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复习题5教案
展开平行线复习课
——生活中的几何问题
教学目标:
1. 落实学生对两直线平行的判定和性质应用。
2. 通过将题目中的文字语言转化为图形符号语言,提高学生识图绘图能力。
3. 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结合自身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的转化。
教具:多媒体课件,木工用具——角尺。
教学流程:
活动一:生活中应用数学的实例展示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师:请两名同学用“角尺”在黑板画平行线,并对题中的“三线八角”作出说明。
生:用手中的三角板或直尺画一组平行线。
老师启发:生活中有很多数学问题,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活动二.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解决
例1.将一张矩形纸条按一定方式折叠,使一个顶点落在纸条内部,判断指定两个角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师:演示纸条折法,引导学生观察、猜想两角关系,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生:动手操作,并用量角器测量猜想两角关系,思考如何证明自己的结论。
告知学生:解决此问题需重新画图、写出已知、求证,再做推理证明。
学生思考:1.画图需画出哪些元素?
2.如何书写已知求证?
3.证明时为何要添加辅助线?
小组讨论上述1、2结论。
师: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绘图方案及已知求证,寻求既简洁又全面的图形及符号语言。
师:抓住图形的本质特征——两条平行线与一个直角。
生:作出证明,展示不同做法。
师:引导学生说出做辅助线的原因及作用。
师:问指定角的大小变化是否改变结论?
生:思考、动手操作、观察、猜想。
师:几何画板演示
师:改变中间的直角,结论如何?
生:讨论图形变换,画图、写已知求证
通过图形变换,让学生发现其中结论的变与不变,巩固平行线性质定理的运用。
巩固练习:一个台球桌的桌面如图所示,一个球在桌面上的点A滚向桌边PQ,碰着PQ上的点B后边反弹而滚向桌边RS,碰着RS上的点C后便反弹而滚向点D,如果PQ//RS,AB、BC、CD都是直线,且<ABC的平分线BN垂直于PQ,<BCD的平分线CM垂直于RS,那么球经两次反弹后所经过的路径CD是否平行与原来的路径AB?
(回顾例1解决问题的步骤:画图、写已知求证,再证明)
学生再次巩固将题目中的文字语言转化为图形、符号语言。
活动三.【小结】
1. 解决几何实际问题的步骤:
画图,写出已知、求证,推理证明
2.结合例1说明添加辅助线的常用方法和目的。
题目有两条平行线,但缺少“截线”,通过构造“第三线”解决问题。常添加第三条平行线或截线。
3..本节课用到了哪些数学思想?
转化思想: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文字语言转化为图形、符号语言。
数形结合思想:两直线平行的位置关系和相关角的数量关系的转化。
四【作业】:
1。整理学案。
2.如图直线a∥b,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直线b上,两直角边与直线a相交,如果∠1=55°,那么∠2等于( )
A. 65° B.55° C.45° D. 35°
3.一个三角板(含30°、60°角)和一把直尺摆放位置如图所示,直尺与三角板的一角相 交于点A,一边与三角板的两条直角边分别相交于点D、点E, 且 ,点F在直尺的另一边上,那么∠BAF的大小为
A.10° B.15°
C.20° D.30°
五.板书设计:
平行线复习课 —— 生活中的几何问题
例1 例2
小结
练习
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上册3.10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上册3.10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环节安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复习题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复习题教案,共4页。
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习题训练5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习题训练5教案,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