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安徽省宿州市专附属实验中学九年级(下)月考化学试卷(含答案)
展开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安徽省宿州市专附属实验中学九年级(下)月考化学试卷(含答案),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1分)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下列没有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侯氏制碱B. 蚕丝纺织
C. 火药应用D. 粮食酿酒
2.(1分)化学知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理智选择、科学生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正在推广普及的公共自行车为人们绿色出行提供了便利
B.生活中常用的塑料、纤维、合金、玻璃等都是有机合成材料
C.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可以改善食品的品质、外观和营养价值等
D.化学反应产生的热能,被广泛用于生产、生活、科技发展等领域
3.(1分)下列图示中的有关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稀释浓硫酸B.加热液体
C.测定溶液的pH值D.量筒读数
4.(1分)“远离毒品,珍爱生命。”某毒品的主要成分是盐酸氯胺酮(化学式C13H16ONCl),吸食后使人产生依赖,对大脑造成永久损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盐酸氯胺酮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B.盐酸氯胺酮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是13:16
C.盐酸氯胺酮中含有盐酸
D.一个盐酸氯胺酮分子中含有32个原子
5.(1分)铊(Tl)是某种高温超导体中的组成成分之一。已知铝与铊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关于铊的判断错误的是( )
A.铊能置换出盐酸中的氢
B.铊的金属活动性比铝的强
C.铊能生成+3价的化合物
D.Tl3+的最外层有3个电子
6.(1分)我国科学家在水煤气变换中引入了高效催化体系,使该反应可在120℃时进行,反应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前后分子的总数不变
B.反应每消耗28g甲,可生成44g丙
C.该过程体现了催化剂吸附微粒的选择性
D.反应过程中,每消耗1个甲分子,同时消耗1个乙分子
7.(1分)下列选项中,不利于培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是( )
A.变化与守恒:某物质R燃烧后生成CO2和H2O,则R中一定含C、H元素,可能含O元素
B.模型与推理:氧化物一定含有氧元素,但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C.宏观与微观:品红在水中扩散,说明分子总在不停地运动
D.探究与创新:探究红砖粉是否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只需设计实验证明红砖粉能否改变反应速率即可
8.(1分)推理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
A.分子、原子可以构成物质,则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B.氢气在点燃之前要验纯,所以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都要验纯
C.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D.铝表面的氧化铝薄膜能起到保护作用,则铁表面的铁锈也能起到保护作用
9.(1分)溶液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久置后不分层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降低饱和溶液的温度,一定有晶体析出
C.NaCl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
D.配制好8%的KNO3溶液,装瓶时不小心洒漏一部分,瓶中KNO3溶液浓度仍为8%
10.(1分)下列有关化学学科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变化观: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能将铝、铜熔合制得黄金
B.微粒观:过氧化氢(H2O2)是由H2分子和O2分子构成的
C.分类观: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碳的单质
D.守恒观:10mL水与10mL酒精混合,混合后的体积为20mL
11.(1分)下列相关实验方法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A.AB.BC.CD.D
12.(1分)如图是硫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是形成酸雨的原因之一
B.循环过程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既有升高也有降低
C.除去化石燃料中的硫能减少SO2对大气的污染
D.大气中的SO2必须氧化成SO3才能形成酸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28分)
13.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自热火锅、自热米饭发热包的主要成分是:焙烧硅藻土、铁粉、铝粉、焦炭粉、活性炭、生石灰、盐、氢化钙(CaH2)等。往发热包中加水,放热原理主要包括生石灰与水反应快速放热、原电池(金属粉、碳粉、盐)反应持续放热、金属发生氧化反应和金属氧化物发生反应放热。硅藻土孔隙较大,可起到缓冲反应的作用,为发热包的安全性提供保障,氢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用来吸收渗入包装内的微量水分,防止氧化钙逐渐失效。
如表为不同发热剂(均为30g)对不同食物加热效果表(加热时间为5min),如图为自热米饭在不同测温点的温度变化曲线。
使用加热包加热时应该注意:①发热包中反应较为复杂,会产生一定量的氢气和一氧化碳;②加热过程中,要将自热锅盖上的透气孔打开;③发热包里不能改加热水;④不能在汽车等密闭、狭小环境中使用,使用时避免明火;⑤使用后的发热包按有害垃圾分类处置。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发热包中所含硅藻土疏松多孔,与 (填物质名称)的作用相似。
(2)表中等量的八宝粥与矿泉水比较,八宝粥的吸热率更 (填“高”或“低”)。
(3)写出氢化钙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阅读文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填序号)。
A.动车上可以多人同时制作不同口味的自热火锅
B.为快速使自热火锅升温,应密封锅盖上的透气孔
C.自热米饭“自热”后保温时间极短,“自热”后需立即食用
D.等质量的MgCl2和AlCl3作发热剂为相同食物加热时,AlCl3“发热”效果更好
(5)推测发热包里不能改加热水的原因是 。
14.如图有A、B、C三种发生装置和D、E两种收集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实验室制氢气的化学方程式 ,若要制取干燥的H2,需要先将H2通过装有 (填名称)的洗气瓶D进行干燥。
(2)实验室制取Cl2的化学方程式如下:MnO2+4HClMnCl2+Cl2↑+2H2O。
已知:Cl2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的气体。则实验室制取Cl2的发生装置应选用 (填字母);若选用D装置来收集Cl2时,Cl2应通过管口 (填导气管接口处的字母)进入瓶中。
(3)下列对制取气体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填序号)。
①用E装置收集O2时,O2应从d管导入
②O2、CO2和Cl2都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③制取Cl2的反应中MnO2是催化剂
④制取CO2和Cl2的发生装置相同
15.“5G”改变生活,“中国芯”彰显中国“智”造。芯片的基材主要是高纯硅,如图是一种制备高纯硅的工艺流程图:
(1)反应Ⅰ:这里体现了镁的 性。
(2)操作Ⅰ:此操作的名称是 。
(3)反应Ⅱ:已知此反应为化合反应,则该化学方程式为 。
(4)反应Ⅲ:该反应要在无氧气的环境中进行,原因是 (答出一种即可)。
(5)上述已知生产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
16.氢氧化钠暴露在空气中会与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没有明显现象,从哪些视角可以证明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
【作出猜想】猜想一:从生成物的视角;猜想二:从 的视角;
猜想三:从能量变化的视角……………。
【实验探究1】第一组同学分别取反应后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按如下四种方案实验:
A.滴加酚酞试液,若变红则说明没发生反应
B.滴加BaCl2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发生了反应
C.滴加澄清石灰水,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发生了化学反应
D.滴加足量的稀盐酸,若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说明发生了反应。
①该小组同学通过讨论,一致认为 方案是不正确的,原因是 。
②若方案B正确,请写出此方案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实验探究2】第二组同学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再探究。实验步骤如下:
(1)图1所示装置的气密性良好,三个250mL的烧瓶内收集满CO2气体,三个注射器内各装有85mL的液体(分别是水、饱和石灰水、40%的氢氧化钠溶液),连接好装置和压强传感器。
(2)三位同学同时迅速将注射器内85mL的液体(水、饱和石灰水、40%的氢氧化钠溶液)注入各自烧瓶中,关闭活塞。
(3)一段时间后,三位同学同时振荡烧瓶,观察烧瓶内气压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2)。
①曲线2与曲线3差异较大的原因是 。
②对比曲线1、2、3,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填序号)。
A.CO2能与水发生反应
B.1体积水约溶解1体积CO2
C.CO2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
D.检验CO2用饱和澄清石灰水较合适
E.吸收CO2用NaOH溶液较合适
【实验探究3】化学反应常常件随着能量的变化,第三组同学利用温度传感器获得了实验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3),曲线Ⅲ为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曲线Ⅳ为CO2与水的反应。由此证明CO2与NaOH反应是 反应(选填“吸热”或“放热”)。
【拓展延伸】查阅资料,已知Na2CO3溶液与CO2也会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Na2CO3+CO2+H2O═2NaHCO3。
当10g8%的NaOH溶液通入一定体积的CO2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Na2CO3和NaHCO3,则参加反应的CO2的体积范围为 (该状况下,CO2的密度为2g/L)。
17.洁厕灵是常用的陶瓷清洗液,某同学对某品牌洁厕灵的有效成分含量进行探究。向一锥形瓶中加入100g该品牌的洁厕灵,再加入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NaHCO3溶液120g,反应结束后溶液的总质量是215.6g,此反应化学方程式为HCl+NaHCO3═NaCl+H2O+CO2↑,试计算下列问题:【提示:洁厕灵有效成分是HCl,洁厕灵中其他成分均不跟NaHCO3反应。】
(1)该实验中,你认为NaHCO3溶液加入“足量”对测定结果 (选填“有”或“无”)影响。
(2)该品牌洁厕灵中HCl的质量分数是 ?(写出计算过程)
2021-2022学年安徽省宿州市专附属实验中学九年级(下)月考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符合题意)
1.(1分)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下列没有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侯氏制碱B. 蚕丝纺织
C. 火药应用D. 粮食酿酒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侯氏制碱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蚕丝纺织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火药应用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粮食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1分)化学知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理智选择、科学生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正在推广普及的公共自行车为人们绿色出行提供了便利
B.生活中常用的塑料、纤维、合金、玻璃等都是有机合成材料
C.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可以改善食品的品质、外观和营养价值等
D.化学反应产生的热能,被广泛用于生产、生活、科技发展等领域
【分析】A、提倡乘坐公交车或自行车出行,能减少化石燃烧的使用,降低二氧化碳和空气污染物的排放,防止环境污染;
B、有机合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要判断是否属于合成材料,可抓住三个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据此常见材料的分类进行分析判断;
C、依据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分析判断;
D、根据人类需要的大部分能量是由化学反应产生的进行解答。
【解答】解:A、提倡乘坐公交车或自行车出行,能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防止空气污染,所以正确。
B、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等是重要的有机合成材料,合金属于金属材料,玻璃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所以错误。
C、食品添加剂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为加入到食品中的物质,因此,它一般不单独作为食品来食用;二是既包括人工合成的物质,也包括天然物质;三是加入到食品中的目的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所以合理使用有助于改善食品品质、丰富食品营养成分;所以正确。
D、人类需要的大部分能量是由化学反应产生的,化学反应产生的热能,被广泛用于生产、生活、科技发展等领域,所以正确。
故选:B。
【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又服务于生产、生活,因此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不但可以指导人的生产、生活,而且还是中考的热点之一,特别是营养素、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相关知识,食品安全知识,能源、环保知识,燃烧、灭火及生产安全知识,材料分类及对人和环境的影响等知识更是重中之重。
3.(1分)下列图示中的有关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稀释浓硫酸B.加热液体
C.测定溶液的pH值D.量筒读数
【分析】A、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的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俯视刻度,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4.(1分)“远离毒品,珍爱生命。”某毒品的主要成分是盐酸氯胺酮(化学式C13H16ONCl),吸食后使人产生依赖,对大脑造成永久损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盐酸氯胺酮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B.盐酸氯胺酮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是13:16
C.盐酸氯胺酮中含有盐酸
D.一个盐酸氯胺酮分子中含有32个原子
【分析】A.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来分析;
B.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C.根据物质的组成来分析;
D.根据分子结构来分析。
【解答】解:A.盐酸氯胺酮中,C、H、O、N、Cl 五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3):(1×16):(16×1):(14×1):(35.5×1)=312:32:32:28:71,可见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错误;
B.盐酸氯胺酮中,C、H、O、N、Cl 五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3):(1×16)≠13:16,故错误;
C.盐酸氯胺酮是一种纯净物,其中不含盐酸,故错误;
D.由化学式可知,每个盐酸氯胺酮分子中含有13个碳原子、16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1个氮原子和1个氯原子,共32个原子,故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新信息获取、处理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1分)铊(Tl)是某种高温超导体中的组成成分之一。已知铝与铊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关于铊的判断错误的是( )
A.铊能置换出盐酸中的氢
B.铊的金属活动性比铝的强
C.铊能生成+3价的化合物
D.Tl3+的最外层有3个电子
【分析】A、根据铝原子与铊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进行分析;
B、根据铊原子和铝原子的最外层都有3个电子,铊原子比铝原子电子层数多进行分析;
C、根据铊原子的最外层有3个电子进行分析;
D、根据铊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进行分析。
【解答】解:A、由铝原子与铊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铊原子的最外层有3个电子,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置换出盐酸中的氢,故A正确;
B、铊原子和铝原子的最外层都有3个电子,铊原子比铝原子电子层数多,所以铊金属活动性比铝的强,故B正确;
C、因为铊原子的最外层有3个电子,因此铊能生成+3价的化合物,故C正确;
D、铊原子的最外层有3个电子,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原子结构示意图等,注意挖掘原子结构示意图蕴含的信息。
6.(1分)我国科学家在水煤气变换中引入了高效催化体系,使该反应可在120℃时进行,反应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前后分子的总数不变
B.反应每消耗28g甲,可生成44g丙
C.该过程体现了催化剂吸附微粒的选择性
D.反应过程中,每消耗1个甲分子,同时消耗1个乙分子
【分析】根据反应微观模型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的条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结合各选项问题分析解答。
【解答】解:由反应的微观模型图可知,在高效催化体系使水煤气中的CO和H2O在120℃下发生反应,反应方程式为:CO+H2OCO2+H2;
A.由化学方程式可知,每2个分子变成了2个分子,反应前后分子的总数不变,故正确;
B.由方程式可知,甲与丙的质量比是28:44,所以反应每消耗28g甲,可生成44g丙,故正确;
C.由微粒的变化可知,该过程不能体现了催化剂吸附微粒的选择性,故错误;
D.由方程式可知,反应过程中,每消耗1个甲分子,同时消耗1个乙分子,故正确。
故选:C。
【点评】根据变化微观示意图及粒子构成模拟图,根据分子由原子构成等特点,正确判断变化中的物质构成与粒子个数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基本方法。
7.(1分)下列选项中,不利于培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是( )
A.变化与守恒:某物质R燃烧后生成CO2和H2O,则R中一定含C、H元素,可能含O元素
B.模型与推理:氧化物一定含有氧元素,但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C.宏观与微观:品红在水中扩散,说明分子总在不停地运动
D.探究与创新:探究红砖粉是否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只需设计实验证明红砖粉能否改变反应速率即可
【分析】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进行分析判断。
B、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C、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催化剂的特征(一变二不变),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某物质R燃烧后生成CO2和H2O,CO2和H2O两种物质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则R中一定含C、H元素,可能含O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B、氧化物一定含有氧元素,但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如C2H5OH,故选项说法正确。
C、品红在水中扩散,说明品红分子总在不停地运动,运动到水分子中间去了,故选项说法正确。
D、探究红砖粉是否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除设计实验证明红砖粉能否改变反应速率外,还需证明其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氧化物与催化剂的特征、分子的基本性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1分)推理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
A.分子、原子可以构成物质,则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B.氢气在点燃之前要验纯,所以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都要验纯
C.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D.铝表面的氧化铝薄膜能起到保护作用,则铁表面的铁锈也能起到保护作用
【分析】A、根据构成物质的粒子,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可能发生爆炸,进行分析判断。
C、中和反应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铁锈很疏松,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分子、原子可以构成物质,但物质不都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如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故选项推理错误。
B、氢气在点燃之前要验纯,为防止发生爆炸,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都要验纯,故选项推理正确。
C、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生成了盐和水,但不是酸和碱发生的中和反应,故选项推理错误。
D、铝表面的氧化铝薄膜能起到保护作用,但铁表面的铁锈不能起到保护作用,铁锈疏松多孔,不能起到保护作用,故选项推理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此类题时要根据不同知识的特点类推,不能盲目类推,并要注意知识点与方法的有机结合,做到具体问题能具体分析。
9.(1分)溶液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久置后不分层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降低饱和溶液的温度,一定有晶体析出
C.NaCl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
D.配制好8%的KNO3溶液,装瓶时不小心洒漏一部分,瓶中KNO3溶液浓度仍为8%
【分析】A.根据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与溶质的状态来分析.
C.根据表述饱和溶液需要指明温度进行分析;
D.根据溶液具有均一性,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长期放置后不会分层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例如水,故A选项说法错误;
B.降低饱和溶液的温度,不一定有晶体析出,比如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降低温度溶解度增大,没有晶体析出,如果溶质为气体,它也不会析出晶体,故B选项说法错误;
C.在同一温度下,NaCl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故C选项说法错误;
D.溶液具有均一性,故将配制好8%的KNO3溶液,装瓶时不小心洒漏一部分,瓶中KNO3溶液浓度仍为8%,故D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结晶的原理、溶液的本质特征、溶质质量分数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1分)下列有关化学学科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变化观: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能将铝、铜熔合制得黄金
B.微粒观:过氧化氢(H2O2)是由H2分子和O2分子构成的
C.分类观: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碳的单质
D.守恒观:10mL水与10mL酒精混合,混合后的体积为20mL
【分析】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过氧化氢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碳元素形成的单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铝、铜熔合不可能制得黄金,故选项说法错误。
B、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不含氢分子和氧分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C、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碳元素形成的单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D、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10mL水与10mL酒精混合,混合后的体积小于20mL,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碳元素形成的单质、质量守恒定律、分子的基本性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1.(1分)下列相关实验方法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A.AB.BC.CD.D
【分析】A、根据淀粉遇碘变蓝色,进行分析判断。
B、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C、根据二氧化锰难溶于水,进行分析判断。
D、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解:A、淀粉遇碘变蓝色,奶粉不能,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法能达到目的。
B、HCl气体能与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生成氯化钠和水,氢气不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再干燥,故选项实验方法能达到目的。
C、二氧化锰难溶于水,将残余物过滤、洗涤、烘干,能分离出二氧化锰,故选项实验方法能达到目的。
D、Na2CO3能与足量的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氢氧化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方法不能达到目的。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12.(1分)如图是硫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是形成酸雨的原因之一
B.循环过程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既有升高也有降低
C.除去化石燃料中的硫能减少SO2对大气的污染
D.大气中的SO2必须氧化成SO3才能形成酸雨
【分析】A、根据造成酸雨的原因来分析;
B、根据物质中元素的化合价来分析;
C、根据减少二氧化硫对大气污染的做法来分析;
D、根据酸雨的成因来分析。
【解答】解:A、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化石燃料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形成酸雨,A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硫可反应生成二氧化硫、硫化氢等,单质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0,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硫化氢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故循环过程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既有升高也有降低,B不符合题意;
C、除去化石燃料中的硫,可以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减少污染,C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也可导致酸雨的发生,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要理解和熟记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措施等相关知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28分)
13.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自热火锅、自热米饭发热包的主要成分是:焙烧硅藻土、铁粉、铝粉、焦炭粉、活性炭、生石灰、盐、氢化钙(CaH2)等。往发热包中加水,放热原理主要包括生石灰与水反应快速放热、原电池(金属粉、碳粉、盐)反应持续放热、金属发生氧化反应和金属氧化物发生反应放热。硅藻土孔隙较大,可起到缓冲反应的作用,为发热包的安全性提供保障,氢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用来吸收渗入包装内的微量水分,防止氧化钙逐渐失效。
如表为不同发热剂(均为30g)对不同食物加热效果表(加热时间为5min),如图为自热米饭在不同测温点的温度变化曲线。
使用加热包加热时应该注意:①发热包中反应较为复杂,会产生一定量的氢气和一氧化碳;②加热过程中,要将自热锅盖上的透气孔打开;③发热包里不能改加热水;④不能在汽车等密闭、狭小环境中使用,使用时避免明火;⑤使用后的发热包按有害垃圾分类处置。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发热包中所含硅藻土疏松多孔,与 活性炭 (填物质名称)的作用相似。
(2)表中等量的八宝粥与矿泉水比较,八宝粥的吸热率更 低 (填“高”或“低”)。
(3)写出氢化钙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H2+2H2O=Ca(OH)2+2H2↑ 。
(4)阅读文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BC (填序号)。
A.动车上可以多人同时制作不同口味的自热火锅
B.为快速使自热火锅升温,应密封锅盖上的透气孔
C.自热米饭“自热”后保温时间极短,“自热”后需立即食用
D.等质量的MgCl2和AlCl3作发热剂为相同食物加热时,AlCl3“发热”效果更好
(5)推测发热包里不能改加热水的原因是 发热包一旦接触到热水很容易导致水剧烈沸腾,引发危险 。
【分析】(1)根据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来分析;
(2)根据题干信息来分析;
(3)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4)根据物质的性质、题干信息来分析;
(5)根据题干信息以及物质的性质来分析。
【解答】解:(1)发热包中所含硅藻土疏松多孔,活性炭也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所以硅藻土与活性炭的作用相似;故填:活性炭;
(2)表中等量的八宝粥与矿泉水比较,八宝粥的吸热率更低;故填:低;
(3)氢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CaH2+2H2O=Ca(OH)2+2H2↑,故填:CaH2+2H2O=Ca(OH)2+2H2↑;
(4)A.发热包中反应较为复杂,会产生一定量的氢气和一氧化碳,不能在汽车等密闭、狭小环境中使用,动车为密闭空间,不可以多人同时制作不同口味的自热火锅,故A错误;
B.发热包中反应速率快,加热过程中,要将自热锅盖上的透气孔打开,避免危险,故B错误;
C.分析自热米饭“自热”保温曲线图可知,保温效果好,则“自热”后无需立即食用,故C错误;
D.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等质量的MgCl2和AlCl3作发热剂为相同食物加热时,AlCl3“发热”效果更好,故D正确;
故填:ABC;
(5)分析发热包的原理可知,发热包里不能改加热水的原因是,发热包一旦接触到热水很容易导致水剧烈沸腾,引发危险,故填:发热包一旦接触到热水很容易导致水剧烈沸腾,引发危险。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信息处理的能力,主要利用实验数据和图象及题干信息来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结合各方面的条件得出正确结论。
14.如图有A、B、C三种发生装置和D、E两种收集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实验室制氢气的化学方程式 Zn+H2SO4═ZnSO4+H2↑ ,若要制取干燥的H2,需要先将H2通过装有 浓硫酸 (填名称)的洗气瓶D进行干燥。
(2)实验室制取Cl2的化学方程式如下:MnO2+4HClMnCl2+Cl2↑+2H2O。
已知:Cl2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的气体。则实验室制取Cl2的发生装置应选用 C (填字母);若选用D装置来收集Cl2时,Cl2应通过管口 a (填导气管接口处的字母)进入瓶中。
(3)下列对制取气体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③④ (填序号)。
①用E装置收集O2时,O2应从d管导入
②O2、CO2和Cl2都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③制取Cl2的反应中MnO2是催化剂
④制取CO2和Cl2的发生装置相同
【分析】(1)通常情况下,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浓硫酸能够吸收水蒸气;
(2)根据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及其气体的溶解性、密度可以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3)用E装置收集O2时,O2应从d管导入;
②O2、CO2和Cl2的密度都比空气大,都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③制取Cl2的反应中MnO2是反应物;
④制取CO2和Cl2的发生装置不相同,是因为制取二氧化碳不需要加热,制取氯气需要加热。
【解答】解:(1)实验室制氢气的化学方程式:Zn+H2SO4═ZnSO4+H2↑,若要制取干燥的H2,需要先将H2通过装有浓硫酸的洗气瓶D进行干燥。
故填:Zn+H2SO4═ZnSO4+H2↑;浓硫酸。
(2)实验室制取Cl2的发生装置应选用C;
若选用D装置来收集Cl2时,氯气密度比空气大,Cl2应通过管口a进入瓶中。
故填:C;a。
(3)①用E装置收集O2时,O2应从d管导入,该选项说法正确;
②O2、CO2和Cl2的密度都比空气大,都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该选项说法正确;
③制取Cl2的反应中MnO2是反应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④制取CO2和Cl2的发生装置不相同,是因为制取二氧化碳不需要加热,制取氯气需要加热,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填:③④。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15.“5G”改变生活,“中国芯”彰显中国“智”造。芯片的基材主要是高纯硅,如图是一种制备高纯硅的工艺流程图:
(1)反应Ⅰ:这里体现了镁的 还原 性。
(2)操作Ⅰ:此操作的名称是 过滤 。
(3)反应Ⅱ:已知此反应为化合反应,则该化学方程式为 Si+2Cl2SiCl4 。
(4)反应Ⅲ:该反应要在无氧气的环境中进行,原因是 防止氢气与氧气混合,加热时引起爆炸 (答出一种即可)。
(5)上述已知生产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HCl 。
【分析】(1)反应Ⅰ中镁得到氧,体现了镁的还原性。
(2)过滤能够除去不溶于水的物质。
(3)高温条件下硅和氯气反应生成四氯化硅。
(4)该反应要在无氧气的环境中进行,原因是防止氢气与氧气混合,加热时引起爆炸。
(5)上述已知生产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氯化氢。
【解答】解:(1)反应Ⅰ中镁得到氧,体现了镁的还原性。
故填:还原。
(2)操作Ⅰ的名称是过滤。
故填:过滤。
(3)已知此反应为化合反应,则高温条件下硅和氯气反应生成四氯化硅,该化学方程式为:Si+2Cl2SiCl4。
故填:Si+2Cl2SiCl4。
(4)该反应要在无氧气的环境中进行,原因是防止氢气与氧气混合,加热时引起爆炸。
故填:防止氢气与氧气混合,加热时引起爆炸。
(5)上述已知生产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氯化氢。
故填:HCl。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6.氢氧化钠暴露在空气中会与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没有明显现象,从哪些视角可以证明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
【作出猜想】猜想一:从生成物的视角;猜想二:从 反应物 的视角;
猜想三:从能量变化的视角……………。
【实验探究1】第一组同学分别取反应后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按如下四种方案实验:
A.滴加酚酞试液,若变红则说明没发生反应
B.滴加BaCl2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发生了反应
C.滴加澄清石灰水,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发生了化学反应
D.滴加足量的稀盐酸,若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说明发生了反应。
①该小组同学通过讨论,一致认为 A 方案是不正确的,原因是 NaOH溶液与CO2反应生成的Na2CO3溶液也显碱性,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无法证明NaOH消失 。
②若方案B正确,请写出此方案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BaCl2+Na2CO3═BaCO3↓+2NaCl 。
【实验探究2】第二组同学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再探究。实验步骤如下:
(1)图1所示装置的气密性良好,三个250mL的烧瓶内收集满CO2气体,三个注射器内各装有85mL的液体(分别是水、饱和石灰水、40%的氢氧化钠溶液),连接好装置和压强传感器。
(2)三位同学同时迅速将注射器内85mL的液体(水、饱和石灰水、40%的氢氧化钠溶液)注入各自烧瓶中,关闭活塞。
(3)一段时间后,三位同学同时振荡烧瓶,观察烧瓶内气压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2)。
①曲线2与曲线3差异较大的原因是 Ca(OH)2溶解度小,饱和石灰水中Ca(OH)2的浓度明显小于40%NaOH溶液中NaOH的浓度,影响了CO2的吸收 。
②对比曲线1、2、3,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D (填序号)。
A.CO2能与水发生反应
B.1体积水约溶解1体积CO2
C.CO2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
D.检验CO2用饱和澄清石灰水较合适
E.吸收CO2用NaOH溶液较合适
【实验探究3】化学反应常常件随着能量的变化,第三组同学利用温度传感器获得了实验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3),曲线Ⅲ为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曲线Ⅳ为CO2与水的反应。由此证明CO2与NaOH反应是 放热 反应(选填“吸热”或“放热”)。
【拓展延伸】查阅资料,已知Na2CO3溶液与CO2也会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Na2CO3+CO2+H2O═2NaHCO3。
当10g8%的NaOH溶液通入一定体积的CO2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Na2CO3和NaHCO3,则参加反应的CO2的体积范围为 0.22L<V(CO2)<0.44L (该状况下,CO2的密度为2g/L)。
【分析】【作出猜想】根据研究物质是否反应需要考虑的因素分析;
【实验探究1】根据碳酸钠的水溶液是碱性的,氯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分析;
【实验探究2】根据二氧化碳和反应没有现象,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水,及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没有现象,氢氧化钠的溶解度大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分析;
【实验探究3】利用极值法思想分析,当全生成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两个方面分析。
【解答】解:【作出猜想】研究物质的反应可以从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的能量变化进行分析;故答案为:反应物;【实验探究1】①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碳酸钠也是碱性的遇到酚酞也变红色,因此滴加酚酞试液,若变红则说明没发生反应是错误的;故答案为:A;NaOH溶液与CO2反应生成的Na2CO3溶液也显碱性,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无法证明NaOH消失;
②方案B中加入氯化钡,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会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和氯化钠,如果出现白色沉淀就能证明氢氧化钠变质,方程式为:BaCl2+Na2CO3═BaCO3↓+2NaCl;故答案为:BaCl2+Na2CO3═BaCO3↓+2NaCl;
【实验探究2】①曲线2曲线3差异较大的原因是氢氧化钠易溶于水,氢氧化钙微溶于水,相同质量的溶液,氢氧化钠能吸收更多二氧化碳,压强减小更多;故答案为:Ca(OH)2溶解度小,饱和石灰水中Ca(OH)2的浓度明显小于40%NaOH溶液中NaOH的浓度,影响了CO2的吸收;
②A、能证明水吸收二氧化碳,但是不能确定CO2能否与水发生反应,还是溶于水,错误;
B、加入85mL的液体水,最终压强与初始压强相同,可知大约有85ml的二氧化碳被吸收,故1体积水约溶解1体积CO2,正确;
C、将水与氢氧化钠实验现象对比可知,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能力远大于水,故CO2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正确;
D、从题中不能得出检验二氧化碳一定要用饱和澄清石灰水,错误;
E、相同质量的溶液,氢氧化钠能吸收更多二氧化碳,压强减小更多,吸收CO2用NaOH溶液较合适,正确;
故选:AD;
【实验探究3】根据图象中的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装置中的温度逐渐升高,因此反应为放热反应;故答案为:放热;
【拓展延伸】设若只生成碳酸钠,则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则生成碳酸钠的质量为y。
CO2+2NaOH═Na2CO3+H2O
44 80 106
x 10g×8% y
= =
x=0.44 y=1.06g
设若只生成碳酸氢钠,则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z。
Na2CO3+CO2+H2O=2NaHCO3
106 44
1.06g z
=
z=0.44g
若只生成Na2CO3,则参加反应的CO2的质量为0.44g;
若只生成NaHCO3,则参加反应的CO2的质量为0.88g;
若只生成Na2CO3,则参加反应的CO2的质量为0.44g,若只生成NaHCO3,则参加反应的CO2的质量为0.88g,所以0.44g<m(CO2)<0.88g,该状况下,CO2的密度为2g/L,则参加反应的CO2的体积范围为0.22L<V<0.44L;故答案为:0.22L<V(CO2)<0.44L。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对物质是否变质问题的探究,氢氧化钠的变质,生成碳酸钠,碳酸钠是碱性的,检验碳酸盐要使用酸和可溶性的钙盐或氢氧化钙,利用极值法的思想是求算质量范围的方法。
17.洁厕灵是常用的陶瓷清洗液,某同学对某品牌洁厕灵的有效成分含量进行探究。向一锥形瓶中加入100g该品牌的洁厕灵,再加入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NaHCO3溶液120g,反应结束后溶液的总质量是215.6g,此反应化学方程式为HCl+NaHCO3═NaCl+H2O+CO2↑,试计算下列问题:【提示:洁厕灵有效成分是HCl,洁厕灵中其他成分均不跟NaHCO3反应。】
(1)该实验中,你认为NaHCO3溶液加入“足量”对测定结果 无 (选填“有”或“无”)影响。
(2)该品牌洁厕灵中HCl的质量分数是 3.65% ?(写出计算过程)
【分析】(1)根据反应后气体的生成量是否发生变化回答此题;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过程中质量的减少是因为生成了二氧化碳,所以可以求算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和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求算洁厕灵中HCl的质量分数。
【解答】解:(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00g+120g﹣215.6g=4.4g,又由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质量关系可得:
HCl+NaHCO3═NaCl+H2O+CO2↑
36.5 84 44
3.65g 8.4g 4.4g
即生成4.4g二氧化碳需要HCl的质量为3.65g,NaHCO3 的质量为8.4g,而加入的碳酸氢钠溶液中的NaHCO3质量为120g×8%=9.6g,已经有剩余,所以足量的NaHCO3溶液对测定洁厕灵中HCl的质量无影响;故答案为:无;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00g+120g﹣215.6g=4.4g;
设洁厕灵中HCl的质量为x。
HCl+NaHCO3═NaCl+H2O+CO2↑
36.5 44
x 4.4g
=
x=3.65g
该品牌洁厕灵中HCl的质量分数是:×100%=3.65%
故答案为:3.65%。
【点评】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第三计算过程要完整。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A
鉴别淀粉和奶粉
分别加入碘水,观察现象
B
除去H2中混有的 HCl气体杂质
通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干燥
C
从H2O2溶液制O2后的残余物中分离出MnO2
将残余物过滤、洗涤、烘干
D
除去NaCl溶液中少量的Na2CO3
加入足量的石灰水,过滤
发热剂
理论放热量/kJ
矿泉水(250g)
八宝粥(250g)
△T/℃
吸热量/kJ
△T/℃
吸热量/kJ
H2O+MgCl2
43.48
25
26.17
22
20.14
H2O+AlCl3
73.29
38
39.77
32
29.31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A
鉴别淀粉和奶粉
分别加入碘水,观察现象
B
除去H2中混有的 HCl气体杂质
通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干燥
C
从H2O2溶液制O2后的残余物中分离出MnO2
将残余物过滤、洗涤、烘干
D
除去NaCl溶液中少量的Na2CO3
加入足量的石灰水,过滤
发热剂
理论放热量/kJ
矿泉水(250g)
八宝粥(250g)
△T/℃
吸热量/kJ
△T/℃
吸热量/kJ
H2O+MgCl2
43.48
25
26.17
22
20.14
H2O+AlCl3
73.29
38
39.77
32
29.31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安徽省宿州市砀山铁路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 K-39,08, 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北京市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月考化学试卷,共18页。
这是一份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曙光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28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