、Na2SO4
(3)解:设与CuSO4反应生成Cu(OH)2的质量为x
所以生成Cu(OH)2沉淀的质量为4.9g
答:生成Cu(OH)2沉淀的质量为4.9g。
【分析】
分析图像可知,向100g硫酸铜与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时,氢氧化钠会先与溶液中的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该过程中不生成沉淀,当加入氢氧化钠的质量为20g时,加入的氢氧化钠与混合液中的硫酸恰好反应完全,继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开始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当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40g时,混合液中的硫酸铜恰好反应完全。
(1)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当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40g时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恰好反应完全,继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50g时,氢氧化钠过量,溶液呈碱性。
(2)
当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20g时,氢氧化钠与硫酸恰好反应完全,此时溶液中含有的溶质包括反应生成的硫酸钠,还包括未参加反应的硫酸铜,故填:CuSO4、Na2SO4。
(3)
当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40g时,其中有20g与硫酸反应,与硫酸铜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40g-20g),已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是20%,便可计算出与硫酸铜反应的氢氧化钠的质量,然后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根据化学方程式便可计算出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铜沉淀的质量,具体计算过程见答案。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一轮总复习计算题分类专练 方法5:转换关系法在计算中的应用,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一轮总复习计算题分类专练 方法4:守恒法在计算中的应用,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一轮总复习计算题分类专练 计算1:化学式的基本计算,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