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学案
展开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范围。
2.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3.运用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4.运用资料,说明黄土高原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自然地理概况”、“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区域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3部分内容,知识结构如下:
本节所对应的课标内容主要是“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生活方式是一个内容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劳动工作、休息娱乐、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以及与这些方式相关的方面。可以理解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与社会条件下,各个民族、阶级和社会群体的生活模式。生活质量又称为生存质量或生命质量,是全面评价生活优劣的概念。生活质量有别于生活水平,生活水平回答的是为满足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而消费的产品和劳务的多与少,生活质量回答的是生活得“好不好”。生活质量以生活水平为基础,但其内涵具有更大的复杂性和广泛性,它更侧重于对人的精神文化等高级需求满足程度和环境状况的评价。
一个区域的发展主要指该区域内产业结构变化、城市发展、经济文化水平的变化等。区域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对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带来比较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是学生认识区域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节以黄土高原为案例,来阐释本条“标准”的要求。黄土高原煤炭、油气等资源丰富,为区域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由于自然和人文原因,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水土流失严重。针对水土流失的状况,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探索出许多环境整治和生态重建的成功经验,生态环境有了显著改善。在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黄土高原地区积极开发当地的优势资源,建设成为了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积极推进城市化建设和经济开发,经济社会发展迅速。
千百年来,黄土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和过去相对稳定的社会经济及文化特征,深刻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造就了特有的传统地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黄土高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给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按照“标准”的设计思路,在“自然地理概况”这部分内容中,教材安排了2个自然段的正文内容,第1自然段介绍了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强调了黄土高原黄土分布的范围及厚度,为后面阐述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和独特的黄土地貌做好铺垫;第2自然段没有面面俱到地介绍黄土高原的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扼要讲述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及黄土地貌类型。为配合正文内容,教材安排了“黄土高原在中国的位置”、“黄土高原地形分布”2幅地图和“黄土高原的塬、梁、峁”1则“阅读”材料。“阅读”材料是正文内容的延伸和拓展,引导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独特的地貌类型。为引导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主要生态问题——水土流失,理解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地形、土壤、气候、植被等)和人为原因(不合理的人类行为破坏植被),教材P.100安排了一组相关“活动”。
在“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这部分内容中,教材正文首先扼要介绍了黄土高原居民传统生活方式形成的整体原因,然后从食(主食——小麦和杂粮,佐食——咸菜和辣椒)、居(传统民居——窑洞)、行(马车、驴车)3个方面介绍了黄土高原居民的传统生活方式,最后介绍了黄土高原人们的人居环境、食物结构、居住方式、出行方式和对外联系等方面的巨大变化。为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教材安排了“窑洞”的“阅读”材料。这则“阅读”材料通过传统窑洞与新窑居的对比,可强化学生对黄土高原传统生活方式随着区域发展而发生了巨大变化的理解。为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饮食习惯和传统文化,以及它们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教材P.102安排了一组相关“活动”。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部分的大多数内容属于文化地理范畴,这些内容增加了文化地理在教材中所占的份额,增强了地理教材的文化气息。
在“区域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这部分内容中,教材安排了2个自然段的正文内容,第1自然段介绍了黄土高原地区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及成效;第2自然段介绍了黄土高原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重点讲述了黄土高原地区能源基地建设和近年来国家加快黄土高原地区经济建设的政策措施,强调了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步战略对当地人们生活质量带来的影响。为配合正文内容,教材安排了“黄土高原治理前”、“黄土高原治理后”2幅景观照片和“高原绿了,农民富了”1则“阅读”材料,让学生直观感受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改善,了解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变化对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为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打坝淤地、生态移民等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措施,理解生态移民对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的积极影响,教材P.104安排了一组相关“活动”。
三、教学提纲
一、自然地理概况
1.位置与范围
2.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3.水土流失严重
二、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
1.传统地域文化
2.现代生活方式
三、区域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
1.水土流失的整治,环境质量提高
2.建设能源基地,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3.城市化建设加快
四、教学建议(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图片导入:展示几幅黄土高原的典型景观图片,如沟壑纵横的黄土地貌、窑洞等,引导:这些景观属于我国哪一个地区?(黄土高原)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黄土高原的环境与发展状况。
【自然地理概况】
教学导入:
图片导入:展示黄土高原的黄土地貌景观,引导:从图片中,你能了解到黄土高原的哪些自然地理特征?
教学过程:
课堂活动:展示黄土高原在中国的位置图和黄土高原的范围图,或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8—64和图8—65,完成下列任务。
(1)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特征。
(2)找出长城、秦岭、乌鞘岭、太行山等地理事物,描述黄土高原的范围。
(3)说一说,黄土高原主要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归纳:黄土高原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带,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乌鞘岭,东到太行山。黄土高原主要包括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一部分。这里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面积约50万千米2,黄土覆盖厚度大多在100米以上,最大厚度超过200米。
过渡: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气候特点。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阅读下列材料,归纳黄土高原的气候特点。
材料1 太原的多年平均气候资料。
材料一:西安的多年平均气候资料。
归纳:黄土高原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气温年较差较大,降水集中,多暴雨。
过渡:黄土高原黄土广布,加上降水集中的气候特征,会形成怎样的地貌特征呢?
课堂活动:展示几幅黄土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阅读图8—65和P.100“黄土高原的塬、梁、峁”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对照地图上的高度表,说一说,黄土高原的海拔高度有何特征?
(2)对照地形图上的颜色差异和河流流向,描述黄土高原的大致地势特征。
(3)结合教材正文内容,说一说,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有何特征?简要分析其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
归纳:黄土高原黄土结构疏松,裂隙较多,缺乏植被保护,在降水集中的夏季,尤其是暴雨期间,容易遭受侵蚀。长期的流水侵蚀和搬运,黄土高原呈现出如今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形成独特的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等地貌类型。
课堂小结活动:教师展示下表,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过渡:黄土高原独特的自然特征,使得该地生态十分脆弱,水土流失严重。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完成P.100“活动”。
(1)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以7—8月最为严重,其产沙量一般占年产沙量的80%以上,且往往又是几场暴雨造成的。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对当地和河流下游地区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黄土高原每年流失大量土壤。引起水土流失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议一议,黄土高原为什么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
归纳:黄土高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地区的主要原因:自然原因——地势较高,起伏较大;降水集中,多暴雨;植被覆盖较差;黄土结构疏松,多裂隙。人为原因——人类不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导致植被破坏。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不合理开矿等。
课堂活动:展示黄土高原过去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示意图,加深学生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的了解和理解。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回顾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根据原因并结合课文,说一说,黄土高原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来治理水土流失的问题?
引导:学生回答后,教师通过语言和板图来说明治理水土流失措施的基本原理,如坡耕地改造水平梯田、打坝淤地等。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完成P.104“活动”。
归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1)宏观措施:①控制人口增加,生态移民;②压缩农业用地,建设基本农田;③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建设防护林;④改善天然草场植被;⑤搞好矿区的土地复垦。
(2)微观措施——小流域综合治理:①工程措施——平整土地;缓坡修筑水平梯田;打坝建库,拦泥蓄水;②生物措施——营造护田林网;封坡育林、育草;农业技术措施——建设林粮间作、果粮间作的生态农业体系,改善灌溉方式,节约用水。
(第二课时伏笔)引导学生读图8—72、8—73,阅读P.103“高原绿了,农民富了”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说一说,黄土高原的生态发展了哪些变化?
(2)想一想,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改善对当地居民的生活有何影响?
归纳: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环境有了显著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五、第一课时小结
六、课堂练习
【附1:本节教学中应注意渗透的方法】
1.表格法归纳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图解黄土高原过去人地关系的恶性循环
【附2:本节活动目标及答案提示】
P.100活动:【活动目标】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分析、讨论等形式,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答案提示】1.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主要是指在流水的侵蚀作用下土地资源的破坏和损失。这一过程必须在流水作用下进行,地表(坡面)径流越大,侵蚀力越强。黄土高原的径流量主要来自降雨,降雨强度越大,径流量越大。该地降水集中在7—8月,且多为暴雨,所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以7—8月最为严重,且往往又是几场暴雨造成的。 2.黄土高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的主要原因:(1)自然原因:地势较高,起伏较大;降水集中,多暴雨;植被覆盖较差;黄土结构疏松,多裂隙。(2)人为原因:人类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导致植被破坏,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不合理开矿等。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
-5.5
-2
4.2
12.2
18.1
21.8
23.4
21.9
16.5
10.1
2.5
-3.7
降水量(毫米)
3.2
5.2
13.4
19.9
33.3
55.9
102.1
107
51.6
25.6
10.7
3.2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
-0.1
2.9
8.1
14.7
19.8
24.8
26.6
25.3
19.9
13.9
6.9
1.3
降水量(毫米)
6.9
9.6
28.6
43
60.2
54.4
98.6
70.8
91.6
59.9
23.9
5.8
自然要素
主要特征
地形
气候
河流
植被
土壤
自然地理要素
主要特征
地形
高原地形,海拔800~2500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表沟壑纵横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河流
河流众多;含沙量大;径流季节变化大;有结冰期
植被
温带落叶阔叶林类型;植被破坏严重,植被覆盖率较低
土壤
表面覆盖着很厚的黄土层;黄土结构疏松,裂隙较多
初中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学案设计,共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互阅作业,感情调节,自学与互帮,讲解释疑,帮困,自主建网,最小作业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地理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学案设计,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教学过程,区域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导学案: 这是一份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导学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材分析,教学板书,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