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0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0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作品简介,关于历史散文体例,常考文言知识积累,研读课文,学习课文第1段,学习课文第2,品读课文,赏析人物形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掌握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3.体会文章是如何处理详略的。
4.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理解课文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体会文章的详略处理。
3.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学法指导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想想,你能说出几个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这方面的战争论述。
二、作品简介(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
《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是一部古代编年体史书,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
书中记述了各诸侯国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残暴和荒淫,赞美了杰出人物的历史功绩,表达了重视人民的民本思想。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长于记事,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写作背景
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
齐襄公即位后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公元前686年,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杀死。次年春天,公孙无知被人杀死,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稍后,鲁庄公也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鲁军与齐军交战时鲁军大败。鲁庄公十年春,齐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在这次战役中,鲁国以弱胜强。这就是文章中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四、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五、常考文言知识积累
(一)一词多义
1.请
曹刿请见。(请求)
战则请从。(请让我)
2.从
战则请从。(跟随)
民弗从也。(服从)
3.故
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故克之。(所以)
(二)古今异义
1.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2.肉食者鄙(古义: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粗俗,低下。)
3.小大之狱(古义:诉讼事件。今义:监狱。)
4.弗敢加也(古义:虚夸,夸大。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5.牺牲玉帛(古义: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放弃或损害某些利益。)
6.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今义:忠诚。)
7.衣食所安(古义:安身。今义:安全,平安。)
(三)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2.公将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夫战,勇气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必以分人(省略宾语“之”,应为“必以之分人”)
倒装句:何以战(宾语前置,应为“以何战”)
战于长勺(状语后置,应为“于长勺战”)
六、研读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把握字音。
2.对照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复述课文大意。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人曹刿见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建议鲁庄公要取信于民。鲁庄公听取了他的建议,并在他的协助下选择了有利于打仗的地点—长勺,有利于攻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有利于追击齐军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结果鲁军大获全胜。鲁庄公问曹刿其中的奥妙,曹刿论述了鲁胜齐败的原因。
3.师生共同研读课文。
七、学习课文第1段
1.齐读文章第1段。
2.对照课文注释,理解字词句的意思。
3.找学生翻译第1段,其余同学进行点评,指出错误、不足。
4.教师强调本段中的重点字词。
重点实词:间、信、孚、福。
古今异义词:鄙、牺牲、狱、可以。
5.再次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一:从“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可以看出曹刿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曹刿虽身份卑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担忧,具有热爱祖国、深谋远虑的品质。
问题二:鲁庄公认为与齐国作战的凭借是什么?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问题三: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明白取信于民才是最重要的条件。
八、学习课文第2、3段,理解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1.学生自己翻译文章内容,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2.再大声读两遍课文,解决下列问题。
(1)找出文章中描写战争过程的句子。
明确: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2)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
明确:在“彼竭我盈”之时。
(3)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4)最后一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
明确:分两层意思,一讲攻击的缘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二讲追击的缘故,表现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
(5)背诵第2、3段。
九、品读课文,赏析人物形象
1.小组讨论:曹刿、鲁庄公是怎样的人?(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2.分析人物。
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品质;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了他过人的谋略。
鲁庄公:作为国君而见识“鄙”。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的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但他又并非昏君,而是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战后问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了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十、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结合课文,就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原因,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1)政治上取信于民:鲁庄公和曹刿的战前对话说明曹刿的军事思想是以民心所向为基础的。
(2)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时机。曹刿根据齐军一开始占据优势的实际情况,采取了挫其锐气的策略,通过双方士气的此消彼长,很快就扭转了战局,结果一举破敌。取胜之后,曹刿并不急于追击,表明他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以防对方用计。曹刿在战争中可谓知己知彼,运筹帷幄。
提示:每一场战役的胜利都是由多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我们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看待这场战役中鲁国取胜的原因。
十一、本文主旨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把握战机才是取胜的先决条件,体现了曹刿的爱国精神、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及取信于民的政治思想。
十二、文本特色
1.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中心。
本文紧扣“论战”来写,以曹刿为中心,详细写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言论,充分表现了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对于无助于表现“论战”的事,如战争的起因、战斗的状况、战后的处理等则略写或不写。
2.精练的“春秋笔法”。
中国传统历史叙事讲求实录,褒贬之意并不直接流露,而是寓于字里行间,即“春秋笔法”。例如描写鲁庄公与曹刿在战场上的情景时,下笔极为简洁,“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以及曹刿所说的“未可”“可矣”,简单几个字,却传达出曹刿的果断和胜券在握,也表现了鲁庄公的急躁鲁莽。
课后作业
背诵课文,理解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教学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精品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教学新课,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教案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一读白文,疑难解惑,小步助读,厘清困惑,注释跟进,理清脉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